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

时间:2022-05-07 11:44:5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精选9篇))由网友“lovejiangli130”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供大家阅读参考。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

篇1: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有机大分子,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受者。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20%,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6~12kg。

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取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稳中。

篇2:物质构成的奥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本章将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我的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从中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从而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任务] 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 3.知道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 4.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的态度,训练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知识准备] 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些常见物质名称,并列举它的1~2条性质或用途(看谁知道得多)。 2.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进入“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分别闻到了什么?为什么? [课堂练习] [资料查询]:调查家庭厨房和实验室的物品,图书馆查岗、访问医院等单位。 [问题研究] 1.完成课本p57页的实验,并完成其中的问题。(整理后写在书上) 2.据调查,浴室水池里的水常呈淡蓝色,请由此设计探究题,并解释原因。 [讨论交流] 1.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受到哪些启发或想法,请相互交流。同时写出生产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2则。 [观察思考]: 实验操作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 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和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取一根长约50cm的玻璃管,一端设法封住,往管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水(可红色)和酒精至满,用塞子塞住管口密封(不留空间)。然后把玻璃管两端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静置后,观察变化。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小心地加热管外壁一会儿,又有何变化?再冷却后,又有何变化? 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1.我们能够嗅到这处花香的事实,可以说明(    )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           b.微粒与微粒之间有空隙。 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2.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据报道,广州市一市民在家中浴室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法医化验后确认是氯气中毒。氯气(cl2)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经调查该市民为了获得强的去污能力,竟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导致悲剧发生。请问,导致该市民中毒身亡的氯气是如何产生?从此事件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你最熟悉的化学实例来说明“1+1不一定等于2”,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列举一个简单的实验事实,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解释下列现象: (1)打开一瓶香水,立即闻到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一滴碳黑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菜汤中加入少量的味精,味道会变得很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湿衣服晾在日光下容易干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将一瓶水全部倒掉后说瓶内没有物质了,你认为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学习] [家庭实验]:请做一个小实验来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微粒之间有空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宽视野] 1.讨论比较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代替?(做比较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观察加热碘晶体发生的现象,归纳碘晶体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仪器a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1)描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这3类5种洗涤用品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气,而氯气由于运动于空气被人吸入而中毒。在使用洗涤用品时,不能随意混合使用。 4.主要从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考虑。 5.答案很多,只要符合题意均可。 6.(1)打开香水瓶盖,由于香水中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空气里被人呼入。 (2)由于碳墨水的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里,故逐渐溶解而变黑。 (3)味精中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菜汤微粒的间隙里,故可感觉到味精的鲜味。 (4)因为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高,微粒运动的动能增大,故水中的微粒易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 (5)防止因酒精、汽油里的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散失。 (6)瓶里还应存在空气,瓶壁附有水。

篇3: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章 教案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大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章学习将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上章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我们讲学习:分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人们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制造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78年我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试验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成功了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对学生引进爱国教育的素材。在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学完后,可让学生查阅商品(如药品、洗涤剂、化学试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弄清其成分,含量或纯度,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用。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核能发电)、原子弹的爆炸以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将在科学领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学法建议

学习中为更好掌握新课标要求,应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 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2、 以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且与原子有一定联系,所以可运用概念的辩证来理解,即用列表或提纲式进行分析对比。

4、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可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如比喻法、列表法、

5、 归纳法以及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篇4:第四节 物质的构成

第四节 物质的构成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一个“铁树开花”的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带着急于寻找答案的激情进入新课学习。分子属于微观领域,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师生逐步分析、推理,得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使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起到了总结和巩固作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严密的推理。总结了分子运动论内容之后,让学生解释“铁树开花”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是很小的。

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并能用事例说明。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教学准备]:

蔗糖(包括碾碎的)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酒精红墨水针筒黄豆芝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实验引入

演示“铁树开华”实验:取五根细铁丝,把浸过酚酞的小棉花团插在铁丝的头上,铁丝下端插在橡胶塞上,再把橡胶塞放在玻璃上,旁边滴一滴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整个装置。学生观察实验。

师:要想知道其原因,就必须学习今天的内容——物质的构成

提问: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讲述: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

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细胞

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1、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

2、你又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

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是否消失了?

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

(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分子很小的概念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分子很小的概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

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你得到什么结论?

举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

有空隙的。

芝麻和黄豆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1、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酒精,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

2、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

总体积变小了。

分子之间有空隙。

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化抽象为形象,更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思考提供了空间。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吗?

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

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

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

实验: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

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

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你得出什么结论?

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不停的运动中

打开香水的盖子。闻到厨房饭菜香味。

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

液体也会发生扩散,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举固体扩散的例子。如:铅片和金片的例子,晶体管

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体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所以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同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地多的汽化现象,同时蒸发和沸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教学反思对于分子和分子运动论,学生感觉很抽象,所以在本节课中应该安排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做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篇5: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知识要点1细胞分化成组织2组织形成器官3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4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5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6常见的单细胞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7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结构 单细胞)运动、呼吸、摄食、排泄、应激性8单细胞生物的结构 有完整的细胞结构9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常见题点1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包括         、        、        、         。2细胞分化是指                   。3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     开始的。4分生组织的细胞   ,细胞壁   ,细胞核   ,细胞质   ,具有         。5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       吸一滴培养液。6草履虫依靠     的摆动而旋转前进。依靠        进行呼吸。7与草履虫的消化有关的结构有                                  。点击名题考题1番茄的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 组织,而对人体和动物起保护作用的属于 组织。[解析] 动植物体组织的命名是不同的,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是根据其功能命名的,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构成动物和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是根据其形态结构命名的。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在植物体是保护组织,在人体和动物体是上皮组织。[答案] 保护 上皮[点拨] 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题时可由结构所在位置或特点推知其功能,或由其功能推知其结构特点。变式题1 破了皮的苹果容易腐烂,这是因为果皮是一种 组织。考题2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0个细菌,这与它体内的某种结构有关,该结构是( ) a.表膜 b.食物泡 c.伸缩泡 d.收集管[解析] 草履虫通过食物泡消化食物。[答案] b考题3湘莲植株的基本结构层次是 ( ) a.组织è器官è细胞è植物体b.细胞è组织è器官è植物体 c.细胞è器官è组织è植物体d.细胞è系统è器官è植物体[解析]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植物体比人体结构简单,没有系统这一级单位。[答案] b基础巩固1.动物组织的形成是( )的结果。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和生长    c.细胞分化              d.细胞生长2.细胞分化的过程大致表示为( ) a.细胞分裂è细胞分化è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è细胞生长è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è细胞分裂è细胞分化 d.细胞分化è细胞分裂è细胞生长3.植物的根尖中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去4.请你分析以下选项,其中哪一个属于植物组织( )  a.洋葱表皮               b.西瓜   c.萝卜               d.马铃薯5.用开水烫一下番茄,可以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 ) a.保护组织               b.输导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6.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 )   a.神经组织               b.脑和脊髓    c.神经元               d.神经7.构成人体心脏的组织有( ) 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神经组织  a. 123 b. 234   c. 134 d. 12348.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器官的是( ) a.杨树叶子                   b.洋葱表皮   c.西瓜                   d.人体的骨骼肌9.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有时会呈现绿色,这是因为( )  a.含有叶绿体                      b.食物中有绿色藻类  c.含叶绿素                        d.折光的结果10.下列不属于草履虫特点的是( )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b.能够自由运动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有细胞壁结构11.以下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绿色开花植物体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 b.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三种器官构成 c.绿色开花植物体根越长越长的原因之一是根尖有分生组织 d.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è组织è器官è系统è植物体12.下图是人体内四种组织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这四种基本组织的名称是:  a. ;b. ;c. ;d. 。

(2)a图组织的结构特点是 。d图组织的结构特点是 。(3)c图组织主要由 构成,其主要功能是。潜能挑战

篇6:《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物质的构成》评课稿

这次的评课主要是针对卢老师的公开课《物质的构成》,总体来说,这堂课上的十分成功,重点把握的很好。这堂课的容量很大,而且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的学习,可能会有一点困难,这次的评课也主要针对这点,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卢老师对本堂课思想的叙述,再请其他老师对本堂课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卢老师讲述上课思路与想法

1、引入:50+50=?

这里某些学生配合老师,并没有完全地回答这个问题。

2、水分开的猜想,学生对此的讨论不是非常地热烈,达到预期效果

3、蔗糖分子的溶解,这里采用了数据来说明分子的大小再采用花生与大米的'混合的实验,进行模拟

4、在分子的运动的学习中,分别讲了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

5、在讲到为什么很难被压缩的问题时,例子选的不是很恰当

6、预学单的设置中,第二、三题学生的解答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二部分:本节课的优点

1、引题十分有效,思路清晰;

2、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

3、本节课内容虽然抽象,但通过实验演示、通俗易懂的讲解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4、预学单的问题设置具有针对性,也有层次性;

5、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老师的主体性体现明显。

本节课的建议:

1、将水一直分下去,可以让学生改成撕纸,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

2、斥力和引力可以用例子说明(弹簧、磁铁……);

3、可以增加一些可做的学生实验。

大体而言,本节课内容抽象,知识点虽然不多,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卢威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是一堂成功的新授课。

篇7: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二、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篇8: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其中没有单独的'NaCl分子,NaCl中一个钠离子上下左右前后共6个氯离子。一个氯离子上下左右前后共6个钠离子,这样无限排列下去构成NaCl。钠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完全被氯捕获,显然钠完全失去一个电子为+1价,氯完全获得一个电子为-1价。

至于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一个个单独的分子构成,分子间仅有微弱的作用力,以水为例,每个水分子中的H外层的一个电子并不会完全给O,而是它们共用,只不过O的吸电子能力强,所以O显负价(-2),H显正价(+1)。

篇9: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构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如:干冰、水、硫酸等。

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1)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多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不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无一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蒸馏和分馏、挥发和升华、吸附和盐析、电泳、潮解、溶液及盐的焰色反应、粉碎、凝聚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都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化学变化占优势。如:风化、老化、裂化、裂解、硝化、磺化、钝化、酯化、皂化、水泥的硬化、硬水的软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等;脱水、脱氧、脱氢、脱硫等;干馏、燃烧、粉尘的爆炸等;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常见无机物之间的反应关系:

①非金属一般能与氢、氧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和氧化物,能与某些非金属化合生成无氧酸盐,有些非金属能与水或碱溶液发生歧化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物质可以把非金属性弱的物质从其盐(或酸)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②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或无氧酸盐,除金、铂外能与氧化性酸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2,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作用,铝等金属还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

③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可与水作用生成相应的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含氧酸盐;

④大多数碱性氧化物能与酸性氧化物(或酸)作用生成盐,有些碱性氧化物可溶于水生成相应的碱;

⑤某些物质具有两性,如: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等既能与酸作用生成相应的盐,又能与碱作用生成盐。

常用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核素)、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理解并掌握上述化学用语的写法及使用规则。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总结浙科版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

初中生物考前复习提纲汇集

生物细菌学习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什么(精选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2022-07-20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复习提纲2022-12-21

细胞分化教学反思2022-04-30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3-10-06

初一生物下册工作计划2023-09-01

初一生物知识点梳理2022-04-29

初一下册生物教学课件2023-09-20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2023-01-24

高一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2022-07-22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济南版2023-12-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