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仙李白

时间:2023-10-30 08:19:5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诗仙李白(精选6篇)由网友“tiankong007”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诗仙李白,希望能帮助大家!

浅谈诗仙李白

篇1:诗仙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近)。在武则天称帝的大足元年(701),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所统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富商。五岁时,李白随父亲迁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县)。

李白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五岁诵六甲,十岁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20岁前后游历了成都峨眉山等地,还和一个叫东岩子的隐士共同在青城山隐居了数年。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李白一方面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思想,热衷用世,追求功名,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正如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开元十三年,李白25岁,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离开蜀地,开始漫游。他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望,得到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直取卿相,漫游正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机会。李白出蜀后,南游洞庭,东游金陵、扬州。后来回到江夏一带,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遂定居安陆。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寓家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天宝初年南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郯中。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才能。

天宝元年,李白42岁,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得到了玄宗的礼遇,“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无人知者。”(李阳冰《划堂集序》)但李白只是以文学辞章见重,供奉翰林实际上是虚职,没有什么实权,他那“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尤其是自开元末年以来,政治日趋腐化,政权把持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手中。李白不肯投靠权贵,在政治上自然是没有出路的。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于是,诽谤和冷遇接踵而至。他感到自己留在长安已经多余,便恳求还山,于天宝三载痛苦地离开了长安。

经过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涯,李白对现实的认识比较清醒了。在供奉翰林期间,他写了一些歌咏宫廷生活的诗歌,但这不是他创作的主流。总的来看,他的创作比前一时期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从天宝三载到天宝十四载,李白又漫游了十二年,游踪启蒙及汴梁、齐鲁、江浙、燕赵。李白离开长安不久便结识了杜甫,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天宝四年开始,李白更热衷于求仙访道,试图以宗教麻醉自己,以摆脱胸中的悲愤与苦闷,可是,他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这一时期的政治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为深广的忧愤。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流亡到郯中,后隐居庐山。在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反映战乱的诗歌,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十二月,肃宗派 弟弟永王以搞敌平乱为号召,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能人,顺江东下,路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李白出于报国安民的诚意,加入了永王幕府。

肃宗与永王之间矛盾很深,肃宗深怕对方抢夺自己的帝位,便发兵征讨。至德二载,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以从逆罪被抓进监狱,第二年长流夜郎(今贵州省桐梓一带)。乾元二年春,李白行至三峡遇赦放不觉 ,后往来于宣城、历阳等地,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上元二年,李白61岁,听到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的消息,还曾请缨从军,半道因病而还。宝应元年(762),李白到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十一月病逝,享年62岁。李阳冰将他的作品编成《草堂集》十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李白的诗共约一千首。

篇2:“诗仙”李白

“诗仙”李白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具有“原生态”的特征,也是所有书法的源头。篆书的基本特点是因形立意,如马、羊、象等字。我们建议娃娃学书法从篆书开始,是因为篆书具有图形文字的特征,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故事。再加上表意性强,便于联想,所以非常符合娃娃们的天性,能够吸引他们去探究汉字的来历,进而达到学前启蒙的目的。

【讲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被誉为“诗仙”,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

【认汉字】

李,形声字。

《说文》:李,果也,从木,子声。古时李字的本义是李花白、李果甜的“李”。

甲骨文里,目前尚未发现有“李”字,战国时代“陈簠”里的“李”字是左“子”右“木”。“战国印”时上“木”下“子”便已固定下来。

①② 战国金文。③ 小篆。④ 楷书。

白:纯粹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白”是一颗白米的形状,中间一横表示上的丝疵。

今天的.“白”字已不像白米了,“白”是霜雪一般的颜色。既然像霜雪,自然便引申出“明亮”(如“白天”“东方既白”)、“纯洁”等意思。

① 甲骨文。② 金文。③ 小篆。④ 楷书。

【学书法】

横弯的写法:

(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受启迪】

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

有下面几点值得小朋友们学习借鉴:

1、李白学习和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少年时代的他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他喜爱运动,好剑术;

2、李白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知识和养分。他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3、李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文敢于揭露现实,抨击时政。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篇3:浅谈诗仙李白

浅谈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5岁时随父迁居到今四川。他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豪放,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等。

李白周岁生日那天,家人在他面前摆放了许多东西,如毛笔、书本、戒指、铜钱等,看他用手云抓哪一样。结果,李白抓的是一本《诗经》。他的父亲非常高兴,心想儿子日后说不定能成为诗人。所以在为儿子取名时,李白的父亲颇费了一番心思,总想取个雅致一些的,这样一拖好几年,李白还没有正式的名字。

这年春天,李白一家在院中游玩,父亲要以《春》为题作七绝,他先想了两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铊先来。”接着他要求妻子和儿子各续一句。妻接上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想,父亲咏了迎春花,母亲咏了杏花,红的、黄的都有了,就来个白色吧!于是,他接了句:“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便为7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幼年的李白很贪玩,读书没有恒心,经常逃学,到处游玩。他最喜欢到附近的.小河边云捉蜻蜓、抓鱼吓,老师和父母的管教,对他丝毫不起作用。

有一天,李白又逃学了。他来到小河边,看见一个老妈妈正蹲在河边,手里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来磨云。李白觉得很奇怪,便上前问道:“老妈妈,你在干什么?”

“我在磨针。”老妈妈回答说。

“这么粗的铁杵怎能磨成针呢?”李白很吃惊。

老妈妈认真地说:“铁杵总是越磨越细,只要我有恒心、有决心,天天磨,还怕磨不成针吗?”

李白听了,智慧的闸门顿然开启。他悟出了什么,连忙转身跑回家,翻开书本认真地读了起来。从此,他再也不贪玩了,总是抓紧时间刻苦读书。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把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篇4:诗仙李白

李白(公元7-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1]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2]

生平经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出生地有争议,一说为郭沫若近代提出的出生于吉尔吉斯斯坦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另一自古以来说法为出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李白幼年成长于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3] 。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4]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第三年(756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斗争,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不久即病逝,也有说“醉致疾亡”(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收录于卷161至卷185。有《李太白集》传世。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远游

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5]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

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旅伴暴病亡,庐山作名诗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金陵霸气消,儿女含深情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748),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750),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诗作。“安史之乱”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经以今高淳、溧水境内石臼湖、固城湖的风景作《丹阳湖诗》。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来到南京。此前,他曾上书朝廷《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龙盘虎踞,开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业的理想地点,建议朝廷迁都金陵,可惜,他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6]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唯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姑苏城怀旧,咏诗多方游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越州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阴会稽的贵族风流遗迹,写了大量的诗歌颂绍兴。李白由越州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献赋

李白西来的主要目的是献赋,其次是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也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三年后,李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长安。

翰林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这些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他直抒胸臆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就在此时李白被赐金放还。

会友

“李杜”遇面

篇5:诗仙李白诗歌

诗仙李白诗歌

李白名气冲天旺

千首诗歌意宽广

浪漫色彩创奇迹

字里行间仙气扬

才高志远书华章

精品佳作登殿堂

游历民间取素材

聚朋喝酒写诗忙

忆昔京都伺唐皇

得罪权贵遂遭殃

壮志未酬被贬谪

流放夜郎险命丧

初次来到庐陵壤

汪伦设宴桃源房

离别聚众踏歌舞

李白感奋赠诗行

某日巡街遇婆娘

携孙乞讨度饥荒

来往路人视无睹

李白送镯表衷肠(1)

朝廷做官曾辉煌

比起民间凶尤狂

为了自由找朋友

宁肯金龟买酒尝(2)

长安去职访农庄

千山万水等闲逛

官场失意觅诗源

一得一失成俊郎

诗仙已逝千秋长

功勋英名放光芒

鸿篇巨著今犹在

精神永存励后帮

注:金手镯、金龟等等,都是唐玄宗皇帝嘉奖李白时的赠品。

篇6:诗仙李白之谜

关于诗仙李白之谜

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因为在浮生若梦之外,还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在中国人心中,李白是自由的象征,不仅是他的诗酒傲王侯,而且是他身上那种天性的自由,所以他的诗歌能得到历代人的喜爱,把不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李白身上。人总是喜欢自己身上所缺少的品质。

这种品质表现出来就是超凡脱俗,对世俗社会的规矩不屑一顾,所以贺知章一见之下即称他“非人世之人”。尽管唐代是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但李白仍然异于常人。少时即观览百家之书,击剑任侠,手刃数人,学道求仙,后来并受道,成为一个道教徒。但道士的身份仍然束缚不了他,他欣羡先秦士人,尤其是纵横家,渴望的是立抵卿相,平步青云,甚至一匡天下。虽未参加科举而被征召入京,授供奉翰林,后又被玄宗赐金放还,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际遇。

根本的原因是,李白身上有着不同民族的血脉。据学者考证,他生长于来自西域的胡化家庭,祖上谪居中亚碎叶,数代人居于丝绸之路上,血缘与文化基因均因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而与中原人不同,时人称其“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便是一例。

李白的亲情较为淡薄,王琦注《万愤诗》:“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又曾入赘两位故丞相家,婚后即出门浪游。李白遵从西南蛮族或突厥的剔骨葬习俗,友人卒于洞庭,李白将其葬于湖侧,数年后又前往洗削,负骨而行,葬于鄂城。这一切都表现了李白与儒家思想的疏离,也即与时代的疏离。在社会秩序更加理性化的唐代,他追慕的却是“凤歌笑孔丘”的先秦隐士,是庄子笔下的大鹏。

庄子的自由其实是一种“无待”或天然的自由,这种精神在先秦以后就已经不复存在,经过魏晋后期玄学从利益出发的改造,庄子的绝对自由被理性化、生活化,转换为郭象“各当其分”的自由,亦即放弃无法满足的欲望,乐天安命。自汉至魏晋,士人中一直弥漫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强烈意识,到了唐代,最终还是靠佛教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唯有李白没有接受这个新的观念世界,他最大的烦恼依然是生命的短暂,《将进酒》中的“与尔同销万古愁”,就是人类无法解决超越的生死主题。

因此,李白的及时行乐是有关存在的答案,不是仕途坎坷的牢骚。对他来说,存在的意义只是一个旅馆,不是一个家园,所以他没有多少亲情观念,只有人人都是旅伴的抽象观念。然而,唐代早已不是士人可以平视王侯的时代,这造成了李白晚年的政治失误,被长流夜郎;唐代诗歌也不再充满对生命短暂的形而上哀叹,而是对社会历史的关注,这造成了李白的非现实的高蹈。在这个意义上,李白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束,杜甫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始。

李白的天真恰恰是诗人的本性,他就像一个无邪的青年去看这个世界,其苦恼不属于具体的日常生活,却又是本质的、无解的,显示出未受理性摭蔽的自然人性。那首令贺知章叹为“泣鬼神”的《乌栖曲》,以“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结束,吴王夫妇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一无所知,从而唤起幻想与真实之间反差的悲叹,就与汉魏咏史诗、唐代怀古诗的理性精神迥异。李白诗歌的真正价值就在这里,诗人是在与人生的无意义作斗争,尽管浮生若梦,仍有“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慰藉。

李白最好的诗歌是乐府、歌行和绝句,古体诗的自由形式使他能充分驰骋想象,唐人已称其诗“格高旨远”,有“飘然之状”。任意的夸张和偶尔的散文句法,使得其诗歌有汉大赋的气势,而以单句为基本单位的诗歌结构,又使得其情绪如湍流千回百转。他的近体诗也不受理性的平仄束缚,同样多用单笔,很少跳跃,追求“天然去雕饰”。这要比炼句、对偶更考验一个诗人的创造力,“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其想象和意象的感受力都无可企及。

这样的诗人在世上是孤独的,而李白诗的境界就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感,只有孤独能触发他的灵感。换言之,李白最喜爱的实际上只是自然,因为自然比人更永恒、更知己。他一生跑来跑去,好游名山大川,当他晚年遇赦回到江南,重游宣城时,写下这样一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他留给世人的文学遗嘱。他在内心深处其实看不起任何人,碌碌的世人是无法超越生死的,只有诗人能与自然同在。

论诗仙作文

诗仙李白作文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

诗仙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诗仙李白诗歌

诗仙李白的真实职

诗仙李白被放逐和什么系

诗仙李白美诗鉴赏

诗仙李白

李白被称为

浅谈诗仙李白
《浅谈诗仙李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诗仙李白(精选6篇)】相关文章:

诗仙李白的五言绝句2022-08-12

描述李白作文700字2024-04-09

李白,我想对你说作文600字2022-08-01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才华横溢却没文凭的原因2022-06-21

初一我的偶像李白作文700字2022-11-07

我眼中李白作文2022-07-21

我眼中的李白作文700字2023-10-11

我最喜欢的诗人作文600字2022-06-04

李白的初中优秀作文2022-04-29

介绍李白六百字说明文2022-06-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