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时间:2023-11-16 07:42:2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精选8篇)由网友“ahandy200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篇1: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年代:宋 作者: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

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

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

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 ”,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 。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 ”,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在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 ”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金撚雪柳,簇带争济楚。”

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撚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 。“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篇2: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永遇乐》是词牌名,又名《消息》。一百四字,二十二句,前后片各四仄韵。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这叙述了词人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此时,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然而,李清照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以此反映了自己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全词如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的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词首先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落日熔金”即指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合璧”即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意思是说,落日已经是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如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词人一开始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特别是最后一句“人在何处”,直接进入写人,如此美好的环境,居然还发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可见,词人的内心的凄楚与失落。接着写道:“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染柳烟浓”透出暖和的春意。“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词人这里描写的就是初春柳叶才刚出芽时,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暗示冬梅已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即使到了春天,而“春意知几许”?也就是说,听起来笛声凄怨,即使春色很浓,又能感受到多少春意啊?言下之意,在心情忧郁的情况下,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也是没有心情去欣赏的。而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词人写道:“元宵佳节,融和天气。”这里是邀请李清照外出的人说的话。意思是说,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词人回答说:“次第岂无风雨?”“次第”即接着,转眼。也就是说,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其实,通过词人的回答,表现起内心的情感的复杂性,也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心理了。当然,词人这也是对朋友邀请的推脱之词。接着词人写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意思是说,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其中,“香车宝马”暗示了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并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

到了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词人写道:“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这里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或者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接着写道:“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簇带”即插戴,也就是妆扮之意。“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其中,“铺翠冠儿”是指嵌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由此也表明了这些人就是富贵人家之人。“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意思是说,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词人今夕对比,面对现实,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词人接着写道:“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散乱的头发。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意思是说,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最后写道:“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意思是说,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词人满腹辛酸,一腔凄怨,苦闷惆怅集于心中。特别是“听人笑语”反衬了词人内心的苦闷和伤感。最后,词人通过自己没心情出去游玩,愿意在家“听人笑语”,表现了词人内心愁苦之沉重。

在艺术上,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人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其次,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真挚。再次,语言朴素而清新,平淡而工致。

篇3: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李清照词《永遇乐·落日熔金》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译文] 落日仿佛熔化的金子一样灿烂,傍晚的云彩在太阳的余辉照耀下飘荡在空中,也像玉璧一样光彩夺目。

永遇乐 〔南宋〕李清照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

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赏析】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本刊第一期对她的生平有过简要的介绍),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耳,时危安得真致此”等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吴瞿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我们认为,吴氏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语是不够公允的。相反,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鉴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南方杭州,逢元宵节时的感旧之作。据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李清照“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词云:……”词中写了元宵节的今昔对照,“怀京洛旧事”,非仅可见自己的孤寂之情,而且可见对国家命运的盛衰之感,据记载,南宋末的爱国词人刘辰翁就是诵其词而深得其今昔之感,依其声而作的。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相对比,显示出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流露出一种饱经忧患,今不如昔的感受以及对故国和故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与李清照的沧桑之感相对应,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上阕主要描写了今日元宵佳节,虽然是天气融和,但李清照心情凄苦,多年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破家亡的忧愁风雨,岂有陪伴朋友去观灯赏景的游兴呢?

在上阕中,李清照先写元宵之日的入暮景色,夕阳之霞光犹如熔金之状,暮云弥漫,犹如壁玉相合,“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二句预示着一个可以尽情观灯的元宵之夜,但“人在何处?”一问,使忧患余生,漂泊他乡之感顿生,形成了景色与心情的强烈反差。接着“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可见早春已经降临,可“春意知几许?”一问,则又见暮年孤寂的心境中,实在是春意无多啊!“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二句,明说天气之好,可是“次第岂无风雨?”则非仅在对比中担心风云突变,甚至隐寓世事难测了。“相召”而又“相谢”,热闹之中自甘寂寞。

在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中,下阕是更加明显的对照。下阕主要描写了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盛况。妇女们戴上镶着翡翠的帽儿,插着用金钱捻丝所制的迎春雪柳,精心打扮,结伴观灯,甚是热闹。最后又写现实:而今国事日非,自己已是垂暮之年,更无心梳洗打扮,懒得去灯前月下观赏游玩。

在下阕中,李清照描写自己在汴京盛时,自己是有身份的女子,“闺门多暇”而喜应景,但是如今地位却一落千丈,虽然仍然是富家内眷“香车宝马”的相召,有“酒朋诗侣”的相邀,但“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非昔日的贵邸深院,丈夫去世多年,潦倒不堪,难免深感凄凉而无雅兴了。以上种种对比,使李清照的凄凉愁怨显得更加具体可感。

这首词通过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李清照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对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因此南宋末年的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由此可见,此词的影响之大,感人之深矣。

宋词咏节序之作,多为应时应景。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却以真情实感,哀乐衷其性,虑叹与乎情,此词虽然低沉了些,但表达却极其“真实”。这首词的语言也不是尽力去织绣,开头的对句可见工致,“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二句,颇有气象,而“次第岂无风雨”、“记得偏重三五”、“簇带争济楚”、“怕见夜间出去”等句,“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直至结尾数句,不避方言俗语,如叙家常,平淡却入律,通俗非庸陋,这在宋词中是别具一格的,这也是李清照写这首词的成功之处。

下面我就用沈谦《填词杂说》中对李清照的一句评价来结束我这篇浅析文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篇4: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代: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熔金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注释

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详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整齐、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临安,约在绍兴二十年(1150年)间,这首词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篇5: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原文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⑴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⑵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⑶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⑷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⑸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⑹铺翠冠儿:以翠羽装饰的帽子。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此二句所列举约均为北宋元宵节妇女时髦的妆饰品。

⑺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2-3]

白话译文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文学赏析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篇6: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审美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论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篇7: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诗词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诗词原文及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婚后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故自封为易安居士。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有《漱玉词》等。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评解】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集评】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赏析】

黄昏是一个特别令人惆怅的时候,微醺的夕阳斜斜地照上绮窗,半明半昧的光线似醉人的眼光,软软的朦胧的笼在身边,不肯离去。前尘影事渐渐都回到眼前,此时隔了这样一种昏黄的惆怅看去,不论欢乐悲伤都染上了岁月的痕迹。

这一阕《永遇乐》是写在黄昏的词,写的是作者在黄昏里的一点回忆一些感慨。“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开首实写眼前景色:夕阳似融化的金子,斜斜的挂在西山上,明亮、温柔、没有刺眼的光芒却别有一种教人留恋的软媚。暮色渐起,满天云影舒舒卷卷,散开复又聚拢。如同散落天涯的半璧,因了机缘的巧合,再遇到另一半合成整璧,这些分散满天的云朵慢慢合成一片。暮色愈发沉了,环顾四周,叫人忍不住想低低地问一句:那念兹在兹的人在哪里?自己这又是在哪里?”这一问拉开了作者与景物的距离,同时又暗暗地为整首词定了调子。悼往伤今,抚今念昔如同黄昏里的那一抹苍青是整首词抹不去的底色。南朝江淹《拟休上人怨别》有“日暮璧云合,佳人殊未还”句,“暮云合璧”化用此上句而来,同时词中暗蕴“佳人殊未还”之意。“人在何处”这一问,问的含蓄问的惆怅,将这追念之意暗暗地漾了开来。“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是“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作者在那低低地一问之后,又将眼光转向身边的景物。暮色沉沉,青青的柳枝隔了这四起的烟霭看去,似乎愈发浓郁。不知何处传来一缕笛声,《梅花落》的曲调幽幽入耳,直响到人心里去。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词中“春意知几许?”正承“染柳”两句而来,正因为有对春景的描绘,才引出“春意知几许”这一问。上片这前六句,作者极巧妙地在景物与自己之间推进推出,既写眼前之景又寄心中之意。那两个问句淡淡问起,似是不经意之笔,实是作者著力安排,引得读者去体会她的含意,又因为不曾明白道出,所以妥帖之外,别有含蓄之致。在成功地渲染了全词的氛围之后,作者又回到现实。“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是上片的第三个问句,结构与前两个问句一样,都是两个四字句写景,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通过这一句,我们知道前面写的是元宵节的黄昏,天气很好,融暖和适。可是作者却说“次第岂无风雨?”这一问很奇怪。元宵节在宋朝是一个十分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即使是常年身居闺阁的女子,也可以严妆丽服出门观灯赏花,因此当时的女子们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作者忧心忡忡的道:“此时天气虽好,可转眼之间难道不会有风雨?”这一问泄露了她的心事。我们知道热衷游乐的年轻人在久受拘束之后,终于有机会可以放松一次,即使外面真的风雨交加,他们也会说天气很好。只有饱经沧桑,心事重重的人才会看着醉红的夕阳对来访游伴懒懒地说“等会儿怕会有风雨吧?”在往下看“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应是“谢他酒朋诗侣,香车宝马,来相召。”“谢”是“推辞谢绝”之意。由此看来“次第岂无风雨”一句应该是对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邀请自己时地回答。所谓风雨其实只是借口罢了,真正的原因是无情无绪,看花没心情,观灯无意思。

下片紧承上片而来,作者谢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虽不愿出游,心中到底还是不能忘情,今宵独坐,不由回忆起往日情形。“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中州,应该是今河南省开封市,即宋朝时的东京。因为河南为古豫州之地,居九州之中,所以称中州。“中州盛日”即东京兴盛繁华的'时候,那时环境尚且安定,作者也还年轻,青春明媚,又才气纵横,不曾为生活吃过苦,也不曾看见生活的本来面目。那时候,即使是乌云都是镶着金边的。年轻的时候深闺无事,读书女工之外每多闲暇,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幻想,于是特别重视元宵这个可以出游的节日。“三五”过去指农历十五,此处特指正月十五。“铺翠冠儿”是装饰有翡翠或是翠绿色羽毛的花冠;“雪柳”多以素绢或银纸扎制而成;都是当时妇女元宵节插戴的装饰品。周密《武林旧事》卷二曾记:“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娥,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由此可以知道“铺翠冠儿”和雪柳都是当时极流行的饰物。“捻金雪柳”应是以加了金线的丝绸所制,较普通雪柳别致些,大约是女子们争奇斗艳别出心裁的结果。“簇带”是当时的方言,即“戴满插满”之意。“济楚”也是当时口语,指女子整齐美丽。记得当时京都繁华,闺中少女,长日无事最盼望的最重视的便是元宵节。戴一顶铺翠冠,拈一朵精心制作的捻金雪柳,仔细地戴在鬓间,齐齐整整的装扮起来,与女伴们一起观灯游戏。作者韶华盛极,满目辉煌满眼锦绣中,知道自己是最美的,青春的矜持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惆怅旧欢如梦,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已经饱经忧患,不再年轻。她一定知道年少绮怀,人间惊梦最容易不过。于是笔下迅速由旧日拉至眼前,回忆中的美好转眼便成现实中的凄凉。如今孤身一人,辗转天涯,容颜憔悴,霜华满鬓,早已无心收拾,元宵夜更懒得出去。无情无绪出去也没意思,倒不如在帘子底下听听那些小儿女明媚流丽不更世事的欢言笑语,重温一场旧梦。“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与前面中州盛日,争奇斗艳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结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尤为沉痛,似作者的自言自语,更是一种百无聊赖的慰藉。生命的红烛眼看快要燃到尽头,过去再也不再,风雨飘摇之中,只能眼看它烧下去,并且借这一点微光重温旧梦。

有些事在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时候,对于某些感情是很难有深切体会的。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波澜不惊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感,我们是知道的,可那是一种雾里看花的知道,隔了混沌的距离,只是知道,不能懂得。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名士,母亲也知书识字,她少女时代一直过着相对悠闲优裕的生活,结婚之后与赵明诚也甚为相得,渡过了一段欢乐的时光。南渡之后,国破家亡,亲人离散,清照自身亦饱尝流离之苦,她与赵明诚半生所集金石字画散失殆尽。现实的凄凉使得人们往往到回忆中寻找慰藉,可是过去的时光越美好,越衬的现实悲凉无比。李清照是一个敏感多思的人,精神的重压和生活的折磨使她承受着极大的痛苦。这个饱经忧患的老妇人以平静的笔触来回忆青春时的往事,对比眼下的凄凉情景,于百无聊赖中寻一丝慰藉。其中沉痛,虽不自言,却教人不忍卒读。作者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崩坏的时代,旧的一切统统被破坏,整个时代在渐渐的下沉。个人的悲剧在时代的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千万人的悲剧汇成了整个时代的悲歌。李清照这首词写自己的身世之悲盛衰之感,在当时实在是大多数人的命运。因为带上了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悲剧色彩,写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这首词变得格外浑厚深重,在当时影响很大。刘辰翁曾依此词和作一首,同是饱经世变的词人,他或者更能理解李清照的情感: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也是抒写今昔之感,然而下字不够精当,当浓处不及易安深厚,当淡处又不及人家沉痛。处处贴着原词来写,反倒时时拘束,露了形迹。相比之下,倒是姜夔的《鹧鸪天》(元夕不出),自铸清词,别有易安情怀。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唯有绛都词。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这首《永遇乐》很早便会背了,那时我也还小,夏日午后,坐在梧桐树下,一字一句,默默记诵,细碎的阳光透过手掌形的树叶漏在书上,带着绿色的清凉。

如今我也大了,生活的面貌亦略微知道一些。写完这一章的时候,正是黄昏。夕阳软醉的脚步在书影与书影之间徘徊,忽然分不清是前世还是今生。(尤君若)

篇8: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阅读答案及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结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分析本词表达的感情。(6分)

9、赏析本诗的写作手法。(5分)

参考答案

1.风雨,一方面指自然风雨,另一方面指社会风雨,即朝代的更替变迁。佳节良辰,本可畅快游乐,但转眼难道就没有风雨吗?(2分)这种忧愁风雨的心 理,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心境,(2分)表现出作者因国破家亡而生发的痛苦孤寂之情。(2分)

2.对比。(2分)通过昔日在繁华热闹的故都闲暇游乐的盛况欢乐感情和现在国破家亡丧夫失亲、百无聊赖、痛苦憔悴形成对比,(2分)表现作者饱经忧患之后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1分)(答以乐景写哀情分析对也可)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为作者晚年伤今追昔之作。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此词以对比手法,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永遇乐,永遇乐蒋捷,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永遇乐元好问,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永遇乐,永遇乐李弥逊,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优美古诗鉴赏:永遇乐

永遇乐 ,永遇乐 王吉昌,永遇乐 的意思,永遇乐 赏析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古诗词

永遇乐,永遇乐柳永,永遇乐的意思,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的艺术特色

描写云优美诗句

《走近李清照》课堂实录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精选8篇)】相关文章:

论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思想2022-11-09

李清照有那些经历2023-06-24

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2023-12-06

李清照诗词全集名句摘录2023-07-21

思念家乡的诗句有哪些2022-05-07

咏柳的诗句有哪些2022-10-17

描写春天阳光好的诗词2023-11-12

描写元宵节的经典古诗词2022-07-22

思乡诗词摘抄2023-06-15

除夕诗句经典古诗2022-08-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