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里又麦黄散文((精选8篇))由网友“时尚丽人赵四”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布谷声里又麦黄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布谷声里又麦黄散文
布谷声里又麦黄散文
由于面山而居,这一段的早晨,总能早早听到晨鸟的歌鸣,还听到了布谷鸟的鸣声,这里那里,或远或近的对鸣,将记忆拉向遥远,拉向我曾经日日守望的乡村。
布谷催春,这是一句现成的说法,在我的记忆里,布谷却是一个与麦黄夏熟紧密关联的物候,每当家乡田里麦子黄熟时节,村头布谷声声,就是乡村特有的景象。
布谷是一种勤快的鸟儿,黎明即起,鸣声清脆,与初露的.晨光相伴,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呼唤勤快的农人早早起身下地,布谷声声就是乡村一日走向闹热的序曲。
宁静肃穆的清晨,当乡村脱胎于熹微的晨光,老屋院墙外的大楸树上,喜鹊扑啦啦飞出窝巢,布谷声里,那漫山遍野金灿灿的麦田,就已招摇着一派丰收的大梦。
记得童年时这样的早晨,母亲总是早早地忙于灶间,筹备好了当日正午的饭菜,然后带上父亲磨快放好的镰刀,匆忙地赶往山上,那时父亲已经开始了他的收割。
等到早饭时节,各家各户的麦场里,就能堆满刚刚担运回来的麦捆。困荒五月终于可以到头了呀,从此可以告别饿肚子的日子了,欢喜就是跳动于心窝里的小兽。
整个夏收的季节,布谷鸟就是相伴农人的歌者,也是整个乡村一场虎口夺食战役的见证。等到收割、打碾、复种结束,麦田里的一场分娩告定,布谷声才可远逝。
布谷声陪伴乡村的收获,也陪伴乡村孩子学业的收获。麦黄时节,也是读书娃娃决定命运的大考将近的日子,曾经亲历其中艰辛,布谷声声,总能催动心头的急切。
故而,即使早已远离这场拼力一搏的日子,每每谛听布谷声声,心头仍然不免就有悠然入境的感受,做事多了几分勤快,心劲儿陡然大增,有了更多付出的热情。
初中、高中任教的那段时间,伴我那些人生打拼的学生,黎明即起,洒扫清除,然后读书、备课;离开学校的日子,陪我的女儿走过高考,热情激情依然如初。
如今,父亲早已离世,母亲也已苍老,属于我的乡村已经变了模样,长久的疏离,恋旧的情感已渐次抓不住昨日的线索。但听布谷声声,怀恋就是曾经的模样。
又闻布谷声声,知道乡村的田野,一场收获的忙季即将来临,而社会各界关注的六月大考也就在近日举行。这里,谨借一则短文,遥寄我的问候、我的祝福了!
篇2:又闻布谷声抒情散文
又闻布谷声抒情散文
清晨,正酣睡间,却被窗外清脆的布谷声叫醒,惊喜中,却又怀疑是在梦里的幻觉:如今高楼耸立的城市里哪来的布谷声呢?有多少年没有听到过布谷鸟的叫一声了?当我搜寻起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一声时,时光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那一年,我们初中毕业,即将升入高中,那时升高中可不像现在这样论成绩,是看劳动表现,而且是到农村去,到贫下中农的家里去,与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然后再根据你的表现,由贫下中农们来鉴定你是否有资格升高中。若是说给今天的们听,他们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可当年的情景就是这样的。
那一年的初夏,我们全班男男一女女四十多人,在一位男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一个叫井坪的村子,村子不算很大,有二三十户人家,房舍掩映在一片树林之中,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子里蜿蜒穿过,村子四周是起伏的田野,再远便是叠翠的山峦。这是一个典型的而又充满了诱一惑的南方村落。
来到村里后,贫下中农们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其实老天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欢迎我们,因为我们毕竟只是一些半大的孩子啊,能干什么呢?别把庄稼给糟蹋了就是好的,可脸上却是真诚的笑意),然后,在大队支书的号召下,各家领几个,把我们分到了邻近的几户农家里。我和几个同学随着一位老乡来到了一栋两层的木板房前,这就是我们要住宿的农家了。老乡一家住楼下,我们住楼上,说是楼,其实楼上的四壁是裸露的,是老乡家堆放杂物的地方,因为我们的到来才临时收拾出来的,虽然简陋,但我们还是很开心的住了下来。
新的开始了!第二天,年少的我们,在一位老农的带领下,伴随着远处山峦中阵阵清脆的布谷鸟声,来到了一块育秧田里,把育好的秧苗起出来,运送到大田里插上,然后,经过施肥、分蘖、薅秧等一系列繁琐的田间管理后,秧苗便长成了金灿灿的稻谷。当然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是我学农后所得的收获,也正因为有了头顶烈日、弯腰耕作的经历才使我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切含义!
尽管我们是一群不谙农事的城里孩子,但是在老农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很努力地学着插秧、薅秧、施肥,稻子与稗子的区别,每天每天,站在绿油油的'稻田里,感受着秧苗的,呼吸着田野上清新的空气,聆听着远处山峦中传来的布谷鸟的鸣叫,这一切,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过的。一天,我们正在薅秧,感觉有一只布谷就在身边不远处的秧苗间,一位男同学小心翼翼、奋不顾身的扑了上去,抓住了,结果老农说,那不是布谷,是秧鸡,哈哈……虽有头顶烈日、弯腰耕作的辛劳,但也有童趣般的诱一惑和惊喜——乡村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生活。
乡下的夜也是喧嚣的,溪畔、田野里,虫鸣、蛙叫一声,此起彼伏,时不时也传来一声二声的狗吠,那一定是有赶夜路的人……躺在楼板上,聆听着自然界错落的协奏曲,直到天将黎明,才朦朦胧胧的睡去。
…………
如梭,30年光-阴-转瞬即逝,当年的青头小子(小女)们如今都已是年近半百之人了,在各自的领域里施展才华,虽说没有大富大贵之人,却也活得充实。我们那一班人全都上了高中,这一方面是缘于自己努力劳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缘于贫下中农们对我们网开一面吧。其实,农民才是最朴实的,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迎一合,却懂得人要凭良心做事,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但学会了种庄稼,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做人。这种意识竟引领我风一路前行。
布谷又叫了,我喜欢听这清脆的叫一声。
篇3:久违的那声布谷经典散文
久违的那声布谷经典散文
清明节的前一天,正好没课,早上起得比较晚。窗外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声布谷的欢叫,悠远而又清晰。布谷……布谷。直触我的心扉,打开我沉淀已久的记忆。我心中不觉一震,不闻布谷已久矣。我在心中默默地想着,这声音多么亲切,亲的就像当年在外婆的土房子里。
记得小时候,我常被父母送到外婆家一住就是多日,外婆家的记忆就成了我儿时的印记。而今天我却在这大城市里听到了那久违的布谷。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我已住在了高楼林立的西安,听到这布谷、外婆当年的小村庄在记忆里还是那么清晰。外婆已故矣,物是人非。那久远的记忆一桩桩一件件伴着那清远的布谷,就像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的脑际。
那是渭河北岸的一个小村庄,因河流南退而给北岸形成了一个夹滩,我的外婆常常带我去夹滩的田里,那里距渭河近,水很充分,水车旁的井台是我儿时最快乐的地方。流水清清,水车哗然,地里的瓜果蔬菜总让小孩子们眼馋。在这儿混得久了。看井的大人们还会给你摘个嫩黄瓜。吃着黄瓜等着外婆,望着河对岸的驪山,暇想象河里的水流啊流到那不知道的天边。井台边那高大的皂荚树永远是洗衣女的依赖。你看拿着锄的妇女,总也不忘带一盆衣物。在休息时打几个皂荚当肥皂。洗出的衣物又净又亮。而这时我最担心的是打坏了树上的布谷鸟巢。
清晨,布谷鸟从水边飞到这夹滩岸上的柏树林,飞到我外婆家门前的皂荚树上。这时一鸣百应,形成一片布谷的声浪,远远近近到处都是。我的外婆这时就会自语道:“布谷,布谷,该种谷了”。一边忙着她手中的活计!布谷那熟悉的叫声在童年我的心中就像一个美丽的梦!
那是一个早春的清晨。外婆给我准备好了早饭,自己走出了家门,在夹滩岸下的田里锄他种下的棉花。我在断断续续的布谷声中沉睡着。不知什么时候,在外读书的二舅回来了,把外婆留给我的饭菜吃了个精光。我生气地跑到夹滩下哭着拉着外婆回家,无奈的外婆只好随我的心愿。在准备痛斥二舅的`时候,二舅像变戏法一样从书包里拿出一对布谷蛋。我破涕为笑,外婆指着的手势顺势变成了接着的,脸上的表情都没来得及变,两只布谷蛋已奉在了手心。急忙说:“丽丽,外婆给你煮”。二舅温和的脸上有些失落,我也急忙说:“不、不”。外婆不解地看着我半晌才恍然大悟。原来每年春天,外婆家都有孚小鸡的老母鸡。于是我和二舅就把两个小蛋放到了小鸡的窝里。等啊,盼啊,毛绒绒的小鸡出世了,可我们的布谷蛋还依旧;小鸡们都跟着妈妈开始觅食了;二舅也回了学校;我还遗憾地留着那两只布谷蛋。
外婆家门前的皂夹树上,小布谷已跟着妈妈飞到了土房子的屋顶;又成群地抖动着翅膀划向渭河的岸边;溅起的水珠洒在那干涸的岸崖。崖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这是我和外婆常去田里的路。布谷就在那路边的草丛里觅食,行路人不小心会惊起它,返被它直上云霄的冲力吓倒。儿时的我只从男孩子的故事里听到这种巧遇。而我心里也默默地希望着……这希望随着时间慢慢地淡忘,而外婆走在崖畔小路上的影子却越来越鲜明:那半裹半放的脚,那瘦小的身影,那捧着布谷蛋的双手,那亲切的眼神……我原来这般幸福得生活在外婆的身边。我的外婆,这小路上有你多少艰辛,多少泪;这小路,你给它寄予多少希望,多少情;在这儿你埋葬了一个个亲人;在这儿你送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上征途,去远方;在这儿你收获着丰收的粮食棉花……
在一个秋霜铺地的日子,我跟着外婆,在这夹滩的地里收红萝卜,崖畔的小苇子已经泛黄。井台边上的皂夹树已没有了叶子,只留下高处没有打完的皂夹象风铃一样,在树上摇晃。满地的红萝卜叶子也失去了原有的鲜嫩,河岸上的植被都懒洋洋打不起精神。外婆在这清冷的秋里倒显得精神,她翻起一鍁泥土,那鲜红的萝卜显出一窝窝,我看得激动了,赶快跑过去拾起来,一会儿就是一筐。拾累了,坐在井台上,吃一个鲜嫩的萝卜,那甜那鲜,溢满心肺荡气回肠,萝卜收完了。秋阳送去了寒霜,把暖暖的温情投在了鲜红的罗卜上,外婆那布满皱纹的脸也红红的。抬头看看太阳,正午已到,可吃了萝卜,没有饿的感觉,不经意间看到了皂荚树上缓缓飞翔,盘旋不定的布谷,它没有叫,只是缓慢地时儿飞上时儿飞下像在寻找什么。我心中纳闷,想看个究竟。可皂夹树太光滑且有齿,我从不敢爬,可别的树我爬得很快,我几下爬到井台南边的榆树上一看,原来是打皂夹的人把它的窝给打坏了。外婆说;榆树的枝有韧性,你帮它折些吧。我把榆树枝丢在树下,第二天,我和外婆拉萝卜时看到我丢的树枝果然没有了,再抬头看,布谷的窝上有了许多新枝。我不由得想:多聪明的布谷呀,难怪你这样通人性,知季节……
不闻布谷已久矣,外婆离我而去亦久矣。日月更替,岁月悠悠,当年躺在你土炕上听布谷的小女孩已步入中年,她也像你檐前的布谷一样,几十年里呼唤着勤耕的人们。那美妙的乡村布谷已变成今天的书声濎沸。今晨偶闻布谷鸣,那是外婆、你在遥远的天国给我送来的一声教诲。布谷,布谷,勤奋耕耘;布谷,布谷,甘为人梯;布谷,布谷,珍惜光阴。久违的布谷!原来一直在我的事业里、心里。外婆您该安息!
篇4:麦黄六月散文
麦黄六月散文
“布谷――布谷――”儿时只要布谷鸟叫,村里人都会奔走相告,“宝鸥”来了,麦子就要黄了,你听它叫着“边黄边割DD边黄边割”。
此时母亲拿出在井房里悬挂了一年的刃架,擦去尘土,磨好刃子,套在刃架上,准备割麦了。开始麦还没黄齐,母亲先是在阳山的地埂边上挑黄的割,随着六月骄阳的炙烤,麦子很快就黄齐了,全家老小都要上阵了。
麦黄六月,每天早上家中第一个起来的是母亲,在天明鸟儿叫第一声的时候她就下炕开始磨刃子了,那几年庄稼长势好,每个人至少要备两把刃子,所以母亲一早磨刃子就要花上一个小时。屋内刃子在磨石上发出呲呲的响声,屋外火石匣鸟(黄鹂)嘀嘀的鸣叫,在这交响乐的催促下我们才从梦中醒来。顿时邻居们开门的声音、牲口唤草的声音、狗叫的声音,混成夏日清晨的大合唱,一霎时,整个村里沸腾起来了。
天刚麻麻亮,村里的各条羊肠小道上就能看到一波一波手里拿着刃架争先恐后上山去割麦的人。男人们肩上还扛着一根扁担,中午回家时顺便捎带一担麦子,因为山路来一趟不容易。女人们手里提着前一天晚上烧好的工水和一袋袋干粮。一个个行色匆匆,三步并作两步奔向金色的麦浪,开始抢收。
山上连片的麦子黄澄澄的,一派丰收的景象。割麦的人们,在麦沿边上都弯下腰,首先割一小把打成麦腰,然后左手撩开一波麦子,右手挥动刃镰,一波麦子顺势倒在怀里,继而整整齐齐躺在脚下,光亮的刃镰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三把捆一捆,动作娴熟,连贯自如……不一会儿,麦地里躺满一排排整齐的麦捆,像一排排匍匐前进的士兵。
太阳越升越高,金色的阳光映照出人们弯曲的身姿。吃干粮的时候到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啃上几口馍馍,喝上几口工水,稍作休息,又立即投入紧张的收割中。因为六月的天说变脸就变脸,早上晴空万里,下午常常乌云密布,雷电交加。能早点从老天爷手里夺粮,是这个季节人们最大的夙愿,人们总是与风雨赛跑,与雷电抢时。
正午时分,天空万里无云,人们戴上草帽,遮住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汗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从一张张晒得黝黑的脸上悄悄滑落,滴在脚下的黄土地里。累了,直一直腰杆,擦一擦汗水,用草帽在胸前扇一扇,望望眼前一望无际的麦浪,再看看身后的麦捆,不由心生喜悦。一阵凉风吹来,轻轻拂过金黄色的麦田,掀起一层层麦浪,送来一阵阵麦香,顿觉心旷神怡。
母亲是割麦好手,割过去的麦茬离地面不过一寸,齐铮铮的,像理过的寸头短发,地面上也很少有折断掉落的麦穗,不到半小时工夫,就会把我们远远甩在后面。落在最后面的总是弟弟,被太阳晒得通红的脸上,汗水夹杂着泥土,淌满一条条黑道道,可笑又可爱。
割完一天麦,收工时父母留下每个人要用扁担往回挑的麦捆,其余的'在地里堆起小麦垛,十捆麦堆一个麦垛,八捆立在下面,两捆盖在上面,上面的两捆像紧紧相拥在一起的父母,呵护着下面的孩子,防止他们下雨淋湿身体。每天晚上回到家,已是天空星星闪烁,月亮也不声不响的爬过树梢,为人们洗去一身疲惫。
俗话说“麦黄六月各顾各,十一腊月亲戚多”,经过七八天的紧张战斗,地里的麦子全割完了,人们开始往麦场上搬运麦捆,起初全靠两个肩膀一扁担一扁担地往回挑。记得我和弟弟开始只能挑两捆麦,挑到麦场上后欣喜不已,特别有成就感,感觉自己长大了,能帮上父母了。后来有了架子车,但好多山地路陡坡长,架子车直接拉不到地里,还是要挑着中转,然而相比以前已经轻松多了,装上车子后,男的前面拉着女的后面推着,一路鼓足干劲拉到麦场。
在这个季节最重要的是要看云识天气,只要看到有急聚的黑云,或听到远处的闷雷,人们便飞也似的跑向麦场,把运来的麦立马堆成麦垛,那时母亲手巧,堆的麦垛不但受看而且防水,坡度适宜,雨水也不易流进去。各家各户的麦垛堆起来了,人们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站在麦场边上眉开脸笑,谈笑风生,相互攀比着,因为衡量一年的收获就看麦场上麦垛的大小了。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打场碾场了。为了留种籽,就要选上好的麦子一枷一枷地打,打完后扬干净拿回家收藏,以备播种。扬场时,男人们戴着破草帽、光着膀子抄起木锨扎起前弓后箭的步子,铲一锨麦子高高地抛撒向天空,金灿灿的麦粒哗啦啦落在脚下,麦衣和麦秸屑被风吹向远处,一旦遇上风小扬不干净,女人们就用簸箕一簸箕一簸箕的簸出麦子,那“唰唰唰”的声音特别悦耳好听。剩下的麦子就用拖拉机带着碌碡碾,一大早邻居们就吆喝摊场,大人摊场孩子拉麦捆,麦场上热火朝天,接着碾场,翻场,起场,一环紧扣一环,有序进行。起场中,几位壮劳力用木杈把一团团麦草挑到一处,有把式的人把散乱的麦草最后撂成一个拱形的草垛。接着拖拉机带的扬场的风扇声隆隆响起,不一会儿眼前隆起一个大大的金灿灿的麦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歇会了,他们坐在麦堆旁,乐滋滋地抽着烟喝着啤酒吃着西瓜,欢笑声和秦腔声此起彼伏。家里的麻袋、口袋、装过化肥的编织袋全装起来了。此时麦场上的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收获的喜悦拉长到深夜……
麦黄六月是忙碌的,昼夜不分,充满活力。尽管忙完整个六月,村里的每个人脸晒得黝黑黝黑,整个人也要消瘦好几斤,但能在龙口中夺回辛苦一年的粮食,再忙碌也是快乐的,而且这份快乐会持续到来年。
篇5:《麦黄草枯说布谷》阅读答案
芒种时节,南风悠悠,熟麦飘香,一声声布谷鸟鸣如急促的上工号子,催得衣人们脚板子不沾地.割麦如救火,他们和布谷鸟一样懂得这种简朴而精深的哲学。
在乡下,最令人快慰的莫过于在一阵阵麦香里感知布谷乌一声紧似一声的敦促。那是一种自由、舒散,让人怀着感戴的心情去凝听的天外之音。刚从这一片林子里响起,又在另一处田垄上回荡。隐隐悠悠,或徐或疾,在仲夏的西南风中润染开来,又悄然隐于塞塞的麦浪之中,如清清渠水渗入千裂的土地.那种充满灵性的喊叫,纯净坦然,深沉凝重,远不似麻雀檐下之语的琐碎,喜鹊枝头之噪的乖俏,更不若娇怯的黄莺,仅为一己的情爱而歌。它关心着农事,没有半毫私心。它的焦虑的啼鸣不是以喉管轻巧地吟出,亦不是自舌尖悄然滑落,那急呛、紧迫的上工号子浓缩了人世间太多的忧患,是用心血写出来的,膜拜土地的人们不能不为之动容。⑦布谷催种,始于春分,麦熟尤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麦收一场是要让人脱一层皮的。
嘎巴嘎巴弯下的古铜色脊梁,鼓凸的青筋和干裂的嘴唇,无不诠释着稼穑的艰辛。而农人们一颗颗疲乏的快乐之心却随着布谷乌的兴奋之鸣,在高大结实的麦草垛上舞蹈。一个寂静的夏日正午总如一幅精美的油画般,在我记忆的晴天里翻晒。那时,太阳的神辇从一望无垠的麦地上驶过,饱满的麦粒在明艳的阳光下发出响亮的簌簌声。这一片庞杂浩瀚的庄稼之音间以一两滴布谷乌若远若近,忽断忽续的清啼,真让人不知其情之何以移,其神之何以旷。
夕暮时分,谁家乖巧的孩子挎着竹篮,拎着水罐,为在地里挥汗如雨的父母送饭茶来了。孩子一放下手中的东西,便懂事地蹲上畦子,细心地捡拾割落的麦穗。忽然,头顶上灵性的布谷乌以一串精绝的号音诱惑着,孩子拿着麦穗的手慢下了,他按捺不住天性的好奇,歪了草帽,眯缝着眼,迎着刺目的阳光去搜寻这灵物。坐在田埂上嘎吱嘎吱嚼着咸菜下饭的父母,以一种和悦而憔悴的神情幸福地望着。这场景,总使我怀念起优雅的《诗经》里“以其妇子,能彼南亩”、“有噙其饁,思媚其妇,有依其士”这样古朴淳厚的图景,古今的劳作竟是这样令人心动地一脉相承呵。
布谷鸟作为季节的信使,一直在农业这部厚厚的辞典中穿梭忙碌。而把它作为一种物候,一条农谚,一句良言并与之厮守了整整一辈子的庄户人家,却鲜有能准确地道出它的真名实姓的。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甚而近乎残酷了。桑秦梓父老惯常以“麦黄草枯”称之,盖因其呜相类也。我曾拽住钭对门深谙农事的`麻老队长搭在肩头油腻腻的粗布大褂,讨教这忧心如焚的生灵的名字,庥老队长一脸茫然,最后不耐烦地丢了句:“连噗咕噗咕都不晓得,真是的。”我愣愣着,恍然有了一种被朝夕相伴的朋友遗弃的失落。
其实,布谷鸟是从远古洪荒,从厚厚的线装书中扑愣着翅膀,诚心诚意地向我们啼唱过来的。《曹风》说,“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桑榆乃家园之树,可以想见,布谷鸟和我们曾经是多么要好的近邻;《离骚》却每多伤春惜时之慨叹:“恐鹈蝎之先鸣”;李太白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道尽了人生离愁、世事沧桑;而崔涂 “杜鹃枝上月三更”又在这凄清的鸟声中倾入了日暮乡关故家月明的万般无奈。
在布谷鸟众多蕴含着丰富内涵的雅称中,我对杜鹃这个名字情有独钟。这纤纤巧巧的名儿惯常为农家姑娘所用,每念叨起这清脆悦耳的名字,眼前便会出现一堵院墙,一株向日葵,一扇低矮的蓬门吱呀而开,一位扎羊角辫,穿红衬衣的村姑,拿着草绳和镰刀,匆匆奔向新割的麦地……⑧“麦黄草枯,麦黄草枯,”这不知其源,亦不知其终的呜叫,如一脉地气,一缕阳光,一阵南风,一垄麦香,越过时空,铺展在高远的天宇,辽旷的田畴,一直抵达我们的心灵。
(选自((与理想主义者喝茶》,有删节)
17.本文中布谷的形象与传统文学中的布谷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
18.文章第四段对一个典型的农家生活场景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
19.文章最后不以有据可靠的名称称呼布谷,而呼之以“麦黄草枯”,这样结尾有何用意?(6分)
20.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第二自然段用对比的手法,将布谷与麻雀、喜鹊、黄莺等鸟儿的叫声进行比较,突出表现了布谷声轻盈悠扬的特点。
B.第三自然段在描写农人们劳累而快乐的麦收中,用通感手法嵌进布谷清亮的啼啭,使布谷声充满质感,触手可摸。
C.“与之厮守了一辈子的庄户人家”竟不能道出布谷的名字这一细节,表现布谷在日常生活中因普通而不为人知。
D.文中引用了许多我们传统诗歌中关于布谷鸟的表述,既丰厚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又将主旨引向深远。
E.“杜鹃”在布谷鸟众多雅称中最得作者青睐,缘于作者早年的甜美记忆而留在心底的、对女性美好形象的联想。
参考答案
17.传统文学中的布谷是一个悲情形象,抒发离情思乡的感伤。(1分)
本文中的布谷是季节的信使,热情于现实农耕生活,它关心着农事,担忧着人世间的疾苦。(2分)
18.内容上,描写出一幅古朴淳厚的农家温馨的生活图景,生动地说明布谷鸟是我们的近邻,一直在为农事穿梭忙碌,与庄户人家厮守在一起。(2分)
结构上,过渡作用。(1分)承上文,形象展示出布谷与农人的艰辛和欢乐紧密相连;启下文,从现实的布谷描写引向更久远的,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意义。(2分,意思对即可)
19.意在表明布谷是贴近生活的、民间的、传统的。(2分,大意即可)这种淳朴的生存方式将永远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2分)照应标题,首尾圆合。(1分)深化主旨,表达对布谷鸟的喜爱赞美。(1分)
20.A(“轻盈悠扬”错 )C(并非“不为人知”)
篇6: 唢呐声里散文
唢呐声里散文
唢呐声里。是喜是悲,是乐是哀谁也不知道,你以为是欢乐景象,当你走近唢呐声里的时候,你才发现是哀伤,可哀情应该奏响凄凄婉婉的乐调,这样才能寄托其哀思,寄托对故去人的深情,可事实并非如此,唢呐声里,全是欢歌的乐调,不是十五的月亮,就是望星空,不是常回家看看,就是跑马溜溜的山上,极富有节日的快乐气氛。
唢呐声里,风儿清爽,河水潺潺,白幡飘扬,除白幡还有一点对故人的怀念外,虽有寄托哀思的深情,这个时候的人,都有意一种格外轻松的表情,一种如失重负的自然,喝酒的,打牌的,看电视的,拉关系的,商量人际问题,如象一次小型贸易博览会,各自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心情,云集到故人的现场,一个人诞生时,喜庆乐天,一个故去时,欢天喜地,这也许就是人生,一生的评价在故去的唢呐声里高度评价一番,也就划上的句号,就象一把黄土从此移到彼岸,马上就要彻底的结束了。
唢呐声声,格外好听,尤其是回荡在宁静的山野,扣人心弦,那表达的不是故去人的心声,好象是吹者自己的心声似的,时儿嘹亮入云端,时儿沉沉弥漫着深谷涧底,时儿欢乐,时儿低沉,无限的心事揪动着听者的心,或许有人能听出其中的内涵,或许从内心理解了其中的奥秘,但是知道了有怎么样呢?
这个世界都需要理解,可谁理解了谁呢?我理解你,你理解了别人。就象别人理解我,我不知道,我去理解你,虽然都理解了,但相互彼此怎么也勾通不了心情,当一个人灰飞烟灭了,理解就成了妄言了。可都活着的日子,怎么去理解呢?
唢呐声里,真正伤心落泪的人也许早故人而先去了,真正理解的人,也许还不在现场,在现场的人到是被着白纱,绽放着平静时喜悦,平常那种没有事的那种神情。
唢呐声里,到是启动出人们对人生的一种深思,活着为了什么,为谁去活着,重于泰山的是不是永远的.记在人们的心中,轻于鸿毛的人是不是今日离去,明天人们就遗忘了,谁是令人敬爱的,谁是令人吐弃的人,人总是在深思,看到别人而更多的去想自己,可总是悟不出一个深奥的道理来,仔细想,活着的人,谁不在悟着人生呢?深浅有什么标准,你把人生悟的很深,不透和浅有什么区别呢?
唢呐声里,一条很长很长的白纱,系着很多的孝子,是儿子是女子,是孙子还是外孙,是内侄还是外侄,不知和逝者都是什么关系,都系在了送葬的白纱上,显得逝者的家族旺盛,突出了逝者的亲戚众多,表现出了逝者的德高望重,演化出了逝者有更多的人怀念,逝者有灵肯定为此欣慰,如果逝者无灵,这一切不过一场演戏,一处没有情节的演出,逝者去了,还害了一次人真是罪过罪过,不可思议。
唢呐声里,不能说没有真流泪的人,人生无情,但也有真情在,当孝子贤孙回想先人的在世,一言一行,是那样的规范,他爱儿女们,没有一点偏私,一生一世劳累无悔无怨,对左邻右舍从不犯口舌,对待更晚的下辈人,不该原谅的都原谅,可想原谅的人呢,一生心没有什么秘密,都大白于天下,走了,人就舍不得,觉得活着的日子没有给谁添过麻烦,一言一行总是符合礼,走了人就特别怀念,不流泪是不由人哪,真正的泪水,可以说也会感动别人,真正的哭声也地揪动别人的心情。
唢呐的声声,衬托出一种生活的意境,给人们一个无法表述的启示,让人们去感受一下欢乐,让人们也体味一下哀伤,让人们也去深思一下人的未来,各有所思,人生就是这样,熙熙攘攘的,活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平平淡淡。
你觉得自己一生很坎坷,还有比你还坎坷的人,你的坎坷算得了
什么呢?你说你的人生曲折,你听了别人的人生才发现自己路还走的直,有可能你的人生平淡的如水,当有人说人生最伟大就是平淡时,你回首人生没有一点伟大的品位,觉得给平淡冠上伟大有点可笑。
唢呐声里,也是对故去的人的怀念方法,给人们说,我在怀念逝者,都这样纪念逝者,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看样学样,成了一种风俗,在有逝者,儿女们就按其所操作,向世人展示有一个老人走向了人生的尽头。
篇7:麦黄杏儿香散文
麦黄杏儿香散文
麦子黄的时候,杏儿就成熟了。孟夏时节,布谷鸟在天空咕咕叫着,金黄的麦田随风拂过,掀起阵阵迷人的麦浪。这个美妙的初夏,火红的石榴花尽情绽放,枝头的杏儿已经熟透,散发出诱人的甜香。
杏儿,是带着春夏两个季节的大自然精华而来的。早春之时,细雨霏霏,小小的杏花探出脑袋,用一种清纯之美迎接春天,继而杏花变成青杏,仿佛青涩的二八少女。到了五六月的初夏,杏儿由青变黄,一个个圆润而丰腴,就像是成熟的少妇,风姿无限,美丽迷人。
故乡的麦黄杏,是杏子中的早熟品种,深受人们喜爱。麦子黄了,大片大片的原野处处金黄,麦香的氤氲弥漫中,混合着一股别样的香甜气息,那是熟透了的'黄澄澄的杏儿。麦收时节,勤劳而辛苦的乡亲们顶着烈日骄阳,让麦子颗粒归仓,渴了饿了,在自家的院子里或者房前屋后的杏树下摘几个杏儿吃,生津解渴,劳乏顿消。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院子中有一棵大杏树,暮春时节,枝头上坠满了一颗颗青青的杏儿。我看着眼馋,趁着大人不在,爬上去摘杏儿吃,一口咬下去,满嘴的酸味,吃饭时牙齿还是麻酥酥的。一旁的姐姐笑着说:“你这个小馋猫,太心急,杏儿还没熟呢。”我问她:“那杏儿什么时候成熟呢?”她回答:“这是麦黄杏,你看到麦子黄了,就可以吃了。”
于是我天天盼望麦子变黄。终于,这一天来临了。仿佛施了魔法似的,一夜之间树上的杏儿全部变熟,金黄而饱满,压弯了枝头。赶忙摘下一个,来不及清洗,放在衣服上擦拭几下,就吃起来。熟透的杏儿软软的,含在嘴里,汁水饱满,酸甜适中,味美醉人。
沿着季节的方向,凉爽的夏风轻轻地吹着,麦子再一次变黄,杏儿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预示着丰收和希望。麦香阵阵,杏儿甜甜,漫步在如此美妙的初夏时光里,我的心儿已醉……
篇8:杏儿黄,麦飘香散文
杏儿黄,麦飘香散文
当妻子把一盘水灵灵,黄橙橙的麦熟杏放在茶几上让我品尝时,才提醒我时间已经步入了六月。看着这些麦熟杏,我仿佛嗅到了一股浓浓的麦香,品尝到了太阳炙热的味道,耳边回响着那句古老的歌谣:“杏儿黄麦飘香,新媳妇的间叉轱辘到门上。”流年记忆中夏收的情景依稀就在眼前。
那时,农村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到小麦成熟季节,十几亩大小的麦场就肩负着收获生产队七八百亩小麦的艰巨任务。这不,一进五月,生产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割场。如果老天有眼,在五月份下一场透雨,那就省事多了。人们只需把去年的麦场一耙一耱,在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麦间,然后套着老牛拉的碌辏,碾过几遍,一个平整黝黑的麦场就割好了,只等着开镰拉回的小麦。若果苍天无眼,久旱无雨,生产队只好发动所有男女劳力,担水割场。男的担,女的泼,热火朝天。麦场像一位高傲的公主,也很娇贵,须泼到泼透,不然就不能把她割得平坦发亮。
这时候,谁家有娶的新媳妇,娘家人就会来到女儿家“看麦熟”。来时少不了采摘一篮子麦熟杏,烙上几个又圆又大,又白又厚的间叉轱辘(馍馍)。这个民间风俗寄予着娘家人对女儿的祝福,希望女儿到婆家生活圆圆和美。婆家人也不会独自享用这些杏儿和馍馍,公婆总是把那些亲家母烙的间叉轱辘切成一牙一牙的,用篮子一提,来到村道,逢人就发上一块。大家吃着香甜的馍馍,免不了赞扬媳妇娘家几句,说上几句美好的祝福。馍馍虽然发完了,公婆空空的篮子里却盛满美好祝愿和乐呵呵、美滋滋的感受。
时间步入六月,浓浓的麦香就给农家小院的一颗颗又圆又大的杏子,着上了一层金黄,麦熟杏熟了。当人们吃着酸酸的甜甜的麦熟杏时,田野里便掀起了一波一波地金黄色的麦浪。这时,女劳力拿着毛巾,挥动着明亮锋利的镰刀蘸着汗水抒写着一行行快乐的田园诗;男劳力套着大马车,荷着铁叉,伴着马脖子上铃铛的阵阵脆响,用力量咏唱着一车车的丰收的歌谣。
当拉回的`小麦在麦场上堆成一座又一座小山的时候,田野的小麦就收获完了。这时,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成了碾场。早晨,黎明。生产队的铁铃刚刚敲响,人们便不约而同地从家里扛着木叉,纷纷走向麦场。小伙子用麦钩从麦山上把一堆堆麦子拉到平整的麦场中,其它劳力便很快把这些麦子摊好。当夏日的朝阳斜映在麦场上时,十几亩的大场就在人们的汗水流淌中摊好了。这时,阳光的味道变得炙热起来,大家都云集在老柳树底下栖息。生产队想得周全,一桶桶半热的开水早已放在了老柳树下,旁边放着几十个喝水的老碗,只等着渴急了农人狂饮狂喝。你饮完了他饮,她喝完了你喝,谁也顾不得嫌弃谁的嘴臭,谁的嘴干净不干净,只为解解口渴,只为心里滋润。
吃过早饭,人们没等生产队里的铁铃敲响,有不少人便早早来到老柳树下,等候着捲场。等人来得差不多了,大家一字儿摆开,一个跟着一个,用木叉把平摊在麦场上的小麦轻轻挵起,目的是让太阳能晒到,风儿能吹到每一根小麦。
当小麦在太阳的照耀下,在暖风的吹拂下干透后,这时的农人是最惬意的。等待翻场的人都坐在老柳树下喝水乘凉,麦场上只有十几个老农套着牛或骡子拉着碌辏在碾场。十几个一字摆开,各占一片,任务分明,互不侵犯。老人们头戴草帽,一手执着长鞭,一手拉着一条长长的绳索,吆喝着牲畜转着圈碾着场。牲畜在一圈一圈地转着,他们听着碌辏碾过发出悦耳的吱吱声,心里也乐滋滋的,有的竟惬意地吼着“王朝马汉一声吼---”那粗狂的秦腔一浪一浪地回荡在麦场,和着淡淡的麦香飘出很远很远。
头遍碾好,大家开始翻场,翻完场再碾,直到碾过第三遍小麦的颗粒多数落在了麦间底下,才算把场碾好。最为忙碌最为壮观的场面就是下午起场。仿佛是一场大仗到了最为激烈的时刻。只见男女老少齐上阵,翻场的翻着,挑麦间的挑着,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把功能和力量发挥到极限。那时,最有效最先进的武器,就是间叉。只见一个小伙子推着间叉,在两个妇女的掩护下,朝着一大堆麦间用力地插去,那堆麦间就乖乖地躺在间叉上,等待着把它送到周围的麦间堆。就这样一下一下,满场的麦间在几个先进“武器”的作用下,不大功夫就被这间叉吞噬完了。麦场的周边隆起了一道道高高的麦间堆。有力气的女人们用撒叉撒过长麦间后,这时,我们这些小不点就出场了。大伙推起拥板,把留在场面上的小麦颗粒和麦糠一起推向麦场的中央。初生牛犊不怕虎,起初我们还飞快地推着,不大一会,就推不动那厚厚的麦糠和颗粒了。这时,不用人指挥,总有大人们主动会接过我们手中的拥板,用力地向前推着。
当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一大场小麦颗粒被人们用汗水和智慧堆在了一起,场,起完了。这时,红红的晚霞刚刚收敛了她那炙热的余晖,一阵阵风儿便携着缕缕清凉习习吹来。劳累一天的大人们坐在杈把上、扫帚上、拥板上做暂短地歇息。我们这些孩子就愉快地玩起来。捉迷藏的、老鹰捉小鸡、打闹的、翻跟头的...经过若干次碌辏碾过,麦场平展展的,黑黝黝的带着丝丝的凉意,带着清新的麦香。孩子们尽情地表演给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们倦意的脸上写上了些许的醉意。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夏收用上了收割机,它无形中缩短了夏收的时间,也让麦场和那些特有的农具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那酸甜的麦熟杏和那浓浓的麦香味却让人们忘不了那过往流年的记忆,让人们永远怀念着、咀嚼着。
★ 麦黄杏儿香散文
★ 乡村动物记散文
★ 四月的校园散文
★ 初夏细雨优美散文
★ 四月红散文
【布谷声里又麦黄散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燕儿麦散文2022-05-06
窗棂上的映山红散文2022-04-30
鸟鸣声里的春天写景散文2023-05-20
相逢的优美散文2022-05-03
夏天来临优秀作文2022-06-23
四月优秀作文2023-02-02
散步在初夏的明丽阳光里的散文2023-03-18
为谁落寞散文2024-02-13
听春400字作文2023-07-26
江南夏天的诗句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