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

时间:2023-11-22 08:01: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通用7篇)由网友“灾难国女王”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

篇1:《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

《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1]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评价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惧。他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他受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

破阵子·春景

朝代:宋代

作者:晏殊

原文: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赏析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

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熳春色中一位年轻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态进行表现。“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昨宵春梦”和“今朝斗草”的生活细节,惟妙惟肖,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写足,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特写,绾合换头“巧笑”语意,收束全篇春光无限之旨。全词浑成优美,音节浏亮,意境清秀,场面轻快,洋溢着诱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片的构思,景与人对应着写,将春天的生命写活了。其中巧笑的东邻女伴,仿佛春天的女神,给人间带来生气、美丽与活力。

篇2:春江花月夜作者介绍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作者介绍及赏析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赏析】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7] 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篇3:《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  作品介绍

《鹭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2卷。

《鹭鸶》  原文

鹭鸶

作者: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注释

①觜:通“嘴”,指鸟喙。

②远:全诗校:“一作低。”

《鹭鸶》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鹭鸶》  繁体对照

卷522_58  鷺鷥 杜牧

雪衣雪發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壹樹梨花落晚風。

篇4:《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原文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

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5),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篇5:诗歌作者李白古诗介绍赏析

诗歌作者李白古诗介绍赏析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抒发离别之恨、悲痛之意、思念之情,给远方的朋友以慰藉。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表现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自己的思念托之于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特色: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最能体现思念友人的句子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描绘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

洗得更加明亮。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说说你对“孤蓬”的理解。

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

2.分析你喜爱的一组对偶句。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巧妙地写出了送别地点的景致特点。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浮云”比喻友人飘忽的心意,用“落日”比喻心中难舍之情。

尾联赏析:

“斑马”是指离群分别的马,诗的末尾不写诗人与友人的告别话,而只写“萧萧班马鸣”,连马都不愿分离,更何况是老朋友之间的分别呢!更衬托了与友人分手的难舍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客愁乡思之情(思念家乡与亲人)。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

前两句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暗”字有多重意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从暗中飞出。“暗”字,也绘出了笛声应是隐隐约约的,断断续续的,不欢快的。这就暗合了这首诗的情致。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加入了“散入春风”这一想象,说笛声借助了风力,使人无处不闻。这是作者的极度夸张。其中的“满”、“散”用得好。

李白诗中还有哪些首同样表现思乡情?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中运用比喻写景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描绘诗中的两联写景句

山随着平原野地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向一望无际的原野奔流而去。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变换生姿,如同海市蜃楼。

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艺术手法。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月下飞天镜”运用比喻的修辞,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云生结海楼”运用比喻的修辞,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说说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的理解。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送”写出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

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在诗中,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的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一层:(前四句)朋友的盛情与自己的`郁闷之情形成对比。

第二层:(中间六句)在古人的幸运与自己的不幸的对比中,揭示内心悲愤的原因,

追问命运的坎坷与不公。

第三层:(后两句)痛定思痛,笑对人生。胸怀坦荡,放达人生,在人生的向往中结束。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对仕途艰难的苦闷,对怀才不遇的悲愤,对实现理想的信念与执着.

鉴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喻修辞。把仕途的艰难比喻为“冰塞川”和“雪满山”,生动形象的写出奸臣当道的仕途艰难和济世安民理想无法实现的悲慨,表达出诗人惆怅和迷茫。

诗中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

一是传说吕尚未遇到文王时曾于渭水垂钓,后被重用。

二是传说伊尹受汤重用之前,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经过。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对命运的坎坷与不平的悲叹之后,笑对人生,表达了诗人博大坦荡的胸襟,放达的人生态度与坚定的信念,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一首离别诗。全诗构思新颖,以写愁绪抒发愤懑开头,以写秋景点题,接着评

论古人,最后表示与黑暗现实决绝。格调慷慨悲凉,虽有无限哀伤苦闷,却并不消极无力,感情激昂奔放,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他那不甘沉沦、豁达乐观的精神,以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

抒写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表现愁思的深重的句子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挥洒出世幽愤的句子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首五言古诗,用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内心独白方式,造出一种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

全诗突出写一个“独”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篇6:唐诗赏析原文翻译与作者介绍

唐诗赏析原文翻译与作者介绍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 作者:唐·李益

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

分明似写文君恨,万怨千愁弦上声。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注释

一春晓闻莺:全诗校:“一作蜀川闻莺。”武相公:即武元衡。武之原唱《春晓闻莺》韩愈亦有《和武相公早春闻莺》诗。李益诗当为同时和作。

二全诗校:“一作西道山川意不平”。

③似:全诗校:“一作自。”写:发抒。全诗校:“一作雪。”文君恨:传说西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成婚后,相如复欲聘茂陵女子为妾,文君因作《白头吟》曲以寄恨。见《西京杂记》卷三。

《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一作蜀川闻莺)》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篇7:古诗作者陶渊明介绍与诗歌赏析

古诗作者陶渊明介绍与诗歌赏析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破阵子,破阵子李煜,破阵子的意思,破阵子赏析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翻译赏析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破阵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的豪放古诗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

文天祥古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阅读理解及答案

词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滁州西涧》《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词

《破阵子》古诗文翻译

《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
《《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破阵子》作者介绍及赏析(通用7篇)】相关文章:

破阵子 七夕戏咏,破阵子 七夕戏咏张翥,破阵子 七夕戏咏的意思,破阵子2023-02-28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教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23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3-28

破阵子 晏殊 赏析2023-05-12

《谢池春·壮岁从戎》原文及赏析2023-06-02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的翻译和赏析2022-11-25

辛弃疾的《破阵子》古词赏析2023-02-05

破阵子原文翻译2023-09-11

词优秀教案2022-10-27

破阵子 野亭遣兴,破阵子 野亭遣兴刘敏中 ,破阵子 野亭遣兴的意思,破阵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