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5-07 12:12:4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通用8篇))由网友“星冰乐培养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篇1: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

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

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说罢,便大步向前走去,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们看着远去的神医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篇2:“药王”孙思邈和龙的历史典故

“药王”孙思邈和龙的历史典故

“药王”孙思邈和龙的历史典故

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

龙王曾帮助药王修成正果?

记得第一站的药王山,到登上药王大殿时,我们已经听说了很多传奇故事。

药王大殿内供奉着自然是药王孙思邈,两边站班的,一如既往的是尉迟敬德和海龙王,神态威武庄重。

就在这里,奇幻的地方出现了,药王塑像身后竟然有个洞,现在已经封锁,不让游客穿行。

据当地人介绍,此洞直通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洞长有40里呢。每逢二月二人们都来药王大殿烧香,烟气竟能从后洞冒出,留下“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民谚。

此洞名叫太玄古洞,也叫“龙穿洞”。

闻此名,便知与龙脱不了干系。

关于此洞的.来历,当地人继续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药王孙思邈曾在路上遇见龙,给龙诊过病,龙化作老人家前来找他诊治,由于龙得病异常,需要龙显出真形,方能给它治疗。

忽听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响起雷声,龙正要现出真身。药王并不害怕,想起百姓,急忙大声对龙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没有见过龙。瞧见你的怪模样,会把人们吓坏的!”

于是,龙缩回了头,在云里面说:“那怎么呢?”

药王说:“这样吧,你先想办法到我家里去。”

过了一会儿,乌云徐徐落在了山腰。

孙思邈刚刚走进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声,院中石壁上出现了个大洞,洞中伸出了那个龙头。

龙笑嘻嘻地说:“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了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惊吓人们了吧?”

药王急忙开始给它诊病。这时隔壁邻居偷偷看见此情景,这位邻居一直对龙心生好奇,于是找来纸笔,照着龙的模样开始画了起来。

龙喝了药王配制的药后,感觉好了很多。但是,也察觉到隔壁有人偷看,于是,道谢后就飞走了。邻居的画也只画了一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典故据说就来源于此。

后来,龙听说药王孙思邈要在耀州五台山(今药王山)修成正果,它为了报答诊病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当时治病留在后山的洞中,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石洞,帮助药王于农历二月初二赴位成果。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药王山,上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太玄古洞还原样保存着,药王与龙的传说也流传下来。

篇3: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

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

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几千字。长大后,善于谈论老、庄及百家的学说。后周宣帝时,因为政治扰乱,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将养身体,寻求超脱凡俗的仙术。他洞晓天文历及观天占验的术数,尤其精于医病用药,而且为人仁慈,做事处世,务求积累阴德,一方面专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济人救物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门,在路上见到有人想打死一条小青蛇,蛇已经被打伤,流着血。孙思邈忙恳请行人住手,并立即脱衣服赎来小蛇,帮它敷上药,放生在草丛间。

一月多时间过去了,孙思邈再度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少年下马,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会儿到了处庄园。那里花木正透着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门庭焕然如新,极有气派,人物往来既多又有气势,望去俨然是王爷的府第。

少年请思邈入内,见一人端庄俊美,带白袷帽,穿绛色的衣袍,身后跟着许多侍从。看到思邈,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一会儿,请思邈进入内堂。里面好像是宫殿的内宅,见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呢。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思邈推辞,说自己正辟谷服气,只能喝几杯酒。

在水府流连了三天,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把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黄金送给他,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说:“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可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于是备好仆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

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

《千金方》是医家的千古名着,造福世人不可胜数。孙思邈修道有成,医业又精,救人无数,所以被百姓尊为药王。在他家乡耀县,人们立庙纪念他,那庙所在的山就被称为药王山,周围民众至今仍流传着药王和龙王相交的故事。

篇4: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有《千金方》传世。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

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产妇的丈夫看见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于是由悲变喜,紧紧拉着孙思邈的手,半天才说道:“我一家三口人,怎么报答你的恩情呀!”

孙思邈说:“不必谢我了,赶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调养。”说罢,便大步向前走去,给远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们看着远去的神医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篇5: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为什么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隋唐时期我国著名的医学家,被唐太宗封为“药王”。

相传孙思邈七岁时读书过目不忘,能一日背诵千言。此后,他博览群书,融汇百家,才气过人,少年时他得了一场大病,屡造医门,常为庸医所以误。为了治病而弄得倾家荡产。于是孙思邈决心放弃功名仕途,立志要做一名“苍生大医”,悬壶济世造福于民。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前去拜师取经。在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隋文帝时,孙思邈的学识才气已经名满京城,朝廷曾征召他为国子监博士,他却借口体弱多病名医应诏。此后,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他因治愈了帝王与后妃们的重病,朝廷多次许他高官厚爵,可他都坚决不受。为了避免朝廷征召和官场的纠缠,他身着道袍,游医四方,居无定所。

晚年他隐居在华原五台山的太玄洞,潜心研究医术,总结前人与自己治病的经验。大约在公元625年前后,孙思邈写出了《千金要方》30卷,此后又继写《千金翼方》30卷作为补充,两部著作合称为《千金方》。为什么称为《千金方》呢?孙思邈说,人命之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也就是说,救人一命价值千金,故以“千金方”作为这本医学著作的书名,并且将《千金方》刻在一个石柱上,公诸于世为人所用。

到了明代,隆庆年间,唐刻千金方石柱已字迹模糊,于是有人用碑刻的形式,重新把《千金方》镌刻在几块巨大的石碑上,称为《海上仙方》和《千金要方》,供人们转抄使用。

四方百姓因感药王济世之恩德,即在孙思邈当年隐居过的太玄洞前,建起了一座纪念“苍生大医”孙思邈的药王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相传为药王的诞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带着香烛供品,前来祭拜药王。药王庙也张灯结彩,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四方来客。如此前后十余天人流不绝,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药王山庙会。

孙思邈一生杰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他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这两部医学著作之中。这两部著作所论述的各种疾病有数百种,收集整理的临床验方近万帖,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这本医学专著远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对丰富世界医学宝库作出了重大贡献。

更值得一提的是,孙思邈在《千金方·序列》中说,做“苍生大医”有两个条件,“精”与“诚”。所谓精,就是要有高超的医术,所谓诚,就是要有崇高的医德。他认为医家与病人之间,一不能论其地位的尊卑,二不论视其家境的贫富,均应“一视同仁”。医家在诊疗时,不能之虑吉凶瞻前顾后,而应全力救治,这种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隋唐以来,到宋、元、明、清,历代帝王及广大百姓,对孙思邈都推崇备至,敬仰有加。现在陕西省耀县城东的药王山,唐代名叫磐玉山,因为它由五个山顶如平台的峰栾组合而成,故又称“五台山”。相传这里就是“苍生大医”孙思邈的隐居处,因而当地百姓多称它为“药王山”,原来的那两个山名就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药王山到处可见歌颂孙思邈功德的碑坊,匾额、楹联、碑碣以及一石桥、南庵、拜真台、魁星阁、一天门、药王洞、洗药池、、聚虎坪、穿龙洞、药王手植栢等,与药王孙思邈传说有关的古迹名胜。

药王山北洞的西侧,还集中了上起北魏,下迄明清的历代碑刻80余件,书艺精湛,内蕴丰富,被称为“耀县碑林”,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

篇6: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资料

孙思邈 (58l—682)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人),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当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这样,农民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 ?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孙思邈二十岁时(601),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资料

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正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篇7: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

一代“药王”、“神医”孙思邈也是信奉道教的人。道家房中术与孙思邈一问中就介绍了孙思邈对房中术的一些见解。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

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其医德也非常好。孙思邈用了百草做药,然而他却坚持不用动物入药。认为行医者是济度生命的,人们都说人贵畜贱,但对于行医者来说,人畜其实都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篇8:“药王”孙思邈和龙的传奇故事

在铜川寻访的前两天,便听当地人几次提到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

而更让我惊喜的是,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

龙王曾帮助药王修成正果?

记得第一站的药王山,到登上药王大殿时,我们已经听说了很多传奇故事。

药王大殿内供奉着自然是药王孙思邈,两边站班的,一如既往的是尉迟敬德和海龙王,神态威武庄重。

就在这里,奇幻的地方出现了,药王塑像身后竟然有个洞,现在已经封锁,不让游客穿行。

据当地人介绍,此洞直通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洞长有40里呢。每逢二月二人们都来药王大殿烧香,烟气竟能从后洞冒出,留下“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民谚。

此洞名叫太玄古洞,也叫“龙穿洞”。

闻此名,便知与龙脱不了干系。

关于此洞的来历,当地人继续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药王孙思邈曾在路上遇见龙,给龙诊过病,龙化作老人家前来找他诊治,由于龙得病异常,需要龙显出真形,方能给它治疗。

忽听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响起雷声,龙正要现出真身。药王并不害怕,想起百姓,急忙大声对龙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没有见过龙。瞧见你的怪模样,会把人们吓坏的!”

于是,龙缩回了头,在云里面说:“那怎么呢?”

药王说:“这样吧,你先想办法到我家里去。”

过了一会儿,乌云徐徐落在了山腰。

孙思邈刚刚走进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声,院中石壁上出现了个大洞,洞中伸出了那个龙头。

龙笑嘻嘻地说:“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了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惊吓人们了吧?”

药王急忙开始给它诊病。这时隔壁邻居偷偷看见此情景,这位邻居一直对龙心生好奇,于是找来纸笔,照着龙的模样开始画了起来。

龙喝了药王配制的药后,感觉好了很多。但是,也察觉到隔壁有人偷看,于是,道谢后就飞走了。邻居的画也只画了一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典故据说就来源于此。

后来,龙听说药王孙思邈要在耀州五台山(今药王山)修成正果,它为了报答诊病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当时治病留在后山的洞中,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石洞,帮助药王于农历二月初二赴位成果。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药王山,上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太玄古洞还原样保存着,药王与龙的传说也流传下来。

药王所着《千金方》得益于龙宫奇书?

寻访药王故里,还得来一个故事。

说是有一天,药王在山林湖泊之间,见一群孩童玩耍一条小蛇,小蛇见到药王,眼中流泪求救。药王神色没带多少银两,就全部拿出,又脱下衣服与这群小骇交换,把小蛇带回家去,精心疗养,等它康复后放生于湖边。

过了几日,出现一位白衣使者,见他药王后毕恭毕敬,说他家主人有请,让药王随他而去,带他来到一座府邸。

原来,药王救得那条小蛇,就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变的,跑出海面去游玩,不幸落在了沙滩上。

三太子被放生回来后,慌忙跑回龙宫,对老龙王哭诉道:“我前几天去海边游玩,在沙滩遭到一群牧童的鞭棍乱打,险些丧了性命。多亏一位先生路过此地,方将我救下来,要不然我就死在外边了!”

老龙王听了三太子哭诉后,决心要报答药王搭救太子的恩情,便命令夜叉出海,去请药王进水晶宫来。

老龙王见药王到来,急忙上前迎接。十分感激地说:“孙先生今日救得太子一命,恩情甚重,我要报答你的恩情,特送你夜明宝珠一颗,你可献朝廷,为你加宫赐职,再不要辛苦采药了。”

药王谢绝道:“叫朝廷为我加官赐职,不能采药给黎民百姓治病,这违背了我的誓愿,是万万做不得的!”

老龙王继续说道:“你不要夜明宝珠,那么金银财宝,尽你拿吧!”

“我不要宝珠,岂用金银!”

“既然你宝珠、金银都不要,那么,我经常吃的珍馐百味,保你与天齐寿,你就留在这里与我一同享受天福吧!”

药王道:“我有老母在堂,又要立誓为黎民百姓舍药治病,在这里享受天福,我的志愿就不能实现了!”

“你宝珠、金银都不要,叫你留下享受天福也不愿意,那么,叫我如何报答你的恩情呢?”

三太子在一旁,见药王什么都不要,立誓舍药治病,便想起龙宫里珍藏的一套《龙宫奇方》,便向父王建议道:“孙先生金银珠宝不要,天福不愿享受,如果将《龙宫奇方》送给他,叫他依方为人治病,他一定很高兴的!”

老龙王道:“《龙宫奇方》乃是我们龙宫珍藏的一个秘方,玉皇大帝不许随意妄传。今日为了报答你救太子之恩,只好违禁赠送给你,你可回到人间去救死扶伤,实现你的誓愿吧!”

药王得到了老龙王赠送的《龙宫奇方》,甚是喜出望外,爱不释手,欣然接受,便辞谢了老龙王和三太子,出海而归。

回来后,药王专心研读,又收集民间验方,写了着名的《千金方》,治愈了不少人的疾病。

龙所承载的悠长历史、丰富内容、民族精神,哪一样都无法忽视。

药王孙思邈与龙的玄异故事一篇又一篇,世界上有没有龙,是否存在过龙,并不是最重要的,药王与中国最神圣灵物之间的传说,仍然持久绽放着耀眼的光芒,不正是百姓对药王的爱戴和崇拜千秋万代?

有关桥的民间故事_古代历史故事

简短古代民间故事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教学设计

家乡的北山作文

春节青岛自驾游攻略

悠悠书中情作文800字

介绍河南的作文

特懋克节节日常识

美丽的崆峒山作文

孙思邈针灸学术思想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药王孙思邈的历史典故(通用8篇)】相关文章:

游崆峒山作文2023-02-21

小学生的课外文学常识2023-10-18

《快乐的小牛医》读后感2022-09-14

洛阳老君山风景区导游词2023-06-27

延边城市形象宣传语2023-11-12

试论包头市城市形象的塑造2022-08-27

大医精诚医学生读书心得2022-05-06

金银花的花语含义是是什么2022-12-11

大雁塔北广场导游词2023-01-15

医德医风演讲稿2022-08-3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