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精选7篇))由网友“梦想不劳而获”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
《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
余秋雨在他的《中国文脉》中有过这样的句子: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可能举得出三四个,不多,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是啊,正是曹操的《观沧海》,让千古神岳碣石山更加闪烁古今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通历史的人都了解,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文学家,诗人。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更是不得了,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形成所谓的邺下文学集团。而曹氏父子则以其倡导和创作,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曹操原有文集三十卷,已散佚。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大起来,他们南下攻城略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 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的。
应该说,曹操当时写的是一组诗,其中有《冬十月》《土不同》《观沧海》和《龟虽寿》,诗中描写沿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观沧海》是乐府《步出夏门行》中的其中一首。
这一组诗都是在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来的得意之作。他在《步出夏门行▪冬十月》中写道: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冬十月,北风呼呼地吹着,气氛肃杀,天气寒冷,寒霜又厚又密。鹍鸡鸟在清晨鸣叫着,大雁向南方远去,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熊也都入洞安眠了。农民放下了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我能到这里是多么的幸运啊,高诵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
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鹍鸡”,鸟名,形状象鹤,羽毛黄白色。北风刮个不停,严霜又厚又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藏身匿迹,熊罴入洞安眠,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中四句写人事。钱、镈,两种农具名,这里泛指农具。“逆旅”,客店。农具已经闲置起来,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及诗人要求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
《土不同》写道: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意思就是说,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我)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
北伐乌桓之后,回到冀州,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到了深冬,河里漂浮着冰块,舟船难以前行;地被冻得用锥子都扎不进去,田地荒芜长满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河水冻结不流动,上面由坚硬的冰覆盖,人都可以行走。有识之士穷困潦倒,而好勇斗狠的人却不在乎随意犯法。为此作者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全诗描写了河北由于袁绍的统治导致的民生凋敝,社会秩序不安定的现状。
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庆幸,就用这首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临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曰: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经常注意保养,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的'。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表达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于下品。可是,曹操的诗却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在曹操的这一组诗中,当属《观沧海》更为激荡人心。它生动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沧海的形象,同时也写出了它的性格。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作形似的摹拟,而是力求表现沧海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由于景物不是客观的描写,而着重刻画了诗人对海景的独特感受,所以诗中对于气势雄浑的沧海的歌咏,也正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壮阔胸怀和宏伟气魄。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多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北征乌桓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图实现统一中国的愿望。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胜利,踌躇满志,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登临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成为—篇优秀的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观沧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龟虽寿》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写法却很不同。首先,《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龟虽寿》却是直接抒发自己的胸怀,就好像是一声声喊出来的一样,节奏十分急促,顿挫非常分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雄心壮志的真实写照。
篇2:偏见掩盖不住智慧论文
偏见掩盖不住智慧论文
斑鬣狗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较开阔地区,当地人对它们的印象是:委琐胆小、懒惰、喜欢不劳而获。原因是人们在清晨经常会看到几只狮子正在享用着猎物,而几只斑鬣狗却蹲在一边围观等候,等着狮子吃饱离开后,它们一窝疯地再去啃剩下的骨头。
1930年,南非动物学者费南迪来到这里科考时,否定了这个结论,他指出,斑鬣狗捕食能力十分优秀,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除了狮子以外最有实力的食肉性动物。据记载,它可以捕食斑马、角马和斑羚,甚至可以捕食野牛,进食和消化能力极强,怎么可能每天清晨靠捡剩维持温饱呢?于是,也只身进入沙漠,想真正地观察一下斑鬣狗捕食习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便了解了斑鬣狗捕食的全过程。
每当深夜凌晨的时候,班鬣狗便从洞穴中出来四处游荡觅食。正如费南迪所了解的,斑鬣狗有着强大的捕食能力,不一会它们就会捕到猎物。可就在它们准备进食的时候,会突然发出一种像人一样“吃吃”发笑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经发出,陆陆续续就会有许多斑鬣狗快速地围过来,然后和捕到猎物的这只斑鬣狗一起享用食物,几分钟内,猎物便被它们分食得干干净净。就在它们分享食物的.同时,狮子往往会闻到猎物的味道寻味而来,然后发威赶走斑鬣狗吃斑鬣狗剩下的食物。而此时斑鬣狗并没有走远,它们还要继续啃咬狮子吃完猎物剩下的骨头,目的是磨砺自己的牙齿。因为这个捕食过程发生在黑夜,当地人都在休息,他们看到的只是斑鬣狗捕食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并不了解全过程,因此,他们对斑鬣狗有了“委琐胆小、懒惰、喜欢不劳而获”的错误认识。
人们对斑鬣狗的偏见,不能掩盖它们快速共享食物的智慧。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因为不了解而低估一个人的实力,而往往这个被低估的人却有着令你意想不到的本领和智慧。
篇3:《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自读导言]
1.学习驳论文的写作技巧。
2.体会驳论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民族历史,增强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
(解说:自读本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1、2条是进行语文知识积累和写作方法指导的需要,是语文教育“知”的功能;第3条则是进行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体现,是语文教育“情”的功能)。
[自读程序]
1.速读课文,了解大意,掌握并积累下列词语:
纠葛 惨绝人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丧心病狂 以德报怨 听之任之 混淆视听 控诉
消弭 信口雌黄 别有用心 兴风作浪 粉饰
2.略读课文,找出题目中的“谎言”和“事实”在文中的所指。’
明确:“谎言”是指日本有些人如石原慎太郎之流歪曲历史、捏造谎言,说南京大屠杀并不真实,只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损污日本的形象”。“事实”是指日本占据南京之后针对南京平民实施的疯狂大屠杀、造成超过30万人死亡的历史事实。
3.细读课文,理清作者驳斥论战对手(习惯上称为论敌)观点的思路,提出己方主张。
①作者驳斥敌论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全文共7段,作者在1、2两段指出一些日本人不顾历史事实,别有用心地粉饰侵华行径,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引出驳斥的对象;3、4、5三段运用历史事实驳斥论敌的观点,诘问论敌对待历史和对待受害民族的错误态度,使论敌的观点无立足之基;6、7两段则是提醒国人,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日本人虽是少数,但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同时告诫这些人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必将被历史嘲弄。文章“摆出敌论――驳斥敌论――告诫论敌”的写作思路十分明显。
②作者在摆出敌论的时候,为什么要先交代关于中日关系的历史定论呢?
明确:为了反衬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丑恶本质。
③作者在第3段中运用历史事实驳斥敌论的时候,举出了哪些证据?
明确:国际史实:远东国际法庭曾经对此作出庄严的宜判
人证:目击者、西方记者、外国教会人士、日本士官
物证:日军当作欣赏而留下的照片
④作者在驳斥敌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篇4:《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4.赏读课文4、5两段,体会驳斥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①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两段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段都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反复表示强调,突出了30万平民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历史事实和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及一些日本人歪曲历史、向他人泼污的丑恶嘴脸;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句式铿锵有力,既能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缺少良知的强烈不满,又发人深思。
②从论证的角度看,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4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拿参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临死前的悔意和其他侵华日军的自责与石原慎太郎歪曲历史、捏造谎言的行径作对比,运用反问的语气,反衬了后者对待历史、对待受害民族缺少良知的丑恶。
(解说:这几轮阅读任务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课文内容,把握整体结构,体味语言特点,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此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节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读点拨]
1.关于立论和驳论
立论是指从正面确立自己的主张,通过陈述论据(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立论论证的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归纳法是从事实归纳出结论的方法;即用个别证明一般的方法。演绎法是根据一个或者几个已经得到证明的结论按照正确的推理形式推断出一个新的结论的方法,即用已被公认的理论去证明新论点的正确性。类比法是把两个有相同属性的事实加以比较,从而从一事物具有某一特征推出另一事物也具有(或者也可能具有)某一特征。
驳论是指反驳别人的主张,证明别人的主张是虚假的、错误的,从而确立起自己正确的主张。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方式。驳论点是对敌论加以驳斥,证明它是错误的。这类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进行反驳,使对方的论点站不住脚。驳论点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揭露敌论虚假错误,证明其不能成立;二是证明与敌论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反证敌论是错误的;三是归谬法,即先假定敌论是正确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加以引申,直到充分暴露其荒唐无理,使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敌论的错误和可笑。驳论据就是揭露敌论论据的虚伪性,指出对方的论据是错误的、靠不住的。由于论据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类,因此驳论据也就有驳道理论据和驳事实论据两种方法。驳论证方式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由论据推不出论点。驳论证方式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揭露对方循环论证的错误;二是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偷换概念;三是揭露对方的论证违反推理规则,论据不能推出论点。
2.关于“南京大屠杀”
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侵占南京后,在长达6个星期中,屠杀了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以及从外地进城的难民。一位历史学家曾经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七十四层楼高。
屠杀中,中国人被日军拿来当肉靶练习刺刀,更有甚者,日军第16师团中岛部队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岩进行屠杀中国人的比赛,杀人超过百数人。约有两万到八万名中国妇女遭到强暴。许多日军不仅强暴妇女,还取出她们的内脏,切下她们的胸部,将她们活活钉在墙上。父亲被迫强暴女儿,儿子强暴母亲,其他家人则被迫在一旁观看。日军不只把人活埋、割掉器官,他们还实行穷凶极恶的虐待,像用铁钩钩住民众的舌头,把人吊起来;或是用土把民众埋到腰部,然后眼睁睁看狼狗将他们撕裂。残暴景象着实触目惊心,令人作呕。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罪行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黑暗的一页。由于这一举行严重违反了国际公法,犯了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这一案件进行审判,认定构成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是“严密意义上的战争犯罪”,判处对这一暴行负直接责任的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以绞刑,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处另一主犯第六师团长谷寿夫以死刑,使给南京人民造成空前灾难的日本战犯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3.关于中日关系的另外几个词条
靖国神社:建于明治维新第二年,最初叫“东京招魂社”,到1879年改称为“靖国神社”。它把在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其中多为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为神来祭祀。其中供奉着包括二战主要战犯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的牌位。
-靖国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与日本的侵略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日本执政者是否参拜靖国神社,表明其对日本过去侵略罪行的态度。因此,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不单纯是日本的问题,而是与遭受侵略的亚洲各国相关的.敏感政治问题。1985年8月15日,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参拜了靖国神社;1995年7月29日,当时的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了靖国神社;8月13日下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了靖国神社。他们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感情,遭到了亚洲人民的一致抗议和反对。
《君之代》:1893年由当时日本政府定为国歌。歌词主要内容是:
“愿我皇长治久安,愿我皇千秋万代,直至细石变成巨岩,长出厚厚的青苔。”二战期间,
《君之代》和“日之丸(日本国旗)”伴随着日军的侵略而在亚洲广为传播。二战后,有人认为歌词不民主,至今仍不是法定国歌。但最近,日本国会通过了有关将《君之代》作为日本永久国歌的法案。对于这首《君之代》,稍有些年纪或稍有些记性的中国人都不陌生,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士兵正是唱着这首歌霸占东北、血洗南京的,略略懂事的中国孩子听了这歌都吓得不敢哭。
教科书:日本人酷爱修改他们的教科书,尤其是有关近代历史方面的。1955年8月,当时的民主党提出“教科书问题令人担心”,对战后教育改革表示不满,蓄意恢复战前的教育制度。1958年日本对教科书审定基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为日后删改教科书埋下伏笔。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代表人物鼓吹战前教育,右翼思潮进一步抬头。1982年是日本篡改教科书的高潮。当时,日本文部省对送审的高中二、三年级的历史教科书进行了修改,例如把对别国的侵略一概称为“进入”,把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改为“全面进攻”,并对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进行淡化或删改。事后,迫于国内和海外的压力,日本政府不得不公开表示要对历史教科书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然而1986年再次发生篡改教科书问题,送审的《新编日本史》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而日本文部省竟然把这本教科书审定为“合格”,此事再次激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声讨。前不久,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通过,在三所智障公立学校采用备受争议的右翼历史教科书,此举进一步激起国内外舆论的强烈谴责。
日本人在教科书问题上近乎狂热的执著与这个国家的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幕府末年,日本当权者就提出了“失之于欧美,补之于亚洲”的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明治维新后,作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福泽谕吉更是赤裸裸地提出了以地球上的一切均是人类共有物为核心内容的“文明侵略论”
篇5: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教学目标
1.认识驳论文就是证明“敌论”是错误的、荒谬的,就是全文“以破为主”的议论文。
2.学习本文在批驳敌论中的写作技巧。
3.体会本文是如何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的。
4.领会本文以批驳敌论的论据为突破口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5.学习本文语言丰富、铿锵有力的表现手法。
教学建议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本文标题明确揭示了文章论述的中心。揭穿石原之流日本右翼分子论调的实质:谎言。戳穿石原之流企图掩盖侵略中国历史的罪恶行径。正告世人: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鲜血写成的事实,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日本右翼分子企图掩盖侵华历史的阴谋必将彻底破产。
二、思路结构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首先明确“中日关系史上的种种纠葛,早有历史的定论”,进而揭示石原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这一部分作者明确指出,日军侵华的历史是不容更改的,中国政府与人民重视现在的中日友好关系,希望以史为鉴,中日关系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然而”一个转折,揭示了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这样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批驳了错误论调。
第二部分(第3~5段)对石原的谎言进行揭露与批判。这一部分中第3段,作者以强有力的历史证据证明了日军侵华、南京大屠杀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就从反面揭穿了石原的谎言。第4段作者又列举指挥大屠杀的主的凶谷寿夫临死前的忏梅,进一步揭露石原的良知泯灭。第5段作者更深入地剖析石原的可笑之处,石原的`谎言也损污了广大日本国民正视历史的诚实的形象。自己无视历史事实,捏造谎言,却硬说别人说谎,既可笑又可恨,至此,石原有意损害中国人民和广大日本国民的感情,丧失良知而不自愧的卑鄙行为昭然若揭。
第三部分(第6一7段)强调石原的历史观并不代表广大日本国民,极少数右翼分子混淆视听的目的不能达到,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者。在这一部分中,第6段作者点明在日本,像石原一样的极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鼓吹战争的人是极少数,广大日本国民主张日中友好,这就证明石原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广大日本国民的意旨,石原等人一意孤行,是站不住脚的。这就再次批驳石原的错误观点。第7段作者补充说明,石原等设置障碍的右翼分子虽是少数,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与之坚决斗争。作者最后义正辞严地奉劝: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所嘲弄。
三、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作者驳斥石原的谎言,列举确凿的历史事实、广大日本人民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了石原违背历史、不得人心的错误,将谎言驳得体无完肤。
2.义正辞严,慷慨激昂
作者一字一句都掷地有声,理论充足,证据充分,分析问题深入、全面,充满正气和爱国热情。
四、批驳论据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以批驳敌论论据为突破口的驳论论文,批驳论据就是驳斥论敌所凭借的事实和理由。表现在文章中是反驳论据,表现在思想和言论中是反驳支持它的依据。
批驳论据,主要是驳斥论敌所采用的事实和理由的虚假与错误,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使论敌败倒下来。批驳论据归根结底是为反驳论点,只是从论据下手而已。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论据都站不住脚了,论点自然就不能成立。如:本文第4段中用事实批驳了丧失良知的日本国会议员石原。
通过这种反驳,人们会看到“反正还有明日,急什么?”的提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种理由既然站不住脚,而敌论当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批驳理论论据主要是指出这种理论的不能成立,是从道理上驳的;批驳事实论据则主要是指出这种事实的不存在或虚假,它是从实际上批驳的。
六、课外活动开展建议
为了配合学好本文,可以组织学生从图书馆、网上查阅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有关场所去参观,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组织学生活动,总之,就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学习革命英雄事迹,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
篇6: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重点与难点:
1.学习文章中论述精当、批驳有力而又丰富的语汇,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领悟本文以批驳敌论论据为突破口展开论证,进行层层批驳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驳论文的语言,除与一般议论文一样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之外,还特别富有感情色彩,有强烈的战斗性。历史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令我们罄竹难书,当今的日本极右分子却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别有用心地捏造谎言的可耻行径令人发指。而无论是什么谎言,都是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体会驳论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论证手法。
二、预习课文
让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等手段理解课文,并做如下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A.纠葛:
B.无辜:
C.赎罪:
D.混淆
②解释下列词语
A.惨绝人寰:
B.信口雌黄:
C.丧心病狂: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解题思路:
①A.葛:这里组成词“纠葛”的意思为纠纷;纠缠不清的事情。B.“辜”含有“背弃”;“违背”的意思。如“辜负、辜恩背义”不要混淆。C.“赎”另外意思是用财物把抵押品(也包括人在内)换回来。如赎身。此意不要跟“抵消”混同。
篇7:15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15 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
□冬明
自读提示 课文 练习
自读提示 这篇文章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驳斥了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歪曲历史的奇谈怪论。阅读本文,要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学习驳论的写作技巧。 掌握下列词语: 惨绝人寰 信口雌黄 别有用心 丧心病狂 以德报怨 兴风作浪 听之任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课文
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种种纠葛,早有历史的定论。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种种惨绝人寰的暴行,也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对于那段不幸的历史,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两国间的世代友好,总是强调向前看,把它当作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今后中日关系永远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然而遗憾的是,在日本有那么一些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歪曲历史,粉饰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华行径,煽动沙文主义(注释:〔沙文主义〕资产阶级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它宣扬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煽动民族仇恨,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情绪,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日本前运输大臣石原慎太郎的言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此人不久前对一家在美国出版的杂志公然声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出来的谎言”,中国“一直要损污日本的形象”。他扬言:“人们都说日本干下大屠杀,但这不正确。”石原先生如此不顾历史事实而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他的这种奇谈怪论,看来决非是对历史的无知,而是别有用心地捏造谎言。
如何对待历史事实是个严肃的问题。任何庄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都不会用墨写的谎言掩盖血写的事实。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了大半个中国,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制造一个又一个万人坑、无人区,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南京大屠杀曾经以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而震惊中外,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曾对此作出庄严的宣判。据当时目击者的证词,西方记者的报道,外国教会人士的回忆,包括日本士官自供和他们当作欣赏而留下的张张惨不忍睹的照片,都证实了那场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六周的烧杀淫掠。其屠刀所向,山河血染,日月失色。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场大屠杀中,集体射杀并毁尸灭迹的达19万人,零散屠杀并经慈善团体掩埋的达15万人,合计30万人之众。
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中国捏造的数字,这是经过详细的调查得出的事实,包括日本许多正直的历史学家在内,都证实日军在南京进行过血腥屠杀,侵略者的罪行铁证如山,是举世公认的历史事实。遇难者30万!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它是用累累白骨组成,是对侵略者无声的控诉,是人类的良知向世人敲起的警钟。人们记得,当年参与指挥大屠杀的主凶刽子手谷寿夫,在他被处死刑前尚希望以他的死,消弭些许中国人民对日寇的仇恨。许多当年犯下屠杀中国人民罪行的原侵华军人尚悔罪自责,站到赎罪的行列,而身为国会议员的石原先生却连发生过大屠杀都不肯承认,其良知何在?
十分可笑的是,明明是石原自己在编造谎言,却硬把编造谎言的帽子扣到中国人民头上;明明是他自己对历史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不惜用谎言掩盖事实,从而也损污了广大日本国民正视历史的诚实的形象,却把污水向一贯主张中日友好、一贯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分开、以德报怨、不算旧账的中国人民身上泼来,难道他不感到有愧吗?
在日本,极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鼓吹战争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石原的历史观并不代表广大日本国民。在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里,日本政府表示“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国民主张日中友好,把正视历史、反省过去的战争看成建立日中友好的出发点。众多的日本人士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访问,表示要以历史为鉴,为了和平就要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
应当看到,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在中日关系上设置障碍的人虽是极少数,但对他们这种混淆视听,兴风作浪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在这里我们奉劝石原先生,不要自作聪明,以为只要睁着眼睛说瞎话,历史就会颠倒过来。嘲弄历史者必将为历史所嘲弄。
练习
一 这篇文章是怎样戳穿石原的谎言,并指出他的险恶用心的?
二 有条件的话,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到网上检索,为本文补充一些驳斥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的谎言的例子。
★ 笑傲江湖读后感
★ 星空遐想的作文
★ 有哪些寓言成语
★ 渺小与伟大作文
★ 读三国演义的感悟
★ 勿忘国耻小学作文
【《观沧海》-掩盖不住的野心(精选7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关于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心得体会2023-04-17
关于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022-11-29
英语心情说说优美句子2023-04-06
写星空遐想参考作文2022-06-30
诗意化的个性签名2022-09-19
918事变演讲稿2023-09-12
大学毕业励志寄语2023-03-13
描写历史人物的作文精选2022-11-07
个人红与黑读后心得2022-04-30
发人深省的成长的句子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