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精选10篇)由网友“素秋归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妻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与妻书
与妻书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口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
2.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二)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说明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一致。(思考与练习一)
(三)解决上述问题;学生讨论,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原句略。小结: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
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具体是哪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在行文上,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请找出反问句,说明其作用。(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此段后一层是嘱咐后事,自己“死无遗憾”,希妻子把孩子抚育成人,继承自己遗志。从这些说理与嘱咐中,可见林觉民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4段末了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个革命
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吾意”即“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小结: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
(四)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五)本文语言也非常好。首先是因为这些话都是烈士从肺腑中倾泻出来的,情真意切。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你的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正因为这封信里都是剖肝沥胆的话语,所以那样地扣人心弦。其次,也由于烈士平素的语言修养高。烈土生前对语言文字是很注意学习、钻研的,有多种译著。这封信语言浅近平易,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与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又没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果不指出来(共有十处),一般人还不觉得有不少典故。
(六)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与妻书 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与妻书》
《与妻书》
【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竟]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身]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 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 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 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 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第三部分(5、6、7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第5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与无言矣”,似乎要收住话头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写出自己死后的愿望:灵魂永远陪伴妻子──以此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再一次申述自发一前“未尝以吾所志”告诉妻子的原因,并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从“幸”与“不幸”的角度,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忍舍汝而死”的思想感情。
第7段是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情外,还在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烈士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此外,本文的语言也非常好。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同时,因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觉冗赘艰深的毛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
【解题指导】
一、见【内容主旨】
二、见【文言基础知识】
三、1.可是遍地血腥阴云,满街狼狗(横行),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所谓)“太上之人”,泯灭了喜怒哀乐之情。
2.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3.(写信的)方巾短而(我的)衷情长,(还)未(写)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可以想象得到我的万千衷情。
【资料窗】
黄花岗起义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
19,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
19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
19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
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
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篇3:与妻书..
与妻书..
孙铭阳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
2.林觉民《与妻书》,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笔书》。这是一篇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的情书,反映了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的崇高精神。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是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的,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四)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翻译文章
(五)检查翻译情况。
1.分段翻译文章(以学生翻译为主)。
2.解释重点词语: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
(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3.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文章中所用的典故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诗句。课文中的典故有如下几处: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戌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破镜能重圆?”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离散,永无团圆之日。“破镜重圆”,事见唐・孟ぁ侗臼率・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方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了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5.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一)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1~3点。
(二)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六)分析文章内容
<
篇4:与妻书散文
有关与妻书散文
平:
还在加夜班吧。这违反正常作息时间的昼眠夜作,因不适应而更加劳心费神吧。打工的苦累也许早就使你忘却了什么是疲惫,什么是思念,什么是艰辛,更该忘了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也许这个日子在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流年里早已钝了神经,压根无法记住,又何谈忘却!
八年前的今天,我与你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那一天,天气不错,看起来大家的心情也不错。按理说,我一个二十多岁(二十周岁零三个月,虚岁二十二)的人了,确实也到了婚龄,可总觉得它离我还远着呢。毕竟,这与我的人生规划相悖,我的计划是毕业后先就业,工作几年后手里有点积蓄(家里的钱早被我上学、盖房子花光了,还有几万外债)再谈婚论嫁。可是,家人着急得不得了,生怕我毕业后年纪大了不好寻(xin阳平,方言)女人,拉了寡汉成光棍。仔细想想,家人的担心也非杞人忧天,我有自知之明,在婚恋这方面确实难为。别的不说,在教育学院求学四载,一二十岁的人了,竟连女生的手都没牵过,说出来岂不贻笑大方!许是家人窥到了我的短处,所以在我初中时代就四处托人为我说媒拉纤,奔波相亲,前后三年,终成正果。
平,在的那个夏季,是你的出现消融了我心间久积的冰寒,让我重拾了昔日的信心。这信心带来的快慰活跃了我两年多的生活,到结婚时,是其高峰期。那时候的我常从梦中笑醒,同寝室的兄弟们被吵醒后怒吼:“老齐这熊货又神经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没事儿偷着乐,乐什么呢?结婚了?当爹了?还是有了一个崭新的家,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人生?说不清,反正就是兴奋。无可名状的兴奋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希冀和期待。可是,再好的梦也有醒来的时候。当我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现实生活的严酷清醒了我的.头脑,而我们之间的矛盾由小变大日益尖锐,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承认,那时候在同事和朋友们面前,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在上学期间就结婚了,更羞于提你的学历。我们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共同语言因彼此无法沟通而日益消失殆尽。你让我与你一块儿出去打工,这是我不敢想的,我不想去干那苦累不堪的流水线作业,更不想过那种年轻时在外打拼,老了回家种地的日子,尽管你没学历、没知识、没技能,那时候只能干那活儿。对于未来,我日益悲观失望,几近绝望边缘,连想死的心都有了。不能一起走出去,不能在一起打工,只有无休止的分居,这日子还怎么过?哪有年纪轻轻的两口子长期分居的?有家宛如无家,成婚犹如单身,这婚还结它作甚?特别是你出外打工,把儿子和我扔家里以后,对于我们的未来,对于这个家的未来,对于我个人的前途,我是一丝光也看不到了。距离的远隔,交流的稀少,共同语言的匮乏,已经在你我之间构筑起一堵愈来愈高的厚障壁。我们无形间竟成为了彼此一个可有可无、若有若无的人了。关于有些分歧,我想咱是一辈子也无法统一意见了,比如房子问题,你一直主张在老家盖房子,而我则是坚决不同意的,我想把孩子接到城里上学。我知道你是舍不得离开老家,你总说城里没熟人。有些道理我讲得再多,你也听不进去,或者压根不愿意听。我也知道,咱们现在沟通起来是愈发地困难了。这也不怨你,是我们走得太远了。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俨然不在同一个世界里,都已习惯成自然了。彼此说不上三句话就想吵闹,本来都是好心好意的,却又伤害了对方。有些东西,怕是永远也无法相互妥协的。我理解你的坚持,反之,则无法去澄清说服。唯愿时间长了,一切会好起来。
平,这八年间,你我恩爱过,打闹过,甚至几次几乎分道扬镳过,婚姻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皆已尝遍。渐渐地,稚气、志气、朝气远离了我们。转眼间,三十岁了,业虽未安,心已成熟许多。历经了婚姻中的坎坷磨难,忍耐多了点,吵闹少了点,体谅多了点,埋怨少了点,思念多了点,恼怒少了点。不再那么经常剑拔弩张了,竟然也初步学会了心平气和。为了我们的新生活,尽管之前几番努力都付诸东流,可还是稍感欣慰。
平,你出门在外,劳苦无比,我又如何不心疼、不挂念、不愧疚?谁不懂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是幸福?可是,尝试了一次又一次,仍旧未能有所起色,失败为何捆绑了我们?不过,我坚信这该死的阴云终将散去,万丈阳光即将温暖我们的家。我们约定,最近几年要么在此扎根,要么回老家。我相信,时间不久会给我们一个答复的,毕竟眼下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我们早已过得一够百够了!
平,一个人在外处处难为,千万别太委曲了自己,要舍得吃穿。首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了千万别耗着,带病上工很危险。珍惜好自己,别让我们放心不下。儿子在家学习很用功,我们会照顾好他的,不要担忧。
平,我天天翻阅日历,渴盼它赶紧薄下去,直至薄的一页不剩时,你就该回来了。
平,在外,多保重、珍重!
百无一能、不负责任的丈夫:盼
丙申年二月初十
3月18日
篇5:《与妻书》读后感
“吾至爱汝,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赴死也……”这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一晚忍痛写下的《与妻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情书”。这是林觉民与陈意映深情而凄美的爱情见证。
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所有人都会为他们彼此的爱而动容。他们之间本可一起白头偕老,只可惜“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腐败、混乱的国家燃起了林觉民的一腔爱国热血,决心参与起义。林觉民到日本留学,两人只得隔海相望。怎奈松岗明月三千里,天不许归期!
可惜世人心结难解,哭了无数有情人。两人相隔两岸,越是不见,越是相见;越是相见,越是不敢……陈意映于林觉民来说是何等重要。千头万绪,不必言明,她已是他红尘中牢不可破的牵绊。所以出于他对她的爱,让他敢于英勇就义赴死。
于是,那个人就这么走了,除了思念和回忆,什么也没留下。死前的一个晚上,他最牵挂的,还是他的意映,正照应了那一句话:你还会在我心里,但我不会在你身边。她朝思暮想的那张脸,那个人,终究是见不到了。流年就是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它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能得机会圆?或许民国时期的爱情大都是这般……既称尘缘,便似喧嚣,来尔复往,不可追矣。
老舍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没有胭脂,女子的脸也只为心爱的人而红。”林觉民也是如这般,爱一个人,用了一生;用了一生,爱一个人。也许在林觉民死后,陈意映也曾幻想他还在身边,两人对着月亮一起细想……只可惜早已天各一方。
缘长可,短可。盈盈浅笑,翩舞惊鸿,难抵心中离别愁。君忧妻悲情难诉,借酒浇愁心尤苦,卿深夜楼阁人影孤。不知世间何人影成双……墨砚成空,残烛摇曳把相思尽数焚去,随风飞过万丈尘寰,古松刻下的往昔,终成了断不尽的飘摇跌宕。
白首深情是岁月的善举。于是时间奔流,得以见证人间在漫长岁月里所有的永恒与不朽。
篇6:《与妻书》读后感
读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我感觉把它评为“中国第一情书”当之无愧,读完《与妻书》才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没有完美的爱情,只有经典的爱情”!虽然他们的爱情如此短暂、如此悲惨,却足以令世人为之流泪!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呢?
当然,林觉民也不是没有痛的,有谁会知道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的灵魂在那一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有谁会知道他在那一晚上的复杂心情?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的到!但是,从一篇《与妻书》中足可以看出那晚上他经历了生不如死的痛苦,也可以看出一个青年革命者多情的一面。在没读《与妻书》之前,可能大多人会觉得林觉民就是一个一心为革命、根本不在乎自己妻子的.勇士,当读完了《与妻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并不是那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有亲情、懂爱情的人,只是他太爱了,以至于上升到了对全中国人民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荆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从中已经把他对全国人民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怎能不说他是一个多情的人?
乱世中的爱情,终是不忍独善其身,也方显其爱之深,相思之切,然而最终却无法两全,国家不幸,个人之安逸又来自于何方?这是必然,但又是无奈的,生活在乱世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又能如何,为了革命纵使烦乱又怎样,倾吾所有又何妨?于是,为了全国人民能够安康,为了所有情人能够幸福,他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当然不只是林觉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革命者,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他们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成功!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他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要结束!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陈意映读书不多,但把手帕承载的情却读得淋漓尽致。如果我们能够体悟明白,人生有一段这种哭不出来的情,掩饰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经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岁的生命一夜就会成熟,在刑场上的林觉民内心肯定出奇的平静,人格也无比伟岸。
《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体现了革命者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相貌如玉,然而肝肠如铁,心底光明如雪,为了自己心中的光明,愿意为之而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还记得黄兴说的:“我们就是要用我们的血去浇灌自由之花”。林觉民也曾说过:“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起义,必不远矣。”于是广州起义,于是武昌起义,于是辛亥革命,以至于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全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拯救了中国,是他们拯救了整个中华民族!古人说“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们的死又岂是一座泰山所能衡量的!他们肩负了光复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是他们使九州大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生机,是他们使九州大地又充满了活力!他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功臣!
篇7:《与妻书》读后感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爱妻的绝笔信。我具体不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了,那时候由于阅历和情感的积淀肤浅,似乎也读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复读过好几次,今天再读时,忽然意识到该写点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爱,我想只要是一个人,一个有血肉有情义的人,无不为这篇文章的真挚而动容,为这种至诚的大义之爱而感喟。
《与妻书》起笔非凡,书信的开头就表现出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这份绝笔信的开头。“意映”是作者爱妻的名字,即陈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对爱妻的尊称。“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作者用在此,可见对妻子的敬佩与尊重。林觉民是知识分子,曾东渡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家人的介绍下,他和陈意映结为连理,二人恩爱情长,后因林觉民加入爱国同盟组织,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着内疚与亏欠。在今壮志未酬事业未竟之际,他不能忘怀的还是自己的爱妻,而爱妻的形象已超过了单纯的夫妻之爱,为了称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亲爱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亲切。“如晤”即好像会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与妻子聚少离多,有时候好几个月不曾见面,今天在狱中恍若梦中一般,想起了爱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爱妻的面前。当然这一见面就有好多话要说,要对自己挚爱的妻子说,而这些话是拖欠爱妻的,是以前从未说过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因为爱的表露永远都是在生离死别时。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篇8:与妻书读后感
这个人的名字,永远的镌刻于冰冷的石头上,有人记得,有人忘记,有人怀念,有人漠然。一篇儿女情长的诀别书,让人记得的,远远,多过于他的生平和牺牲。然而,还是有人被遗忘,还是有人被岁月的轻尘一层层模糊掉曾经的名字,一如曾经车水马龙的大唐,一如曾经千疮百孔的晚清,被历史的浪潮托起,又压下,这一起一落间,便空空流转了几个轮回。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她那一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早已表明了她的态度。然而,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的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一个人,在剩下的岁月里,将短暂的欢爱,咀嚼成苍白的回忆。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3月11日,一篇《与妻书》,是林觉民人世的绝笔,是陈意映苦难的开始,她的一辈子,从此就延伸于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中,永生永世,为那个名字辗转不眠。
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而她不能,她只能将青春一点点放于寂寞中褪色、老去,把缱绻的一时,当作被爱的一世。觉,觉,觉……寂寞越深的时候,回忆就越清晰,残酷就是这样冰冷的一把刀、一根刺、一张网、一道墙,生生将灵魂抽离,看青丝变白发,红颜成黄花。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又怎能道得尽一个女子少年丧夫的苦痛和凄凉?
想来,林觉民不是没有痛的。尽管他们的爱情开始于婚姻之后,他对陈意映的爱,却是写不尽的情深意长。我不知道这个二十四岁的年青男子在那一晚是怎样复杂的心情,但是一篇《与妻书》,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血革命者真实多情的一面。他不是神,他是人,一个用情极重极深的男人。他爱他的妻子,也爱他的国家,他可以从容的面对死亡,却无法割舍挚爱的妻。声声血,字字泪,男儿柔情,到此时恸人心肠,寸断难述。被这样的男人深爱,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放不下儿女情长,就只有夜守空闺、独坐暗泣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然而,终究会有一个名字不会被我们忘记,有那么一段血色的爱情,冷凝成黛色的泪滴,挂在长满青苔的石头墓碑,见证血雨腥风中,两个人的生死契阔。只看那百年黄昏,褪色成黯淡的一页薄笺,空庭夜冷,十丈红尘转瞬就落成了青苔的记忆。
面前有不同的片断闪过,交叠,似是那夜流泪作别的林觉民,又似手捧与妻书痛哭失声的陈意映,又见空庭日晚,又见长门青苔,又见墨泪斑斑,又见鲜血淋漓……意映卿卿,意映卿卿,夜半惊醒的时候,是谁在哭湿的枕边轻声低唤?怕只怕纵使相见应不识,那苍苍白发,那一脸风霜,那苍白憔悴,那断肠伤心。纵使不负天下,可是,终究还是负了云卿。
齐豫的歌唱得低婉哀怨,再看《与妻书》,仿佛又回到1911年,看两个红色恋人,生死惜别泪眼婆娑。耳边,有个浑厚深情的男生在吟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不由大恸、泪流。
篇9: 与妻书读后感
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江滨楼挑灯写下了与妻子的诀别书,此时的他欲哭无泪、欲罢不能、欲言又止、涕泪满襟,直至天亮。
在信中,他深情回忆了与妻子新婚的幸福:“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在信中,他对妻子倾诉了自己“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肝肠寸断。
在信中,他更对妻子晓之以理:“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诀别了:“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信中有一段关于爱的真理,尤其令人难以释怀:“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如此相爱的有情人,要用怎样的心情写下这封绝笔信?要怎样诉说才能不让爱人受伤?要怎样才能让她明白“吾至爱汝”是真心,而“以天下人为念”也是真爱呢?情难舍!人难留!再多的难舍,有时候不得不舍;再难的离别,有时候不得不别;再苦的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不能分离却又不得分离,抛爱妻,舍幼子,多么无奈却又义无反顾、笃定前行――舍一已之福利,只为天下人谋永福;用生命去拼,只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是一封家书,这是一封百年情书,但这又不是一封普通的情书、家书,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已之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能够理解他“以天下人为念”的博爱情怀,在信中,他反反复复地倾诉自己对妻子的真爱,说明正是将此至爱之情推及到天下人,所以忍心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作为妻子,她明白了为天下人幸福可以牺牲个人一切的道理。多么深明大义的妻子啊!
篇10: 与妻书读后感
今天我们上了《与妻书》这篇课文,我阅读课文以后很有感触。很多人也高度评价《与妻书》这篇课文,认为这篇文章寄托着作者崇高的深情厚谊。
也有人说不读《出师表》不懂什么叫忠真,不读《陈情表》不知道什么叫孝顺,而不读这篇《与妻书》就不知道什么叫真爱。《与妻书》写于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前,是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
《与妻书》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这位烈士对于妻子的深深厚意,而面对国家危难,不得不舍下儿女情长毅然投身革命等各种情感在文章真情地流露而出。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我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清楚地意识到过去的国家正是处于危难关头,当时的起义烈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抗了清朝血腥镇压。面对着国难临头,任何一名有血有肉有志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那是一份怎么样的豪情。
总的来说,《与妻书》让我们读懂了真爱,也让我们深深意识到一个光明时代的意义,人人当要努力奋斗共同为营造光明时代做出努力。
★ 百年情书作文
★ 百年情书观后感
【《与妻书》(精选10篇)】相关文章:
《辛亥革命》观后感:浅见两点2022-10-26
辛亥革命观后感怎么写2022-07-24
情书电影观后感及个人感想2022-08-29
辛亥革命的观后感2023-10-25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观后感及启示2022-09-28
情书电影观后感优秀作文2023-05-17
导游词作文福州三坊七巷2022-12-31
教科书不能没有鲁迅2023-02-09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2022-10-21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