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难》的艺术体现特点(共8篇)由网友“pbj1202”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难》的艺术体现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难》的艺术体现特点
摘要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深刻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从作品中透视出文章的意蕴和所要体现的时代背景。本文试图从《蜀道难》一诗,纵观李白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新奇的想象力,惊人的艺术夸张手法,磅礴浩大的气势,通过对蜀地山川秀美山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江河的热爱,同时又流露出他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
关键词:李白 诗歌 艺术特点 夸张
李白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对中国诗歌史有着不朽的贡献。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雄伟瑰丽的意境进行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李白有着爱憎分明的情感、狂放不羁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风不拘一格,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抒发内心无法排遣的忧虑和愤懑,表达了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矛盾和抑郁不得志,同时对当时封建的政治统治进行猛烈的抨击。作为李白的代表力作,《蜀道难》极尽夸张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雄健奔放,通过对秦、陇、蜀地区壮美、奇险风光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恢宏浩大、惊险神奇的画面,对蜀道环境的险恶和艰难极尽渲染,因此,成为诗人描绘大自然的一部经典诗歌力作。同时,在诗歌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即昂扬进取、又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将希望和失望交织、苦闷和彷徨交错的复杂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那种悲思和豪情、那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跌宕起伏,带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因此,奏响了一曲豪迈奇情的人生悲歌。
一 《蜀道难》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他满腔热忱的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留他。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二 《蜀道难》架构分析
《蜀道难》全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开篇先对蜀道开辟之难进行描绘,通过借用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加神秘莫测、充满了玄妙和神奇的色彩。接着又对蜀道行走之难进行了渲染。从路的艰险重重、山的高峻险恶、气氛的悲凉愁苦等若干方面进行描绘,这样让诗读起来更加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最后,对蜀道环境的险要和形势的险恶进行勾画,将诗的主旨意义进一步深化。诗人汹涌澎拜的激情渗透在诗歌的每一个韵律中,通过对蜀
道入木三分的描绘和刻画,使诗人的感情收束、延伸和爆发,这样既铺垫了诗歌的基调,又能够反复吟唱诗的主旋律。从秦入蜀、由古论今、将政治形势蕴含于自然景观之中,使诗歌通篇的脉络结构更加清晰明朗、让读者一目了然。“蚕丛及鱼尧,开国何茫然”,借助于一个悠远古老的传说,渲染了蜀道开辟之久远。通过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来形象地勾画出蜀道开辟的艰难程度。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蜀道的险峻无比,即写古又写今。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悲叹。诗的第三部分,则是浓墨重彩,借助对险恶地势和环境的描写,来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统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诗人描写太白峰的高耸入云,用一句“西当太白有鸟道”,来烘托栈道的恰似天梯,鸟道的奇险无比、高峰的无法逾越,急流的湍急回旋、青泥岭的九曲盘旋,最后一直到锦城之乐、剑阁的峥嵘,诗的脉络和自秦入蜀的轨迹相吻合,对蜀道的艰难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绘。以上的艺术评析可以用“景奇意悲”精准概括出来,而这种艺术特色和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当时文化、社会和政治深层次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三 《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 大胆的夸张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的表现手法是最常使用的,是许多普通语言所无法描绘的意境,可以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实现一种“精细不能追其极”的表现意境。夸张往往会给予读者心理和生理的极大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在《蜀道难》这首诗歌中,李白将这种夸张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蜀道山川的险峻巍峨刻画地入木三分,同时通过“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等诗句,将山的险峻、流水的湍急、崖的陡峭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烘托出人的那种惊恐莫名的形状,对蜀地历史的描绘用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将山和水、情和事一一进行描绘和渲染,使山的本质特征更加丰满、更加形象,所产生的震撼效果更加强烈,带给人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现实生活中,应该不存在这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艺术作品中却可以采用,这是艺术家们的权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又达到了一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艺术魅力,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真实、立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 神奇的想象
表现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将艺术形象从无到有,通过丰富想象力,成功地表现出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是杜甫给予李白的最高赞誉。无独有偶,唐人殷瑶也给予《蜀道难》以极高的评价,一句“推奇又之奇”,高度概括了李白诗歌中丰富的想象力,乃无人能够企及,用“纵逸”一词形容根本不为过。诗人在山水之间纵横驰骋,跳跃性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跨越高山、穿过深谷,辗转于月夜和白昼之间,借助于这种奇特而奔腾的想象力,贯穿了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即深刻地诠释了作品的主题,同时又使诗歌产生了恢弘壮阔的气势。 3 浓烈的感情
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在诗人的驾驭和主观情绪支配下进行的。作家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必须达到一种“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意境,这样艺术作品的创作,才能达到一种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纵观《蜀道难》全诗,字里行间都满溢着赞叹和惊异,如诗的开头,一句“噫——吁喊!危乎——高哉!”这一声长长的感喟,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惊叹,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非常地强烈,同时通过对每一段具体事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先描绘,后感叹,在读者心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然事物的风貌。同时那些具体描绘的山川形势,也是在诗人的主观情绪支配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读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这种强烈的冲击力,直抵我们的心灵。
诗人正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深刻体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赋予自然景物以一种浓烈的感情色彩。以达到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和统一,通过自然景物中鲜明的形象特征,来释放诗人的主观情绪,让我们读来兴奋不已,既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又达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诗人的情绪对我们起到了促进和感染的作用。
4 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
作为乐府古体,《蜀道难》这样的诗歌主题,并没有严格限制韵脚、平仄、句数和字数,可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李白对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能够充分掌握和灵活运用,使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更加流畅生动、行云流水、活泼自由。全诗的句型长短错落有致,这是根据内容而定的。长句的运用,是诗前半部分的主要特色,通过灵活自如地运用夸张手法,将蜀道的险象环生、恢宏气势、奔腾壮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四字短句是诗歌后半部分的主要特色,读来琅琅上口,即激越昂扬、又跳荡有力,生动地再现了剑阁的险象环生,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语言节奏,将诗人紧张惊恐的情绪释放出来。
曾经有前人评价李白作品“笔阵纵横”“语次崛奇”,高度概括了李白语言风格的行云流水、变幻万千,由此可见,李白对自己的'语言能够得心应手,这种高超的驾驭能力无人能敌。他通过灵活自如的运用,服务于不同的形象和情绪,表达诗人内心充盈丰沛、波澜起伏的情感。
5 诗歌节奏的和谐灵动
《蜀道难》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从开篇的“使人听此凋朱颜”到诗歌的后半段,韵脚都在随着内容表达需要而发生改变,让整首诗读起来动人、雄壮,极具诗歌的音韵美。将七言句作为基本的句式,既有散文的流畅笔意,又有骈体的工整押韵,通过灵活多变的句式风格,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了很好地诠释,也更加突出了蜀道的艰难。通过在诗歌中反复多次运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荡气回肠、又意味无穷,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各种纵横交织的情绪。
6 铺述中融入传说和神话,使诗歌的纵深感增强
李白的诗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对蜀道的描绘中,将传说和神话融入进去,使诗的意境更加丰满,开篇连用一个夸张、两个惊呼、三个感叹,出语不凡,强烈地表达了诗人面对险峻蜀道所发出的由衷赞叹。继而诗歌又峰回路转,开始铺设蜀道的传说和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人将笔触伸向远古时代,对秦地沟通、蜀国开国的历史进行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以空间为序,对中段的高峻险恶、北段的盘旋曲折进行了铺述,最后集中笔墨对剑阁进行描绘,体现了天下雄关的恐怖峥嵘,既使诗的意境进一步拓宽,又泾渭分明,使诗歌的纵深感进一步增强。
四 结语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于雄伟瑰丽的意境描绘,折射出一种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为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蜀道难》,有着气吞山河的宏伟气势,产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为后人所歌颂和赞美。本文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李白《蜀道难》的艺术特色,并对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窥见一斑。李白的诗歌中,豪放和飘逸并存,他通过强烈的抒情、夸张和对比,产生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而这些艺术表现特点正是李白独有的特征。以上的艺术评析可以用“景奇意悲”精准地概括出来,而这种艺术特色和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与当时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刘琪:《浅探李白对乐府诗的贡献》,《新课程》(中学),第11期。
韩伟芳:《〈蜀道难〉深度赏析》,《职业技术》,第6期。
[3] 郭建伟、周梅:《雄关蜀道真如铁诗仙当年从头越——李白开元三至八年间由蜀道入长安说》,《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第1期。
[4] 陈定宏:《李白〈蜀道难〉寓意考辩》,《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第7期。
[5] 杨会清:《李白〈蜀道难〉之美》,《文学教育》(上),第6期。
[6] 任朝第:《一首奇之又奇的古诗——读李白的〈蜀道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7] 郭秀彦、王鲁一:《山水同辉 风采迥异——谈李白〈蜀道难〉与王维〈山居秋暝〉的不同艺术风格》,《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第1期。
篇2:李白《蜀道难》艺术鉴赏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戏”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册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要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树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开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的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篇3:李白《蜀道难》艺术鉴赏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篇4: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
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
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拓展
蜀道难中的蜀道是哪几条
古蜀道
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春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等,也包括蜀地范围内的道路,这是广义上的蜀道。
而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则是指狭义的概念,即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在秦巴山区基本形成并沿袭着7条通道。其中秦岭中有4条: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
巴山中有3条: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
篇5:李白诗歌主要艺术特点
李白诗歌主要艺术特点
李白诗的艺术特征: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以大鹏自喻,并非庄子式的逍遥以自适的大鹏,而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如他在《江上吟》诗中所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躠于风尘?
悲愤不平,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开始便如行云流水般把浓烈激越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抑制不住的感情浪潮的喷发: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十七首》其四)“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这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因此,李白诗的意象,便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在《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一诗中说:“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的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其《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篇6: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李白的《蜀道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它以酣畅奔放的语言,表现属地雄奇险峻的山川,感情之列,想象丰富,全市色泽光怪陆地,动人心魄,充分显示出伟大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特册。
《蜀道难》的语义自唐以来的说法颇为分歧。大致将来,可分四说:
1、真伪视为杜甫、房琯担忧而作。杜甫晚年,与房琯拒载属地为当地地方长官厌恶的部下。严武为人暴虐,李白担心两人将遭危险,故作此时希望他俩早日离蜀。
2、认为是为规劝唐明皇而作。安史乱起,唐明皇逃避如数。李白认为属地不可久居,故作此时。
3、认为是讽刺章仇兼琼。章仇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属地军政长官,李白担心它不受中央节制。作诗以讽。
4、认为只是个用属地山川。李北属地人,《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李白运用旧题写乡国山川,别无寓意。
按《蜀道难》是收入唐代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这部唐诗选本编辑与玄宗天宝十二载,因此这首诗的产生,绝对在天宝十二载之前,这是无法动摇的。杜甫,房琯依靠严武,玄宗逃难如数,都在天宝十二载之后,因此1、2两说都不足信。章仇兼琼任属地长官虽在天宝十二载之前,但考察历史记载,兼琼只有驱迫人民的恶迹,并无跋扈不受中央节制的现象,反之他到是希望到中央去做官,结果目的也达到了,因次第三说缺乏事实根据,也站不住。剩下来的第四说比较可信,但需略加补充。我们认为这是李白在长安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它采用乐府诗集,描绘蜀地道徒的艰险和环境的下呢,希望有人不要久留属地,重返长安。
胡震亨《历史通》(卷四)说:欲为《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逼近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这话是颇有见地的。李白喜欢以乐府旧题写新词,全集中这类作品很多,《蜀道难》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我们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相和歌瑟调曲中有《蜀道难》题,在李白之前,已有梁简文帝、陈阴铿、唐章宗的诗作,不过都没李白写得好。李白一生喜游名山大川,他雄襟开拓,气概豪迈,特别喜爱雄伟壮丽的江山。我们看他在诗作中,对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云台阁道连窈冥的华山 ,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都作了生动无比的描摹和尽情的歌颂,故乡蜀地的雄奇险峻的山川,是他青少年时代所熟悉和喜爱的,当然不会放弃表现他的机会。这是《蜀道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篇》、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七)都记载李白入长安,贺知章看到他的《蜀道难》,大加赞赏,称为仙人。这个传说一方面反映了这片诗歌的杰出的成就,获得世人的重视;一方面从侧面告诉我们,它当是天宝出年李白在长安所作。从诗的内容看,是送一位友人到蜀地去游宦。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即指这位友人。诗中写友人从秦滴入蜀地,蜀地方位在长安西南,所以说西游。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总是希望在朝廷做官,以便发挥抱负;假如到离京城很远的地方去,总会因仕途失意而郁郁不乐,流露出浓厚的伤感情绪,朋友们也会为之悲伤。《蜀道难》中关心地问起对方何时还,最后殷勤叮嘱: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就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表现。唐代诗人王勃的杰作《杜少府之任蜀州》(选入《唐诗三百首》)叶燮从友人从秦地长安到属地去做官,充满悲凉情绪,在这方面由于《蜀道难》相同之处。
蜀道难内容的组织,是从秦地到属地沿途所经历的情景为线索来叙述的。是开篇开始以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情非常强烈的泳坛语气表达了诗人对蜀道艰难的总的感觉。地下具体到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蚕丛及鱼凫举起刀以手抚膺坐长叹巨制写长安在这部分中,依稀秦地道路的艰难。在这部分中,前四句说因为蜀道险峻,古代秦蜀不想交通;中间八句说战国秦惠王时秦蜀开始交通和太白山的高峻;后四句写青泥岭的险阻难行。这部分内容前面通过历史发展的.叙述,指出太古时代秦蜀在极长时间内不想往来,其后经过了很大人力,经过地崩山摧壮士死的牺牲,才使得秦蜀相通,充分表现了蜀道之困难。那些富有神秘的历史传说,使诗篇涂上光怪陆离的色彩,增强了诗的动人心目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部分从问君西游何时还举起刀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举止,描写从青泥岭再向南、从秦进入蜀道路的艰险。前半着重写山林间鸟的悲鸣,特别是子规啼月夜的景象来造成一种愁惨的气氛,从侧面加深蜀道难的感受。
第三部分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句起到不如早还家句止,写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李白是蜀人,他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这里把蜀地的环境写得如此可怖,一方面固然由于有客观事实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诗是送友人入蜀,他希望对方早日返回长安,因此夸张地渲染了蜀地的不可久居。
诗的最后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语句结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同时与开头取得很好的照应。
综观全诗,以蜀道艰难为中心从山的高峻上干云宵,山路的险阻难行、山林环境的危险和气氛的愁苦等几个方面,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以极其夸张的语言,刻画了不平凡的自然环境,抒发了诗人激越的感情,产生了动人心魄的感染力。
这首诗在体裁上是属于七言歌行。七言歌行在五七诗中是一种形式最自由的诗体,它以七言为主,可以兼用长短不齐的语句,长的可以使九言或九言以上,短的三眼、司彦、吴艳等均可,不向五古、律诗、绝句那样少变化。这首诗的前面两句分用长句,语言非常奔放畅达;后一部分写剑阁和属地环境险恶,有时用不少四言句,显得简劲有力,长句短句的变化,使诗的语言自由活泼,句式丰富多彩。李白最善于写七言歌行,在这种诗体里,诗人充分继承并发展了楚辞、古乐府的特长,发挥了无比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异常丰富的语言,现了他豪迈的胸襟和气概,热爱自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一特点从前人已经看出开了。如唐殷璠说:其一文章,率皆纵逸,直如《蜀道难》等篇,可谓气质又起,然自骚人(指屈原)一环,现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明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怳, 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艺苑卮言》卷四)明胡震亨说:太白《蜀道难》、《远别离》、《天姥吟》、《尧祠歌》等无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默。殷璠、胡震亨都提到《蜀道难》,可见这首诗又是李白七言歌行中的代表作品。
篇7:李白《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李白《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无论从哪个艺术角度衡量,《蜀道难》都堪称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创作个性。
首先是感情强烈.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其次是夸张极度.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多,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而且动辄用“千”;“万”等巨额数词来形容修饰.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难》而言,他的夸张也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而他却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有云,谈虎色变,他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
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物实际,但却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再次,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欧阳修曾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太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形象地说出了人们读《蜀道难》后所得到的艺术感受.
应该注意的是,作者还将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辅相成,交融为一体.这是李白诗浪漫主义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本诗艺术上的又一特色.在这首诗里,作者采撅了蚕丛开国、五丁开山、子规啼恨的古老传说及六龙回日的瑰丽神话,把它们编织在他对蜀道艰难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描绘之中,为笔下的'山岭石栈涂抹上一层古朴悲凉而又神奇迷离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浪漫气息.需要指出,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作者想象的内容,也是他恣意夸张的体现,三者是互为表里,难以拆分的.
最后,谈谈《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宇,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
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喊”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
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拓展
《蜀道难》主旨
对《蜀道难》一诗的主旨,说法颇多。教材参考书说,从最后一段看,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写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 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诗鉴赏词典》说“关于本篇,前人又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 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 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我以为作品的主旨并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来的意图,因为作品一旦产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为转移的客观,只要从 作品实际出发,也可以发掘其客观性的主旨。本诗也应如此。根据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特点,我认为蜀道难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探险者的 礼赞和悲歌;表现着怀才不遇者的愤懑与痛苦。
诗作首先是用超时空的视觉从历史、地理、传说的角度极写蜀道的高耸险峻;接着则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见所闻,极写蜀道的阴森恐怖;最后又用历尽沧桑者的口吻叙述着凭依险峻独霸一方的故事,极言争战蜀道的惨烈悲壮。
在第一段中,诗作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交代蜀道的来历。这个传说的引用,凸现了五壮士开路探险者的形象,表现了人类勇于开拓自己生存空间的探险精神。第二 段第一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最后一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都是反诘句,表达的似乎只是规劝之意。可是换个角度,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往 虎山行”的探险者形象。第三段状写了争战的惨烈,叙述口吻中,我们不难想见一个历尽险峻从失败中走过来的探险者,“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情状。
从诗作的实际情况看,第一段饱和了诗作主人公对探险者的礼赞,而在最后一段固然也很明显的表露其探险失败的伤痛。而第二段中诗作主人公的前后两个反诘 句,既表现了对探险者的不解甚至规劝,也表达出对探险的赞叹。这种矛盾,我们可以从诗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释。诗人一生两度进京为官,两度探险漫 游;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响,怀有济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负;更受道家浸染,崇尚个性解放,不满世俗束缚。此外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爱其 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但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始终在追求。在这过程中,理想、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就自然会在诗歌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开山的五丁作为探险者形象体现了诗人的理想,而那个知难而进的“来者”之“君”更是诗人自己的写照;整首诗就是一曲对探险者(既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的礼赞和悲歌。
篇8:李白《蜀道难》艺术手法赏析
李白《蜀道难》艺术手法赏析
《蜀道难》艺术赏析一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因此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深刻的感悟能力,这样才能从作品中透视出文章的意蕴和所要体现的时代背景。本文试图从《蜀道难》一诗中,纵观李白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新奇的想象力、惊人的艺术夸张手法、磅礴浩大的气势,通过对蜀地山川秀美山河的描绘,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江河的满怀激情和无比热爱,同时又流露出他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感情爱憎分明、想象力高深莫测,他继承和弘扬了前代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成就,通过惊世骇俗、不拘一格的笔墨,抒发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徘徊,心中无法排遣的愤懑、忧虑,同时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及黑暗政治进行了猛烈抨击。以下我们将分析《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的创作特点。
一、《蜀道难》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他满怀热忱地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留他。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
(一)大胆的夸张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是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夸张往往会给予读者心理和生理以极大的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在《蜀道难》这首诗歌中,李白恰恰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蜀地山川的巍峨险峻,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对山、水、情、事等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描写,突出了山水的本质特征,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种比原来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具体的姿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和深刻的感受。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存在这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采用,这是艺术家们的权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又达到一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艺术魅力,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真实、立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神奇的想象
表现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将艺术形象从无到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现出来。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风以极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人殷瑶也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可谓是“推奇又之奇”。二人都认为在李白的诗歌中,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纵逸”来形容,简直是超乎人的想象力,层出不穷、变幻莫测,他的想象空间辽阔深远、无所能及、忽而白昼、忽而月夜、忽而深谷、忽而高山,诗人纵横驰骋,借助于这种奇特、自由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将蜀道山川间的黄鹤之飞、六龙回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超乎寻常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自己的诗篇中,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的.组织和再现,很好地诠释了作品主题,诗歌也因此产生了一种飞腾神奇、直抵九霄的气势。
(三)浓烈的感情
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在诗人的驾驭和主观情绪支配下进行的。作家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必须达到一种“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意境,这样艺术作品的创作,才能达到一种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境界。纵观《蜀道难》全诗,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惊异、赞叹的情绪流露出来。如诗的开始,就发出一声惊叹“噫――吁喊!危乎――高哉!”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非常强烈的。其后通过描绘每一段具体的事物,每一句诗句都是诗人主观感受的抒发。先描绘,后感叹,在读者心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然事物的风貌。
(四)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
作为乐府古体,《蜀道难》这样的诗歌主题,并没有严格限制韵脚、平仄、句数和字数,采用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李白对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能充分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使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更加流畅生动、行云流水、活泼自由。全诗的句型长短错落有致,这是根据内容而定的。长句的运用,是前半部分诗的主要特色,通过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蜀道的高山险峻、气势恢宏、畅达奔放。而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来描写剑阁的险象环生、跌峦起伏、跳荡有力,通过这种语言节奏来释放作者紧张惊恐的情绪。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千句一律、平平板板、纵横崛奇的语言形式,表现出变化多端、动荡起伏、充沛强烈的情感,将内心丰富的情绪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五)诗歌节奏的和谐灵动
《蜀道难》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从开篇的“使人听此凋朱颜”到诗歌的后半段,韵脚都在随着内容表达需要而发生改变,让整首诗读起来都动人、雄壮、极具诗歌的音韵美。七言句是句式的基本句,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骈体,有着散文笔意,极好地服务于主题。诗人为了将蜀道之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写下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时在诗首、诗中和诗末反复三次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荡气回肠、低回哀婉,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 蜀道难教学设计
★ 蜀道难教案
★ 蜀道难教案范文
【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难》的艺术体现特点(共8篇)】相关文章:
蜀道难教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23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用于高中语文的实践探讨2022-07-27
教学设计总结2023-11-11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023-04-09
将进酒语文教案2022-10-24
高二语文《将进酒》教案2023-02-10
教学简案范文2022-05-06
寻觅节日诗情教学设计,粤教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7
微课教案2023-01-10
高中语文雷雨的教案设计2022-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