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

时间:2023-12-28 07:18:1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共11篇)由网友“liwei594”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

篇1: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

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

(一)善待每一棵秧苗

一场风雨过后,园子中的玉米倒伏了几十棵。妻子小心地将它们扶起,踩实。几棵踩后仍然站立不稳的,妻就将它们梢部聚在一起,用其自身的叶子缠拢上。地边有一棵,一侧白白的须根都拔出来了,在盛夏的骄阳中闪着刺目的断茬儿。我说拔掉算了,妻不同意,扶正后培了几锹土,踩实,那棵玉米就在夏风中挺立起来了。到了秋后,这些玉米也都结了棒儿,尤其是地边那棵,一尺多长的玉米棒子,黄澄澄的,跟其他大棒儿相比,毫不逊色。

收玉米时,我有些感慨。这些玉米,历风旱雹虫,到秋霜来早,能成熟饱满,多不容易呵!对于每一棵经手的小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真的应该善待它们才对。

不禁想起我教高考复习班历史时的一个学生来。他姓黄,矮胖,稍有口吃,穿着极其朴素,很不出众的一个学生。黄同学的历史成绩非常出色,深得我的喜爱。

忽然有一天,黄同学向我提出一个特别的问题——不上历史课而去邻班上英语课!他说自己已经复读过,因外语成绩太差,始终不能进录取线;历史成绩一向非常好,可以少投入些时间。他想将历史试卷中及自学时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每周找我帮助解决一次。我犹豫良久,心想,不上我的历史课已是令我这个老师难堪,还要我每周拿出时间单独为其辅导,这可能吗?但是,看到他那渴求的目光,我还是点点头。

于是,再上课时,只要邻班上英语,黄同学就不见了,而每周他都会在某个下午到办公室找我。我们就某些知识展开讨论,内容往往超出我平素教学的范畴。我发现黄同学对历史课的思考远远超出其他同学。他常常提出一些我平时备课都想不到,而对于高考补习班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两个月下来,不但他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明显提高,我也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初,黄同学离开办公室时,有的老师就跟我说,连课都不上,理他干什么?我笑了笑,说既然答应了,怎么能反悔呢?

高考成绩揭晓时,黄同学的`英语成绩据他自己讲,已是非常满意了。我告诉他,他的历史单科成绩全县排名第二,真的给我脸上增光了。我们都开心地大笑起来。

那年,黄同学终于考上了吉林省财税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土地部门,如今在县土地局工作,各方面都挺不错。

看到农民在侍弄庄稼时,有时我会扪心自问:自己为人师表三十载,是不是尽心尽力地帮助扶持了每一个教过的学生?是不是竭尽所能地真心善待了每一颗“秧苗”?

(二)每一棵秧苗都会结果

春天收拾完柴禾垛底子,倒出一小块空地,妻说柴禾垛底子栽茄子好,去后院孙家大棚里看看还有没有剩茄子苗吧。到后院,孙大哥说,壮实的苗都被挑走了,只剩点茄子残苗了。顺着孙大哥手指的方向,我见柱脚下围着一堆茄子苗,虽然浇了水,依然蔫头耷脑,一副带死不活的样子。我皱皱眉,说都那样了,能栽活吗?孙大哥肯定地说,当然能!你别看这个样,栽到地里,过些日子就会缓过来。记住,每一棵秧苗都能结出果实!

我半信半疑地将这些剩苗栽到空地上。浇了几回水后,再没刻意去照管它们,只不过在铲地时,顺便铲几锄、拔拔大草而已。没想到,一个半月后,这块空地上的茄子苗,居然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这些茄子属中熟品种,像一棵棵紫树,舒展着紫色的叶子,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待先期栽下的茄子吃过几回后,这些秧上的茄子也长到一尺多长,油黑发亮了。说心里话,真的没想到这些剩苗会长得这么好!

我不禁想起去年初秋的一件事。那天,从前的两个学生开车到校,找到当年的班主任及在校的科任老师。他们是我改教高中语文后的第一届学生。在高中时,他俩的成绩都不好,高中毕业就回乡了。他们念书时,正盛行以升入本科数为评价教师业绩标准,这类连专科学校都没考上的学生,是不列入有效指标之内的,自然不会有谁肯多关注他们。我之所以能在多年后还记得他俩,尤其是记住李同学的名字,全是由于他的语文成绩太差,六校联考时总是在平均分上扯班级的后腿。当时,我想了一个办法,将语文成绩不及格的八个学生找到办公室,跟他们订了语文专页计划,课后就给他们分配任务,他们八人轮流当代表,每天都到我办公室来。有的老师说,啥也考不上的学生,理他们有啥价值?将来上高三,高考奖金按考上本科的人数算,这些人还不就是个分母?我实在无言以对——人家是在为我着想啊。可是,做事半途而废不是我的风格。一学期下来,他们的语文成绩居然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有三人都超过百分。后来,尽管李同学高考时分数不高,但语文成绩却是各科中分数最高的。

两个学生在饭店订了座位,开车将我们接过去。席间,他们讲起了毕业后的经历。李同学只身去了南方,在艰难困苦中打拼十年,终于在深圳有了自己的玻璃厂,管理六十多个工人,目前有了楼和车,也娶妻生子了。回到家乡,已是人人羡慕的小老板;曲同学不甘心农村生活,在县城苦干几年,有了两处楼,一个门市,每天开车往各地送食品,日子过得绝对比下有余。

一般来说,如果不是衣锦还乡,或小有成就,一般人是不大会主动回母校看望老师的,这其实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共同心理。探究两个学生的来校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深深眷恋生活学习了三年的母校,对老师表达感谢之情;另一方面,还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尽管两个人表现得十分谦恭,那含意也是不言自明的。

看到他们,我感到欣慰,也庆幸自己在教学时没有歧视他们,说到底,只是尽了教师的本分而已。

从此,面对学生,我不敢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尤其是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虽然不能考上大学,但是在生活这所学校里,他们并不一定是差生,在坚忍地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后,有人也会如那些被栽在空地的茄子苗一样,蓬勃地生长,进而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篇2:读书与成长现代散文

读书与成长现代散文

书,像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它填补着我饥渴的心房!书,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它照亮着我前进的方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应该是说读书是一条可以通往成功的大道,学习的路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勤奋刻苦,才能扬起成功之舟!

书不是只靠读一本、两本就足够的,我们要不断阅读、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不断成长,可以说读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感情,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我们的情操,甚至改变我们的一生!

小时候家里穷,再加上身体不好,很早我便辍学了。原本以为自己会和父母一样,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一辈子。是书给了我希望,读书改变了我人生的航道!书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让我从中获得了知识与力量。

我出生在湖南一个边远的农村,那时候我的家乡比较落后,没有任何书店,能供阅读的书籍也是非常的有限,除了从学校领回的课本外没什么其他的书可读。小时候,不知道读书对人类究竟有什么影响?所以读书的时候不是很认真乃至读过后很快便忘记了!长大了才知道,读书一定要读能学以致用的,能够对自己造成深刻影响的才是好书。因此,对所读的书籍开始有了选择。

因为大部份的时间都用在工作、自学还有创作上,因此我读过的书不算多,除了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杂文集《孔乙己》,还有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苏联著名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残疾人,他们以顽强、惊人的毅力与病魔做斗争,而奥斯特洛夫斯基更是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创作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他们这种顽强不屈,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让我感到震撼!

我曾为自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学校正常地完成学业而痛恨整个社会,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发泄对生活的不满和自暴自弃上。我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没用的人,留在这个世上只是个负担,而对未来更是不敢奢望,也不敢想象,感觉希望非常渺茫!自从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轮椅上的梦》这两本书,被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和张海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因为他们的存在使我变得坚强,也让我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和希望。一个身体如此残缺的人能有如此大的作为,而我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又有什么理由让生命白白地消耗?

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自学。我发动家人帮我一起到处去借书来看,如饥似渴。读书让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礼仪,学会了待人接物,学会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学会用电脑作图、制作网页,学会用英语与外国朋友对话……好好读书、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我没有文凭却仍能找到优越的办公室工作和外贸销售跟单员的好工作。只要好学,好读书,你就永远不会被这个社会淘汰!

读书让我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在这个社会自身存在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走上了创作之路,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如果能让生活重来,我希望能回到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背着书包和同学们一起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把书读个饱!

所谓读书破万卷,读书是永远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读不断地积累,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我将以读书、创作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与读、与写一起成长!

篇3:与诗歌约会现代散文

与诗歌约会现代散文

在辛卯新春,单位派来了一位美少女,笑靥如花,活力四射!哦,春姑娘真的来到了我身边吗?!麻木的神经开始有点触动。据说,她刚从大学毕业不久。活泼可爱的她,抑制不住对未来的憧憬,给我播放她和同学自编的舞蹈录像,说是准备送出去参赛。霎那间,青春、活力、张扬在春之初绽放,我沐浴在春光里。

她说求学在外已有七年,家乡的路也有点陌生了。我说那你的乡音未改呀?是啊,我现在还能哼上二句呢:“芦墟么,山歌喂,名声哟,呜喂咳嗨嗨响嗨,一日么,勿唱哟,就心勿爽喂……”

次日,我便赠她一首小诗:求学七载异乡漂,未改乡音路已遥。念想儿时乡曲调,仿佛回到外婆桥。

她很是欢喜。手拿小纸条,开玩笑说:“是不是我激发了你的灵感啊?”她呀,人如其名叫笑笑。

是呀,春天总是让人如痴如醉,心底儿的一点灵感自然也就一触就发了。正好,今天收到一张姑苏晚报“春之约”喜贴,我想是不会错过这春之盛会的。

随之而来,我今年的春天就有了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与新文友见面,幸福满满;第一次收到文友分发的新书,感动于他的春的礼物;第一次跨进苏州日报门,聆听到知名诗人的金玉良言:诗让人在春天或者在梦里、我从北国来,已见诗满江南、诗是语言的爱情……

也因此,我第一次迈进苏州图书馆门,倾听了第一堂春之歌序曲。见台上有一位小女孩在用心朗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那稚嫩而清脆的'童音,让人感到了春的纯净和唯美。

和我同样与诗歌约会的两位女日本留学生,正在朗读她们导师的诗作。诗魂和诗魅让大家走到了一起,不分国界。

你再瞧!一字排开的几位华发老人,如青春勃发的少年,以古老的吟颂法,深情地用家乡话吟唱《枫桥夜泊》。

哦,我似喝了桂花陈酿,甜香而欲醉,春的情愫不时在我心中涌动,想做“一树梅花一放翁”来着。

想起一位文友对我说过,春天回来了,大家都很快乐和温暖。可以谈情,可以说爱,以春天的名义。

是的,和诗歌约会,让我沉醉在诗的盛宴里,心底有一只粉蝶飞入诗丛里,采撷了一掬关于春天的美丽。

篇4:现代散文:月亮与自己

现代散文:月亮与自己

今晚的风吹得我好冷,不禁打一个寒战,大脑刹那间清醒了好多,不知不觉中就想要写一点东西了

山城的气温不像家里一样炎热,在这四处为山的环境中真有一种心静的感觉,抬头就可以仰望到月亮孤独的身影,那唯美的'月亮真的给人一种凄凉,她是那样的高贵,那样的孤单,那样的优柔寡断。虽然看上去,她是缥缈的,迷茫的,美丽的,但此时此刻她又是否伤心难过呢?没有人曾经试着去理解她,没有人每天为她的出现与否而改变心情,更没有人每天痴痴地等待着她的出现

看着这样的月亮,我忽然想到了自己,自己与月亮是一样的孤单,外表毫不在意,内心早已崩溃。月亮在夜空中有星星的陪伴,也许,她还得到了一丝的安慰,或者,她已习惯冷宫的生活;而我大概也是这样吧,只是在一个小角落中安静的生活,内心早已与外界隔离,远离了喧嚣的城市,远离了一切的是是非非,感觉好无奈,但其中又夹杂着可悲,与此同时,内心中又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这样的我,这样的生活,不晓得要怎样去评价,不晓得要怎样去看待。

此时此刻,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自己像是一个被掏空的人,没有了思想与动力,剩下的只是一个空虚而没有支架的自己,这样的自己要怎样扬起帆船继续前进的步伐呢?

篇5:说与不说现代散文

说与不说现代散文

若的确心里有,说与不说,都是有的,可是,只有说出来,别人才能知道是有的,而不说出来,别人便无从知道了。所以,该让人知道的“心里有”,还是应该适时地说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到你与“心里有”相关者的关系。

大白两口子和姐姐间的事,就充分证明了上面这个观点。

大白两口子都四十多岁儿,在乡镇开了一个小店,手艺还不错,可是由于客流量小,也只能挣到年吃年用的小钱儿罢了。

有子尚未婚娶,他们等闲不起,便有些为钱发愁。

大白的姐姐姐夫见状建议他们到城里开店,并主动说可以在经济上或其它可能的方面帮助他们。

大白夫妇破天荒采取了建议,进城做实地考察。

走了一上午,没有白看,还真有一家很火的店面想出兑。

大白的姐姐提醒道:“位置还不错,经营项目也很好,可是,你们要考虑到,如此好的买卖人家为什么突然出兑。只有弄清楚了原因,而且那个原因又与你们今后经营没有伤害的,才可以动手。”

听了建议,大白两口子便过去跟也是经商的大舅子商量。在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之后,大舅子摇头说不行。

大白的姐夫说:“这个不行,也不怕,就继续看,总有行的,反正,咱有吃和住的地方,也不在乎找它个五七八天的。”

姐夫姐姐上班,大白两口子继续出门考察。

到了晚上,姐姐姐夫都下班回家了,却不见大白两口子回来,问待在家里的老母亲,母亲说没接到电话,不知道他们在哪儿。

姐夫拨通电话,大白轻描淡写地说已经回了乡镇的家里。

姐夫在心里埋怨了一下他们的不告知,便依然关切地问是否考察出来什么眉目。大白说又看了一家,不过,没定下来,得再看看。

第二天上午,大白的姐姐一直没听到大白两口子那边有什么信儿,就拨通了大白家的固定电话,却无人接听。她以为又出来进城了,便拨打大白媳妇的手机,打通了,传来的是大白媳妇气喘吁吁的说话声,她说正在追讨以前的欠账。大白的姐姐忍不住疑惑地问道:“昨天后来的店面看得怎么样?定下来没有?”大白媳妇像没事人似的说:“没看妥,再说了,自己的钱不够用,也不想借别人的钱了,所以不干买卖了,去烟台打工,我们俩一个月能挣五千块。”

大白的姐姐内心有气,嘴上却说:“主动借钱给你们都不干,是否有把握,你们自己想清楚了就行,我们就不多管了吧。”

大白媳妇说:“想明白了,这几天就要走了,收拾东西呢。”

大白的姐姐,心里很难过,却平静地说:“那你忙吧。”

挂了电话,大白的姐姐的委屈情形用“欲哭无泪”这个成语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

读者朋友肯定会发出疑问说,大白自己家的事自己做主,做姐姐的不操心多好,委屈个哪般呢?

正常情况下倒应该是这样的,谁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白的姐姐也不是不正常的人,她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大白的兄弟姐妹平时有什么可以左右的大事启动前,都不会听大白两口子的建议或意见,可一旦等事情真被大白夫妇的“乌鸦嘴”给一语成谮时,却绝对会抱着“你管也得管不管也得管”的.态度推进大白夫妇的怀里。

都是棘手的事情,托人找关系费银子的,办了没人领情,办不了还得往死里着急。

大白的姐夫有时就跟妻子说:“看到咱们那些费力不讨好的操心事,我终于相信了人有生死轮回的说法。要不,咱这辈子也不欠他们的,为什么却总是得像还债一样地操心费力呢?”

大白的姐姐听到丈夫的抱怨,也只能还一个苦笑。有什么办法,今生是亲人,咱又是不能不认亲的,所以就只得认命了。

大白的姐姐自打参加工作就开始跟家里人操心,随着自己结婚和兄弟姐妹也陆续结婚,操心的事情就如遍地的野草一样,锄了一茬还会再长出一茬,循环往复不断,而且,越后来的草越茂密。

弄得他们焦头烂额就是家常便饭。

大白的姐姐家工薪阶层,也就过一个衣食不缺的平常日子,可在兄弟姐妹中还是家境最好的,逼得大白的姐姐总得帮衬一些,没有能力也要帮。

大白的父亲去世,都是大白的姐姐两口子发送的,没让兄弟姐妹掏一分钱。

连邻居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却没有听到兄弟姐妹一句感激的话。大白两口子心里也有隐隐的痛,但也还是不能跟他们一样儿的,谁叫他们是家里的老大呢?

父亲去世后,兄弟姐妹们的日子也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改观。大白的姐姐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又不亏待了母亲,从来不跟他们计较,一直供应着母亲的吃喝穿戴,还都是在所能情况下,让母亲享受到了最好的。哪怕平时母亲也在其他兄弟姐妹的家间来回地住,但衣食住行的费用也都是由大白的姐姐承担着。

长此以往,所有人都习惯了,只是习惯了,不等于不难过。就像虽然习惯了身体某个部位有个伤疤了,可是一旦看到,还会难受一样。若再伤疤上弄出了新的伤口,那就会疼上加疼。

比如这次,大白两口子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姐姐姐夫主动借钱给他们是对他们多么地好。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感激。再说,他们一抬腿就出去打工,将始终都认为儿子的家才是自己家的母亲悄没声地就甩了,更觉得没有什么。

大白姐姐郁闷地想,哪怕是弟弟或弟媳妇对她说一句“我们为了生活,母亲就得由你们照顾了”之类的话说过来也好。

人是感情动物,不怕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只要被认可了牺牲的价值,就会欣慰。大白的姐姐做了那么多常人不愿意做的,却得不到认可,难怪大白的姐姐越想越憋屈,就是一个想哭的滋味儿在心头翻滚了。

回到家里,大白的姐姐忍不住生气地对母亲说:“你还一直认为只有儿子的家是你的家,这回人家连告诉都没告诉一声,就把房子出租了,外出打工去了。”母亲听了却无所谓地说:“我也不稀罕去。”大白的姐姐气恼地说:“你跟去,人家领你吗?”母亲,不知道是认识到了以前只认儿子家不合适了,还是觉得自己岁数大了悲哀了,反正不出声了。见状,大白的姐姐心里更难受了。她悄悄地问丈夫说:“我这样说母亲,让母亲难过了,可我不说母亲知道只有我对她好么?”丈夫说:“大白他们做的,是不合适,不过,也许他们认为说和不说都是咱们管才没说。至于母亲,也许是你说到了她的疼处,她不愿意承认才那样无所谓的。你别生气了,天知道就行了。”

大白的姐姐说:“还能怎么样?没那狠心不管他们,也只能求天知道了。”

根据上面的故事分析:大白从来不说出来对姐姐姐夫的感激,可能是认为理所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令他们根本认识不到那么高,即,内心若有感激是应该说出来的。如果真的是因为欠缺表达,伤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亲人的心,真是太不合适了。不就需要几句话吗?付出那么多,若只用几句感激的话就能答谢,那付出的人需要的并不奢侈啊。

篇6:与主谈心现代散文

与主谈心现代散文

主啊!来到祢的面前,与祢谈心,我畅所欲言。若说错了,请祢原谅我好吗?

春光明媚,芳草青青时,诚然是追春踏青的好时光。一对对情侣手牵手、肩并肩地轻步漫游,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公园的草坪上,湖边的柳树下,都留下了他们那美好而值得回记的倩影。主啊!我却孑然一身要去福传。

夏日清和,南风习习时,年轻的夫妇带着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林荫道上散步乘凉;主啊!我却形单影只关在头室,埋首案头准备着与人分享祢那永恒的生命之言。

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时,年青的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忙着谈情说爱;主啊!而我却被视为土里土气的“灰姑娘”或“冷情动物,”形影相吊地忙着探望病友,为将天父的慈爱带给患病的`兄弟姐妹。

冬气严寒,北风凛冽时,人们聚在温暖舒适的安乐窝里,合家大小电视机前发出阵阵的欢笑声,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主啊!可我却寒窗埋首独一人,“青灯黄卷”(圣经)陪终身。

每逢佳节,孝顺的女儿提着礼品携着小孩去双亲前嘘寒问暖,让双亲享受自己前半生所付出的劳苦果实时;主啊!但我却“长跪北面,”只能在脑海里瞻望着双亲那盼女儿归的可怜神态。

亲爱的主耶稣啊!每当人们……而我却……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爱祢及祢的福音,因为祢先爱了我,并且为我舍命。因此,若望宗徒说:“天主对我们的爱在这事上已显出来: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好使我们借着祂得到生命。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祂爱了我们,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一4:9-10)”。因此,不求诸事随我意,唯愿随主尽我心。今生只愿驻足在祢的身旁;永远都愿守候着祢的心房,聆听着祢的圣言,传扬着祢的福音。

主耶稣:我的面容只愿为祢而憔悴;我的爱情单愿为祢而奉献;我的青春仅愿为祢而消逝;我的生命独愿为祢而消耗。我一生中的大事业就是爱慕祢,爱慕祢就是我一生中的大事业。我工作的目标就是天堂,只有天堂才是我纯正意向的工作目标。若看不到祢的神国在地上拓展,我的灵魂得不到安宁;若见不到祢圣教的广扬;我的心灵不会安息。愿以有限的生命把祢那无限的爱情延续在人间,使更多的人都能认识、爱慕祢是唯一的真天主;愿为了天国的福音“衣带渐宽终无悔。”但请祢时刻眷顾帮助我,与我同在直到永远。

亲爱的主耶稣,这都是我对祢要说的心里话,愿祢纪念我,与我长相厮守永不离弃我。

春夏秋冬爱主不变

春风徐徐万物醒,夏至迫切福传心。

秋来丰收喜盈盈,冬日神殿坐无虚。

爱慕圣经良人至,主恩传承小羊寻。

不看浮华活当下,变幻俗潮早厌弃。

篇7:现代散文:我与父亲

父亲的两只眼睛都患上了白内障,这种听上去很可怕的疾病,因为新的医术,只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把坏掉的晶体吸出来,换上一片比隐形眼镜还要薄很多的人工晶体。

做完手术的父亲,安静地躺着,我在病床边,无用地站着。父亲那双大学时拉过小提琴的手,静脉凸起,密布的老年斑盖住了皮肤的颜色。

如果这病早些年生,父亲可能就已经是一位盲人了。这个想法让我一下子不安起来。博尔赫斯也是一位盲人,但博尔赫斯不是我的父亲。

事实上,我对博尔赫斯的了解,远远超过对自己的父亲。人到中年,真相就像网站的弹窗一样,不管多么厌恶,它们总会一个接一个地跳出来。

父亲脾气温和,不怎么爱说话,在凌厉的母亲当家的那些年里,父亲就像一块软和的帘子,吸去了很多令我胆寒的来自母亲的噪声。但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家的编年史,节点都是父亲的病。

19XX年,他29岁,身高1.80米,体格强健。他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顺理成章地分配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对,就在“铁人”王进喜带领的那支队伍。他在那里和我妈——一个热爱文艺体育、积极要求进步的采油姑娘——结了婚。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高烧不退,他住进油田前线医院,他不知道,输进他身体的药液,早已过期变质。这瓶药水直接要了他临床的另一个小伙子的命,而他带着一颗被严重损坏的肝脏,侥幸活了下来。那一年,我也来到人世,差一点生下来就没了父亲。

这个热爱古典音乐、俄罗斯文学、喜欢帆船运动的年轻人,自此之后,只剩下了一个身份——病人。

成年之后,我经常想,如果那瓶药水没有变质,我们家,我,会不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我的母亲,极度争强好胜,如果没有一个永远需要照顾的病人拖累她上进,她的粗粝和暴躁可能不会那么彻底地被激发出来。而我,另一个拖累,至今深藏的自卑和躲闪,可能根本不会生成。

无论多么完美的人生,总是有这种复盘的冲动。我在充分怜惜自己的时候,没有想过父亲,他早已像一堵沉默的背景墙,知道他还在那里似乎就够了。

现在,父亲安静地躺在病床上,眼睛上蒙着纱布。他在想什么呢?他已经75岁了,他一定有非常多的可以想的东西,可是,我不知道。他如果不幸和博尔赫斯一样成为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也不会有一行诗句和他有关。

我不知道29岁后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个问题我根本没有想过。我不知道他一个人间歇性地在医院里躺上三个月或半年的时间里,他的内心会穿梭过什么。我记得的只是,很多时候,下午一放学,我就要拿着母亲做好的饭菜给他送到病房去,等他吃完,再把饭盒带回来。我还记得,母亲为了给他补身体,从农村买了十几只甲鱼,最小的可能还没有半个巴掌大。母亲是北方人,不会弄这些生鲜,她用一根筷子逗甲鱼咬住,然后抡起菜刀把甲鱼的头斩下,当鲜血喷射出来的时候,她扔下菜刀,坐在厨房的地上,号哭不止……

父亲很久后才说,母亲炖的甲鱼汤,是他吃过的最难吃的东西,腥得他恶心极了。但是他都喝了,喝了整整两个星期。

在很小的时候,我已经学会用书把自己和不喜欢的世界隔开,无论是数学课,还是稍有不慎就会扑过来的母亲。母亲的焦躁和愤怒,我也是很多年之后通过书籍才推断出缘由,那是理性的计算和情感失联。

童年和少年,我沉溺于撒谎。那是一个孩子的权宜之计,一句谎言能够把惩罚从中饭推迟到晚饭就很好,也因此常常失去了晚饭。最长的一次拖延了三天,忘记了什么原因老师让请家长,家长不来不许上课。连着三个早上,我神色镇定地背着书包出门,在一个工地的一堵砖垛后面,拿出书,读到放学的时候,再神色镇定地回家。之后的那顿暴打,实现了我第一次离家出走。

是父亲找到了我,他去了火车站,去了我好几个同学的家,不知什么样的灵光,把他带到我藏身的砖垛。父亲说,母亲打你不对,但她是爱你的,你跑了以后她一直在哭。从家人口中头一回听到爱这个字,别扭到发抖。

高中三年级,我开始发疯一样地学习,背所有的课文,所有的习题,所有的答案,我想考上大学,我想逃离。可是文科生也要考数学,数学还是120分,没有这120分的后果吓死我了。父亲说,我帮你补习一下数学吧。那段日子,父亲神采飞扬,他又成为一个工科院校的高才生。

在离高考还有几个月的.时候,父亲被诊断为肺癌,还是晚期。

母亲带着父亲去北京做手术,为了不影响我高考,没有人告诉我父亲到底得了什么病。父亲生病还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吗?我甚至有点高兴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天深夜,我还在复习,母亲自己回来了,她靠在我房间的门上,突然抽搐起来,她说,你爸爸这次可能真的会死,她说她实在撑不住了。

直到今天我还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从书桌前站起来,走到母亲身边,握住她的手,相拥而泣,会改变我和母亲的关系吗?十多年的陌生,像一块紧实的青铜,压住了我,我做不到。

OK绷

我一直没有发现,其实自己很爱您。

您和妈在我中学时离异,我跟弟弟后来选择跟妈妈住,因为我们不善于与您相处。

考高中的时候,您写了一封信要我去考您住的镇上的高中。可是我却没有回信,如今想来……

听妈身边的人说您尽做一些坏事,所以我几乎认定您是一个不够格的父亲。

6年间我们只见过两次面。有一次心里百般不愿意,但还是到您住的地方去了。您做菜给我吃,因为您被菜刀割到手,我拿了3片上面有卡通图案的“OK绷”给您用。不过这些回忆我早就忘了。

别人通知我说您死了,我赶到您家去。当我看到当年我拿“OK绷”给您用的照片挂在墙上,我不由自主地流下泪来。照片上已经黑掉的“OK绷”,看起来让人觉得很哀伤,让我感受到您爱我至深的心意。

虽然已经无法跟您表达什么,可是我真的很喜欢您。因为当人家问我理想的结婚对象是什么样子,我总是会第一个想到您。

没办法为您做一件女儿该做的事,真的很抱歉。

爸爸,其实,我很爱您。

篇8:人与茶现代散文

人与茶现代散文

沸腾,翻滚,平静,飘香,品味。这就是茶的一生,不长,不短。但胜在回味,胜在那若有若无的清香,胜在那一丝入口的甘甜。其实,与茶又有何不相似?为了寻求那丝丝回味,丝丝香甜,甘愿为了那一丝的甜,付出九分的苦,但有时付出十分的苦却得不到半分的甜,但往往人人都乐在其中,即使知道会失败,任然永不放弃。人生就是这样,就得这样,在苦中作乐,在乐中思苦。即使失败,任然前行。

乐与苦,苦与乐,相互交织,织成一张大网,将我们重重围住,让我们在苦与乐之中慢慢品悟属于自己的。

苦与乐的载体是记忆,记忆中的画面,就是人的一生经过。不长,不短。记忆中的,只存有过去的经历。过去的.,应该如品茶一般,细细回味,回味那入口的醇苦香甜。至于以后的,未来的,应如平静后飘香的茶叶,在沉默之中,缓缓释放自己应有的光芒,在不经意间给人意想不到的辉煌成就。

有人说;“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重生”对于过往的回忆,就像掌中的万千沙粒,既然注定会于指缝间随风消散,又何必去挽留,该逝去的终将逝去,强求不得,挽留不下。

有时候,需要自己给自己勇气,不要在过去的记忆下迷失自我,让自己在记忆的阴影下走出一条路。寻求真正的自我。

《红楼梦》耳熟能详的一部,但小说背后的作者曹雪芹,关于他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曹雪芹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由富家少爷沦落街头,甚至以乞讨为生。后来为了表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曹雪芹写出了流传千年而不朽的着作《红楼梦》。

不过,在《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中,几经磨难,其中忍受着贫病交加的生活,后又忍受着丧子之痛,最后又因为一场大火,手稿全部烧毁,又得重头再来。因此有人说《红楼梦》:“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最终的曹雪芹化悲愤为力量,呕心沥血,又将《红楼梦》重新还原,并做了改进,虽然还没有写完,但还是使《红楼梦》历经千年而不朽。

伟人创造了种种奇迹,他们不在乎世人的冷眼嘲笑,坚持追逐梦想,永不放弃,伟人也是人,吃五谷杂粮,受生死轮回之苦,享天伦之乐,看世态炎凉。所以,伟人是由人而来,伟人也有记忆,也品味过一次次的苦,不过,他们会把一次次的失败化为力量,化为前进的动力。

记忆存有的是过去,梦想代表的是未来。

未来的我们会是什么样,我们尚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又何必去想象,往往当想象与现实发生太大的偏差时,我们会更加失望。所以不去想象未来,对我们更好。天道有它的规律,顺其自然反而更好。

只要我们有只够地付出,就会有应有的回报。我们的未来,就如同一只雏鸟,付出就是鸟的翅膀,随着时间的增长,雏鸟也该逆风飞翔,飞往广阔的天空。有多少付出,雏鸟就能飞的更高,就能看的更远,就能在更广大的舞台上展现自己。只有付出,人生即使不富贵至少活的精彩。

人生之路,绊脚石无数,只有将绊脚石铺路,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到达远方。铺路的方法就是要学会放弃和学会付出。学会放弃,放弃自己的过去,化悲愤为前进的动力。学会付出,有付出,才能有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日种因,明日收果。收起

篇9:女人与口红现代散文

女人与口红现代散文

在女人的化妆品中,口红是最不可或缺的。有资料表明,如果只能拥有一件化妆品,有95%的女子选择了口红,而且中外皆然。可见在对待口红上,天下爱美女人所见略同。女人与口红,相看两不厌!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女人,因为生了一场很重的病,化疗期间,大夫不让她涂口红,于是这个女人用玫瑰花和蜂蜜自制了一种可以食用的口红。制作起来程序也不算太繁琐,用玫瑰花瓣加了蜂蜜置于一个密封的容器中,一个星期后取出,用纱布过滤,制成液体口红。

一个生病的女人对生活尚有如此的热情,而我们健康的人有什么理由去辜负生活呢?

口红也是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口红的发展史其实是人类历史的又一面镜子,有女性美丽的影像,有过往潮流的反光,也能折射出中外女人人性的伸展与压抑的历史。

最早的口红出现在古埃及,这一点,外国人占了先。那时的妇女用细小的棒状物将蓝黑色的颜料涂抹在嘴唇上。这样看来,最初的口红该叫口蓝或口黑。现代人抹深色口红以为时髦,没想到这其实是口红最原始的色彩。随后,罗马人用红葡萄酒酒渣作为口红的颜色,口红才真正红起来。

中国的口红,在史册中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书中有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的记载,说明约在公元前13我们就使用口红胭脂了。原来,有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三千多年是有口红点缀着的。

但东西方人使用口红终究是不同的。东方人以口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一首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宋词还有个词牌名曰《点绛唇》,勾起人无限想象。试想一位古装美女轻拢琵琶低唱一曲《点绛唇》,樱桃小口微微开合,该是多么让人目醉心迷。不过,口小(其实是故意画小),口红虽节俭了不少,但那美也是谨慎的,与中国历史中女性的受压抑相吻合。外国人崇尚大嘴,唇多画得美艳开阔,更显活力。大嘴美眉茱莉亚·罗勃兹常常说:“我的嘴巴真的是太大了!我的大嘴真的很浪费口红!”自娱娱人,那语调里其实尽是得意。如今开放的年代,咱中国女人的.嘴也长大了,色彩丰富的口红画得美艳开阔、娇润诱人,但终究没有西洋女人嘴大得自然、漂亮。

有人说,口红之于女人就像香烟之于男人。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女人的口红与男人的香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每一个女人都能因口红而生艳,而不一定每一个男人都能因香烟而显得深沉、潇洒。再邋遢的女人,只要有一支口红,便会如回光返照一般生出艳丽和优雅。然而,举止猥琐的男人,抽烟的样子却更令人生厌。

看女人的唇,可以反映出女人对口红的态度。对口红的态度,也可反映女人对生活的态度:是细致从容的,抑或是粗糙敷衍的……

我也喜欢口红,没有理由。所有的彩妆用品中,对我而言,有一支口红足矣。小的时候,曾爱撕一片红红的春联纸,弄湿了,偷偷地拭在唇上。又怕妈妈发现,在镜子里自我欣赏一番后,就赶紧用清水洗净。那时,门上的春联没贴上几天,下面的边就没了。长大工作后,不知从何时起,只要走出家门,只要家里有客人来,我总忘不了给嘴唇上色。有时生病上医院,也有过涂口红的念头。

选择口红的过程也是一个身心成长的过程。以前,我喜欢纯正的大红色。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代替艳红色的是淡玫瑰紫,即不张扬,也不过分低调,比较吻合我现在的心境。那支只用了一半的精致的大红色口红,像珍藏过去的心境一样,被我珍藏了起来,偶尔也拿出来欣赏一番,只是再也没有勇气将其涂在唇上。其实,我梦幻中最爱的口红还是珠光的绚紫色,但因职业的缘故,从没有试过。

我的包里,里层一直藏一支口红,这是习惯的需要;外层经常放一本书,这是心灵的需要。

篇10:善忘与不忘现代散文

善忘与不忘现代散文

中国有句俗谚:“贵人多忘事”。这是老百姓积千百年痛苦经验而后得出的教训。这五个字虽然平淡,可是揭出了贵人之所以“能”贵,所以“为”贵的真相,简短明快,深刻隽永。

譬如有些贵人们,暮夜受金,不厌其多,但在堂而皇之的演说中,则谆谆告诫下属必须“廉耻自守”,格言成串,亦不厌其多;这当然不是贵人的“言”不顾“行”,而因为他“善忘”。或又如,口头上坚持抗战到底,梦魂中不忘“荣誉的和平”,这当然也不是“包藏祸心”,而是“善忘”。

但是帮闲们也有一个“格言”,曰“民众善忘”。

例如:抗战以前,老百姓是不许将中国的政教得失和外国相比的,理由是中国有特殊的国情;而这所谓‘特殊国情”,在说到苏联的时候,尤其被强调。可是最近,这种论调却又变了,比方为了要证明中国老百姓之不应该要求“人权”和“”,而且要罗织凡要求“人权”和“”者皆是“想破坏我们的政治中心”,于是就“假如”苏联的托洛斯基派,克伦斯基一党一,以及海外白俄,都乘德军入境的危机,以“人权运动”或“斗争”来摇撼斯达林政权,“便在中国国内也有人为之扼腕了”。这里,“特殊国情”之居然并不存在,尚不足怪;可骇的,倒是据说在“向迈进”的中国而有了老百姓的“人权运动”与“要求”便成了“想破坏我们的政治中心”的弥天大罪!而尤其可鄙的',是诬蔑了“向迈进”的中国还不够,且以含血喷人的伎俩,把“托洛斯基派,克伦斯基一党一,海外白俄”一串的恶名,栽诬在“人权”与“”的要求者的身上。

这样的议论居然公之于世,想来也无非该论客“认为”民众善忘,故思“利用民众的善忘”。

可惜民众并不善忘。大家还记得:托洛斯基,克伦斯基辈“事业”之不成,在中国也有人曾“为之扼腕”的。不是民众善忘,倒是他们自己善忘。

做中国的民众,真也不易;“人权运动”是犯罪的,“要求”也犯罪,可是国家事坏了,官不负责;一国之内,非官即民,既然官不负责,该负责的,当然是民众了。这是“特殊国情”。现在又平白地得了个“善忘”这罪名。但如果民众要表示并不善忘的时候,帮闲篾片们又大叫“不要炒冷饭”了。到底民众是“善忘”好呢,还是“不善忘”好呵!

篇11:母亲与土地现代散文

母亲与土地现代散文

虽然转成非农业户口二十多年了,母亲还是一介农民,农民天生热爱土地,二十多年来,母亲尽力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土地保持着联系,拥有一块地,对母亲来说很重要,那样,她才感到心安,心有所系。

从乡下回来,一进门,母亲就说她要回去,怕扯迟了花生落在了地里。

母亲始终难改她对土地的那份责任心。于是那片地,也成了我的牵挂。其实最多能收百来斤花生,就算3元钱一斤,也就几百元钱的事。现在想想,其实不是几百块钱的事,母亲大半生天天跟庄稼打交道,她对土地和庄稼的感情,像对我们的感情一样,是母亲对孩子的不舍。

大集体时代,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挣工分养活一家人,天不亮母亲就起床了,她得赶在集体出坡之前,侍弄自留地,自留地虽不多,却是一家人一年的菜蔬所在,小小的几块地被母亲塞得满满地,辣椒、茄子、四季豆、豇豆、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葫芦、娥眉豆,一应时令蔬菜,都在母亲的地里蓬勃生长,父亲笑母亲种地种得密不透风,生怕落下一点空缝。土地属于集体的时代,自留地无比珍贵,邻里常为一窝南瓜、几棵玉米争得打破脑袋,家大口阔,母亲当然得对土地狠一点儿,让最少的土地上长出最多的吃食来。等到父亲退休,有机会和母亲一起在菜园里活动时,对任何事物都追求艺术之美的父亲,实在忍受不了菜园里的乱,一个要求整齐,一个总是兴之所致,这里一窝南瓜,那里几棵豇豆,两人为此斗起气来。赢家总是母亲,因为菜园是她的领地,父亲更适合在宣纸上种他的山水花鸟。

分田到户母亲最开心,从来没看到她笑得那么欢过。母亲常跟我讲外公多么能干,靠勤扒苦挣置地十余亩,一家十多口人,靠土地过着殷实的小日子,兄妹六个,夏天一身白,冬天一身蓝。从童年开始,土地的重要性已在母亲心里扎根。有了责任田,可以吃饱肚子,但日子仍然艰苦,发芽的豌豆至今烙在我的记忆里。生产队打完豌豆,豌豆秧堆在集体的稻场上,稻场离我们租住的保管室很近,我和母亲去稻场上拾漏下的豆子,下过雨,豌豆已长出小芽,经石磙碾过,有些豆子深陷在泥巴里,我们拿手把它扣出来。回到家,将长芽的豆子淘洗干净,煮熟后,用菜油加葱花烩了,竟很好吃呢。母亲珍惜粮食,她看重土地上长出的一切东西。

母亲没日没夜地在责任田里干活,父亲有工作,帮不上什么忙,所有的责任田,都是母亲的责任。我们在当地是外来户,好强的.母亲不想将田种得不如人。我常跑到地里看成色,看自家的麦苗是不是比别人的矮,玉米是不是比别人家的细。刚出苗的土豆黑胖黑胖的,红薯藤总是长得遮住整块地,像水一样漫出田坎,玉米杆上大多背着两个棒子,这些庄稼,都是母亲的孩子,是我的兄弟姐妹。“那是我们家的地!”每当说这句话,每当远远看到自家地里的庄稼在风里招摇的身影,我就有股自豪感,这自豪属于母亲。母亲心里的感受,当然比我更深刻,她所有的汗水都洒在地里。田边地头,母亲像做鞋锁花边一样,种着蚕豆、豇豆、黄瓜,收获玉米的时节,同时在玉米田的角角落落收获大大小小的南瓜、冬瓜。田多了,母亲仍改不了见缝插针的种田习惯。土地在母亲手里,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秋天,堂屋就显得小了,扎成袋的麦子、菜籽,堆成山的苞谷,接着还有土豆、黄豆、红薯要进来。做完田里的活,回家还得喂猪、做饭,还得洗衣、收拾房间,一年四季,母亲闲不下来。到了冬腊月,再不用去地里,除了越冬的小麦,地大多闲了,母亲在家里忙进忙出,准备着过年,这就算母亲的休息了。但母亲的心没闲着,盘算着那几块地,明年种什么,怎么种。

母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长期劳累,每到阴雨天痨伤发作,非常痛苦。母亲对土地加给她的四季负累渐渐有了些怨言,总希望父亲能帮上一把,可父亲无法兼顾课堂和责任田。终于,父亲想办法把母亲转成了非农业户口,母亲结束了她与土地的契约。不再种地,母亲高兴的时间不长,渐渐失落起来,看到别人田里的收成,总一脸的惊羡。母亲开始到处找地,住所的前前后后,凡能开垦的地方,都被母亲利用起来,用父亲的话说,只要放得下一把锄头的地方,都被“种”上了。从此,不管父亲走到什么地方,母亲都能找到属于她的那一小块土地,然后将它种得青枝绿叶。

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我们不停地搬家,父亲退休后,终于有了固定的居所。当初买房子,母亲首先瞧上了主人给的八分地。八分地,对多年捡地种的母亲来说,无疑像发了笔大财。这些年来她一直在“种”地,可种得多窝蔽啊,根本施展不了拳脚。看母亲的样子,还想宏图大展一番。终于安顿下来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了,除了牵挂我们,他们唯一的牵挂就是那八分地。母亲又像刚分田到户时一样,开始谋划她的八分地。花生、芝麻、黄豆、玉米,在母亲的导演下轮番成为这块地的主角,退休的父亲成为母亲的全职帮手。矛盾也就这样开始了。母亲自认种了一辈子地,经验多多,怎么种地应该听她的;父亲以知识做后盾,常常指责母亲这样不对,那样不行。加上母亲背不动挑不动,下力气的活得父亲来做,父亲再一次开始反对母亲种地。这次再不能用农转非的方式隔离母亲与土地了,父亲在地里种上茶树,只给母亲留下一个小角。

就这个小角,母亲种上了花生。我说,别累了,我去帮你种吧。母亲一口回绝,在她眼里,我根本不懂土地,是个拿不动挖锄的秀气幺姑。这一点,母亲绝对有信心瞧不起她的秀才女儿。我坚持去帮母亲扯完了花生,我和父亲扯,母亲搬一个小板凳,坐在树荫下面摘。刚从一场大病中复原的母亲,脸色腊黄,可她坐在田中的样子,那么气定神闲,像大将军一样指挥着我和父亲。土地,才是母亲的舞台。

父母说老就老了,速度快得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我还像小羔羊,想往大羊怀里拱,寻找点依靠和温暖,可大羊已然四肢踉跄,支撑不住自己。我不得不学习照顾自己,还要学会照顾他们,将他们曾给予我的爱,一点点返回去。乌鸦知道反哺报恩,人怎么也不能输给乌鸦,有人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对父母来说,是这样,但对孩子来说,这爱,至少应该部分偿还。可我无法还给母亲一个好身体,一块好地,满足她种植和收获的乐趣。

今年,母亲自己也说,不种了!看来是真的不想种了。母亲打算和她的土地告别了。还是有新鲜蔬菜源源不断地送到我们家中来,白菜、土豆、辣椒、黄瓜,这是母亲最后的保留,那八分地,让给茶树了,她在院子里种了这些小菜,不用化肥和农药,吃着放心。真的一棵白菜都不让她种,那是不可能的。

生育、然后养育,我们的母亲,就是一块最好的土地。谁能脱离土地存活下去呢?我们始终根系母亲。母亲一生除了喜欢新衣服,再没有其它的特别爱好了,想来想去,在一块地上种点什么,享受收获的喜悦,这应该是她最大的爱好了。

四季牧歌散文

毕飞宇的经典语录

村前那条小溪散文

《求雨》汪曾祺的

菜园趣的散文

《风娃娃》获奖教案

汪曾祺小说选读后感

《风娃娃》教案及课评

《雨中片段》 阅读答案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
《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生与秧苗现代散文(共11篇)】相关文章:

故乡月优美散文2023-10-16

梦里稻花香的散文2023-12-04

田野里的白发现代文阅读答案2022-04-30

刻印子的作文2023-07-03

叙事性散文范文大学生2022-09-21

稻田里的汗水作文2023-05-16

听见下雨的声音为话题的作文2022-11-23

何时记起散文2023-07-04

汪曾祺小说《尾巴》2023-10-13

叙事性的演讲稿的范文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