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记忆散文(精选9篇)由网友“蜂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古镇的记忆散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记忆中的古镇老街优美散文
记忆中的潭头镇,是一古镇老街。老街坊、老邻居、老板凳、老石桌。下雨时屋檐下常常流珠滴翠,镌刻了青瓦石片那永恒的记忆。天晴时,家家户户青砖碧瓦。吃饭时,三五街坊凑在一起,互相诉说着心里的甜蜜以及邻里生活的点点滴滴。
孩童们滚着铁环儿,姑娘们纳着鞋底儿,老太太们在淡论着子女们的烦心事。壮年的汉子们,挑几桶井水让日子在时光中继续。
记忆中的古镇老街,街道中偶有青砖铺地,雨水常常把街道清洗得干干净净,冲走了浮尘,冲走了泥污,让小镇在河岸边畅快地呼吸。上学的孩子们穿着深筒雨靴,与同伴们一起趁一把油纸花伞,雨水常常淋湿了半边肩。土楼上似乎有人说话,却看不见有人影在楼中走动。
再次走过那条窄窄的街巷,在风中寻找心灵的方向。难见当年的石桌石凳,难觅心中的烈日黄昏。梧桐花已不见了当年的影子,只有夕阳的余晖伴着空旷的瘦影,在故乡的山峦边呼唤着季节里的春天。
记忆中的潭头老街,仙人已作古,可满脑子都是亲人的影子。思念家乡的每一堵墙,每一条街巷。就连墙头的那棵小草,梦中都在向我招手,呼唤者着曾经的孩童,再去看看她曾经的古城。
走过这里的大街小巷,卖豆腐的老阿妈,卖烧饼的老大爷,还有卖卤肉的阿公阿婆,她们在我心中幻化成不同的身影,浮现在我的梦中。
你家的西瓜熟了送我一个;我家的豆角熟了,送你一篮。乡里乡亲,什么事都不见外。
门前的老槐树,家乡的倒栽柳,如今是否依然还在?
想念故乡的古镇老街、门牌号码、操场边上的大戏台还有辘辘井,记忆中的花米桃儿,外婆亲手做的那一个个鱼形水饺,小人书,虎头靴,在记忆的深处一并向我走来。想念的味道很深,曾经的热闹与繁华,可否还泛着古旧的青铜绿?
很想再去走一走故乡的那条街,去拜访一下那些老街坊,看看他们是否安然依旧。街道上走过的每一位老人,他们可否是曾经的亲人,又回到了那个古镇老街?
家乡的味道幽远绵长,思念那条古镇老街,还有在老街上走过的曾经的故人。思念很幽远,比花灿烂,比梦悠长,在思念的窄巷里泛着青苔的绿,生了茧,结了痂,与生命一起,摘不掉,化不去。
思念的味道在故乡里成长,长成古城墙。长成老槐树,长成了绵远悠长的清清溪流,沿着心灵的方向走向梦的远方……
篇2:记忆中的古镇老街优美散文
国庆回家本打算去尧坝古镇看望多年未见的亲人,却因未买到1号的车票在绵阳多踟蹰了一日,路途又耽误了两天,眼见假期已去小半,便打消了念头。
回想这几年,去尧坝的时间越来越少,倒怀念起小时候每个假期在古镇渡过的无忧岁月。
尧坝古镇历史悠久,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驿站,古江阳到夜郎国的必经之道,有“川黔走廊”和“小香港”之称。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孕育了清嘉庆年间武进士李跃龙、清末反清斗士任大容、近代革命斗士梁自铭、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著名作家李子英、打工文学扛鼎者周崇贤、著名美术设计师杨洪烈等一批优秀名人。吸引了凌子风、黄建中、郭宝昌、苏崇福等著名导演,相继在这里执导拍摄了《狂》、《大鸿米店》、《山风》、《泸州起义》、《英雄无界》、《功夫骄子》、《酒巷深深》、《红色记忆》等十余部影视作品,成就了许晴、尤勇、陶泽如等影视巨星,续写了邵兵、马伊莉、刘蓓、童蕾的银屏神话,成为著名的'“川南影视基地”。古人赞曰:“物华天宝称福地、人杰地灵占尧天”。
但这些都是官方的古镇介绍,与我记忆中的古镇无关。
岁月无声无息,古镇在如晦的风雨中,安静的向人们诉说一段陈旧的时光,一个斑驳的故事,微笑着陪伴一代一代古镇人。
我算得上是半个尧坝人了,母亲就生长在这个古镇上。小时候的我最爱跟在外婆屁股后面,从进士牌坊穿到古榕树,从王朝闻故居一路赏景到大鸿米店、油纸伞铺。想找点乐子,便花2毛钱的门票,坐在东岳庙风化的石阶上看川剧,像《义妖传》、《珍珠塔》这些故事就从那些被岁月腐朽只余下斑驳痕迹的雕栏画柱间流出,住进心里。小孩心性来了,学着川剧里的扮相和唱腔模样,仔细表演一通去。要是渴了,便坐在古镇转角处的茶馆里,泡一杯盖瓦茶,学着大人们的模样,用杯盖撇两下茶叶,嘬着嘴轻轻嚯一口。要是饿了,干脆到朱大姐的豆花铺里吃一碗豆花,在郑孃孃店里吃几块油糍或者黄粑。不厌其烦的央求外婆讲“24个望娘滩和24个半边山”的故事,小小的人儿有了感恩、回报、善良和邪恶的初级认知。那时候,因外婆性格泼辣但极易相处,倒是几乎半条街的人都认识我这个小跟屁虫。
先祖们的故事没落了,或许人们想挽留住半点时光,对古镇进行了一番修缮,将医院恢复成了周公馆,昔日电影院成聚宝古城,大鸿米店的天井里表演起了歌舞,尧坝名声再度大起来,往来的行人多了,在进场口设置了收费处,需花费30元的门票才进得去。到此拍电影的人也多了,外婆的日子倒跟着热闹起来,乐此不彼的当起群众演员。只是,在牌坊下再没有纳鞋垫的婆婆,在东岳庙的戏楼上没有了一出出川剧,取而代之的是一拨又一波的香客。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古镇商业味不浓,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
我尽管不愿意,却不得不承认,古镇生活离我越来越远了。
两年前,老二还在电视台工作,发来一段他们制作的《尧坝古镇》宣传视频,欣喜之余不免隐隐的有些担忧,许多关于古镇的记忆一齐涌上心头。中央6套播放电影《狂》,我仔细盯着画面不肯错过一个镜头,搜寻熟悉的场景。很久以后,终于理解,在心里留下的,其实只是对故去时光的怀想。
篇3:古镇的记忆作文
古老的石板路,有些苍老的古代建筑,以及与这一切不符合的汽车映入在我的眼帘中……
记得去年夏天,我和妈妈去了黄龙溪古镇,穿着的板鞋踩踏在微微有些发青的石板上,发出“哒哒哒”的声音,遥望着远处奔腾的河水,似乎在诉说着它那遥远的故事。
坐在茶馆里,低头发着神,一阵嘻嘻哈哈的嘲笑声传入我的耳里,使我不得不抬头看看。一群小孩用手指着并笑着一个小孩,那小孩也不反驳,只是静静地站着,那群小孩似乎还不满意,用手推搡着他,甚至把他推到在地,在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表情,他也没有留一滴眼泪,那群小孩才满意地跑了出去。只见他慢慢的摸索着站起来,然后伸出双手似乎在找什么东西,他居然是个瞎子!妈妈推了推我的手,示意我去帮一下他,我在四周环绕一圈,眼睛定格在一个微微有点白与青色的竹竿上,于是我起身递给了他,他不确定的接住了。摸了摸,这才抬起头对我说了一声:“谢谢!”在他的眼睛里没有一丝自卑,他的眼睛很好看,也很明亮,只是看不见东西。见我不出声,他只好又说了一句:“谢谢!”这一次,他是笑着对我说的。他的眼睛里有着自尊,似乎闪着自信的光芒。末了,他朝我挥了挥手,阳光斜射在他的侧面,只觉得他的眼睛似乎闪着光,耀眼的使人不敢看,我看着他的.颤颤巍巍地走远,竹竿在地上“啪啪啪”地敲打着,同时也恰庞大在我的心上……
我忘不了那个夏天,忘不了那个散发着苍老气息的古镇,也忘不了那个笑着对我说“谢谢”的小男孩,更忘不了他那没有自卑,只有自信的眼睛。他眼睛里的自信,是我每陷入黑暗中,遇到困难时的一丝光明!
篇4:古镇游记散文
古镇游记散文
江南古镇,烟风细雨,河泽遍布,盛产鱼米,物产富饶。白墙黛瓦,青砖垒筑,穿堂天井,屋檐回廊,小桥流水人家。古镇多少楼台烟雨中,碧玉佳人略施粉黛。水养人,人护水。江南烟雨蒙蒙,格外的滋养人,江南多佳人,与江南多烟雨是分不开的。
半弯斜月光洒古镇,半轮明月倒映水中央。月上柳梢头,相约乌篷船。与佳人同坐乌篷船,橹浆一动,月影迷离,伸手入河中,斜月唾手可得。月影下美女韵味十足,纤指舞动,拨弄发髻,虽身穿救生衣,却怎么也掩饰不住美。
忽而古镇飘起如烟如雾的细雨,抬头看有佳人手撑复古油画伞,漫步在石拱桥上,时而停驻不前,伸手迎接丝丝细雨,脸上洋溢着微笑。俯望河水中细雨斑斑点点,洒落在河面上,激起阵阵涟漪。乌篷船船公慢摇橹浆,船忽左忽右上下摆动有节奏的穿过石拱桥。
街道转角处有一双人摇椅,不知名的美女正独自一人,前后摆动锵然自得,按下快门,让时光停滞。漫步石板铺砌的古街道,随处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戏曲,忽遇异国佳人,长发碧眼,身着江南旗袍,别有一番滋味。
古镇的丝巾,从古至今深受美女喜爱,丝巾是美女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国人讲求含蓄,粉颈外露甚似不雅,因而一条条薄如蝉翼的丝巾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犹为古今美女喜爱,丝巾或是缠绕几圈套在粉脖上,或是打个结系在脖子上,或是随意的披挂在肩上。不管是那一种打扮都是别有一番风味。
古镇收藏有许多历代三寸金莲,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变态的美。为迎合某种需要,而禁锢自然的生长规律,硬生生的把脚给定格在三到五寸左右,用布缠绕固定成型,看着这些三寸金莲,不禁感慨,一部血与泪的历史值得深思。
古镇河道中,人工养殖的各色锦鲤,有的已将这半米多长,小的也有寸把来长,它们对远到而来的游客丝毫不陌生,频频出水假意友好的`问候,随着游客的拍照,摇头摆尾,搔手弄姿,争相卖弄,扎堆涌现在游人的脚下。
河两岸建造有数十座石拱桥,是两岸互通的主要交通节点,乌篷船也是两岸互通的主要交通工具,从石拱桥下来,一座白莲古塔香火鼎盛,人烟沸腾,人声喧哗。
古镇小吃,从南到北,天上飞的,地上爬的应有尽有,但古镇最为出名还是糕点,桂花糕、菊花糕甜而不腻,入口即化。
古镇美景美不胜收,环绕古镇街道三圈,竟然找不到古镇的出口。真是景不醉人,人自醉。美景到深处,人不知,最后不得不询问工作人员,才找到出口,原来出口就在眼前拐弯处,数次擦肩而过,只应古镇景色迷人,不及细细寻觅,只待多游玩。
篇5:古镇秋风散文
古镇秋风散文
秋风是带有感情的,这是真的!
日暮时分,晚霞还残留一丝余晖,朦朦胧胧的天空降下来一层面纱,漫步在清幽的小径,离开远处那灯火熠熠的街道,江南的河岸上总习惯性地被风轻抚,突然觉得这里的风和北方的风仿佛有着天壤之别,特别是邂逅在秋天的风!
从小生活在北方的我,对于北方的一草一木,风雨节令我都有着深深的感触,那种豪迈的性格,把北方人从小便惯养得豪放而又厚重!特别是北方秋季的风,浩浩荡荡地走过树梢,走过农田,走过田野,远处浮起的灰尘总能夹杂着几片枯黄的树叶,狗尾巴草在秋风中残喘着,希望不被秋风所折服,在北方的天空里我们时常会看到南归的鸿雁,在秋风中偶尔响几声哨音,总能使大雁加快南归的脚步,因为北方的秋风能让天空变得荒凉,让旷野变得荒凉,让生物的心境变得荒凉,北方的秋风就是这样!
西塘古镇是江南别致的六大古镇景区之一,秋风从这里经过,总是缠绵悱恻,大概是感受着江南水乡的爱意不愿离去吧!
远离着熙熙攘攘的街道人群,享受着江南秋风的味道,秋风走过古镇的每一个角落,凝视着它为这里留下的一瞥短暂的痕迹,而那稍纵即逝的痕迹中隐约流淌着一股无限的惆怅!踟躇在古镇那暗灰色的石拱桥上,能注目到的是远处的树木,房屋或者在水中悠哉行过的小船,但是能让我亲身感受到的唯独古镇那微微的晚风,晚风吹得很缓,吹在脸上有一丝凉意,傍晚的秋风走过荷塘,荷塘能皱起深深的眉头,走过树梢,树梢却频频摇晃,似乎诉说着一种千古的秋愁,北方的秋风如用“浊”和“壮”来形容,那么我觉得南方的秋风可用“清”和“秀”来形容,不过江南的秋风就像古诗词里说的那样,更蕴含有一种情愫在里面,如果北方的秋风像阔论高调的女子,则南方的秋风更像一位闺中哀怨的思妇,美得略显一丝忧愁,愁得病如西子!
攒动的人群稀疏了下来,秋风却依然徘徊着,也许是古镇的风情迷恋了秋风,使得秋风不忍也不愿急急离去,风本是自然界的自然现象,而秋季的风却是别样的,因为它承载了人们思想感情的重负,因此人们把最深刻的灵魂赋予给了秋风,特别是江南古镇的'秋风,别有一番风味!
古镇的秋风是美的,我喜欢在这样的季节去体会生活的意义,哪怕在快乐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愁也罢;其实,无论古人今人,对于秋风都充斥着无限的情感,“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也许秋风起的时候在诗人眼里才是佳景时节,同时也是诗人最思乡心切的时候,喜欢这样的节令,也最伤感这样的节令!林黛玉的秋愁尽可表现在一首《秋窗风雨兮》,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那万古的秋愁将一个羸弱的女子困惑着伤感着,江南的秋风竟是如此地多愁善感!
秋风是带有感情的,这的确是真的,北方的秋风那种感情表现得太过厚重,所以荒凉中有些惨淡,而江南古镇的秋风从每一条弄子里穿过,从每条廊檐下流走,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是一个重感情的人,秋风从我身旁经过会泛起我淡淡的沉思,看着湖面激起的粼粼波痕,那一定又是秋风在对河水,对鱼虾诉说着自己无限的哀伤与忧愁!看着轻轻晃动的树木,也许是树木又在劝导秋风,不要这样悲伤,应该高兴一些才好!
其实,无论是家乡的秋风或者异乡的秋风,而最终故乡的秋风只能在回忆中感受着,而异乡的秋风只能在感受中回忆着,人从秋风中感受很多情感的东西,人又和秋风一样徘徊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地方,一种无奈的伤愁总像萦绕之魂一样不可散去。
这里的秋风固然是多情,是好,毕竟远在异乡,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再次感受故乡的秋风,纵使万般凄凉也是美好!
篇6:古镇美食散文
千年古镇----东平位于政和县西北部,在武夷山脉的金峰山脚下。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我们从东平中学毕业已25年了,大家在外工作或经商,难得回家乡的我们将此次同学聚会首选放在东平,午餐就设在东平芳香酒店。大家围席而坐,只听一声吆喝:“小胳来了!”好客的店主为我们特地准备了橙黄晶亮的小胳摆上圆桌,顿时同学们你一块,我一块地夹着小胳放入自己的嘴里,边嚼边说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小胳了,当时小胳味儿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欢快的气氛溢满席间。让阔别家乡25年的我们真正领略家乡风味,温馨故里人情。 大家本是土生土长的东平人,虽吃着小胳,可都没人知道东平小胳的制作历史起源于哪个朝代,谁也说不清,但大家都清楚知道爽口香甜的东平小胳是家乡---东平古镇最具特色的小吃。其历史悠久。据店主介绍,小胳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制馅是个关键,首先将新鲜的厚肉白平铺在砧板上,然后用锋利的菜刀慢慢将肉白剁成肉酱,再盛入大盆中,加入地瓜粉,(如用蕨粉则更滑,但现在已很少有蕨粉了,大家目前都用地瓜粉代之)及适量白沙糖(根据个人口味加量)后用力搅拌均匀,放置一旁腌制待用;其次就是烙蛋皮,要将鸭蛋(鸡蛋)打在菜盆中,加适量的清水、碱,再用筷子将蛋打匀,等锅七分热时,用猪油润好锅,再将打匀好的鸭蛋十分均匀地在铁锅中淋个来回,烙蛋皮可是技术活,烙成的蛋皮要薄如纸的圆蛋皮,起锅后的蛋皮一张张地叠放在圆圆的笊篱(农村一种捞饭的工具)背面上摊平;然后就把拌匀腌制好的肉馅放入蛋皮中间,将其卷成的方状条形,包好蛋皮,这时小胳就初步成形了,最后小心翼翼地将初步成形的小胳放入木制蒸笼中,用猛火蒸上一小时。期间要用牙签在每一条小胳上插几个小孔(目的是让小胳蒸得更加熟透),出笼后的小胳斜切成小方块,然后如花瓣状地摆在瓷盘上,那色泽橙黄鲜亮的小胳因品相好,香气逼人,十分诱人。取上一片小胳放到嘴里,其味道鲜嫩爽口,清香甘甜,油而不腻。此时你恨不得将全盘小胳唯我独食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东平有个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好客的东平人民无论是远方的客人到来还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酒桌上必不可少的第一道菜就是小胳。
记得年幼时,大家经济条件有限,当时大人去喝酒时,桌上每人一块小胳,但那时大家都舍不得吃,总会各自将自己的那份小胳小心翼翼的用纸包好捎回家给家中的小孩。我们兄妹四人每次将父母带回的那块香气十足小胳立即瓜分了,其实每人也就那么一小口,还不够塞牙缝呢。那时我们毕竟是小孩,因口馋,总想着自己的嘴里,没有顾及父母,总没让父母也尝尝小胳的美味,如今回想起来,心中不免有些内疚。东平小胳正因其口感爽滑、甘甜、清香,其独特风味也吸引八方食客慕名而来。
如今在城里的市场上虽也销售小胳,都打着“东平小胳”的品牌,但这些小胳已“作假了”。作为地道的东平人,只要一看就知道那小胳不是正宗的东平小胳了,其主要是制作时放入地瓜粉太多了,但“作假了”的小胳切成片虽不明朗透明,但吃起来不会那么油腻,城里人还是比较喜欢。
朋友,要想吃到正宗的东平小胳,那还是得去东平,好客的东平人一定会为你端上那色泽橙黄鲜亮的小胳来招待你,让你一饱口福。
[古镇美食散文]
篇7:经典散文走过古镇
当我脚尖触地的一刹那,我听到了古镇‘砰砰’的心跳……
雨自顾自的下着。古镇,一个如玉般的女子,撑着泼墨的油纸伞,落寞的望着江面。千百年的时光轻描淡写的从长江缓缓流过,江里的水新了又旧,山上的花开了又落。历史的眼角遗忘了多少荒山的孤冢,可这也无法抹去古镇寂寂了千年的名字――李庄。
蒙蒙的细雨,拉开古镇久垂的帷幕,那断肠的哀曲谁来附和?我的脚,踩着零乱的舞步,迈进古镇千年的遗梦。奎星阁仍在对江眺望,九龙石碑无意间沧桑着古老的繁华,螺旋殿执着的数着来往的足迹。它们兀艳了千年,在过往的朝代里,倾心了几多红尘戏子?
雨愈下愈烈,升腾的雨雾,辗转着时代的气息。谁的思绪,在云烟氤氲里,镌刻着浮世的凄凉?寒枪的咆哮,震碎长空;铁骑的淫威,漫过山河;时代的哀嚎,无济于事,而古镇亦如从前,在那个时期里,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或求学于此、或避难于此,古镇成了乱世的桃源。柴门的风迎着天涯的过客。古镇的梦因他们的到来多了几分诗意,多了几分繁华。只是如今,战乱终已成为一段往事。该走的走了,该留的消散了。曾经同济大学的读书声和来往的故人,都随历史散在了风里,只得几块斑驳的“旧址”见证着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岁月苍凉着所有的过往,仅此而已,而古镇却习以为常。
一池破败残梗,荒草凄凄,盛夏这里一定有别样的景致吧。那清幽的荷花必定点缀了古镇老旧的心窗,眼前的这番状况不禁使我微微神伤,这孤寂的苦雨是否落进了池塘深埋的脸庞。身后小巷的岔口贩卖着旧旧的时光,叠错的时空忽明忽灭,一个银莲般的女子,赶着四月的脚步,转过路口,消失在迷茫的空间隧道里。古镇因她的到来夜夜点烛焚唱,讲述所有残梦里未消的心事。她在李庄寻着烟火岁月,轻叩每扇虚掩的门扉,将所有窗棂的百鹤装进她的诗篇。她――林徽因,让古镇的每一缕炊烟都仿佛来自唐宋的诗词间,让每一片落瓣都演绎着一场风花雪月,让每一盏孤灯幽火都明于黑暗断崖。雨势渐小了,我驻足在“梁林故居”,平凡的小屋在微雨中愈发沧桑,想着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便是在此完成,心中唏嘘不已。岁月偷偷带走每一个生命,如秋风吹落荷花般自然,她们的清香还在历史的光风霁月里打着旋儿,可她们自己早已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中。是谁说的呢:看见的,看不见的,夏风轻轻抚过,在瞬间消失无踪,记住的,遗忘了!
走过古镇,我看见浮华勾描苍茫,岁月哀奏一段又一段的炎凉。
走过古镇,那飘在苍穹下的叫卖声为我送行。雨不知何时停歇了,那日我在山水荒芜中走在一段故事里。古镇的‘心跳’悄悄平缓了,平缓了,消散了,消散了……而我这匆匆的旅程又该何去何从?不经意间回头,倏然瞥见,烟波浩渺,岁月冗长。
走过古镇,想起三毛这么说:山河岁月绵绵的来,又匆匆的去,什么人?什么人在赶路?不会是我,我的路在去年的梦里,我只是顺着路在带着我远去罢了。
[经典散文走过古镇]
篇8:古镇夜晚散文
古镇夜晚散文
默默并肩行走向夜晚的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的夜晚不热闹,此时她好像在打瞌睡,朦胧的街灯似她半眯着眼,河面上偶尔泛起的涟漪像是她忍不住轻轻的哈欠。从喧闹尘世静静走来的我们,小心翼翼地遁入她的怀抱,那不停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古镇画卷:石板路、粉墙黛瓦、高墙大院、巍峨大门、幽深的小巷子、陈旧的木门雕窗、近水石板码头……无不让我们想要用心灵去触碰古镇的过往曾今,无数次的夜晚散步都不能满足我们对她的热恋。
驻足于古镇的一处不舍移步:被温情包围,被这古镇独有宁静感染,被这古镇朦胧眸子里永远告示古镇曾经辉煌的高大古桥震撼。至南宋已以商富闻名的南浔,水是她地理环境的.一大特色,桥便成自然成为“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的媒娘。桥上来来往往的镇民,买菜的阿婆阿公,挑货的小商贩,美丽的姑娘,快乐的孩童,缓缓的行走的老人;桥下运货的商船,过路的客船,往来的渔船,进镇的乡船、达官贵人的高贵游船……所有这些,这古桥都记得,每当暮色降临时,静静的它如在回味那些曾经。
那些曾经让我们着迷,一次又一次地漫步于古镇河道旁,对着两岸的灯火人家、明清建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凝视。
篇9:走进古镇散文
走进古镇散文
成都周边的古镇,我去过黄龙溪古镇、西来古镇、洛带古镇,但我最想去的是石桥古镇。因为县志上说它是千年古镇;因为家谱上说,我的老祖宗入川后最先落脚的地方是石桥镇,老祖婆的坟在石桥镇。在光绪年间修订家谱时还说,石桥的基钱除了祠堂提留外,剩下的各大房均分,石桥是我的根,我很想看看“根”的样子,以表达我对“根”的敬仰之情。今天我终于走进了石桥古镇。
顺着沱江弯曲的河岸,石桥古镇有三条长街贯穿古镇,一条是中山街,一条是江西街,一条是陕西街。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和黄龙溪最为接近,都在江边;从规模来看,它的古址建筑面积要大于西来古镇,和洛带古镇有一比。而且,石桥古镇还有着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着它作为古镇的独特魅力。
在留存的古建筑里,首先是街道,街道是一块块分割均匀的条石拼成,这些条石可以经受车的碾压。岁月和风雨把这些石块磨得很温柔光洁,只是有了高低不平的伤痕,这是那三个古镇没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石桥古镇是真正的古,是最有自己个性的古。
石桥古镇的房屋建筑也与那三个古镇不同。其他古镇的建筑,几乎都是木墙、木柱头结构,而石桥古镇的古屋,墙壁都是条石垫底,最少也有四列条石砌成人把高的石墙,石墙上面才是木柱头、木架框、篱笆墙,篱笆上是粘泥,粘泥外面是白色的石灰。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石柱头,两层楼那么高,或者方柱头,或者圆柱头,竟然是全石打磨而成,中间没有拼接的任何痕迹,这更是其他古镇找不到的;与沱江河垂直而入的九曲河边,还看到了石板墙壁的古屋。
石桥古镇的古屋材料和墙壁结构,让我们看到了祖先们来这里后表现出的防水智慧。古镇在江边,江河涨水浸泡古镇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因此墙壁的下半部分不能用木或者竹,只能用石头,越靠近江边,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老祖宗们选择修建房屋,对环境特点是很有研究的。石柱头、条石墙、石板墙,虽然笨重,但是,在当时来看,做工要比木材容易,石材在石桥镇边就地取材,节省了资源,减少了对石桥镇边的树木的大量砍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我看到了石桥;看到了全条石砌成的古城墙和城门,城门高三米多,阔二米五左右,厚也在两米左右……我惊讶于祖先们对石头的运用技术。
除了这点惊讶之外,我在石桥古镇找不到走进其他古镇的那种喜悦。
前次清明假,我去了洛带古镇。广场左右两边的古街,都是人山人海,我在那里真正体验到了成语“摩肩接踵”描写的情形。走在人流中,稍微一停顿,稍微一走神,就找不到自己的同伴了,他们就像遭遇了洪水被淹没或者卷走了,我只好拿出手机来联系找寻他们。
今天是“五一”,走进石桥古镇,感受到的是农村场镇的冷清。后来走到了集市处,听到了喇叭的喊声,看到了卖农活的农民,终于感受到了一点逢场天的“闹”气。但是,我看不到一个游人,今天来石桥古镇的游客可能除了我,再没有其他人了。想到大把大把的钞票在旅游的诱惑中跑进那些古镇人的腰包里,而石桥古镇却还在自己人挣自己人的钱,自己人消费自己人的产品,没法从外人那里掏出一块钱,心里就开始隐隐作痛。而且,他们消费的这些产品里没有一样是石桥镇人特意摆出的旅游产品。其他古镇,除了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它们跟着游客走了,把游客的钱留在了古镇。石桥古镇的冷清,让我那一点惊讶之情跑了,留给我的是一种失望和不解。
我看到了石桥古镇的书店,一家是租书房,里面看到的是庸俗和低级,看不到一点书香的气息;一家是卖书的,除了教辅资料,我也看不到真正有内涵的书籍。而且书所在的地方脏、旧、小、乱、暗,看着就想流泪。洛带古镇有装潢精美的文轩书店;那宾馆的底层楼里也有专门的书柜,漂亮的姑娘坐在柜台里,敞亮的玻璃柜里放着研究客家移民的多种书籍,我就在这里毫不吝啬地买了一本。这些书不仅在宣传客家文化,而且在宣传着洛带古镇。
从资料记载来看,石桥古镇的各种会馆和庙宇,比那些古镇多得多,我走遍了石桥古镇的大街小巷,渴望找到这些建筑。远远地看到了一处有防火墙的建筑,那门的上方是高大雄伟的古建筑样式,我想,那不是会馆也应该是一座庙宇。走到门边,大门的格局没有改变,、保留着原始的样式;往里看,里面是驻户人家,里面很宽阔,应该是几进几出的重叠结构;里面那些柱头穿越长长的空间距离跳进了我眼里……这么宏伟的古建筑,我竟然没法进去看看,因为这些建筑还是居民的私人住宅。又走了一条街,看到了重岩叠嶂的层楼建筑,大门没有开在正墙的中间,而是开在了侧墙的角上;门上已经没有了招牌,查阅知情人士的资料,才知道那是陕西会馆,会馆大门紧闭,谁也不能进。透过那烂出洞的门看去,里面有其他的建筑……这古旧会馆也只剩下这大门一侧的房屋建筑了,里面的结构已经消失。
而洛带古镇的会馆却保存完好,并对游客开放,游客能看到这些会馆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特点;而且有的会馆在保持原貌不变的情况下,成为了客家人的纪念馆。走进馆里,客家人到四川的艰辛历史、安家四川后的'奋斗历史都清晰可见。每个会馆,都是有序地进进出出的游客,都是拿着手机和相机不断闪光的人。这么多的人,他们的不断拍照,让我看到了像我一样喜欢“古”的人很多,正因为多,这些“古”东西才成为了今人的一笔财富和资源。以洛带为首的那些古镇,都把这些古物当做了宝贝,只有石桥镇的古物像朽枯的树叶一样飘零着,还在自生自灭中煎熬着。不知道是石桥人对“宝”视而不见,还是他们面对古屋就像面对被沱江洪水卷走的财物一样,是无可奈何。
漫步在石桥古镇的街道,越走越看心越痛。三条古街的房屋,就像痛哭呻吟的垂危老人。有些房屋已经坍塌了,有些房屋已经残肢断臂,有些房屋摇摇欲坠,看着里面进出的人,真的想为他们哭。他们守着这样破败的老屋是为了啥?他们也在期待,期待他们的老屋能像洛带古镇的那些老屋一样容光焕发、成为他们的宝?陕西街,江西街,已经不完全是古屋了,古屋中已经插入了一些现代的楼房,这些楼房也有了破败的迹象,就是这些破败的现代屋让古街变得惨不忍睹。它们把古街弄得古街不是古街,现代街不是现代街,既没有古街的沉稳、庄重和严肃,又没有现代街的生气与活力。看到石桥镇的古街,我想到了大山里那些废弃的村庄,但那里是主动废弃撤离的,可石桥镇的古街还住着人呢。看样子,他们根本就没有离开古街的意思,可这样守着不难受吗?
石桥古镇应该不缺水,因为它守着滚滚的江水。和石桥古镇街道平行的是沱江,垂直并贯穿三条街道的是九曲河。可是,石桥的水却让我要吐。站在下回龙桥上,看那河里,乌黑恶臭的水,直接从九曲河冲进了沱江里;走在靠江边的石桥镇半边街,房屋的破旧,地面的乱和脏,淤积的又黑又臭的水,如果我不是从小生活在农村,见惯了猪粪和狗屎,走在这些地方,我真的会被臭出病来。我非常惊讶也无法理解的是,石桥人在这里竟然居住得泰然。我无法想象,把我这个家族弄得人丁兴旺的我的祖宗,他们当初居住的会是这样的环境吗?
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简直就是“烂镇”、“脏镇”。
走进古镇,我们都喜欢看桥,看水,可是,石桥镇的桥和水,却像和外来人有仇似的,它们不让你看,如果你强迫看了,它们就让你带着一身的臭离开,让你一辈子再也不想来。
看到本邑的人,在书籍和网络中宣传着石桥古镇,把古镇说得那么神奇而充满诱惑;看到县志和石桥镇志,都在以石桥镇的古为荣,为豪;我也曾经为石桥古镇为豪,也曾向往着这古镇,梦想在这里沐浴先祖们留下的文化精髓和创业的辉煌,这里也确实是先祖们的辉煌之地。石桥古镇的古房屋,几乎都是两层楼的,这是其他古镇少见的;随便走进一座古屋,你看到的都是深不见底的深宅大院。痛心的是,现实里的石桥镇今人,不但没有发扬光大祖宗们的“古”,而且还在不断地破坏着,这样下去,不知道哪一天,石桥古镇的“古”就会彻底消失了。
这究竟该怪谁呢?四川四大古镇的石桥镇为什么没有成为旅游古镇?我们只是沉醉于故纸堆里的荣光有什么用呢?今人看不到古镇曾经的辉煌,他们就没法承认古镇的地位,更没法尊重古镇。
政府牵头,不断地征用土地,建设新的居民区,可就是没有一点钱来建设古镇,这是为什么?是政府没有钱?是建筑商不愿意来维修这些古屋建筑?想去想来只有一个说法可以理解,征用地方,政府卖地可以立马见钱,而维修古镇建筑,不但不能马上见到现钱,还要不断地投入,哪一个领导愿意干这样费力又讨不了政绩的事情?
是的,古镇的收益不是一年两年就见效的,我相信今天游客如织的古镇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修炼”才有了现在的辉煌的。建设、推广一个古镇,没有前瞻眼光,没有魄力勇气,是没人愿意做的。卖地越卖越穷,当地没有可卖之处时,地方就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而投资古镇建设,找到的是无尽的活水源泉,投资之后,地方经济之路是越走越广,越走越有力。遗憾的是,石桥古镇没有这样的思维。走出石桥古镇,我感到很悲哀,悲哀的是我们将继续在故纸堆里去感受石桥古镇曾经的辉煌,现实里我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石桥古镇这些卓越的“古建筑”一天一天地销毁。反正毁了也不会怪罪于谁。
我走进了石桥古镇,我看到了祖宗们曾经的辉煌;我走出了石桥古镇,走出了就不打算再走进,因为看到那些缺胳膊断腿的古建筑,看到那些恶臭的水,我就想哭。我不想哭,我就只有不再走进。
★ 梦里西塘散文随笔
★ 古镇三月春散文
★ 守望周庄散文
★ 靖港之行散文
【古镇的记忆散文(精选9篇)】相关文章:
其实我想对你说,别走散文2022-12-09
江南遗梦散文随笔美文欣赏2023-01-12
空山寂寂水流花开的散文2023-03-31
难忘桃花潭之行散文2022-08-07
税收,我想对你说现代散文2022-11-02
黄昏静美散文2023-10-05
情种西塘散文2022-05-21
回金江优美散文2023-01-09
江南的油纸伞散文2023-05-03
都市拾春抒情散文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