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轶事

时间:2024-02-11 07:15: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王安石轶事(集锦8篇)由网友“wwj009”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王安石轶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安石轶事

篇1:王安石轶事

王安石轶事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篇2:王安石待客轶事

王安石待客轶事

待客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因为)到京城,所以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出席,以为王安石必定会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时候,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不具备。萧氏子心里暗暗的责备王安石。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边取来自己吃,萧氏子感到很惭愧,便回去了。

【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王安石轶事食鱼饵

某天,宋仁宗皇帝心情不错,一高兴决定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派对——“赏花钓鱼宴”,把够级别的京官都请到御苑,领略一番原汁原味的皇家情调。当时王安石的职务是“知制诰”,就是皇帝办公室秘书处负责草拟诏书的官员,管机要的重臣,自然也在被邀之列。

“赏花钓鱼宴”,顾名思义就是宴会的娱乐项目有赏花和钓鱼两项,聚餐前来宾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以尽雅兴。王安石对花兴趣不大,他选的项目是钓鱼。早有内侍将备好的鱼饵盛在金盘中置于茶几上。皇家钓鱼自然与众不同,鱼饵的配制不消说是花了工夫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香精香料掺了不少,不要说鱼,就是人也会抵挡不住诱惑。这不,王大人鱼还没钓,不知是因为闻到香气还是别的什么,竟鬼使神差地抓起一粒鱼饵放进嘴里细嚼慢咽起来。这一尝不打紧,居然对上了胃口,遂一发不可收,几个回合下来,竟将一盘鱼饵吃了个精光!

这事很快传到仁宗皇帝耳中。第二天,仁宗很是纳闷地对宰辅讲了这件事,并说:“王安石这人怪啊,误食鱼饵一粒也就罢了,可他生生吃下一整盘,不近情理嘛!”

王安石轶事拒谄

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辞官回家去了。

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神宗听了也没答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安石听了十分惊异,问:“我何时有这等要求?”神宗把原委一说,安石就请查办这件事,于是撤了邓绾和练亨甫的职。

篇3:王安石清廉轶事

王安石清廉轶事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官清廉,一生锐意改革积弱成习的朝政,虽然因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从而功败垂成,但他忧国忧民、不计个人毁誉的精神,仍为后世所推崇。

北宋的大文学家

王安石很珍惜时间,年轻时曾在韩琦手下当幕僚,因经常熬夜读书,从不参加当时官场上极为重视的宴会,一度使韩琦怀疑他是否沉迷于酒色,才不参与关系自己未来前途的应酬。

王安石不但是一位儒者,对于佛、道两家也有相当的造诣,他对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所谓“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此外,他知道作者的原意,很容易被后人所曲解,因此在读诸子百家的著作时,从不拘泥于注释,尽量自己去理解原文。苏东坡评王安石读书为“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由此可知,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只是单纯的接受书上的知识而已。

他写作的态度非常严谨,脍炙人口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据说改了十几次才定下来。他诗文方面的成就,对北宋文学影响很大,故被后人推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平生行止,清白无污

王安石虽贵为宰相,却生活简约,且“不溺于财利酒色,视富贵如浮云”。他为官清廉的事迹很多,甚至连攻击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污点”。

有一回,有人送王安石两件古物:古镜和宝砚。他看了以后,问道:“这镜子和砚台有何用处?”对方回答说:“这镜面光滑透明,不但近照人影一致,且可远照两百里的景物;还有这砚台石质又细又密,只要呵一口气,就能得水磨墨。”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两件都算是稀奇宝物,但对我而言却没有什么用处。吾面不及碟子大,哪要什么能照两百里的古镜?再说我有个习惯:写字前必先取水磨墨。你这砚台就算能呵得一担水来又如何?”说完后就把古镜和砚台还给对方了。

他担任宰相期间,得了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中,有一味是紫团山人参,但是这种药走遍京城也买不到。有位官员听说此事,就送了一些过去,可是他坚决不受,有人劝他说:“你的病要此药才能治好,何必拘泥于这些小节呢?”他回答说:“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今天?现在就算不吃它,还能立即死去吗?”

王安石面色黧黑,门人忧之,去问大夫时,大夫说:“此垢污,非疾也。用藻豆洗面可除。”有一个人知道后,就要送他一些藻豆,他笑道:“天生黑于予,藻豆其如予何?”;有人对他说:“公面有墨,我送点园荽给你,洗之当去。”他也笑道:“天生黑于予,园荽其如予何?”

他清廉到几乎严苛的程度,在当时追求名利的官场中,格外显得难能可贵。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迁徙各地,奔走南北的生活经历中,他看到了地主、官僚对百姓的欺压;也目睹地方势力所造成的民劳财匮的状况。后来,自己到各地任地方官期间,对当时北宋积弊成习的社会现象,更有深刻的体会。

在朝廷为官时,他也发现北宗王朝在一派繁花似锦的背后,其实已经是积重难返了。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太祖时期设计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与科举、恩荫、荐举等选官制度结合起来,演变出大批的冗官、冗员。据说当时有官职没有差事的人,竟然占官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宋朝财政管理也十分的松散,导致年年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各种不合理的弊端,让他体悟到朝政再不改革,是相当危险的。

他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他两度出任宰相,于是开始积极推行新法,新法内容包括: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及科举制的改革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新旧党争

因新法抵触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故从头到尾都遭受很大的阻力,加上未充份地沟通,使司马光、欧阳修等大臣认为其违反祖宗之法。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他只好启用吕惠卿、蔡京等小人,逐渐使原本利民之法,反而成了扰民之政,以致最后连太后都出面干预了。王安石见新法沦落至此,知道改革的路已走到尽头了。失望之余,从此退出朝政,不再过问国事,开始接触佛学,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王安石罢相后,由旧党掌权,开始逐步地废除新法;哲宗稍长,为制衡太后的专横,又重新启用新党人士,但新党中尽是些小人,只想报仇,对于什么新法、旧法,根本不感兴趣,从而开始清算旧党大臣,使原本的新旧党争,最后完全变成意气之争了。

是人为?还是天意?

后人往往将改革失败,归咎于王安石的刚愎自用,可是后来宋朝不但遭到金国攻陷北方,且最后一任皇帝更是被逼得跳海自尽。北宗王朝的结局,充份说明宋神宗时期,确实已到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那么变法之所以会失败,是新法不好造成的吗?其实王安石的新法,对于宋朝的弊端可以说都是切中时弊的良法。曾经反对新法的苏轼,在外任官期间,亲眼看到新法的便民之处,从而认识到反对派的偏执与保守,他给友人的信中说:“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回向之所执,益觉疏矣。”由这一段话中,可以得知新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既然新法是良法,又非改革不可,那为什么变法还会失败呢?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或许可以说是天意如此吧!

篇4:王安石轶事典故

王安石轶事典故三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一、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三、“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那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篇5:王安石轶事典故

王安石轶事典故六则

一、喜做双喜肉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二、一字未稳

王安石住在钟山时,有一位客人从黄州来。王安石问:“近来苏东坡有什么好作品?”客人回答说:“东坡在临皋亭住宿,从醉梦里醒来,作了千字的《宝相藏记》,不过改动一两个字罢了。有抄写的稿本,刚才留在船里了。”

王安石立即派走得快的`人去拿回来。当时月亮升起在东方,树影映在地上。王安石在风檐下读起来,高兴得眉开眼笑,说:“苏东坡真是人里的俊杰啊!但还有一个字不稳妥。”客人请王安石指出来,愿意听听道理。王安石说:“‘如人善博,日胜日负’,不如‘如人善博,日胜日贫’啊。”

原来,《宝相藏记》写的是佛教藏经记。佛教教义认为,一切皆“空”,一切皆“幻”因而主张“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佛教徒要恪守“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蓄金银财宝”。所以,一个人善于赌博,赢了钱表面上看是富了,但精神世界更贫了。“如人善博,日胜日负”,就是这个意思。但仅从字面看,也可以解释为一日胜,一日负,或有胜有负,这就不符合原意了。而“日胜日贫”就不会产生以上歧义,所以“日胜日负”,不若“日胜日贫”耳。

苏东坡后来听了王安石的这番议论,抚掌大笑,认为王安石才是真正懂得文章的行家。

三、三难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有这样的二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篇6: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轶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轶事

1、“害”爹挨雨淋

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3、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4、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篇7:王安石的轶事典故

关于王安石的轶事典故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103]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 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105]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王安石与白茶

少年时代的王安石也和其他小孩一样,贪玩,顽皮。13岁那年,王安石从临川来到宜黄姑姑家,并拜宜黄饱学隐儒杜子野先生为师,在县城西郊仙洞古寺的读书堂求学。因为实在太调皮,杜子野对王安石的管教颇为烦恼,并苦苦思索如何管教好王安石,祛除王安石的顽劣个性,安心求学,考取功名。

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杜子野梦到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对杜子野说:“王安石是将相之才,你要好好调教。小孩好动、调皮是因为水土不服,火气太旺所致。我教你一法,可药到病除。曹山寺主持本寂师傅种了一株白茶树,如今白茶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你去采摘新鲜叶子,制作成茶叶,每日早上让王安石喝一杯,能清新明目,去其虚火,方能安静读书。”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杜子野立即来到附近的曹山寺采摘白茶树叶,并按照观音菩萨所说,熬制成茶叶,每天给王安石喝。不想,一个月后,王安石性情大变,身上的顽劣个性不见了,比以前更安静了,求学更用功了。很快,王安石成绩大有长进。再后来,王安石一门心思扑在读书上,日日闻鸡起舞,挑灯夜读。杜子野看在眼里,满心欢喜,心想,如此上进,他日必成大器。

有一天,王安石读书通宵达旦,直到旭日临窗,桌上依然一灯如豆,因为读书入迷,竟把值日煮饭之事忘得一干二净。当先生前来查问时,王安石才从书中醒悟过来,急忙跑到山下村里去借火。当他取火回洞后,先生又气又笑地说:“你怎么会去舍近求远,难道桌上读书的灯不能点火?”并罚他以“误炊”为题,赋五绝诗一首。王安石略加思索应声吟哦:“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

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而王安石当年面壁苦读的这个石窟,从北宋至今一直被人称为王安石读书堂。如今,在石窟内壁上,还可以看到“读书堂”三个大字,读书堂旁还有杜子野和王安石曾经洗笔砚用过的洗墨池。如今,当地百姓为纪念这对师生,又新建了介甫亭、子野亭。

后来,王安石考取功名,一直保留有喝茶的习惯,甚至在浙江为官期间,王安石还引导当地百姓栽种白茶树。

篇8:王安石的梁山造田轶事

王安石的梁山造田轶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有权拍板决策的领导人,他们个人的好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经常产生生杀予夺的作用。

讲讲王安石的故事。

宋朝的王安石大大有名,他清正刚直,主持国家大事时创立新法大力推行,虽败犹荣。他的诗写得非常好,“春风又绿江南岸”千古流传。他还有个特点:因为关心国计民生,所以特别热衷农田水利事业,这在历朝历代的宰相里,王安石这个爱好应该算作很靠谱了吧?

但是,不见得好。

因为王安石喜欢研究这个,再加上他老人家又是当过宰相,所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廷上上下下也就都好讲农田水利。但喜好过了头,就有可能迷失。一次,有人出了个主意:土地缺少啊,老百姓生活不富裕啊,要是把梁山泊里的水都抽干了,可以造方圆几百里上好的田地啊,可以养活几十万民众啊,是大好事啊!言之凿凿。王安石听了心情激动,日夜思谋此事,多次和人商议研讨,那些被他叫去商议的人知道他喜好这个,都对着谵妄的提议表示出钦佩赞同,并竭力帮助王安石证明这胡言乱语有多么可爱多么伟大。

然而幸好王安石还没有糊涂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还在发愁一件事:梁山泊那么多水怎么办?夏秋雨季时四面八方的水流汇过来如何承纳?他四处向人征求解决的办法。这时,有个叫刘贡父的人慢条斯理地说:“这件事容易得很,在旁边挖一个差不多大的池子就行了。”

“挖一个差不多大的池子就行了!”多么简单啊!这简单的道理证明了什么?证明了那“抽干梁山泊的水造方圆几百里的地”的提议是违反自然规律的,是荒唐的!王安石恍然大悟:这种违逆天理的事说得再好听,终究是行不通的。于是他再也不提填梁山泊造田一事。

王安石明白了,可许多人不明白,于是,因为喜好财货,有人将森林砍伐殆尽,致使黄沙滚滚南下东进,水土大量流失。今天,谁能想到从飞机上俯视下去,那似乎被鬼爪子挠成千沟万壑、遍体鳞伤的黄土高原,以前曾有四亿多亩郁郁葱葱的森林!

王安石热衷农田水利,是出于一种好心,但是这种好心也应当警惕,尤其是有权拍板决策的领导人,他们个人的好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经常产生生杀予夺的作用。历史上关于人对土地作为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有这许许多多的故事,才造就了今天我们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形状,这些形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遗产,有的.让人骄傲、自豪、叹服、敬佩,有的让人遗憾、厌弃、必欲改之而后快。

有权人的好心,在许多时候成为掩饰其别有用心的幌子:有些地方领导人以发展经济、造福地方为名,不惜将大片大片的良田毁掉,其中有许多被浪费、被荒废。在这些人眼里,土地是无生命的,可以任由他们的权势宰割;土地是可以生出钱的,他们要用土地换来钱财并换来自身更大的权和势。他们不在乎耕地丢失了多少,也不在乎自然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事,他们不觉得土地是生长万物的母亲――即使明白他们也不会在乎,他们很自负,很理直气壮,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发展是硬道理,我这是为了发展,谁也不敢阻挡!

然而,这种以经济为名而乱占滥用耕地、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虽然带有很强的欺骗性,终究不能长久,因为我们应该比王安石更明白些。

吃饭轶事作文

刘禹锡轶事

王安石清廉轶事

李白的名人轶事

柳永轶事

杜甫典故

陶渊明是属于哪个朝代的

王安石《泊船瓜洲》创作背景

学会待客作文

苏轼传读后感

王安石轶事
《王安石轶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王安石轶事(集锦8篇)】相关文章:

咏雪文言文翻译2022-04-30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考点2023-08-17

的江西鄱阳湖导游词2022-09-14

我家的拆迁轶事作文800字2024-01-06

世说新语两则读后感2022-05-02

韩愈的简介总结2022-11-08

《世说新语》两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23-12-17

25《世说新语》两则①2022-05-26

苏轼拜访秦观2024-01-30

20个小学五年级文学常识2023-11-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