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时间:2024-03-26 07:35:3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愚公移山》(精选7篇)由网友“勇敢爱”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愚公移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

篇1:愚公移山

今天,妈妈检查我语文月考的附卷。当看到第四大题中“(愚公)的居处——开门见山”那道题时,妈妈问我:“你现在知道愚公的故事了吗?”我摇摇头。妈妈说:“我找给你。”

妈妈让我看了标题是“愚公移山”的古文,又把现代文找给我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所以叫开门见山)。(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故事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篇2:愚公移山

很久很久以前,太行、王屋山脚下住着愚公一家,由于大山挡住了家人出行的道路,愚公发下宏愿要铲平两座大山,面对质疑的人,愚公说道:“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此愚公的后代遵照愚公的遗训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挖山不止。

山中无日月,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这天,愚公的后代正在山脚下埋头苦干,突然,山那边传来一通巨响,山体一阵猛烈抖动,接着传来不断的轰鸣声,愚公后代以为山神发怒,赶忙面对大山磕头膜拜。慢慢地,山体下正中间不断有碎石头散落,愚公后代抬头一看,顿时惊呆了,一个个“庞然大物”正向他们缓缓驶来,而在这些“庞然大物”后面,山体已经被打通了。“这些是山神吗?”愚公后代不禁又是恐惧又是敬畏甚至还有一丝兴奋,“山神帮我们实现世世代代的愿望了!”这时,“庞然大物”上走下来一群人,双方都呆住了,一边是头戴安全头盔,身穿建筑制服,目瞪口呆的现代人,一边是手拿铁锹,身着粗布麻衣、一脸惊恐的古代人。旁边正拍摄山体打通场景的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后来经过一番交流,愚公后代才知道现在山外面已经是21世纪,而外面的人才知道愚公后人们还真的世世代代在努力想挖平太行和王屋山。从此以后,太行、王屋山下出现了一条隧道叫做“愚公隧道”。

愚公后人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愚公这种靠原始工具一味蛮干是不是真的很“愚”?当然,愚公一族这种恒心、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重要。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不仅要有坚持不懈去解决它的决心,还要掌握有效的手段和正确的方法。

篇3:愚公移山

太行山和王屋山两座大山,从地面到山顶,有一万多丈高,绕着山走一圈,有七百里。

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都快九十岁了,面对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居住。由于大山挡住了他家的通道,进进出出,都要绕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将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这两座大山,堵住了我们的路。我打算和你们一起,用尽全力挖平着两座山,那样我们以后出门就方便了!你们说这样可好?”大家都很赞同。而愚公的妻子却提出质疑,她说:“凭你的一点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移动,何况是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况且那石头和泥块又往哪里置放呢?”大家说:“把石头和泥块运到渤海滩去就行了。”于是,愚公就带领着子孙,算上他自己,能够挑担的共有三个人,一起敲碎石头,挖出土块,用和箩筐装上土石,挑运到渤海之滨倒掉。愚公的邻居是个寡妇,她有一个才七八岁的儿子,也来帮他们运土。

黄河边上,也住着一个老汉。这个人很精明,人们管他叫智叟。他听说这件是后,讥笑愚公的不明智,试图组织他,说道:“你可真是老糊涂了!凭你这风烛残年的力气,连这两座山的毫毛和动不了,更何况是搬运泥土和石块呢!”愚公听后,长叹道:“你也太顽固不化了,以致不通情理,连寡妇和儿童都不如。虽然我终究会死,但我还有儿子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再生他的,儿子又会有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那山的高度却不会增加,为什么不能把它填平了。”智叟听了哑口无言。

这句话被一个神仙给听到了,就报告给了上帝,上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让山神把两座大山搬走了,从此以后,愚公家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我选这故事的理由是:对于我们来说,最优良的素质是决心和勇气,愚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你没有付出,怎么会有收获呢?只有那些有目标又有决心开拓的人才会创造出人间的奇迹,所以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半途而废。

篇4: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华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嫌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蠕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明,无陇断焉。

篇5:愚公移山_

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愚公。

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山,挡住了出路,来来往往要绕很多路,非常不方便。愚公下定了决心,要带领自己的儿孙,去挖掉这两座山。有一天一个叫智公的老头看见了,觉得十分好笑。他说:“老哥啊,还是歇歇吧,这样高的山,你一个老头子怎么能挖的掉呢?”愚公听了,也笑了笑,说:“我虽然年岁大了,可是我死后还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一代一代的,没有个底。这两座山是高,不过它们再也不会长高了呀,怎么会挖不掉呢?”智公听了,摇摇头走了。

愚公移山的事让天帝知道了。天帝十分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把两座山搬走了。从此,愚公家的门前一片平地,道路十分好走。

篇6: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教学目的:

一  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  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  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  读准下列字音:

仞  惩  塞(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荷  叩  箕畚  龀  匮  亡(亡以应)  厝  朔

二  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  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  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  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  惩山北之塞  迂  汝  曾不能  遂荷担者  叩石

箕畚  始龀  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四  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  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  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  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  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不看书。

[说明]这个环节,是在前面读、译、议的基础上,通过听读,回忆强化学生对课文文意的了解,也是对前面施教内容的小结。

以上,可安排一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理解本文深刻的喻意。

二  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过程:

一  研究内容。(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回答要点: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于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4.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

5.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6.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说明]这6个讨论题,旨在理解全文深刻的喻意。有两点注意:①学生的回答,不必如.教案所写参考答案一样,重要的是看他们的理解。②第5题,学生可能答出反映了“封建迷信”或“作者的思想局限”这一类内容,教师注意引导。

二  词语练习。

学生做课后练习三、四。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常识。先个体做,后全班订正。

有条件的,可适当补充以下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返)

汝之不惠    (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无)

一厝朔东    (厝――措)

无陇断焉    (陇――垄)

三  背诵课文。

背诵教材指定的段落“河曲智叟笑……亡以应”。

方法:给2―3分钟自己背;然后,教师读这段话,学生随之默读(不看书);请若干学生站起来试背,全班背。大约5―7分钟完成。

四  扩展研讨。

读练习五第1题。讨论“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

篇7:《愚公移山》

关于《愚公移山》

[作者]  尹建芳

[内容]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

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

4?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

5?指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6?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毅力,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1、2是知识目标,3、4、5是智能目标,6是德育目标,其中5是重点,3和4是难点。

能够领会文句的大意,并懂得文章的主旨,是本节课教学内容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效地突出这一点,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引导到掌握核心目标的教学上,使其他目标迎刃而解。也就是整体着眼,重点突出。

认识愚公形象的'意义,是本节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所在,应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这一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愚公博大胸怀的赞美。

为了使静态教材变为易教易学的动态活动,应特别注意抓住本文构思的焦点―――移山,来分析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这样,也会使学生在原有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掌握这篇寓言的写作技巧,即人物形象的实质与命名的反差。

二、对教法的设想本着“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采用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具体选择以下教学方法:激发动机、启发式精读、讲练结合法和比较法。

(一)激发动机: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这篇课文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那么,它为什么成为名篇?同学们想不想写出名作?从而激发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兴趣,达到高效低耗的目的。

(二)启发式精读:第一次总览全文,掌握本文构思

[1] [2]

初三语文愚公移山教案合集

八年级《愚公移山》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暑假读后感

八年级愚公移山说课稿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 1一课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优秀

以愚公移山作文600字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读愚公移山观后感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愚公移山》(精选7篇)】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初中语文说课稿2023-01-31

《愚公移山》优秀教学反思2022-10-14

《愚公移山》读后感100字2022-08-15

《愚公移山》教学反思2022-12-12

文言文翻译《愚公移山》2022-06-13

励志寓言故事愚公移山2022-09-04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及翻译2024-01-19

《愚公移山》读书笔记感想2023-01-17

「愚公移山」的改写作文2023-06-25

论愚公移山优秀议论文202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