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4-04-02 07:17: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非攻文言文翻译(整理8篇)由网友“wulinzy”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非攻文言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非攻文言文翻译

篇1:非攻文言文翻译

非攻文言文翻译

非攻文言文翻译

非攻

《墨 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②,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③,上为政者④得则罚之。此何也?以⑤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⑥,其不义⑦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⑧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⑨亏人愈多,其不仁兹⑩甚,罪益厚⑾。至入人栏厩⑿,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⒀人也,扡⒁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⒂,天下⒃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⒄,则弗⒅知非,从而誉之⒆,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⒇,杀十人,十重21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22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23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24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25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26,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27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28 。

注释:

①选自《墨子·非攻上》。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国人,战国时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是由墨子的弟子根据墨子的言行和墨家的学说编写的,今存53篇。

②〔园圃(pǔ)〕园,果园。圃,菜园。

③〔非之〕说他不对。

④〔上为政者〕上面执政的.人。

⑤〔以〕因为。

⑥〔攘(rǎng)人犬豕(shǐ)鸡豚者〕偷窃别人的狗猪鸡的人。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⑦〔不义〕不正当。

⑧〔是〕代词,此,这。文言里“是”多用作代词。

⑨〔苟〕假使。

⑩〔兹〕同“滋”,更加。

⑾〔益厚〕更严重。益,更。厚,重。

⑿〔栏厩(jiù)〕养家畜的地方。

⒀〔不辜〕无罪。

⒁〔扡〕同“拖”,剥下来。

⒂〔当此〕遇到这种情形。

⒃〔天下〕古人称周朝统治的地区(包括各诸侯国)为天下。

⒄〔攻国〕攻打别国。

⒅〔弗〕不。

⒆〔从而誉之〕就(这件事情)来称赞他。

⒇〔若以此说往〕如果用这个说法类推下去。往,向前行。

21〔重(chóng)〕倍。

22〔情〕实在。

23〔其言〕指君子的错误言论。

24〔奚说〕怎么解说,有什么理由。

25〔辩〕同“辨”,分别。

26〔甘〕甜。

27〔是以知〕以是知,因此可以知道。

28〔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在分辨“义”与“不义”上,思想是混乱的。

这是一篇体现墨家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它通过层层比喻和推论,抨击了攻掠他国的不义战争。文章从偷盗行为说起,逐层推进,论证了损人越甚越不义、罪越大的道理,从而说明掠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

在先秦诸子里,墨子的论辩特别富于逻辑性,而且恳切动人。阅读这篇文章,你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吗?

译文: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篇2:非攻原文及翻译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篇3:非攻原文及翻译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篇4: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

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

《谋攻》是春秋时期孙武著作《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孙子文言文谋攻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上;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闉,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全文翻译:

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连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连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班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班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三个多月才能完工。将官忍不住自己的愤怒而命令士兵象蚂蚁那样去爬敌人的城墙,士兵(被)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使敌人降服而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长期作战。一定(要)以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因而军队不受损失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同敌人作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死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佐得周到国家就一定强盛,辅佐的不周到国家就一定衰弱。所以国君妨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前进却硬要让它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让它后退却硬要让它后退,这叫做束缚了军队(的手脚);不懂得军队内部事务而干预军事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指挥军队的权谋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怀疑。全军既迷惑又怀疑,诸侯乘隙进攻的灾难就临头了。这就叫扰乱军心,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能预见胜利的情况有五种: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打和(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打的会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的不同战法的会胜利;官兵同心同德的会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来对待敌人的无准备的会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涉的会胜利。这五条,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战斗都必然失败。

篇5:次非斩蛟文言文翻译

次非斩蛟文言文翻译

次非斩蛟①

荆②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③,还反涉江④,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⑥?”船人曰:“未之见也⑦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⑨,余奚爱焉? ”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②荆:楚国

③干遂:吴国地名,吴国当时出产名剑。

④还:通“旋”,很短一段时间。反:同“返”。

⑤蛟:传说中与龙相似的一种水中的凶恶动物。

⑥两:疑为“而”,当在“能”字前。

⑦未之见也:没有见过。之作动词。这是 古汉语中常见的宾语提前的句式。

⑧祛:读qū区,除去。祛衣,脱掉外衣。

⑨弃剑以全己:这句意思是两蛟绕船是为了得到宝剑,如果把剑丢给它们,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译文】

楚国有位名叫次非的勇士,在干遂得到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后来,在他渡江返回时,船刚到江的中心,突然跃出两条蛟龙,围着小船紧追不舍。

次非一见,便问船夫说:“你见过两条蛟龙夹绕小船,还能活命的吗?”船夫说:“从没见过。”

于是,次非脱下衣服,挽起袖子,拔出剑厉声喝道:“这不过是江中的烂肉朽骨而已。它们张牙舞爪是要得到这把宝剑,让我舍弃它来保全自己,真是痴心妄想!我哪能那样做呢!”说完跃入江中和蛟龙展开搏斗,终于把蛟龙刺死后回到船上。使全船的人都保全了性命。

【题旨】要无所畏惧,战胜恶势力。

篇6:次非靳蛟文言文翻译

次非靳蛟文言文翻译

次非斩蛟①

荆有次非者②,得宝剑于干遂③,还反涉江④,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 其船⑤。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⑥?”船人曰:“未之见也⑦ 。”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⑨,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知分》。②次非:传说楚国的勇士。③干遂: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 西北。④还:通“旋”,很短一段时间。反:同“返”。⑤蛟:传说中与龙相似的一种水中 凶恶动物。⑥两:疑为“而”,当在“能”字前。⑦未之见也:没有见过。之作动词。这是 古汉语中常见的宾语提前的句式。⑧祛:读qū区,除去。⑨弃剑以全己:这句意思是两蛟 绕船是为了得到宝剑,如果把剑丢给它们,就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译文】

楚国有位名叫次非的勇士,在干遂那个地方得到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没多久,在他渡江返 回的时候,船到江心,水中突然跃出两条蛟龙,围着小船紧追不舍。

次非一见,便问船夫说:“你见过两条蛟龙夹绕小船,而能活命的吗?”船夫说:“没有见 过。”

于是,次非脱下衣报,挽起袖子,拔出干遂剑,指着蛟龙厉声喝道:“这些东西,不过是江 中的烂肉朽骨而已。它们张牙舞爪是要得到这把宝剑。让我舍弃它来保全自己,真是痴心妄 想!我哪能那样做呢!”说完跃入江中,和蛟龙展开搏斗,终于把蛟刺死,又回到船上,使全 船的人都保全了性命。

【题旨】

要无所畏惧,战胜恶势力。

篇7:非所言勿言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非所言勿言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非所言勿言

原文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智者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译文

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这样可以避免其中的灾祸;不该做的.(事)不要做,这样可以避免其中的危险;不该拿的(东西)不要拿,这样可以避免其中的欺诈;不该争抢的(东西)不要争抢,这样可以避免别人的闲言碎语【或:避免名声】。眼力佳的人【或:明智的人】在混沌中能看得很仔细,有智慧的人在无声无息中计划;一个聪明的人在无声无息中能听到一丝端倪,善于思考的人能在未成功前就做好准备。世界是浑浊的,而唯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

翻译

患:祸害、灾难。

冥冥:糊涂,愚昧的样子。

谋:谋划,计划。

戒:防备、戒备。

诡:欺诈、奸猾。

声:声望、名声。

溷(hún):浊:浑浊。

诡:欺诈,奸猾

谋:谋划

【阅读训练】

1. 解释:

(1)患 (2)冥冥 (3)谋(4)戒

2.翻译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

3.“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的“独清”、“独醒”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祸害,灾难 (2)糊涂、愚昧的样子(昏暗的样子)(3)谋划(4)防备,戒备

2.聪明的人,还没有一点声响时就预计到了;会思考的人还没有成功时就做好防备。

(听力灵敏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声音;善于思考的人能在祸患没发生时做好防备。)

3.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

篇8:《战国策齐二秦攻赵》文言文翻译

作者:刘向

秦攻赵。赵令楼缓以五城求讲于秦,而与之伐齐。齐主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讲于秦。楼子恐,因以上党二十四县许秦王。赵足之齐,谓齐王曰:“王欲秦、赵之解乎?不如从合于赵,赵必倍秦。倍秦则齐无患矣。”

翻译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楼缓用五座城邑向秦国求和,并准备联合秦国进攻齐国。齐王建很害怕,因此派人用十座城邑向秦国求和。楼缓得知后也很恐慌,因此把上党二十四县许给秦昭王。赵足到齐国去,对齐王建说:“大王想跟秦国、赵国和解吗?您不如跟赵国实行合纵,赵国必定背叛秦国。赵国背叛泰国那齐国就没有忧患了。”

公输教案

非攻知识点总结

教学《公输》反思

公输课文课堂实录

墨子文言文公输原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

《非攻》阅读答案

初三语文《公输》教学方案设计

公输的翻译

墨子鲁问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非攻文言文翻译
《非攻文言文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非攻文言文翻译(整理8篇)】相关文章:

《公输》语文教学方案设计2023-04-20

公输盘为楚造阅读答案2023-03-30

谋攻教案2022-05-02

公输翻译2022-06-26

公输点击答案2023-11-16

公输 翻译2023-08-03

墨子《公输》原文及翻译2022-11-03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023-03-02

卖柑者言文言文翻译2022-08-15

公输盘翻译2022-07-2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