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远行的公公婆婆散文(精选6篇)由网友“戒_不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写给远行的公公婆婆散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写给远行的公公婆婆散文
写给远行的公公婆婆散文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好!
今天,你们终于远行了,带着对苗苗和我们全家的牵挂,带着无限的不舍。
这些年,你们以博大的爱心理解、宽容、支持我,我这个做儿媳的都深深地记在心里,并以实际行动换来你们的笑脸。有了苗苗后,你们就搬过来一起住了。慢慢地,家里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潜规则:爸爸主外,负责采购,看孩子,接送孩子;妈妈呢,主内,负责洗衣做饭。所以,每次回到家,无论早晚,我都能吃到热一乎一乎的饭菜。饭后,我刚收拾起碗筷,妈就常说,放下吧,睡一会儿去,我洗就行。谦让一会儿无效,我只好乖乖地去睡觉。晚上休息前,为了保持空气的湿润,妈妈总是每个房间拖一遍。每当我拿起拖把,妈妈总是说:放下吧,快陪着苗苗去睡觉,我拖就行了。清楚地记着,在苗苗学走路的日子里,是多么辛苦的一段回忆啊,这孩子好动,没学会走,就想跑,爸爸天天跟在她后边追,边跑还边伸出手臂,随时等待着扶起要摔倒的孩子,那段日子,爸爸天天腰酸背痛,疲惫不堪。也正因为在您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下,苗苗从没有被摔得鼻青脸肿,甚至没摔过跟头。尽管这么忙碌,但勤劳的爸爸早上六点准时起床,做好早饭,给每个人盛上。等七点钟的时候,再来敲我的门呼唤我起床。等我起来的时候,饭桌上是冷好的早饭,水杯里是兑好的蜂蜜陈醋水。暖暖地喝下去,感动漾满心间。
这三年,在你们的娇惯下,我也养成了憨吃迷糊睡的惰性。但被你们一宠一着,关爱着,我心里也深深地满足着,骄傲着。
这几天,你们要去广州了。临行前,妈妈把家里每个角落都打扫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说孩子需要这样的环境。前天,发现陈醋蜂蜜都不够了,爸爸还用三轮拉着妈妈和孩子,到超市给我买了两瓶醋,一大桶蜂蜜。还把我的电动车全部整修一遍。担心我们生活不规律,给备好了一切生活用品:5斤鸡蛋,20斤面粉,冰箱里还发好一块面,烙好了两张大饼,煮好10根香肠。然后,在陽光灿烂的日子,妈妈还把我们的床单被罩统统洗一遍,还抱到楼顶进行曝晒。上午,送你们去机场,妈妈还不断地叮嘱:冰箱里的发面别忘了吃,鱼在第二层,还有冻得肉和豆腐皮。苗苗的衣服都放在厨子里,现穿的都在小床上。说这话,仿佛我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
爸爸妈妈,一切的一切都刻在我的心里。满腔的感动化为无限的祝福:祝你们幸福平安,快乐永远!
儿媳 秀华敬上
3月11日
篇2:公公.婆婆.我亲情散文
公公.婆婆.我亲情散文
今天元宵节,孩子们都比较忙,只好让他们自己解决午餐,我和先生匆匆回老家陪公公、婆婆过节。
我买了买蔬菜,水果,元宵,还带了女儿和儿子给爷爷奶奶带的好吃的。当我们两个回到家,他们已经在家等候,一看只有我们两个,多少有些失落,我赶紧拿出来儿子给爷爷的礼物,同时也送上女儿给奶奶礼物,他们两个才开心了很多。
也许时间真的让人改变很多,如他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如我对待他们的态度,虽然很是纠结,还是忍不住对他们好。
爹浇地时捉了很多小鱼,因为我们不在家,他把鱼收拾干净,用铁丝穿了晒成鱼干,非让我带回来给他们孙子、孙女吃。
婆婆也把好吃的拿出来,让我挑选,广告一下这个,告知一下那个,总想让我带走一些东西,作为自己的心意。
我怕他们失落,选择一些东西带回来,一类是他们不喜欢的,一类是他们吃了不好的,一类他们吃不完的,先生总是说我,总是拿着没用的,我告诉先生,因为我拿了东西让老人有成就感,我怎么处理,又不让他们知道,他们开心就好。
我们拿了婆婆地里捡的山药豆,爹挖的山药,还有婆婆不知名的'菜,不知道怎么吃,怕扔了可惜,我也一并拿了,开心的放到车里,他们很是喜悦。
我和爹聊天之时,婆婆和先生在做饭,这个难得的机会,爹是不会错过的,神秘的问我,看看他还能不能做些事。我装着很严肃的样子,想了一会,告诉爹:“还行,从他的运势看,他一生的事业都是晚年做的,如今正好:鸿运当头。只要他好好的善待自己,善待婆婆,知足常乐,就是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好的事业。”
爹半信半疑,问我他能不能做些别的事,我问他为何,他说总是觉得不够踏实,好像欠了我们的一样,我问他怎么有这样的想法,他就是觉得原来浪费了太多的光阴,总是觉得亏欠,我告诉爹:“大可不必有如此想法,老天很是公平,为何让他荒废那么多时光呢?就是他干活时候总是不知道累,总是不知道休息,所以老天才让他有些荒唐的想法,让他浪费一些岁月,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否则像他一样干活,别人怎么活……”
我如今每年都要做这样的功课,让他安心,也让他少些想法,让他坦然面对所有的岁月,我给爹定位“失败的英雄”,虽然年轻时候,荒唐了很多岁月,只是初心是好的,最后还是可以被原谅的,如我对他的态度,从吃惊、不解、震惊、好笑、理解、感动、感慨!
其实,父母不必想给孩子太多,这样往往会让自己太累,也会让孩子太累。有时候,父母给的,未必是孩子们想要的。诚如爹,总想给孩子们更多,总是被别人骗,结果,反而没有能力给孩子们他想给的。
一起生活了十九年,我已经了解了爹,也知道如何他相处,虽然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却给了我们独立的机会。
给爹做完思想工作,饭好了,吃完期间,我又给他们讲了一些饮食健康的知识,愉快的吃完饭,先生午休了,我先帮着收拾东西,然后我们三个开始包饺子,我知道,我的耳朵要借给婆婆了。
我们三个包饺子,婆婆擀皮,我和爹包饺子,婆婆的眼泪很容易来,笑也很容易,她一会说着掉泪了,一会又笑了,看来老舍先生说的不错,生活就是有笑有泪。
婆婆说爹是如何气人又笑人,因为婆婆的身体,需要不吃一些东西,而不让婆婆吃的,都是婆婆爱吃的,爹不会劝人,说婆婆吃的东西,会吃死人,婆婆非要吃吃看,赌气就吃了,爹更是可笑,第二天非要试试婆婆是否还呼吸正常,把手放到人家鼻孔上面,婆婆又气又笑,我被他们的闹剧雷到了,不知道如何断官司了。总之,让婆婆开心,让爹有理,他们都是对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对。
快乐的时光总是比较快,他们说还不觉得累,可是已经包了很多饺子,爹一个劲说,包的真快!时间怎么这么快!先生已经睡了两个多小时,我想去叫他起床,婆婆不让,说让他睡个够。
我只好继续评理,都是一个论调,都有一些道理,都需要加强进步,肯定他们正确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终于,先生醒了,我得以解放了。
先生醒来就要回市里,他们赶紧慌着拿自己觉得好东西给我们往车上装,我很快布置好作业,以便下次回来验收。
元宵佳节,公公、婆婆、我,三个人,一起说笑,一起干活,一起度过,觉得很开心。
篇3: 我的公公婆婆散文
我的公公婆婆散文
我的公公婆婆和多数乡下老人一样,生活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言语和光鲜的外表,眼光局限,却没有过多世俗的羁绊和生活欲望的患得患失,用自己的双手勤俭持家,相濡以沫着从坎坎坷坷中走了过来。
公公比婆婆大10岁。婆婆的面容比同g人略显苍老。也许是因为经常忙于琐屑,在外兜兜转转,过多的日晒,加上平日穿着简单不爱打扮,时间的风霜在她脸上留下的条条沟壑,格外显眼,所以基本上也看不出他们年龄上的差距。
现在很多农村人也越来越注定穿着打扮,老太太都穿的大红大紫的时候,婆婆在外表这件事上,丝毫不愿与时俱进,依旧朴素。
她不管衣服品质如何、年代多久、是否适合,只要不破不小,能穿则穿。儿女们给她买的衣服,却被她放置起来,多数“不见天日”,新的好的却放到过时了旧了,才拿出来穿。屡次劝她,人老了,该享受就享受,该穿好点就穿好点吧,新衣服放在那里不穿,还有衣服的价值吗?却依然改不了她这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风格,我们也就随她去了。
婆婆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论遇到任何事,她总是不紧不慢,也难免丢三拉四。往往出门前,不是这找不到了,就是那找不到了。计划1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到了她那里,就得一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每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然有人跟她说话,她就会被分心,便会忘了自己正在忙活的事情。时间就这样同样散漫在几件分岔的小事上,到最后却什么事也没有完成。
在生活方面,公公婆婆也犯愁节俭。比如买回去的菜肴或吃食,他们总是放在那里,一天又一天,直到等到放坏了,再丢掉。别人送的礼品水果之类的,如果有好有坏,他们总是先捡坏的吃,结果好的也在一边放坏,最后全部都没吃到新鲜的,或者直到过期腐烂,再全部丢掉。诸如此类的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不知道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总觉得他们还活在过去几十年里。
听婆婆讲,她八岁时就被定亲了。那时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年代,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婆婆也没念过书,从小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婆婆是家里的老大,姊妹多。后来长到十多岁,婆婆被邻里有人怂恿说,你定的那家人耳聋,年龄比你大,又抠门,不然我再给你说个婆家吧?
婆婆听了别人的话就问父亲。父亲劝她说,别在乎外在,人好,踏实,以后不受气就行了,最主要家里有饭吃。
也许,那个时候,哪家能吃上饭,就算是比较“优越”了。贫瘠年代,打发闺女也是一个家的经济来源,那时候婆婆的父母收到一百元的定金也是不少的数目了。人们生活简单,基本没受过教育,思想不会考虑那么长远,更不会把感情、爱情什么的当作婚姻的参考标准,即便是父母包办,孩子服从,沿袭千百年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传统之路,其好多婚姻都比现在的更加稳固,白头到老。
公婆他们就是这样白头到老一辈子的夫妇之一。
因为公公听力不好,要用大嗓门儿对着他吼才能听见。所以婆婆平时跟他说话,要么打手势,要么就得用对着耳朵吵架那样的“大喇叭”。
虽然婆婆脾气大大咧咧,但有时遇到有事情走不开但又叫不应公公的无措之举时,也会因为无法沟通的焦急而生气,会事后对着公公发脾气。
往往是发一通脾气也就完事了,因为她知道再说多也只能是白费口舌,因为接受信息量有限,也许公公还在不明就里中疑惑哪。许是面对吵架的婆婆跟平时说话的口气并无区别(都是一样的大声吼),许是公公因为听觉的缺点,原本并没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别人生气或自己错在了哪,只是那样憨笑着问着,仍是平心静气地说着。于是,争执基本上是一个说一个不吭声或若无其事地笑。
换做公公吵婆婆时也一样。公公虽然比较温和、慈祥,但每次看到婆婆不急不慢、拖延磨蹭的拖沓风格时,也会因一时不满而口出怨言。却对婆婆没有任何杀伤力,不辩驳也不生气,也许是早已习惯了自己这种慢条斯理的不严谨带来的“不计后果”和公公的包容。
公公的心细、认真,刚好跟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婆婆成为互补。于是,做饭、打扫、洗刷,这些家务事,多是公公包揽。公公在乡下是厨子(以前乡下谁家有红白喜事举办的宴席厨师),做饭菜是他的拿手本领,正好婆婆不爱做饭洗碗,所以长此以往,公公就是厨房一把手。
邻里常常说婆婆有福气,说公公勤快。每到该做饭的时候,婆婆总是一拖再拖,毫不焦急。公公焦急,就自己去动手了。于是就养成了公公打理厨房,婆婆只管在外拉家长。待饭好了,再盛开端给她。婆婆很擅长聊天,就是那种家长里短的侃大山,说得不知疲倦、忘了时间、丢下饭碗。于是,公公又会在焦急里,一边无奈地摇头笑,一边去婆婆身边拿碗回去洗。
在家里,大小事务都是婆婆主事。但婆婆不管钱,大概毛躁的人都不爱打理钞票吧,需要用钱的时候,婆婆只管开口命令,公公就成了家里的帐房先生。
婆婆也自得清闲,像个孩子一样,不会每天乖乖呆在家。平时没事就要跑到田间地头,拾掇一下菜园,看看庄稼长势,晴天提个篮子剜野菜,雨后去山上拾蘑菇。总之你很少看到她闲下来过。
乘凉或晒太阳的闲暇里,就搬几张凳子在门外,跟邻家的大婶大娘拉拉家常叙叙旧。这也是她唯一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乡下人打发时间最好的一种消遣。
婆婆说,打牌麻将那些我不懂也不喜欢,又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懂看电视。
于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其实是公公在看,而婆婆看的却是公公从剧情里流露出的或笑或忧的神情,以及从公公嘴里讲解出的粗枝大叶和前前后后。
公公上过私塾,识字,会写毛笔字,会看报纸,也看的懂电视,他每天关注新闻、天气、时政、民生。只要电视出字,他都能看懂。然后再讲给我听。
婆婆言语里说起公公的这些就很骄傲。她常说,因为自己没上过学,吃过很多亏,觉得是这辈子最憾慨的事。而公公因为识字还略懂一点文化,在他看来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对方的闪光点,就是婆婆值得荣幸和荣耀的一种敬畏。不仅仅是对公公的骄傲,还有因为自身的缺失,而对文化的一种敬畏。
正如婆婆说的,正是因为过去家穷,父母落后,才导致家里孩子没学上,一个个目不识丁。才一心想让孩子们好好上学,结果还是辜负了大人的期望,老公姐弟三人最终都是半途而废。所以后来都是选择早早地打工、帮家干农活。
婆婆觉得自己不识字在社会上有多难,才想让他们好好上学,哪怕砸锅卖铁,我也会不遗余力地供他们,可是他们自己最后不愿意上啊,唉……作为孩子,不上学就得学会干活,总得学会生存的本事。
别怪家境不好,也别嫌父母心狠,自己的选择,最后都得自己承担。我知道婆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她从来都不会用华丽的语言,去阐述什么深厚的道理,但她的身体语言和生活语言,却是最朴实的道理。就像,最真最深的道理,不是我们套上学识的光环,经过怎样深思熟虑的结论,而是就体现在最朴素最平常的生活里,和老人的言语里。
亦如公公和婆婆的感情,也许他们之间一辈子都不会有“爱”这个字眼,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没有激情没有厌倦,虽然也曾磕磕绊绊,但随着时间,彼此的感情于无声中融入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处不在。像陈年的酒,越放越醇,历久弥新。
亦如,他们对于故土的.依恋,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土地的敬重,以及节俭、不忘本的生活态度。
哥嫂和我们,都说让公婆到城里去住,一来不用再种庄家蔬菜了,不用在老家那么辛苦,让人不放心,二来也可以跟儿孙在一起,只管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屡次劝说,仍然没有达成我们的心愿。
他们总是不愿意离开老家,说是在农村一辈子了,生活、吃住都舒心,去外面总是觉得不习惯。虽然城里便利、交通发达,可是比起农村的安宁、空旷、纯净、满眼绿色,他们还是嫌城里太过喧嚣、冷漠、无所适从。
是的,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一草一木,一粮一菜,一什一物,无一不渗透着他们的情感和心血。在外奔波的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家乡赋予他们的温暖和留恋哪。
城里,我们的新家,只会阻隔他们的视线和自然的景观,看到的,只是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的繁华;呼吸的,是汽车尾气及空气污染造成的雾霾;再也听不到清脆的鸟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只有挥之不去的喧嚣和聒噪;灯火通明的辉煌,找不到天空的蔚蓝和星月的闪烁;一扇扇防盗门外,是一张张冷漠的脸孔,和陌生的声音。这些,也许是我们所意识不到的,对他们的不适和压抑。
他们辛勤劳作了几十年,受不了整日闲下来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依然留在老家,养几只鸡,种少量的蔬菜和农作物。
每天去山间屋后走走转转,跟邻里家长里短谈笑风生,屋前种几株花草,偶尔浇水捉虫。
这样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是最悠闲满足的生活。
遇到节气什么的,婆婆开着电动三轮带着公公一起去街上赶集、逛庙会、看戏。
走马路的时候,婆婆让公公走在她前面,怕他听不到车子声,她紧随其后就可以帮他听声判车。当婆婆买东西的时候,公公便站在原地等候,他怕一走远,她一个回头看不见叫不应而焦急担忧。
我问,你们看戏时,爸爸听得到吗?婆婆说,他识字。我问,您听得懂吗?她说,我看得到人,他可以给我讲。
有一股感动充斥着我的心。
其实,婆婆是看不懂戏的,只是为了赶热闹,为了陪公公,为了帮他辨声音,比如坐车、跟人交流的时候。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对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手牵手去散步,步履蹒跚,脚步坚定,不离不弃。那是我曾经看到过的最觉温馨、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那是彼此包容彼此依恋、融进一粥一饭、一朝一夕里的平常却牢不可破的爱。
忘了说了,其实公公的听力问题,是可以用助听器的。老公在外打工时,给公公前前后后买过几个助听器。只是一开始带上时,说是忽然不习惯,因为这么多年耳根子清净惯了,忽然觉得嘈杂,有点嫌吵了。于是后来,也就不带了,这些年来,他就一直这样过来的。
好像还听他说过,眼不见心不烦,听不见心清净,这样不管别人骂也好怨也好,听不见不知道亦不生气,倒落个清净自在。
话说的很平常,我却好像听出了佛学的悟道。正因为我们平时听得多见的多知道的多,好像就觉得自己很聪明一样,实际上得到的信息多,只会让自己在思考、在意、顾滤的相关纠缠里,问题越多越找不到答案,让心更累更疲惫,甚至最后会作茧自缚庸人自扰。适当放下外在的干扰和内心的嘈杂,不失为一种难得糊涂的简单、洒脱。
公公婆婆很节俭,他们对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几乎没什么要求和讲究,就是:吃饱穿暖,合适就好。每每对我们买给他们的新衣,总是嘟囔着,花这钱干啥,我又不缺衣服,人老了,好赖都是一样地穿,想当年……
知道她又要开始忆苦思甜的讲述了,我不禁打断她的话:“妈,别总光活在过去了,我们得向前看啊,该享受的时候就得享受,该美的时候就不能亏待自己……”
婆婆无奈地笑:“看来我还是落后啊。不过还是过过苦日子,才知道现今的生活有多幸福。有吃有穿,稍稍劳动一下就可以挣钱,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可没有你们年轻人那么高的心。”
是啊,带着感恩的心,不忘苦难,才能知足常乐。欲望少一点,简单一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就是这样节俭的老两口,却在几年前,公公给自己买了份人寿保险。一开始不解,公公都将近古稀之年了,自己又有儿有女,还怕以后没人照顾?
后来听婆婆说,公公考虑到自己大婆婆10岁,担心可能有一天走到婆婆前面,如果以后儿子媳妇不孝,公公听力不好,凡事听不到不知道也就没什么事,就怕婆婆心直口快爱唠叨,做事拖拖拉拉讨人嫌,怕如果有一天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万一再不被孩子们待见,考虑至此,于是公公觉得买份保险,以防给婆婆留一份保障。
我想,婆婆真幸福。
以前觉得婆婆嫁给公公,以后都只能吵架似的说话,不能说悄悄话,不能轻声细语,跟一个几近耳聋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会不会觉得委屈辛苦?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要这样的婚姻。
可是,婆婆却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怨言,甚至很少说过公公的缺点。婆婆总说,你爸爸很贤慧,心眼好,能容忍我的坏脾气,实称肯干,受过教育,比我强,还喜欢孩子。
我说,那就来城里,帮我们带孩子吧。
他们最终还是不肯。他们是属于故乡老家的,他们最终离不开,世世代代一辈子生息繁衍的那片热土,那里有他们的血汗、足迹、劳动的喜悦和成果,有我们所体会不到的落叶归根的乡愁。
他们说,劳动了一辈子,总得有点事做才行。在城里会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而在家,可以种点蔬菜,吃不完可以送人,玉米花生类吃不多也可以卖钱,平时上山拾蘑菇采药材,也是一种收入。劳动了,人也舒心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就这样沿袭着祖辈们走过的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房屋田舍,故土万物,不缺少不少食,存点积蓄,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就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了。
而我以前,总觉得他们眼界狭隘,思想陈旧。然而,当经历过尘世的浮华,当心在某一个阶段平静下来,忽然有一天,我就想着,等有一天,我老了,也要回归自然,在原生态的山水故园里,依山傍水,守着一片宁静、闲适,沐浴于自然万物风光里,种一亩三分小田地,养养鱼喂喂鸡,没有喧嚣,心无旁骛,游走于山水绿树间,就这样安度晚年,该是多么惬意却又难得的一种生活吧。
后来发现人到中年,多半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对公公婆婆从一而终没有新意的生活方式上的偏见,终于不再是偏见。
曾以为我们眼光高远,思想深远,原来那些自以为是的“远见卓识”、追求极致,其都是自己制造的雾障迷惑,因沾染了太多俗世的尘垢和诱导,在那些不安分的岁月里肆意折腾、作茧自缚。所谓万物循环,就是折腾了一圈,最后还想回头过最简单的日子,年轻时作天作地,当心不再年轻才想起,人活一世,真正的生活就是“简单”二字。
婚姻里的两个人,合不合拍,般不般配,不是取决于你遇到了谁,而是不期而遇的两个人是怎样对待对方的。我想,公公婆婆的故事,就是给我们对于婚姻最好的诠释。他们不懂爱情,却用一生演绎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他们传统、朴素,却用辛勤、努力创造经营好一个家,一辈子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他们平凡、无华,没有过轰轰烈烈的事情,也没有过为之骄傲和炫耀的东西,而他们却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多生活的道理和启示。
篇4:我的公公婆婆的散文
我的公公婆婆的散文
初见公公婆婆时,觉得他们是一对朴实、憨厚的老人。
一开始,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跟多数乡下老人一样,生活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言语和光鲜的外表;眼光局限,却没有过多世俗的羁绊和生活欲望的患得患失,用自己的双手勤俭持家;一辈子没经受过什么大风大浪,却也是从苦难、坎坷中,一生操劳走过来的。
随着进一步的相处,又觉得婆婆有点不修边幅、本末倒置。
公公比婆婆大10岁。婆婆的面容比同齡人略显苍老。也许是因为经常忙于琐屑,在外兜兜转转,过多的日晒,加上平日衣着简单不爱打扮,时间的风霜在她脸上留下的条条沟壑,格外显眼,所以基本上也看不出他们年龄上的差距。
在现在很多农村人越来越注定穿着打扮,老太太都穿的大红大紫的时候,婆婆在外表这件事上,丝毫不愿与时俱进,依旧古朴。
她总是不管衣服品质如何、年代多久、是否适合,只要不破不小,能穿则穿。儿女们给她买的衣服,却被她放置起来,多数“不见天日 ”。于是总是穿着旧衣服,新的好的却放到过时了旧了,才拿出来穿。屡次劝她,人老了,该享受就享受,该穿好点就穿好点吧,新衣服放在那里不穿,还有衣服的价值吗?却依然改不了她这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性子,我们也就随她去了。
婆婆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论遇到任何事,她总是不紧不慢,也难免丢三拉四。往往出门前,不是这找不到了,就是那找不到了。计划10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到了她那里,就得一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每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然有人跟她说话,她就会被分心,便会忘了自己正在忙活的事情。时间就这样同样散漫在几件分岔的小事上,到最后却什么事也没有完成。
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方面。大概是长期生活的潜移默化,公公婆婆都是本着节约的心态,但最后却很多事情上都变成了本末倒置。比如买回去的菜肴或吃食,他们总是放在那里,一天又一天,直到等到放坏了,再丢掉。 别人送的礼品水果之类的,如果有好有坏,他们总是先捡坏的吃,结果好的也在一边放坏,最后全部都没吃到新鲜的,或者直到过期腐烂,再全部丢掉。诸如此类的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不知道到底是好还是坏。
我总觉得他们还活在过去几十年里。
是人,就总有缺点是吧。但是想来想去,好像除了这些,也并无其他不好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想写一写他们的欲望。
婆婆说,她八岁时就被定亲了。那时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年代,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婆婆没念过书,从小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婆婆是家里的老大,姊妹多,当时婆婆的父母能收到一百多块钱的定亲礼,也算是一笔小收入。
后来长到十多岁,婆婆听邻里对她说,你定的那家人耳聋,年龄比你大,又抠门,不然我再给你说个婆家吧?
婆婆照着别人的话,问父亲,即是自己的疑问。父亲劝她说,别在乎外在,人好,踏实,以后不受气就行了,最主要家里有饭吃。
也许,那个时候,哪家能吃上饭,就算是比较“优越”了。贫瘠年代,打发闺女也是一个家的经济来源。人们生活简单,基本没受过教育,思想不会考虑那么长远,更不会把感情、爱情什么的当作婚姻的参考标准,即便是父母包办,孩子服从,沿袭千百年来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传统之路,其好多婚姻都比现在的更加稳固,一过就是一辈子。
婆婆他们就是这样白头到老的夫妇之一。
公公自幼有耳听方面的障碍,要用大嗓门儿对着他吼的那种分贝,他才能听见。所以婆婆平时跟他说话,要么打手势,要么就得用对着耳朵吵架那样的“大喇叭”。
虽然婆婆脾气大大咧咧,但有时遇到有事情走不开但又叫不应公公的无措之举时,也会因为无法沟通的焦急而生气,会事后对着公公发脾气。
往往是发一通脾气也就完事了,因为她知道再说多也只能是白费口舌,因为接受信息量有限,也许公公还在不明就里中疑惑哪。许是面对吵架的婆婆跟平时说话的口气并无区别(都是一样的大声吼),许是公公因为听觉的缺点,原本并没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别人生气或自己错在了哪,只是那样憨笑着问着,仍是平心静气地说着。于是,争执基本上是一个说一个不吭声或若无其事地笑。
换做公公吵婆婆时也一样。公公虽然比较温和、慈祥,但每次看到婆婆不急不慢、拖延磨蹭的拖沓风格时,也会因一时不满而口出怨言。却对婆婆没有任何杀伤力,她不辩驳也不生气,也许是早已习惯了自己这种慢条斯理的`不严谨带来的“不计后果”和公公的包容。
公公的心细、认真,刚好跟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婆婆成为互补。于是,做饭、打扫、洗刷,这些家务事,多是公公包揽。公公在乡下是厨子(以前乡下谁家有红白喜事时举办的宴席厨师),做饭菜是他的拿手本领,正好婆婆不爱做饭洗碗,所以长此以往,公公就是厨房一把手。
邻里常常说婆婆有福气,说公公勤快。每到该做饭的时候,婆婆总是一拖再拖,毫不焦急。公公起急,就自己去动手了。于是就养成了公公打理厨房,婆婆只管在外拉家长。待饭好了,再盛来端给她。
婆婆很擅长聊天,就是那种家长里短的侃大山,说得不知疲倦、忘了时间、丢下饭碗。于是,公公又会在焦急里,一边无奈地摇头笑,一边去婆婆身边拿碗回去洗。
因为公公的听力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觉”,于是一般家里大小事务都是婆婆当家。但婆婆不管钱,大概毛躁的人都不爱打理钞票吧,需要用钱的时候,婆婆只管开口命令,公公就成了家里的帐房先生。
婆婆也自得清闲,像个孩子一样,不会每天乖乖呆在家。平时没事就要跑到田间地头,拾掇一下菜园,看看庄稼长势,晴天提个篮子剜野菜,雨后去山上拾蘑菇。总之你很少看到她闲下来过。
乘凉或晒太阳的闲暇里,就搬几张凳子在门外,跟邻家的大婶大娘拉拉家常叙叙旧。这也是她唯一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乡下人打发时间最好的一种消遣。
婆婆说,打牌麻将那些我不懂也不喜欢,又没上过学,不识字,也不懂看电视。
于是,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其实是公公在看,而婆婆看的却是公公从剧情里流露出的或笑或忧的神情,以及从公公嘴里讲解出的粗枝大叶和前前后后。
婆婆说,你爸爸上过私塾,识字,会写毛笔字,会看报纸,也看的懂电视,他每天关注新闻、天气、时政、民生。只要电视出字,他都能看懂,然后再讲给我听。
听得出婆婆言语里的骄傲。她常说,因为自己没上过学,吃过很多亏,觉得是这辈子最憾慨的事。而公公因为识字还略懂一点文化,在他看来就是了不起的一件事。对方的闪光点,就是婆婆感到荣幸和荣耀的一种敬畏。不仅仅是对公公的骄傲,还有因为自身的缺失,而对文化的一种敬畏。
正如婆婆说的,正是因为过去家穷,父母落后,才导致家里孩子没学上,一个个目不识丁。才一心想让孩子们好好上学,结果还是辜负了大人的期望 ,老公姐弟三人最终都是半途而废。所以后来都是选择早早地打工、帮家干农活。
我开玩笑说,是不是帅帅(老公的名字)那会在家干活累的,才后来长不高啊?
婆婆说,自己深知不识字以后在社会上有多难,才想让他们好好上学,哪怕砸锅卖铁,我也会不遗余力地供他们,可是他们自己最后不愿意上啊,唉……作为孩子,不上学就得学会干活,总得学会生存的本事。
别怪家境不好,也别嫌父母心狠,自己的选择,最后都得自己承担。我知道婆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她从来都不会用华丽的语言,去阐述什么深厚的道理,但她的身体语言和生活语言,却是最朴实的道理。就像,最真最深的道理,不是我们套上学识的光环,经过怎样深思熟虑的结论,而是就体现在最朴素最平常的生活里,和老人的言语里。
亦如公公和婆婆的感情,也许他们之间一辈子都不会有“爱”这个字眼,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里,没有激情没有厌倦,虽然也曾磕磕绊绊,但随着时间,彼此的感情于无声中融入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无处不在。像陈年的酒,越放越醇,历久弥新。
亦如,他们对于故土的依恋,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土地的敬重,以及节俭、不忘本的生活态度。
哥嫂和我们,都说让公婆到城里去住,一来不用再种庄家蔬菜了,不用在老家那么辛苦,让人不放心,二来也可以跟儿孙在一起,只管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屡次劝说,仍然没有达成我们的心愿。
他们总是不愿意离开老家,说是在农村一辈子了,生活、吃住都舒心,去外面总是觉得不习惯。虽然城里便利、交通发达,可是比起农村的安宁、空旷、纯净、满眼绿色,他们还是嫌城里太过喧嚣、冷漠、无所适从。
是的,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一草一木,一粮一菜,一什一物,无一不渗透着他们的情感和心血。在外奔波的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家乡赋予他们的温暖和留恋哪。
城里,我们的新家,只会阻隔他们的视线和自然的景观,看到的,只是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的繁华;呼吸的,是汽车尾气及空气污染造成的雾霾;再也听不到清脆的鸟鸣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只有挥之不去的喧嚣和聒噪;灯火通明的辉煌,找不到天空的蔚蓝和星月的闪烁;一扇扇防盗门外,是一张张冷漠的脸孔,和陌生的声音。这些,也许是我们所意识不到的,对他们的不适和压抑。
他们辛勤劳作了几十年,受不了整日闲下来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依然留在老家,养几只鸡,种少量的蔬菜和农作物。
每天去山间屋后走走转转,跟邻里家长里短谈笑风生,屋前种几株花草,偶尔浇水捉虫。
这样的日子,对他们来说,是最悠闲满足的生活。
遇到节气什么的,婆婆开着电动三轮带着公公一起去街上赶集、逛庙会、看戏。
走马路的时候,婆婆让公公走在她前面,怕他听不到车子声,她紧随其后就可以帮他听声判车。
当婆婆买东西的时候,公公便站在原地等候,他怕一走远,她一个回头看不见叫不应而焦急担忧。
我问,你们看戏时,爸爸听得到吗?婆婆说,他识字。我问,您听得懂吗?她说,我看得到人,他可以给我讲。
有一股感动充斥着我的心。
其实,婆婆是看不懂戏的,只是为了赶热闹,为了陪公公,为了帮他辨声音,比如坐车、跟人交流的时候。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一对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手牵手去散步,步履蹒跚,脚步坚定,不离不弃。那是我曾经看到过的最觉温馨、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那是彼此包容彼此依恋、融进一粥一饭、一朝一夕里的平常却牢不可破的爱。
忘了说了,其实公公的听力问题,是可以用助听器的。老公在外打工时,给公公前前后后买过几个助听器。 只是一开始带上时,说是忽然不习惯,因为这么多年耳根子清净惯了,忽然觉得热闹,有点嫌吵了。于是后来,也就不带了,这些年来,他就一直这样过来的。
好像还听他说过,眼不见心不烦,听不见心清净,这样不管别人骂也好怨也好,听不见不知道亦不生气,倒落个清净自在。
话说的很平常,我却好像听出了佛学的悟道。正因为我们平时听得多见的多知道的多,好像就觉得自己很聪明一样,实际上得到的信息多,只会让自己在思考、在意、顾滤的相关纠缠里,问题越多越找不到答案,让心更累更疲惫,甚至最后会作茧自缚庸人自扰。适当放下外在的干扰和内心的繁负,不失为一种难得糊涂的简单、洒脱。
公公婆婆很节俭,他们对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几乎没什么要求和讲究,就是:吃饱穿暖,合适就好。每每对我们买给他们的新衣,总是嘟囔着,花这钱干啥,我又不缺衣服,人老了,好赖都是一样地穿,以前的时候……
知道她又要开始忆苦思甜的讲述了,我不禁打断她的话:“妈,别总光活在过去了,我们得向前看啊,该享受的时候就得享受,该美的时候就不能亏待自己……”
婆婆无奈地笑:“看来我还是落后啊。不过还是过过苦日子,才知道现今的生活有多幸福。有吃有穿,稍稍劳动一下就可以挣钱,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可没有你们年轻人那么高的心。”
是啊,带着感恩的心,不忘苦难,才能知足常乐。欲望少一点,简单一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也就是这样节俭的老两口,却在几年前,公公给自己买了份人寿保险,受益人是婆婆。一开始不解,公公都将近古稀之年了,自己又有儿有女,还怕以后没人照顾?
后来听婆婆说,公公考虑到自己大婆婆10岁,担心可能有一天走到婆婆前面,如果以后儿子媳妇不孝,公公听力不好,凡事听不到不知道也就没什么事,就怕婆婆心直口快爱唠叨,做事拖拖拉拉讨人嫌,怕如果有一天剩下婆婆孤身一人,万一再不被孩子们待见,考虑至此,于是公公觉得买份保险,以防给婆婆留一份保障。
我想,婆婆真幸福。
以前觉得婆婆嫁给公公,以后都只能吵架似的说话,不能说悄悄话,不能轻声细语,跟一个几近耳聋的人,生活一辈子,她会不会觉得委屈辛苦?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要这样的婚姻。
可是,婆婆却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怨言,甚至很少说过公公的缺点。婆婆总说,你爸人贤慧,心眼好,能容忍我的坏脾气,实称肯干,受过教育,比我强,还喜欢孩子。
我说,那就来城里,帮我们带孩子吧。
他们最终还是不肯。他们是属于故乡老家的,他们最终离不开,世世代代一辈子生息繁衍的那片热土,那里有他们的血汗、足迹、劳动的喜悦和成果,有我们所体会不到的落叶归根的乡愁。
他们说,劳动了一辈子,总得有点事做才行。在城里会觉得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而在家,可以种点蔬菜,吃不完可以送人,玉米花生类吃不多也可以卖钱,平时上山拾蘑菇采药材,也是一种收入。劳动了,人也舒心了。
在他们的意识里,就这样沿袭着祖辈们走过的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房屋田舍,故土万物,不缺少不少食,存点积蓄,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就是他们最理想的生活了。
而我以前,总觉得他们眼光有限、观念保守。然而,当经历过尘世的浮华,当心在某一个阶段平静下来,忽然有一天,我就想着,等有一天,我老了,也要回归自然,在原生态的山水故园里,依山傍水,守着一片宁静、闲适,沐浴于自然万物风光里,种一亩三分小田地,养养鱼喂喂鸡,没有喧嚣,心无旁骛,游走于山水绿树间,就这样安度晚年,该是多么惬意却又难得的一种生活吧。
后来发现人到中年,多半会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对公公婆婆从一而终没有新意的生活方式上的偏见,终于不再是偏见。
曾以为我们眼光高远,思想深远,原来那些自以为是的“远见卓识”、追求极致,其都是自己制造的雾障迷惑,因沾染了太多俗世的尘垢和诱导,在那些不安分的岁月里肆意折腾、作茧自缚。所谓万物循环,就是折腾了一圈,最后还想回头过最简单的日子,年轻时作天作地,总有一天会想起,人活一世,真正的生活就是“简单”二字。
婚姻里的两个人,合不合拍,般不般配,不是取决于你遇到了谁,而是不期而遇的两个人是怎样对待对方的。我想,公公婆婆的故事,就是给我们对于婚姻最好的诠释。他们不懂爱情,却用一生演绎了“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他们传统、朴素,却用辛勤、努力创造经营好一个家,一辈子与人为善,勤俭持家。
他们平凡、无华,没有过轰轰烈烈的事情,也没有过为之骄傲和炫耀的东西,而他们却在无形中,给了我很多生活的道理和启示。
篇5:公公的秘密和婆婆的心事散文
公公的秘密和婆婆的心事散文
原来,公公心里一直藏着个秘密。
那天,喝了点酒的公公,脸红红的,坐在我家阳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忽然就说出了这个秘密。
“当初要不是有人使坏,我就去读师范了。”
“啊,你不是说当初是自己不想去的吗?”
从我认识丈夫起,我就知道公公本来和我母亲一样也可以成为一名那个年代的师范生的,他考上了,却没去上。为什么?他说——他们全家人,包括丈夫也都这么说——因为他不想去,走到半路上还折回了身。不想去?农村娃考上师范不想去?从小丧母的公公家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贫寒,为此唯一的弟弟(丈夫叔父)还送了人。我外公当年就因为考虑家境原因,硬逼着一心想考高中上大学的母亲报考师范,念师范不需要什么学费,还有补助发,出来就是铁饭碗的国家老师,母亲虽然心里不情愿,在家躺了三天最后还是选择了师范,刚进师范学校门外公就去世了,原本就贫寒的家里变得更加困窘,但因为上的师范才得以完成学业并参加工作。
我不解,公公解释说因为当时国家困难还闹饥荒,在学校吃不饱饭,而在这个小山区因为资源丰富,反而能吃饱。因为害怕饥饿而放弃念师范?这个理由真让人匪夷所思!但公公一直这么说,丈夫也对此深信不疑,还进一步举例,证明这个山区是如何如何地资源丰富,以至后来公公在村里当会计,为村里销售木材的事经常往上海等地跑,那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呀,这让丈夫的童年也有了些许值得骄傲的荣耀呢。从林校毕业分配到这里工作的我当然知道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是我们这个县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可是这里田地并不多呀,土壤的肥沃程度更是远不如我故乡的村庄。后来一次参加乡里组织的催种油菜工作时,一位老农知道我故乡地名后,竟然说我故乡百姓苦,不如他们这的,我惊讶,他说:你们田是好,人太多了,人均不到一亩,太可怜了,我们这人均近两亩呢。”我想起公公的那个解释,开始觉得好像有些理解了,至少不再和丈夫争论这个话题了。
但,其实在心里,我仍然很怀疑。
“那是说漂亮话给你们听的。因为一次征兵时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另一个送了人)没去,有人怀恨在心,我考上师范他就是不给我开介绍信,我还写了信给我的监考老师——我那时就在这里(说着在我家阳台上往不远处的某工厂指了指)考试,还住了一天,那老师挺好的,还给我回了信,但还是没办法,没有介绍信就不能去学校报到的。”
虽然我对他原来的那个解释一直心存怀疑,但当他终于把事情真相说出来时,我还是感到了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在一旁的丈夫也沉默不语。
事后,我笑着对丈夫说:“是吧?我说了爸爸当初不可能是自己不想去的吧?”不过,其实我真没想到,公公那天会终于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与喝酒肯定没关系,他每天、每餐都要喝两口的,多年的习惯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公公为什么会编出那套谎话并一直用它来向他人解释,包括他的儿女们,但我忽然想起在丈夫家堆满杂物的楼板上,有一个小小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几十本已经发黄的旧书,小姑子告诉我,那都是公公当年读书时的课本,公公一直说他们的课本都还没他保存得好呢。
当然,我更没想到的是,事情的真相竟然会是这样,念师范还要开介绍信?那真是一个让我们难以想像的年代。
婆婆的心事
公公是个农民,这让我感觉很亲切。我的父亲虽然不是农民,但我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都是农民。婆婆是个乡村教师,这让我更加倍感亲切,我的母亲也是,而且她们的教龄也差不多,都是60年代就开始站讲台。但是,她们的工资却相差很大,原来婆婆一直是民办老师,都快退休了,马上就21世纪了,她每个月还只有一百来元的工资,每次还要去村委会打条子领取。为此,公公多次让她放弃这份职业:工资没有一点点,还常常顾不上家里(为此丈夫年幼时还请了人带,后来公公看着孩子太可怜就辞去了村委会的工作),可她一直舍不得,当然也一直巴望着能够转成国家老师,眼看就要到退休年龄了,再不转正,就是这一百来元都会没有了呢。
这成了她的心事,也成了全家人的心事。
每次去参加转正考试,我都跟着丈夫一同守在考场外面,甚至一向循规蹈矩,读书时最反感偷看之类的我,也平生第一次找人想法帮她“作弊”——不为别的,一想到婆婆教了三十多年的书竟然还是这般田地,心里就觉得很不平——但是没有成功。迎考时,经学校批准,由小姑子代她上课,她自己在家复习功课,但她不时从房间里出来叹气:不行,不行!年纪大了,看不进去书了。原本就只有小学文化,现在年纪又这么大了,考了几次都没有通过,她感到很灰心,甚至想不再去考了。我们都给她打气:只要有考试你就去考,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前你不是说有好几次考试你都不知道(怀疑是有人故意封闭消息)吗?现在知道了干嘛不去考?
终于,,辛苦了三十多年,50多岁的婆婆终于如愿以偿地转成了国家教师,现在退休了还有一千多元的工资呢,再也不用看公公的脸色了——以前家里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公公种田地的收入,公公原来嫌她工资太低,现在当然高兴了,但有时又有些失落和不平衡呢。
不过,婆婆又有了新的心事。那天,在我家听到我带女儿又去了哪儿时,她羡慕地对女儿说:“真是先生的眉毛不如后生的须呀,你小小年纪就去了那么多地方,奶奶六十多岁了还连火车都没坐过呢。”
其实,她这话放在她现在居住的村庄也一样成立。这在改革开放前是不可想象的。过去,在村子里,能去县城就会成为一件众人羡慕的'事,现在呢,就是去广州、深圳、上海、北京都没什么人稀罕了。坐火车更是家常便饭了。年轻人不消说,很多中年男女也加入其中。是的,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去打工,打工让乡村的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对城市不再陌生,打工的人们回来在乡村树起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婆婆看了羡慕,但她心里其实也是满足的,因为她的小儿子在外面打工也攒了足够回村里盖幢漂亮房子的钱,只是这小子偏偏要去县城买那有小区的洋房子,她和公公虽然对此都有点意见,但也挺高兴的,和村里人说起来脸上也挺有光的。所以,婆婆更羡慕的是,他们年年都可以坐好几趟火车,她却连一次火车都没坐过呢。
婆婆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个离县城几十公里的乡村度过,很少出门,唯一一次出的远门是十多年前跟着公公去省城买农机,也还是乘的汽车。
小儿子在温州开餐馆,退了休的婆婆在家帮着照看小孙子,儿子想孙子时也让她抱着去了几次,看到了高楼大厦和许多许多的车子,但还是乘的汽车。这不小儿子又打来电话,她又和公公带着小孙子去温州住了些日子。去的时候还是乘的汽车,回来时公公(他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去过上海等地了)为了帮她实现这个心愿,合计着去坐火车,但后来因为火车要转车,两个老人还带着个小孩子实在不方便,还是只好作罢。
端午节快到时,远在江苏常州的小女儿给婆婆打来了电话,要她和二姐一块去玩。小女儿夫妻俩在常州虽然也只是打工,但他们在那买了房子定居下来了呢。已经两年多没回来了,多次打电话来邀请,这次在二姐的劝说下,又有二姐夫妻俩的陪同,婆婆才终于答应了。去常州必须坐火车,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婆婆下决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只知道,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61岁的婆婆终于在20——改革开放近——平生第一次坐上了火车,欢天喜地地去外省看她亲爱的小女儿一家了。
篇6: 公公婆婆,我的父亲母亲散文
公公婆婆,我的父亲母亲散文
我心里有那么多的文字,都是为婆婆公公您们储着的。我想要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来把他们娓娓的细述。把我心里对您们的感激与厚爱融进一个个平常的文字里,咏一曲世间真正的大爱亲情。
娘,我每叫你这一声,其实都是从心里叫出来的,并不是装装样子,肯定您也一下子都能听得出来。我老是觉得,我叫您的次数可能比叫我的亲娘次数都要多,您和父亲也一直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只是,唯一不一样的,是您和父亲从不像我的亲生父母那样对我的错误瞪眼睛呵斥,抱怨,而是笑着纠正我,甚至手把手的教我。您只是对自己的儿子瞪眼睛呵斥,抱怨。。。。。。唉,所以,我在您们面前也尽量的不乱发脾气,不像在亲生父母面前那样随便。
第一次见您,是我和老公在外面旅行结婚回来,在您为我们建好的新房子里,我在一群闹喜的人群里看到您和几个大人从外面走进院子,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就认定您就是我的婆母。刚离开亲娘的一颗忐忑之心,正需要母爱的温暖,我下意识的迎向您,一把抓住了您的双手,就像又找回了一份母爱。是的,握住您手的同时,我感觉到了,您慈爱的笑容,您无限的关爱,都从您那双温暖粗糙的手上传了过来。。。。。。这时,听到有人高兴的说:“哎呀,三婶子,你可娶了一个好儿媳妇,长的多漂亮啊,您看,跟您多亲!”
我第一次叫了您一声“娘”,看着您幸福的笑容,我也陶醉了,并不是周围喜庆的氛围感染了我,而是我那颗遍体鳞伤的心忽然感到了被宠爱的感觉,是啊,有什么比又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更让人满足的呢?
您和公公只生了三个儿子,所以,我这第一个儿媳妇,成了您和公公的,不,是一家子人的宠物。我太明白了,两个弟弟,视我为家里最重要的人物,对我敬重,爱护,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奶奶和姥姥两位老人,对我关爱有加,特别是您们两人,父亲母亲,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然融为真正的母女,父女。
三个儿子的三栋院子,主房配房加院墙,都是您们两人的汗水建起来的,光是垫地基,您们就拉了无数的土,那都是一下一下装上车,再一下一下卸下来,我们家的主房配房,还在中间挑了一茬土墙。我见证了您们给两个弟弟建房的辛苦,还要用从地里辛苦扒拉出来的微薄收入娶儿媳妇。所以我知道您们欠的`账简直像个大山,也同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您们没有让儿子们替您还一分钱,甚至,还时不时的帮一下我们。况且,您们还要在操持着这一切的同时看护孙子,一边还要还那不知何时能还清的账。父亲母亲,您们这一辈人的辛苦,如果年轻人能真正的理解并心疼您们,该多好啊!
如今,那骇人的账已被您们一一还清,好像您们还有了小小的剩余。但是,您们的身体却也已像经年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全身的病痛不断袭来,使得您们把药当成了饭,每天按时的吃。看着您们两个每天都互相提醒着吃药的情景,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我只能老是对您们说,不能拿药当饭吃,是药三分毒。但我知道,这是您们必需的。
父亲母亲,放心吧,您们付出的爱肯定会有回报的。
★ 给你250字作文
★ 婆婆也是妈随笔
★ 岁月?流年散文
★ 过年回家散文
【写给远行的公公婆婆散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
母亲节的满分随笔作文2022-09-29
梅子散文2023-07-30
陌上岁月委婉流年散文2022-07-31
回家过年就是这样任性散文2023-02-24
让我们爱恨两难的人散文2023-02-26
母亲节的高中随笔作文2022-12-07
一封来自天堂的家书经典散文2022-09-10
平凡的生活,伟大的爱散文2023-03-14
我的两位母亲作文2023-06-29
梅子的散文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