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时间:2024-05-06 07:16:2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精选19篇)由网友“wanghr”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供大家阅读参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篇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教案示例1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马克思作为伟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马克思在海格特公园的坟墓图片,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篇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恩格斯

述哀 不可估量的损失

歌功 发现 参加

颂德 永垂不朽

推荐课外读物:

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马克思秘史》(沙叶新)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列宁《卡尔・马克思》

.教案点评:

1本文选取典型材料为论据,以严谨的结构论证论点的.写作方法,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

篇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唐海波

教学目的:

1掌握全文论辩结构。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分析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通过寻找承递性语句,来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难点:语言艺术。

分析第三段句子成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那么作为自己一生的挚友和战友永远离去,恩格斯会怀着什么心情来发表演讲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悼念――评价――悼念

2 了解文体

这是一篇特殊的演讲稿,它是悼词。它在古代称为“诔辞”“哀辞”“祭文”“吊文”,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部分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职务和享年等。

主体: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作出的'成就并做简要的评价。

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

第一部分(1―2)马克思逝世的损失 对于历史科学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第二部分(3――7) 理论上 发现了剩余价值的规律 科学家

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评说马克思伟大贡献

实践上:革命实践活动 革命家

影响:敌人恨他,人民爱他

第三部分(8――9) 英明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语言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1)高度的概括性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十分丰富,实践活动的范围恨广泛,但恩格斯用短小的篇幅表现出来。既全面,又有重点,概括性强。如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对于他的实践活动写的是宣传、组织两方面。

(2)严密的逻辑性

本文论述的中心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贡献,而主要是通过科学家和革命家两方面论述的。

让学生找出两个过渡段和每一段的过渡句。

(3)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4)找出文中使用修辞的语句

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名称,借用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有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等多种。

比喻、层递、讳饰

二、分析第三段(长句子)

三、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朗读第一自然段,明确它所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3 做课后练习三,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四、讨论第六段:它是马克思作为科学家还是革命家的贡献,应把它归于哪一部分。

五、布置作业

预习《我有一个梦想》

作者邮箱: wangyouhe@yahoo.com.cn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这位科学巨匠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 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赛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做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结果引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篇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煤城主人

教学目标

1 .了解演讲词的一般写作特征。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贡献。

4.学习马克思精神,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5.揣摩重要语句,结合语境品味语言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2.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而含蓄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打印好的材料 马克思遗像 马克思各个时期的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悼词特点;延伸阅读,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导语 设计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凝重的语调叙述)同学们,1883年3月17日是世界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葬礼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举行(多媒体显示马克思遗像)。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在葬礼上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板书文题)(多媒体显示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活动图片)

二.引导学生了解文体特征(多媒体显示)

演讲词 实用文体之一,就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又叫演讲稿。他是演讲获得成功的基本保证.演讲词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动笔之前先要弄清集会的意图或活动的目的,了解听众的年龄、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明确演讲者所处的身份、地位,从而确定演说的主题。内容要充实、鲜明,道理要说的精辟、透彻;尽可能采用现身说法,以加强与听众感情上的交流,语言要明白晓畅、朴实自然,并适当采用设问、反问、比喻、引用等修辞方法。总之,一篇成功的演讲词需具备内容的逻辑性、针对性、思想性、鼓动性等等特点和形式方面的艺术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悼词演讲词的一种,是死者所在单位的领导或亲友在追悼会上发表的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稿。悼词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标题写“悼词”或写“在×××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本文 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文部分,首先要写明死者生前的身份或各种职务名称,不幸去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和终年岁数,表明用什么样的'心情悼念死者。其次按时间顺序或其他顺序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对其一生作出正面评价,以表彰死者的优秀品德和主要贡献,进而说明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再次说明从哪方面向该同志学习,怎样以实际行动化悲痛为力量。最后另起一行,用“×××同志安息吧!”或“×××永垂不朽”作结。悼词,要切合死者的身份特点,在表达方式上要求把记叙、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语言应精练而富于感情色彩,措辞应恰如其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听示范录音

2.教师检查词语积累情况(多媒体显示)

下列黑体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估量 ( li à ng ) 悼 (d à o)念 肤 (f ú )浅

B 繁芜 (w ú )丛杂 忌 (j ì )恨 空 (kòng)白

C 豁 (huò)然开朗 诬蔑 (mie) 领域 (y ù )

D 诅 (j ǔ )咒 诽谤(b à ng) 卓(zhu ó )有成效

答案 B(A li á ng, fū . C mi è . D zǔ )

3.了解本文语境

明确:这篇文章语境独特。悼词特定的环境:庄严的葬礼。特定的场合:马克思墓前。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战友的墓穴,亲临庄严的葬礼,以特殊的身份发表讲话,因而字字句句都饱含了对马克思特殊的感情。

4.学生大声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

①找出全篇行文的总纲,了解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②找出本文承递性的词句及过度性的句段,理清本文思路,画出有关指代性的词语,了解其指代的内容。

篇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6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选择典型事例作论据,饱含感情地进行议论的写法;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及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长句和层递式结构(二部分并列结构)。

2.难点: 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纷繁芜杂: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芜:乱草              丛生。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              huò开通敞亮。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 卓越、突出

英名: 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解题:

马克思: 1818.5.5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1841年大学毕业。从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起,到1883.3.14在伦敦的书桌旁逝世,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41年,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1844年,恩格斯在巴黎跟马克思首次相见,从此后,“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他们两人合著的。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同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列宁)。马克思逝世的第三天,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恩格斯在墓前发表了这个讲话,讲话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悼念。

本文是一篇悼词。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概述马克思的逝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损失。

第一自然段(引论)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一开始,恩格斯怀着沉痛的心情,郑重的态度,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连“三刻”也写出来,是为了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用“最伟大”总括下文马克思一系列的理论贡献;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两个“思想”深刻点明下一节“不可估量的损失”,“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深感遗撼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

第二自然段(过渡段)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过渡到具体叙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两句)“不可估量的损失”表现在两个“对于”,第一个“对于”指马克思领导欧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方面说的,第二个“对于”指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理论贡献方面说的。两个状语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对于下文的论述,既是高度的概括,又是严格的限制,它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可估量”既说明损失之大,又表现了非常痛惜的心情。第二句从时间上说,“不久”从时间上使人们切身感受到这种损失的巨大,表现了恩格斯痛惜的感情;“空白”说明了马克思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补偿的损失。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本论、事实论据

第一层(3─5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着重说明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

3自然段,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层层深入地论述,说服力量强。

先类比: 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生物进化论这一科学成就类比,衬托了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划时代的意义。(在研究事物发展规律上,达尔文同马克思有相似之点,但马克思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达尔文,因为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上,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大飞跃,是整个世界史观的一大革命,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广阔的.前景,这就是达尔文所不能相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整个3自然段是一个单句,分析如下:

[正象……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既(历……简单)事实: 人们首……相反。三个宾语同位复指,三个复指成分之间,后一个对前一个起注释作用。[正象……一样],比况结构作状语,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冒号后面,是具体说明马克思发现的划时代意义的,这个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分析复句:

①人们……穿

1.条件关系                     (只有……才……的省略形式)

②然后才能……等等

③所以,直接……基础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一定的发

2.因果关系                        展阶段”构成了经济基础,上层建

④人们的……起来的     筑是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三、四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⑤因而,也必……解释

3.转折关系                       (“而”是表转折的连词)

⑥而不是……相反

1、2、3大组之间的关系,③分句句首用“所以”,是用来连接1、2大组,说明2组是上组推论出来的,因此1、2组之间是因果关系,2组推出的结论,又是3组的前提,并且⑤分句前用“因而”来连接2、3组,表明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如图所示:

①…………

条件……

②…………(才)

因果

③…………

因果……

④…………

因果……(所以)

⑤…………

转折……(因而)

⑥…………(而)

……‖……才……|所以……‖……‖因而……‖而……

①条件   ②   因果  ③  因果④因果  ⑤  转折 ⑥

③分句的分析: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

篇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4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 小节 “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 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

篇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5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C、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C、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一共有几个句子,试讨论其句型结构。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一样”是前置状语;“马克思”是主语;“发现”是谓语中心词;“规律……做得相反”是宾语中心语;“人类……发展”是定语。

4、第三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复句,试分析这个复句。

明确:①||(条件)②|(因果)③|||(并列)④||(因果)⑤|||(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附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国家反动政府的驱逐。他生活贫困。最穷困的时候连吃的都没有。面包房、肉铺、房东都来讨债,连夫人的围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当了,为此他无法上街。有时想寄稿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马克思很爱他的孩子。可两个儿子一个养到八岁,一个二岁,都因贫病无钱医治而死。他的小女儿,得了重病,不到11个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复活节,马克思刚写好一本小册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国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镑钱,才付清了棺材钱。他家分别在1850年、1852年、1857年连续死了四个孩子,只存活了三个女儿。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

篇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简介背景: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四、整体感知: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先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2、找出过渡性段落和总括性段落: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3、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五、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还”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3、“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4、“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5、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6、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7、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六、讲解文章第6-7段。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5、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6、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

篇10:〈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2

教学目的:

这是一篇极富思想养料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我首先应根据其本身的语文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其结构特和语言风格,但决不能仅止于此。剖析其结构和语言外壳的目的,是为了把握其思想内核,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今天的中国和他们自己的人生。具体说来,我力图充分挖掘本课的语文教育因素以达到如下目的:

1. 开启思想闸门。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他重视实践并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必须根据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今天跨世纪中学生的精神养料。

2. 进行人格熏陶。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力求能让学生由衷地感到: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完全理解马克思的不朽学说,但我们完全应该而且也可以学习他伟大的人格!

3. 感受时代脉搏。不能让学生觉得他们是在学一篇“外国文言文”,而应在分析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联系当今中国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深深感到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结构的把握和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学生如果不适应这种研讨式的教学风格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状况怎么引导?

2.放手让学生质疑研讨,如果出现一些我事前无法预料的思维火花时,我又如何驾驭课堂(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不影响教学的节奏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由此引出话题:

调查: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同学请举手。(美国高中生的必读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2.提示学生:以马克思精神学习这篇关于马克思的文章。

“您喜爱的.座右铭?”“思考一切。”这是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女儿的一次对话。这充分反映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那就是“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天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可贵品质。

今天,我们应该以独立思考的精神来研究探讨这篇著名的文章。学生、教师、作者平等对话。

二、朗读一遍课文(或快速默读课文),就其结构和语言思考提问(或写成纸条)。

三、师生研讨:(以下只是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教学程序。具体的教学步骤将以现场学生的思维状况随机而定。)

[假设一]

学生问: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引导:不仅仅是婉语→突出其“思想家”而且“伟大”(为什么?)→试从文中找出体现马克思思想贡献 (理论贡献)的语句(“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的贡献是不是“思想贡献”?(注意这样一句:“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那么,什么是“主要的”呢?→对文中有关马克思伟大实践的论述(“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在恩格斯看来,这两方面的贡献,那个更重要?为什么?(从语言入手:“远不是最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展示结构提纲。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

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

如果让马克思来评价自己,他会认为自己的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二]学生问:为什么文章的最后一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要用一个“将”字?

引导: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充满信心?(“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的科学贡献究竟有哪些?(在文中找有关内容)→从“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恩格斯对这些贡献的评价有何不同?(根据关键词)→为什么把最伟大的贡献排在最后?(衬托)→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三]学生问: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

引导:仅仅是表现马克思的蔑视和大无畏气概吗?→“你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自白》)→(“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比起马克思的宏伟目标,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请从文中找出马克思为了自己的目标,做了多少事?→从理论贡献到实践指导→分析关键词语→展示结构提纲。

[假设四]如果学生不提问,或所提问题不涉及教学重点,那么,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拟提问题(不全讲,根据情况选择提出):

⊙为什么恩格斯要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怎么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句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为何要加一个“将”字?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注意这样一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的每一个新发现―― 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这说明了什么?(任何科学理论,贵在创新和发展。)

⊙作者在总体评价马克思的功绩时,说的是“对于战斗着的欧美无产阶级,对于历史学科”,即先说实践后说理论,可是为什么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论述时却先谈理论后谈实践?

说明:以上问题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独到见解。

●结构提纲(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适时展示)――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

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

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物质决定精神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剩余价值的发现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

2.实践贡献(革命家)

注重实践(过渡段)

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

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传:编报著书

组织:创立协会(顶峰)

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

战友:“尊敬”、“爱戴”、“悼念”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总结语言风格(最好引导结合讨论和练习二、三学生得出结论)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

篇1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8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K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J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8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2: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①

恩格斯

返回页首

自读提示

这是一篇经典演说辞,内涵丰富,通俗易懂。学习中要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并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②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③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①选自《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标题是编译者加的。马克思(1818-1883)3月14日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这是恩格斯(1820-1895)在葬礼上发表的讲话。 ②﹙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③﹙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占有的价值。

·11·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①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②(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③(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④(1847年),《新莱茵报》⑤(1848一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⑦,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⑧;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①﹙马赛尔·德普勒﹚法国物理学家。他在1882年慕尼黑的电气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在米斯巴赫至慕尼黑之间架设的第一条实验性输电线路。 ②﹙《莱茵报》﹚ 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科隆出版的日报。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担任该报编辑。③﹙《前进报》﹚1844年1月至12月在巴黎出版的德国报纸,每周出两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发表过文章。马克思从1844年夏天起开始经常参与该报的编辑工作。该报对普鲁士反动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批评。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法国内阁于1845年1月下令把马克思及该报其他一些撰稿人驱逐出法国,《前进报》因而停刊。④﹙《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是侨居布鲁塞尔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创办的。1847 年1月创刊,1848年2月停刊。1847年9月起,马克思和思格斯成了该报的经常撰稿人,对该报的方针开始发生直接影响, 1847年最后几个月,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该报的编辑工作。⑤〔《新莱茵报》〕从 1848年 6月 l日至 1849年5月19日每天在科隆出版,总编辑是马克思。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恩格斯。⑥

﹙《纽约每日论坛报》﹚一家美国报纸,1841年至1924年出版。在19世纪40至50年代,该报站在进步的立场上反对奴隶占有制。马克思为该报撰稿,继续了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约恩格斯写的。⑦﹙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1864年秋由马克思创立。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持的第一国际,领导了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 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了激烈斗争,巩固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⑧(各国政府……都驱逐他)马克思曾四次被各国政府无理驱逐:1845年1月被逐出法国,1848年3月被逐出比利时。1849年5月被逐出德国,同年8月第二次被逐出法国。

·12·

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①,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练习

一 通读课文,总体把握文章大意,按题意境空。

1.讲演一开始,恩格斯称马克思为“_”,给马克思以准确而崇高的评价。因为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发现了_和_。

2.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是从_和__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逝世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两个“对于”提示了全文的论述中心。文章旨在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表达作者深切悼念之情,而这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作为_和_的双重身份来论述的。

二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①﹙加利福尼亚﹚美国西南部靠太平洋的一个州。

篇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

课型    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     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 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

篇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恩格斯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  (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    地点:安乐椅                 (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           (痛惜崇敬)

损失     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                              (深远影响)

空白     科学理论

备课小结:

文字,是多么美,多么精致可爱的精灵啊!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可阅读教学中,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这一浅表的实在的东西出发,来推究作家的本心,体会那抽象的妙境,是可谓须“深入浅出”了。而教师备课,亦即寻求一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的途径。于是,这条路平坦或坎坷,就看你,教师,领路者的素质与勤奋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10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3

.教案示例3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2.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

把握重点句群、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四、课型:自读课

五、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把握全文结构,分析3、4、5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à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ú)杂 豁(huò)然开朗

肤(fū)浅 衷(zhōng)心喜悦

卓(zhuō)有成效 嫉(jí)恨

诽谤(fěi bàng) 诅咒(zǔ zhòu)

给(jǐ)予答复 诬(wǖ)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朗诵录音,并结合悼词的一般要求,思考本文的段落划分。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2至第8段为第二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9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结构。

提问(1):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二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在第二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提问(2):①第二部分第6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承上启下。

明确②:第8段首句“正因为这样”的“这样”紧承第7段列举的马克思所参加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第8段内容又是在叙述这些活动对马克思的影响,因此第8段应与第7段结合在一起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

五、讲解第3、4、5段。

提问(1):①第3段中“简单事实”后的冒号所领起的内容是什么?②“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③如何理解这一“规律”?④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明确①:冒号领起的内容应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明确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解说,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明确③:了解了复句中各分句间的层次关系便理解了这个“规律”。

[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

(状语前置,类比,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

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③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④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⑥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画线所标,是一个多重复句充当宾语,划出来的两层均为解正关系)

“所以”领起③④⑤⑥句。“因而”领起⑤⑥句。

这六个分句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概括。马克思第一次正确解决了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建立了正确的唯物史观,纠正了以往的唯心史观。恩格斯仅用六个分句便将马克思的学说讲述得清楚明白,显示出他那高度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

提问(2):①第4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②第5段中“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③哪些重点句概括马克思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明确①:“不仅如此”的“此”即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又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使文章内容又推进一层。“不仅如此”是由一般向特殊的过渡和深入。

明确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这句话是对3、4段的概括。由“两个发现”过渡到“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由“点”到“面”的概括。表明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其研究领域之广(“每一个领域”),钻研之深(“不是肤浅地研究”),价值之大(“都有独到的发现”)。如果天才如郭沫若所说,有直线型和球型两种的话,马克思该属于第三种,因为他既有直线型的精深,又有球型的广博,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天才。

明确③:概括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的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作为科学家,他还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六、.总结。

第2、3、4、5段在表述时,作者注意使用概括性语句(例如两个“对于”)和指代性语句(例如“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阅读时,若能抓住这些语句,将概括部分和指代部分具体化,那么一方面能使我们提纲挈领地掌握议论的内容,另一方面能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路。

七、作业。

1.结合书下注解认真阅读第6、7、8段。

2.思考题:

①第6段偏重于肯定理论还是实践?为什么?

②第7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名称?

③第2段中两个“对于”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第6、7、8段,练习分析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简要叙述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

二、分析第6、7、8段。

提问(1)①“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②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明确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18世纪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产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明确②: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提问(2):①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什么?第7段第2句话的要点是什么?如何概括?③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④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明确①: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明确②:“他的毕生的使命”是两个“参加”所领起的短语。第7段第2句抓住两个“参加”,两个“意识到”,即可将全句概括为:马克

篇16: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396。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214,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397,《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221,《新莱茵报》(1848―1849年)222,《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227,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193,――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载于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第13号

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4―376页

篇17:语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1.  体会恩格斯在文中表现的沉痛、敬仰之情,缅怀伟人丰绩;

2.  理清文章思路,训练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  抓住悼词的一般特点,从伟人的友谊入手,体会文章的感情,给学生以情感上的震撼;

2.  文章思路展开清晰,以学生阅读为主,对学生强化从内容看思路的阅读能力训练

3.  教学时数安排一教时

教学准备

1.  随笔:《天下第一友谊》(课前阅读)

2.  图片:马克思和恩格斯

3.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辨认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

出示列宁的一段话,从俩人的友谊导入新课。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二.听读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那么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到底写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写的呢?下面我们完整地听一下这篇文章的录音,整体感知,请大家注意把握内容,体会感情;同时,找出这篇悼词的中心段。

三.解析文章内容

1. 提问:录音听完了。全文的中心段找到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第二段。

提问:两句中哪句是中心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应该是前一句,因为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说明。前一句的主干是“逝世是损失”,后一句的主干是“空白会使人感觉到”,全段着重讲的是逝世带来的损失。

下面请大家用一分钟时间,将这个全文的中心句背下来。[学生背诵,教师板书要点]

2。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全文是怎么表达这两个“对于”的呢?或者换一句话说,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究竟是些什么?根据听读,大家按课文顺序迅速归纳一下各段要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①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③其他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④创建理论⑤制造舆论⑥参加组织⑦创立协会

3.  这些贡献中,主要贡献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理论科学使马克思感到喜悦,但有了能对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时,马克思更喜悦。”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板书:首先是革命家]这一段说的是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文章的这个中心句就涵盖了下文马克思对革命的卓越贡献.出示马克思墓志铭一句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提问:马克思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遭到了各国政府的驱逐,资产阶级的诽谤、诅咒。

提问:不同性质的政府、不同派别的资产阶级结成了反革命的神圣同盟来反对他。还有没有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这样就完整了。

4.提问:我们再看最后一段,一句话构成一段,这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提问:这是从内容、结构上考虑的。如从其他角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对马克思的伟大事业进行评价。表示无比哀悼的心情。

5.提问:再看“这个人的逝世”,在第一段中是用哪些词语表述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但永远地睡着了。[板书要点]

提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愿意直接说出。也是不忍心直接说出。

提问:知道这叫什么修辞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讳饰。出示“讳饰”修辞格知识内容。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等等。

6.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归纳,借助板书,把全文结构小结一下。谁来说说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从“逝世”说起,紧扣两个“对于”,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进而说明“损失”巨大。

提问:注意到了③④⑤段和⑥⑦段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③④⑤段从理论方面,⑥⑦段从实践方面。[板书:理论、实践]

提问:两方面各突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理论上突出了“两个发现”,实践上突出了“宣传”和“组织”

篇18: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

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养料。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篇1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1883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停止思考了。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学生以及亲属都来到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将他与其夫人合葬在一起,为他举行了简朴而又庄严的葬礼。在葬礼上,恩格斯以极其悲痛与无比崇敬的心情发表了这篇演说。

作为马克思生前的挚友,可以说,恩格斯是最了解马克思的一个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也是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在这篇演讲中,恩格斯并没有直接陈述悲痛的字眼,而是用平常的话语来打动听众,让人信服,他所作出的一切评价都是真实客观的。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人民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恩格斯把他的贡献与达尔文对于有机物的发展规律相比较,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巨大的。恩格斯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一生的两大发展,除此以外,他还对科学领域的极其关心。马克思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恩格斯也对马克思高尚的情操和人格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肯定,形象而生动地表述了马克思生前的为人,“他或许有很多敌人,可不见得有一个私敌”,让听众了解到马克思是一个胸怀广大的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

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对于另一位大师逝世的悲痛。明确、严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富有情感的语言,中肯理性的评述,构成了这经典悼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课时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一年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3

鲁教版高中语文《劝学》说课稿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

演讲稿写作要注意入题、破题、点题

《物种起源》的语文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精选19篇)】相关文章:

《物种起源》语文教案2023-08-20

演讲稿开场白台词12种技巧2024-01-22

祭十二郎文文言文知识点2022-10-24

《物种起源》导言 二2022-12-15

演讲稿开场白的一些技巧2022-11-15

演讲稿的格式及写法2022-04-30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2022-10-15

《物种起源》导言 达尔文2023-06-17

点题扣题范文2023-10-21

清明缅怀先人作文2022-06-0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