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

时间:2023-03-25 08:09:4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推荐10篇)由网友“声音在笑泪在飙”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

篇1: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

恩格斯和列宁在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方面有着重大的贡献,但他们的某些论述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他们没有把真理与表述真理的形式严格区别开来,因而在理论上给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者和相对主义者一个可乘之机,我们今天应完善恩格斯和列宁的真理观.

作 者:夏民生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政法系,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023.3 关键词:理论   真理   真理观   绝对真理  

篇2:恩格斯和列宁论绝对真理

恩格斯和列宁论绝对真理

恩格斯和列宁是在不同的论域中使用绝对真理概念的.恩格斯把绝对真理理解为穷尽了人类一切认识成果的“终极真理”,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概念,任何企图获得绝对真理的'想法都只能导致无法克服的矛盾.列宁则把绝对真理理解为客观事物、客观实在或是绝对正确的认识;或把绝对真理等同于客观真理;有时又认为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总和.造成他们之间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不同、论敌不同使革命理论的论述重点不同,也有革命导师对不同的思想材料取舍而产生的差别,还有语言概念的歧义和多义使他们在论述不同的问题时使用了同一个概念.

作 者:谢维营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4 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2002 22(1) 分类号:B023.3 关键词:恩格斯   列宁   绝对真理   区别  

篇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外开放思想的两个问题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外开放思想的两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思想就一直是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然而,早在一个世纪前,经典作家实质上就提出和阐述了对外开放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列宁的“利用资本主义的'西方”的构想,正是这一思想的最早表述,其在某种意义上也开启了今天全球一体化思想的先声.

作 者:吴科达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年,卷(期): 20(2) 分类号:A811 A821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对外开放  

篇4:论列宁真理观在新经济政策中的运用和发展

论列宁真理观在新经济政策中的运用和发展

本文以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为一个考察视觉,对列宁的真理观试图通过可能性分析、现实性分析和必然性分析来考察其在新经济政策中的合理运用、丰富和发展,并阐明了列宁的真理观的.理论意义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作 者:杨竞业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刊 名:岭南学刊 英文刊名:LINGNAN JOURNAL 年,卷(期): “”(6) 分类号:A821 关键词:列宁   真理观   新经济政策   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  

篇5:恩格斯名言

有关恩格斯名言

有关恩格斯名言

1、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恩格斯

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3、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恩格斯

4、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恩格斯

5、我认为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恩格斯

6、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恩格斯

7、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 ——恩格斯

8、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9、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

10、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

1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恩格斯

12、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 ——恩格斯

13、任何宗教教义都不足以支持一个遥遥欲坠的社会。 ——恩格斯

14、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恩格斯

15、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恩格斯

16、野心就是一切虎伪和谎话的根源 ——恩格斯

17、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 ——恩格斯

18、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恩格斯

19、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恩格斯

20、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

21、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恩格斯

22、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23、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

24、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恩格斯

25、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 ——恩格斯

26、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恩格斯

27、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

28、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恩格斯

29、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 ——恩格斯

30、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恩格斯

31、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恩格斯

32、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恩格斯

33、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恩格斯

34、逆境使天才脱颖而出,顺境会埋没 ——恩格斯

35、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 ——恩格斯

36、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

37、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 ——恩格斯

38、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须的 ——恩格斯

39、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 ——恩格斯

40、辩证法是关于普遍关系科学 ——恩格斯

41、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

42、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有用场 ——恩格斯

43、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恩格斯

44、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 ——恩格斯

45、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那是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的。 ——恩格斯

46、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 ——恩格斯

47、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恩格斯

48、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 ——恩格斯

49、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 ——恩格斯

50、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恩格斯

51、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恩格斯

52、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

53、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恩格斯

54、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船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

55、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恩格斯

56、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 ——恩格斯

57、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 ——恩格斯

58、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恩格斯

59、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恩格斯

60、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中吗? ——恩格斯

篇6:恩格斯经典名言

恩格斯经典名言精选

1、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2、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3、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4、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名言

5、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6、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7、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8、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9、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10、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11、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12、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13、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14、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1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6、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17、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篇7:恩格斯名言

关于恩格斯名言精选

1、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2、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3、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中吗?

4、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

6、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

7、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

8、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9、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10、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终了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

11、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12、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

13、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14、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15、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

16、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17、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8、绣花针对铁梁,大小各有用场

19、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20、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

21、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22、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23、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24、我们看到,一方面是一定的权威,不管它怎样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一定的服从,这两者,不管社会组织怎样,在产品的生产和通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下,都是我们所必须的

25、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

26、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27、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那是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的。

28、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29、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30、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

31、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

32、逆境使天才脱颖而出,顺境会埋没

33、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

34、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35、我认为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36、野心就是一切虎伪和谎话的根源

37、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38、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39、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40、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41、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42、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

43、辩证法是关于普遍关系科学

44、任何宗教教义都不足以支持一个遥遥欲坠的社会。

篇8:恩格斯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分析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883年3月17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40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因此,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结高屋建瓴,充分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文章开头先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首先,马克思是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一切深刻地证明了马克思在思想领域的伟大贡献。

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作者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一个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而且,马克思还具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句,充分表现了他的气度,而“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一句则充分展现了他的胸怀。因此,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最后一句总结全文,简洁而有力。

二、问题研究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这篇演说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第一层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方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极富有感染力。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功绩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而又充满感情。体现在语言上,文章用词准确,生动凝练,内涵丰富。如开头一句,“还不到两分钟”写出了恩格斯未能在马克思生前与他见最后一面的极大遗憾;“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永远地睡着了”既是对上文委婉含蓄的解释、说明,更是作者感情上的递进、加深,倾注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有关练习

一、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个怎样的人物?你对他又有哪些了解?试结合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为马克思写篇小传。

设题意图: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平时的学习和阅读,加深对马克思的了解。

参考答案: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意义与达尔文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伟大。其次,马克思还是一个革命家,他积极从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为无产阶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马克思还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充分展现了马克思宽广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度。

学生可能在政治课上或通过其他途径对马克思有所了解,尽量让他们畅所欲言。

二、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语句,揣摩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5.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揣摩关键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和浓郁的感情色彩。

参考答案:

1.“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包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2.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4.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5.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三、下面的文章是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

(文章略)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树立高远的理想。

参考答案:

(略)。

教学建议

一、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二、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反复诵读并揣摩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和用词的妙处。

有关资料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整个欧洲。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二、“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他几乎不能吞咽。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较容易了,因此,死亡的来临是意外。3月14日下午两点多,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于半睡眠状态。她随即同恩格斯又一起上楼去,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距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

三、谈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两个问题(刘世剑)

1.关于第1段的思想感情

感情深沉、含蓄,是这篇悼词的显著特色之一。这在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许多同志正确地指出,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对死者的深切悼念;但是,为什么叙述的口吻又如此平静呢?让我们先看一看3月15日,即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作者写给弗·阿·左尔格的信。这封信叙述了马克思逝世前两年之中被各种严重疾病折磨的过程,特别是比较细腻地描述了不久前他病危时的情形:“……六个星期以来,每天早晨当我走到拐角的地方的时候,我总是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看看窗帘是不是放下来了。”所以马克思的逝世对恩格斯的打击多么沉重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他不能把自己异常悲痛的情绪完全带进悼词,因为马克思主义者悼念自己的领袖人物不单是为了寄托个人的哀思,更主要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评述他们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这便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的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浓缩在“──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半句话里。这半句话不仅仅唤起人们的痛悼,而且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恩格斯致左尔格的信,见《恩格斯论马克思》(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我们今后应该怎样做?恩格斯并没有从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讲话的。因此,悼词开头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丰富得多,对马克思的悼念和评价融为一体,显得更有分量,更令人感奋。

另一方面,也许是更值得说明的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不单纯是痛苦,它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譬如说,为什么要把马克思的逝世写做“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呢?有的同志认为这是说马克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工作,而作者正是因为没有料到他会这样突然逝世,思想感情才发生剧变,产生了极大的悲痛。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从上面引述的信的内容可知,马克思临逝世的一段时间内几乎一直处于病危,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所以作者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他。“3月14日中午,恩格斯来的时候……马克思正似睡非睡。”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78年12月第1版,第345页。两分钟后,他就坐在安乐椅上长眠不醒了。可见悼词中对马克思逝世情景的记叙虽然很简单,却是上述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当然也不是纯客观的记叙,问题是怎样准确地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主观因素。我们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固然无比沉重,但同时他也感到有某种安慰,悼词中强调的也是这后一种感受,就是说,不管怎样,马克思的死毕竟是安详的、毫无痛苦的。正像作者在那封信中继续写的那样:“医术或许还能保证他勉强拖几年,无能为力地活着,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这是我们的马克思绝不能忍受的。眼前摆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受着想要完成它们而又不能做到的唐达鲁士式《恩格斯论马克思》原注23:唐达鲁士是古希腊神话中吕底亚王,因侮弄诸神被罚沉沦地狱,永世受苦。他身立水中,头上悬挂着果子,每当他想掬水解渴或摘果充饥的时候,水和果子就消失不见。的痛苦,这样活着,对他来说,比安然地死去还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像废人一样勉强活着,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健壮时经常予以痛击的庸人们的嘲笑……”这段话生动地体现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他对自己亲密战友马克思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活着就要工作和战斗,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活着,他的精神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这种极其宝贵的性格,所以虽然马克思的逝世对生者说来是可怕的不幸,但为死者着想,作者认为马克思安详地死要比无能为力地活着好得多。

把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掘出来,有助于了解马克思的为人和思想性格,也会加深体味作者对马克思所怀有的极其深切动人的阶级感情。

2.关于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地位

这篇悼词的层次划分是很不一致的,但依据第2段提出的全篇内容的纲(“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觉得除开头的总起和结尾的悼念语外,中间分成评述作为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评述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两部分,是比较合适的。主要分歧是这两部分的界限在哪里,这就牵涉到对第6段在结构中的地位的看法了。

有些同志认为从第6段开始文章已正式转入评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贡献,这是值得商榷的,理由如下:

第一,应当承认这段具有过渡性质。但是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一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讲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二是从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第一层过渡属于同一部分内的联系,是本段内容的重点,因此说第6段属上比较稳妥。这需要从悼词的思想内容出发作一些具体分析。

应看到,作者在评述科学巨匠马克思的时候,并未限于单纯地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进一步说明了他所以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2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十分了解他这种观点的恩格斯在悼词中也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注意:这句应看做第6段的分论点。)这些话表明了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总看法即他的革命的科学观。马克思在一生中所以能排除任何困难、险阻,不知疲倦地攀登科学高峰,就是因为他早就牢固地树立了这种正确的科学观,具有崇高的目的和强大的动力。只有明确地揭示这一点,才会使人们看清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的全貌。马克思不是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房里的学者,而是一位同实际革命斗争血肉相连的生气勃勃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创始人。恩格斯写第6段的意图也就在于此。当然,从第二层过渡看,这样写也使得科学家马克思和革命家马克思衔接起来,这虽是两个部分之间的过渡,但也仅仅是过渡,不能说已经正式转入写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贡献。

其次,怎样理解第6段头一句话也关系到对这段在全篇结构中的地位的认识。“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乍一看,这句很像是对3、4、5段的总结,那么下面的文字自然也就是开启了另一部分内容的论述,但细一推敲则不然。3、4段具体写两大发现。5段笼统提到其他发现,同时也概括了马克思所有发现的共同特点,──这实际已经起到了总结马克思科研成就的作用了。而这句话的“这样”两字,是直承第5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到”“很多”“不是浅尝辄止”等,而不是对于整个前一部分的总结。与这句相关联的第二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也同样不能理解为马克思对科学事业的贡献远不如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如果这样理解,就意味着把科学巨匠的马克思和革命家的马克思对立起来,并且认为后者优于前者。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尽管可以相对分为创立革命理论和从事革命实践两个方面,但它们是统一在一起的。第7段所列举的马克思革命事迹也可作为证明。何况,在一定意义上讲,为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武器──即后文所说的“某种方式”,恐怕更足以说明马克思的特点。

由此联想到应该如何认识整篇悼词结构的问题。悼词的整个结构显然十分严谨,各部分之间,每层意思之间充满内在联系:革命家马克思和科学家马克思的统一;作为科学巨匠,他的两大发现之间的统一,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他对科学事业的看法的统一;作为革命家,他的斗争事迹和斗争风格的统一,在斗争中他的爱与憎的联系;等等。这恰恰证明马克思身上各种优秀品质及特征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恩格斯在结构文章时,正是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另外,作者也善于运用适当的结构手段来显示和加强这种内在联系。这两个因素,促使悼词的结构呈现出前后连贯、相互为用、步步深入等特点,如行云流水,层次分明而又难解难分。大约这也是我们分析结构时不易取得一致意见的一个原因吧。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黄国荣)

政论文,特别是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语言富于逻辑性。为了做到条理严密,气势畅达,描述复杂的事物,表达精密的思想和阐明深奥的道理,有时用到一些结构复杂的长句。句子中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较多。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这种句子的思想内容,我们必须对它的语言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样,才可能做到政治思想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就曾做过这样的尝试。现举教学该课中一个180多字的长句为例做一个说明。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的语言形式来理解它的思想内容的:

(1)去枝叶,找主干。由于这一复杂长句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用简缩的方法,去枝叶,找主干。同学们经过分析找到了这个句子的主干:“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其余都是依附于这个主干的枝叶,起修饰和说明作用的。找到了这个主干,我再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即这个复杂长句)在全文的地位和作用。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样,抓住了这一长句的主干,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全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认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

(2)抓主干,理枝叶。去枝叶,是为了鲜明地突出主干。抓住主干以后,又须回过头来清理枝叶。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的。我启发学生弄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比喻是修饰主干中“发现”一词的状语,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历史意义。状语的提前,则对意义的伟大更进一步起了强调作用。这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大飞跃,开辟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无限广阔的前景。“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是插说部分,对上文“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补充说明。而冒号以后的文字,则与“简单事实”构成复指成分,突出了对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内容上的具体阐述。

(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在插说中,恩格斯用“繁芜丛杂”“掩盖”等词语,深刻地揭露了唯心史观的反动本质。为什么说历来的意识形态“繁芜丛杂”呢?它们为什么要“掩盖”这一简单事实呢?我引导学生理解“繁芜丛杂”是形容历来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的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掩盖”是揭露唯心史观故意歪曲事物真相以适应剥削阶级需要的卑劣行径。这里用反动意识形态为剥削散布重重迷雾来反衬马克思从简单事实中揭示真理所经历的复杂斗争和所具有的伟大意义。“繁芜丛杂”和“掩盖”中的比拟用得十分生动。

“经济发展阶段”之前,一连贯之以“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三个定语,限制非常严密,语言非常准确。这明确地阐述了“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关系。

(4)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推理过程这句话冒号以后的内容,包含了三层意思:①物质决定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资料的生产,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来解释经济基础。

第一层,使用了由关联词语“首先必须……然后才能……”所构成的条件关系复句来表达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观点。第二层,使用了“从而”来揭示“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一因果关系。第三层,则用“……而……”这一表示对比的联合复句来阐述如何解释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述三层意思之间也有个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三层意思不是平行的。分号以前的第一层意思是分号以后的第二层和第三层意思的推理的总的出发点,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所以”。分号以后这个推论本身又是一个推理。第二层意思既是第一层意思的推论,又是第三层意思的依据,这个因果推理的语言标记是“因而”。

在世界著名演讲中,恩格斯的这篇演讲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乍一看,通篇语言都极其寻常;细一读,感到在普通的词语之中,有着高超的艺术形式,以及由这一形式所表现出的炽烈情感、伟大思想。在此,我们仅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对这篇演讲进行一些分析。

拈连。演讲一开始就说道:“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此段文字中有两处用了拈连手法。前者是“思想家停止思想”,以主、宾语的同词同意拈连,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后者是“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先用两个“安”字同意拈连,接着又用“睡着了”进行同词转意。此处的修辞手法既为下文做了铺垫,又准确地反映了期望马克思永远活着的心情。

借代。恩格斯说:“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此处用视觉上的“空白”,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伟大一生的结束,对伟大事业所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使语句顿生活意。在讲到无产者对自己伟大导师逝世的哀思时,演讲者又用沙俄流放革命者的“西伯利亚矿井”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区“加利福尼亚”来借代世界各地,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地区的千百万战友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比喻。演讲者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比做黑暗之后猛见光明的“豁然开朗”,而先前人们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把发现这一理论的划时代意义准确而又生动地告诉了人们。说到各国政府和一切资产者争先恐后地诽谤马克思时,恩格斯指出,这位无产阶级的巨人对此“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样一个恰当的比喻,便将马克思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递进。通篇演讲使用递进手法之处甚多,且处处恰到好处。历数马克思的重大发现时,演讲者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一进一退,十分自然地突出了马克思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马克思一生的实际革命活动时,演讲者又说:“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里明退实进,再次点明了马克思功盖天下的地位和作用。演讲结束时,恩格斯以十分委婉的语气断言:“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一礼貌而朴实的语言,以转折递进的方法,中肯含蓄地颂扬了马克思阶级立场的坚定和道德品质的崇高。

寻常的语言、平易的风格和艺术的组合,使这篇演讲具有了不同寻常的表现力。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一演讲作为了解马克思的经典文献,看来是极有道理的。

抓住上述的关联词语,讲清它们的语法作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冒号以后这个四重复句内部复杂严谨的推理过程,从而正确理解恩格斯在这一句话里所表达的精密的思想,深奥的道理,掌握这里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篇9:恩格斯名人名言

1. 国家是不能没有警察的。

2. 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3. 犹豫不决是以无知为基础的。

4.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关系科学。

5. 有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6. 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

7.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8. 野心就是一切虎伪和谎话的根源。

9.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10. 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

篇10:恩格斯名人名言

1. 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2. 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

3.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4. 只有获得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大时,才可进行决战。

5. 任何宗教教义都不足以支持一个遥遥欲坠的社会。

6.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7. 最好你们能独立处理事情,这将使你们获得自信心。

8. 共和国是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

9. 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10. 伟大人物的天才是和有教养的群众的智力不足相辅相成的。

11. 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

12. 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

13. 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船规律的科学。

14. 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15.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16. 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17. 幽默是表明工人对自己事业具有信心并且表明自己占着优势的标志。

18. 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能强迫任何异族人民接受任何替他们造福的办法。

19. 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20. 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

21. 要是巴黎公社不依靠资产阶级的武装人民这个权威,它能支持一天以上吗?

22. 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

23. 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

24. 我认为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25.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26. 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

27. 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

2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9. 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

30. 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务上的分工罢了。

31. 整个人类历史还多么年轻,硬说我们现在的观点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那是多么可笑。

32. 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33. 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34.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5.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36.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37.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

38. 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39. 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40.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41.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那是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的。

42. 如果像你所断言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43.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

44.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45. 为了达到伟大的目标和团结,为此所必需的千百万大军应当时刻牢记主要的东西,不因那些无谓的吹毛求疵而迷失方向。

46. 国际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

47.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48. 如果世间有什么确定不移的就是:我们党和工人阶级只有在民主共和制的形式下,才能取得统治,这甚至适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有形式。

49.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

50. 对头脑正常的人说来,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

理想名人名言评析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毛选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

初三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论文命题和意义范文

议论文的写法

英文名言集合

五年级作文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恩格斯列宁的真理观评析(推荐10篇)】相关文章:

改造我们的学习党课2023-11-20

小学校长的自查报告2023-04-25

关于理想的励志名人名言2023-01-19

教师党员自我评议2022-09-25

《共产党宣言》心得体会2022-05-07

《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反思2024-01-10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教案2023-07-28

初一年级政治上册第四章同步测试题2022-08-22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2022-09-21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读书笔记2023-01-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