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时间:2022-05-08 12:32:1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精选10篇)由网友“ecitsuJ”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欢迎阅读分享。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篇1: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李长文

(吉林省公主岭市毛城子一中,吉林公主岭 136132)

摘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应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思考的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勇于思考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独立思考;课程改革;创新型人才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引导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思考,为了改变这样习惯,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其乐于思考的欲望,形成一种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人人都喜欢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局面。

首先,要通过适时的总结,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和鼓励。如有的教师定期总结学生提问题的表现予以总结,甚至有的学校,对于提出了确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由学校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开始时,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是敢于提出问题;二是能围绕学习中心任务提出问题;三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是能尝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五是能在问题解决后又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努力目标,并逐步提高层次。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勇于思考的环境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能够自由的沟通思想,要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看到他们身上各自的优点。

其次,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思考的“激发点”,及时地给予提示引导。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正是启发他思考的有利时机,决不能轻易错过。

最后,教师还应创建机会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平台。实践证明,在一个学习气氛浓厚,经常发生思维碰撞的班级里,可以大大促进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更多地为他们开辟讨论、争论和辩论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培养思维模式,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

首先,要重视揭示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掌握科学思考的方法,必须将思考问题的过程揭示出来,便于分析和研究。(教学论文 )为了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自己要弄清教材的思路,还应将教材的思路适当地揭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从教材编写者思考问题的思路来认识和把握教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介绍自己所运用的思考方法,尤其在解题教学中,更应注意将自己的思路揭示给学生。对于素质较高的教师来说,最好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思考,现场分析,现场推演,让学生直接看到教师的解题思路。

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考训练,使之逐步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具体的思考方法主要包括联想思考法、分析思考法、形象思考法,逆向思考法、发散思考法、演绎思考法、归纳思考法和推理思考法等。

再次,要因材施教,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教师只有依据学生思考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关注个体智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考品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四、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独立思考权,把思考还给学生,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是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利用好每一分钟,努力提高学生思考的含金量,实施有效教学。

三是潜移默化的引导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应充分发挥其激励、引导、解惑的作用,认真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但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把教师作用的发挥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尽量引而不发,留有余地,尽量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这就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学习。

总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在课堂的引导,正确方法的运用是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篇2: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杜学峰

长期以来,受各种参考资料的影响,很多课文的教学内容早已具有预定性,叙写了哪些内容、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何种主题、体现了什么情感,这些已成为教学的固定构架,而且所有的说法也口径大致相同。因此在进行课文预习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模式也几近僵化,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这种感觉,在我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达到了极致。我要求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学生的回答普遍是:自由快乐的百草园,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让学生提炼这篇文章的主旨时,学生的回答又几近一致: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可是这里的三味书屋真的只是枯燥乏味吗?这篇文章真的只是表现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吗?为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语文阅读习惯,我立即调整了上课策略,让学生针对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展开了辩论。下面就是这堂课上的教学实录。

先要求学生朗读三味书屋部分,按照学生自己的理解,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甲组认为是“乐园”,乙组认为是“苦园”.

甲: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还可以捉了苍蝇喂蚂蚁。这些活动都是非常有趣的。

乙:园子里只能去玩一会儿。玩久了先生就会在书房里大叫,大声呵斥:“读书!”先生还有一条戒尺,还有罚跪的规则。

乙:文中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从一个“只”字和“习字”“对课”这样无聊的学习活动,可以看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非常枯燥乏味的。

甲:先生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了,“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说明我的知识增多了,这也是一种读书的乐趣啊!

甲:“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这样:先发疯一样地读书,然后突然都莫名其妙都停下来,你看我,我看你,有时候还会哄堂大笑,很有趣。

乙:可是你看学生读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读一两天还好,可天天读的话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包括老师读的那段话,鲁迅也说“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说明他也不懂,只是瞎猜的嘛!

甲:我觉得作者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写老师读的是什么内容,而是强调那读书入神的场面。“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大家可以试着做做这个动作,看着是不是很滑稽,很有趣啊!

甲:在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孩子们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有的用半透明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画画。作者回忆自己儿时在课堂上的小动作,说明这些小动作很有意思,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我们现在有时候上课做一些小动作,没被老师发现,心里也会偷着乐呀!(不好意思地笑)

乙:这其实不也正从反面说明上课没有意思,很枯燥吗?

甲:作者说“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说明那段读书生活培养了他对画画的兴趣,让鲁迅受益终生。

甲:鲁迅说自己最成片段的绣像,“我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怀念,对失去童年的惆怅。

乙: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的时候,写三味书屋的匾下面有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这种行为是非常迂腐死板的。

甲:神圣的孔子和威严的先生变成匾和梅花鹿,接受一群孩子的跪拜行礼,这场面很滑稽可笑!

师补充:“鹿”谐音“禄”,“肥大的鹿”就喻指高官厚禄,“伏在古树下”,意即“禄在古书中”.说明那个时代读书就是为了谋取高官厚禄。作者也是在借此批判封建教育。

乙:封建教育下的老师也是要批判的。他是城里极“博学”的,可他对“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知道,并且在学生问的时候,居然“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明显的是老师不知道,却不愿意承认,有点古代读书人那种死要面子的样子。

甲:这个老师做得是不对。可是我觉得作者说先生“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段话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写出了孩子被责骂的委屈以及对大人的控诉,现在让40多岁的作者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我在课堂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关于三味书屋是“乐园”还是“苦园”,一直以来都是争议不断。我们既能读出一个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借此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也能读出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追求新知识,天真、快乐的心理。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以及其他文章的时候都能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不过,老师个人认为,这样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儿童的口吻叙述事物,以儿童的视角反映其主观感受。在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在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有快乐,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这样的童年,固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快乐。

4前,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因而他又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各种教学的契机,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追求。

篇3: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充盈着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感情朗读,激发想象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准(要动手),其次要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接着要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基调),最后是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读境作为其中的最后一步,它强调了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最终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如我在教《小鹿的玫瑰花》这课时,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小鹿的心情历程,由“开心DD难过DD又开心起来”,感受小鹿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好品质。在教学小鹿因为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话后又开心起来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蝴蝶来到小鹿的玫瑰花前,会看到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小鹿听了蝴蝶的话,又会怎么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和体验等,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让学生再读课文就更声情并茂了。

二、利用插图,启发想象

在语文教科书里常出现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看图作文等教学内容。我就巧借课文中的看图作文训练,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他们大胆想象,进行看图作文训练。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图上画了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一旁坐着些观众在观看足球比赛。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我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多个角度写场内的选手以及场外的观众。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有的同学说,守门员后边站着一个小男孩,他好像是候补的,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还有的同学说,大个子叔叔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对小时候踢球的美好回忆。话题一打开,同学们的想法就更多了。再让同学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时无话可说。

三、用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但令人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 一律,毫无鲜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有三:其一,我们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生活处处皆佳作;其二,农村的学生阅读面窄,写作语言匮乏;其三,我们没有设计好的题目,留给他们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如,《二十年后的家乡》、《未来的......》、《假如我是科学家》......这样的题目对于爱好想象的学生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了。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抓住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我们应该抓住文章“疏可走马”处,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发挥想象,动动笔。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小摄影师》一课,最后写到高尔基交代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作者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发挥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小男孩到底有没有再来?如果来了,他会怎样拍照?”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看我们能否积极地挖掘,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五、辅助激发,培养想象

教学应融会贯通,让音乐、美术制作等活动参与语文学习来培养想象力。如把一些课文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还原成图画。文画结合,画中有文,文中有画,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文本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文中作者描写的六个乡下人家独特的画面画下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昂。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有“院落晚餐”图、“瓜藤攀檐”图、“鸡鸭觅食”图等。我们围绕着同学们自己绘制的插图,开始我们的课文学习。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积极的发言,各抒己见,在充分享受着乡下人家的独特风景。

再如,我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先让学生把古诗读透,然后让同学们一边在头脑里想象诗句里的画面,一边跟着音乐唱《绝句》这首歌,同学们兴致高涨,语文课还能唱歌?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和着音乐把诗唱出来。还蛮好听的!课堂效果出奇的好。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多角度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们在想象中创造求新,展翅高飞吧!

篇4: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策略

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容器和考试机器。作为教者,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之贯穿教学始终。当然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策略。本人结合多年教学教研实践,就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

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的提问和表达会受诸多因素影响,如胆小、怕出错、怕同学嘲笑、无思路或不敢问等等。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能够清除学生心理障碍,为学生的主动问营造心理安全环境。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最好的课堂氛围,因而教师要放下威严,亲近学生,善待学生发问的行为,允许提问出错、允许补充、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积极地交流、沟通、理解和互动,形成心理认同。

比如,当发现学生有疑而不敢问时,教师以微笑和鼓励的眼神去暗示学生,传递激励信息,让学生有足够的底气发问;当个别学生嘲笑同伴提出的向题比较浅层、无价值或与本课无关时,教师要立即阻止嘲笑行为,并及时表扬敢问学生的勇气,维护其自尊心;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时,教师要热情地表扬并提议全班同学向他(她)学习,让学生获得赞赏后的偷悦感,等等。往往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赞赏的表情、一个亲昵的抚摸、一个夸奖的手势等亲近式评价,就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让学生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激起发问的积极性。

2.提供开放的提问时空。

教师要坚持照以生为本的原则,还课堂于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自然产生一些疑问,并有表达自己想法、见解的机会。真正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提出,规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由学生自己去寻找,意义由学生自己去建构,结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

3.建立多元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就像催化剂一样,不断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提出问题,并勇于挑战权威。如果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就能促使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又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我们不防借鉴如下几种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即学生自己对所提问题的质量作自评,还可鼓励学生课后以日记形式记录,这样能促使学生学会梳理和反思,对提升提问能力很有帮助。

(2)互相评价:包括师对生、生与生、甚至生对师的评价等。评价对象不但指向学生个体,还可指向某个小组、班级或老师。通过互评,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兴趣。

(3)家长反馈:即家长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看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多思考、多提问,并把提问情况定时反馈给老师。这样,在家长的配合和督促不,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问题无处不在,逐渐养成勤问的习惯。

(4)成长记录袋: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手册,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记录组员每节课、每天所提向题的情况,每周统计一次,从中发现学生的进步轨迹,然后给以适当的表扬和奖励,等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评价,只要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以敢问为荣,以勤问为乐,提问便会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二、教师示范和引导,让学生会问、善问

学生不仅对发现的问题要敢问、乐问,更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主要是指根据情境构设提出具有变式性、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原创性或发展性的具有数学味的问题,亦称之为科学提问。科学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要使学生会问、善问,教师必须发挥好引导示范代用,让学生积极思考,掌握提问技巧,提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课改以后的教材,在新课学习和一些练习题中,.都呈现了很多图片或文字信息,明确要求学生寻找有关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资源,指导、训练学生提问。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54页,出示如下这道习题,本人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个排球比一个足球便宣多少元后,立即追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呢?学生:一个足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元?一个足球和一个排球相差多少元?一个排球的价钱再加上多少元就和一个足球的价钱一样多?或一个足球的价钱减去多少元等于一个排球的价钱?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同一个问题接着,调整学生思考的角度:刚才同学们提的是减法计算的问题,还能提出用其它运算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加法、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这个角度去提问接下去,继续启发可否通过改动其中一个已知条件,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或再加上几个已知条件,把它变成几步计算的问题呢?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不但提出了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还提出许多两步、三步甚至四步计算的问题,如:买一副羽毛球拍和一个足球共需要多少钱?买2个篮球,付给售货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买4个排球,100元钱够吗,买两盒乒乓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买5个乒乓球和一副乒乓球拍一共要多少钱等等问题。

该教学案例充分展示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已知数学信息,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点拨性的语言,调控着学生的思维走向,使学生在每个核心环节里提出的问题都能循序渐进。学生切实感受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运算方法提出用不同步骤解决的问题的诸多策略。这种有层次、有方法的指导使整个提问活动显得活而不乱,很有思维含量。

2.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学生要探索的知识内容进行设计,起点虽由教师提问,但随着问题研究的开展,学生会萌发问题意识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实为抛砖引玉。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更加自主地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课时先让学生观看200米赛跑视频,同时要求学生:在观看200米赛跑实况时,注意观察跑道的结构是怎样的?每个队员起跑的位置在哪儿?从中提出数学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因提供的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素材,一下就激起他们的兴趣,争着提问:跑道为什么要设计弯道?为什么200米跑的起跑线不是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起跑线相差了多少米?相邻跑道要相差多少米,比赛才公平?等等.教师通过创设比赛的现实情境,诱使学生发问,然后让学生紧紧围绕所提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并在交流互动中领悟200米赛跑相邻起跑线距(接上页)离的计算方法,真正实现做中疑,做中悟,做中得。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开放性、发展性,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逐渐领悟提问的方法。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关注所提问题的'广度、难度、角度、跨度、梯度和密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小跨度、多步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同时在引出问题后还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有思考、发问和应答的机会。

例如,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以后,教师就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求出四边形内角和,当研究出四边形内角和以后还要继续追问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学生就会模仿着问:那五边形、六边形乃至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随着问题的延伸和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并从中感悟到可将已获得的结果由三角形推广到一般的多边形,这对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追向、大胆创新的精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4.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我们常常为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而苦恼,究其原因,并非学生不想问而是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抓住时机或制造机会,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不断积累提出问题的策略,由不会问到善问。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问法指导学生提。

(1)学习概念、法则或公式时,可以常用深究式提问为什么。只有让学生常用深究式提问为什么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运用。如归纳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百分率这样的问题;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后,追问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底一定要乘底边所对应的高,等等。

(2)学习数学定理时,可以常用尝试性提问.怎么样。如学习商不变定律后进一步道问若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n不为0),除数不变,商会怎么样?若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n不为0),商会怎么样?若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原数的n倍,除数缩小(或扩大)到原数的n倍(不为0),商会怎么样?等等。

查字典范文网[CHAZIDIAN.COM]

(3)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常用反思性提问是什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指导学生自问:题目给出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与信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依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列出的式子正确吗?计算结果对吗?要如何检验,在自问自思中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无固定的模式或方法,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因人因时因境,持之以恒地采用不同教:学策略,相信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会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篇5: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独立思考与创造精神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些智力活动,世界就停滞不前了。

作为家长,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例如,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就要为孩子创造绘画的条件,可以买些铅笔、蜡笔等,用废纸订成小本,让他们尽情地画。

当然,如果能在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那是最理想的。又如孩子爱玩水、沙子、爱拆玩具,但有的家长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认为玩水、玩沙子会弄脏衣服,拆玩具是破坏。其实可以通过玩水、玩沙子,给以引导,让孩子懂得水为什么可以浇花,花又为什么离不开水,水又为什么可以煮饭等水的.用处和特性;让孩子知道沙子有什么用处,它是怎么变来的,并且可以利用它做成各种模型。孩子拆玩具,是出于他的好奇,他要探索玩具的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为什么玩具会发出声音。

一个刚刚会走路不久的孩子,当他看到电视中出现演员时,他会毫不犹豫的向电视后面走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多么想知道这些人是从哪里跑出来的。

孩子的头脑对世界所出现的一切在探索,从不知到知。对这种可贵的精神,父母应感到高兴,加以鼓励,并正确引导。当孩子看到镜子里为什么会照出人来时,他可能也会去找一块玻璃,贴上一张锡纸,当他可以看到自己的时,他是多么高兴啊!这是创造性的萌芽。

所以当父母的不该去打他、骂他、制止他,而是应当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如果将孩子培养成为人云亦云、不动脑筋、干什么只会照葫芦画瓢的人,那就是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篇6: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哲理故事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哲理故事

爱因斯坦有次到美国访问,有人收集了一些“大学生肯定答不出来的”问题,汇编成“问题集”。这个拿着“问题集”的人,去拜访爱因斯坦,随意指出书中的一则问题──音的速度到底有多快?爱因斯坦一听到这个问题,马上直率的回答:“我不知道。不过诸如此类的问题,教科书上都有记载,随便是谁只要去找,应该可以很快能找到正确答案,我不愿意为了这样的事情,浪费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去硬记事实。”

因为知道某些事情,毫无任何意义,“训练人们拥有能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才是关键。

生活中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要解决问题,有时很难从书中立即得到解答,有时必需靠思考及判断来处理事情。

我有个朋友最近问我一个问题,她的好朋友最近跟一个男孩谈恋爱,女的是高学历,男的学历比较低,但男孩对女孩非常好,每天都载女孩上下班,买早餐及点心给女孩吃,对女孩嘘寒问暖,非常呵护,但男孩平常不爱看书,而女孩很喜欢读书,女孩希望想个办法,让男孩能多读点书,因为女孩有时要跟男孩沟通一些心灵层次的问题,但男孩都听不懂,但男孩很爱这个女孩,希望能够尽快跟女孩早日结婚。

我的朋友问我要如何让男孩也能够喜欢看书,以便双方能够作些心灵层次的沟通,我的回答只有二个字“分手”。两人在一起,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即便是结了婚,也会很快的离婚。重点不是如何让男孩喜欢读书,而是两人根本就不适合。其实女孩本身应该也知道这个事实,只是希望能够作些努力,改变不适合的.事实。为何我如此武断,因为男女目前谈恋爱,只是异性的吸引力。等到吸引力没有了,两人之间婚姻将会发生危机,而且很难修补。

只要你持续不断的读书及思考,你会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有个清楚的轮廓。人云亦云,思路不清,都是由于缺乏独立思考。你会知道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及解决这些问题。

爱因斯坦名言:“学习知识,必得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因此而成为科学家”,任何技能的养成都需要时间及练习,包括思考也是如此,从现在开始,训练自己的思考及判断能力,当你养成独立思考及判断的能力之后,你会发觉天下其实没有难题,只有解决问题的机会,等待智者来辨识。

篇7: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

[作者]  张海涛

[内容]

策略研究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听者处理输入的方法,对于他的听力也起着重

要作用。本文从对听力过程的 分析入手,对学习者在听音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并提供了五项听力教学中训练策略能力 的方法。

听力过程

正如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能脱离学习过程一样,对听力策略的探讨同样也不

能孤立于听力过程之外。因此 ,探讨听力策略,我们有必要先剖析一下听力过

程,听力过程是一个积极且复杂的心理过程,听力理解水平的 高低完全取决于

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话语作为构成基本意义的主题陈述的基础,使这些陈

述先在短期记 忆中得到鉴别,然后储存于长期记忆之中,按照安德森(Anderson)

的划分,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感知――解析――应用。这三个

过程循环往复、相互交迭、不断修正。

在感知过程中,听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口头话语,而口头话语是稍纵即逝的,

加之人的注意力有限,这就使 得听者所听到的声音只能暂时保存在形声记忆中,

如果此时听者不采用相应的策略,那么旧的信息就很快会被 新的信息所取代。

因而,听力强的学习者,在注意力集中于口头话语的同时,还会利用讲话者的停

顿,不失时 机地采用记忆策略和选择策略等将语篇中的关键性词和短语,以及

支持全文意义的上下文因素,转入其长期记 忆之中。

在解析过程中,听者对口头话语的解析是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的,

而意义暗示和结构特征则是由 单词和信息构成的。听者对信息单位的处理策略,

决定其听力的强弱,听力强的学习者比较熟悉语段分割的规 则,他能尽量把话

语切分成较大的单位,按意群听音,而且他还会运用句子或段落中上下文,猜测

这些句子和 段落中不熟悉的关键性生词,以便准确理解整篇听音材料。

在应用过程中,输入到听者大脑中的话语意义和听者的现有知识相互联系起

来,于是听者就对整个口头语 篇产生丰富的先前知识,并能把先前的.知识更好

地组织起来,加以更策略地运用。

听力策略

在听音过程中,由于话语的输入与听者的现有知识之间很少存在着一种完善

的配合,于是理解上就会出现 困难和失误。要克服这种困难和失误,则要求听

者在推断意义及获取新信息方面作出特殊的努力。这种在听音 过程中,为获得

和保留新信息而被激活的精神过程,就是我们将要探讨的听力策略。听力策略在

听力过程中具 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我监控策略。在听一篇口头课文时,不论是听力强还是听力弱的学习者,

都会在听音中出现注意力瞬 间终止的现象。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听力强的学习

者会即刻意识到其注意力的不集中,并很快能自觉地把注意 力重新集中在听力

材料上;而听力弱的学习者则只顾前不顾后,一旦遇到生词,就会停止听音,陷

入到对生词 的苦思冥想中,无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所听的材料上。

2.记忆策略。即使是听力理解能力很强的学习者,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

也难以记住长段文章或会话中 的全部细节。诸如年、月、日、星期、钟点、年

龄、价格、人名和地点等。这无疑会影响听者对所听材料的正 确理解。听力强

的学习者,一般在听音过程中都善于利用英语特有的呼吸停顿、节奏,抓住有利

时机快速记下 有用信息。必要时,通过笔记即刻激起已有记忆,使音、义、形

快速联系,从而对语篇作出正确的理解。而听 力差的学习者则不善于作笔记,

他们不知道应该记下哪些词句,而且常常抓不住作笔记的有利时机,听时不能

写,写时不能听,两者不能兼顾。即使是有时力图作笔记,也由于速度过慢而顾

此失彼。

3.切分话语的策略。心理实验表明,听音者对不同长度的信号在反应时间上

并无明显的区别,一个意群被 感知的速度不会低于音素被感知的速度。因此,

听力强的学习者能把口头话语切分成尽可能长的意群,其切分 的依据是讲话者

的语调和停顿。这是因为不论什么样的讲话都要依据语段和意义进行停顿,如果

听者的切分能 与讲话者停顿相吻合,就会大大地缩短听者对语言符号反应的时

间,使听者有效地利用讲话者的停顿,对语段 作出更准确的理解。相反,听力

差的学习者总期望听清每个单词,而最终也只能记住支离破碎的几个词或几个

句子,因此不能对整个语篇形成整体概念。

4.选择要点的策略。听语篇时,听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整个单词或单句听

得很清楚。听力强的学习者在 听语篇时善于通过预测选择要点,他往往能根据

选择项推知听音材料大致涉及什么内容;会出现哪类专有名词 ;会提出什么样

的问题、这样他便可争取主动,对即将听到的语篇做到心中有数,解题时也就得

心应手了。此 外,段首句和过渡性词语也是听力强的学习者捕捉的对象。这是

因为段首句大都是表达段落中心思想的主题句 ,它简明扼要地告诉听者段落的

内容,而过渡性词语则表现出出题人的思路、时间和空间、举例和例证、对照 和

比较、引申和转折、推论和总结等逻辑关系,它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起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

听力差的学习者听语篇时,往往抓不住要点,跳不出单词或句子的圈子,常

把注意力集中到词和句子的具 体细节上,抓不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换句话说,

就是只见树,不见林。

5.详细描述策略。详细描述策略是把新信息同先前的知识或同新信息中的其

它思想相联系的策略。它是一 种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的高级策略,听力强的学习

者善于把新信息同先前的知识相结合。他不仅能充分利用已有 信息填补另一信

息,而且还能通过把新信息与先前的知识类比来推测不熟悉的单词或词组的意

义。此外,听力 强的学习者还善于运用个人经验,对新信息作出评论性的判断。

而听力差的学习者则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现有 知识,对新材料缺乏细致的体会,

因此也就不能把新信息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6.推理策略。推理策略是运用已有知识和口语课文中的新信息猜测意义或补

充失去概念的策略。在真实的 交际环境中,大量信息的获得,不是单靠简单的

输入词句结构就可实现,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利用现有知识 联想讲话的具体

环境和讲话者之间的关系等隐含线索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来实现。这项

策略与上面所 列举的几种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听力强的学习者,由于具备记

忆听音资料、选择要点、解析资料以及将知识 与经验相结合等能力,因而他极

易在已有知识、主题句、关键句和具体语境的启发下,推断出陌生词语、语篇 中

心思想以及材料深层的隐含意义。相反,听力差的学习者,由于缺乏各种听力理

解策略,因而在推理方面表 现得十分无能,其理解水平只能停留在材料表面的

词句结构上,不能对语篇作出准确、透彻的理解。

篇8: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听力教师只凭借信息输入或其它教学技巧进行听力教学,

而对于学生策略能力的培养没 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实验证明,听力差的学习者

通过训练是能够掌握听力策略的,以下是我们设计的几项训练 的方法,用于指

导听力策略能力的训练。这些方法曾在我们的学生中加以使用,实践证明它们是

行之有效的。

1.预先提示或提问法。从对策略的探讨中,我们得知听力差的学习者缺乏自

我监控能力。尤其表现在遇到 生词或难题时,不能立刻放弃,把注意力集中到

新的信息上。为提高他们的自我监控能力,我们采用了这样的 做法,即在听音

前首先给出生词,提示难点和关键词,然后再提出一些要求学生听后回答的问题。

这样以来, 对于听力差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帮助他们克服难点,另一方面能督

促他们集中注意力。通过这样的训练,听力 差的学习者的自我监控能力逐渐得

到了改善。

2.听写法。听写是培养学生听力策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听写一些意

义连贯的短小文章,不仅有助 于培养学习者处理长篇文章把握全文关键的能力,

而且还会使他们有机会注意以意群形式听出语段,以便在需 要快速处理语言时,

能迅速而准确地抓住时机,对输入的新信息作短期记忆处理,进而更好地理解所

听内容。 实践证明,听写训练能增强听者记忆和切分话语的能力。

[1] [2] 下一页

3.速读显现信息法。让学生快速浏览一下练习题中所提供的显现信息,对于

训练听者选择要点的策略是很 有帮助的。这是因为它能启发听者的思维,使他

能准确地预测要听到的内容和所涉及的问题,进而正确地理解 口头语篇。对于

这一策略的训练,我们要求学生在听音前抢读选择项,并根据选择项所提供的信

息,对即将听 到的问题作出预测。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很快就能学会

依据选择项中提供的时间、地点、人名、价格 、频度、原因等分别预测出问题

可能会是以When, Where,Who,How much,How often,Why等疑问词开头的问

句。 对于较长的选择项,我们建议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去领会选择项之间意义

上的差别,这样在听完录音后, 就能迅速作出正确的答案。

4.代码速记法。面对稍纵即逝的句子或语篇,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尽可能多、

快、准地掌握新的信息并加以 记忆呢?代码速记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手

段,我们建议学生在作记录时,对关键性的词及连接手段,可 采用数学代号、

缩略语、头字语或一些其它符号来代替。甚至有时还可画简图和简表来记录语篇

意义。

5.扩充知识法。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减少听者对语声的依赖,增 强其描述策略能力和推理策略能力,进而正确地

理解听音材料。听音材料的内容往往涉及英、美等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历

史、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常识。在听力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有计划地介绍东

西方文化的差 异、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博览群书,用心去了

解、掌握、积累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以增加对 所听材料的熟悉度,进而更准确

地理解所听内容。

结束语

著名语言学家Rivers指出:“听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甚至并不像人们

传统地认为是一种接受的技能, 听是一种创造性的技能。”这种创造性技能,

正是上文所探讨的听力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者在听音过程

中不仅需要语言能力,而且还需要这种策略能力。因此,策略能力的训练应在我

们的教学中予以 极大的重视。

〔1〕O'Malley J.M.and A.U.Chamot,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 Camb ridge CUP.

〔2〕Richard J.C.1983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pproach,design,proccdure.TESOL Quarterly 1 7/2:219-240

〔3〕Rost.M.1990 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LongMan

〔4〕O'Malley J.M.and A.U.Chamot,Liste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 Applied

Linguistics,Vol.10, No. 4,1989.

〔5〕郑锡良:《听力课的趣味性和强制性》,《外语电化教学》,1991年第四

期。

上一页  [1] [2]

篇9: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

听力策略能力及培养

[作者]  张海涛

[内容]

策略研究的兴起,人们逐渐意识到听者处理输入的方法,对于他的听力也起着重

要作用。本文从对听力过程的 分析入手,对学习者在听音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并提供了五项听力教学中训练策略能力 的方法。

听力过程

正如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能脱离学习过程一样,对听力策略的探讨同样也不

能孤立于听力过程之外。因此 ,探讨听力策略,我们有必要先剖析一下听力过

程,听力过程是一个积极且复杂的心理过程,听力理解水平的 高低完全取决于

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话语作为构成基本意义的.主题陈述的基础,使这些陈

述先在短期记 忆中得到鉴别,然后储存于长期记忆之中,按照安德森(Anderson)

的划分,听力理解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感知――解析――应用。这三个

过程循环往复、相互交迭、不断修正。

在感知过程中,听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口头话语,而口头话语是稍纵即逝的,

加之人的注意力有限,这就使 得听者所听到的声音只能暂时保存在形声记忆中,

如果此时听者不采用相应的策略,那么旧的信息就很快会被 新的信息所取代。

因而,听力强的学习者,在注意力集中于口头话语的同时,还会利用讲话者的停

顿,不失时 机地采用记忆策略和选择策略等将语篇中的关键性词和短语,以及

支持全文意义的上下文因素,转入其长期记 忆之中。

在解析过程中,听者对口头话语的解析是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的,

而意义暗示和结构特征则是由 单词和信息构成的。听者对信息单位的处理策略,

决定其听力的强弱,听力强的学习者比较熟悉语段分割

[1] [2] [3] [4] [5] [6]

篇10: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与反思论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与反思论文

传统的教学观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试想,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我们怎么能够指望他能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呢?现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与反思谈些个人的观点。

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

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老师结合学生水平的层次和学科内容的特点,要加强预习的引导和督促,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问题,让学生提前看一看教学内容,动一动脑思考预习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而且还能迫使多数学生自觉独立思考,因此,加强预习的指导和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策略,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初三复习教学中,由于知识容量大,思维强度高,教学节奏快,必须提前预习,通过独立思考,再带着问题去听讲,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能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我们知道,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这就要求设置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发挥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

三、让学生在复习中思考

“温故而知新”,复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独立性强的优秀学生,在复习理解的同时,独自感悟,勇于思考,从而成为驾驭学习的主人。因此,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主性、思考性、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更好完成“学”与“思”的二者结合。合作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充分显示出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但是,目前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走进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现实是: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每当老师宣布合作、讨论后,整个教室就开始沸腾了。但若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有些小组里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去倾听,不愿倾听。有的小组发言的往往只是一些优秀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同学则端坐一边,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了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就是这样,有的时间学生讨论后,教师还能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冷静思考不难发现,这是一种过激行为,是对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一种肤浅的`理解。这种走过场、摆样子的合作学习,表面上是热热闹闹,实质却是肤浅、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正是这种合作的盲目性,逐渐导致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衰退,合作意愿的缺失。也正是这种合作的随意性,无形中占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生逐渐产生了学习依赖。这些也必将制约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很多优点,恰到好处地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有效的合作学习首先要有个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习惯更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法宝。“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切不可浮躁,需要独立思考。

五、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

布置完成课外作业能有效地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检测,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对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除了正确引导外,要求学生模拟当时错误的情景,找出错因,提出防范的措施,是培养学生独立反思的有效策略。

创造诗意人生,点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学习,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让学生课内外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背景范文

毕业论文选题查资料及写作技巧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反思策略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人力资源管理 HR必知:非财务绩效指标应慎用

关于基层浅议信息调查报告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财务管理论文选题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动策略(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2023-11-20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论文2023-11-01

浅议物流配送中仓储经营模式和信息管理2022-04-30

工商管理大专论文题目2022-07-16

航天航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3-06-09

会计专业简单论文题目2024-05-06

药学文献检索论文范文2023-04-03

浅议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2022-09-02

浅议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论文2022-05-20

会计学论文题目推荐2023-04-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