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时间:2023-06-26 07:32:0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精选15篇)由网友“xmj”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希望大家喜欢!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篇1: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金火中学 李荣志

教育专家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言说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这就需要一个培养过程,即学习过程。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 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衔接”。何谓“衔接”?它指事物间相连接。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初高中语文课程学习衔接的重要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来审视语文课程,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虽是分开制定,其实是一个整体。整个目标系统呈现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的特点,也呈现出层级性、结构性,每个子目标都与同级或不同级的系统密切相关,相互作用。我们必须拾级而上,才能取得顺利的进展,收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衔接非常重要。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长期以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跨入高中后,原本靠教师“提携”式的依赖性逐步放手,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原来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名列前茅的,能够达到优级的,到了高中阶段,相当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产生滑坡现象,可能只有八、九十分。巨大的心里落差,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假若教师在这一“特殊现象”出现的过程中,能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实施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学方 法,有的放矢地开展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初高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上,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彼此学段的教材与教学特点。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多年,我强烈感受的一点是语法知识的断接。这几年,中考语文科淡化语法知识,甚至不考语法知识。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初中语文老师没上语法课,或不重视语法知识,这恐怕是一种普遍现象。到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吃力的讲解语法,学生听得是满头雾水。而今年中考又考查了语法知识,语文老师教语法知识“不亦乐乎”,这是一种好苗头吧!

其二,片面性。存在明显的重知识的倾向,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关注不够。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语文重知识的倾向更严重。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然而几张试卷,几份考场作文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扎实其基础知识,又怎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从初中开始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阅读名着,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勤于练笔,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幸福成长!几年的坚持,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狭隘性。只关注知识能力等工具性方面,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初中阶段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缺少对学生情感、态度等人文性方面的关注。高中语文应重视课标,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举。如上《荷塘月色》时,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背景的介绍,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领略荷塘月色之美、那片难得的宁静之美。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上,主要是:

1.教材的对接,加快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和教材改革的步伐,让初高中教材更好地接轨。初中语文教材上内容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难度、深度和广度降低了,在教学课时上也相对充足,因此,老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 但是高中语文,在教材上,知识性内容比初中内容多得多,没有了初中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理解、分析。因此,在学习知识的难度上,较之初中明显加大。而且高中的教学课时少了,这也加重了学生学好语文的难度。所以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很有必要。

2.教法的对接,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查阅资料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初高中阶段能持之以恒。教法的对接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3.学法的对接,初中的老师逐步放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高中阶段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有计划地进行全面性的课程、教材与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改革工作,这无疑为我们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根据 课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毕竟是我们初高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义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初高中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学教师应坚持以素质教育观点指导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围绕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来确定自己的语文教学思路,为奠定基础学科的基础而努力。

篇2: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段落衔接策略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 付冬薇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 倪岗

衔接是 篇章的有形网络,汉语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一般具有明显的形式标记,是语言的表层结构,在教学中容易发现和操作。其中,段落间的衔接在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中抓住段落衔接的标志性词语,可以紧跟作者思路,快速理清文章层次,提高阅读速度,同时有助于进行深度阅读,更好地理解文本。写作中运用巧妙的段落衔接方式可以使文章达到“钩上连下、自然流畅”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对段落衔接的运用并不理想,教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对段落衔接的知识也不够重视,更缺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方法。本文以复旦大学吴礼权教授关于段落衔接的理论为基础,主要结合中小学教材对段落衔接的三种基本且有效的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在段落衔接方面为中学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提供新的知识借鉴。

吴礼权教授关于段落衔接的策略主要讲了三种,分别是“关联词语衔接”、“时序语词衔接”和“顶真式衔接”,这三种策略虽是最基本的,却是最有效且最易于学生掌握的。学生如能掌握并在阅读和写作中自觉灵活地运用,就能够相应地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下面主要结合中小学课文对段落衔接的这几种策略进行详尽的阐述。

段落衔接策略一:搭桥引渡,关联词语衔接

所谓“关联词语衔接”策略,是一种利用汉语中勾连各句子间不同逻辑关系的特定关联词语进行段落衔接的方法。这在叙事作品的段落衔接中非常常见,且相当有效。既可以实现语势的贯通和表达的自然流畅,又使逻辑关系非常清楚。这些关联词语细分为四小类:表示强调关系的有“真的”、“诚然”、“是的”:表示顺承关系的有“于是”、“从此”:表示转折关系的有“可是”、“然而”、“但是”、“不过”、“当然”;表示总结关系的有“因此”、“总之”等。

(一)运用“真的”、“诚然”、“是的”之类表强调的关联词语来实现上下两个段落自然对接的方式,这在教材中十分常见。例如:

例1,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例2,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母亲很为难,没有法子想。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鲁迅《社戏》)

例1中“真的”起强调作用,二字巧妙地实现了上下两个段落的衔接,使表达自然流畅,同时又表现出了作者的真切感情,突出了对那夜的难忘和乡间小朋友的怀念。()例2中“诚然”二字冠子段首,既实现了上下两段的巧妙衔接,又写出了少年确实水性好,驾船本领高,为后面由一群少年陪“我”去看社戏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运用表顺承关系的关联词语“于是”、“从此”和表转折关系的“可是”进行段落衔接的例子也很多,例如:

例3.在众多的兔姐妹中,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她爱大自然的美,尤爱皎洁的月色。每天夜晚,她来到林中草地,一边无忧无虑地嬉戏,一边心旷神怡地赏月。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于是,诸神之王召见这只白兔,向她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

“万物均有所归属。从今以后,月亮归属于你,因为你的赏月之才举世无双。”(周国平《白兔和月亮》)

例4.晚上,父亲对我说:“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

从此,每天清早我就去山坡上扯马草,上学前卖给那些马车夫。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的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

可是马草并不那么好卖。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就强制自己不去书摊。(许申高《别饿坏了那匹马》)

例3中叙写的内容关联性很强,如果没有关联词语衔接亦可,但作者用“于是”一词一接,则使两个段落上下过渡更自然,语势上更趋顺畅,显然运用关联词“于是”的效果是明显的。例4三段之间逻辑关系清晰,段落间转接显得十分自然,这与运用表顺承的“从此”和表转折的`“可是”起到有效勾连上下的作用显然密不可分。

(三)除“可是”外,实现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还有“然而”、“但是”、“不过”、“当然”等。例如:

例5,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冰心《观舞记>)

例5中运用“然而”、“但是”两词很好地实现了上下文的自然转折。前一词“然而”否定了上文的假设,这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意在表达文字描写得再美,也无法穷尽这惊人的舞蹈之美这一点,更突出了这舞蹈之美。后一词“但是”则进一步写出了作者内心无法抑制的欢喜和激动。

(四)运用表总结关系的“因此”、“总之”等勾连前后两个段落,亦属多见。例如:

例6.我认为死是悲哀的,无奈的,无助的。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

因此,在死的面前我感到绝望,因而在这绝望的面前,我的生,我亲戚朋友的生,以及一切世人的生,以及一切生物的生,都有着一种哀恻的色彩,好像是晔白的日光照不透的,隐隐存在着。(孟东篱《死的联想》)

例6中作者用“因此”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得出结论,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使上下文逻辑关系清晰明了,表达更加自然顺畅。

段落衔接策略二:与时俱进,时序语词衔接

所谓“时序语词”指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或词语。用时序语词衔接前后两个段落的策略,在叙事文字中特别常见。这种衔接策略可以使得叙事有条不紊,而且段落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同时可以推进事件的向前发展。例如:

例7,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泰戈尔《金色花》)

例7中三个时间“沐浴后”、“吃过午饭”、“黄昏时”按前后之序,将几个段落衔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使叙事条理清晰,而且使段落间的衔接显得自然流畅。再如:

例8,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在一起。她学习很好,人一点也不自私。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体育课,我们全班都穿上刚买的新运动衣。跳完山羊,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权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我坐在树底下偷偷地抹眼泪,又心疼裤子,又怕回家换说。万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边一个劲地叹气。忽然,她跳起来拍着屁股说:“咱俩先换过来,我妈是高级裁缝,她能把裤子上的大口子缝得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当时,我觉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后来,我听说为了这件事,她妈妈让她对着墙壁站了一个钟头。

昨天,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来递到她的手上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张之路《羚羊木雕》)

例8中多件事情一起叙述,运用画线的时序语词,使得叙事有条不紊,而且段落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同时推进了事件的发展。

段落衔接策略三:前后蝉联,顶真式衔接

所谓顶真式衔接,就是用前一段落的末尾来做后一段落的起始,从而形成上递下接的交接形式。这种衔接方式又可分为“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则是上一段落的末尾文字与下一段落起始的文字相同:“宽式”则是上一段落的末尾文字与下一段落的起始文字在字面上有部分词语相同。不管是“严式”还是“宽式”,这种顶真式衔接可以使文章段落之间的对接十分自然流畅,在结构上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富有特色,而且能够产生鲜明突出的“钩上连下,自然流畅”的效果或意趣。例如:

例9,一条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膘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卡尔・恰彼克《牧场之国》)

例10,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例9属于“严式”顶真式衔接,例10属于“宽式”顶真式衔接,无论哪种方式都能使段落前后顶接,蝉联而下,都起到了钩上连下、自然流畅的效果,不但能使句子结构富有特色,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关于段落衔接策略的教学有三点需要强调。

第一,采用演绎法。通常语文知识的学习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归纳法。先举若干例子,然后引导学生从例子中悟出规则,属发现式学习,适用于低年级学生。二是演绎法。先呈现规则,然后用例证加以说明,属接受式学习,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就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学习段落衔接这一知识点的难度并不太大,所以我们主要采用演绎法,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首先将知识点的关键处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然后用多个例子进一步加以解释和说明,从课堂效果来看,采用演绎法是恰当的。

第二,要特别注意例子。首先,例子要典型,而且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典型的例子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迅速感知知识点的本质特征,而熟悉的例子可以使学生尽可能排除文章内容的干扰,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其次,例子要充分。通过直观呈现的例子可以减少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深化知识点。再次,例子可多用片段。片段能够说明问题,就尽量用片段,可以有效避免整篇文章其他知识的干扰。基于以上选择条件,我们从中小学教材中筛选出大量的既典型学生又非常熟悉的片段作为讲解知识点的例子和依据。

另外,还要补充一定量的变式练习。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点应用于语文实践,而一定量的变式练习可以使知识点的应用达到自动化,实现知识的迁移。刚开始练习时要降低难度,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随后要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和新颖性。比如,在教学中,讲解完段落衔接的某一策略,我们会呈现出新的例子,在文章中几处适当的地方空格,让学生在空格处填上相应的文字,使段落间过渡自然流畅。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我们进行段落衔接策略的专项讲解及训练后,发现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很快就能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该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使原本或许是无意识的使用变成有意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吴礼权,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 8)。

2,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王珍,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谈汉语阅读教学[J].读与写杂志,(6)。

篇3:大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

大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论文

当前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相脱节的现象,有效加强其衔接程度对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教学方法、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探究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程度,制定促进其有效衔接的措施势在必行。

一、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差异

在课程目标定位上,高中语文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对语文进行恰当的审美和探究,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旨在使学生在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过程中逐渐拥有人文精神,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文学鉴赏以及文言文在整册书中所占的比重有限等。与之相比,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得到有效增强,包括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实用口语训练等必修课程,有的院校选修课则设置在每个学期的课余时间,从不同的层次对语文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依照固有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通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逐一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探讨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对文章思想性、文学性等的探究,课堂氛围也相对活跃,学生讨论更加热烈,课堂趣味性与学术性并存。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会以学生的讨论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评价标准方面,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往往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具体教学中把大量精力都花在高考范围内的知识点上,并且把考试成绩认定为教学评价的最重要标准。与之相比,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标准相对多元化和人性化,而且拥有较强的前瞻性。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组织、运用材料的能力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必须依照与大学语文教学要求相适应的评价标准,充分遵循过程与结果、学生与教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价。

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各个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不尽相同,但大多都表现出以下几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的目标大多很明确,因此在进行学习时,会带有不同程度的功利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专业课学习以及四六级考试,往往忽视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很多大学语文必修课的到课率都不太高,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选修课的到课率以及认真听讲的学生则更不如人意。开设课时相对较少。相关调查发现,很多理工科专业中根本没有语文课程的容身之处,在文科专业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也少于65个课时。除此之外,在很多高校,语文课程的设置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对教学目标、大纲甚至教材都没有统一的规定,教学质量更是缺乏严格的标准。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程度较低是致使当前大学语文课程存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中学语文缓慢的教学进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快节奏的教学,对大多知识点都无法消化吸收,最终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加强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显得十分迫切。

三、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措施

做好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规定,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实施。在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以对字词句的认知、中心思想的概括为主,课文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常常无法被深刻地讲授出来,对于应用写作能力以及实用口语训练都很少。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在处理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衔接方面,需要把握好深浅,秉承“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原则。大学语文中的文学鉴赏、应用写作训练等都属于必修课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这些内容的衔接,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丰富,视野会更加宽广,文学修养、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做好教学方法方面的衔接。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教授法,与之相比,大学语文教学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更加重视。因此,在增强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施行恰当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大学语文的课时相对较少,而课程内容却十分丰富,信息量很大,所以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阅读积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增强教学效果。其次,大学生的探究能力相对较强,拥有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从问题出发的研究型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重要作用。最后,大学语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更加深入,随着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的创建,学生拥有了与教师在网上进行沟通交流的条件。学校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与授课教师的特长有效结合,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会因而更加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更容易得到保证。做好教学评价方面的衔接。大量调查研究证明,大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希望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在期末测评中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整体性以及综合性,注重从多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想做好教学评价方面的衔接,大学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标进行有效研究,选择其中适合大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加以运用,例如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等都要参与到交互活动中;把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察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例如,学生在演讲、话剧等活动中的表现,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学生无论是参加校内的语文活动还是校外的活动都可以记入学分;学生当前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有效依据。形成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书面考试与观察活动相结合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

篇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选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育人相互渗透,利用教材中优美的文章、课堂上生动的课件,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德育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作 者:孙晓玲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271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xx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能力 审美能力

篇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内容提要

克服差生思维缺陷,首先要克服其“思维惰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积极思考问题;其次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区分教材内容;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差生 思维缺陷

在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主持的“教学最优化”实验中,关于差生教育的思想观点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中要求差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上,这一点,我们在长期执教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

这里“差生”的界定依据和特征,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基本的学习技能―――读、写、算的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读、写、算三大基本技能中,有两项是属于语文学习的范围。所以语文作为各学科之母,教学效果对提高差生的学习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差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思维速度均低于同龄者,其思维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不善于区分教材重点,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当作低智商者,实际上,经过反复测试,大多数差生心智绝无问题,智商平均居于中上,其中不乏IQ120以上者。差生的外在表现为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过程非常被动,虽然他们也记笔记、做作业,但事倍而功半,学习效果很差。通过观察、调查、分析其原因:差生对学习抱着消极态度,往往是由于长期受挫折而导致的“失败积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造成的。所以,克服差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出发点,是要为差生提供和创造能够取得成功的情境与机会,使他们通过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兴趣,树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进而对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在有了较为端正的学习态度后,关键在于解决差生内在的原因,克服差生的思维的缺陷。实际上,差生思维的缺陷,并不是先天不足,而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差生进行区别教学上。

首先,运用问题研究因素,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克服差生的“思维惰性”,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讲授《多收了五斗》一课时,由于课文的时代与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我就注意从现实生活引入课文。如:现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愿要硬币,嫌太沉,不方便带,都愿要纸币,可旧毡帽朋友想要银元,当当响的银元,他们为什么不想要钞票?尤其是中央银行的钞票?不少学生都愣了。经过对照课文,反复讨论,终于明确是官绅的欺诈、纸币的贬值,使得农民遭受双重剥削而不得已的一种自我保护心态。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人在议论发财,谈做生意这一社会热点引入课文,提出问题:于勒发没发财?假使于勒从美洲发财回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言,除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优美外,其学习效果不亚于另一个好班,多年后,有学生还回忆起这一课,并且说从中感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差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差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有些老师往往认为,对差生只需提供一些事实、例子、图表就可以了,理论是他们不能理解的。实际上恰恰相反,因为依据主要理论倒能使差生把个别事实、概念联系或概括起来,从而洞察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提高学生思维技能的必要途径,教师要时常注意要求和帮助差生逐步掌握语文学科的主要理论,使理论逐步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

在教学过程中,每到初三、高三,我总是要留出一大段时间来系统地复习中学教材全程的语文知识,重点在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从拼音到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现代文到文言文;从记叙文到议论文;从阅读欣赏到写作训练,详细地,扎实地过一遍。这样做之后,差生的成绩总要跨一大步。另外,在学期教授过程中,注意在每册课本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如每一册的语法,我均是安排在第一单元中集中学习,其它单元学习时就进行复习巩固,差生既有兴趣,又能经常练习,有较好的效果。

第三,注重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是思维的综合品质,通常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可变性和学习上的意志力,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发展差生思维的独立性,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给予差生帮助,增加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培养他们提问、思考和讨论的习惯。

过去,我们对帮助差生有一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就是在他周围安排些好的学生,以起到帮助的作用,但并没有提示如何帮助,常常成了问什么答什么。大多问的是答案,自然地给的也是答案。其实起不了帮助的作用,相反进一步加深了差生思维的懒惰性和依赖性。我发现这个问题后,采取差生与差生坐在一起,既便于老师相对集中地进行辅导,又使他们之间有一种平等竞争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互不服气的争胜心理。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的艺术。对差生的要求可以放低一点,作业量,答题的质量水平,完成的速度,都可以另作安排,但必须要求独立完成。甚至允许剩题、留空,但不允许抄袭。

为了强化差生思维的独立性,我在作业批改上采取了三项措施。举作文为例:

第一、批改要及时。

在学生作文思维兴奋点未消失前,迅速反馈作文情况,促其良好心境得到巩固;

第二、要公正。

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人都难免会产生“月晕心理”,即有的教师对一些作文程度较好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另眼相看,有时明明该学生应付了事,都能得个好分数。相反,一些程度不好的学生,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文章,但是,由于教师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怪,或者拿它跟最好的作文比,结果仍然得不到他期望的分数,于是,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此对差生作文的评价一定尽可能客观公正,尽可能与他自己的前几篇作文比较,并适当对差生给予鼓励。

第三,要多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我的学生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次小小的成功,有时可引发巨大的内驱力;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有时能成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总之,在评改时,一定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那怕一个词语的成功运用,一句话的优美生动,都不要轻易放过。多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以强化差生的思维独立性,努力克服其思维的懒惰性,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最终促使其学业进步。

篇6: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论文

古典管理理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管理理论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事管理学派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其显著特点是追求“人”与“事”的配合。在人事管理阶段,企业更关注对生产、设备、销售等的管理,员工被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并没有被当成重要的资源。直到20世纪初出现了测试和面谈等技术,人事管理才开始发挥其在员工选拔、培训和晋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企业战略决策仍没有将其纳入范畴,也就没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人力资源”的概念由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部分企业已经根据企业战略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但是,多数企业还是注重于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专门、功用性的规划,如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人员的接替和开发、人员管理等方面。这个阶段还没有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也没有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人力资源规划在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它涵盖了更加全面的内容,其组成职能也被更为详细地划分,基本实现了全面、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一时期,虽然部分企业认识到员工是一种资源,但并不认为有多么重要,也没有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所做的工作往往缺乏有力的支持。在这一阶段,保证人员的供需平衡,尤其是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和技能岗位的供需平衡是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1977年美国成立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学会,标志着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的产生。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不再是缓慢变化,竞争对手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在企业不知情的时候冒出来,环境的动荡不安日益凸显了企业战略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人力资源战略被纳入企业战略的范畴,并越来越得到重视。很多企业开始寻求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并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从而在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框架下使用不同的规划工具,以及执行不同的规划活动。将人力资源规划与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根据明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标志着企业成熟的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管理职能的形成。

一、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0世纪末我国部分学者已经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中强调了其对企业战略的支持作用,并指出人力资源规划应适应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在职能方面除了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还包括培训、薪酬等内容。中国学者赵曙明,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概念,指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目标是帮助企业识别其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汪华林()、胡丽红()等也在其关于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中融入了战略的思想,我国的人力资源规划理论开始进入战略化阶段。

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有学者在调查了部分中国企业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后发现:其中67.7%的公司建立了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54.8%的企业将销售计划订单作为依据,然而也有很多公司仅依赖于估计或保持现有员工比率等简单的方法。总之,我国现阶段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仍有许多待改善之处,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足够了解和认识,并在管理实践中难以发挥其作用。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战略人力资源规划被定义为“将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和外部一致性”,是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主要包括:

1.企业战略及人力资源需求分析。首先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据此进行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确定在战略阶段内所需要不同结构员工的数量要求,以及所需员工要具备何种素质,具体什么时间需要等等。

2.人力资源盘点。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内容包括对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查现有人员的素质。结构分析包含人力资源的职务、年龄、文化教育、技能和业务等;素质调查的内容包括现有员工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员工是否能够适应现有岗位的工作以及轮岗和晋升的可能性等。

3.进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包括企业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预测。内部供给预测结合人力资源盘点结果,预测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其内部可自行供给的人才类型和总量,包括稳定供应情况和人员流动带来的结构变化,如离职、轮岗、晋升与降职等预测;外部预测主要预测企业在当前人事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社会各类人才供需状况等条件下可能从外部获得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所能获得人力资源的结构类型、素质、数量等要素。

4.人力资源规划策略的制订。将人力资源需求分析、盘点分析及人才供应预测结果相结合,分析需求与供应之间差距,制订出科学的人力资源应对策略。

5.制定执行和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配套措施,以保证人力资源规划能够得到落实,切实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科学全面地认识人力资源规划,就必须明确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源计划,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与传统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区别

1.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

传统人力资源规划认为,对企业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及供给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和分析,保证企业对人员在质量、数量等方面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基于预测的人力资源规划思路,其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对程序化的。由人力资源部门全权负责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或年度人力资源年计划,结果导致与不能有效支持公司战略,人力资源规划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关注三个核心命题:人员总量、人员质量和人员结构。而事实上,企业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非程序化的,管理者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思路及其所采用的数量方法,要想发挥重大作用,需要在四个方面条件的满足:首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是清晰和明确的,而非模糊和不确定的;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完善的,能够有效支持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实施;第三,企业的信息平台足够大,积累的历史数据足够丰富,相关资料能够被用来进行有效地预测;第四,企业保持渐进式的发展,没有大起大落,其发展轨迹基本保持平滑。只有这样,预测结果才是准确的,预测工作才有价值。因此,用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思路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很难制定出效果理想的方案。

2.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定位于通过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来保证人力资源满足企业战略要求,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重点内容是对企业个性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的把握和界定。在方法方面,强调围绕问题寻找方法,不再片面强调预测方法本身的重要性。

与其他企业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企业要拥有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一段较长的等待时间,因为新招聘的人员需要一个适应企业并在企业中成长的过程,企业招进新人并不等于能够马上为自身创造价值,越是处于重要位置的人越是如此。这一点和资金、设备等资源差别很大。因此,企业要想在将来的竞争中处变不惊,随时能够获得所需的人才,就必须在人力资源方面早做打算。这也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原因。

因此,相对于传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三个核心命题——总量、质量和结构,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也可以说有三个核心命题,即数量、能力和素质、工作状态。当今企业不应仅仅关注人力资源“硬”的方面,更要关注“软”的方面,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提供了这样一条途径。

篇7: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论文

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起点和依据,影响着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进行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技术密集型供电企业,如何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已经成为供电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1.1人力资源规划缺乏专业化。

人力资源规划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规划方法的专业化。人力资源规划作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中间环节,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较晚,方法、技术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模型,应立足企业实际,在确保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入人力资源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提高其科学性和先进性。

1.2人力资源规划忽视个人需求。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经常出现忽视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现象。供电企业必须将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通道,这样员工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同时,职业发展通道也是预测内部人员流动的重要依据。

1.3人力资源规划重点不突出。

很多供电企业认为人力资源规划涵盖了企业各层次、各专业在内的全体员工,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加了管理成本。供电企业必须事先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供应状况确定关键人才和稀缺人才,把影响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作为规划的重点,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效率。

1.4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意识较低。

传统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习惯于按照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来操作,实行统一的行政式管理,人事管理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权。把员工看作管理和控制的工具,固定在特定的组织结构和岗位上,没有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模式,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理念,不利于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没有形成系统、适应市场变化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人力资源规划不完整。

1.5薪酬分配机制缺乏激励性。

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缺陷阻碍着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制约供电企业长远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供电企业一般实行的是简单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绩效评价在薪酬体系中作用不大,不同职位类型、等级之间的薪酬标准、差距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差,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2、实施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为供电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成为人力资源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仅仅停留在“以人为本”,“人尽其才”这样传统的口号下显然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日常性事务的协调和处理,而根本没有时间来研究和预测、分析、制定计划来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人力资源部门自然无法适应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

3、强化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对策

3.1加强人力资源培训规划。

供电公司培训的实施也是培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培训的方案安排培训进程。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还要重点了解培训的特殊要求,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要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真正讲求培训的实效,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培训要求。供电公司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规划时,更要不断创新员工培训的形式和方式。可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考试,让员工以此为契机,丰富员工的知识结构,提升实际工作技能,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3.2加强人力资源招聘规划。

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规划,对于供电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①供电公司要设定合理的招聘目标。公司的招聘工作围绕公司招聘目标不断开展。建立人员需求清单,科学合理的进行招聘工作的时间安排,通过调查研究,规划公司招聘的时间节点以及每次公司招聘的时间。②供电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预先给出招聘小组人选的资格条件,详细拟定人员招聘甄选的办法,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招聘小组人员的姓名、职务和职责等;同时,供电公司要不断扩展招聘渠道,丰富公司员工招聘的形式,还要想法设法控制招聘费用的预算,节约招聘的成本。

3.3人力资源规划设计思路应符合企业特点。

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科学、实际的设计思路,以切合供电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特点,体现供电企业技术密集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形成具有供电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和方法。供电企业不能把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单独的管理模块,为“规划”而规划,应从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高度出发,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导向,加强企业其他管理模块,实现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高效联动和有效支撑,逐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3.4更新人才观念。

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全面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而全面更新人才观念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发展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用人机制的转换是一切改革创新的基础。当今社会,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因此,应及时更新人才观念,以人力资源规划为基础,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构筑适合供电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目前供电企业正积极稳步推进薪酬体制改革,加大对关键性管理人才和核心员工的激励力度,吸引、留住了人才,同时,员工岗位月薪随企业经济效益上下浮动,与其岗位职责和劳动贡献相关联,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6完善岗位竞聘和转岗离岗制度。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机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使用严格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聘上岗原则,打破身份、级别的限制,广泛拓宽选人渠道,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完善竞聘方案,建立竞争淘汰机制和待岗培训机制。

3.7积极帮助员工制定人才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培训与开发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培训体系,大力提倡一岗多能,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培养工作。重点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空间。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供电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时要始终围绕企业总体发展目标,核查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协调好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才能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潜力,重视人力资源规划中的每一个环节,最终,逐步将人力优势逐步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供电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8: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报告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报告

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是指中专升格成大专后三年衔接期内教学人员发现、分析、解决以及转化教育科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完成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衔接期的高专教师科研工作有其特殊性,即高度热情却又不知所措。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可为其他升格后中高专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提升提供借鉴。

一、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初步了解升格后大专教师科研能力,设计了综合型问卷,针对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性别的教师科研现状进行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科研适应能力概况、科研意识和态度、科研方法与技能、科研影响因素、对学校科研工作的期望及建议。问卷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发放159份,全部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55份。

(二)访谈设计

为了深度了解中职中专教育阶段向高职高专教育阶段衔接期教师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访谈调查,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访谈对象锁定了内蒙古民族幼师高专30名教师,涉及不同职称、学历、年龄、学科和性别。

(三)调查结果

第一,适应方面。多数教师表示不适应,认为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时间在带班、教学、从事行政工作等;需要科研带头人;以前中专时候对科研不重视,升格后不熟悉科研规范和相关程序,无从下手。第二,对科研的认识方面。认为科研是教学教法的研究;是写论文,写书,做课题等;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对教学面临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揭示本质和规律的活动;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理论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实践;对教学的升华;研究未知的知识,创造发明新的技术;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在某个研究领域找出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利用特定研究方法,得出研究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等;有的彻底不明白。第三,存在问题方面。教师们对科研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功利心强,只为评职称;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科研工作;没有团队意识;缺少科研专职人才和带头人;与学历有关;思想还停留在中专时候的教学层面;时间和精力不足,工作量大,顾不上做科研;跨学科研究少;缺乏经费支持;科研不正等。第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法方面。认为转变观念;同一领域内开专题研讨会;研究本领域的前沿核心期刊;先观察和模仿再形成研究领域;及时记录和整理;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和技巧;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养成研究习惯等。第五,建议方面。认为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建立完整的目标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与教书育人挂钩;给教师留有时间和精力做科研;多提供基础设施和经费;开设科研专栏作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选题指南;提高质量,严格把关;多邀请专家学者做讲座;注重特色研究;深入系部进行指导;增强分工和合作意识;手把手带出一部分科研带头人。

二、结论分析

(一)科研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制度体系本身不完善。升格后,教师们为了评职称,完成发表论文的任务,滥竽充数。而极少数想做科研的教师们凭借真实本领写出来的论文,写作与投稿反馈周期长,数量少,评职称上比弄虚作假的还要慢,导致不公平。一旦学校软件上不去将影响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所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二,科研管理机构能力不成熟。产生问题时科研管理机构有时无法及时作出规范化的决策。如中专时要求较宽松,学术责任感不强,对学术不端行为听之任之,教师们面对升格后高校规范化的科研管理制度力不从心,甚至有人认为是科研管理部门故意刁难。教师们经常延期项目审核,重申报轻管理。第三,非学术性(也叫非制度性)的影响力虽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和行政色彩,但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能动性,可以激励或打击科研人员。

(二)教师科研理念滞后

第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是副业,再说教学任务重,还当辅导员,带实习,工作量大,时间精力有限。这点不可否认,除了教师们的理念滞后还有升格后教职工编制短缺问题,导致一人多职,工作量大,阻碍科研。第二,做科研比较功利,反正只是为了评职称。一旦职称评定完成,科研生涯就终结了,甚至很多人直到课题结题都不知道自己参与的课题项目名称。科研课题中只是靠人际关系占有名次,追随各自的所谓的带头人,各立山头,各自为政,导致“遍地丘陵不见高山”。第三,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学术规范方面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在技术问题上认为是一次能学到,没有耐心长期系列学习,容易放弃,没有虚心谨慎的学习和研究态度,结果所做的各种科学研究项目停留于皮毛上,并无扎实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们的科研理念中缺乏稳扎稳打的务实精神。

(三)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

第一,统计到的`科研成果没什么分量,数量少,质量低,贡献少。中专阶段科研方面要求不高,敷衍了事。升格后突如其来的科研要求使他们力不从心。第二,科研工作是滚雪球式的积累,之前积累少,科研能力几乎是零起点,无论何种形式或者学科的研究过程都举步艰难,都是民间组织的科研项目,照葫芦画瓢,蒙混过关。第三,缺乏理论功底和对政策的把握,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或者经济效益不大,面子功夫居多。第四,尽管刚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已有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但对具体程序很生疏,尤其是面对庞杂的科研系统时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照章办事时,部分教师开始有情绪。当科研管理部门在教育科学研究管理过程中遇到技术性难题和教师们旧思想的非制度压力时,便影响了信心和热情。这些均为教师科研能力起点低的直接表现。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第一,培养科研法律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同时,应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及省级规章制度和与自身研究领域相关的一切法律法规文件。第二,建立健全并学习校本制度体系,从实际出发,打破传统,勇于创新,避免论资排辈,公平是机会平等,但绝不是平均。制度体系要细化到科研规划、项目申报指南、成果统计、奖励、转化与推广、审核、鉴定、存档、经费管理、数字化平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部门职能、学术规范等方面。第三,科研管理机构规范化方面,应建立合理机制,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各司其职负责科研工作,包括上报机构,举报、调查和处理等。同时照章办事,减少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主观干扰,对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和决定程序要分开。

(二)提升科研理念

第一,明确理论指导和研究目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教育科研是教育工作的先导,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但转型期大专的科研能力严重薄弱,队伍庞大,在教育体系中比例高。将教师视为人力资本去投资,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但不以牺牲教学为代价。第二,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体系。科研不是某一个学科或者科目的教师的专利、特权或任务,它是每一个高校教师必须以各自的学术研究积累和个人研究兴趣等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深化。科研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与其他管理相同,都是由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媒介组成。科研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科研人员是科研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师科研能力指导中,避免教师们有想法没办法、无从下手的无奈处境。所以一切以人为本,基于教师们的科研现状,抓住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

(三)抓特色,重效率,切实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升格后大专/高职高专院校”的研究集中在升格后各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改革思路,但并未专门涉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关于“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从研究对象讲,主要是中小学教师、高校青年教师和在校生科研能力培养;从研究方法讲,主要采用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从研究视角与内容讲,主要从学科性和地区性角度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科研法律与制度管理、科研团队建设等。关于“中专院校升格后衔接期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较少。各高职高专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中,应做到抓特色、重创新、靠质量。同时,可以从以下几点提高效率:第一,培养对象方面:大专院校青年教师都是带着高校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经验来的,经过一定的培训和实践更容易投身于科研工作,应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新生力量。第二,培养方法方面:使用“贝尔兰卡斯特制”,即导生制。第三,建设独立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提高科研交流与管理效率。

篇9:中高职衔接英语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中高职衔接英语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一、高职生源英语基础差异比较

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知识涉及面广,表达能力较强。他们英语学习目的明确,对英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的要求。他们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比较好。在高中阶段,他们天天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词汇量大,听力较好,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他们不但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还注重翻译技巧、跨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全社会出现“普高热”的倾向,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严重滑坡。中职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他们的学习相对轻松,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强、自律能力欠佳。在中职阶段,英语作为公共课开设,课时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接受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有限。学生对英语普遍重视不够。可以说,从中职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是比较薄弱的。他们语法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不能融会贯通;平时对词汇的积累不够重视,掌握的英语词汇不多;平时自己很少进行英语听说练习,听得少,说得更少,基本没办法用英语进行日常对话。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流,也影响他们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成为英语学习的瓶颈。

二、中高职衔接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高职专业教育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课程体系衔接、课程衔接、教学模式衔接等教学要素。就英语课程而言,教学模式的衔接是很重要的。针对不同水平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模式。

(一)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高职英语课时不多,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除了依靠英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外在方面以外,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阶段,学生思想已比较成熟,应该从就业及英语对就业的影响、英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会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网络和图书馆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英语能力的提高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既要教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也要和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行业相结合,体现行业的特色。既要满足学生平时在英语学习方面需求,又要兼顾学生专业和行业的需求,使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效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可从专业的需求出发,采用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简称ESP)教学模式,突出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的结合,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英语能力,注重学以致用,因用促学。高职班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缺漏多,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在教学中应抓基础、重训练、多模仿、多练习,在运用英语前应注重大量的信息输入,侧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可适当补充一些专业英语知识、跨文化知识和一些与英语等级考试相关的题型训练,以满足学生考级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职英语教学既要兼顾专业的需求,也要兼顾和行业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不能照本宣科。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好学情分析,正确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学生的水平,整合教学内容,删减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繁杂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符合学生专业需求和专业能力的知识。要把握恰当的课堂容量。可尝试分模块教学,采用EGP+ESP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以人文教育为主的普通英语的学习,又注意“以实用为主,为专业服务”,注重ESP在正常教学中的渗入,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和职场的工作内容,开设一些既满足专业需求又满足个人需求、语言学习与素质教育并重的模块选修课程,让学生能真正学到对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的知识,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鉴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高职班的英语教学应遵循“重在基础、狠抓实效”的原则,可先采用传统的“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教学方法,侧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再尝试“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教学方法。可多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型教学,运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采用听说法、讨论法、表演等方式,多给学生展示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要中英文穿插进行,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因听不懂而失去信心。在高职班的教学中,课堂要尽量活泼生动,可结合小游戏,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施行英语教学游戏化、讨论化,不仅能让学生在高职初级阶段游戏中发掘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断地去探究、理解、掌握英语知识,而且还能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把握课堂动态,及时根据课堂状态调整教学方法。

(五)第二课堂的开展

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应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高职班的学生虽然英语基础薄弱,他们在课堂上也许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但这些学生对实习活动、课内外实训、实践活动课十分感兴趣。他们有很强的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欲望。高职院校应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每周利用自习课或周末时间,播放英美的电影、歌曲、选秀节目。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社团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逐步培养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篇10:构建中高职业院校的衔接课程论文

构建中高职业院校的衔接课程论文

我国近三十年来,不论是通过选拔方式的中职生升高职,还是保送中职生上高职、5年一贯制高职教育、3+2高职的中职生升高职教育,学生几乎都是从相关中职专业升入相同或相近的高职专业学习,这就出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和实践课重复设置”①的矛盾。这说明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已经严重地制约着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限制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对此,应从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之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职业技能出发,运用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MES)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来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

一、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政策及理论基础

国际劳工组织从1973年开始,历时时间,在收集研究世界各国为适应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大量涌现所采用的各种培训方法的基础上,开发出了MES模式;尔后,该模式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中得到普遍推广使用,并广泛用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之中。该模式的课程设计包括某一专业一项操作技能的全部内容,让学习者学习“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并涉及“为什么做”的基本理论问题。②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特殊历史原因,所以时至今日,MES模式并未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中得到广泛试用,仅有部分教师在尝试使用该模式进行课程组织与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到20,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9号)也明确要求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国内职教研究专家也认为:中、高职衔接要实现中、高职之间目标、层次、专业与课程结构的递进衔接,既是遵循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低级向高级培养中身心发展与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而且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强调服务于人的终身教育,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目标是通过课程衔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研究者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指导思想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系统观思考中、高职发展的整体协调、逻辑协调、有效协调和内生协调。

上述理论和政策要求为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和实践路线。对此结合我国“中职教育是培养终极技能人才、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的国情,遵循MES模式开发中、高职衔接课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二、符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衔接课程的MES模块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而是套用了普通高等学校课程设置的专业教育。由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新科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求学者对高等教育的渴求等,迫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模块化职业技能教育和进行MES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试验性开发。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我国全日制职业教育的传统课程设计从达成教育目标层面上说,都各自包含了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具体技能课程模块三大模块结构。由于在21世纪前5年,除了5年一贯制职业教育之外,我国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各自独立的“断头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在各自层面上都是比较完善的,因而,一旦有“中期选拔”上高职,自然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上就有“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和实践课重复设置”等矛盾。基于MES模式和回归职业教育本身规律的思考,建构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开发模式合理的策略如下: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的衔接课程。从我国国情和现行职业教育现状出发,文化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思想品德、人文修养、公共基础等课程。其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职和高职教育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几乎都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开设,所以中职生升入高职二、三年级没有必要重复开设该课程。

中职和高职的人文修养课程存在着一定差异,究其原因,是不少中职学校认为“中职教育是初中后教育、是等同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所以大量开设类似于高中的文化基础课程。而高职教育招生主体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所以高职文化基础课实际上与普通本科的文化基础课几近雷同。但就课程编制的内容而论,中职人文基础课和类似于普本的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唯一差异就在其深度、难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基于MES模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职教育比较高深的人文课程应该归结为专业提升课程,所以鉴于中、高职课程衔接和教育实践的需要,人文课程的专业提升课程应放在高职的二、三学年开设。

中职与高职的公共基础课程不存在难易度的显著差异,只存在生源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学力基础差异。就MES模式和教学规律而论,中职课程设计中的中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公共外语等课程事实上也是在中职教育的一、二学年开设。而高职教育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公共物理、大学公共化学等课程虽然在高职不同专业的第一学年有所选择,但这些相关难度的科目已经在中职教育的一、二学年已基本涉及,只是由于学力的差异,才导致了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产生了似乎是课程重复设置的困扰。

基于调研和MES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应是不存在“文化基础课脱节”的矛盾的,产生矛盾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具体科目教学安排时间欠准确所致。如果再基于“通识教育”理论和“厚基础、宽口径”或“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理念,文化基础课程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是完全可以有效衔接的。

2.专业课程模块的衔接课程。从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

根据调研和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评价来看,人文社科类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整体教育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人文社科类专业职教生的整体社会评价中,中职毕业生未必不如高职毕业生,二者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科目、内容几乎没有差异。从中职毕业分流的市场统计来看,除因文凭、经验等社会准入门槛和学生个人高学历教育需求等因素外,人文社科类中职毕业生分流的比例大大高于理工类中职毕业生。当然,从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的视角而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设计及实施,必须涉及中职教育已经开设的课程或科目,以及其难度、广度等问题。对此,必须遵循人文社科类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和职业性的基本规律,设置中、高职衔接课程,中职教育注重专业基础,高职教育偏重提高技能和拓展视域。

理工类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不同,相关课程或科目及其难易度存在显著差异。中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基本不开设专业选修课)都是基于初中后教育的理念和学生学力偏低而开设基础性极强的内容,在中职生修读中等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的同时,介绍性地开设专业对应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中职教育都是实行注重动手技能的“工读结合”“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时量及其知识传授相当有限。所以才有中职毕业生说,“我们名义上是3年制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却根本不会服装设计,只能从事服装基础加工、打包等农民工的工作,我们希望上高职或本科再接受专业教育,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服装设计师……”。③所以,基于MES模式和中、高职课程衔接而论,理工类中、高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事实上应在高职教育的二、三学年开设,中职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仅是让学生略知一二,根本不可能有课时量和学力基础让学生掌握较高层次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中职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也只能从事相关岗位最基础的技能性、体能型的工作,若要有所提高,中职毕业生只能自学、摸索。因此,基于理工类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目前课程实施的事实而论,中职专业课仅仅是注重一线岗位需求的、介绍性的基础知识,只有中职生升入高职后,才有可能真正接受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因此,虽然目前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的难度、广度存在显著差异,但衔接课程及其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差异。

3.技能课程模块的衔接课程。技能模块课程是MES模式的`核心课程,也是中、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中职教育的基础职业技能课程实施及其效果非常显著,而高职教育整体上似乎还没有跳出“大学教育”“高等专业教育”的框架,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亟待提高与加强——不少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最后一学年集中校外技能实践训练,此前的一、二学年很少有技能训练,有也仅是具体科目的课堂演练或实习基地的见习。

针对职业教育技能课程实施的现状而言,中、高职职业技能课程衔接的开发与实施应充分尊重职业教育“职业性”的本位规律。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广度、深度层面进行了有效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所缺的是高级技能对口训练这一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第一学年强化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中职生升入高职之后的二、三学年进行同步的高级技能课程实施。因此,基于MES模式的中、高职技能衔接课程,不存在课程设计的中、高职衔接的矛盾,而是高职教育的第一学年应如何落实职业技能打基础的问题。如果高职教育还是实行高等专业教育,不仅升入高职的中职生不能得到高级技能的有效训练,就是升入高职的高中生也只是获得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缺乏有效的高级技能,甚至是基础职业技能的训练。

三、MES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与开发应规避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课程设计与开发,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更要遵循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同时要规避一些特殊问题:

1.既要重视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的已有职业技能实践基础的差异,也要重视他们之间存在的学力基础的差异。就我国目前的课程实施效果来看,进入高职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之间,确实存在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学力高于中职毕业生,但高中毕业生职业动手技能远不及中职毕业生——中职教育是注重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的就业教育、工学结合教育,而且中职3年教育中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就是在一线岗位实践。对此,在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中职教育在注重动手技能训练的同时,应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高职教育也必须基于“职业性”的本位,从第一学年开始就必须加大学生具体专业对应岗位的基础动手能力的培训。必须坚决规避高职教育集中在最后一学年实习、而一、二学年无见习、实习的高职课程实施模式。

2.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必须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规律,必须重视衔接课程的有效性、可操作性、职业性。人本主义课程开发理论指出,课程开发必须以相应哲学理论为指导,由专家、教师、学生、相关行业用人单位的管理者等共同来开发。基于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必须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建设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定,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需求,也就是MES模式的职教生的教育本位是提升其“做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等的动手技能及至善职业道德。

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必须以教职成[2011]9号文件为指导,根据区域(省域)经济发展对中、高职人才的需求,以省教育主管部门为责任单位,以职业教育课程论专家为统帅,以既担任中职教学又担任高职教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专家为主体,充分吸纳用人单位及具体岗位的高级技能的行家里手的有效建议,充分考虑中职生升入高职后的教育需求,等等,来设计科学合理、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中职课程、高职课程。必须规避“专家课程”“专家学科课程”。中、高职衔接课程和具体科目教材的设计、开发、编撰主体群,必须是兼任中职和高职具体科目教学的专家学者。同时,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保证实践实训课程不得低于50%的比例,否则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职业性”“动手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本质规定。

总之,我国当代经济结构调整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以及中职生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已经不允许中、高职衔接课程还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而是必须进行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中、高职衔接课程的实践、落实等。

篇11: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论文

中职和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都有各自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要使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有机衔接在一起,有必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制定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运行机制,使其能相互取长补短、共享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共赢的目的。

中职和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都有各自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要使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有机衔接在一起,有必要在机制上进行创新,制定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运行机制,使中高职学前教育能相互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克服自身劣势,从而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达到共赢的目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在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中高职衔接要有序地开展下去,离不开主管部门特别是政府的支持。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要达到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目的,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如果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要到达深度的资源共享、合作互助是相当困难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在资源共享、合作互助方面政府重视的程度是不够的。

(二)缺乏共享政策和制度,合作不够深入。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倡导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但由于缺乏一些共享的政策和制度,导致中高职学校在资源共享、合作方面积极性不高。虽然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之间建立了衔接,但是由于相互之间了解不深,协作交流不够,没有科学的管理机制,缺乏深度合作共享的动力,从而影响了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深入发展。

(三)共享意识不强,合作动力不足。目前,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存在教学资源共享意识不强,共享动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隐形资源,共享的程度和水平都是不高的。究其原因,各中高职学校缺乏教学资源共享的传统,共享意识并不强烈,同时缺乏促使各中高职学前教育资源共享合作的激励机制,缺乏资源共享的动力。

二、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内容

(一)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专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让中职和高职的学前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共赢。由于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资源共享时要考虑到各学校利益的平衡。因此,在探索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时,要建立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解决在共享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开放式共享管理机制。各中职和高职学校相对独立,而教学资源共享,就要求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自身相对独立的同时,彼此要密切合作,教学资源要相对开放,建立教学资源开放式共享管理机制,让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能互通有无地享用对方的优质资源(这种资源既包括硬件教学资源也包括软件教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合作。

三、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运行机制的原则

(一)诚信合作、相互制约原则。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要能够顺利深入进行下去,中高职学校之间必须要相互信任,要诚信合作,它是能够深入共享合作的基础与前提。中职和高职在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合作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二)互惠共赢、充分开放的原则。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要坚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各自的教学资源要向对方充分开放,双方在此过程中都能受益,都能得到发展。

(三)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在资源共享、合作过程中会合作开发研究出新的成果,同时也会存在一定风险的,这就要求中职和高职要风雨同舟、通力合作、共享成果、风险共担,这样才能长久合作下去。

四、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运行机制的构建

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要开展资源共享、合作互助,有必要建立中高职学前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管理机构、完善师资交流与培训制度、完善校内外实训共享机制、完善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

(一)强化政府在资源共享、合作互助中的主导作用。中高职学前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要能顺利有序地开展下去,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促进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深入开展资源共享、合作互助工作。

(二)成立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管理机构。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要能深有序入开展,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组织、协调。可以成立由中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负责人及政府人员组成资源共享教学管理委员会来专门负责学前教育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的开展,协调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衔接资源共享合作之间的关系,负责制定管理机构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构建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运行机制

1、建立教学、科研合作交流运行机制。由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中高职衔接在教学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中职和高职学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加强中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课程实际,确定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共同制定“一体化”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避免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中教学内容脱节及重复现象,避免资源的浪费。

2、建立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硬件资源共享合作机制。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在硬件上都有各自的优势,为了避免硬件资源的重复建设,加强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硬件资源上进行共享是很有必要的。按照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中高职学前教育可以开放素质拓展基地、教育实习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形体训练室、钢琴、电子琴等实践教学基地、场地和设施的作用,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场所、设施资源的共享,达到硬件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3、实施教师“上挂下锻”,建立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共享合作机制。中高职学前教育要有机地衔接在一起,中高职学前教育教师都要对中高职课程、学生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熟悉,实施教师“上挂下锻”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中职可以安排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到高职跟师进修或做辅助教师,即“上挂”;高职可以安排学前教育教师到中职学校指导部分课程的教学或直接给中职学生上课,即“下锻”。这样可以让中高职学前教育教师了解中高职学生特点,研究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的教学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师资互派,达到教师资源的合作。

中职和高职还可以选出一定比例骨干教师作为流动聘任教师,这些教师既熟悉高职的教学内容又熟悉中职的教学内容,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这部分教师中职可以聘用,高职也可以聘用,把他们作为师资队伍共享的一部分,并采取一定的激励制度,鼓励老师到共享队伍中来。中高职开放有关学前教育教学资源库,开放精品课程、特色课程,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当然这些课程应该是汇聚雄厚师资力量、具有特色的品牌课程,能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科研最前沿的课程。

4、建立师资培训统筹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中高职学前教育衔接在师资培训方面应加强合作,中高职应统筹培养。结合中高职学前教育学生在中职和高职的不同特点及应掌握的技能,相应地加强对中职和高职学前教育教师的技能培训。对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形式、培训的时间应统筹,合理有序地开展。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前教育中高职“双师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篇12: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研究论文

为了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对中职学生升入高职进一步的去学习和深造做了一系列的安排部署,而相关文件的提出可以说为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性保障。对当前的高校而言,无论大学,还是中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专业课和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的重视程度。从近年来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看,百分之六七十的生源都是来自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这说明他们对知识的向往和渴求,且思想也越来越成熟。

首先,做好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定位、学制、生源等原因,使得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招生困难,个别地区的中职教育甚至走到招不到生的窘境。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招生和就业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在对中职课程进行衔接时应从大局出发,整体考虑,建立一体化的计算机课程标准体系,建立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设置的专门化课程,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动画加入音频、视频,艺术字等形式,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

其次,在计算机专业中高职对口衔接的基础上,课程设置的形式要更加多样,除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外,要增设专业核心课程、图像处理课程、网页设计课程、动漫制作及相关多媒体的制作等,做好高职与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对口衔接。计算机课程设置多样化,使得学生不感觉枯燥乏味,同时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可充分利用在中职阶段学习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知识。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技能核心课的教学中,要做好与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深化与提升。高职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独立完成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等计算机课程的能力,应与中职阶段的课程有所的区别,并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让学生去参加顶岗实习是中高职阶段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生顶岗实习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在侧重点方面,高职阶段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增强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毕业后参加就业的竞争力。

第三,教师通过调研,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促进计算机专业中高职的衔接。这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可以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同时做好设置;关注近年来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使教学计划更贴近市场上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用人需求。根据市场导向,确定计算机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有高度的敬业精神。针对中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随着全球化及各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更新,要督促学生不断努力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要学会与人沟通,同时要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第四,高职院校要坚持校园与各大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更要工学结合,参加顶岗实习,多实践的培养模式。建立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学机制,并逐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的学习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校内微机室和电脑配置的条件,在满足计算机专业学生日常学习和实训需要的同时,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计算机技术领域和学生的岗位职责要求,充分利用好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搭建平台。要加大计算机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的比重,因为计算机课程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实践。微机操作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的如何最主要的在于实际操作,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如利用工学交替、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等,来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为确保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制订计算机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同时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正确处理中高职教育之间的教学衔接关系,这是各高职院校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关键。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各大高职高专院校要做好计算机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问题,就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多去相关企业参与实践。同时,各高职高专院校应为学生多提供出去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开拓计算机专业新的发展空间,更好的为中高职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服务,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8号文件.

[2]张海鹏.计算机专业中职、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6期.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16号文件.

篇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中职教育(原称中专、技校)历史悠久,高职教育出现较晚.近年来,随着高职生源逐渐减少,原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普高)为主,转向招收普高和中职并重.因此,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颁布的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和衔接试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近期教育部发布通知,20将进一步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和招生人数,除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允许中职毕业生(含应届)、具有高中学历的复转军人报考.上述表明,高职教育在不断改革招生入学形式,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招生机制.高职院校将不局限于通过普通高考、高职单招考试、自主招生考试等形式选择生源,多个省份着手研究中职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的招生方案.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中职生必将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生源.中高职教育如何衔接,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普高生源进行制定,面对生源素质和学习特点有较大区别的中职生源,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将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等衔接方面展开探讨.

篇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论文

2.1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

笔者通过对2所中高职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建筑力学、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测量、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若是针对零起点中学生源,课程可以重复,教学内容层次上应有递进扩展.但实际情况是,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是相差无几.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对于招收中职毕业生,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中职生源制定教学计划,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中高职教育衔接探讨

2.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引导课程设置,确定课程内容.因此,制定方向一致、梯度合理的中职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基础.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有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中职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中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面向建筑施工、建设监理、建设工程技术咨询等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协助进行施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工程造价编制、建设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经济与法律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建设工程投标策划、报价、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从上述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突出人才的层次性,即以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应比中职教育具备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基础,拥有更高更新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具备广泛的建设行业适应性,强调高级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2.2.2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衔接在明确中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中高职教育衔接应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应坚持方向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兼顾升学和就业,强调夯实专业基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在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对于高职教育课程而言,必定会有与中职教育重复设置的课程.对于此类课程,高职教育所涉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中职教育.只要把握中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教育各自的教育目标,就能在看似重复的课程学习中,使职业素养和技能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扩展.

中高职教育应积极倡导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内容按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模块化教学.中高职学校应共同开发、协商一致、整体规划专业课程设置,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哪部分课程内容由中职教学完成,哪部分课程内容由高职教学完成.做到中高职教育课程及教学内容既不重复,也无缺漏.同时,高职教育要以中职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能力上既有层次上的提升,也有项目上的拓展.

以“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为例,中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基本构造,初步学会识读建筑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选择材料及做法,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鉴于以上不同要求,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知识.高职教育阶段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影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内容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提高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能力,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色.通过一系列难度递进的专业实训实践活动,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变所需为所学,将所学变所用,实现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引导和培养.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重点不在于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而在于知识层次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对高职学生实践及管理水平的培养上。

2.2.3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衔接在实践教学方面,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高职教育应按高层次技能性人才规格要求设定培训内容,以中职教育技能要求为基础,扩展提高.中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单项专业实践训练为主,如材料实验实训、测量技能实训、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构造课程设计等.高职教育阶段除了以上的单项专业实践训练外,重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训,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训练.

中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工种为主,如钢筋工、模板工、砌筑工、测量工等高职教育阶段的技能训练以管理员为主,如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对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等级层次上体现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要求

2.2.4教学评价体系衔接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性、有效性的必要体现.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关键在于学分制的贯彻执行.采用学分制通道,沟通中职与高职教育.

中职和高职教育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得到认可,并折算成有效学分,相应课程可以免修,这样中职生源的学生就可以有选择性的针对自己的薄弱课程加强学习,均衡提高各科的知识水平.实现学分、课程互认,对学分进行有效折算,能更好地避免中职与高职教育在衔接过程中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学习现象[5],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专业课程包括技能训练项目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而文化课程的学分比重应该小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对于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不理想的生源要延长学程.若其文化基础达到标准,专业知识又很扎实,其学程可以相对短一些.

3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鉴于中职和普高生源文化及专业课程起点不同,在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上有较大差异,建议针对中职生源应适当减少专业基础课程,增加人文课程的学习.普高生源应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生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实施分别教学,弥补各自缺陷,缩小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差距,达到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平衡,以提高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效率.

中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很多专业课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实践,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当然就无法进行切实高效的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应采取定期轮岗,将专业课教师送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也可通过人才引进和外聘兼职教师等途径,打造一支有实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化的要求

4结语

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必须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精心设计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同时做好实践教学及技能考核工作,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不仅能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篇15: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浅议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学习新大纲的一点体会(网友来稿)

英语专业教学论文题目

浅议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实践的论文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高初中衔接(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旅游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与教学改革研究的高等教育论文2023-08-17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2022-05-29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高效课堂模式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案例分析2022-09-22

教学实践类论文题目2022-09-12

浅议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论文2023-11-01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