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

时间:2022-04-29 12:01:4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条鱼一”为你分享8篇“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

篇1:《五柳先生传》 导学案

教师寄语:明天的天空定有你们翱翔的身姿,明天的大海必有你们的畅游,明天的阳光必有你们灿烂的诗篇!

【预习检测】

1、填空:

《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的____________,“五柳先生”是指__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成语“世外桃源”出自此文,后常用来借指                      。

2、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嗜(   ) 辄(   ) 吝(   )褐(   ) 箪(   ) 汲(   )

俦(     ) 觞(     )黔(     ) 娄(     )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会意:

⑵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期:

⑶ 箪瓢屡空,晏如也 宴如:

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萧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重点】 :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难点】   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自主学习  互动交流】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读自译,以疏通文意,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小组内交流,共同学习。将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再提交全班讨论解决。

4、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⑴亲旧(              )知其如此

⑵期(               )在必醉

⑶环堵(      )萧然(                    )

⑷造(        )饮辄(        )尽

⑸因以为(                          )号

⑹晏如(                    )也

⑺每有会意(       )    ⑻以此自终(                     )

5、用原文回答。

(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_________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3. 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 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在历史的烟波中,又有多少志趣高洁的名士,它们犹如天边璀璨的晨星,带给我们生命的思考。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些名士,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呢?能结合文中的句子说说你的感悟吗?请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你的感悟:五柳先生,你“           ”(文中句子)让我想起                 (哪些名士) ,让我感到                  (人生启示)。

孙赛芝

篇2:《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感知、领悟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辨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各种手法及其效果,咀嚼、品味作品不同风格的语言。

2.驱遣自己的想象,唤起与小说中人物的共鸣,获得审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

2.通过片段学习,指导学生体会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3.通过片段欣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人物情感。

【重点、难点】

1.生活化语言的运用

2.欣赏人物情感

【学习步骤】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抿:mǐn 筸:gān 嗤:chī 荫:yīn 吠:fèi 掂:di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强横(qiáng hèng):强硬蛮不讲理。

俨然:形容庄严;形容齐整;形容很像。

强迫(qiǎng pò):施加压力使服从。

睨:斜着眼睛看。

3.借助网络资源,做好作者及作品介绍。

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小说家。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作品:中篇小说《边城》是作者面对堕落的都市文明,寻求理想社会人生的一种表白,它表现出长期受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翠翠似显出沈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

4.结合资料,思考:

(1)作者笔下的边城在哪里?

——湖南凤凰

(2)作者笔下,描绘了边城哪些风俗?

——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详写了端午节

中秋节:男女唱歌;

过年:狮子龙灯,放烟火。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文章第六部分,完成下列任务

1.这个部分总共写了几件事?除主人翁外,分别有哪些人物出现?

2.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片段。

任务二:研读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研读第一个情节

(1)“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两人为什么发生了争持?结局是什么?

——一个强给,一个强推;结局是:商人撒下钱,爷爷除了留下一个铜子外,其他的都塞给了他,并且给了一大把烟草,算是抵那一个铜子。

(2)你如何解读“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要把钱送给老人”?你如何理解祖父留下一枚铜子这个行为?

——不能接受,是因为那钱不是自己该得到的,有点被施舍的'感觉,所以,心里很不舒服;

——非要给,是因为同情这祖孙两人。

——最高贵的施舍是给人尊严。

(3)你有过“被接受”的经历吗?那时那刻的心理是什么?

——自己谈,被接受钱物,受伤的是自尊心。

2.研读第二个情节

(1)“远处鼓声又蓬蓬的响起来了……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那是什么声音?

——端午节赛龙舟的鼓声

(2)去年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去年的端午:爷爷提起此事,是想引起翠翠对天保提亲一事的回忆。

(3)两年前的端午,发生过什么事情?(从前面文本中找)

——两年前的端午:翠翠与傩送相遇,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4)这个情节的安排,作用是什么?

——细腻地描绘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活动

3.研读第三个情节

(1)“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那是什么事情?

——迎亲

(2)比较这个迎亲场面,与我们当地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从迎亲队伍的组合、准备的礼品等方面对比

(3)如何理解“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

——风俗民情是必须要尊重的。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应该接受的,爷爷就接受了。

(4)你理解“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吗?说说其中的含义。

I——爷爷想着,有一天,翠翠会嫁人,终是会离开自己的了;

——翠翠想,自己一天天长大了,会嫁人的,况且有着自己心仪的人。

4.研读第四个情节

(1)“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翠翠明白了祖父的意思,不作理会,却做了哪些事情?

——你也到了应该出嫁的年龄。翠翠明白祖父的这句话的意思,不作理会,静静的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大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

(2)在语段的最后,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诗一般的回味和审美感受。

任务三:

1.结合文本阅读,思考:祖父和翠翠的性格特征。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纯情,聪明乖巧,外表的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个人性美的光辉形象。

——爷爷: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乐观旷达,宽厚仁慈。

2.结合本语段,说说本文叙述人语言有什么特色?(对话之外的语言)

——作者用古拙朴素的语言叙述故事,具有一种不加雕琢的自然美,显得清新别致。

3.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通过祖孙两人日常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湘西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描绘出一幅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你从文本中哪些信息里能够读得出来?

——爷爷与卖皮纸人的争执;迎亲风俗的描绘;结尾出的那种人与自然混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

4.《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有人认为《边城》是“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有人认为它无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而作者自己却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读了这篇小说,你是如何看这部作品的?

——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去追逐名利,也可以抛弃名利,过一种淡泊的人生。

篇3: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朱拓( tà )间( jiàn )或悚( 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淡( dàn )然 俨( yǎn )然 雪褥( rù ) 瑟( sa )瑟有声尘芥( jia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 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荸荠( bí )( qí ) 絮絮( xù )呜咽( ya ) 驯( xún )熟 桌帏( w?i ) 讪讪( shàn ) 咀嚼( jǔ )( júe )赏鉴 渣滓( zhā )( zǐ )瞥( piē )拗( niù )不过蹙( cù )缩门槛( kǎn )窈( yǎo )陷惴惴( zhuì )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形骸 (惊骇 弹劾)惴惴 (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 : 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 :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 :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三、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喊 》和《 故事新编 》,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是《 野草 》,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 》,“五经”指《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五部经典著作。

四、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 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 鲁四老爷 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 、刘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

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

造成悬念;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 节内 容顺序

序幕: 鲁镇祝福的'气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倒序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

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五、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

点拨:

第一次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年轻寡妇,生活贫困,但身体还健康。

第二次 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子,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活更为贫困,精神上也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了。

第三次 被鲁家赶出大门,沦为乞丐:“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已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2.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

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⑤、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健壮、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在封建四权的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虽经一系列反抗最后仍不免沦为乞丐,冻饿致死。她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她的结局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祥林嫂小传

祥林嫂(生卒年不详),卫家山人,一生艰辛坎坷。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好景不长。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强行带走了祥林嫂。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里山。在众人的迫使下,祥林嫂又嫁给了第二个丈夫。

年底,祥林嫂的儿子出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倒也平静了一段时间。时隔不久,厄运又一次降临,先是丈夫死于风寒,接着儿子又惨死狼口,生活的重创彻底击垮了祥林嫂。为维持生计,祥林嫂又一次来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做工。但是这一次,祥林嫂不但没有先前的灵活,记性也坏了许多,脸上死尸似的没有一丝笑容。她逢人便讲起儿子的死和自己的悲惨遭遇,渐渐的被乡里人所厌恶。鲁四老爷以为祥林嫂的作风败坏了风俗,于是从此祭祀时便不再让她插手。这对祥林嫂来说犹如一记重锤,精神越发的不济了。后来,祥林嫂听信了旁人迷信的说道,去庙

里捐了门槛,试图要洗刷自己身上的罪孽。然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祥林嫂的境遇每况愈下,终于被逐出了鲁家,直至后来沦落到街头,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那天,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年左右。

六.布置作业:

1、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字数200字左右。

篇4:《离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知识链接】

一、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楚辞》及“楚辞体”

《楚辞》一书是西汉刘向辑录的战国时期楚国诗歌总集。《楚辞》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流派。

“楚辞体”:亦称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三、《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学习步骤】

活动一:整体把握。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苗裔孟陬()揆()肇()汩()搴阰()

2、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为一节,课文24句为《离骚》的前六节。这六节根据内在的逻辑关系又可以分成几部分呢?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活动二: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写这几点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二部分。

“纷吾既有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研读第三部分。

1.第13—20句“焦虑之情,忧患之意,溢于言表”,作者为什么会表现出“焦虑之情,忧患之意”呢?

2.第2l一22句“上句词直,下句意婉”,你是怎么理解的?

3.第23—24句“崇仰真理,当仁不让。强烈的道德觉醒”,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简析艺术手法。

《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五、拓展思考

你赞成屈原的沉江的举动?

【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司马迁称:“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我们的课文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短短的.24句,我们看到了屈原对高尚品格和美好才能的追求,看到了他对楚国的无比忠诚和责任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篇5:语文导学案

语文导学案模板

主备导者:吴玲娜 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施导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者:

课题: 26 天 窗

学习目标: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

下的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欢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的孩子们带来的https://无尽遐想和无穷

欢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3、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乡下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4、学习第八、九自然段

(1)这两段话主要讲了

(2)默读第8、9自然段,说说孩子们想象到了什么,你体会到他们的.想象有什么特点?“

(3)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想象到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一、自主学习

1、天窗是 。 2、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的是 。 3、慰藉的意思是 。

三、展示交流

小组汇报合作探究情况,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适时补充,老师在旁

相机点拨。

二、合作探究:

1、在课文中,第 、 自然段出现了“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这两次都是说孩子们在屋里通过天窗 。 这两次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 。 2、学习第4-7自然段,看看乡下孩子通过天窗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填一填:

四、达标检测: 1、按原文内容填空。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 ,你会看见 ;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 ,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

的要 。 2、透过天窗,作者还可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五、课后反思

主备导者:吴玲娜 备导日期: 年 月 日 施导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者:

篇6:颐和园导学案

颐和园导学案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二、自学生字、新词。

1、给生字注音、组词。

2、初步理解词义。:

三、合作探究。

1生字。

崇、旋、嘉、砖、隔、屯、堡、垒、仗、扶、智、慧、魄。

新词。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盛。

四、师生交流

小组荐代表班上交流。

五、课堂检测

载( ) 朱( ) 提( ) 狮( ) 栽 ( ) 珠( ) 题( ) 师( )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独立读课文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五、课堂练习。

。 绿得像

冬天来了,寒风吹在脸上像 。

教学后记:

昆明湖静得像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齐范读。

(2)指名朗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

五、课堂练习。

找朋友。

金碧辉煌的 宫墙

碧绿的 琉璃瓦

黄色的 宫殿

朱红的 昆明湖

红漆的 栏杆

教学后记:

篇7:社戏导学案

社戏导学案

一六 社戏(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

2. 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

1. 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19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 )___ 相( )___ 壳( )___ 泊(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2.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较( )___ 篙( )___ 絮( )___ 楫( )___ 皎( )___ 蒿( )___ 恕( )___ 揖( )___ 狡( )___ 嵩( )___ 怒( )___ 辑( )___

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开船,在 桥石上一( ),( )几尺,即又( )出了桥。

作用: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 )了,身体也似乎( )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

4.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夜航赴赵庄看戏。

(4)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5.看戏前的波折。

6.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7.和伙伴们在赵庄看社戏。

顺序:

详写:

略写: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悟课文讨论回答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2.双喜和六一公公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试举例说说本文景物描写有什么特色?

4.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结尾?

5.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 情节安排?

6.从小说《社戏》中,你能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情感吗?

三、精读精练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注音

蹿___ 老渔父___ ..

2.释词

①依稀:

②夜渔:

3.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4.“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

5.甲、乙两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各是什么?

6.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7.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总结反思】

一六 社戏(二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重点难点】

品位景物描写的优美、心理描写的细腻、语言的自然流畅。

【导学过程】

一、自主先学

1.自读第一部分(1至3段),明确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这第一部分有一个词即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

2.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2.指出下列两句中“终于”一词的词类,并说明用法。

(1)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2)双喜终于熬不住了。

三.总结提升

1.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2.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答: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4.我们懂得了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来思考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社戏》有相当大的篇幅写戏外的生活琐事,作者对这类生活琐事取而不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作者一段童年经历为题材,写了百草园的有趣和三味书屋的枯燥。但有两件有关鲁迅读书的事没有写上;一是当时一般学生到先生面前背书,希望别人大声读书,使先生听不清楚自己的背书,因而胡混过去。鲁迅书读得熟,背得熟,不需要打混。二是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他为了勉励自己,从此不再迟到,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这两件事作者舍而不取。请把两篇文章比较一下,为什么前者取而不舍,后者舍而不取。

5.关于课文的写作特色,大致上可归纳哪几点:

四、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戏 叶君健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一句话,我们首都的劳动人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散发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缕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海市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众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出来。 ④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⑥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是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⑦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过了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活以后,现在以66岁的高龄,他仍然能创造出这样富有朝气的美丽形象,仍然能表现出这样充沛的青春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只有在我们的国家才能产生――因为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这样热情的艺术家。

1.注音:膨胀( ) 潮在涨( ) ..

2.释词 婀娜:

铿锵:

3.分别说说下列两个比喻句的作用是什么?

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

作用: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作用:

4.从第④段中找出6个量词

5.精读第④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似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②“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歌声”?

6.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7.课文为什么写观众的表现具体详尽,写剧情却十分概括?

8.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

【总结反思】

篇8:《背影》导学案

《背影》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中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品味刻画背影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

难点:理解背影的内在含义。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交卸 奔丧 迂 琐屑 差使

狼藉 蹒跚 簌簌 晶莹

2、词语解释:

祸不单行 奔丧

赋闲 迂 触目伤怀

(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背影》是一篇回忆散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3、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

(三)合作探互动,交流分享

1、哪次背影最具体、最感人?请以“这是一个――的背影,我从文章――看出”的句式,说说你感受到的`背影。(总结人物刻画方法)

2、《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泪?哪次最能体现出作者已慢慢真正懂得了父亲的爱?(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过程)

3、文章第2、3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试背诵第第六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五)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学习了《背影》,我们感受到那如山的父爱。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说给大家听听。

五上第二单元教案

五上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五上语文松鼠教学设计

教师述职报告

历史学期教学计划

人教版整数指数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期教学计划

工会办公室年终总结

教研教改课题组计划

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
《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五上《鸟语花香》导学案(通用8篇)】相关文章:

小数乘小数(一) 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2022-10-21

五10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3-08-29

苏教牛津版五上《Shapes》课件2022-10-19

个人师德师风的述职报告2022-11-17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2023-08-04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2022-07-29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2022-12-23

小数乘小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2022-11-21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2023-02-15

003 “小数乘小数二”教学设计202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