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课例分析

时间:2022-05-13 11:29:3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离骚》的课例分析(共9篇)由网友“爱吃甜的美美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离骚》的课例分析,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离骚》的课例分析

篇1:《离骚》课例分析

《离骚》课例分析

下面是以本人微格课的《离骚》第二课时做相应的分析。对于第二课时,我以“遭贬”和“隐退”为核心,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性。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篇2:《离骚》的课例分析

《离骚》的课例分析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

对于本次微格课,虽然达到了引导学生领会屈原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学目标,在教态上也较自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上的误差,因此在上完微格课后,我对自己的课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阐述。

首先,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我反思自己将“遭贬”原因与“隐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课时的选择的不合理之处,觉得应该将这个环节放在第一课时,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字词梳理的环节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屈原精神与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领会。

其次,我对课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因此在第二个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吟诵指导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离骚》的审美世界。可例举几组表现诗歌语言美、诗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执着美的句组,力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诵读过程中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读出“味道”,教师应对诵读的语调、语气、语速进行适当的点拨,再与学生共同吟诵,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也就与诗人达到了融合,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的“人的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所以强调诵读环节,是对阅读教学“美”的积累的初步实践,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美”在此处,即《离骚》的艺术特色的魅力,而对“香草美人”的比兴寄寓手法的阐释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能够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美”的发现环节,其实在诵读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实践,但仍需强化,因此可以将课后作业“诗人该不该隐退”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表达、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加深对屈原精神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向学生强调屈原在华夏儿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这种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在这场“美的历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认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魅力与诗歌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代表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历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有诵读才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而作为通篇充满深远意蕴与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离骚》,学生的诵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悟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审美艺术,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再次,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吸收消化的间隙,力图使课堂紧凑而不混乱。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上我有较好的把握,但是语速偏快,这也要在平时养成用适中的语速进行交流的习惯,才能在在课堂上自然稳重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反思自己的课例时,赖瑞云老师的“指向秘妙,解读文本”的教学操作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理解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领会优秀读物“秘妙”,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品尝”课文。因此,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有对优秀读物的“美”的积累,有“美”在此处的分析能力,更要有“美”的发现的敏锐眼光,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尝课文的“艺术美味”。

教学就是要在不断的积累与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特别是语文教学,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有确定的知识理论,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语文教学感性把握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初学者,我的缺点以及要不断去探索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机会中,我要有意识地改正已有的缺点,在平时也要多去熟悉与关注语文教学的经验,力图在积累——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对每一次地教学有质上的突破。

拓展阅读:《离骚》教案

【教材分析】

《离骚》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它具有很浓的楚地风情,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情趣。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力。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教学目标 】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相关字词知识,了解楚辞及其作者。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难点】

这3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法释义】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根据以上课标要求以及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讲授教学和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一个好的老师应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新课改和新课程标准都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方法拟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并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等学习方法。

篇3:《离骚》的教材与课例分析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根据教学任务,《离骚》的教学课时应以两个课时为宜。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离骚》的审美世界,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以及学生情感的熏陶上;引导学生通过领会诗歌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感受诗人的思想意蕴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目标上,应围绕《离骚》的字词句解析、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屈原命运的悲剧性与崇高性展开。

第一课时应完成课文的思想目标和知识目标。思想目标上,应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意志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知识目标上,应首先让学生对屈原生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对《离骚》写作背景的观照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其次,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楚辞”,文中涉及到大量难读、晦涩的字词,造成学生梳理课文大意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胆朗读,进行适宜的指导,打破学生畏难情绪,消除文字上的陌生感和阅读障碍,还要在课文的字面解释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虚词和实词,再循序渐进地梳理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体会“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以及诗人借此传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的教学目标适宜在第一课时完成,意在使学生消除对《离骚》的陌生感与畏难感,对《离骚》形成整体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索“离骚世界”的美打下知识与能力的坚实基础。

对于《离骚》的第二课时,应完成课文的能力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和体验《离骚》的审美世界,探索感知《离骚》的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美的历程中获得精神陶冶和心灵洗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悲剧与崇高之美,带领学生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把握作品背后传达出来的屈原的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以及执着美。第二课时应以学生讨论与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主动的姿态走近屈原的心灵世界,完成一场美的历程。

楚辞是中国艺术中的唯美派,而楚辞的代表作《离骚》更是审美的典范。感悟《离骚》,就像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感染、崇高的震撼;又像接受了一回精神的熏陶、灵魂的净化。正如赖瑞云老师所说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我们把这‘秘妙’称为‘美’。”因此,将《离骚》的艺术美与精神美传达给学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与责任,带领学生在“美的历程”中收获阅读古文的知识上的`能力,在“灵魂的洗礼”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理想、对人格道德的执着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实施,也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

课例分析

下面是以本人微格课的《离骚》第二课时做相应的分析。对于第二课时,我以“遭贬”和“隐退”为核心,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的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性。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文本串讲,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在分析第一段的“遭贬”,我以讲读法与提问法相结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我首先让学生会回答文中表明诗人“遭贬”的原因的句子,并作一定的引导与补充,得出诗人遭贬的原因是由于楚怀王的昏庸腐败,忠臣的诽谤谗言,当时朝政风气的投机取巧、阿谀谄媚,而诗人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性格,使得诗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遭到排斥而被贬谪。其次,我让学生找出第一段中相应的作者自我阐述在恶劣的环境中的态度与立场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来表现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在分析第二段的“隐退”时,我让学生思考屈原在隐退后是如何独善其身?并找出相应的表明作者隐退后坚持追求美好德行的句子。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以对美人的向往寄寓诗人对“美政”的渴求,以及借对“香草”的钟爱来寄托自己对高尚情操的修养的比兴手法,在探讨诗人隐退后的心志的句子中,阐释诗人面临的理想与现实、进取与退隐的对立与冲突,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命运悲剧性的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分析屈原形象。我主要采用讨论法。给学生几分钟的考虑时间,并请2——3位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再进行总结与归纳。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分析屈原的鲜明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及“外修”下的爱国情操与对理想和人格的执着精神,强调屈原精神在塑造中国人民族性格上的地位和作用。采用讨论法意在缓和教学节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体悟屈原的悲剧与崇高形象,

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离骚》的艺术特征,以我的解析为主,从语言特色、赋的运用、比兴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离骚》的艺术特性,带领学生从文本细读的世界中“走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统观《离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将《离骚》与《诗经》对比,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突出二者在古典诗歌方面的独创性以及独领中国文学两千多年“风骚”的文学地位,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作业布置上,我以“屈原该不该隐退”这个问题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有意识地复习,走进“离骚世界”之后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此加深学生对屈原人格魅力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与反思

对于本次微格课,虽然达到了引导学生领会屈原爱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以及执着追求理想的高尚意志的教学目标,在教态上也较自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教学技巧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上的误差,因此在上完微格课后,我对自己的课例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此阐述。

首先,在教学重难点的安排上,我反思自己将“遭贬”原因与“隐退”后的修身放在第二课时的选择的不合理之处,觉得应该将这个环节放在第一课时,与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字词梳理的环节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屈原精神与道德的崇高有初步的领会。

其次,我对课文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因此在第二个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吟诵指导上,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离骚》的审美世界。可例举几组表现诗歌语言美、诗人人格美、道德美、理想美和执着美的句组,力图让学生在朗诵中把握诗歌的审美境界。在诵读过程中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读出“味道”,教师应对诵读的语调、语气、语速进行适当的点拨,再与学生共同吟诵,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中,学生的情感也就与诗人达到了融合,学生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教学的“人的培养”的核心目标也得以实现。之所以强调诵读环节,是对阅读教学“美”的积累的初步实践,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美”在此处,即《离骚》的艺术特色的魅力,而对“香草美人”的比兴寄寓手法的阐释也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得到了能够使学生得到切身的体会,易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对于“美”的发现环节,其实在诵读的过程已经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实践,但仍需强化,因此可以将课后作业“诗人该不该隐退”的问题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探索交流,让学生通过各抒己见,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表达、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加深对屈原精神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要向学生强调屈原在华夏儿女民族性格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通过这种问题探讨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光,在这场“美的历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格追求。

我认为,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魅力与诗歌的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诗歌的语言风格代表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历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有诵读才能在情感上与诗人达成共鸣,而作为通篇充满深远意蕴与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离骚》,学生的诵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悟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歌的审美艺术,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再次,我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还不够自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与吸收消化的间隙,力图使课堂紧凑而不混乱。在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上我有较好的把握,但是语速偏快,这也要在平时养成用适中的语速进行交流的习惯,才能在在课堂上自然稳重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反思自己的课例时,赖瑞云老师的“指向秘妙,解读文本”的教学操作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理解了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领会优秀读物“秘妙”,即文章的“美”。林富明老师也建议我们要与学生“一起品尝”课文。因此,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有对优秀读物的“美”的积累,有“美”在此处的分析能力,更要有“美”的发现的敏锐眼光,才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尝课文的“艺术美味”。

教学就是要在不断的积累与改善中才能得到突破,特别是语文教学,它不像其它科目那样有确定的知识理论,因此语文教学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与语文教学感性把握的特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初学者,我的缺点以及要不断去探索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机会中,我要有意识地改正已有的缺点,在平时也要多去熟悉与关注语文教学的经验,力图在积累——改进——完善的过程中对每一次地教学有质上的突破。

篇4:《金色花》课例分析

走近泰戈尔,走进大语文

——《金色花》案例

华富中学  张小娴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内容,潜心体会母子深情。

2、以读代讲,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能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情感。

3、向课外读本及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情感体验,并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的理由与过程的记录:

一、歌曲《妈妈的吻》导入  ,让歌中深挚的倾诉拨动学生的心弦。

导入  语:这是 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曲,历经淘洗,唱在今天,仍是分外动人,恐怕就是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情感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种情感也不会有地域的界限,这是人类共同歌咏的永恒主题。

有一个人曾用饱蘸童心之笔,尽情描绘了这种情感,抒写了一首首纯真诗篇,这个人便是泰戈尔。

二、学生利用预习准备的资料介绍泰戈尔,并让其他学生补充自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简单途径。通过老师的评价,能使学生明白怎样甄别手头上的资料有用还是无用,怎样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最后老师再出示一份泰戈尔的简介。

三、解读课文。多读少问,以读代讲。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在朗读设计过程中,我安排了三次读全文:

第一次先由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点评,希望扫除生字词,初步把握感情基调。点评的过程其实就是整体感知的过程: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对母亲的爱,可是刚才的朗读太平淡,没有突出母子之间的幸福和甜蜜。”

学生这样评价朗读,可见,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第二次是自由朗读,希望他们能把刚才评价过程所理解的情感尽量表达出来。自由朗读看起来有点乱,其实比全班齐读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引入并重点指导文中母子对话的朗读: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通过一系列朗读指导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1、“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非常担心着急,此刻一见孩子,什么心情?”

2、“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强调?”

3、“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4、“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告诉了会怎么样?”

5、“孩子在妈妈面前,不回答妈妈的话,这算撒谎吗?还应该带一点什么语气?”

这两句对话的反复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个母亲的着急、欣喜、嗔怪交织的情感,一个孩子顽皮、撒娇、自以为得意的姿态,让学生充分感受母与子之间互相交流着的和谐的爱的旋律,并用朗读表现这种爱。

最后全班配乐朗诵,再次回视、咀嚼这种爱,唤起他们心中对美好情感的享受与追求,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于自己的母亲的爱意。

四、转入泰戈尔的另一首诗《审判官》。

如果说课文《金色花》是侧重于表现孩子对母亲的倾诉,那么《审判官》就从另一方面展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母与子的情感本来就是交流的、互动的,《审判官》刚巧可以补充《金色花》中母爱的隐蔽。更妙的是,这首诗直白明了,让学生听一遍朗诵,不必老师指点,他们就能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对文中孩子的情感的由来的理解,效果自然会更好。此刻安排老师配乐朗读,掀动学生的心潮。

转入语:大爱无声,孩子为什么默默地爱着妈妈?看看这首诗,也许能更充分理解这一点。

五、借学生对母爱感恩戴德之机,借学生对母亲满怀爱意之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过渡语: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心声,这就是天底下所有的母亲的写照,谁不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呢?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

“我要变作一串珍珠项链,挂在妈妈的脖子上,让妈妈更美丽。”

“我要变作小鸟,时刻飞在妈妈身边,唱出美妙的歌给妈妈听。”

“我要变作妈妈的影子,她到哪里我到哪里,永不分离。”

“我要变作妈妈的手,代替她做烦琐的家务劳动。”

“我要变作…………“

至此,学生的想像的热情已被完全激发出来,想像的空间也越来越广。

六、对《金色花》手法的探究:

过渡语:现在我们可以归结一下,《金色花》究竟是怎样打动了读者?它用怎样的手法抒写爱的情怀呢?

“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七、扩展视野,了解泰戈尔的其他“母爱“诗篇。

过渡语:就是这些,足以使泰戈尔的诗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让我们打开自读课本中泰戈尔的其他诗篇,再感受大诗人为我们创设的爱与美的境界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乐朗读其中一首诗,并简单说说理由。

八、总结收尾

让这些闪着童真、闪着挚爱的诗篇离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我们透过这些诗篇学会更高境界的爱吧,无私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爱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爱这个世界上所有善良而正直的人们!

课例自我评价:

一、本课例打破了常规,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老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生活气息的课程)。让学生通过一篇课文进行了一次“感激母爱”的体验,让学生从一篇课文出发,体验了大文豪泰戈尔的纯真情怀。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堂课是成功可取的,因为它强调了人文价值。

二、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比较阅读在理解作家作品上的作用……从而使他们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三、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能很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读与思结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的训练,是语文能力训练的一部分,在这堂课上,使用得自然巧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与情感培养相结合,有一箭双雕之妙。

四、但本课例也有一些“败笔”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对“《金色花》手法探究”一处的设计,就破坏了整堂课的诗意美,与前后都格格不入;我设计它的初衷,是怕对课文有把握不全之嫌疑,没有想到,反而成了“画蛇添足”。再比如学生朗诵泰戈尔的其他诗作时,喜欢的理由流于应付,朗诵时情感平淡,该如何处理,能否改成欣赏老师朗读?最后,最大的一处失误应该是切入点的问题,因为一堂课能否出新,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在于从哪里切入。如果当时能巧妙地从母子对话中切入,再探讨全文的内容与情感,应该会比先整体感知再分析精彩语句要独特一些吧。

篇5: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关注教师的课堂提问

――《口算除法》课例对比研究

本学期,在教研组的精心策划与组织下,我们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课例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次活动改变了过去粗线条的听课、评课方式,从课堂结构分析与课堂练习分析,课堂提问分析,学生课堂状态观察,课后调研、测试等多个角度发现了现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人所在的一组是课堂提问组。

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好的问题是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精心准备的!问题的明确清楚、思考容量、及实际上课时的灵活应对,对课堂教学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轮课例研究活动,我们通过课堂听课、录像观察、教师访谈和前后测试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量的统计和质的分析,总结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本次课例研究主要对包括我和舒金发老师、周芬老师在内的3位教师执教的《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口算的课堂提问进行听课观察和分析,从而进行课例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提问类型,挑选回答问题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和教师理答方式等方面。

在听课中,我们提问组教师认真地记录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提问。

首先就三位教师在“情境导入;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这两个环节中几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比较。

一、情境导入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小猴和小狗是一对好朋友,小猴非常调皮,也非常聪明,经常欺负脑筋反应慢的小狗。有一天小猴又用几道数学题目在考小狗了,小狗遇到困难了,你能帮帮小狗吗?

(1)出示课件

小猴:我一共摘了80个桃子,准备送给好朋友们。每个人送20个,可以送给几个朋友?

小狗:…………快帮我算算吧!……

同学们你会帮助一下小狗吗?

听说四(2)班的同学很聪明,今天周老师特地带来一些题目来考你们,同学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问题的提出

小亮从储蓄罐里取出80元钱,和妈妈一起去文具店,他想买一些文具送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十周岁生日。

到了文具店,他看见(课件图片):铅笔盒每个12元,水彩笔每包20元,书包每个50元,计算器每只40元。小亮想:

如果这些钱都买水彩笔,能几包呢?

课件图:水彩笔每包20元;8张10元人民币;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这一环节中,舒老师用3个问题,由“帮助小狗”出发,通过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入手,充分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和帮助他人的强烈愿望。同时也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周老师虽然不是以帮助他人的形式引入,但也是通过以接受挑战的形式引入,和舒老师一样同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我的提问虽然在调动学生方面没有这么强烈,但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这样的提问即能使学生体会列式解题的的方法,又能为本节课口算除法的算理做好充分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教学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的提问比较

舒老师的提问

周老师的提问

陈老师的提问

师:80除以20等于4,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这样算的,小红一共摘了80个桃子,她说准备要送给好朋友20个……

生:80个桃子里,每个人送20个,所以是80除以20等于4。

师:80个桃子几个十?

师:分给几个十?生齐:2个十。

师:8个十分给2个十每一个人可以分到四,这种方法是我们在除法中的表内除法,可以把它想成,80除以20可以想成8除以2等于4。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4乘以20等于80

师:因为4乘以20会等于80,所以80除以20等于4,也就是看到了除法,想到了什么?

师:刚才80除以20等于4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生:通过表内除法得到的。师:还有呢?

生:还有就是看除法想乘法。……

师:谁会列算式?

生1:80除以20等于4,

师:四(2)班同学真聪明,你们怎么把这个4算出来的?先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生:先不看末尾的两个0,8除以2等于4,然后再是0除以0还是等于0,所以等于4

师:他是这样想的,同意他吗?谁说的再好一点。

师:这里的80代表什么?

生答:8个十,

师:20呢?生答:2个十

师:谁说的更好一点?

生:……

师: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师(出示课件)用小棒图来验证。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80是8个十,20是二个十,那么有4个20就等于80,所以有四个。

师:所以80除以20等于4,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方法,他在想什么法?

生答:想乘法。

师:,想什么样的乘法?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看作是想乘法算除法(师出示卡片)

师:这里的除数原本是20,现在变成了除数是几位数了?

师:是不是把这个整十数转化成了除数是一位数(出示卡片)的除法,行不行?

师: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问题:80元可以买几包?

怎么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的理由。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不但说清了为何这样列式的理由,而且还得出了答案4包以及算法,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师课件演示并板书:80里面有4个20)

你觉得80÷20=4还可以怎样口算?先自己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看你的想法跟别的小朋友一不一样

1.全班交流,探究算法

(1)80÷20把后面的0都去掉就变成了8÷2=4

师:你能进一步说说为什么可以把0去掉,变成8÷2=4

生:8个十÷2个十=4

师:课件演示并说明(表内除法,商不变),板书:想:8÷2=4

(2)4×20=80,所以80÷20=4(想乘法算除法)

(3)也可能是用数数来说明的。

3.小结:这么多的方法,算时该选哪一种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

师:把上面的几种方法自己再梳理一下,然后在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同桌轻声的说说。

(续后)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篇6:《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赤壁赋》是传统篇目,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赋的集大成之作,以此文为主构成的赤壁系列是苏轼人生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把它安排在第三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要求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要求落在诵读、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特点的初经级层面上,但我觉得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解读这一千古传诵的名作,尤其是苏东坡的杰作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于是我运用学校新开发的LDT网络教学系统围绕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作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解析,希望在网络的阅读模式和教学的交互性上作一些探索,克服班级受授课制的限制和常规教学中的不足,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同学都能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得到满意的收获。下面是我授课过程的记录:

▲教学课例

第一课时

一、强调纪律,注意事项:

按照老师指导的程序进行,有问题举手请求帮助,避免不规范操作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动作。

二、发放编号、密码,要求学生保存好。

三、教师开放科目系统,并指导学生按要求操作进入系统:开机----双击网络标识进入----输入地址:Http://172.21.48.2/dx----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用户名栏输入自己的编号),进入学生界面。

四、要求学生先点击阅读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明确学习任务,尤其是本课学习任务,(详见“教学设计”)。

五、阅读第一课时必读内容,点击进入页面具体内容,回主页时可点击左上角后退的箭头,每点击一个内容要点会出现一个对话框,请点击第一个指令:在文件当前位置打开,然后进入页面,若页面没有显示,请点击刷新,可以最小化多个窗口切换进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六、点击进入题解(导入),要求速读。

七、了解苏轼生平及思想:“走近苏东坡[详见cbf1-ajsdp(word文档)]----点击页面右下脚链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反鸿踏雪泥](详见cbf1-s.doc)----其中穿插的两篇补充材料----《苏轼生平及思想》、《苏轼简介》可以浏览选择性阅读,不必详细全部读,允许拷盘,详见(cbf1-ssjj.htm,cbf1-ssdsphsx.htm)

[注]:提供相关的专题网站网址,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查阅。

八、点击阅读“关于文斌”(一)重点阅读,(二)较深较专业,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或浏览或拷盘)。

九、点击进入课文分析。(详见cbf1-kwfx.doc)

1、要求:精读,适当作笔记,可以copy内容要点。读完后要参加课堂测试,注意围绕学习重点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教师巡视、指点。给学生提供技术及阅读上的帮助,加强课堂调控:

A、需要作笔记的地方:字词注音、层次划分、韵脚,其他根据自己理解程度适当记要点:

第一段:“古文”、“典故”。

第二段:对“前人”的理解。

注意:第三段的“.总结”部分乃“论坛1问题”之关键提示。“全文的线索、结构思路,.总结及诵读要领”应适当记笔记。

十、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

(1)根据诵读提示及各段层次思路逐段朗读一遍。

(2)根据全文结构提纲朗读一篇,然后再尝试背诵一遍。

十一、返回主页,点击“课堂测试”,参加测试,按要求完成10道选择题,分值100分,时间3-5分钟。(.试题详见cbf1-ktcs1.doc)。(测试系统会自动评分,学生可以在提交后查阅,未得满分的同学可以回课文分析中查阅)。

十二、参加论坛(论坛交流内容详见cbf1-dykslt.doc)。教师巡视指导,对同学发的贴子给予恰当的评点,最后把论题的参考答案(思路)以贴子的形式发出去供同学参考、订正。

十三、布置课外作业(详见cbf1-kwzy.doc)。[提醒]:“课文分析”、“相关知识”可copy回去备用。

第二课时

进入系统程序(略)

一、提醒同学:.总结上节课经验,注意操作技巧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自己的能力限度内、在保证完成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吸收更多感兴趣的知识,大胆发表自己的感悟、见解和思想。

二、集体背诵课文一篇(可以参照“课文分析”中的结构提纲)。

三、点击进入第二课时必读内容:

(1)阅读我的一篇赏析文章《行云流水纵笔处,请辞丽句铸毕章》,鉴赏品味文章精妙的优点,动人的语言艺术。(详见cbf2-yuyewlixi.htm)。

(2)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有关材料,谈谈自己对苏轼在文中抒写的情思、哲理(他的人生观、宇宙观、哲学观和历史观)的感悟和评价。[有关材料详见(cbf2-pjsxcl.doc及相关链接)]

四、登录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

[注]:教师巡视、点拨、指导、评点学生发布的贴子,最后把自己的一首诗作《致苏子》(cbf2-zsz.doc)以及所任教班一个学生的习作《赤壁赋》(发表过的,详见cbf2-cbf)以贴子形式发布上去供同学欣赏、交流。

五、把课文语段阅读测.试题(主观题为主)发布到论坛上,在论坛上进行在线课堂测试,要求同学把答案copy后提交;最后老师把参考答案发布上去,同学自评得分,订正错误。

▲反思、.总结:

(一)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试验,学生的反馈效果很好,有很多内容吸引了他们,能感觉到课堂上一种聚精会神的思维流动,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交流愉悦,每位同学都有沉甸甸的收获,与常规课的效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提升人文素养(文学素养)、信息素养,完成教材任务对付应试策略三不误,但在交互性上还经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显然,网络教学系统是个高效的工具,发挥这个工具的强大功能既能高效地备战应试更能高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而这把宝剑的威力的大小却取决于执剑者----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与落后,专业技能的高低,专业素养和功底的厚薄,包括现代化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以及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的高低,因为这直接关系网络课堂的质量和调控效益。如果教师的观念、技能和综合素养跟不上,那么学生会同样象对一些常规课一样失望,甚至更糟。

(二)本次网络教学试验的现实意义:

彻底改变传统古文教学低效的`局面,走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教材精选的古文篇目绝大部分是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漉和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是先辈才智的结晶,是他们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是皇皇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停留在释词解字,古汉语基础知识训练,疏通文意(翻译),粗浅的赏析等层面以应付升学考试,那将是对这一笔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古文教学的目标应该人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素养,使之了解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陶冶思想情操,提升文学素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的感悟力和表现力,提高吸取精、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实践证明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教学运用可以纠正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本次网络教学试验,师生通过网络这一桥梁共同遨游千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一代文豪苏子的旷世才情,学识、智商和情商都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升华,真正体现了我校“开心求学,快乐从教”的办学理念,因为网站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从古文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取获,享受表达的自由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改变以往学生认为古文枯燥乏味,无实用价值,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精神,不愿查阅工具书,总依赖老师课堂串讲,功利地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积弊。也可以使教师焕发出创造的激情与活力,克服惯性,怠性的教学麻醉状态,并为网络阅读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学习网站的建设和教学运用,能够高效地把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教学效益。经过改造的直接服务于教学的LDT网络系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改革提供了最优越、最有效的技术支持。

实践还证明人们一直担扰的网络教学中的人机对话模式会淡漠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纯属杞人忧天,课堂调控能力强的老师实完全能够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求知乐趣和交流愉悦的网络课堂人文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学习,和谐对话,自由交流,自主合作,共同享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快乐,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Unit19 Lesson74课例分析

一、课题:Food and drink

二、授课教师:季晓兰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下),本单元的核心教学项目是“饮食”,本课是话题(Topic)与功能(Function)项目的有机结合,通过“征求意愿”句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对食品和饮料进行符合个人意愿的选择,同时在句型中结合使用数量表达,在句型操练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媒体的设计:

本课教学重点,落在“征求意愿”句型的操练和食品饮料类词汇的认知上。教学设计的思路遵循学习认知规律,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以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景,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使整个教学从知识的内化到外显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发展过程。

首先通过电脑,以文字和画面的形式静态地展示对话范例,为学生树立明确的语言模仿对象;在学生初步操练后,仍以文字形式归纳呈现典型句型,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接着引人录音媒体,检测学生对该句型的初步理解及掌握程度,为下一步的对话练习奠定基础,通过借助媒体,句型教学做到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使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在学生脑海里形成长久的记忆。

五、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各种食物与饮料的名称,以及它们的量的表达。

(2)、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在饮食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表示征求意愿的句型: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What about ?How many ?

2、技能目标:

在创设的情景中,熟练运用所学句型进行模拟交际。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协作精神。

六、教学重点:1、句型:Would you like ?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2、有关食物与饮料的生词。

七、教学难点 :

1、食物与饮料的量的表达。

2、根据情景,进行模拟交际。

八、学习策略:资源策略--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

交际策略--善于抓住英语交际的机会。

九、文化意识: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作出恰当的反应。

十、教学过程

(一)复习食物与饮料的名称。

1.以两幅钟的图片来显示时间,与学生对话:

T: What's this?

S: It's a clock.

T: What time is it?

S: It’s twelve five. It's time for

T: Oh, It’s time for lunch.

2.通过谈论吃饭过渡到食物,显示各种食物与饮料的图片,让学生复习它们的名称及量的表达,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T: Let's 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ich food and drink can we have?(看图)

提问: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A bag of milk.

显示几组食物的图片,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名称。

[点评:设计一些过渡型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进入下面的任务。]

(二)引导学习句型。

1.显示一组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使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Would you like  ? I’d like ?

T: I'm hungry. I'd like some cakes. Would you like some cakes too?

S: Yes, please.(显示图片:蛋糕)

2.用一组食物图片让学生练习该句型。

3.对以上句子给以否定回答(No, thanks.),再连接以下句子。

T: LiPing, What would you like? (显示图片:面包)

S: I'd like some bread.

4.用一组食物图片练习该句型。

[点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帮助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丰富多彩的食物图片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三)听、说对话,进一步熟悉对话中所包含的、上面所练的句型。

1.学生听录音,然后回答问题:What would the boy like for breakfast?

2.学生听录音填入所缺单词。(一遍)

3.朗读对话。

4.隐去对话中主要部分,学生根据图片表演对话。

S1: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

S2: I'd like .

S1: Would you like ?

S2: I don't think so. What about you?

S1:I'd like .

[点评:通过示范对话,让学生在听、读后能进行模仿,使对该句型有了真实的体会,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模拟情景,学生编写新对话,熟练运用所学的句型及食物名称,并表演。

用真实的食物与饮料模拟商店柜台,学生编写对话并上台表演。用一张课桌当柜台,一个学生当营业员,另一学生当顾客,用一些食物的空盒子当商品,请学生现场表演买食物的对话。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句型。

[点评: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五)听录音填空,完成对话。

1.听录音,填入所缺内容。(两遍)

2.校对填写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所填短语与句子。

3.朗读该对话。

[点评:通过听力填空让学生复习本课所学的内容,并练习了听的能力。]

(六)作业 。

把编写的对话写到作业 本上。

总评:

本课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并且,按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要求,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

篇8:《我若为王》课例分析

《我若为王》课例分析

高中语文《我若为王》教学设计----语文组/陈梅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3、把握课文所论述的主旨。

4、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学会议/论文的并列式结构的使用。

2、学会写富有针对性的批判文章。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敢于直面现实,痛斥国民奴性,改进世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所论述的主旨。

2、学习本文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讲述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杂文的文体、作者、并列式的论证结构、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等重点、难点问题通过重点分析、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上易于理解和接受。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3、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课堂思维、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应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然后进行.总结。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观看影片《铁齿铜牙纪晓岚》(片断)

借助影片创设情境

导语设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封建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刚才也看到了,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官阶或性命,都极尽所能地阿谀奉承,哪怕是蔑着良心言过其实也在所不惜。对于大臣们的奉承拍马,皇上则露出一副满足、陶醉的神态。请同学们大胆设想,假如你是皇帝,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作者大胆的假设中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和认识呢?

篇9:“Unit7 Lesson26 Canada”课例分析

一、背景说明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学习工作生活日趋时尚和方便。加拿大,一个多员文化并存,美丽富饶,极具魅力的发达国家,毫无疑问,首当其选。

因此,要走进加拿大,我们必须先认识加拿大,了解加拿大。

二、教学内容

高中英语第二册(上)第7单元第26课Canada

三、教学目标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加拿大这一课时能更感观,更直接地获取信息和接受信息,完成课文教学任务。

通过观看光盘《认识加拿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加拿大和获取赴加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知识。

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和加拿大的异同点,写一篇作文,或分析研究加拿大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或撰写一篇介绍该国的文章,也可就其某一方面写一篇专题报告(如加拿大的双语教育)。

四、教学设计

Step1 Warming-up and lead-in(吸引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

Show some pictures of Canada for the students to enjoy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s.

Canada is a……country.

Canadian people are…….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Canada, what…….

Step2 Skimming(学习新知识,开始探究过程)

Task1: Skim the text and do multiple choices.

Task2: Tick out the subject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Step3 Scanning

Task1: Get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Task2: Do Wb.Ex.1.Write dow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Canada.

Step4 Retelling

Task: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Canada.

Step5 Listening & study

Task1: Listen and go over the text.

Task2: Finish Part3 & Part4, word study.

Step6 Enjoying

Task: Choose the favorite subjects and watch the VCD.

Get much more information about Canada.

Step7 Discussion(新旧知识整合,完善探究思维)

Task: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anada and China.

Step8 Advice

Task: Discuss the question and give advice.

Topic: If I have a chance to study in Canada for a year, what advice can you give me?

Homework: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教材,联系学生认知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保护好学生的课堂热情和活力,尽可能优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生气,焕发活力,卓有成效。

课例分析研究报告

《赤壁赋》教学课例分析

选修语文《山羊兹拉特》教案

教学反思的几点要点

读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考编心得体会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课例研究的心得体会

第一学期高一生物教学计划

课例心得体会

《离骚》的课例分析
《《离骚》的课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离骚》的课例分析(共9篇)】相关文章:

思品课例研修心得体会2023-01-15

高中生物课例研修学习心得2023-12-01

课例研修心得2022-10-13

课例打磨随笔感言2023-04-12

“A Telephone Call”课例点评2023-09-26

课例怎么写2023-05-27

学案教学心得体会2022-11-29

优秀课例2024-01-24

小学学校表格教研计划2023-03-24

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总结2023-05-0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