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语文《山羊兹拉特》教案(推荐16篇)由网友“山河之国的来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选修语文《山羊兹拉特》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选修语文《山羊兹拉特》教案
选修语文《山羊兹拉特》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确理解文章寓意。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
从童话体例的叙述里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些东西,让我们记忆深刻。比如说一只小狗,一只小猫,或者一只老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只可爱的山羊的世界,看看这只可爱的山羊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
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O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卢布林的魔术师》等。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发表过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 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分析文章情节
1.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开端——阿隆受命卖羊
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
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
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2.情节的运行——冲突
冲突是小说得以发展下去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文的情节冲突有哪一些呢?
(1)阿隆一家遭遇困境。
(2)阿隆路上遭遇大风雪。
问: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情理之中还是出人意料?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供事实依据。
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
问: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塑造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呢?
文章中与“草堆”照应的地方:第一段“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第九段“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所以是情理之中。
问: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才显得合乎逻辑。
三、分析文章情感线索
1.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爱。在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爱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2.人对山羊的情感是怎样的?——不舍、依赖。
从文章中找有关句子,如:
①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②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
③文章15至24段。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山羊的内心世界。
3.山羊对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信任。
从文章中找有关内容,如:
①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那小撮白胡子。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4.作品为什么以动物与人的关系来实现爱这一情感的表现呢?
明确:历经“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与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完整的独特格局
5.节制胜于放纵。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 ——莱 辛
比较阅读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 (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掉了,削弱了作品的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要好。
6.总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四、比较阅读《咬舌自尽的狗》,体会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咬舌自尽的狗
□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一个养狗的痛苦经验:
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讶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流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经过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孽……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1.学生读后交流感想。
2.老师总结明确:
爱,是最高尚的情感。它是一种胸怀,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人与动物、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我们在享受动物给予我们的感动之时,是不是也应该关注那些给了我们关怀的、温情的、苦难中的动物们?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练习和课后练习。
《山羊兹拉特》全文阅读
往年光明节,从村里到镇上的路总是冰雪覆盖。但是这年冬天天气却很暖和,光明节快要到了,还没有下过雪。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农民们担心,由于干旱,冬粮收成准不会好。嫩草一露头,农民们就把牲畜赶到牧场去。
对皮货商鲁文来说,这年更是个坏年头,他犹豫了好久,终于决定卖掉山羊兹拉特。这只山羊已经老了,挤不出多少奶了。镇上的屠夫费夫尔愿出八个银市买下这只山羊。用这笔钱可以买光明节点的蜡烛、过节用的土豆和做薄煎饼用的脂油,还可以给孩子们买些礼物,给家里添些过节用的其他必需品。鲁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赶到镇上交给屠夫费夫尔。
阿隆知道把山羊交给屠夫费夫尔准没好事,但是他又不敢违抗父命。阿隆的母亲听说要卖掉山羊,伤心得哭了。阿隆的妹妹安娜和密丽安也放声大哭。阿隆穿上棉夹克,戴上有耳套的帽子,在山羊兹拉特的脖子上拴了根绳子,带上两片涂着乳酪的面包准备路上吃。家里人要阿隆送完羊晚上就在屠夫家过夜,第二天把钱带回家。
家里人和山羊依依不舍地告别。阿隆在羊脖子上拴绳子时,山羊像往常一样,温顺地站在那里。山羊舔着鲁文的手,摇着它那小小的白胡子。兹拉特一向信任人类。它知道,人们总是喂它东西吃,从来没有伤害过它。
阿隆把羊赶上通往镇子的大道时,山羊似乎有点惊奇,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朝那个方向走过。山羊回过头来诧异地瞧着阿隆,好像在问:“你要把我赶到哪里去呀?”但是过了一会儿,山羊又好像自言自语地说:“山羊是不应当提出疑问的。可是,路毕竟不是往日所熟悉的路。他们通过陌生的田野、牧场和茅舍。不时有狗叫着追赶他们,阿隆用棍子将狗赶跑。
阿隆离开村子时还出着太阳,可是突然间天气变了。东边天空出现了一大片乌云,那云微带蓝色。乌云迅速布满天空,一阵冷风随之而起。乌鸦飞得很低,呱呱地叫着。起初,看样子像是要下雨,但是实际上却像夏天那样下起冰雹来。虽然当时是上午,、但是天昏地暗,好像黄昏一样。过了一会儿,冰雹又转为大雪。
阿隆已经12岁了,经历过各种天气,但是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大的雪。大雪纷飞,遮天蔽日,顿时一片昏暗,不一会儿就分辨不清哪儿是道路哪儿是田野了。寒风刺骨。通向镇上的路本来就很狭窄,又弯弯曲曲,阿隆找不着路了。风雪交加,使他分不清东西南北。寒气逼人,冷风透过棉夹克直往里钻。
起初,兹拉特好像并不在意天气的变化。山羊也12岁了,知道冬天意味着什么。但是当它的腿越来越深地陷进雪里时,它便不时转过头来茫然地瞧着阿隆。它那温和的眼神似乎在问:“这么大的暴风雪我们出来干什么呢?”阿隆希望能够遇见一位赶车的,可是根本没有人打那里经过。
雪越积越厚,大片大片的雪花打着转儿落到地面上。阿隆感到靴子触到了雪下刚犁过的松软土地。他意识到他已离开大路了,他迷失了方向,分不清哪里是东,哪里是西,弄不清哪边是村子,哪边是镇子。冷风呼啸着,怒吼着,卷起雪堆在地上盘旋,犹如一个个白色小魔鬼在田野上玩捉人游戏。一股股白色粉未被风从地上掀起。兹拉特停住不动了,它再也走不动了。它倔强地站在那儿,蹄子好像固定在土地里,咩咩地叫着,好像在恳求阿隆把它赶回家似的。冰柱挂在山羊的白胡子上,羊角上结了一层白霜,发出亮光。
阿隆不愿承认他已陷入危难之中,但是他知道,如果找不到地方躲避一下风雪,他和山羊都会冻死。这场风雪与往日的不同,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雪已没过了双膝,手冻僵了,脚也冻麻木了,他呼吸困难,风雪呛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感到鼻子冻得发木,他抓了一把雪揉搓了一下鼻子。兹拉特的哮哗叫声听起来好像是在哭泣,它如此信赖的人类竟把它带到了绝境。阿隆开始乞求上帝保佑自己和这只无辜的山羊。
突然,他看到了什么,好像是座小山包。他纳闷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谁能把雪堆成这样的山包呢?他拖着兹拉特,想走过去看个究竟。走近一看,他才认出那山包似的雪堆原来是个大草垛,已经完全被积雪覆盖了。
阿隆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他们有救了。他费了好大劲在积雪中挖出一条通道。他是在乡村长大的,知道该怎么办。他摸到干草以后,替自己和山羊掏出一个藏身的草案来。不管外边多么冷,干草垛里总是很暖和的,而且干草正是兹拉特爱吃的。山羊一闻到干草的气味,立即心满意足地吃起来。草垛外面,雪继续下着。
大雪很快重新覆盖了阿隆挖出的那条通道。阿隆和山羊需要呼吸,而他们的栖身之地几乎没有一点空气。阿隆透过干草和积雪钻了个“窗户”,并小心地使这个通气道保持畅通。
兹拉特吃饱之后,坐在后腿上,好像又恢复了对人类的信赖。
阿隆吃了他带的两片面包和奶酪,但是一路上艰苦奔波,他还是感到饿。他瞧了瞧山羊兹拉特,发现山羊的双乳鼓鼓的。他躺在山羊旁边,尽量舒服些,以便他挤出羊奶时,奶汁能够喷到他嘴里。山羊的奶又浓又甜。山羊不习惯人们这样挤奶,但它没有动。看来它急切地想要报答阿隆,感谢阿隆把它带到这个可以躲避风雪的地方,这个避难所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都是它的美餐。
透过“窗户”,阿隆可以瞥见外边的灾难景象:风把一股股的雪卷起来;到处一片漆黑,他弄不清是到了夜晚呢,还是由于暴风雪才这样天昏地暗,谢天谢地,干草垛里不冷。干草、青草,还有田野里的花朵,散发出夏天太阳的温暖。兹拉特不停地嚼着干草,时而吃上面的草,时而吃下面的草,时而吃左边的草,时而吃右边的草。山羊的身体散发着热气,阿隆紧紧地依偎着山羊。他一向喜欢兹拉特,现在山羊简直像他的姐妹一样。他思念家里人,感到很寂寞,想说话来解解闷儿。他开始对山羊说话。
“兹拉特,你对我们遇到的这场灾难有什么看法呢?”他问道:“咩。”兹拉特回答说。
“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干草垛,咱们俩现在早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回答说。
“如果雪这样不停地下,我们就得在这里呆好些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道。
“你这‘咩’‘咩’是什么意思呢?”阿隆问道,“你最好说个清楚。”
“咩,咩。”兹拉特想要说清楚。
“好吧,那你就‘咩’吧,”阿隆耐心地说,“你不会说话,但我知道你懂了。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对吗?”
“咩。”
阿隆瞌睡来了。他用草编成一个枕头,枕在上面,打起吨来。兹拉特也睡着了。
阿隆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弄不清是早晨还是夜里。积雪又封住了“窗户”。他想把雪清除掉,但是当他把整个手臂伸直时,仍然没有够到外边,幸好,他带着一根棍子,他用棍子朝外捅出去,这才捅透积雪。外边仍然一片漆黑。雪还在下,风还在呼啸,先是听到一种声音,然后是许多声音。有时风声像鬼笑一般。兹拉特也醒了,阿隆向它打招呼,山羊仍以“咩”回答。是啊,兹拉特的语言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代表着许多意思。山羊现在好像在说:“我们必须接受上帝赐给我们的一切——温暖、寒冷、饥饿、满足、光明、黑暗。”
阿隆醒来时感到很饿。他带的食物都已经吃光了,但是兹拉特有的是奶汁。
阿隆和兹拉特在干草垛里呆了三天三夜,阿隆一向喜欢兹拉特,但是在这三天里,他更感到离不开兹拉特了。兹拉特供给他奶汁,温暖他的身体。山羊的耐心使他感到安慰;他给山羊讲了许多故事,山羊总是竖起耳朵听着。他爱抚地拍拍山羊,山羊便舔他的手和脸。山羊“咩”一声,他知道这声音的意思是说:我也喜欢你。
雪接连下了三天,虽然后两天大雪减弱了,风也缓和了。有时候,阿隆感到好像从来没有过夏天,雪好像没完没了,总是下个不停,从他能够记事起一直就是这样。他——阿隆——好像从来没有过父母姐妹。他是雪的孩子,生长在雪中,兹拉特也是这样。干草垛里安静极了,他的耳朵在寂静中嗡嗡作响。阿隆和兹拉特不光晚上睡,白天大半时间也在睡。阿隆做的全是天气转暖的梦。他梦见绿油油的田野,鲜花盛开的树木,清澈的溪流,啾啾歌唱的小鸟。第三夭晚上,雪停了,但是阿隆不敢摸黑去寻找回家的路。天放晴了,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洒在雪地上。阿隆挖了一条通道走出了草垛,向四周张望。到处白茫茫的,静悄悄的,一片极美好的梦境。星星又大又密。月亮在天空游泳,就像在海里游泳一样。
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了雪橇的铃声。看来草垛离大路不远。驾雪橇的农民给阿隆指了路,但指的不是通向镇上找屠夫费夫尔的路,而是回村子的路。阿隆在草垛里已拿定了主意:再也不和兹拉特分开了。
阿隆家里的人以及左邻右舍在暴风雪里找过阿隆和山羊,但是毫无结果。他们担心阿隆和山羊完了。阿隆的母亲和妹妹悲伤哭泣;他父亲沉默不语,闷闷不乐。突然,一位邻人跑来报告他们一个好消息:阿隆和兹拉特回来了,正朝家走呢。
全家一片欢乐。阿隆向家里人讲述了他怎么找到草垛、兹拉特如何供他奶喝。阿隆的妹妹们又是亲兹拉特,又是拥抱兹拉特,还用剁碎的胡萝卜和土豆皮款待兹拉特,兹拉特狼吞虎咽,美餐一顿。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提起要卖兹拉特了。寒冷的天气终于来临了,村民们又需要鲁文为他们做皮活了。光明节到来时,阿隆的母亲每晚都做薄煎饼,兹拉特也得到一份。尽管兹拉特有自己的羊圈,但是它常来厨房,用犄角敲门,表示想来拜访,人们总是放它进去。晚上,阿隆、密丽安和安娜玩陀螺,山羊坐在炉旁,或瞧孩子们玩,或对着光明节蜡烛的火苗出神。
阿隆有时问山羊:“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块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
《山羊兹拉特》教学反思
《山羊兹拉特》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出自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辛格之手,作品讲述了阿隆一家和山羊兹拉特的故事:因贫穷阿隆的家人不得不把它卖掉,在阿隆和兹拉特赶往城里的路上,忽然下起了暴风雪,于是,12岁的男孩和12岁的兹拉特在草垛中相依为命,羊吃草阿隆吃羊奶度过了3天的时光,天晴了,阿隆把兹拉特赶回家,家里“一片欢腾”,“谁也没有再提起买兹拉特的那件事”。
文中有一段描写阿隆和兹拉特在草垛中的对话,形象生动,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奧——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
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的理解,补充出山羊的对白,体味山羊的内心世界。
于是,就有了四个鲜活的课例。
课例一: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你猜——”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那是——”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随便——”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奧——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嗯,不是的——”
这是一只有牢骚有怨气的山羊。
课例二: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好像很倒霉——”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可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别担心,我会给你吃的的——”兹拉特叫了一声。
这是一只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的山羊。
课例三: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从容——”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对头——”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淡定——”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奧——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聪明——”
这是一只智慧从容沉稳老练的山羊。
课例四: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我只要和你在一起——”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即使那样我也要和你死在一起——”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没关系,我会留在你身边的——”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奧——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我看到你,你看到我——”
这是一只重情有义缠绵忠诚的山羊。
一个语言活动,塑造了四个完全不同的山羊形象,大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人和动物的亲情,学生在课堂上还一起回忆了学过的作品,冯骥才的《珍珠鸟》,和巴金的《小狗包弟》,最后朗诵了林清玄的《咬舌自尽的狗》,一篇篇关于人与动物的感人的故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流淌,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深度课堂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感悟。
【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也才能把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课堂不是专属于教师的舞台,教师也绝不是绝对的权威,更不是真理的化身。
附: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的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的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易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 !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赶亲感情的够市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长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业……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篇2:《山羊兹拉特》教案
《山羊兹拉特》教案
《山羊兹拉特》教案 【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及其作品。 【能力和方法目标】 深入领会作品的内容,熟悉文中所讲述的故事;理解并分析小说作品中的情感流向;注意文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爱心去保护动物,关爱动物。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 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情节,简单明了,即以暴风雪为山羊不卖的转机,暴风雪好象是天意的安排,特意来阻止这次对动物不义的举动。从而保全了一个即将老去但仍有感情的可爱的生命,于是患难中的相互救助与依赖,再次演示了人与动物的温情,虽然人有过无奈杀生的念头,但人性善良处处可见。虽然山羊不通人语,但仍能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以此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程中,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并由文本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既增强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在读中学会做人,做人中学会读书。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3、联系文本感知自然,感知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引导学生讨论:你熟悉的动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你欣赏这些动物吗?为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答案引入《山羊兹拉特》。 (师生交流,共同感知动物特性及与人的关系,侧重于认识动物身上的可贵品质,这样既能提起学生阅读兴趣,也便于更好地感知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讨论后明确: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2、再读课文,分小组展开复述情节比赛. 方法:全班在4个大组的基础上分成8个小组,共同合作研读并快速得出结论,以举手先后及内容是否完整为判定输赢的方法。 教师点拨:复述不等于重复,注意事情先后,语言表达还要下功夫,抓住最主要的情节等。 (这一板块的设置旨在训练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与合作探究的精神,为后文层层深入奠定基础,为下一步问题探究提供更多的文本信息) 教师明确大致情节:开端(前三段),发展高潮(中间),结局(最后三段).具体也可以:节前决定卖羊――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风雪中相互救助――安全回家。(答案不求统一,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三、问题探究 1、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为什么又不卖?你赞成他的做法吗? 第一问很简单,学生应能顺利地从文中找到答案,第二问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把握:类似“患难与共”,“患难见真情”,“有感于动物的恩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动物不义”,“不只是动物,而是有感情的朋友”等答案都应予以肯定。第三问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创新型,探究型,求异型的答案。 2、他们是如何战胜暴风雪的?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第一问,a、阿隆发现草堆并挖了一个洞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然后得救了.b、阿隆吃了面包,喝了羊奶,靠兹拉特的体温取暖得救。C、阿隆救了兹拉特。D、兹拉特救了阿隆。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共同对问题作探究性评价,把握几点:a相互都有救助的举动,是共同的力量战胜的.b人与动物面对天灾时表现出的超常的智慧.c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问,可从前面自然环境的交代入手,也可从考验人的角度,大自然对人的惩罚的角度入手,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3、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 学前预想:阿隆,聪明,能干,临危不惧,有爱心 兹拉特,温驯,信任人,善解人意,善良 教师一一予以肯定,并挖掘其重心所在。 4、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点拨:感受最深的,其它(如语言,结构,气候描写,人物感情,故事启示)方面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a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b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c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d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e对动物的描写很生动.如动作舔摇晃用角搔搔颈背摇摇……;语言咩……等. 教师予以鼓励并做相应点评: a、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 b、的确,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 c、一只蚂蚁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要继续重演,换个方式就行。 d、很多动物获放生后报恩的故事,如狼被猎人放生后几年,在猎人危难时挺身相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达成共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分歧,可布置下去继续探究。 (这一板块的设置是为探究文章主旨,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四、布置作业 思考:你认为阿隆和兹拉特幸福吗?为什么? 你认为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活动:为保护动物,关爱动物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实施。 作者介绍 名人姓名: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 出生年代:19O4-1991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美国 相关介绍: 姓名: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性别:男出生年月:19O4-1991国籍:美国所获奖项: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19O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 由于受到作家和记者的哥哥的影响,他违背父命,走进了华沙犹太人文学界。在哥哥的帮助下,1935年迁居美国纽约。 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创作30余部作品,全都用意第绪文写成,大部分已译成英文。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195o)、《庄园》(1967)和《农庄》(1969)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1955)、《卢布林的魔术师》(196o)、《奴隶》(1962)、《仇敌;一个爱情故事)(1972)和《童爱)(1979)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I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1957)、《市场街的斯宾诺莎》(1961)、《羽毛的王冠》(1973)、《短篇小说集》(1982)、《意象集》(1985)、《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1988)等。此外还有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在创作上,他尊重传统,又吸收了意第绪文学中的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小说有不少以性爱为题材,他认为“在爱情和性爱中比在任何其他关系中,人的本性显露得更充分”。但他不耽于色情描写,而重在探索和揭示激情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他主张作家创作要起到娱乐读者的作用,让读者得到艺术享受。所以他的故事叙述生动,文笔轻松幽默,作品中丰富的成语和活泼的句法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认为那是任何译文无法传达的。 《莫斯卡特一家》、《庄园》、《农庄》、《庄园》、《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仇敌;一个爱情故事》、《童爱》、《卢布林的魔术师》、《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羽毛的王冠》、《短篇小说集》、《意象集》、《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等篇3:山羊兹拉特(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山羊兹拉特(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确理解文章寓意。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
从童话体例的叙述里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些东西,让我们记忆深刻。比如说一只小狗,一只小猫,或者一只老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只可爱的山羊的世界,看看这只可爱的山羊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情感。
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O4-1991),美国作家。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作品的重要特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庄园》《卢布林的魔术师》等。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发表过10余部短篇小说集,此外还有 2个剧本、3部回忆录、11部儿童故事集。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分析文章情节
1.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开端--阿隆受命卖羊
发展--卖羊途中遇暴风雪
高潮--风雪中相互救助
结局--安全回家不再卖羊
2.情节的运行--冲突
冲突是小说得以发展下去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文的情节冲突有哪一些呢?
(1)阿隆一家遭遇困境。
(2)阿隆路上遭遇大风雪。
问:遭遇大风雪这个情节是情理之中还是出人意料?
明确:开头一段的描写,为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给阿隆他们的遇险提供事实依据。
第6-9段对环境突然恶化的渲染,既烘托了气氛,又为下文的下雪作铺垫。所以遭遇大风雪是情理之中。
问:在故事情节中,作者塑造了“草堆”这一让主人公脱离困境的环境,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呢?
文章中与“草堆”照应的地方:第一段“阳光闪亮”“田里芳草青青”,第九段“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大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所以是情理之中。
问:如果将草堆设计为“木屋”,好不好?为什么?
(1)草堆本身是兹拉特的食物,才使兹拉特有奶使阿隆度过三天时间。
(2)草堆还可以保暖。
(3)下文阿隆家人寻找他和山羊,却没有找到显得合情合理。
(4)在原野的'草堆里,对暴风雪的感受才是真切的,阿隆与山羊的亲切才显得合乎逻辑。
三、分析文章情感线索
1.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爱。在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爱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2.人对山羊的情感是怎样的?--不舍、依赖。
从文章中找有关句子,如:
①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
②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
③文章15至24段。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山羊的内心世界。
3.山羊对人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信任。
从文章中找有关内容,如:
①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那小撮白胡子。兹拉特对主人充满信任。
4.作品为什么以动物与人的关系来实现爱这一情感的表现呢?
明确:历经“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与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完整的独特格局
5.节制胜于放纵。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 --莱 辛
比较阅读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选自课文最后一节)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 (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掉了,削弱了作品的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要好。
6.总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情感在山羊和主人之间的双向流动,作者不露痕迹地传达出人与动物之间彼此的深情厚谊。
四、比较阅读《咬舌自尽的狗》,体会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咬舌自尽的狗
□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里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得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一个养狗的痛苦经验:
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
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
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讶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流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经过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常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孽……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1.学生读后交流感想。
2.老师总结明确:
爱,是最高尚的情感。它是一种胸怀,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超越了人与动物、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我们在享受动物给予我们的感动之时,是不是也应该关注那些给了我们关怀的、温情的、苦难中的动物们?
五、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练习和课后练习。
篇4:山羊兹拉特读后感
读了好几遍,很喜欢这个喜剧结尾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12岁的男孩阿隆家有一只老山羊兹拉特。这年冬天,家里收成不好,父亲决定让阿隆把山羊牵去城里卖给屠夫。妈妈和妹妹们都不愿与兹拉特分离,但不敢反抗父亲的命令,阿隆牵着兹拉特走在通往城里的路上。颇通人性的兹拉特虽对走在陌生的道路上觉得奇怪,但依然十分顺从地跟着阿隆走了。然而,中途他们遇到了暴风雪,白色的世界里他们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冻僵了的他们幸运地找到一个大草堆,躲了进去。雪下了三天三夜,他们就在草堆里待了三天三夜。饿了,兹拉特吃草,阿隆喝兹拉特的奶;困了,就枕着干草入睡。第四天,他们终于在一个农民的帮助下回了家。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了。焦急的家人见到平安回家的阿隆和羊,都万分欣喜。家人听了阿隆的讲述后,对兹拉特也是格外感激,再也不打算卖掉它了。
故事很感人,结局很美好。全文看下来,最拨动我心弦的还是阿隆和兹拉特之间的对话。尽管山羊只会“咩咩”地叫,但从中明显可以体会到它与人的感情,对人的信任。现实生活中正是缺少这种信任。人们往往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却在真正的朋友为你付出后才懂得珍视。山羊自始至终都把人类当作最好的朋友,而人们却被生活所迫,必须卖掉山羊。直至在困境中,羊救了人,人们才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羊,把羊当作了朋友和亲人。
感情是可以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而信任就是一剂强有效的催化剂。相互信任的感情往往是最稳定最长久的。让我们从山羊兹拉特身上学会信任吧,让爱时刻与我们相伴。
篇5:山羊兹拉特读后感
《山羊兹拉特》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创作的一篇短篇童话小说,讲述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亲情故事。
隆重的灯节将至,为了应付家里的开支,硝皮匠勒文决定把老山羊兹拉特卖到城里的屠夫那里去。家里人虽然不舍,终究难抵贫穷的折磨;而作为动物,山羊即使有何意见也无人能懂。就这样,它被硝皮匠的大儿子阿隆牵着走上了它从未走过的去城里的路。不料,途中天气骤然变冷,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年仅12岁的阿隆和山羊在风雪中迷了路,侥幸中找到一个被雪覆盖的干草堆避难。在草堆中,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三夜:兹拉特吃干草,阿隆喝兹拉特的奶。其后的故事变得轻松喜悦:阿隆和兹拉特平安地回到了家,兹拉特从此受到家庭成员般的待遇,再也没有人提起卖兹拉特的话题。
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爱有着不同的走向。在小说开头决定把山羊卖到城里时,这种爱的流向是从硝皮匠全家指向兹拉特的,家庭每个成员对兹拉特的“不舍”充分表明了这点,但这终究是人对动物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一条人为的鸿沟无形中划分了两者间的等级:人终究是人,动物终究是动物。当人因为贫穷,生活已经无以为继时,就得牺牲山羊的性命来成全人。天降大雪,在阿隆处于饥饿的边缘时,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流向也改为从动物到人,兹拉特不仅以它的乳汁维持了阿隆在草堆中的生存,而且它看似简单的“咩―咩―”声也从情感上慰藉了处于孤独中渴望交流和关爱的阿隆。正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这种深刻的感动,以及阿隆全家在经过了“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得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完整的独特格局。
孩子们读了辛格的作品,就会把动物当作人一样来对待。千万句空洞的说教“我们要保护动物”的话,不及辛格的一篇文章来得影响大。文学对人的影响是直抵心灵的,而空泛的囗号是一阵风。从这种意义上讲,儿童文学家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我们国人喜好的往往是那种囗号式的宣传,对人的影响也只能是月光晒谷。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能真正读到好的儿童文学的作品,或是会去读的人又有多少呢?不是说没有,只是说少之又少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电视、网络、书报构筑起来的孩子空间,充斥着大量的血雨腥风,饕餮之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见怪不怪了。什么都会吃,当然是好事,只是不懂得有些动物是不能吃的,敬畏一些动物,其实是在敬畏生命,也在敬畏我们人类自己。
大人们读了则说,若依辛格的教育,那我们就不能吃肉类了,羊不能卖,自然更不能吃了;不能吃,自然也用不着养牲畜了,养它有什么用呢?不吃肉,我们吃素,我们不都成了素食主义者了吗?既然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难道植物就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了?正是书呆子。什么都不能吃,我们是神仙?动植物本来是老天爷赋予我们人类食吃的对象,我们吃了有何过错?更有何罪之有?动植物世界里有一条规则叫:“适者生存,肉弱强食。”我们不吃它们,难道让它们来吃我们?大人们振振有词,理直气壮,问得你无话可说。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什么都敢吃。吃的范围越来越广,地面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动物已被吃得在地球上消失了。据5月3日《新民晚报》林培所写的《别让河豚有文化》的文章中说:“最近,江苏扬中、靖江、江阴等‘河豚之乡’,纷纷举行各种‘河豚文化’活动,推销打造这一新兴美食产业。……我查到扬中市河豚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成果,照录如下:‘河豚文化的核心是,挑战的勇气,科学的态度;财富的意识,务实的精神;鱼类的极品,美味的佳肴。’……据近年统计,我国因食用河豚而中毒死亡的人数,占食物中毒总死亡人数的33%,居食物中毒死亡人数之首。”国人对吃的勇气,在此可见一斑。假若消失的动物有阴魂,它们要报复的第一攻击对象便是我们人类。作为动物,它们从来未曾想过要消灭人类,但人类对它们的捕获与追杀,使它们震怒,它们也下决心非把人类赶尽杀绝不可。
正因为大人们的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自作聪明,把人畜的界线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壁垒森严;不仅如此,把人也划得三六九等,如同牲畜一样,要杀便杀,毫无顾虑。世界因有爱,才五彩缤纷,生气勃勃;没爱,这世界如同荒漠,一片沉寂,如同长夜,一团漆黑。
我们的领导人提出了“和谐社会”,这很有眼光。什么叫“和谐”?“和”者,人人有饭吃之意;“谐”者,人人有话可说之义,这便是老百姓对“和谐”最朴素的理解。我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和谐地球”的观念,让动物们、植物们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各司其职,人类尽量地不去伤害它们,让它们顺其自然,并与它们和平相处。
这便是我读辛格《山羊兹拉特》一文给我的启发,愿我的启发能在人们中间引起共鸣,广泛传播。
篇6:《山羊兹拉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山羊兹拉特》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1、用一句话概括文意。(可以试着用“主语+谓语+宾语”的句式)
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2、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分点概括)阿隆的家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兹拉特又有什么反映?
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家里需要钱过节。/不舍/充满信任 温驯
3、暴风雪来临时他们是如何战胜的?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a阿隆发现草堆并挖了一个洞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然后得救了。b阿隆吃了面包,喝了羊奶,靠兹拉特的体温取暖得救。c阿隆救了兹拉特。d兹拉特救了阿隆。
把握几点:a相互都有救助的举动,是共同的力量战胜的。b人与动物面对天灾时表现出的超常的智慧。c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问,可从前面自然环境的交代入手,也可从考验人的角度、大自然对人的惩罚的角度入手。
4、“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阿隆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静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星星显得那么大,又那么近。月亮在苍穹中游弋,就像在大海里一样”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预示着情节的发展,他们已经战胜了暴风雪。用景色来表达阿隆心中的幸福。
5、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人物性格 动物品性)
阿隆:聪明、能干、临危不惧、有爱心
兹拉特:温驯、信任人、善解人意、善良
6、暴风雪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改变了山羊的命运,进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是小说的结构要素。使阿隆家的贫困状况得以缓解,给阿隆家带来了好运。
6、文章前后都写到了阿隆对兹拉特的感情态度,这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前文的不舍只是一种人与动物之间有等级的感情。经历了生离死别的之后,勒文全家与山养的感情超越了动物层面,山羊获得了与人平等的权利。
7、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a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b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c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d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
a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b的确,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
拓展阅读
一年寿命的鱼
是个很小的装饰品店,门口挂着两个火红的中国节,很喜庆,感觉很不错,心想,进去看看吧,说不定会淘到什么好东西。
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瓶子。
瓶子芒果般大小,晶莹剔透的玻璃,夹一丝丝金黄。也是芒果的造型,艳丽,逼真。之所以说是瓶子,是因为那里装满了水,而且那水里,正游着一条两厘米多长的黄色小鱼。
瓶子里装满了水,水里游着鱼,这没什么稀奇,稀奇的是,这个瓶子是全封闭的。他没有瓶口,没有盖子,没有一丝一毫的缝隙,它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玻璃芒果。
可是那些水,那些鱼,他们是怎么钻到这个完全封闭的玻璃世界的呢?
厂家在生产这个瓶子的时候,就把鱼装进去了。店主告诉我,这需要很尖端的技术。
你想啊,滚烫的玻璃溶液,一条活蹦乱跳的鱼。我去啤酒厂参观过。我知道所有的玻璃瓶子都是吹出来的,在吹瓶子的时候,瓶子会达到一种可怕的高温,鱼和水不可能那时候放进去。那就只剩下一个解释:厂家先拿来一个芒果造型的瓶子,装上水,放上鱼,然后想办法把这个芒果完全封闭起来。
我向店主说得没错,这样一件小的工艺品,的确需要很尖端的技术。店主告诉我,这个玻璃芒果,这条鱼,只需要30元。
倒不贵。可是我弄不明白,我们怎样来为这条鱼?怎样给这条鱼换水?
不用喂,也不用换水。店主说,这里面充了压缩氧气,这么小的一条鱼,一年够用了。也不用换水,水是特殊处理过的吧。只要别在阳光下暴晒,这条鱼完全可以在这个小瓶子里很好的活上一年。
那么一年后呢,我问。
鱼就死了阿!店主说,几十块钱,一件极有观赏价值极有创意的工艺品,也值了吧。
当然,我承认值。这比在花瓶里插一年的鲜花便宜多了。可是,店主的话还是让我心里猛的一紧。
鱼长不大吗?我问。
你见过花盆里长出大树吗?店主说。
那么这条鱼的自然寿命是几年阿?我问。
三四年吧。店主说。
心里又一紧。
自然寿命三四年的鱼,被一个极有创意的人,被一个有着高端技术的工厂,硬生生的剥夺了自然死亡的权利。一年后是这鱼这一生的什么时间?少年吧?青年吧?或者中年?
可怜的一年鱼!
为了自己日益苛刻的味蕾,我们杀掉才出生几天的羊羔;从蛋壳里拔出刚刚成熟的鸡崽;把即将变成蝴蝶的蚕蛹放进油锅煎炸;将一只猴子的脑袋用铁锥轻轻敲开……
现在,为了日益芜荒的地球,有创意出一条小鱼死亡的期限,然后开始慢慢得倒计时。
当我们在自家的书桌上顶着那条鱼看,我们看到的是美丽和幸福,还是残忍,悲伤,恐惧以及死亡?
我想有此创意的人,如有可能也应该享受到这条鱼的待遇吧?把它装进一个电话亭大小完全封闭的钢化玻璃屋里,准备好三年的空气,食物和水,然后扔进寒冷的北冰洋,让一群巨鲨们,每天眉开眼笑的倒计时。
思考:
1、“心里又一紧”的原因是什么?
2、划线的段落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头来自异乡的驴子
耿立
平原厚实的夜只有一种声音可以穿透,那是驴的叫声,文人说的“马嘶如笑,驴鸣似哭”,对驴似是一种误读的诗意,根本没有触到平原和乡村那种土地、柴烟和衰草混成的气息,夜已深,驴的鸣叫忽然四面充沛慷慨地令没有准备的人吃惊,但过后,你就会习惯,这没有娇啼的声响,在黑暗里,在没有边缘和无比恐怖的胆怯里,驴的叫声是那么地粗犷,毫不犹豫,格外精神,像是给睡在平原床上的人以支持安然。
这其间乡村和平原实在是静寂落寞。
我是一个对驴充满尊敬的人,虽然我知道拿破仑在远征埃及途中曾下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但那是欧洲的驴子,我的对驴子的感恩是缘于一匹来自河南许昌的驴子,它是那么地平凡,灰的皮毛使人感受到世间的剥削和损耗,身上的鞭痕使人想到怜悯----三十年后的我是在一种怀念的袭击中想到了见它的最初的画面,在冬日的阳光下去、暮色渐紧的时分,一个驴车凑到了我家的土门前,我只十岁,一个陌生的外地人的模样伸着脖子向我家张望,直到母亲疑惑地走近,那人的皮帽子下笑出声来!
是谁?这样怪怪的?我看到的是一张布满辙迹和脚印霜雪的脸;那头驴子,也是一种从无垠的荒野低头而行的模样,脚掌贴着冻得硬邦邦的满是寒气的大地,象后来看到的一副本地画家的木刻,风霜雪雨,劳累剥蚀,饥肠辘辘,鸡声茅店,人迹板桥-----两年的分离,闪回、转换,认出来!
那是我的父亲和一只远道而来的驴子。
都到家了,在寒冷的季节里,一处让人和生灵感到了温暖和安适的地方。那几年是父亲人生失败的最低谷处,先是长疮,一年不能行走,再是到山西吕梁、安徽亳州,都是做货郎,我知道了黄昏和夜里,有谁拍你的肩膀,你千万不要回头转身,那是狼从喉间夺取生命的伎俩,对山西的最初的刻痕,就来自父亲这样的叙述,亳州是曹操的老家,(春夏读诗书,秋冬弋猎的曹操是父亲所不知的),父亲带来了一只安徽的拨浪鼓;后来父亲去了河南的许昌,在那儿靠拖地排车苦力营生,时常在饭馆里,像乞丐吃别人剩下的饭菜。父亲回来了,带来一只来自异乡的驴子。
那夜。整个平原都熄灭了。
不知什么时辰,后来母亲说那是半夜,驴的叫声突然“喂哇喂哇”地响起,声音高亢,在叫声中,那夜让人感到更黝黑更邃深,高亢的声音裹着浓黑在一家房檐到了另一家房檐,动静那么大,你就象躺在那声音的臂弯里,似睡非睡,象是人形容的假寐,但给人一种安定。
若是月夜,那月色便在驴的鸣叫里增添了振幅和动感;又若是春夜,麦香有点撩人,睡不沉实,就盼着驴叫,或者爬起看一下驴子再回来才能入睡。
驴在我家一年,就卖掉了。卖它的时候,父亲把家里的黄豆炒了一升,让驴好好吃一顿饱饭走了。
驴走后,我才感觉到了它在家庭里的位置和意义。平常父亲总是喜欢用驴车拉几车土垫垫院子,在秋天拉庄稼时,特别是玉米秸杆,父亲一捆一捆地码在车上,高高的象坦克,一次,是夜里,车装的很高,月亮出来了,父亲让我爬到车上,那时月亮是潮红的,而且很圆很大,在远远的地方,有人点起野火,好象是在烧豆虫,空气里弥漫着好闻的糊味。
父亲和驴子在前面踢踏走着,突然父亲象有了兴致。
“给你说个谜,‘抬头望月’”
“-------”
“猜呀?”
“仰光!”我有点自豪,在月夜里,我象是在一坦克上,而坦克漂在月光里,这时,驴好象感到月光的诱惑,它突然大叫起来,那种声音在秋的平原的空阔里,感到有无穷的魅力,一切都静止了。好象驴与我与父亲成了夜幕和月色的主要的角色,好象脱离了陈俗!
驴子卖掉后,父亲陷入了一种孤独与自责,父亲不善语言,他把与驴子无言的交流当成了一份生趣,在艰难的岁月里,与人处不易,这也许是驴子和父亲深层情感的隐秘,父亲在河南许昌赶驴做苦力时订交,一共四年形影不离,在冬天父亲把取暖的被子披在驴子的身上,霜雪把驴子的额头覆盖,但生活的逼迫,使得父亲不得不把驴子卖掉还债。
但是一天夜里,父亲说“驴子回来了”,起身果然见驴子站在门前,那时天还未明,就象童话里的驴子一样,驴子在门口站着,我想它可能会开口说话,告诉我们它在那遥远村庄的事和它对于父亲的思念,父亲开开房门,让驴子进来。那驴子一点都不客气,径直地走进房子,父亲捋捋驴耳,驴子用脖子贴贴父亲,就差没有拱手问安了。
父亲把驴子送回买主,后来,驴子隔一段时间还来,在门口站一下,又原道返回,那时在真切的驴的叫声里,在农村天色微明的田野上,那头驴子远去了。
有一天,父亲到公社拉着车子买化肥,远远的就见一个驴子拖着犁铧奔跑而来,蹄脚上满是犁铧碰撞的血痕,听见驴子后面人的吆喝:疯了,驴疯了,躲开。那驴子拖着犁铧飞跑着,全然不顾犁铧撞着蹄脚,咣当咣当。但等驴子到了父亲面前,它却沉静了。父亲细看,原来是我们家卖掉的那只驴子。驴子表现了一种激动,父亲拉化肥从这个村旁经过,这个村子正是父亲卖掉驴子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灵犀,正在耕地的驴子知道了父亲的经过,它好象要尽地主之意,非得和父亲会面,它焦躁不安,向驭它的人发出信息,但它的现主人终于听不懂,于是就上演了从田野罢工、遁逃、飞奔的一幕。
父亲把这件事给大家说了,大家都感到惊奇,驴的脾气确然是倔,它可以不耕地怠工,你可以鞭打,可以断绝它的食粮,但它非得要见父亲一面。
可是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到公社上学,驴子夜晚到我家来过几次,我都没有见到。但驴和人一样,墓草苍黄,终要老去,老了的`驴子的步履开始显得迟缓,牙齿开始脱落,在一日夜里,父亲起来,他知道驴子来啦,但拉开门闩,父亲看到了这样吃惊的场景。
满是泪水的驴子前膝跪着,是那样的不依不饶。
驴子的买主看到驴子一天天老去,不能再做重活,就于夜里商议,天一明把驴子牵给屠夫宰杀换钱,敏感的驴子肯定是感到了血腥要扑鼻而来,它挣脱缰绳,回到了父亲这里。
已经没有多少毛发的驴子跪着,上面满是鞭痕,它开始悲鸣,一声一声,父亲说就象孩子的涕泣,这就是驴子的命运,老了的驴子难免被宰杀的命运。耕地、拉磨、侮辱,鞭笞,但没有改变这头驴子的敏感的生命,在被蹂躏的日子快要终结的时候,它在夜里为它和象它一样的驴子悲鸣,真是何堪其痛,让鞭笞的人听到那种叫声要低下头反顾一下,多少人听到了驴子的叫声再也睡不安稳,夜,驴夜,让人感慨!
我知道爱驴子被人看作不雅。但人和万物应该是一样的,关怀驴子是一种对生命的珍爱和敬畏,是一种良善,大儒周敦颐“窗前草不除”,人问其故,他说:“与自家意思一般。”因为窗前草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喜欢“闻驴鸣”,这也不是别的,因为驴鸣体现了自然的生命和谐。驴叫看起是小事一桩,但我们可以意会良多,回味良多,父亲把驴子赎回不久,驴子就死掉了,父亲独自把驴子埋掉,埋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隔多年,父亲也死去,我总想为父亲立一块碑,上镌:这是一个热爱驴子的人。但碍于乡村的风俗,我一直没有这样做,但歉疚一直折磨着我,对驴子对父亲,我想说:
“我爱你们,驴子和父亲!”
思考:1、本文的第一、二段有什么作用?
2、“那夜。整个平原都熄灭了。”这句话中的“熄灭”是什么意思?
3、文章最后作者说“我爱你们,驴子和父亲!”,请说说理由?
4、很多人都喜欢以人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完成感情题材的书写。你感觉与动物相处跟与人相处的不同点(或好处)有哪些。
猪
猪今日的形象是由人类塑造的,它们其实远比我们看到的和想象的要出色得多。 人类塑造猪的过程,生动地昭示了屠宰者的心态。
猪肉味道鲜美,这种动物被人类饲养的历史并不悠久,远远无法与牛羊相比,却后来居上,至少成为汉民族最主要的肉类食品,宰杀声此起彼伏。决定将一种生灵按在菜刀之下,便必须给它一个合适的定位,使得这种屠杀顺理成章,至少是情有可原。这是人类的智慧和伪善,食肉目的猛兽不会考虑这么多。
于是,猪的低劣性便被制造出来了:它们愚蠢、肮脏、贪婪。猪大腹便便,除了低头啃食便无事可做;它们时常踱到泥坑里打滚,弄一身泥浆作礼服;它们寄居在人类的粪池旁,香喷喷地咀嚼着人类臭气冲天的排泄物......人类还广为传播一个被称为猪八戒的文学形象,使得“蠢脏贪”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蠢脏贪”是一种极高明的定位,因为这只能算作“缺点”,而与罪恶无涉。人类毕竟要吃猪肉,把猪贬得太低会使自己的取食也变成低劣的举动,而“缺点”的存在既不影响饲养,又为食用提供充分的道德屏障。
人类自然不会替猪想一想,它们承担的坏名声与事实倒底有多少关联。
猪首先是很聪明的动物,它的“智商”远远高于牛羊等家畜。一头经过训练的猪,比狗具有更强的寻物能力,可以找到深埋地下四五英尺处的猎物。
猪热爱清洁。如果我们将一头猪关进一处地方,再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它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排粪,而在另一个地方睡觉,牛羊则是随处排泄的。猪的身上没有汗腺,为了降低皮肤和体内温度,它们需要将湿泥涂在身上,因此在泥水中打滚怪不得它们。
猪与人类的食性一致。人类喜爱的食物也是它们喜爱的,如果我们喂之以鸡蛋、牛奶和面包,它们照样会吃得很绅士。而人类怎肯把自己喜爱的食物与猎共享呢?或者赐之以泔脚,或者安排它们到排泄物中去寻找自己肠胃未消化的食物。
人类把黑锅扣到猪的头上,这种与世无争、与人无求的动物默默地承受着,它们也别无选择,因为人类的屠刀时刻都架在它们的脖子上。
人类对于猪施展的技量,使我们想到那个留有小胡子的日尔曼人。如果要将一个种族永远欺凌,甚至灭绝,就必须先将他们贬低到相应的位置,正像希特勒对犹太人做的那样。黑人也一度承受过同样的命运。
猪的幸运与不幸都在于,人类不想灭绝它,而是要利用它、奴役它,于是种种被指责为低劣的“错误”便出现了。
篇7:《山羊兹拉特》教学心得(高二选修教学反思)
《山羊兹拉特》教学心得(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反思)
《山羊兹拉特》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一书,出自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犹太裔小说家辛格之手,作品讲述了阿隆一家和山羊兹拉特的故事:因贫穷阿隆的家人不得不把它卖掉,在阿隆和兹拉特赶往城里的路上,忽然下起了暴风雪,于是,12岁的男孩和12岁的兹拉特在草垛中相依为命,羊吃草阿隆吃羊奶度过了3天的时光,天晴了,阿隆把兹拉特赶回家,家里“一片欢腾”,“谁也没有再提起买兹拉特的那件事”。
文中有一段描写阿隆和兹拉特在草垛中的对话,形象生动,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咩--”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咩--”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咩--”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W--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咩--”
学生讲解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的理解,补充出山羊的对白,体味山羊的内心世界。
于是,就有了四个鲜活的课例。
课例一: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你猜--”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那是--”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随便--”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W--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嗯,不是的--”
这是一只有牢骚有怨气的山羊。
课例二: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好像很倒霉--”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可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还是很幸运的。”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别担心,我会给你吃的的--”兹拉特叫了一声。
这是一只善解人意充满爱心的山羊。
课例三: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从容--”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对头--”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淡定--”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W--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聪明--”
这是一只智慧从容沉稳老练的山羊。
课例四:
“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
“我只要和你在一起--”兹拉特说。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冻僵了?”阿隆说。
“即使那样我也要和你死在一起--”山羊又答道。
“如大雪仍继续这么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
“没关系,我会留在你身边的--”兹拉特叫了一声。
“‘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
“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
“W--你不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
“我看到你,你看到我--”
这是一只重情有义缠绵忠诚的山羊。
一个语言活动,塑造了四个完全不同的山羊形象,大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人和动物的亲情,学生在课堂上还一起回忆了学过的`作品,冯骥才的《珍珠鸟》,和巴金的《小狗包弟》,最后朗诵了林清玄的《咬舌自尽的狗》,一篇篇关于人与动物的感人的故事,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流淌,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深度课堂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感悟。
【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把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也才能把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课堂不是专属于教师的舞台,教师也绝不是绝对的权威,更不是真理的化身。
附:
咬舌自尽的狗
林清玄
有一次,带家中的狗看医生,坐上一辆计程车.
由于狗咳嗽的很厉害,吸引了司机的注意,反身问我:”狗感冒了吗?”
“是呀!从昨晚就咳个不停.”我说.
司机突然长叹一声:“唉!咳得和人一模一样呀!”
话匣子一打开,司机说了他养狗的痛苦经历: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的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
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就消失了。
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诧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易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
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嘴角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
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
司机说完这个故事,车里陷入极深的静默,我从照后镜里看到司机那通红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他才说:“我每次看到别人的狗,都会想到我那一只咬舌自尽的狗 !这件事会使我痛苦一辈子,我真不是人呀!我比一只狗还不如呀!”
听着司机的故事,我眼前浮现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它为了回家寻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经历过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门,主人不但不开门,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立刻被送去抛弃,对一只有志气有赶亲感情的够市多么大的打击呀!
与其再度被无情无义的人抛弃,不如自求解脱。
司机说,他把狼狗厚葬,时常去烧香祭拜,也难以消除内心的愧悔,所以他发愿,要长对养狗的人讲这个故事,劝大家要爱家中的狗,希望这可以消去他的一些罪业……
唉!在人世间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无义的背弃不也是这样吗?
李红丽
篇8: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与山羊在困境中互相取暖的故事。故事朴实、温馨,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在困境中动物给予人类的无私帮助,人与动物之间脉脉的温情,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相濡以沫、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人和动物的区别。
本单元的话题是“情感”,教学重点是情感的把握,只有把情做足做到,悲悯情怀才能体会深刻。而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挖掘文本的语言,用投影投影出感动细节,并补缺空白,想象山羊的内心世界,理解人与山羊的和谐、平等。最后一环节是感动体验,选择林清玄的《咬舌自尽的狗》体会情感在人类生活的作用,同时借助感人图片进一步深化主题。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的动情点,正确理解人与山羊的关系。
2、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体会爱的力量。
教学重点
从小说的叙述里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感动,有时只存在一个瞬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温存、鼓励的话;感动,有时定格在永久的记忆中,有时仅存在一个电影镜头里,有时存在于一篇感人的小说里……
二、初步感知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三、深入探究感动细节,激发动情点。
问: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感动”往往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请找出本文最能感动你的场景?并说说在这些场景中最令你感动的有哪些细节?
Ppt:感动片段回望:
阿隆一家依依不舍向兹拉特告别的场面
阿隆与兹拉特在风雪中共同互助的场面
阿隆与兹拉特在风雪中“人羊对话”的片段
阿隆与兹拉特遇险回家的片段
①告别场面
感动细节:经过好长时间的犹豫阿隆的母亲泪流满面
阿隆的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
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对人充满信任,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
探究:阿隆一家为什么要卖掉兹拉特?人在困境中面对情感与物质如何抉择?
②互助场景
感动细节:兹拉特在他的眼中,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
探究:为什么会把山羊看成是他的妹妹?当时阿隆遭遇怎样的困境?而兹拉特怎样帮助阿隆走出困境?
③对话场景
假如兹拉特会说人话,请发挥想象,说出山羊的内心世界?(同桌互动)
探究:而文中用“眯”,为什么更能打动人呢?
④回家场景
感动细节:阿隆的母亲也能……兹拉特也有一份。……兹拉特也不离开,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探究:经过患难之后,全家人对兹拉特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呢?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理解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情感要素。
爱是最高尚的情感,畅所欲言,本文向我们传达了出的仅仅是感动吗?
五、比较阅读,《咬舌自尽的狗》,体会情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图片展示,体会患难中的真情。
篇9: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确理解文章寓意。
2、学习小说传递情感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
从童话体例的叙述里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爱的感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总有一些故事会被我们记住,会被我们提起。就像不久前,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女生私闯男生宿舍的故事,今天我想听听当事人说说事情的原委。(程雪)
原来那是一个女生和一只仓鼠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喜爱、依恋与不舍。是的,我们对动物充满着感情,美国作家辛格便把这种感情付诸文字。为我们带来了山羊兹拉特。
首先认识作者――
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辛格生于当时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923年,辛格在他哥哥的报社工作。他哥哥是一位有名的记者和作家,崇尚科学,思想进步,他的言行对辛格有决定性的影响。1935年,辛格随哥哥来到美国。辛格在美国以当编辑和写作为生,1943年加入美国籍。辛格15岁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出版了九部长篇小说、十部短篇小说集、两部剧本、十六本儿童故事集。曾先后两次荣获美国图书奖,其中一次是奖给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的。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因为他有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普遍处境。
辛格的主要作品有《卢布林的魔法师》《傻瓜吉姆佩尔》《庄园》《冤家,一个爱情故事》《萧莎》。
这个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辛格为我们讲述了山羊兹拉特怎样的故事呢?请用一句话概括文意。(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细细咀嚼其中的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卖羊:为什么卖羊?(它老了,一笔钱作为开支),是的,面对物质的困境,阿隆一家选择了卖羊。
第二个关键词是暴风雪:6――10读。好一场暴风雪,这场暴风雪有怎样的特点?在这场暴风雪中,阿隆怎样?(迷失方向,衣着单薄,恐惧殊甚,食物很少)兹拉特呢?(疑惑、疲倦、寒冷)
第三个关键词是协助、共同战胜:协助是互相的,阿隆怎样帮助兹拉特?(挖洞,给食,聊天)兹拉特怎样帮助阿隆?(给奶喝,热气,聊天)是的,在危难的时空中,他们互相帮助着,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抚慰。
第四个关键词是安全回家: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其乐融融。
这样一番生死与共之后,好一派其乐融融,这让我不禁想起《演戏》中的那句话:我坚信在人们内心始终有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地留着。的确如此,内心始终有一条流水,这流水便是爱是善,爱其实无处不在,我们来找寻下,小说中哪些地方是爱的体现?可以是人的,也可以是兹拉特的。
找寻了那么多爱的举动,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生命之间都是存在爱的。爱真的是无处不在。细心的同学发现一下所有爱的举动带不带一个爱字?没有,都没有,诚如小说的最后一段
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唯一的声音:“咩――”
兹拉特便用犄角搔搔脖子,摇晃着白胡子“咩”一声。这个单纯的声音表达了山羊兹拉特的全部的思想,全部的爱。(选自《儿童文学・选萃》)
这两段文字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下一段文字比上一段文字更清楚地揭示了兹拉特对人类的爱,但作者借此要传达的人类与所有其他生命的关系的思考被取消掉了,削弱了作品的情感。所以课文的这一段文字要好。
就如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所说:
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捆住了翅膀。 ――莱 辛
简单来讲,这就是一份节制胜于放纵的表达效果。
在山羊兹拉特中,辛格就将节制胜于放纵把握的很好,在一处又一处人或动物的言行举止中,我们感受到一份悲悯情怀。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情怀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它是真善美的结晶,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杀,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所以我们认定: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最后让我们将悲悯情怀和节制胜于放纵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文段一起来念下14――25段。
最后布置作业《作业本》相应练习。
篇10: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掌握本篇小说中出现的重要字词;了解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及其作品。
【能力和方法目标】
深入领会作品的内容,熟悉文中所讲述的故事;理解并分析小说作品中的情感流向;注意文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用爱心去保护动物,关爱动物。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
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情节,简单明了,即以暴风雪为山羊不卖的转机,暴风雪好象是天意的安排,特意来阻止这次对动物不义的举动。从而保全了一个即将老去但仍有感情的可爱的生命,于是患难中的相互救助与依赖,再次演示了人与动物的温情,虽然人有过无奈杀生的念头,但人性善良处处可见。虽然山羊不通人语,但仍能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以此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程中,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并由文本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既增强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在读中学会做人,做人中学会读书。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3、联系文本感知自然,感知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引导学生讨论:你熟悉的动物有哪些 有什么特点 你欣赏这些动物吗 为什么 教师依据学生答案引入《山羊兹拉特》。
(师生交流,共同感知动物特性及与人的关系,侧重于认识动物身上的可贵品质,这样既能提起学生阅读兴趣,也便于更好地感知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讨论后明确: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2,再读课文,分小组展开复述情节比赛。
方法:全班在4个大组的基础上分成8个小组,共同合作研读并快速得出结论,以举手先后及内容是否完整为判定输赢的方法。
学前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大量运用原文,条理不够清楚,口头表达不够流畅,情节不够明了等。教师可做相应的点评:复述不等于重复,注意事情先后,语言表达还要下功夫,抓住最主要的情节等
(这一板块的设置旨在训练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与合作探究的精神,为后文层层深入奠定基础,为下一步问题探究提供更多的文本信息)
教师明确大致情节:开端(前三段),发展高潮(中间),结局(最后三段)。具体也可以:节前决定卖羊――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风雪中相互救助――安全回家。(答案不求统一,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三,问题探究
1,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 为什么又不卖 你赞成他的做法吗
学前预想:第一问很简单,学生应能顺利地从文中找到答案,第二问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把握:类似“患难与共”,“患难见真情”,“有感于动物的恩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动物不义”,“不只是动物,而是有感情的朋友”等答案都应予以肯定。第三问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创新型,探究型,求异型的答案。
2,他们是如何战胜暴风雪的 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学前估计:第一问:
A,阿隆发现草堆并挖了一个洞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然后得救了。
B,阿隆吃了面包,喝了羊奶,靠兹拉特的体温取暖得救。
C,阿隆救了兹拉特。
D,兹拉特救了阿隆。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共同对问题作探究性评价,把握几点:
a相互都有救助的举动,是共同的力量战胜的。
b人与动物面对天灾时表现出的超常的智慧。
c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问,可从前面自然环境的交代入手,也可从考验人的角度,大自然对人的惩罚的角度入手,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3,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
学前预想:阿隆,聪明,能干,临危不惧,有爱心
兹拉特,温驯,信任人,善解人意,善良
教师一一予以肯定,并挖掘其重心所在。
4,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学前预想:不发言。教师宜进一步点拨:感受最深的,其它(如语言,结构,气候描写,人物感情,故事启示)方面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a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
b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
c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d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
e对动物的描写很生动。如动作“舔”“摇晃”“用角搔搔颈背”“摇摇……”;语言“咩……”等。
教师予以鼓励并做相应点评:
a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
b的确,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
c一只蚂蚁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要继续重演,换个方式就行。
d很多动物获放生后报恩的故事,如狼被猎人放生后几年,在猎人危难时挺身相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达成共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分歧,可布置下去继续探究
(这一板块的设置是为探究文章主旨,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四,布置作业
思考:你认为阿隆和兹拉特幸福吗 为什么
你认为自己幸福吗 为什么
活动:为保护动物,关爱动物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实施。
篇11:《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山羊兹拉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故事朴实,不加任何修饰,但读后却令人震撼。人的本性,动物的善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和谐共处、患难与共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这里只有真挚的情,只有融洽的爱,而不再有动物与人的区别。这就是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信息。
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情节,简单明了,即以暴风雪为山羊不卖的转机,暴风雪好象是天意的安排,特意来阻止这次对动物不义的举动。从而保全了一个即将老去但仍有感情的可爱的生命,于是患难中的相互救助与依赖,再次演示了人与动物的温情,虽然人有过无奈杀生的'念头,但人性善良处处可见。虽然山羊不通人语,但仍能与人进行心灵的沟通。
根据课文特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并以此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得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程中,鼓励学生解读文本,并由文本走向课外,走向生活,既增强其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能在读中学会做人,做人中学会读书.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3、联系文本感知自然,感知生活。
教学重难点:
1、解读文本获得信息。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引导学生讨论:你熟悉的动物有哪些?有什么特点?你欣赏这些动物吗?为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答案引入《山羊兹拉特》。
(师生交流,共同感知动物特性及与人的关系,侧重于认识动物身上的可贵品质,这样既能提起学生阅读兴趣,也便于更好地感知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讨论后明确:阿隆在卖羊路上遭遇暴风雪,兹拉特协助阿隆共同战胜并安全回家。
2、再读课文,分小组展开复述情节比赛。
方法:全班在4个大组的基础上分成8个小组,共同合作研读并快速得出结论,以举手先后及内容是否完整为判定输赢的方法。
学前预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大量运用原文、条理不够清楚、口头表达不够流畅、情节不够明了等。教师可做相应的点评:复述不等于重复、注意事情先后、语言表达还要下功夫、抓住最主要的情节等。
(这一板块的设置旨在训练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与合作探究的精神,为后文层层深入奠定基础,为下一步问题探究提供更多的文本信息)
教师明确大致情节:开端(前三段)、发展高潮(中间)、结局(最后三段)。具体也可以:节前决定卖羊――卖羊途中遇暴风雪――风雪中相互救助――安全回家。(答案不求统一,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三、问题探究
1、阿隆为什么要卖山羊兹拉特?为什么又不卖?你赞成他的做法吗?
学前预想:第一问很简单,学生应能顺利地从文中找到答案,第二问可能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把握:类似“患难与共”、“患难见真情”、“有感于动物的恩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动物不义”、“不只是动物,而是有感情的朋友”等答案都应予以肯定。第三问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创新型、探究型、求异型的答案。
2、他们是如何战胜暴风雪的?你觉得暴风雪来得突然吗?
学前估计:第一问,a阿隆发现草堆并挖了一个洞钻进去,然后用干草封住洞口,然后得救了。b阿隆吃了面包,喝了羊奶,靠兹拉特的体温取暖得救。c阿隆救了兹拉特。d兹拉特救了阿隆。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共同对问题作探究性评价,把握几点:a相互都有救助的举动,是共同的力量战胜的。b人与动物面对天灾时表现出的超常的智慧。c团结就是力量。
第二问,可从前面自然环境的交代入手,也可从考验人的角度、大自然对人的惩罚的角度入手,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3、如何评价阿隆和兹拉特?
学前预想:阿隆,聪明、能干、临危不惧、有爱心。
兹拉特,温驯、信任人、善解人意、善良。
教师一一予以肯定,并挖掘其重心所在。
4、读了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或有什么疑问)?
学前预想:不发言。教师宜进一步点拨:感受最深的、其它(如语言、结构、气候描写、人物感情、故事启示)方面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a我们要保护动物、关爱动物,不能伤害动物。b动物也有感情,懂得知恩图报。c人类应与动物成为好朋友。d人类的爱心有时会救了人类自身。e对动物的描写很生动。如动作“舔”、“摇晃”、“用角搔搔颈背”、“摇摇……”,语言“咩……”等。
教师予以鼓励并做相应点评:a我们要与动物建立真挚的友谊。b的确,动物也通人性,我们要善待它们。c一只蚂蚁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要继续重演,换个方式就行。d很多动物获放生后报恩的故事,如狼被猎人放生后几年,在猎人危难时挺身相救。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达成共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分歧,可布置下去继续探究。
(这一板块的设置是为探究文章主旨,并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四、布置作业
思考:你认为阿隆和兹拉特幸福吗?为什么?
你认为自己幸福吗?为什么?
活动:为保护动物、关爱动物拟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实施。
篇12: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
选修语文《苏幕遮》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三、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四、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五、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六、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七、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苏幕遮》原文和译文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苏幕遮》赏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注释]
①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篇13:选修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选修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 B委婉恬静 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五、全曲欣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课堂练习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春江花月夜》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春江花月夜》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篇14:选修语文《离骚》教案
选修语文《离骚》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苣?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译文: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祖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我注意修养自己的品性。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作为自己的佩巾。光阴似箭,我惟恐抓不住这飞逝的时光,让岁月来塑造我美好的心灵。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拔取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忆往昔,我三代先王的德行是那么完美精纯,一丛丛芳草鲜花簇拥着他们。那时节啊,花椒与桂树层层相间,哪里只是蕙草与白芷散发芳芬?哦!唐尧和虞舜是多么正大光明,他们遵循着正道,向着光明迈进。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党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轮将要覆倾!
《离骚》教学反思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 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15:选修语文《复活》教案
选修语文《复活》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把握全文的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重点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批注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1.激趣导入
“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恐怖片里数见不鲜。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2.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复活》故事简介
卡邱霞·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红、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一次,玛丝洛娃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原先姑姑们邀请他下车来看望她们,而他却回电说,他不能来了,他要在指定的日期到达彼得堡。玛丝洛娃很伤心,但她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那是个阴雨、凉风的秋夜。由于天气漆黑,她看不清田野上的小路,迷失了方向。待她赶到车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她看到聂赫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可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儿,火车已开动了。玛丝洛娃沿着月台追去,头巾也掉了,还摔了一大跤。
玛丝洛娃周身被雨水淋湿,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从这天起,她思想起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和贵族少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她想象着聂赫留朵夫“坐在丝绒的椅子上,在那个灯光明亮的车厢里说啊、喝酒啊找乐子;我呢,却在露天下,风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哭”。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当聂赫留朵夫的姑姑知道玛丝洛娃怀孕后,便把她从家里赶了出去。她为了生活,只好去给人家当女仆。但每次都遭到男主人的调戏和侮辱。生下的孩子也死了。最后,她沦落到基达叶娃妓院,成了妓女。
十年后,玛丝洛娃因受一起人命案的牵连,受到法庭的审判。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司蔑尔科夫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金庚和当过使女的勃契诃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
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对案件审理却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担心当他审完案子回家后,妻子给不给他饭吃。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粘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于是他赶紧加了一小步,凑成二十七步。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便开始宣读起对玛丝洛娃的审判案件来。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
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员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他十分震惊。他回想起勾引玛丝洛娃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在诱奸玛丝洛娃后,一度曾受过良心的苛责。但当他想到上流社会的人都这么干时,他便心安理得了。服役期满后,他去过姑姑家一趟。但这时,玛丝洛娃早被女地主撵出家门了。之后,聂赫留朵夫为了使自己忘掉犯下的过失,竭力不去想这件事。现在他和贵族柯尔查庚一家正打得炎热。人们在议论他要娶柯尔查庚的小姐玛丽娅了。然而,他并不打算结婚。他正和某县的一个贵族首领的妻子私通。
审判继续进行。法院要给玛丝洛娃定罪了。副检察官卜列维站起来发了一通谬论。他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他认为下层阶级天生来是下贱的,下贱的人必然会犯罪。玛丝洛娃是妓女,是“最低级的退化的榜样”,犯罪是毫无疑义的。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玛丝洛娃被押回监狱,犯人们对玛丝洛娃都给以同情的问候。当他们知道她已被判刑时,一个犯人说:“这年月,真理跑到狗那儿去啦。”聂赫留朵夫认为法庭作出了不公平的判决。他去找律师法纳律,准备把案件告到高级法院。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承认自己曾勾引过玛丝洛娃,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结婚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宣称说,今后自己不再当陪审员了,因为法庭“所有的审判不但没有益处,而且不道德”。
在狱中,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票……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事……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娜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她走到那儿,他便跟到那儿。他开始批判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感到寄生生活的可耻,要和自己的阶级决裂。
为了作好上西伯利亚的准备,聂赫留朵夫回到自己的田庄--库兹明斯果耶村。他在田庄上实行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把田地用贱价(比同县农民在地主那里租到的土地要便宜三成)出租给农民,改变农民对地主的依赖关系。然后,他又到巴诺佛(他从姑姑那里继承来的田庄)访问,亲自和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生活情况,同情他们的贫困和处境。他认为:“老百姓赤贫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唯一能养活他的土地”。他赞同美国人亨利·乔治的课税制的办法,认为“土地不能成为什么人的财产,它跟水、空气、阳光一样不能买卖,凡是土地给与人类的种种利益,所有的人都有同等享受的权利”。在这里,他同样把土地租给农民,并进一步把农民交纳的资金当作公益金或税款供给农民自己使用。他召集农民代表商谈。开初,农民半信半疑,他们不敢相信地主的这份好心。经聂赫留朵夫再三解释,最后他们接受了。聂赫留朵夫从农村返回省城时,他感到如释去重负般的无穷快乐,有一种旅客在发现新陆地的时候,一定会感到的那种新奇的感觉。
聂赫留朵夫把在巴诺佛找到的一张姑姑家的合家照片,带给了玛丝洛娃,上面有她和聂赫留朵夫的相;并告诉她,他要上彼得堡走一趟,大理院将要对玛丝洛娃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了。同时,他还帮助玛丝洛娃从监狱转到监狱医院去工作。
聂赫留朵夫到彼得堡后,住在姨妈家。姨夫伊凡·密海罗维奇伯爵是前任国务大臣。聂赫留朵夫通过他的介绍,去拜访了几个有势力的人物。其中有大法官渥尔夫、上诉委员会的委员佛罗比奥夫男爵、官办教会负责人托波罗夫。但这些上层官僚们,同样只顾自己的私利,不管犯人的死活。通过访问,聂赫留朵夫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官吏,从他姨妈的丈夫、大法官、托波罗夫算起,直到各部会的办公桌前面坐着的那些漂亮、干净、庄重、自以为了不起的大人先生们为止,虽然明明看见这种局面使得无辜的人受苦,却一点也不介意,所关心的只不过是镇压和祛除所有的危险分子罢了”。
玛丝洛娃上诉案,被大理院以理由不充分驳回。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把这坏消息告诉玛丝洛娃听。这时,玛丝洛娃已离开了监狱医院。她被人诬告与医务助理员勾搭,而被赶回狱中。聂赫留朵夫再次向她表示:自己决心跟她上西伯利亚去。
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押赴西伯利亚的犯人起程了。那是个天气炎热的七月,街上差不多一片荒凉,少数几个过路人在路边阴影里走着。有的犯人经不起烈日照晒,当场中暑倒毙了。聂赫留朵夫一路为犯人恶劣的处境四处奔波说情,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同时,在他运动下,玛丝洛娃被调到政治犯行列中。在这个队伍里既安静又和平,也不再受男人的纠缠。玛丝洛娃感到政治犯都是些“可爱的好人”,并知道了他们跟平民站在一边,反对上层阶级。他们当中有些是属于贵族阶级的,却为平民牺牲了他们的特权和自由,这使得她特别看重他们,佩服他们。她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这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在大学毕业后,加入民粹派,任过乡村教师,并“公开抨击他认为虚伪和不公正的事情”。为此,他被捕了。不久,西蒙松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塞列宁的帮助,把玛丝洛娃的案件,由服苦役改判为在西伯利亚近处流放。他把消息告诉给玛丝洛娃。这时,有一种需要家庭和孩子的想法涌上他心头。然而,玛丝洛娃已决定跟西蒙松走。她不愿意“毁了”聂赫留朵夫的生活。聂赫留朵夫再次遭到拒绝,但他没有痛苦的感觉。他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牺牲去爱她。他付出了足够的代价来补偿自己的过失。于是,他心平气和地在狱旁椅子上睡了一个又香又甜的觉。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得救了
《复活》读后感
书中讲述了一任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爱情。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最后“救助”终末成功。于是,聂赫留朵夫决定与卡秋莎·玛丝洛娃同赴西伯利亚流放地。这时的他感到精神上受到了“复话”读过后,我仍不大理解,在片刻沉思后。才渐有所悟:
精神是肉体的支柱,有些人虽仍活在世上,却只是行尸走肉。受人唾骂。相反之,有的人虽已死去上百年,然而即使再过上千万,他(她)的精神依然永存于世,受到世人的敬仰。
在堕落的人中,也有从新“洗清”自我的人。书中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从纯洁无邪的少年,在经历了军旅生涯后,堕落一时,最后终于在精神上恢复了自我。这又体现出了当时俄国政治的腐败。
我曾经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甚是精彩。望大家也看一下。还有对大家说的:在看一类名著之前,最好看一下作者介绍。有助于大家理解
篇16:选修语文《天仙子》教案
选修语文《天仙子》教案
一.作者简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二.赏析词文:
1.结合词序内容说说张先不赴府会的原因是什么?
由词序可知,一是位卑(时为嘉禾小吏),二是老病(病眠)。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位卑老病的感叹。
2.这首词所写内容时间跨度。
从中午到夜晚。
3.仔细体会“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所表达的情感。
“送春春去几时回”, 表面上是问自然界的春天,实际上是问自己生命中的青春几时再回来,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之春的留恋。所以才会对着明镜,为流水般消逝的光景伤心(“临晚镜,伤流景”)。作者回首过去,则往事成空,瞻望将来,则后期无定,流光堪悲,人事就更堪悲了。“空记省”,想也无益。
4.下片所有景物描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
“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
5.“沙上并禽池上暝”为什么要写“并禽”。
“沙上并禽”,用以对照自己的块然独处。
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云破月来花弄影’ 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请大家赏析“弄”字的妙处。
与上句动静结合,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月下花儿被风吹时的舞动之态,也写出了花儿似乎顾影自怜的人性美。
7.“明日落红应满径”是虚写,分析表达的情感。
结句扣住“送春”,是说今晚还可以看到“花弄影”,大风之后,明天所见到的,惟有“落红满径”,表达伤春之情。
《天仙子》原文和译文
原文: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
《水调》歌曲一声声,不禁端起酒杯仔细倾听,午间醉后醒来可愁闷却未醒。送别春天,春天要去多少时日才能返回?夜里照一照明镜,感伤流失了光景,旧日的事待到以后,只是徒劳的记省。
沙滩上并立一双飞鸟,池塘上呈现苍暝,浮云撕破,月儿探出头来,花儿舞弄自己荫影。重重叠叠的帘幕密密遮住青灯,随着风儿摇曳不定,人们正入睡乡万籁寂静,明日的落花定将铺满路径。
《天仙子》赏析
这首词前有一短序,可以成为解读此词的一把钥匙。小序中交待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当时的身份,同时也交待了作者借病闲居,不想入俯。这两点说明当时忆经五十二岁的张先因性格孤傲,仕途失意,只做了个掌管文书的小吏。
这首词的上片写伤春之情。词人把酒听歌,所听之歌为水调歌。此歌是隋汤帝凿汴河时所制,其声韵悲切。词人把酒听歌意在消愁,结果却酒醒愁未醒。由此看来,词人伤春为表,伤已才是里。春去尚有回归日,而大好青春却一去无返机了。“几时回”,实际上是“伤己”之余的自问了。向晚临镜自照,青丝变白发,又怎能不渐生华年飞逝的怅惘之情呢?最终发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万事皆成空的慨叹!
下片描绘了庭院池塘之景,并借以烘托伤春伤己之情。前两句写所见,鸟儿成双是爱情和美满的象征。“瞑”是暮色,与上片的“午醉”相照应,交待了时间的推移,足见词人惜春恋春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帘幕重重,灯影朦胧,人渐静而“风不定”。其中的“风”字又是本片中的关键词,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满径”。终篇“落红”与开篇的伤春前后呼应,使上情下景,浑然一体。
这首词有两个艺术特点。第一是感情激切,有一种郁结于胸的自伤和怅惘之情,不吐不快。
第二是“影”字传神。词人善于抓住“影”字来开拓美学境界。张先对“影”字情有独钟。据记载,当时人们送张先一个美称:“张三中”,谓能道得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也”。他自己却说:“何不曰:‘张三影’,‘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吾得意句也。”(后两影,有人传为“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
无独有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浪淘沙》中有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他们之所以对“影”字钟爱有加,这得归因于我国古代诗词追求朦胧意象美的风格。张先深知如此,一个“影”字传神地写出了 “花”的情趣,“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一份应该珍惜青春的美好感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选修语文《山羊兹拉特》教案(推荐16篇)】相关文章:
小班语言小花园教案2024-01-17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和译评2022-05-12
《在桥边》教案2022-07-09
小学五年级读后感2022-08-22
目标读后感2023-09-19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教案与基础训练2022-10-10
大班教案《憨豆先生》2023-02-22
《项脊轩志》高中语文教案2022-08-27
项脊轩志(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3-11-26
教育实习教案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