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不是垂直的(共9篇)由网友“春天的小熊”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为什么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不是垂直的,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为什么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不是垂直的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有23.5度的夹角,为了方便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就把地球仪上的地轴与底座做成约23.5度的夹角。地轴是人们虚拟出来的一个概念实际并不存在。
地球仪简介
在地球仪上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
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轴是一根通过地球南北两极和地球中心的假想线),在地球中腰画一个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使圈上的每一点都和南北两极的距离相等,这个圆圈就叫作“赤道”。
在赤道的南北两边,画出许多和赤道平行的圆圈,就是“纬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叫做纬线。
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到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我们把赤道定为纬度零度,向南向北各为90度,在赤道以南的叫南纬,在赤道以北的叫北纬。北极就是北纬90度,南极就是南纬90度。
纬度的高低也标志着气候的冷热,如赤道和低纬度地地区无冬,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无夏,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
从北极点到南极点,可以画出许多南北方向的与地球赤道垂直的大圆圈,这叫作“经圈”;构成这些圆圈的线段,就叫经线。
篇2:《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
秦皇岛市第十五中学地理教案设计 ―― 年 级 初一 学 科 地理 教 者 编 号 070101 课 题 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数 类 型 新授 备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上 课 日 期 年 月 日 星期 第 周 星期 第 周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教学计划和新大纲编写的,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并学习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本节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它是本册书的开篇,为学生今后学习地理乃至高中地理的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它是至关重要,受益终身的。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发积极热烈的氛围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和社会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地球和地球仪的简单知识,但是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媒体呈现内容 教学预见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基础 拓展 教后记: 【科 目】 地 理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七年级4―8班 . 【授课地点】教 室 【授课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学 时】2学时 【授课内容】地球与地球仪 【授课时间】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 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 (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 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小组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DD地球仪 总结特点: (1)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4)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看p4页 制作地球仪活动 要求学生自己回家试试制作地球仪 上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好像9月11日发生了什么事? (美国华盛顿五角大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轰炸) 那么,同学们,有谁可以告诉我这两座城市的具体位置呢? (模糊不清) 我们上堂课学习了一种手段,依靠它,就可以准确的辨别他们的位置,那样是什么呢? (展示手中地球仪)学生集体回答地球仪 继续问还有什么方法?(地图) 讲述: 地球仪和地图的确可以比较准确地读出位置。可是如何准确读出位置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首先,同学们看看,地球仪上都画了什么? (喜马拉雅山、中国、海洋;还有一些相交的线) 可能会回答经纬线 那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经纬线? 板书:三、认识纬线和经线 小组讨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 (1)纬线的定义和特点(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的定义和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认识地轴、南极、北极、赤道(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提问: 地球真的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够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回答) 让学生看教材图1.10(经线图)和1.11(纬线图)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教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认识) 展示板图 五带分布图(p12 图1.20) (2) 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3) 请同学们在图上画出0度、30度、60度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中、高纬三个区域)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 (1)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2) 东西半球怎样划分的(东:20°W ~ 160°E)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3) 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经线:相等 纬线:越高纬越短) (4)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教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观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 让学生完成教材P8“活动”的第二条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纬线南北半球各有一条,116°经线各有两条) (6) 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总结 为了总结巩固上面讨论的知识,教师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询问、讨论,教师及时辅导 最后展示答案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 90° 0°~ 180° 板书:四、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经纬网,或举例说明一下) 读图: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 导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像戏院里找座位一样) 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回答) 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寻找) 练习 课本P8 两个地点 强化训练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布置作业篇3: 底座与尖子,相爱相杀作文
底座与尖子,相爱相杀作文
杂技有个双人项目,一个人托举着另一个人完成表演。行话中,托举者被称为底座,被托举者被称为尖子。
广州战士杂技团的.著名杂技演员魏葆华和吴正丹就是这样一对搭档。他们是夫妻,丈夫魏葆华是底座,妻子吴正丹是尖子。他们是全世界第一对在人的头顶上和肩膀上跳芭蕾的人,被誉为“东方的天鹅”。表演中,她的足尖在他的肩上腾挪,在他的头顶上旋转,同时,他们还要共同舞动着一系列高难度的芭蕾动作。
他们配合默契,技惊四座,真可谓天衣无缝。殊不知,为了把技巧揉进杂技,再将芭蕾舞与杂技嫁接,走出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他的双肩不但要承受她的体重,还要承受坚硬的芭蕾舞鞋足尖的旋转,肩膀烂了,流血了,流脓了,血水和脓水浸透了舞鞋的前端。他一声不吭,她也不做声。可是,每当训练完毕,看着他肩上的伤口,她就忍不住泪水,心如刀绞。然而,第二天,她的足尖又踩上了他那流血的伤口,雷打不动的完成每天100次训练指标。
他说:“这不算什么。我必须把自己训练得稳固、坚实、有力量、尽量不让她掉下来摔着,当一个称职的底座。”
她说:“我是尖子,必须为底座着想。所以,必须绝对的控制体重,多一斤也不行。因为我每天都站在老公的肩上、头上,给他增加负重我很心疼。”
底座想的是尖子,尖子为的是底座。正因为有了爱的默契,他们的技艺才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篇4:《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56页到57页《垂直与平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这一课时分成两课时来讲。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新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垂直与平行”就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它是学生在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平行、垂直等概念是学生今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难点是: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设疑诱导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等。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知两条直线之间的平行位置关系。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我先来说说第一个教学环节:展开想象,画图感受。
复习导入,问同学们:直线的特点,直线两端无限延长的特点。咱们今天就来研究和直线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们拿出准备的空白纸,任意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先想象,然后睁开眼睛把想象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由旧引新,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先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下几种情况:(贴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接着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时调整图形的位置,并说明两条直线交叉了,在数学上成为“相交”。
然后引导学生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引导“快要相交”的那一类情况,通过交流让学生达到共识: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板书:相交、不相交)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的概念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三)、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构建新知。
先让同学们读一读平行的定义,并小组讨论,找出平行定义中的关键词语?学生可能会说书上标出红色词语的平行线和互相平行。然后老师做出补充。三个关键条件: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学生可能会不明白“同一平面”、“互相平行”这些词语。我会重点讲解定义中“同一平面”、“互相平行”“不相交”。
紧接着揭示课题:刚才我们研究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平行。
四)、教学过程的第四个环节是:解释应用,深化理解第一题:仔细选一选。
课件上展示几对线,让同学们指出其中相互平行的有哪些,并说明理由(这里讲一下,为什么将平行与垂直分开讲,我发现有的同学会判断,但是说不出理由,所以这里花时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重点跟平行概念中的三个关键词对应。如果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垂直和画垂线也能合并成一课时讲,这节课主要是重点培养学生们的思维习惯,你判断一个题,你必须和概念定义联系起来,不要无理由的下结论。)第二题:小法官,判断题
这一题也主要针对平行的概念的认识,一定要将概念理解透。
第三题: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一些贴近生活的图片,让同学们找出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加强对本课概念的认识,同时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述以前的问题,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描述具体的图形中线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让同学们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说说生活中的平行。课件演示欣赏生活中的平行。
总之,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篇5: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还能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平行与垂直》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具体从三个方面确定: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存在相交和不相交,掌握垂直、平行的概念。
技能目标: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采用多媒体与数学整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等有效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把知识和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三、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引”、“探”、“用”、“激”这四个环节设计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生活中有很多蕴含数学知识的事例。一上课,我以两支铅笔在同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关系为例,引导学生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由此,引出课本的主题:“平行与垂直”。
(二)合作交流,动手探新
1、发现相交与不相交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些情况?然后,进行分类。
[通过画一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些。跟着分一分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发现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作好充分的准备]
2、学习互相平行的概念
(1)老师引导学生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再延长,发现它们是永远不相交的。由此引出互相平行的名称。
[这一设计是让学生从具体思维上初步认识互相平行。]
(2)先让学生看书找出互相平行的概念,然后,读一读,并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互相平行的概念,并体会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数学美,同时也可以分散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3、学习互相垂直的概念
老师从上面的图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读一读,并找一找概念中的重点词。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互相垂直。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互相垂直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
(三)精心设练,学中用新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通过这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两条直线是垂直或者平行与它们的方位无关,关键是有没有相交成直角或者永不相交。
然后我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常常遇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目的是使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找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四)评价体验,情感激新
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目的: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同时,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时的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类、汇报、交流等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基础,学生在讨论、分析、争辩中逐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及含义,学生体会成功,分享成功。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篇6: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小棒或牙签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画直线,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两条直线,画好后贴在黑板上。
预计会有这几种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预计分类:
第一种:(1)、(3)不相交的为一组;(2)、(4)相交的为一组。
第二种:(1)不相交的为一组;(3)延长后会相交的一组;(2)、(4)相交的为一组。
第三种:(1)延长后不相交的为一组;(2)和(3)延长后相交的为一组;(4)垂直的为一组。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纸上画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3.验证。要求学生再任意画两条直线,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画直线。
二、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探究特性。
1.认识平行线。
(1)归纳:像这样两条永远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出示下列几组直线,要求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例子。
(4)看书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
出示下图帮助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时,“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2.认识垂线。
(1)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的度数。
(2)反馈时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3)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垂直的例子。
三、巩固延伸。
1.找出下面图形中互相垂直和平行的线段。
2.出示长方体框架,在这个长方体框架中,你能找到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线段吗?你能找到几组?(同桌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强调:不能孤立的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或垂线。
篇7:垂直与平行教案
垂直与平行教案
师:今天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小棒,我们这节课就一起玩一玩。请你用两根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成哪些图形,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画下来。学生摆,画。
将画好的贴到黑白上。
师:谁愿意来把同学们画的图形分分类?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提到交叉,就指出交叉的这种情况在数学上称为相交,不交叉的就是不相交。
师:(指出其中一幅)如果把我们画出的线段看成直线,会出现什么情况?
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延伸后,两条直线就相交了。
师:是这样吗?动手试一试
师:你能重新把他们分分类吗?像这样,延长后能相交的,也是相交这一类的。
出示情境图
师:请你在图中找一找相交的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
课件演示留下不相交的`直线。
师:和我们粘在黑板上的那组一样?这几组线有什么共同点?(不相交 两条直线 在同一平面内)
师:在同一片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生齐读概念)
强调:同一平面 举例说说
课件出示:直线A和直线B,我们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或者说成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或者说直线A平行于直线B。
学生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平行。
判断:1.下列几组直线,哪几组是互相平行的?
2.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些线的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
在生活中找一找,找找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平行线。
回到情境图,观察这些相交的线的角度各是多少度?
师指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出示:我们可以说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还可以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或者说直线A垂直于直线B。
找一找黑板上哪组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课件:在长方形和正方形上指出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线是互相垂直的?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动手操作:摆一摆
1.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吗?
2.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小结: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指出图中平行和垂直的线
利用手边的材料,创造平行线和垂线
预设:用格尺画,在方格纸或笔记纸、演草纸上画,用小棒摆,用纸折,用身体部位摆。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动手能力强,想象力也很丰富。我们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大家具备这些能力。今天我们学习了垂直与平行,究竟怎样画出标准的垂线和平行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篇8: 垂直与平行教案
垂直与平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新课学习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巩固
(一) 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拓展练习:
P 69页7题
四、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
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
板书课题:画垂线
二、新课学习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
1)先画一条直线。
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
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
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
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
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
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
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三、巩固练习
1.68页4题画一画。
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
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
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
四、总结
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准备: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自己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总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篇9:垂直与平行教案
垂直与平行教案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 下图哪些是 直线 线段 射线? 2、提问 你们会画直线吗 会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吗?老师小时候也画过,你能猜一猜我画的什么样吗? 学生画完后大屏幕展示可能出现的情况。(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观察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类。 生2:1和2一类,3、4、5、6一类。 生3:1一类,2、3、4、5、6一类。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板书:相交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3、认识平行线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1、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生2、不相交。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线。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学生举例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条直线啊!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展示学生的作品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4、认识垂直 (1)分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2、3、4、5、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生:3和5一类,2、4、6一类;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 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师:为什么要把3、5单独分一类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更多数学设计] 生2、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义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3)巩固练习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学生摆垂直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初一地理复习资料
★ 初中地理教案
【为什么地轴与地球仪的底座不是垂直的(共9篇)】相关文章:
我的地球仪350字作文2022-09-21
我喜欢的地球仪作文2022-05-06
地球仪三年级作文2024-01-06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案2023-08-13
七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2022-06-17
我心爱的地球仪作文600字2022-08-15
地球仪作文赏析2024-04-09
初中初一地理备课教案2024-03-12
初一上册地理总结有哪些2022-08-15
经纬网练习题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