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30 13:00:05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奶茶不要珍珠”为你分享18篇“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篇1: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仪是认识地球这节教学的难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空间思维能力较差的同学,有的概念有的同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在讲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时,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当时能听懂,但到课后做题时却很是糊涂!所以,在备课时,按照本节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断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按照以往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状况和学生的学情,如何上好这一课一直困惑着我,如何让学生真正搞清楚经线、纬线,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我一直思考着这些问题。后来,我请教了我们备课组的李老师,她笑着说,把这节课教给学生自己完成,或许他们会完成的很出色。我回想着李老师的话,怎么能把这个重难点集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呢,又怎么安排这节课呢,尤其是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又怎么能真正理解本节的相关知识点呢,我很是头疼!经过两周的深思,我终于想出了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案。课前,我让学生分好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了3个桔子,让学生把桔子皮剥掉,探究经线、纬线、经度、纬度,标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按照幻灯片上所出示的经线、纬线的比较表格,让学生完成本节任务。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完成的很出色,而且我让学生分组回答问题时,以往不爱发言的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得还是相当不错的!最后,我给学生做了几点强调。

虽然本节课的准备过程有些艰辛,但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从本节的教学效果,我感受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所起到的真正的作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篇2: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篇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一、分析教材

《地球与地球仪》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二、优点与不足

这节课优点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基本上收到了预计的效果,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也高。

不足之处:

1、由于对教材不熟,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

2、实际教学中,我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给个别学生造成了压力。

3、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

三、改进措施

尽快熟悉教材,扎实备课。教学目标一旦确立,教师就要严重按照教学目标,控制好时间,放开手参脚,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给足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学习。

篇4:小小地球仪认识世界作文

我家鱼缸上有一个小小的地球仪,只要有

地球仪是由球体、地轴和底座组成的,

小小地球仪认识世界作文

。它的球体有一个小皮球那么大,球面上的图形标志着世界各国在地球上所处有位置,以及海洋、河流、平原、山脉、沙漠的分布

地球仪上还有一些特殊的图例,蓝色虚线代表航海线,蓝色的点划线代表国界线,红色的虚线代表航空线,红色的实线代表铁路线,蓝色双圆圈代表国家的首都......

地球仪是一个不张口的地理老师,让我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篇5: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

(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篇6: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篇7: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篇8:《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篇9:《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0: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复习

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

能力

板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二)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④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待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1:地球仪

我喜欢细致地研究地图,也喜欢探索更多的地理知识,为了满足我求知的渴望,让我能知晓更多的知识,妈妈在我生日那天,送给我一个期盼已久的礼物――地球仪。

这个地球仪身穿五彩花衣,底座乌黑锃亮,一根倾斜的轴穿身而过。只要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就旋转不停,让我拥有翻山越岭、日行千里的本事。

再仔细观察地球仪,它表面那绚丽的色彩可不是随意画上去的,而是分�e代表了不同的地形地貌。比如说,黄色代表高原、高山,绿色代表平原,蓝色代表河流、海洋。其中,就属蓝色居多,所以世界上的水域面积占了70%。白色代表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和北极,那里常年被冰雪覆盖,气温很低。地球仪的中间还有一个红色的圈,就是赤道了,赤道的两边是热带,气候特别炎热……

看着看着,我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自己祖国的位置。看,一只昂首阔步的雄鸡,屹立在东半球上,是那样的生机勃勃。我又继续寻找首都北京,瞧,一颗红五星闪闪发光,“北京”二字映入眼帘,刚劲有力。此刻,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先飞到天安门前,观看了壮观的升旗仪式;然后飞到万里长城,饱览了长城的雄伟英姿;又飞到什刹海胡同,品味老北京的传统文化内涵;再飞到北京大学的校园,感受那浓厚的文化氛围……

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地球仪,竟然能引发我的无限遐想。看来它真是我心爱的伙伴,让我足不出户就放眼全球、认识世界,进行了一趟奇妙的环球旅行,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12: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线、纬线”课堂教学构思  (-12-30 16:21:34)     一、教学思路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本节课内容抽象,同时又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故可以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本节课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观察、探究发现、讨论交流、合作互助中学习。     1.新课引入:讲故事“救援海上遇难的船”提问:救援船是怎样准确而迅速找到遇难船的?     2.新课学习:①分8个小组,每组4~8人,每小组2~4个地球仪,发一张教师提前打印好的空表格。地 球纬 线经 线形状特征长度情况指示方向零度线的确定度数范围度数变化规律相同度数的区分半球分界线 ②各小组讨论,可分工纪录各部分内容。教师指导,帮助解答学生的问题。③根据讨论情况约15~20分钟后,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表格中的一项内容。教师订正表格内容,各小组将提交表格贴在黑板前。④教师再指导同学们认识以极地为中心的经线和纬线特征及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划分,认识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⑤每个组发一颗标有南、北极的乒乓球,要求标出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赤道、南北纬30°和南北纬60°的纬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⑥完成后,各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互评各组填表情况和手工制作成果。评出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     3.课堂小结: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效果(表格完成的速度与质量)及学习态度(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对每个小组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型评价。比如:某小组互帮互助的学习精神,或团结合作、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等都值得表扬。     二、构思意图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既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又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张讨论图表中的问题,经过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气氛中自己观察、交流,集思广益,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的.成员不必考虑自己说的是否正确,同时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集体的手工制作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整个新课学习过程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讨论中可以随时参与、指导任一小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探讨。新课程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习的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本节课最后采用鼓励性评价小结,以培养保护学生创新思维。本节课使学生获得了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及合作参与意识、自尊和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思想。  

篇13: 地球仪

大家知道地球仪吗?世界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地理学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纽伦堡博物馆里。

地球仪由球体、支架、底座三部分组成一个乌黑的底座拖住五彩斑斓的球体支架。在东边有一个公鸡形的国那就是中国中国上边是北极,下面是南极。

按用途分类地球仪有以下几种类型:1经纬网格地球仪,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的注记,也称经纬仪。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分的地球仪。3立体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按产品材料与功能分类有纸质地球仪、全塑地球仪、树脂立体地球仪,宝石地球仪、实木地球仪、磁悬浮地球仪、古典工艺地球仪等。

目前,中国对地球仪的出版发行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国家测绘部门负责审核地球仪的地图内容,审核通过,发放审图号;国家新闻出版部门负责管理地球仪出版发行需要的书号。国内出版发行的地球仪有1600多种款式规格。

篇14: 地球仪

我家有一个小小的'地球仪,那是我妈妈从遥远的天水,给我带回来的。

地球仪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我把地球仪一转第一眼就看见了中国,像一只雄鸡昂首在太平洋边,第二眼就看见了长城,像一条飞龙在天空中腾空而起,接着长沙、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大城市。

我的地球仪让我知道了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60亿左右,地球有许多奇异的地方,比如:百慕大三角区、死海……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太阳系中的成员之一。

亚洲总人数超过了35亿,其中中国、印度就将近20亿人。

一天我问爸爸:“希腊的首都是啥?”爸爸说:“自己去查地球仪。”可我怎样也查不到,于是我问爸爸:“希腊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爸爸说:“在北半球。”于是我在北半球上查,终于查出了希腊的首都是雅典。我真感谢地球仪帮我实现了这个愿望。

篇15: 地球仪

如果你进入我的卧室,一眼就能看到我摆在桌下的地球仪,我非常喜欢它。它可是我妈妈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地球仪由地轴、球体、底座组成的。它的球体比篮球大一些,球上印着世界各地的地貌:绿色的是平原及盆地;棕色的是山脉;淡黄色的是高原;海洋是蓝色的。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高(海洋越深),国与国之间有国界线。地轴上有经线,地轴上端连着北冰洋,下端连着南极洲,使球不会歪倒,球安在一个木制底座上,以便让他站稳,不会滚动。

刚买回时,我把它视为“掌上明珠”,整天抱着看,日本的富士山;中国的青藏高原;美国的夏威夷……此时,我就像一个旅行家,环游了全世界……

它还是一个不张嘴的“小老师”呢!有一天,爸爸考我:“汉堡是哪个国家的?”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来,只好抱着“小老师”看了起来。两分钟后,我脱口而出:在德国!爸爸满意地笑了。

我的地球仪虽然不是好玩的玩具,也不是昂贵的学具。但它是我的老伙伴,我非常喜欢这个地球仪!

篇16:地球仪

地球仪正文:

地球仪

地球仪

四川省绵阳市 南街小学 二年级四班 李秋子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地球仪,爸爸拿着地球仪告诉我:“地球上有七大洲,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我聚精会神的听着,心里暗暗的想,以后我会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了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

指导教师:傅凯

投稿:20xx-10-9 18:37:30

篇17:地球仪

地球仪正文:

本篇四年级是由论文先生网整理,谢谢浏览!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美丽的、小巧玲珑的地球仪。

它由底座、球体、轴三部分组成。首先看那球体吧,球体圆圆的,像个鼓起来的小皮球。球体的颜色各异:绿色、蓝色、白色�D�D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粉红色的雄鸡,它就是我们的祖国�D�D中华人民共和国。看球体旁边的轴,它像弯弯的月牙,环绕在球体周围。最后看那乌黑发亮的底座,像个花瓶,稳稳地托着球体。

轻轻地抚摸着地球仪,仿佛觉得地球变小了,我变成了一个巨人,脚踏着浩瀚无边的宇宙,抚摸着奇妙的地球,吸取着大地的精华�D�D

篇18: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反思

《证明地球在自传》教学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七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自转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地球什么样》的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地球什么样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认识地球-地球仪教学反思(共18篇)】相关文章:

大班社会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地球是我们的家》2022-09-13

七年级地理上册大洲与大洋教学反思2023-03-27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2022-09-10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2022-09-01

地球信箱教学反思2022-06-03

WINDOWS画图“设计一个小闹钟”的教学案例与反思2023-05-07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2022-09-15

《手拉手,地球村》教学反思2022-12-14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反思2022-11-01

课文《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教学反思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