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随笔 育德

时间:2022-05-28 01:35:3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河湟随笔 育德(共12篇)由网友“写作爱好者”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湟随笔 育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湟随笔 育德

篇1:《河湟》杜牧

《河湟》杜牧

杜牧的《河湟》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

河湟⑴

作者:唐·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⑵,宪宗皇帝亦留神⑶。

旋见衣冠就东市⑷,忽遗弓剑不西巡⑸。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⑹。

唯有凉州歌舞曲⑺,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释】

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公元773年(大历八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公元777年(大历十二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白话译文】

元载相公曾为它筹谋划策,宪宗皇帝也对此关注留神。

不久宰相衣冠而被斩东市,皇帝也空留弓剑不得西巡。

牧羊驱马虽然身着胡服,白发丹心都是汉唐臣民。

只有凉州的舞蹈及歌曲,流传天下娱乐闲散之人。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此诗旨在讥刺当时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表达自己对国家边防的忧虑。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深寓讽刺之意。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提出了很多计策,却不为唐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唐宪宗也曾锐意收复河陇,却还没有等到西征就去世了。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营的策略。杜牧用晁错来作比较,表现出对晁错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典故影射时事。元载、宪宗、张良、晁错、苏武等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二是转折和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酬的历史遗憾;后四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这里的“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寄寓了很深的讽刺含义。

这首诗的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而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出来,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拓展阅读: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篇2:河湟杜牧

唐代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译文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注释

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⑻闲人:闲散之人。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篇3:杜牧《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

译文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赏析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多所策划,却不为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宪宗也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赍志以殁。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以之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之意,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错,足见对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切宪宗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作者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其猝然而逝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作者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不用直书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此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出之,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正如明人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篇4:河湟原文及赏析

河湟原文及赏析

原文: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译文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注释

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⑻闲人:闲散之人。

赏析: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此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用来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的意思,从而表明诗人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营的策略。杜牧用晁错来作比较,表现出对晁错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指宪宗喜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诗人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他猝然逝世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诗人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十分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至于统治者,诗人不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先从河湟传入京城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典故影射时事。元载、宪宗、张良、晁错、苏武等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二是转折和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酬的历史遗憾;后四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这里的“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寄寓了很深的讽刺含义。

这首诗的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而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表达出来,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显深沉,正如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篇5:《河湟》唐诗鉴赏

《河湟》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篇6:《河湟》唐诗鉴赏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多所策划,却不为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宪宗也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赍志以殁。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以之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之意,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错,足见对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切宪宗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作者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其猝然而逝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作者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不用直书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此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出之,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 ,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正如明人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篇7:杜牧《河湟》诗文赏析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赏析:

此诗旨在讥刺当时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表达自己对国家边防的忧虑。前四句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的建议,却遭陷害;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 曾感叹过河湟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湟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 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

此诗写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用典故影射时 事。元载、宪宗、张良、晁错、苏武等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二是转折和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酬的历史遗憾。后四句是白发心 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深寓讽刺之意。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多所策划,却不为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宪宗也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赍志以殁。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 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以之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之意,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 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错,足见对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 死,并暗切宪宗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作者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其猝然而逝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作者对河湟迟迟 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 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不用直书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 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此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 加强了慨叹的语气,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 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出之,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 沉,正如明人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 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知识扩展】

杜牧的诗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篇8:河湟杜牧诗歌介绍

元載相公曾借箸,憲宗皇帝亦留神。

旋見衣冠就東市,忽遺弓劍不西巡。

牧羊驅馬雖戎服,白發丹心盡漢臣。

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篇9:河湟杜牧写法特点

河湟杜牧写法特点

《河湟》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全诗旨在讥刺当时的统治者无心国事而只知享乐,表达自己对国家边防的忧虑之意。

杜牧(河湟)这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此诗写法有两个特点.

一是用典故影射时事.元载、宪宗、张良、晁错、苏武等皆已作古,而其故事各具内涵.

二是转折和对比.前四句在意思上即为两组转折,突出壮志难酬的.历史遗憾.

后四句是白发心丹心的汉臣与沉迷歌舞的“闲人”对比.此“闲人”又与前四句中有安边之志的元载、宪宗形成对比.全诗深寓讽刺之意.

河 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 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 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 流传天下乐闲人。

词句注释

⑴河湟:指今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唐时是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湟水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青海东部,流经西宁,至甘肃兰州市西汇入黄河。《唐书·吐蕃传》记载:“世举谓西戎地曰河湟。”

⑵元载:字公辅,唐代宗时为宰相,曾任西州刺史。大历八年(773年)曾上书代宗,对西北边防提出一些建议。借箸:为君王筹划国事。《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在刘邦吃饭时进策说:“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⑶留神:指关注河湟地区局势。

⑷“旋见”句:指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因事下狱,代宗下诏令其自杀。东市:代指朝廷处决罪犯之地。《汉书·晁错传》记载,晁错在汉景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削藩定边指出不少建议,但景帝听信谗言,仓促下令杀了他。行刑时“错衣朝衣,斩东市。”

⑸遗弓剑:指唐宪宗死,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剑。不西巡:是指唐宪宗没有来得及实现收复西北疆土的愿望。《水经注·河水》:“阳周县桥山上有黄帝冢。帝崩,唯弓剑存焉。”《唐会要》记载:“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驾崩,年四十三。”

⑹“牧羊”两句:《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是借苏武来比喻河湟百姓身陷异族而忠心不移。

⑺凉州:原本是唐王朝西北属地,安史之乱中,吐蕃乘乱夺取。李唐王室出自陇西,所以偏好西北音乐。唐玄宗时凉州曾有《凉州新曲》献于朝廷。

⑻闲人:闲散之人。

白话译文

元载相公曾具体筹划过收复河湟,宪宗皇帝对此事关心也格外留神。

不久却见大臣身穿朝服就刑东市,皇上也突然驾崩来不及实施西巡。

河湟百姓虽然穿着戎服牧羊驱马,可是他们白发丹心仍是唐朝臣民。

只有产生于凉州的动人歌舞乐曲,流传天下在娱乐着那些富贵闲人。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篇10: 《育德园》读后感

《育德园》读后感

读了《育德园》上短短的文字,我由衷地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记得小时候,爸妈为了我们几个孩子,起早贪黑地干活,为的是让我们吃饱穿暖。爸妈对我们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好好学吧,将来端个铁饭碗。”那时候,我们对铁饭碗充满了幻想,总觉得爸妈的话只是一种渴求,一种向往……

如今自己也当了家长,想想爸妈的话,觉得后悔。就想:自己没出息,不能再耽误了下一代。孩子刚学说话,就较他数数,背诗。再大一点,就教加减法、唱歌、跳舞……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所会的全部交给孩子!孩子终于能上学了,把孩子交给老师,该解脱了吧!可又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当孩子拿着的了小红花的作业本和100分的'考试卷,心里那个美呀!就说:“好好学吧,将来考个好大学。”

想想这些,从小到大,真觉得孩子没有自己的一点点空间和自由。我们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听话、别惹事。只要学习好听话,我们家长就觉得自豪。如果说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不听话,就觉得没面子。其实,作为家长,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必要让孩子成为书呆子。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比我们有超前的意识,不如就给他们讲清道理,给他们自由。摔倒了可以再爬起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该放手时就放手。要把他们当成朋友。不要把他们当成温室中的花朵,要当当小草,让他们能倾诉,有一定的自由,能经风雨,信心百倍地成长。

篇11:人人育德德育人人

人人育德德育人人

第一,增强教师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是新课题,不少学校也曾有过探索和总结。但问题是这项工作难以持久;难以落实。原因有三:其一,不少人认为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是硬任务,升学成绩是硬指标,而德育渗透是软任务、软指标。大多数教师担心寓德育于教学会打乱正常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成绩的提高。其二,有的教师对“十年**”中读语录、贴标签的做法十分反感,一提“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就把它简单地同过去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挂起钩来,思想上总“热”不起来。其三,不少教师虽有积极性,但往往不知如何具体操作。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程式。现在要在教学内容中发掘德育内容并将之灌输、渗透给学生,他们感到“吃力”,特别是理科和外语学科似乎难度更大。于是自然产生了“等一等”、“看一”的想法。所以,在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过河的“桥”或“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观念转变的问题。

为此,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从根本上提高教师整体思想政治素质。

其一,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文件和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教学大纲、教育学、心理学,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上达成共识。其二;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形势教育,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其三,进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教育,做好教书育人的岗位教育,培养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其四,进行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教育,树立优良的教风,形成良好的教育群体。

第二,发挥滤育领导小组、政教处、年级组、教研组等组织的作用,协调、促进“窝德育于教学”中的开展,使工作有人抓、有人音,溶在实处。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政教处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指导、检查、贯彻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督查执行《规范》/守则)及校规校纪情况,定期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会议。教务处制定各学科教材德育内容要点细则,制定“第二课堂活动计划”及“第二课堂德育内容”,组织、指导各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教研组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把学科德育功能发挥作为科研课题,常抓不懈。各教学组织协调工作,使学科德育教育落到了实处,得到了保证。

第三,典型引路,逐步推广,努力形成德育工作的良好势头。

没有典型引路,全面实践就难以铺开;没有全面实践,典型引路就失去了意义。在学科德育功能发挥中,我们不搞一哄而起,而是强调扎扎实实。通过及时总结经验,培养典型,带动一片;由点及面,逐步推开。

政治学科的德育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它来自于生活,又指导生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信念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奠基作用。传统政治课教学模式令学生头疼,“上课讲条条,复习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忘记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窒息了政治课的生命力。我校政治科组教师知难而进,积极尝试,改革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他们注意做到三个字,即“进,新,精”。进----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新----课堂教学观点方法。

手段新颖;精----教师精讲,讲究授课艺术。改革开放的深圳为政治课提供了“耳闻目睹”的丰富素材。我校政治科组创造了“课堂三分钟热点新闻发布会”“思想政治小论文”等教学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受学生欢迎。

在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是更高层次的信念教育。政治科组配合党支部,在高中组建了《党章》学习小组,对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历史学科寓德育于本学科的特性之中,做到论从史出,古为今用,以史为镜。

历史学科德育的载体是历史的事实,它包括三十方面的德育要求。一是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得出基本的政治观点;二是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三是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继承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

从1987年开始,我校历史学科教师对历史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他们从唤起学生形象思维人手,发动学生制作展示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生产和活动的遗物复制品,把德育教育融进直观教学之中。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了系统地展示指南针从发明到发展的历史和内在的本质联系,老师与学生共同制作指南针演变系列教具。老师带领学生搜集大量的有关资料,根据资料制成图形,从物理实验室找来废弃的磁铁配件等制作出“指南车”到“司南”、“指南鱼”到“罗盘”的指南针演变系列教具。教具制作的过程,不但使学生认识了指南针的意义,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科学发展有承继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也使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上的伟大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振兴而学习的强烈决心。历史科的教学改革,受到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市中学推广。

英语科在实施“高速度、大容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英语课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外语组教师指导学生翻译一些浅显的爱国主义文章和诗词,排演爱国短剧小品。低年级学生用英语朗诵歌颂民族传统美德的儿歌;高年级学生进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的英文写作竞赛和英语演讲比赛。一首首爱国颂歌从学生心田飞出,一篇篇爱国的文章从学生笔下流出,抒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炽热情怀。教师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编成课外阅读材料,发给学生阅读。在老师策划的“我做导游”的活动中,学生用英语纷纷介绍黄河、长江、长城,介绍优秀的民族文化,介绍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学生陈琼芳在日记中写道:“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已经或将要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标志,是我们中学生最引以为自豪的内容。”

物理学科是实验科学,离开了唯物论,离开了实践,就一事无成。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观点,使学生认识“实践出真知”的真正内涵,养成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作风和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他们讲负数时,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讲圆周率时,告诉学生祖冲之的贡献;解二元一次方程,介绍“方程”最早使用的也是中国,在《九章算术》中就已出现;讲几何时,讲国旗的制作与计算,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一面国旗。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不仅要重视发掘教材蕴含的教育因素,把德育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要重视寓德育于课外活动之中,寓德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寓德育于社区教育之中。不仅要立足于课内的“言德”,还要注重课外的“身教”。总之,要形成德育的氛围,就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

篇12:小学育德工作总结

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我院2014-2014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困难,扎实细致,经过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努力拓宽就业途径,妥善安排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学年的工作任务。

一、就业工作总结

1、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半年来,在招生就业工作岗位上,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工作,全身心投入,用端正的工作态度、敬业的工作精神,热心为广大毕业生服。期间,我不断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和领会,提高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认真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政策,认真把握政策方向,尽快熟练业务和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工作之余还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2、拓宽思路、强化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本着为学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的原则,我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利用各种关系,运用学院就业信息网、系部就业负责人、led大屏幕等多个渠道将单位的用人信息及时传递到毕业生,让毕业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针对不同的用人单位的特点做好充足的准备。半年来,在我校招聘的单位累计35家,为应届毕业生提供114个工作岗位,意向招聘人数达743人。

二、下一学年度的工作设想

1、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工作,邀请专家、行业资深人士进行就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进一步利用好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站,使相关信息能够及时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3、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4、积极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供需见面会,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咏书生意气诗句

感恩的溪流,在心底流淌

日常生活:中国村落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河传·秋雨原文及赏析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育随笔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美术

《题齐安城楼》杜牧

凉州词全诗王之涣赏析

杜牧 《沈下贤》

辰州途中写景散文

河湟随笔 育德
《河湟随笔 育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河湟随笔 育德(共12篇)】相关文章:

沈下贤原文及赏析2022-11-07

《少年行·击筑饮美酒》诗词原文及赏析2023-01-29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及赏析2023-06-16

十月细语随笔2022-08-24

八月十五作文:甜到心里的月饼2022-12-07

你好成熟随笔2023-01-20

老带新教师师徒结对协议书2022-08-20

教师计划决策能力2023-02-21

羊字的诗句有哪些2023-10-23

大泽乡起义的口号是2022-06-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