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28 10:20:37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由网友“菠菜鼹鼠大先生”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篇1: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

信息中心 付刚

[摘要] 后现代对许多科学的冲击,包括教育因而也包括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在教育学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间形成了联系和融合。本文力图从弹性学习的概念、理论基础等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弹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篇2: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

一 、导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种种迹象表明,一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教育”的教育形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一种与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教育理论。如果说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完人教育”或“英才教育”,那么“后现代教育”的实质是“全民(终身)教育”与“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后现代教育需要知识的弹性积累方式,以不受时空限制;同时需要资源分配,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有效地授课(Tinker 1994)。而网络教育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其生动形象,更主要的是不仅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而且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而使得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弹性学习的需要逐步形成。

二、弹性学习

弹性学习的概念极难表述。它是信息时代的一部分,甚至为很多国家教育政策的主题(Jakupec )。在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变革的时代,弹性学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催化剂。它在为知识积累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作准备。

从认知理论上来说,斯皮若等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中指出:“所谓认知弹性,意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领域作出适宜的反应。这既是知识表征方式(超越单一概念维度的多维度表征)的功能,又是作用于心理表征的各种加工过程(不仅是对完形的修复,而且是对一整套图式的加工过程)的功能”(Spiro,R.J.&Jehng,J.,1990)。根据该理论,了进行弹性学习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表征,使他们以更适宜的方式学习。而多元知识表征的目的正是试图通过构建各种观点的“马赛克”以及概念与案例构成的多维与非线形的“十字交叉形”,达到对复杂知识尽可能完整的理解,即充分理解概念的丰富内涵并相对完整地覆盖各种变化的、复杂的相关案例,从而使学习者获得具有足够弹性与灵活性的知识以适应多变的真实情境。

从人的发展心理学来说,弹性学习有利于培养人的各方面的智力。美国心理学教授加登纳(H.Gardner,1983)认为,“人的智力应该包含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体遇到问题时真正地解决问题,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创造一种有效的产品;智力必须包含那些为获取新的知识奠定基础的发展或创造问题的潜力。所解决的问题或创造的新产品的价值在各文化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根据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的智力,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每种智力受大脑特定区域的控制,有独立的功能,而且包括着认知成分,是一种知识、分析和理解的复杂混合体”。为此,加登纳将人的智力分为八种基本智力:语言(linguistic intelligence)智力、音乐(Musical intelligence)智力、逻辑数学(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智力、空间(Spatial intelligence)智力、身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智力、人际交往(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智力、自我认识(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智力、自然(Naturalist intelligence)智力。由于每个学习者在认知潜力及认知风格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才使弹性学习在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来看,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正在推动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向前,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普遍较高的教育程度。2、实施终身教育。3、多样化和社会化教育。4、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教育。5、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教育。弹性学习以任何一种似乎最有效的方式来学习,它意味着在获取结果的方式上不能有所拘泥。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学校以学生的自律为重心并在不同的地点(包括在家中或工作场所)为其提供多种教学方式。弹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选择各种不同的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学习在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地学的问题上消除了障碍,并拓宽了学习知识的途径,符合信息社会对教育“观点新、水平高、时效快”的要求,学习所需要的老师、专家、资料和信息,都是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三、弹性学习与网络学习环境

1、网络学习环境

玛西亚•琳(Marcia Lin)和查尔斯•费希尔(Charls Fisher)在《对学习的计算机环境认知结果的评价》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网络环境对于更高的认知技能的获得来说,有以下特点:

(1)很高的'“相互作用性”(Interactiveness)。即通过双向性的计算机网进行学习,人和计算机的相互作用很高。

(2)极高的“精确性”(Precision)。计算机提供的任何信息都有极高的精确性。

(3)很强的“一致性”(Consistency)。因为计算机不受情绪、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它前后的行为始终是一致的。

(4)很强的“激励性”或“挑战性”(Challenge)。在计算机学习环境里,由于课件是在对学习的反馈作出鉴别后给的,所以,它的针对性很强。学习者因此而感到很强的挑战性或激励性。

(5)很强的“复杂性”(Complexity)。虽然计算机系统所显现的课题都一目了然,但这一课题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只是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台阶。因此,要用计算机课件进行学习,就总是要进入一个复杂的体系,从而获得某一学科的知识并形成某种技能。

(6)很高的“多途径解决的后备性”(Provision for multiple solutions)。在计算机学习系统中,储备着解决同一课题的多种解决办法。学习者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能掌握这些集中了专门知识的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弹性学习与网络学习环境的关系

网络是弹性学习理想的一种支持环境,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弹性学习的优势。网络学习环境的种种特征对弹性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多媒体信息将启发学生弹性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材消除了文字的抽象性,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和视频结合到同一教材中,启发学生的想象,以想象带动学习的主动性。网络学习环境生动活泼,易于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提高弹性学习的效率。网络学习环境中的无纸无笔画操作,使学习效率极大的提高,使学习者的注意力脱离读、写等低级的学习手段,集中在思考、提问、概括和融会贯通的高级学习手段上。

(3)网络中的交互行为更有利于进行弹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性。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与同学、教师甚至专家交流,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地位。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进度和方式,,不需跟教材或教师的思路走,不受时空限定,学生可根据程序、教师或需求的引导,在“教材”、“考试”形式、学习环节等众多备选方案中自主选择,这时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兴趣是导师,求知欲和认知的系统化要求成为学习的动力。这是一种群体控制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交流技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并能在有意义的相关情景中使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协调一致。

由此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弹性学习出现了新的更优于传统学习方式的显著特征:

第一,开放性和广泛性: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是具开放性的,打破了课堂空间条件约束的限制,它是一个发展学生个性的自由空间,在其中进行弹性学习打破了各种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Listservs、讨论组、计算机会议、班级网站等实现信息交换和各种活动的共同开展。教学双方赢得了活动空间,获得了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组合形式,即具备了完全根据教学需求设计、调度、安排教学空间的无限可能性。(张诗亚 1995);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同时也具有广泛性,网络中的多媒体信息是人的各种感知的表征,网络化学习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也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基于Web的远程教育使弹性学习更具广泛性。

第二,灵活性和随意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弹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它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等问题上消除了障碍,拓宽了学习的途径。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网上浏览器、搜索引擎等浏览工具阅读各种电子图书、期刊和其他出版物,灵活控制学习内容的获取,并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意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以寻求更为适宜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第三,多维度和非线性: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的多维度和非线性,具体表现在网络中设置的学习情景能以多种观点呈现信息并能提供不同范例的多种研究案例,提供一个计算机支持的可视的学习环境(如计算机会议);通过网络随机访问时对文档中的超链接进行重新组合,具有非线性能更清醒地揭示概念的复杂关系,认识得更全面更充分,并使学习者更灵活的适应所处情景。

四、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弹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材的“互动”

在网上教学中,学生以自学为主,应此教材的设计尤其重要。良好的网上教材应提供“互动”,即能使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犹如有一为循循善诱的教师在启迪和引导学习,同时又让学生有机会去理解新思想和新概念。另外,教材的内容应包括对话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犹如自己正在和教师进行“双向交流”。另外,我们应开展“网上教育学”的研究。

2、网上教学资源需要不断进行更新

网上教学的好处之一就是易于资料的更新,随着知识的急剧更新,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利用网络的优势随时更新教材,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所缺乏的。

3、建立电子图书馆是网上教学的基本建设

如果网上学习结合网上图书馆,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习的知识面更广

学习更加灵活方便,有效省时。

4、教师在网上教学中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

网上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学生的网上学习不应是孤独的,他们良好的教师引导和同学互助。但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单独的回答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电子讨论网上互相探讨,教师只是观察和引导他们讨论,在关键时才给予指导,通过这种同伴网上互助学习,既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可减轻教师的负担。

五、结束语

弹性学习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变成可能,并随着其发展必然将使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成为今后学习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应把注意力从远程教育和开发性学习转移到网络化弹性学习上来,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给教育界带来的冲击,这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的环境下进行新的实践,寻求更佳的弹性学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Victor Jakupec, Flexible Learning,,Globalisation and Post Modernity:

Pedagogies,Politics and Idedlogies

[2] Garet Nelson. Internet/Web-Based Instruction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3] 武法提, 认知灵活性理论和基于WEB的教学 etc.elec.bnu.edu.cn/论文展示/

[4] 孙福万. 远程教育:一种后现代教育. 开放教育研究 ,1999(5).

[5] 狄飞,狄湛. 多元智力理论与网络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2)

[6] 王广新. 网络环境下学习空间的特征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2000(2)

[7] 高文. 认知弹性理论、超文本与随机通达教学――一种折中的结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外国教育资料,(6)

[8] 张诗亚,周谊 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1995)

[9] 刘云,张红薇 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现代化――兼谈AdaICAI 教学系统中学生模型的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

[10]张伟远,何种网上教学能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 中国远程教育,2000(3)

篇3: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

信息中心 付刚

[摘要] 后现代对许多科学的冲击,包括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因而也包括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间形成了联系和融合。本文力图从弹性学习的概念、理论基础等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弹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网络 弹性学习

一 、导言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种种迹象表明,一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式随之出现了,它展示了一种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如果说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质是“完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或“英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那么“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质是“全民(终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通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General Education)。

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全球化环境下的后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知识的'弹性积累方式,以不受时空限制;同时需要资源分配,以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有效地授课(Tinker 1994)。而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其生动形象,更主要的是不仅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智力,而且能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而使得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弹性学习的需要逐步形成。

二、弹性学习

弹性学习的概念极难表述。它是信息时代的一部分,甚至为很多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政策的主题(Jakupec 1997)。在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变革的时代,弹性学习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催化剂。它在为知识积累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作准备。

从认知理论上来说,斯皮若等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中指出

[1] [2] [3] [4] [5]

篇4: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

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的五个中介要素都可以在网格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点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并实践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探索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学习主题设计和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原则。互动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合理组成协作小组,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竞争与合作交融。创新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网格环境 自主探索 互动协作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5)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

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依据创新性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同时,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建构中也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

我们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自主探索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

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基本过程:(1)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2)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3)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4)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5)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本原则:(1)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特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我们在联入Internet的Intranet环境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学校自主开发研制、已通过专家组鉴定验收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 初中地理电子教材” ,经过重组制成MCAI软件,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网上,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

过程A: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流与断流现象,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结果?过程B:演示电子教材软件,进行任务驱动,提出学习要求。过程C:学生上网查阅信息,分析,整理。限定时间。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查阅活动,相机指导。过程D:学生讨论、交流。限定时间。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观点。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教师演示“电子教材”MCAI,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过程E: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过程A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点拨迁移,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课程结束。

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一、互动协作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含义 : 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基本步骤:(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基本特点:(1)合作下的竞争。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竞争中的合作。培养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宽容、协作精神。

(二)实例:网络学习,制作网站。

下面是一次网络学习、制作网站的主题学习活动过程,采用互动协作学习模式。这次活动中汪东、何维、汪茹、张玉婷四位同学协作完成的网站作品,9月被安徽省教委选送教育部参加竞赛、展览。

过程A:选定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定感兴趣的主题,设计网页、网站。过程B:实时阅读――上网搜寻信息,开阔视野,筛选有效信息。过程C:下载存储――动手操作,加工处理信息,建设小组个性风格的网页、网站。过程D:合作交流,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讨论、探究网页的制作技巧、特色,交流网站内容,提出修改、评议意见。过程E评选赏析――通过电子邮件奇文共欣赏。

网络互动协作学习中:(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学习媒介互动,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2)协作方式。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3)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主题浏览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和网络参与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5:[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创新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摘 要

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的五个中介要素都可以在网格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点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并实践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探索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学习主题设计和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原则。互动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合理组成协作小组,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竞争与合作交融。创新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网格环境 自主探索 互动协作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1] [2] [3] [4]

篇6:浅谈网络环境下科学课的合作学习

浅谈网络环境下科学课的合作学习

南昌市育新学校   吴亚昕

[摘要]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弥补小学生知识点上的不足,打破地域限制,固定师生的限制,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首先,倾听与欣赏是网络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其次,角色分配是网络合作学习的关键。再次,交流与表达是网络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最后,教师的引导是网络合作学习的根本保障。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了一种主动的信息追求,学生在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中,学习与创新得到同步进行,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改革前景。

[关键词] 网络环境、合作学习、交流互动

小学科学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它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复合活动。因此,科学的探究应该在同伴间的合作中完成。互联网络正适应了这种需求,为科学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教育资源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教学就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小学三年级《我们身边的动物》是《寻访小动物》一课的拓展,我将之设计为一节网络环境下的科学课,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进一步认识我们身边的动物,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本课我选用了学生常见的几种动物,有猫、狗、鸡、鱼、蚂蚁和青蛙,它们分别代表着鸟类、鱼类、昆虫类、哺乳类和两栖类动物。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动物的观察,让他们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通过认真倾听、欣赏同学对动物基本特征的描述,学会博采众长、灵活运用这些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中角色的分配与转换,学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运用;通过交流、表达与探索,能发现和观察我们身边更多动物的特征。

反观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倾听与欣赏是网络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种只在乎自己的发言,而不关注别人见解的课堂,无法真正地促进合作学习。倾听是打开探索之光的钥匙。倾听就是要细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关注他人的见解、接受他人的意见。对同学的发言不一定要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也要以“我想说……”“我认为……”,“我想补充……”的方式参与交流。欣赏是加速探索的润滑剂。学生在倾听中学会博采众长,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触类旁通,取得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改进,使之为我所用,真正促成合作。

角色分配是网络合作学习的关键。科学课合作学习中,相互依存感与个体责任感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是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关键。网络环境中,一个典型的合作学习团队,个体需要承担下列四种角色:⑴信息搜集者。⑵信息传递者。(3)合作促进者。(4)资料管理者。教师可以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促进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和个体责任感。同时还可以进行角色的定时轮换,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尝试成为小组中的专家,指导组内成员一起来解决问题与建构知识,从而增强合作的信心,激发合作的兴趣。

交流与表达是网络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倾听与欣赏为的是在合作学习中言之有“序”,那么交流与表达则是为了言之有“物”。小学生有表现的欲望,想说也敢说,但如何才能让他们言之有“物”呢?网络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与教师交流,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表达;不仅与同班同学就学习问题展开讨论,还能与同校及外地学生通过校园网、电子邮件或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交流与协作,通过交流与表达他们能从同学的观点中获取知识,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而建构和转换为自己的个性化知识体系。在交流时,教师要成为学生言之有“物”的载体,让他们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与交流,能围绕主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同学了解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发展。

教师的引导是网络合作学习的根本保障。科学课的探究是有目的.、有计划、讲方法的研究活动,因此,学生的合作与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努力成为他们问题的记录者、信息的引航者、疑难的点拨者、合作的传授者。在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子教室的监控,随时参与到各小组的活动中,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顺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合作交流中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点拨引导;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快速高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式学习所蕴含的内容和方法还很广泛,我认为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了一种主动的信息追求,学生在双向甚至多向的知识探讨、辩论及总结的过程中,学习与创新得到了同步进行,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崭新的改革前景。

篇7: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

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借助教师、同学、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

作 者:李秀英  作者单位:青海省德令哈市第四中学,青海,海西,817000 刊 名:教师 英文刊名:TEACHER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 

篇8: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黄美蓉

【摘 要】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 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二、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三、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四、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五、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 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 学习任务的设计

(1) 解决问题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 真实性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 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几种,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 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部分: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

活动目标:一、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二、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三、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主要活动计划:一、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二、学生参与后,让其自行组织成各个活动小组,推选出组长。三、学生学会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

第二部分: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

活动目标:一、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二、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三、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主要活动计划:一、各课题组在课题文档留下课题的初步研究方向。二、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制定课题方案

活动目标:一、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二、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主要活动计划:一、教师指导开题报告的基本样式,提供有关学生所做的研究报告供学生学习参考。二、学生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公众场合(现实与网络)展示开题报告,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

第四部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活动目标:一、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着手实施。二、学会调查、记录、采访,进一步细化整理各类相关资料。三、培养学生执著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主要活动计划:一、实地考察访问有关研究的内容。二、访问有关部门,听取专家的意见。三、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分析。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通过更多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第五部分:撰写结题报告

活动目标:一、完成结题报告和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文章。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主要活动计划:一、确定结题报告的框架及所需资料。二、撰写结题报告和活动体会。三、将结题报告上传给网上的指导教师,请求指导。四、汇总各方面的建议,修改结题报告。

第六部分:结题与总结评价

活动目标:一、举行结题活动,展示研究成果。二、宣传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校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加入研究性学习的队伍。

主要活动计划:一、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结题报告、课件的制作和展示。二、把有关论文和活动体会及活动记录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三、进行论文答辩。四、组织汇报活动,向全校师生汇报。

4. 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指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指导。在这里的“异步”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适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篇9: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黄美蓉

【摘 要】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 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2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二、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三、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四、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五、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

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 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 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 学习任务的设计

(1) 解决问题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

[1] [2] [3]

篇10: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研究

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教育已成为外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合作学习是语言教学中一种先进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已被广泛运用,但网络教育中的合作学习则刚刚起步.本文在分析网络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对网络教育中合作学习的.案例进行了剖析,对学生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与其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研究,讨论了合作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所发挥的作用.最后,对如何搞好网络教育中的合作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 者:归樱 GUI Ying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外文系,上海,33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网络教育   合作学习  互动  

篇11: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论文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论文

【摘要】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需要。广大教师要积极面对,勇于挑战,更新观念,善于利用网络及资源进行教学。专题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发挥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本文从专题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学习教学实例,网络环境下专题探究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三个方面,谈谈网络环境下进行专题研究学习的看法和体会。

【关键词】

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教学实例、注意问题

【正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利用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专题探究学习作为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型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

一、专题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

专题探究学习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是以主题学习的组织者的角色出现的。专题探究学习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探究主题阶段:专题探究学习主题的确立一般是以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为确定依据,在确立时要保证前后知识的探究主题不重复,要使探究成果多样化,要起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的效果。在这个阶段要注重让学生体验问题情景,自主形成探究主题。

2、主题验证阶段:在主题验证阶段要确定小组成员探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提供网络支持系统及查询工具,指导学生查找相应的网络资源,指导解决探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自主专题探究完成探究任务。

3、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展示自己的成果报告,并进行成果评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完善探究成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便于发展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4、成果发布阶段:将自己完整的探究成果在课堂展示交流或在网上发布。

在这四个阶段中,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即确定主题探究的资源环境、信息收集协作环境、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环境。不同环境下小组学习者的任务不同,在确定专题探究的资源环境中,学习者要针对教师提出专题进行讨论并确定探究主题;在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习者要开展专题验证,即查阅书籍或在网上收集处理资料并整理探究成果得出初步论证;在成果发布和交流的环境中,学习者之间要开展发布交流,展示探究成果报告并交流探究成果,形成最终的专题评价。

二、利用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教学实例

1、探究专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人类的影响及对策。(课后要拓展的知识)

2、专题意义:以地球气候变化为主线,树立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我们生存环境的意义。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要求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搜索相关的资料,学会相应的成果发布软件Word、FrontPage等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1)、体验专题情景,形成探究主题

以小组形式,用上网浏览信息、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世界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策。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初步确立几个分专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可行性对策等)

(2)、收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专题

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任务。如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搜索引擎及关键字的使用方法,学会文字处理软件Word、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使用方法。其次,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查询相关的图片与文章,有的进行文字编辑和网页设计制作,有的负责超链接的技术处理,有的负责编写小组观点。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表达了一个探究专题。教师则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完善探究成果。

(3)、成果表达与交流评价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探究成果,以网页、电子报刊等形式展现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点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同时应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感。

三、利用网络环境专题探究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网络的专题探究学习体现了浓厚的探究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但要实施好专题探究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探究专题的确立要与课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要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关心的热点话题。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是专题探究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3---6人一组,各组成员按照自己对确立的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在探究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共同完成一个专题,这样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但不要过于依赖网络。

网络为专题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学生要善于根据专题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和媒体手段加工、处理网络资源,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学会控制自己网上漫游的好奇心,保证主题内容的发展。

4、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提供部分书籍和部分相关的网址供学生参考,避免查找资源的盲目性,延迟了课题进展。

网络环境下的专题探究学习中,多数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的工作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专题探究学习正处于实践阶段,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篇12:网络环境下如何实践研究性学习论文

网络环境下如何实践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的背后假设是通过增加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外在的要求使学生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两大假设具有合理性,但在这样假设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非道德行为。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必须修正自己的隐含假设,通过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

[关键词]道德教育 背后假设

田可教育实践活动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拥有隐含的背后假设,这些假设以强大的力量支配着教师的言行。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做法都反映出教师对道德的基本看法,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表现与弊端

无论是直接的道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其方法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榜样示范与角色期待。榜样示范即用正面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角色期待就是希望学生成为理想中的精英人物。而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则被教育者普遍认可,即对学生良好的期待可以使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是传递各种各样的道德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把关于美好道德品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会有相应的考试。

第三是进行道德奖励。奖励作为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正面肯定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使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公开表扬等各种各样的评奖方式,而且奖励也分档次。

这些做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希望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不会犯道德错误的人,通过不断地增加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教师心目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即使学生对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的执行打了折扣,也比没有道德要求强。就这样,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不断的提高,树立的道德榜样往往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圣人形象,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也或明或暗以精英人物为标准。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道德教育实践就会逐渐显示出弊端来,具体表现为:

第一,榜样失去了激励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外在的道德榜样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而日益失色,进而不会再激励学生做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学生还可能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树立的“圣人”道德形象产生反感。

第二,知行不一。学生关于美好品德的知识并不能决定学生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人们才会发现,学生的年级越高,某些道德表现越差。学生明明知道道德要求,就是不执行。

第三,产生道德的伪君子。在奖励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容易为获得表扬而作符合道德的事。比如,故意做作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来赢得他人的认可,把自己的东西当作捡来的上交给老师。

第四,产生道德消极主义者。由于道德要求过高,随着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对教师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持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排斥的心理,成为一个道德消极主义者。

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背后假设及其批判

任何道德教育实践都是有前提性观念存在的,笔者试图把基础教育中道德教育实践的前提假设挖掘出来,从而找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低效的原因。从当前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如下的假设:

第一,入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道德水平,就在于不断的增加好的道德品质。这种观点站在了人性善的立场上,采取的是递增的道德教育,从各个方面来增加人们关于良好道德品质的知识。所以,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提供给学生的选择并不是“做”或“不做”,而是在都符合道德要求的情况下,是选择较高的道德水平的做法还是选择一般的道德水平的做法。

第二,学生的道德是可以塑造的。榜样示范、角色期待等都是外在于学生的,都是对学生行为和心理提出要求。教育者普遍认为,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做,就会不断的进步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这两种前提假设是有道理的,在教育实践中也都是可以产生效果的,但是从长远的情况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首先,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由于增加好的道德品质还是由于克服不道德的行为或者心里呢?实践证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做法多是以圣人的形象去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经常会有意无意的提高道德要求,造成道德高标的广泛盛行,学生难以达到高的道德要求。

其次,道德的可塑力量是来自于学生的外部还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学生的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问题在于使用外在的要求来塑造学生,还是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如果道德选择出自于人的内心,那么道德行为就是自主的,受自我支配的,具有持久性。如果道德选择出自于外在的要求,那么道德行为就是要受到监督的,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监督,就会出现道德的失范。实际上,尽管道德教育中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基本上是以外在的要求和道德行为的监督为主要手段,并没有培养出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三、对策措施

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的心理与行为,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应该放到高等教育中。而现实状况却是,由于基础教育中的道德目标过高没有实际的效果,以致高等教育阶段不得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补课。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给予如下的假设:第一,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行为和心理,从而使学生成为―个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人。只有克服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才能维持道德底线;第二,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自主性,基于自己的内心的愿望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只有出自学生的内心的意愿,道德行为才具有长久性。

基于此,提出几条对策措施:

1.正面的肯定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必须慎用。公民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对符合公民道德要求的行为却不应该滥用奖励,因为它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不奖励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具体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样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2.使道德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道德要求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学生在行为道德要求的时候是基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责任感。当然,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的需要,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无限制的需求膨胀也会引起不道德问题,而学生不需要的道德要求就可能导致学生成为伪道德主义者。

3.重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展开的,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对学生的发展最为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获得道德知识更为学生所认可,因此,可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这样做,可以使一些道德规则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成为被学生广泛分享的共识,从而成为―个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的人。

篇13: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教学实践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以页制作软件为例,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

3、学习个体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六、结论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黄荣怀

2、《谈网络中的研究性学习》/ 董哈佳

3、《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黄美蓉

4、《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黄秉刚

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学校课题开题报告

如何应对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问题与应对心得体会

校园建设方案的策划书

课题开题报告专家评议要点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课教学设计方案

实施网络化作文教学论文

工商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网络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相关文章:

课题报告范文2024-03-17

信息化教学指导和研究学习体会2023-12-26

农村调研工作心得体会2022-10-20

心理课题开题报告2023-12-22

如何写教育教学论文心得体会2022-12-14

请问热气球网络计划可行性?2022-05-06

企业运营管理见习小组的总结报告2022-11-24

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2022-11-01

初中英语课题的工作报告2022-07-23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