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时间:2024-01-02 07:26:2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精选13篇)由网友“zhihuiqq”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篇1: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教研员  滕秋莉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大应用应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帮

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一些学校开展了基于

网络的主题学习活动(简称为“网络主题学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

探索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我们的实施策略是:首先确定一个目标清晰的、开放

性学习主题;其次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学生

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

行集体协作或互助学习,纠正或解决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模糊概念;最后教

师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提升,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概念。

篇2: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当今信息技术已从信息传递工具逐步变为一种社会环境,成为人们生存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并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新视点,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信息时代的特点是信息海量和知识更新快,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提高创造新知的能力。上世纪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都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信息素养,不同国度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内涵是相同的。信息素养是一种面对目前任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及其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探究学习的工具、合作学习的交流工具和学习评价的反馈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最大应用该是促进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一些学校开展了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活动(以下简称为“网络主题学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探索出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一、网络主题学习

网络主题学习是依托于学校网络教室环境开展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和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学生在网络教室使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或合作解决该问题,获取相关知识,发展能力。

在网络主题学习活动中,所有的学习资源和探究问题存放在教室的计算机中,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网络相互交流或协作学习,学习结果以电子作品的形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展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自主建构知识的乐趣,也感受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优势,同时提升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素养。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接收、复制和输入知识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活动来获取和建构。知识潜存于学习活动中,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是学习者在情境中的交流与互动中逐步形成的。不同的活动经验提供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的机会,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有效的学习必须让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思考、判断、交流、协作,最终达到知识的建构。网络主题学习就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生创设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设置学习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完成学习任务。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网络搜索技术的不断改进,信息获取变得日益便捷,即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泛滥。在互联网上给出一个关键字,瞬间就能搜索出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面对网络中如此海量的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成为人们面临的新难题。网络主题学习是在网络教室,搭建一个小小的信息“池塘”,学生在“池塘”中,学习对信息分析、评价、筛选和再利用,逐步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出符合需求的、有用的资料。在网络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预先准备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不作为主要的任务要求和培养目标,学生主要是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解决其面对学习问题,发展自身分析、综合与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

二、网络主题探究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主题选择策略

网络主题学习实施最重要的是确定一个目标清晰的、开放性学习主题。主题是学习活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学习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课堂上进行的网络主题学习活动的主题最好来源于教材,学习的内容最好是开放的、学习的结论最好是发散的,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传染病及其预防”“南极地区”“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同步卫星”“国粹京剧”等都是不错的网络学习主题。

初步确定学习主题后,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互联网、电子图书馆、各种杂志或课外书籍等)对支撑主题的学习资源进行评估和筛选,资源匮乏的学习主题不适合网络学习方式,应重新选题。

(二)学习活动实施策略

网络主题学习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然后教师提出需要探究和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协作或互助学习,纠正或解决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模糊概念;最后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提升,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概念。

1.设置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同任何学习方式一样,网络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吸引力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认知的内驱力。

网络主题学习的情境的呈现可以用文字描述、录像短片、图片或录音剪辑等方式,但应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如“同步卫星”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时,教师使用GoogleEarth软件,和同学一起查找学校的位置,感受卫星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面对如此新奇现象而感到震惊时,教师适时地提出本节课要探究的任务――研究一些与卫星有关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又如进行“传染病及其预防”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香港爆发流感,导致停课的新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传染病对我们的危害巨大,学习和掌握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太重要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自需求,这时的学生已经完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情境设置为后续学习开展铺设了通道。

图1  网络主题学习的基本流程

2.精选资源,提高探究效率

网络主题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支持学习活动的大部分学习资源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为了保证网络自主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料的有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资源进行浏览、初步筛选和整理,评估资源与学习问题间的相关性,以保证学习者能够较快地定位所需信息,能够有较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加工处理信息。切忌将网上下载的信息混放在一个文件夹,一并提供给学生。

网络主题学习中资源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以网页形式呈现当然不错,用文件夹分类存放或等其他的呈现方式展示也是可以的,只要结构清晰,方便查找就行。如“传染病及其预防”的学习中,资源就是采用图2所示的文件夹结构展示,学生查找起来十分便捷。

图2    “传染病及其预防”学习资源存放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实效问题,支撑学习主题的资源数量要适中(4―6篇左右),过少的资源,不利于学生分析、归纳、提炼能力的培养,资源过多会导致阅读时间太长,其他环节无法正常实施。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搜索一些补充资源,但是,一定要加以控制,切莫把网络主题学习演变成网络信息搜索活动。

3.巧妙设问,促进高级思维

课堂网络主题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问题的设计;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中,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和学生的特点,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计问题。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网络主题学习的价值取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问题要明确具体,过于宏观的问题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二是问题的表述要贴近学生,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三是问题应该具有综合性,避免学生能够直接从资料中找到结论。如“同步卫星”主题学习,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假定你是一名卫星研制者,从设计人员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地球同步卫星都要在赤道上方?而且还要再同一高度的轨道上运行?”“假定你的任务是检修一颗出现故障的地球同步卫星,那么你乘坐的航天器要到达多高才能完成任务。”又如“传染病及其预防”主题学习中问题的表述是“根据‘材料1’回答流感在班级内传播时,需要哪些必要条件?”“通过‘故事1’和‘故事2’回答‘预防措施甲肝和乙肝的措施有什么不同’”“根据‘故事1’回答‘约翰的大女儿为什么最终变成了孤儿?’(研究艾滋病的材料)”。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表述不仅明确具体,使学生非常清楚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而且具有趣味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探究学习。

网络主题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利用资源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分解,将大问题分解为子问题,一步步地进行解决,提高他们处理和化解复杂问题的能力。

4.多样评价,检测学习成果

网络主题学习成果的检测是多方面,既要有知识学习的评价,也要有学习能力的评价。对于知识学习效果的评判,可以在学习活动结束前,用几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测验,以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保证学习的效果;学习评价还可以采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果或收获用演示文稿、Word文档或口头等形式向大家汇报,并接受评价。如果采用成果展示方式时,为使评价公开和公正,最好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一个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师生根据这个量规对研究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保证评价活动的有序和有效。

(三)学习过程组织策略

1.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在课上独立完成整个主题的学习任务。在网络主题学习中,个体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有效策略。

化整为零。将主题学习活动,划分为几个小的研究问题,不同的学生学习研究不同的问题,小组或全班的问题汇集起来,构成整个主题学习的全貌。

分组研究。分为若干组,每组针对一个小专题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知识要点。如“传染病及其预防”主题学习,学生被分成四组,分别研究“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非典型肺炎”和“艾滋病”这四种典型传染病的传播方式、预防方式、如何对待患病者等问题,为归纳出传染病共同的特点及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网络主题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自主学习是网络主题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确定小组的专题任务后,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而且最好是不同的学生自主研究的问题不同。设置学生独立学习环节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责任感的提升,避免偷懒搭车现象发生。

小组交流。学生各自独立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或理解出现偏颇,小组交流活动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交换知识和感受,正确的知识得到巩固,偏颇的认识得以纠正,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也将不断提升。

2.教师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网络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资源的供给、学习问题的设计、学习活动的协助和学习结果的梳理。教师主导作用的前三点前面已经叙述,这里不再赘述。

网络主题学习注重的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是在大家的共同的交流和研讨中逐渐完成,有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凌乱,不利于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主题学习最后环节,教师务必要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升,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如在“传染病及其预防”网络主题学习中,在学生对各种具体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各自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概括,总结出传染病传播和预防的共同特点,完成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

三、网络主题学习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网络主题学习的学科特点

网络主题学习基本上是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的,学习成果也往往是通过演示文稿、电子报刊、网页等形式展示。所以实施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注意不要将网络主题学习课程演变成信息技术教学课。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于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如何制作演示文稿、如果加工图片或插入动画等电脑技术操作问题。

注重学习成果展示,应突出学科的特色,突出学习到了本学科的哪些知识。

注意学习成果评价多元化。进行学习成果评价时,应该把学科内容作为检验的重点,但对于学生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配色问题、动画处理等),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注意,这是信息素养组成内容之一。

网络主题学习学科特点的另一个提请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千万不要把课程设计成“千课一面”的综合活动课,要突出本学科的独特点。如物理课的“同步卫星”主题学习,应该突出宇宙速度、同步地球卫星的特点(运行位置、运行轨道等)。又如作为地理课的“南极地区”主题学习,突出的应该是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特殊的极地现象等。

(二)探究学习成果汇报问题

网络主题学习一般会有一个学习成果汇报环节,通过这个环节学生间产生互动,交流各自学习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澄清一些模糊或似是而非的概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最终共同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教师要特别重视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切忌发生学习汇报“走过场”的现象。在成果汇报开始前,教师应该对发言者和倾听者分别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避免一组在上面汇报,其他人在下面做自己事情的状况发生。如遇学生汇报中有问题或错误出现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开展讨论,纠正错误,保证学习的成果的正确性。学生汇报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削弱。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教师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的转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深层次发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某个问题、某项专题或某一主题有所了解、认识,也可以培养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对信息进行鉴别判断、加工整理的素养;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并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问题解决的规律和方法。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将会成为未来学生学习一种重要方式。

参考资料

1.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柳栋,《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www.being.org.cn/inquiry/webil.htm

3.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李芒,《信息化学习方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3:基于8合1教学设计策略的网络主题学习资源建设探析

基于8合1教学设计策略的网络主题学习资源建设探析

在信息化教育阶段,网络作为先进的学习资源媒体工具,不能只是教材的翻版,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加以控制.基于网络的资源还应承担起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思考,实现个性化学习的功能.即关于媒体资源的`研究要注重媒体对控制学习过程信息的设计和使用.因此,仅从资源的系统化、结构化的角度考虑资源的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和学的需求,资源的建设还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化特点与过程的结合.本文以网络主题学习资源建设为切入点,融合8合1教学设计策略,设计开发注重个性化学习过程的网络资源建设模式.

作 者:赵文霞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 “”(11) 分类号:G203 关键词:主题学习资源   8合1教学设计   多元智能   个性化  

篇4:谈现代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谈现代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谈现代诗歌教学实施策略 以余光中《乡愁》为例

◎钟菊莲 邱 慧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语言极为浅易,内涵却极为丰富的现代诗歌。正如诗人流沙河所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以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回顾《乡愁》的教学,发现大多数执教者将本诗的解读定位在两个角度上:第一、《乡愁》是对中国诗歌“乡愁”主题的拓展;第二、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在以上两个角度的解读中,被过滤掉的恰恰是《乡愁》中明显传达出的余光中独特的“乡愁”。

诗歌就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余光中由于独特的经历和历史境遇,使得他对“乡愁”的理解是有独特性的,而这种独特性反过来成为他观照自我情感的一种独特表达,并最终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学生悟出余光中独特的“乡愁”?古人主张吟诗品诗,要反复吟咏品味,这样才能感受诗的妙处;朱自清认为“文艺的欣赏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了解几分,也就欣赏几分,或不欣赏几分,而了解得从分析意义下手。”[1]所以,笔者认为,要读得认真,品得仔细,读品结合,方能悟出余光中独特的“乡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学引导。

一、把握基调,了解独特的内容

余光中独特的“乡愁”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隔膜的、难以理解的。因此,在教学起始阶段,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营造氛围,激发联想,唤起学生的情感。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情景时曾动情地说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的“乡愁”不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不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与其引入大量的“乡愁诗”,不如还原诗歌创设的真实情境,如“1972年的一个深夜,离开大陆二十年已经四十四岁的余光中感到回乡无望,于是仅仅20分钟,一首小诗就从他的笔端缓缓流出……”教师边播放《思乡曲》,边深情朗诵《乡愁》。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利于直接将学生带入余光中独特的“乡愁”氛围中,学生先是静静地听,继而自然进入美美地读。

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问“从诗歌中读出了哪些情感?”这一问题指向《乡愁》四个小节表现的四个不同情感内容,即思念母亲,想念妻子,怀念母亲,思恋祖国,从整体上真正把握了诗歌独特的内容。

二、关注意象,体会独特的距离

在学生了解诗歌独特的内容之后,要真正引领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关键在于品读诗歌中的意象。意象简单说来即有意之象,“是反映诗人人格的一面重要镜子,由于人格的独特性,诗人的诗歌意象也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同样的物象形成异于他人的意象。”[2]可见,细细地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就是开启余光中独特“乡愁”的金钥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问“乡愁本来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诗中仿佛触手可及。在诗人的笔下,乡愁化作了什么?”不具体给出意象这一陌生的概念,却让学生自然关注到了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重要意象。

(一)涵咏音韵

诗的言说方式首先以音乐性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余光中在《缪斯未亡》一文中明确指出“一首诗的生命至少有一半在其声调,如果不读出声来,其生命便尚未完成,不算完整。”对于诗坛现状,他认为“缪斯未亡”,但“缪斯哑了”。为了治愈此疾,余光中十分注重诗中每一个的音质、音声以及在诗中产生的音响效果。例如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前,诗人就饶有意味地点缀上了四个相应的叠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教师可以设置两次对比朗读,第一次“去掉这些叠词,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第二次“是不是有了这个特点就能很好地传达出这种愁绪呢?将叠词换成‘小的’、‘窄的’、‘矮的’、‘浅的’,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学生能感受到意象前的叠词将诗人的愁绪拉长了,从而更能表达出诗人愁绪的绵长、深重,而这正是余光中在独特“乡愁”言说时特有的审美创造。

(二)想象补白

品读意象时,除了遵从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还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调动丰富的想象力,从读者的角度对意象进行想象补白,从而架构起通往余光中心灵世界的桥梁。

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关注四个意象前都相应缀有四个叠词的基础上追问“大家再想一想,这四种具体的形象还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深入比较思考后能关注到这四个意象都代表着空间的隔绝,它们的背后都有着一种距离。此时,再配乐介入教师想象补白的例子,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补白,如“有人说,乡愁永远是一种距离。距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乡愁的存在。端详邮票,诗人也许会这样想:那错落有致的齿纹,在千山万水的穿越中已经被掀起了几个弯弯的角落,它是飘过了多么漫长的距离,承载了多么丰厚的思念,才来到了我的身边。不知邮票那头的母亲是否安康,亦不知她是否又添白发,更不知何时,这枚小小的邮票又会承载着母亲的思念来到我的手里……万水千山,只能端详邮票怀念曾经的团聚,回味母亲的味道啊。昏黄的桐油灯映着已经湿润的眼,我怅然了……当诗人手执船票、跪在坟前、遥望海峡,会怎么想呢?请从二、三、四小节中任选一节,写一写。”

学生想象补白时,也正是学生真正面对距离,感悟诗人心声时。想象补白后,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创作的文字,再回到诗作,有感情地朗读相对应的小节,此时诗中对童年的追忆,对妻子的思念,对母亲的悼念,对中华家园同构文化深切认同真正浸润学生的心田。

(三)咀嚼形式

有人说,“诗语符码组合也是余光中‘有意味的'形式’,它将诗人的情感轨迹以外化形态最表层地呈现出来。”[3]《乡愁》一诗中,四个意象的排列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值得学生咀嚼玩味。当学生能体验到每小节中诗人所倾注的情感时,教师适时地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具体形象的背后都有分离造成的空间距离,每一小节都是余光中生命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么诗歌四小节的顺序能调换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个意象排列的形式是以时间为序,四个时间牵起了余光中的少年、青年、中年,余光中的乡愁不是一时一刻而是囊括了一生的沧桑;在情感浓度上,由淡及浓,即从生离到死别,从家愁到国愁。学生惊喜地发现,四个意象排列形式的背后,交织着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这正如余光中自己所说“《乡愁》这首诗具有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当学生体悟到四个意象排列的“有意味的形式”之后,可以展开自由朗读,学生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读出越聚越重、越酿越浓的乡愁。

三、品味沧桑,理解独特的乡愁

聚焦意象,从意象的审美创造、意象的想象补白,意象的表达形式三个维度读品结合,关注并嚼咀玩味了余光中意象背后的“距离”,是否就真正悟出了余光中独特的“乡愁”了呢?“乡愁如果只有距离,没有沧桑,是单薄的”余光中自己如是说。可见,要真正理解余光中独特的“乡愁”还要品味诗中的“沧桑”。

观照《乡愁》的创作情境,可以发现,余光中独特的“乡愁”不仅指涉着思家、思国之苦,而且也指涉着无数大陆人被集体放逐于台湾孤岛后的漂泊之苦。尽管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台湾人也是炎黄子孙,但无可置疑,当几百万大陆人漂泊至台湾时,从一开始,他们却被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视为外来的闯入者加以看待。他们在狭小、封闭的孤岛环境中充满着失落和无奈,他们在情感和理智上无法认同一个与大陆的“泥土以及日渐消失的农业社会”阻隔的台湾现实空间。他们焦虑、痛苦,因为“他们不仅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避风港,也不能为漂泊者的身份找到意义上的确切地位与归宿”[4],这种情感体验是何等“沧桑”!

当然这种“沧桑”并没有直观地呈现在诗歌中。在课堂实施时,需要教师先缓缓播放背景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再出示同为漂泊者的心声,如龙应台坦言无根者的沧桑:“任何人问,龙应台你是哪里人,我理所当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可是我不会说湖南话,没有去过湖南,对湖南一无所知。”如于右任无根生涯中始终萦绕的中国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时,学生在悠悠的曲调中,在殷殷的言语中已经真正开始触摸到余光中独特的“乡愁”情绪,最后出示余光中的尴尬身份――“在大陆被称为‘台湾诗人’,在‘台湾’被称为‘大陆流亡诗人’”,学生在双重角色的冲突中真正悟出了余光中的乡愁中果然不只有距离,还有沧桑,深深凝聚着一代无根漂泊者的思乡梦。

注释:

[1]朱自清。朱自清选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黄秀英。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象分析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07)

[3]吕进,刘静。余光中的诗体美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07)

[4]赵小琪。身份冲突中家的构建与功能[J].江汉论坛,,(06)

参考文献:

[1]阙银杏。继承传统 读品结合――《乡愁》教学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10)。

[2]余光中。逍遥游[A],余光中散文选集:第1辑[C].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

(钟菊莲 邱慧 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324000)

篇5:『电子商务学习经验』电子商务实施策略浅谈

电子商务对于企业来说,仍然是技术性很强的,因此,实施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提供的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背后是它的企业管理规范,而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企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与社会交换,从而实现了其自身价值。在实现与社会交换的众多环节,包括:企业内外部的各项业务和事务交换,帮助企业能顺利实现价值的“价值链”贯穿始终。成功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就是帮助企业用户有效的发掘和弘扬“价值链”的过程,

备考资料

从实施策略上来看:双方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全面企业需求调研――>体现企业个性化特点的解决方案――>双方确认方案――>高层、中层领导管理理念培训――>安装软件并进行实施指导(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充分体现企业的个性化特点)――>二次开发――>阶段性验收――>实施指导――>阶段性验收――>终验收。在项目开始首先召开全员动员大会,将整个项目细分为若干个小项目,并将每一个小项目都责任到人,明确完成时间和验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确保每个人都有压力,每个人都有责任。企业在构建个性化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上述工作帮助企业严格规划,周密策划,认真实施。

一起交流学习请访问:www.shangxueba.com/store_m_1206686_21115_1_1.html

篇6: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贵港市覃塘区石卡高级中学 李育健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听说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7:中学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03B-0023-0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新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一形势而产生,并在全国迅速推广。研究性学习是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收集大量的信息并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营造气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激发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话者,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以及在发现问题后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注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文中的“半壁见海日”,高中语文课本注释为:“(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大海升起的太阳”。“半壁”就是“半山腰”吗?“壁”可以作“山腰”讲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纷纷查阅工具书,结果发现,“半壁”不是“半山腰”,而是“半边”的意思,并发现这些工具书引用的例句也都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半壁见海日”就是“半边见海日”,也就是“半边”被“海日”照耀着。像这种质疑,就可以发现课本中大量的问题。

其次,经常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强烈的辩论声中,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创新个性的问题,从而找到有价值、有可行性的主题。笔者在讲授《阿Q正传》时,教科书要求学生认识“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经历了怎么样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www.fwsir.Com)按照一般的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断加重的,但笔者不这样简单处理,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自己领悟。学生的看法极具个性,甚至会形成相反的看法,充分肯定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要介绍“一般理解”,提示学生再作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多元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科内容与真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科间也都密切地联系着。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以及专题研究的穿插,注意课内外的结合。语文教师本来就是杂家,和其他学科有不太相同之处,就是语文教师对各种知识最好都要懂,这样讲起课来就会信手拈来,丰富素材。研究性学习要求语文教师更加要注意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这是因为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涉及各学科较深层的知识。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为什么叫“死海不死”?人为什么能安然无恙地躺在死海上呢?等等。这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知识,还涉及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又如,《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这么一小段文字,却涉及农业、气象、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哪些因素时,文中认为“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这样简单一句话,又涉及地理、物理、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像这些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倘若教师仅仅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讲解,学生收效甚微,甚至还不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研究的领域稍微广一点,涉及上文所提到学科的知识,那么学生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在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下开展学习,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样的语文课就变成了趣味横生的综合课。

三、创建良好的讨论交流模式,让小组讨论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小组讨论应围绕着主题为中心进行,应有明确的.讨论主题和目标。教师要合理地进行指导,并让学生记录研讨的过程。那么,该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呢?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合理编排小组。要使小组合作讨论高效有序地进行,就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并考虑性格因素来科学合理地编排小组。应把成绩较差的和成绩较好的同学编在一组,把性格内向的同学和性格活泼、善于表现的同学编排在一起。这样的交叉合作,能力较好的同学可以带动较差的同学一起思考,性格开朗的同学可以带动性格内向的同学积极参与探究。总之,科学的分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班同学合作学习的优势。

其次,让人人轮流当组长。让每名学生轮流来担任合作小组的组长,可以使合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组长任期为一周,大家轮流担任,让每名组员都有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组长的职责是负责组织本小组讨论,保证讨论的纪律,给每个组员分配研究任务,还要担当小组的记录员、发言人。组长在整个小组讨论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再次,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对于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教师应该在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或有相互交流的欲望时才组织讨论。如在理解课文内涵、赏析语言、探究课文主旨、理解课文写法的意义、迁移训练等时,遇到了一些较难的问题,即使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仍不知怎样解决,此时可展开组织小组讨论,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语言的交流中提高能力。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不仅不会浪费课堂时间,反而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小组成员间互相讨论、辩论,相互交流思想,提出建议和意见,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习惯。例如,笔者在教《项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玛蒂尔德为了项链,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采用其他办法,假如凭借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么样呢?课堂里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争相发言,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对此发表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其中有一个组的结论是这样的: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去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刚毅、诚实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单一苍白的评价结论,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四、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及时性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实现听说读写结合

多媒体具有及时性、直观性的特点,学生做的作业,教师的评点或批改,可以通过多媒体得到及时反馈、适时指导,这就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评改方式的延时、个体化的缺点,而且在作业――评改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提高了听说读写的教学实效。如《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为此,教师可设问:以心情为横线,以景物为纵线,建立一个坐标轴,用曲线来表示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学生当场完成以后,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让学生自己解说,说明对课文的理解和作业构思的依据。教师适时提问,请这名学生解答或者引导其他同学结合课文向这名学生质疑,必要时,请他当场修改自己的作业。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及时性特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成果得到及时展现,在质疑、讨论、修改及再质疑、再讨论、再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探究深度,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总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契合时代的特点,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随着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的深入开展,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力争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有效知识量。教学中有效的知识指对学生实际奏效的、真正理解的知识。假如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的效果也为零。当前,课堂教学的题目不是内容不科学,数目太少或时间不够,而是要大幅度进步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由知识为本的教学向以发展为本的教学转化。   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劳也是无效课堂,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我以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进步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篇9: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采用适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增加课堂活力。增加教师自身魅力,注重仪表、语言、教态、板书、解题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效果将会持久而巨大。

篇10: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本人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一文的学习,本人不但明确了何为有效课堂,而且还学会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在自己的以后实际教学中可谓是受益匪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倡导合作学习,推行正确的教学流程,努力达到一种和谐民主,紧张活泼的课堂气氛。 在以后的有效课堂实施中,本人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实施师生共动。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掌握指导技巧,提高指导效率。实施因材施教策略,让学生全面发展。

篇11: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进发展,怎样进步教学的有效性再次成了人们议论和探索的焦点,有效教学就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和教师得到更多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这本书从多方面给我们进行了阐述,使我们教师对有效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给我们的工作给与指导。

那么到底何谓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一堂课是不是“有效”的,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假如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劳也是无效课堂,同样,假如学生学得很辛劳,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我以为教师只有恰当运用教学策略,才能进步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探讨有效教学策略对完成教学目标,进步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

一、备课策略

1、开放性备课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开放思想,拓宽自己的备课视野,让学生有一个开放的成长空间。具体体现在:从封闭的自我个体备课转变为教师之间的协作备课,这样教师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备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一些题目,然后教师从这些题目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题目,并将这些题目设计到教案中。

2、结构性备课策略。教师将某一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来备课,这样就能更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便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反思性备课策略。将备好的课进行实践,把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渗透到教案中,进行二次增删、调整、修改,使其不断地优化。

二、差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爱好和熟悉结构的不同实施差异的教学,这样才能进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的教学。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他把现有的发展水平与最高潜伏水平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尚处于形成状态,正在成熟的认知结构。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成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熟悉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动。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有利于进步教师的教学有效性。

篇12: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远程网络通识培训,我聆听到专家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的精彩讲座,听后觉得收获很大。课堂教学必须做到有效的教学,否则,就等于浪费自己和学生的宝贵的时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要想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励,把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的学习行为,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唤起探究欲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比如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二、重视课堂教学情境化的创设,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在设置情境时,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做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探索路途还很长,希望在我们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会更上一层楼。

篇13: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心得体会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起初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很气愤,我们做老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

但是最近学习了王金霞博士讲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后,我的原有的观点在头脑中慢慢退去,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老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我们深究一下,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或老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老师发生矛盾时,他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有的时候是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厌学了。

3、有的时候我们老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自己也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老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老师讲的话。”这样让他下不了台的老师他怎么会喜欢呢?不喜欢的老师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更不会乐学了。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老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不能把课堂管死,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使其明确;然后要对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舌功能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机智巧妙,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值得我们老师借鉴。最后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时要准确,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只有我们老师做到了这些,能被学生所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

谈网络、说教学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

小学线上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教学论文题目精选

教学论文的题目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

教育管理论文选题

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
《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谈“网络主题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初高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题目参考2023-06-06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4-01-07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关于拼音教学的论文题目2022-05-06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工商管理论文题目2023-03-05

例谈小学语文三度备课的探索和实践的论文2022-12-21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2023-03-05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