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沥黎梨理离礼”为你分享17篇“数学文化选修课心得体会”,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数学文化选修课心得体会
第一次上选修课选科目的时候我就选了“数学文化”,因为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觉得学到一些数学的周边知识对我的学习与生活可能还是有点用的,所以我报了名。
“数学文化”这门课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学的'知识,包括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等等,我们国家是一个数学大国,也是一个数学古国,早在__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
听讲了几次课后,我觉得我收获蛮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漫游着,学习着,就像参观景点一般浏览了数学世界的奥秘,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了数学的历史: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除了数学的历史以外,老师还给我们点评了数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这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是数学探索者们在进行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探索时产生的问题,每次出现了数学危机后,数学家们都努力地对其进行探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解决。那节课让我了解到数学的世界是时时刻刻都会有矛盾的世界,研究数学就是在研究把这些矛盾解决掉或者用正当的理论把矛盾解释清楚的方法。
在这门课上我还第一次真正了解了欧式几何、非欧几何等数学分支以及它们诞生的意义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等等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不一定就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样,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小于180°,也可能大
于180°,这些可能暂时对我们的用处还不大,但了解了这些东西对我们以后学好“数学”这门课程或者说研究这门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我很喜欢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因为在这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由数学分形而制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像,如Julia集合,一幅幅画面看得我眼花缭乱,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我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那让我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在衣服上、各种电器的屏保中的那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出自数学这门神秘的学科里,那节课真的让我们体验到了数学的神奇与壮观。
老师的讲述让我慢慢消除了心中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神秘光环,使我了解了数学,并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美丽和壮观,还让我对数学——这门把一切事物抽象化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知道,要学好数学很难,高数的第一学期课程:集合、极限、微积分的题目让我焦头烂额,但我清楚,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了解数学、不学好数学是不行的,我会努力地去学数学这门课程,不单单是学习数学的公式定理,更要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精神。
篇2:数学文化选修课心得体会
选修课实行了大半个学期后,我们都切实感受到了选修课对于我们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因为选修课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课,这样,我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地学习这门课也就是说,我们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选修课的,从而近一个学期下来,我们能从选修课获得不少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对我们拓宽视野和培养技能都有较大的帮助。
例如我参加的生活中的嘉兴,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和颇具幽默的讲课风格,使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知识,同时也能与书本知识相联系,以便对其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的嘉兴这门课使我们对自己身后的这片热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个嘉兴人,我认为这还是十分必要的,当我们离开了这里,在外求学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可爱的家乡。
再者,我还参加了创业课程,老师运用简单事例和模拟游戏告诉我们一些创业者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以及创业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并通过分组合作,使我们懂得了创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也会碰到种种问题。虽然大部分都是基础的理论知识,但我相信这对我们踏上社会后的发展有了初步的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学校大力开展的社团活动,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许多优秀的社团不仅可以拓展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例如模拟联合国社团,在大大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们演讲的自信,锻炼了口才;嘉中TV和广播站为有才华的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选修课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希望能进一步开展下去。
篇3: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大学数学选讲课是对高等数学课的提升和深化,老师针对重难知识点,结合考研真题和参考资料精题,细致向我们讲解。在解题的过程中,老师向我们传授了解题的不同思路角度,教会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将知识点融会贯通。点拨启发式的教学激发着同学们学习的兴致,使我们受益匪浅。
大学数学选讲不仅对考研的同学有很大帮助,对像我这样不考研学习一般的学生也有益处。刚上大学时,高等数学我一度跟不上,总是云里雾里,后来抓紧学了一阵才有了些头绪。后来,我们学习的专业课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都用到了高等数学,才愈发感到它的重要性。现在大学数学选讲课,再一次让我面对高等数学,我的态度更加端正谨严。重温旧的知识点,在老师的点拨下,我能发现新的亮点,加深加固了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一题多解的解题过程,启发了我的解题思路,更是帮助我把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增强了记忆。慢慢地,我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对学习高等数学也有了信心,信心又激励着我不断探索,我发现学好一门课程树立信心很重要。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上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体会。我感受到大学数学的学习和中学数学的学习是不样的。在大学之前的学习时,都是老师在黑板上写满各种公式和结论,我便一边在书上勾画,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然后像背单词一样,把一堆公式与结论死记硬背下来。哪种类型的题目用哪个公式、哪条结论,老师都已总结出来,我只需要将其对号入座,便可将问题解答出来。而现在,我不再有那么多需要识记的结论。唯一需要记住的只是数目不多的一些定义、定理和推论。老师也不会给出固定的解题套路。因为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不同,它更要求理解。只要充分理解了各个知识点,遇到题目可以自己分析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所以,学习高等数学,记忆的负担轻了,但对思维的要求却提高了。每一次高数课,都是一次大脑的思维训练,都是一次提升理解力的好机会。
高等数学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我们的学习不能停留在以解出答案为目标。我们必须知道解题过程中每一步的依据。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中学时期学过的许多定理并不特别要求我们理解其结论的推导过程。而高等数学课本中的每一个定理都有详细的证明。最初,我以为只要把定理内容记住,能做题就行了。然而,渐渐地,我发现如果没有真正明白每个定理的来龙去脉,就不能真正掌握它,更谈不上什么运用自如了。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定理的推导。有时候,某些地方很难理解,我便反复思考,或请教老师、同学。尽管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但我却认为非常值得。因为只有通过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才是掌握得最好的。
学习高等数学还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走出心理障碍
我想学不好高数的大多数人都会说自己学习高数没有兴趣,学习高数确实枯燥乏味,面对的除了x,y,z别无他物。这些同学当中极大数是高中时的数学没有学懂,因此一上来就失去了自信心,自认为自己不行学不懂高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也认为学习高数是很枯燥的事,尤其是在凳子上一坐两个小时,听着教授的讲解,这更像是在解读天书。虽是这样说,但是学习高数的兴趣是自己激发的。就拿我来说吧,我曾经的数学学的并不好,高考时就因为数学没考好落榜,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但来到大学看到高数课本时,刚开始自己也觉得很恐怖,因为在数学前边又加了“高等”二字,想想自己连“低等数学”都没学好,高等数学要怎么学呢?和大家一样,初来大学每天去占座,然后试着去认真听老师讲课,认认真真听了几节课下来,我对高数产生了“一点点”兴趣,觉得高数不过如此嘛,然后就越来越注重高数的学习。通过这个例子,我只想说对高数或者别的科目没兴趣那只是心理作怪,因此要克服学习高数的困难应该先克服自己的心理,具体应该怎样克服这种心理难关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找回自己的自信心,不要以为自己就学不好高数,不要以为自己就不是学习高数的料,你没试着认真的学,你咋知道学不好呢,因此学好高数我认为第一点就是要有自信心和专心的思考,这才是学习好高数的基础。
二、注重学习方法
对于高数的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我也建议大家能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学习方法,我自认为不是最好的,但是最实用的。其实对于高数的学习很简单,学习数学首先就要不怕挫折,有勇气面对遇到的困难,有毅力坚持继续学习,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明显的一个差异就在于大学数学强调数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而中学数学则是注重计算与解题,所以:首先要尽快的适应这种差异,把思维放开了,不要太死板。然后就是要把握三个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预习:怎样预习呢?了解老师即将讲什么内容,相应的复习与之相关内容,把老师要讲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一遍,比如说老师要讲积分,那就把导数公式,微分复习一下,所谓的看并不是走马观花,要静下心来看,但看到预习的内容里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老师讲课的时候肯定会讲到,因为高数老师可都是教授,学历和经验都很丰富。
2)认真上课:带着问题认真听课,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重点是注意老师的讲解方法和解题思路,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好课堂笔记,因为听课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听、记、思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老师让做题那一定要动手去做,做题才能体现出你的掌握情况,如果有不懂的地方,那下课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问老师,老师肯定很乐意的给你讲解,直到你听懂为止,还有一点在大学给老师留一个好的印象很重要,多向老师请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会让老师觉得你爱学习,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3)课后复习:当天必须回忆一下老师讲的内容,看看自己记得多少;然后打开教材把老师今天所讲的内容认真看一次,完善笔记,尤其是书上的例题,都很经典,一定要掌握解题方法,这点很重要,因为很多知识你以为课堂上接受了,但实际过几天就忘了,所以课后必
须复习,不懂的地方多和同学交流一下,多交流学习高数的心得。这里所说的交流不仅仅限于同学,也可以和老师,至于交流学习高数的心得不一定也要找好学生,其实,学的稍后的同学有时他们的学习方式很好,只是没有重视和培养而已,因此不要小看任何人。
篇4: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20xx年12月9日,数学教研会组织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听了陈玉芝和封惠两位数学老师的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此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两位数学教师的讲课风采,也让我从中发觉到了在课堂教学方面自身的浅薄与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标明确,能为教学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求知欲,进而促进其思维。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在这两节课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学到知识。
第二、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听课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些数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与众不同,也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听了2节课,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煞费苦心的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当然有比较就会有鉴别。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总之,平时一定要多学习新课改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授课能力,多听同任教
师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好成绩。
篇5: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浅印象里提起数学一词,对于我个人来说,数学就是一堆堆死板无活力的公式,像是一个个严肃的战士,需要各种证明来计算我们课本或者卷纸上的问题。幼稚园时候,数学就是数数,简单的计算,简单到用手指头就能计算出结果;小学时候,数学就是不停的计算鸡鸭鹅狗笼子里多少只脚的问题;初中时候,问题变得多元化,但是从此开始了更没有什么趣味的代数和几何,不停的计算来证明,得分。唯一的一点趣味也无了踪影;高中时候,数学变成了高数,每天脑子里的正余弦定理,一切依旧没了趣味;大学时候,学的依旧叫高数,只是名字由高中数学变成了高等数学,依旧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无意中选修了这门选修课,却让我收获了另一种看法,一改以往的印象,其实数学是需要欣赏的,数学有它自己的文化和趣味,并不是一门枯燥反反复复的计算。
关于数学我这样理解:数学,用公式的话来解释它就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现象中产生。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事新的猜想以及从何时选定的公式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虽然说,数学存在着各种逻辑与抽象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住数学的没,数学的美不在于表面,而在于它的内在,数学的表面枯燥乏味,但是它的内在却是充满了乐趣。数学的美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来探索,人们喜欢数学,探索数学,其实就是被数学的美吸引。爱因期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他还认为,只有借助数学,才能达到简单性的美学准则。物理学家爱因期坦的这种美学理论,在数学界,也被多数人所认同。朴素,简单,是其外在形式。只有既朴实清秀,又底蕴深厚,才称得上至美。欧拉给出的公式:v—e+f=2,堪称“简单美”的典范。世间的多面体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它们的顶点数v、棱数e、面数f,都必须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一个如此简单的公式,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能不令人惊叹不已?
数学的发展无须社会的推动,其真理性无须实践的检验,当然,数学的进步也无须人类文化的哺育。于是,西方的数学界有“经验主义的复兴”。怀特(l、a、white)的数学文化论力图把数学回归到文化层面。克莱因(m、kline)的《古今数学思想》、《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相继问世,力图营造数学文化的人文色彩。国内最早注意数学文化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孙小礼,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特点是用社会建构主义的哲学观,强调“数学共同体”产生的文化效应。以上的著作以及许多的论文,都力图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分析数学文明史,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作为文化存在的价值。
课上我们看了个视频,名字记不住了,但是确实很吸引我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确实很重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无论哪个国家。这是人类的探索。
奥秘,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可见数学的发展是一步步发现深化和完善的,我们如同探险者,不断的推翻错误的观点和公式,然后用新的公式代替,最后期待实现真理的目的。数学的神秘和有趣是无尽的,是人们追求的,是人们在高科技现代化所需要的文明产物,可以说上到科学研究,下到吃穿住行没有一个可以完全脱离数学而存在的。它是支撑我们这个多元多彩世界的重要部分,没有它就没有这个丰富的世界。所以通过这门选修课,确实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能用以往的印象理解数学,误解数学的美。感谢老师以及数学,让我意识到数学有它独特的美,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数学,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美丽的文化。
篇6: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12月11日,我有幸在湾子参加了数学名师教学观摩课活动。几位名师用他们独特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使我陶醉在他们教学艺术的旋律之中,引领我们朝着课堂教学所蕴涵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省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华。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的眼界大开,领略了许多优秀老师的教学风采,为我的课堂教学增加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希望今后类似的活动还能有机会参加,我会将学到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7: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节课数学建模选修的学习,我了解到数学建模的以下基本要素(数模的一般过程)。
1.形成问题了解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有关信息掌握对象特征
2.假设与简化针对问题特点和建模目的作出合理的、简化的假设作出合理的、简化的假设
3.建立模型用数学的语言、符号描述问题发挥想像力使用类比法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
4.模型的检验与评价如结果的误差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稳定性分析与实际现象、数据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适用性
5.模型的改进
6.模型的求解各种数学方法、软件和计算机技术
简而言之,数学建模的全过程:表述、求解、解释、验证。
数学建模常用软件的特点:
1.SPSS功能全面,系统地集成了多种成熟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完善的数据定义、操作和管理功能;方便地生成各种统计图形和统计表格;使用方式简单,有完备的联机帮助功能;软件开放性好,能方便地和其他软件进行数据交换(优点:统计软件中的贵族;操作界面极为友好;所有统计软件中最友好的;精心设计的图形操作界面;美观的结果输出便于非统计专业人员掌握使用。缺点:菜单所列的统计方法有限;中间结果不能单独输出;不利于重复操作;帮助系统没有统计学知识;各种模块彼此独立.)。
2.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真正的巨无霸。被誉为国际上的标准统计软件和最权威的组合式优秀统计软件。人机对话界面太不友好;学习起来较困难(编程);说明书非常难懂。
3.LINGO既能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也有较强的求解非线性规划问题的能力;输入模型简练直观;运行速度快,计算能力强;内置建模语言,提供几十个内部函数,从而能以较少将集合的概念引入编程语言,很容易将实际问题转换为LINGO模型;语句较直观的方式描述较大规模的优化模型;能方便地与Excel、文本文件等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对数学建模课的看法和建议:首先,感谢郭老师抽出宝贵的周末休息时间来为我们做讲座。在本期的数模课中,我获益匪浅。既了解了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数学建模的含义与意义、数模的基本要素。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建模过程中软件的使用及数模竞赛论文的写作。
并且有幸在建模选修课期间参加了数学建模竞赛,体验了一次真正的对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建立、模型的检验与评价、模型的改进的数学建模竞赛。其间,遇到了“问题的出现—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出现—再次解决……”的挑战,与队友不断地思考、讨论、查阅资料,与时间赛跑,甚至通宵“作战”。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论文的写作,提交了答卷。
虽然只是第一次参加数模竞赛,但是,此次比赛的经历和经验却让我终生受益——我不仅在短短的今天内收获了以前不知道的建模知识,而且知道了该怎样与队友合作共同完成工作,收获了一段珍贵的友情;竞赛期间,分秒必争,与时间赛跑,知道了什么叫“珍惜时间”,什么叫“时间可贵”,它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怎样去珍惜时间、怎样去延长生命;竞赛时,对于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们秉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不断接受挑战,个个击破困难,最后终于解决问题,它让我知道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迎难而上”、“越挫越勇”,不惧一切困难。
最后,我想说,对于对数模感兴趣的学子来说,10个课时的选修课讲座时间实在太短,对于,软件知识的学习实在太少,希望学校能专门开设一门长课时的建模选修课以满足更多数模爱好者的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探索热情。
篇8: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灵源讲堂“数学专场”的学习,又一次有幸地听到了林培育老师的精彩讲座《依课标抓本质促教学》,他以教师该如何学习课标的方式给我们阐述了在学习课标时的几个重点。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的本质,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数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体系,更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要变化,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数学素养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模式,这才是更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数学思想的渗透更好的说明了这点。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林老师又从四基的基本理念揭示数学课程中如何贯彻数学的基本本质,课标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林老师强调要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让有价值的数学给孩子们带来信心与乐趣。在讲座中,他通过生动的课堂实录、课例,给我们一一展示了在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四基,认为数学从现实世界中来,要加强内在逻辑的内化形成新理论,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根,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听了林老师的讲座,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9:数学选修课心得体会
这次选修课我选了“数学文化”,因为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觉得学到一些数学的周边知识对我的学习与生活可能还是有点用的,所以我报了名。
“数学文化”这门课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学的知识,包括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等等,早在20xx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
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史前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
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老师还给我们点评了数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这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是数学探索者们在进行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探索时产生的问题,每次出现了数学危机后,数学家们都努力地对其进行探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解决。那节课让我了解到数学的世界是时时刻刻都会有矛盾的世界,研究数学就是在研究把这些矛盾解决掉或者用正当的理论把矛盾解释清楚的方法。
有一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由数学分形而制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像,我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那让我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在衣服上、各种电器的屏保中的那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出自数学这门神秘的学科里,那节课真的让我们体验到了数学的神奇与壮观。
这门课让我对数学——这门把一切事物抽象化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知道,要学好数学很难,学习数学不单单是学习数学的公式定理,更要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精神。
篇10: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数学具有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若问数学有文化价值吗?数学能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数学的理性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只有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定义、内涵和特点,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教育价值,达到让数学文化贯穿高中数学教学始终的目的。我主要从三方面谈谈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一、数学文化的定义
在理解数学文化定义之前,首先了解什么是文化及文化的特点,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一般来讲又特指精神文明。文化有可识别性、传承性、扩展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文化还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传承性是文化最基本、最本质特征。
“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中的主要文化力量,它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这种力量的大小有所变化”。认同了文化的定义,就不难理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版)》给出了数学文化定义: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数学具有文化的所有特点,所以上述定义也可以表述为: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数学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数学文化的定义反映了数学的本质:数学是人类以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不断地对现实世界进行的高层次抽象的一种创造活动。从文化本质和数学的本质来看,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二、数学文化的内涵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
(1)数学教育既能够培养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能培养人的直观形象思维;
(2)数学问题往往富有挑战性,合理的数学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激励机制;
(3)数学中的整体性思想、化归思想、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思想及优化思想,有利于人们树立合作意识、本质意识、联系意识、简约意识;
(4)“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数学美诱发人们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人们对数学的学习、发展和应用;
(5)数学是人类最通用的语言,也是简洁而又精确的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越来越有力地支持着科技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简言之,数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还能涵养学生的品格。通过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欣赏数学语言之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的科学价值,还体现了它的精神价值、应用价值和教育价值。
三、数学文化的特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数学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的特点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数学的严密性也是数学具有很强文化性的重要特征;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
黄秦安先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指出数学文化所具有的8大特征:①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②是自然、社会、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尺度;③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科学生物;④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⑤是一个包含着自然真理在内的具有多重真理性的真理体系;⑥是一个以理性认识为主体的具有强烈认识功能的思想结构;⑦是一个由各个分支的基本观点、思想方法交叉组合构成的具有丰富内容和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系统;⑧是一门具有自身独特美学特征、功能与结构的美学分支。以上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所独有的一些特征,揭示了作为文化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的区别所在。
“传承性”是文化最基本、最本质特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继承性、民族性、变异性。在理论研究层面上,只有在继承性、民族性的研究基础上,才能讨论不同民族的即所谓人类共有的数学文化特征。
数学的思想、语言和方法在高中教学中早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而作为数学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继承性、民族性、变异性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老师们在涉及数学史的教学中不再只关注中国的数学家而是放眼世界的数学家,本人在3月份有关数学文化问卷调查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写出你知道的数学家的名字_______(知道几个就写几个)”好多同学不仅填写了祖冲之、赵爽、刘徽等,还填写了牛顿、达芬奇、毕达哥拉斯、欧拉、费马等等。
四、自己在“数学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
要真正理解数学文化的定义、内涵和特点,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数学文化的真正体现和有效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深入挖掘数学概念、定理、结论的缘起、形成和发展中蕴涵了哪些数学文化。如:集合的概念、函数的概念、解析几何的概念、向量的概念等;②精心解读数学家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数学家在数学创造活动中表现的崇高信念、审美直觉、理性思维、高尚情操是数学文化的原创精神。如:数学家祖冲之、刘徽、祖暅、笛卡尔、欧拉等;③分析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和逻辑,数学的产生与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理性思维提升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现实来源是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与数学息息相关。如:从孟姜女庙的对联可以联想到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对数函数的教学时让学生对唐山大地震(震级为7.8级)与汶川地震(震级为8.0级)从振幅上进行对比,了解什么是震级;学完等比数列让学生对储蓄利率、房贷利率年限及还款数额的关系进行总结等等。
总之,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精神——探索精神和理性精神。有关探索精神是高中数学教学一直倡导的精神。数学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可贵的质疑、怀疑和批判态度。数学崇尚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判断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对事物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不偏听偏信、客观公正、尊重事实、以理服人。这些构成科学精神的核心特征品质恰恰也正是人性和理性的思想精髓。这正是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说理、批判、质疑等理性思维的习惯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真理精神的目标。只有求真才能求善、求美。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提高数学素养、展现数学文化的内涵作为数学的主要目标,才能逐步把学生的数学素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篇11: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应该是精神生活的产物,因此数学属于文化的范畴。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通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主要方面。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它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以及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同时也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因此数学是人类文化有机的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学文化”一词在1980年由美国学者怀尔德(R?Wilder)在《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一书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数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始对数学文化开展了大量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的观点得到认可,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到实际数学教学中。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四个地方用大段文字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阐述观点,并且在标题中使用了“数学文化”一词。
20世纪初的数学曾经存在着脱离社会文化的孤立主义倾向,并影响着中国。在中国数学教育界,曾有“数学=逻辑”的观念,学生们把数学看作“一种符号的游戏”。过去由于强调基础教育和应试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不注意数学文化的渗透,只是单调死板的对知识进行讲授和大量练习,使很多学生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数学难、恐惧、厌烦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识里深深烙下了“数学没意思的烙印”。如今把数学放在文化的背景下加以教学,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感染,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二、数学文化的价值
数学的工具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数学不仅仅是工具,它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文学、艺术等一样,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方面,数学是人类思维训练的体操,经过长期的数学学习,能让学生养成缜密严格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洞察和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严谨的思维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另一方面,数学对人的观念、品质、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能培养人坚强的毅力、百折不饶的精神,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不偏听偏信,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严格依据客观事实做出判断,并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头绪纷繁的各项工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人走出校园许多年后,将所学的知识都忘记了,但还能够干出事业来,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意义。曾有学生提出过“人为什么要学数学”这个问题。数学知识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一辈子都是用不上,但为什么数学还会成为全世界中小学的主要科目?并且是所花费的时间最多的科目?最重要的是数学体现的是人类的思维精华,能熏陶人的思维品质,培养人的情感态度,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数学文化素质。它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要让学生获得极为重要的数学素养。
三、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学
如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喜欢数学、学好数学,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我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体会如下:
1.注重数学史与数学知识的结合。以往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的内容从形式上是抽象和严密的,各章节的内容之间除了定义、定理的推导及证明,就是例题和练习,学生并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一些重要的数学史知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有助于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整体认识。例如,在讲授极限概念时,可以先介绍战国时期公孙龙的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及刘徽的割圆术。刘徽的“割圆术”不仅计算出π的近似值,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极限的思想,也反映出我国数学的悠久历史;在讲微积分之前,先介绍微积分的创立,同时配合图片介绍牛顿、莱布尼兹是如何在不同的背景、方法和形式上提出并创立微积分的,还可以进一步介绍微积分发现的优先权争论;在讲积分时,介绍积分号“∫”是莱布尼兹发明的,是英文字母sum的开头字母的缩写,数学上很多符号都是他发明的,并介绍在数学史上是先有定积分,然后才有不定积分的,等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数学史上无数数学家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强的品格。
2.让学数学成为娱乐。数学娱乐的理论是王青建教授提出的。数学大师陈省身、陶哲轩等也分别提出“数学好玩”和“去与数学玩”的观点,这些都反映出数学家享受数学乐趣的心情,反映了他们对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用娱乐的态度、愉快的心情引入数学概念:张奠宙先生曾谈到一个老师,引用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引入无界变量的概念,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妨引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讲解极限的意境;通过思考阿基里斯悖论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无限趋近……”的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借用图形来说明时,可以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让学生感到数学也可以用文学形式来描述,使数学与文化交融到一起,把数学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3.注意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应用性的统一。数学课常常被认为是枯燥难懂、脱离实际的。为了改变这种印象,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就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例如,讲数列时,从“兔子问题”和“斐波那契数列”引课,同时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列还出现在很多自然现象中,“例如:植物叶子在茎上的排列,菠萝的鳞片,树枝的生长分叉,蜜蜂进蜂房的路线等”,会使学生感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例如,在讲“函数极值和最值”问题时,可以介绍我们常喝的可口可乐瓶的设计;讲概率问题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身试验抛硬币、掷筛子等,得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们计算彩票中奖的可能性,掌握概率的计算等;在讲单利和复利计算时,让学生亲自到银行体验存款;通过这些简单可行的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动中学,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实地反映出了趣味和乐学的重要意义。
4.提高教师素质和修养
教师作为数学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能力、数学理解和数学教育价值认识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保证。因此,要进行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要多读数学名著,多了解数学史、科学史、文化史、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研读数学名著会增强教师从事数学教科研活动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有足够深、广的知识,还要对数学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全局性的了解和把握,对数学内容本质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挖掘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借鉴、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将其精华融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之中,形成最能发挥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教学。
篇12: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在很多学生甚至是一些老师眼里,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是一些符号,一些计算,枯燥乏味,毫无生动感人之处,这是对数学的一种片面的认识,其实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路程,在它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不断的发展中,蕴含着人类发展的历史,而在我们的课堂中,往往只强调了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了它的文化价值,从而也忽略了数学中的教育基因。当我们都关注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一理念后,在很多老师的课堂上自然而然的就引入了数学史。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而在一学期的数学文化学习中,更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
通过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需要。在上课期间,我到图书馆借了数学文化这本书,本书共分八章,简要阐述了数学文化的学科体系,以及数学文化的哲学观、社会观、美学、创新观、方法论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附有专章介绍几千年来的数学思想发展史。数学文化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介绍思想,介绍方法,重在开拓人们思考问题的思路,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数学美学是构成人的精神与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在命题的表述和论证上,在数学的逻辑体系上都有表现。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对称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数学中的和谐统一美。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
在数学文化学习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数学的重要性和通过其所获取的感知。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精神产物和文明成果,在一个人运用数学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所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许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领悟人类的自由。我们会了解所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数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之美的本质及其独特性,我们甚至会根据自然的数学文化来重新认识和领会世界,并从而为之高声赞叹。数学文化的辉煌是人类文明灿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会继续证明这一点。总的来说,我感觉这门课很好,我个人是非常地喜欢,也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教学模式也很适合我们当代大学生。通过讲台的自我展现,更能引发我们的上课积极性。很感谢这门课,让我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讲课的精彩乐趣。很希望老师您能够继续这样的授课方式,使以后的同学也能体会到那份真正意义的快乐,因为那一刻舞台属于自己!
篇13: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在没接触《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之前我就经常听我朋友说有关这门课程的东西,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跟我们所学的高数、线性代数一样枯燥无味。直到真正去上了这门课程之后,我才发觉跟我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数学文化》的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趣,每个专题各有特色,在听老师的详细讲述后,我对数学文化颇有兴趣,深有感触,特别是“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
我觉得老师对“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见解独到,我也能从中吮吸到一定的精华。这两个专题所涉及的内容也让我很感兴趣。
关于“混沌”,一开始对这两个字根本不了解。还误以为跟“馄饨”有一定关系,直到听了老师仔细的讲述,我才真正明白了“混沌”的含义。其实它也是数学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在非线性科学中,混沌现象指的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或者说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扰也具于敏感性,无论多小的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上了关于“混沌”这个专题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典例就是天气变化,我觉得它很形象地形容了天气变化的特性,其中最著名的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在今天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同时也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另外一个专题就是“维数”,对于这个专题我比较熟悉,因为在之前的数学课堂上便有接触关于一维、二维···甚至n维,不过在学的时候不是重点章节,数学老师也没有给我们做深入的讲解,直到上了数学文化这门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专题方便我们更系统地了解“维数”这一概念。所谓“维数”,又称维度,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之前还不
知道维数有那么多讲究,现在才真正明白每个维数所代表的含义,0维是一点,没有长度。一维是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形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四维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四维,人们说的四维经常是指关于时间的概念。准确来说,四维有两种。第一种是四维时空,指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另一种便是四维空间,只指四个维度的空间。四维运动产生了五维。虽然“维数”比较抽象,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相关领域把一个常用和熟知的有限维数的结果推广到无限维数的情形,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在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中,我受益匪浅,老师别样的讲课风格以及详细的课件内容让我对数学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兴致勃发,在学习了关于“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之后,使我更加想了解更多有关数学文化的想法,对我们来说,虽然数学文化很抽象,但是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却很有影响。
我觉得,在这门课程结束之后,我依然会更深入地去了解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因为深受老师的熏染,我更渴望去了解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我很荣幸抢到了数学文化这门课,更荣幸的是有这样一位老师传授了很多有趣的关于数学方面又涉及实际生活的知识。辛苦了,谢谢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导!
篇14: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将数学文化的教育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数学文化则是指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等,以及数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它是从文化的角度上去理解数学,比如数学史、数学教育、数学美以及数学与人文的关系、数学与其他文化的交集关系等。
一、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一种人文精神,如果一个民族忽视数学文化,注定是要衰落的。同时数学教学与社会环境相背离也终究会没有前途的。数学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化,它参与了现代文明的内容、思想、方法以及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进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此外,数学使用简洁的符号语言、严紧的逻辑思维、高度抽象的概括性等特征,使得数学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以其独特的内容、思想、方法以及语言等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也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得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数学和懂得数学。
目前,许多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对于数学的理解大部分都重视对于理论层面的教学,忽视教学内容本身与实践的结合,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真正教学的目标。张奠基教授认为数学文化需要走进课堂,促使学生通过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产生共鸣,了解数学的味道以及世间的人情味。数学育有科学之母的称赞,同时我们说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的教学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承载着社会人类对其的希望,肩负着陶冶人文的使命。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要负责对数学文化的渗入,这也是数学教师教学效果衡量的重要指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实施对策
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通过采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属性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高中数学课堂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就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育的宗旨,通过分析、处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等形成数学特有的指导对策。只要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对未来学习以及工作都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通过采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辩证思维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个人运用自己所认识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组织起来的心理体系。认识的信息包括大脑中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理解,结合感觉、触觉、记忆以及想象等,形成一个整体。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说,它是将外在之物通过学习自身消化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东西。
2.加强高中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文化联系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科学,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数学文化内容的设计要结合其他学科,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动。也将数学文化渗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互动和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规定数学教学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要关注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也要加强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然而,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渗入也不能单一的只为其他学科提供数学模型应用,也要深入到思维层面,不仅要对数学知识、方法等与其他学科进行渗入,更多的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策略的渗入。目前数学文化教育的教学要求开放性、多元化以及动态感等特点。例如,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对向量工具的广泛应用,是人们经过长期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教学要适当的传授数学文化与物理文化的关联。再如,李白的一首诗词中提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用数字形式对所见到的景物进行了轻快飘逸的描述,使得古诗词也能具有数字美的体现,陶冶人们的情操。所以,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教师适当的介绍一些数学文化与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举例,使得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3.创新教学方法,传播数学文化
(1)深度挖掘数学的内涵,展现数学美学价值。人总是能被一些赏心悦目的东西所吸引、接受,这来源于人的天性。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如果教师展现数学美,使得学生欣赏和感受到数学的美,那么就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学生才会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美丽及价值,被数学吸引,进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2)深度发掘创新性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就是数学思维能力最基础的部分,其次是创新思维。如果只靠逻辑思维,是推不出新东西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是理性思维的一种,它不同于其他物理、化学等学科使用的是实证思维,也不同于形象思维。高中数学培养的是学生数学意识的建立,因为意识决定方向。
(3)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学习环境,展现人文精神。作者提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要重视对数学文化内涵的构建。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文化,通过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工作魅力展现,带动学生对于数学文化的学习,挖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作用于学生的精神风貌,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意识到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融入数学文化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如果将数学文化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一定会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对数学的理解,从而逐渐开始慢慢喜欢对数学的学习,并且热爱上对数学的学习。
篇15:选修课心得体会
晃眼间,一个学期又即将过去了。对于大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这门选修课程,我是很喜欢它的,还记得老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仿佛就在昨天,场面还是那样的清晰;特别是从老师制定了嘉应学院在整个广东省的排名表中,老师讲到嘉应学院连年来排名逐渐上升,还讲到嘉应是性价比最高的大学!嘉应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我还是第一次通过网络来学习课程,老师让我体验到网络学习课程是多么的便利,而且最主要的是时间不受限制、属自由型,你只要在每个星期内完成老师分布的任务就好了。所以老师在每个星期的第一天都会把相关的任务上传到博客;然后我们只要登录进去,在课程链接的地方下载课件来看,有不懂的就在论坛上发表,之后老师会在论坛上帮你解答问题,这样真的是太方便了。
从博客上下载的课件,基本上我都看了,那些内容对我现在来说非常的有用,尤其是社交礼仪这节课。课件中讲到大学生的一些必备的常识,如交往礼仪之自我介绍、介绍者、握手、名片等;还有就是社会实践之仪表礼仪,这些对我们大二的学生来说,现在掌握一定的礼仪技巧是必要的,可以为毕业面试做好准备,同时也学常的交往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我个人的文化修养、以及道德修养。促进了我的全面发展。
篇16:选修课心得体会
有些选修课是为介绍先进科学技术和最新科学成果;有些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选修课可分为限制性选修课与非限制性选修课。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高年级学生须在某一专门组或选修组中选修若干门课程。国外高等学校往往规定学生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选修若干学分的课程。非限制性选修课也称任意选修课,则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学生修习的选修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应占一定比例。但也不应过多,以免影响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普通中学高中的教学计划中,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设置少量选修课。
老实说,一听到“选修课”这个词我就有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因为我认为选修课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的课,这样,我们就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课。我们也清楚的知道,不管是任何事、任何工作,只要我们能够用时间去学习它、去研究它、去推敲它,我们就能够有做好这些事或是胜任这个工作的基础条件。
自从我上选修课以来,我就有着这么一种感受,认为选修课学的知识不必公共课少,甚至我还认为,选修课学的知识要比公共课学的知识多。对于我的这种认为,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是对还是错,但是,我可以坚定的说,对于我个人来说,选修课学的知识确实要比公共课学的知识多的多。经过同学们的反映和自己的观察,我发现,对于那些大学必修的公共课,绝大部分都不是同学们的兴趣点所在,也就是说,同学们是因为公共课是大学必修的课程而去学,而不是因为同学们自己的兴趣或是爱好去学的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同学们是抱着消极的态度去学习公共课的,而对于选修课来说,这正好与公共课相反,选修课最起码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是兴趣点才选的这门课,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选修课的,从而等到一个学期下来,真真学到知识的是选修课,而不是公共课。
当然,我不敢否认,公共课我们就完全没有学到知识。对于公共课来说,至少在我目前了解的信息中,绝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时候,就没有怎么上过课,就没有怎么听过课,即使上课的同学,也可能没有集中精力的去学习、去听课,而是八绝大部分时间花在怎么度过这节课的问题上。平时没有好好的上课,但是又不能挂科,所以,就只能是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左右开始打开书本,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这时或许是他第一次打开书本开始来看书,如果现在再不看书,那就会挂科,对于大学生来说,挂科的后果是什么彼此心里最清楚、明白不过了。总之,同学们对于公共课是采用“突击考试的、平时消极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一个学期下来不挂科。
然而对于选修课来说,可以说是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课,也就是说,在选修课上,至少有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那么,学生就不是抱着消极的态度,反而是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么,在平时的时候,同学们上课也就不会找事来打发上选修课的那一个多小时,就不会觉得选修课的那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像
现实生活中的几倍的时间,相反,同学们就会觉得上选修课的时间真是太短,还没有听好就下课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就一定会有一些没有弄清楚的问题,那么,这样的一节课才真真正正的有一节课的价值,也正是一节课的母的所在。
总之,同学们对于选修课是采用“平时认真听讲、考试和平常保持一样的心态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轻松而又快的学习方式,也正是我们走上社会后所需要的工作态度,学习的知识也才真真正正的属于自己的知识。目的在于丰富自己生活的阅历和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走上社会做充实的准备工作。
篇17:选修课心得体会
大一下半学期开始不久,我们开始报选选修课,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基础日语速成会话课。要知道,选上日语课是很难的,因为报的人太多了,因此,当我知道选上日语课时我是那样的兴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最开始填报选修课时,我就很希望能够选上日语课,这样一来,我就能够多学一门语言。
我们最先接触的是五十音图,这个是学习日语的基础,然而它并不是很好记,我经常混淆了很多音,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练就一定能克服很多困难。同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学习了浊音、半浊音、促音还有拗音,有时这些真的有点让我摸不到头脑,因为它们读起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容易混淆。
然而,经过了接近一学期的日语课学习,我学到了很多词汇句子,但这些都只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学习日语,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地努力学习,多听多说多练多用,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日语。在这些基础上,我们也开始学习日语的基础会话,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同时,在日语课上我对日本的衣食住行、旅游、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了我对日本各个方面的认
识。这不仅让我们在语言方面得到锻炼而且还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因此,我希望我以后可以继续利用空闲时间运用我这学期所学的日语基础更深一层学习日语。
★ 选修课心得体会
【数学文化选修课心得体会(精选17篇)】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总结2023-11-09
高二人教版语文教学计划2022-10-01
初中课外活动计划2023-02-11
浅谈如何开展中学英语课外活动论文2023-06-23
更新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2023-10-03
教师每周工作计划表2022-10-08
高一历史重难点知识点总结2022-06-10
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2022-11-14
教师531计划表范文2023-11-21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