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时间:2023-02-22 07:47:22 体育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合集14篇)由网友“彧二”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篇1: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高师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质童低下。对此,应加强理论研究,建立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并增加理论课课时,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奋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的质童。

关健词:高师;奋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t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t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

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t,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

5、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体育理论教学。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网络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文、图、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学习很多体育理论知识,并且可以一边看精彩的体育赛事一边学习体育基本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盆是切实可行的。

6、结合实际,在上实践课的同时穿插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大学扩招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多学校出现体育理论课排课困难的现象,其中高等师范院校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呢?我们认为应在上实践课的同时穿插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在课的开始时可以讲解体育的基本常识;在课中可以讲解某些与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在课结束、放松的时候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讲解运动卫生保健常识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其一可以弥补体育理论课课时不足,其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篇2: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略谈关于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提出了面向新世纪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并就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197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2.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公务员之家: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趋势,我国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本着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本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应对未来挑战的目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并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进程和效果。回避这些矛盾和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唯一的方法只有面对,并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化解。依据我国教育发展纲要的要求,以及全民健身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21世纪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高校应从长远目标做起,认真研究体育师资各方面的条件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篇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运用实地调查法、教学试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西安市io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就体育课教学形式而言,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口模式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符介当前高校体育口标要求,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高校体育课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山’学科中心论向素质教育的转移;第一,山增强体质为主向‘键康第一’’}’J转移;第二,山二项基木仟务向五个领域目标的转移.第四,从教师的主J作用向’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转移L}J;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L=J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现状.木侧卜究还以西安外事学院级公共体育课教学实验班500名木科生作为侧卜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实地调查法对西安市区10所普通高校、5所民办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

1.2.2教学试验法将侧l一究对象确定为试验f,班(俱乐部形式的双选项目模式)、试验B班(选项课教学模式)、对照C班砖统‘乞基’教学模式).选取学号为单数的学生作为AvB班学生,山学生自愿选报两个主项目,学号为双号的学生作为普通对照班学生.如果单号学生选项的人数超过每个试验班人数,按学号取前25人,剩余的学生改选第一志愿项目.

1.2.3问卷调查法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节中的’学生发放问卷500份,遍布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多数学生,回收了492份,回收率为98.4%,其中有效问卷483份,占发放问卷的96.6%.

1.2.4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和目的,查阅相关专业论文、}J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I状资料,获取近年来与此相关的侧卜究结果,l{对这些成果加以侧卜究,在了解木课题侧卜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的同时,借鉴了一些对木课题有建设性意义的侧卜究内容和方法,l{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论证.

1.2.5个人访谈法采取随即访谈的形式,了解教师对教学模式和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评价等各方而的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西安市to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形式状况

根据实地走访观摩统计,在to所高校中,采用传统‘乞基’教学模式、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数分别为3所,6所,1所,分别占研究对象的30%,60%,10%.从以上小难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校采用俱乐部形式的选项形式,但仍有二分之一的学校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已经直接影响和I沮碍了学校体育课程的改节.

2.2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调查显示,教学模式改节试验A班、试验B班、对照c班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分别为91.3%,93.6%,909%.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试验班还是对照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有较大兴趣和较高需求.再从体育锻炼可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和精诚合作的回答分析,回答完全同意和基木同意的学生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1%,945%,932%,从这些数据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普遍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认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无明显差异.

2.3大学生对现行教学模式的态度

根据调查,’学生对各自现行的体育课的喜欢和非喜欢的比例为试验A班88.8%,试验B班84.5,对照C班36.4%,从上小难看出,教学模式的小同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4大学生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

学生对两年的大’,,体育’学习多个项目为最佳回答显示,选择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的分别有80.1%,73.6%,76.8%.表明大学生基木认可教学项目小能过多,但也小能过于单一在你最能接受的体育教学模式回答中,选俱乐部形式的一个主要项目加上两二个副项双选项目模式的分别占到了80.7%,75.5%,81.8%.学生对双选项目模式认同率普遍较高.山此可见,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而兴趣对于学习效果来说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应逐步实现‘乞自主’’}’J方式,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男女分组、随机分组、男女组和分组等,教’,,方式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自身特点,从实践中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在学生掌握基木技术和方法后,教师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小足,突出重点加强练习;教学步骤要木着循序渐进、山简到难,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木技术和技能,使体育课真正成为每个学生都喜欢、都受益的课程. 2.5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组织形式需求

据问卷统计,有82%,8上2%,84.6%’学生认为自己体育理论知识掌握太少.这说明学生对理论知识还是有相当需求的.但是目前,我校体育基础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按行政班级授课,专项理论山仟课教师随即安排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否受学生欢迎呢?从问卷‘的,’(rJ}最喜欢的体育理论教学方式”,结果显示,喜欢这种方式的仅7.09%,而喜欢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和无固定时间的报告性专题讲座的分别占到了52.82%和42.09%.这种需求与实际之间小统一值得我们深思.因此,笔者提出,实践课中‘有机分散讲授体育理论知识点十无固定时间的专题讲座十体育理论知识校园网十理论考试’的体育理论组织形式.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理论指异作用,真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匀惯的养成.

2.6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期望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总体质量小容乐观,首先,一专多能型教师比较缺乏,其次,表现在知识技能陈旧退化,又忽视‘充电”、进修,进而难于胜仟对’,,生体育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与指异,再次,表现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小合理L;J.调查显示分别有69.7%,627%,65.5%学生表示会对体育课上的项目逐渐产生兴趣但要看教师教法.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对技术动作优美、讲解生动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较欢迎.这就对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调侧卜中还发现某些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阻碍了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的全而推行.教学是一项融科学与艺术于一身的双边活动,作为高校新型体育教师,除需具有一专多能的素质外,还应加大力度丰富自身理论素质,尤其是走出体育学科,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学习,以免故步自封.这样小仅有利于开阔思路,也有利于体育系统自身的良胜循环.因此,重视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师资质量、稳定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进行学校体育改节的时候,加强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更显重要.同时针对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还要及时为体育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用新的观念和思想来加速学校体育的改节.

2.7大学生对体育评价体系的看法

传统体育模式的学生成绩评价是以刚性条件为标准的,小论学生的学时、运动技术、技能、身体素质的差异,评价手段和标准都是一样的,缺乏灵活性.对此学生持不f一么态度呢?据调查统计分析分别有82%,83.6%,86.5%的学生对于这种单一评价手段表示小满,而希望有更合理的、弹性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的忽视学生差异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节迫在眉睫.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节和发展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手段LaJ

我们应当尽快淘汰单一的刚性评价体系,建立起合乎人性化的多元弹性评价机制L5J.体育课程评价设置要坚持全而评价、突出重点、强调学生自我评价,为进一步进行体育课程改节服务.全而评价就是要对教与学两个方而都进行评价;突出重点就是要通过评价找出教学中教师的薄弱环节,以及对学生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有直接作用的定向运动知识、技能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a,习的主体,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寻对自己的认同感,小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得有利于消除学生害怕考试的心理,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上的无应试之忧的快乐体育课.

3结语

俱乐部形式的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乞基’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为木,小顾学生兴趣爱好,小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镇鸭式”、‘匕刀切’’}’J教学模式的小足,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木,还学生自山空间、因材施教}ti}.俱乐部的具体实施中双选择项模式要优于单一选项模式.侧卜究表明,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推广还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自选时阳J的问题,项目、时间过于集中,对教师及场地需求太大,给组织管理会带来诸多小便,所以应注意因地制宜,对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适当引L},争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篇4:公共体育课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论文

公共体育课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论文

一、当前高校公体教师工作量分析

随着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在高校中公体教师工作量计量管理方面,存在着不仅没有合理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而且还存在打折扣、缩短、减少工作量现象,这极大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1]。除此之外,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各种隐性工作量,并且随着学校办学积累有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已经属于超负荷工作,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编制偏少,学校只看到体育教师实际的上课工作量,忽视了各种隐性工作量[2]。基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管理中体育教学职业的特殊性和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在评估、考量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使得考核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成为一种争议[3],导致公体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本文对浙江省某地区高校至第二类体育工作进行了分类统计(详见表1),表中说明,除体育教学外,体育教师承担的工作类型多,频次高,覆盖面广,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但是,事实上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针对公体教师的工作量计算问题以及体育教师的劳动保护问题,不仅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也需结合当代体育教学实况,优化制定详尽的决策,确保合理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避免教师过量劳动发挥积极影响[4]。

二、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保护的意义

(一)维护体育教师的权益

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公体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劳动领域广泛,不仅涉及体育教学劳动,也涉及课外体育活动、课余时间的体育训练、体育竞赛等方面的劳动。设置教师劳动保护策略,能够规范化实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劳动行为的保护,避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量劳动[5]。在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之中,强化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保护,使教师的劳动权益不受侵犯,使体育教师的劳动有所收获,对维护教师的权益,提升教师存在感具有积极意义。

(二)避免体育教师过量劳动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的公体教师劳动表现形式的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为学生作体育示范动作,在帮助、保护学生能够有组织的参与到体育活动训练中,教师不仅耗费体力,也会在教学中耗费脑力。若是不对体育教师设置劳动保护方案,教师因过量劳动出现身体疾病,或是工作计量不合理,不仅教师劳动权益没有得到回报,也使得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6]。为高校中的体育教师制定相应的劳动保护策略,可以避免教师过量劳动,使体育教师保持积极的心态开展体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研究体育教学改革方法

除了专业体育类高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不及其他专业学科被重视,体育教师工作耗时长,牵扯精力多,教师疲于应付日常工作。高校对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进行培育建设,但是对基础课相对缺乏大的投入,体育教师较其他专业课教师也鲜有国培省培、访问工程师、出国访学等机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保护,提升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体育教师而言,也更要留有更多的时间去更新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研究。

三、优化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统计策略

(一)以时间定额教师工作量

在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管理中,很多地区和学校把教师的工作量等同于体育教学的课时量,因此仅仅通过计算课堂中体育教师教学的工作05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第37卷量,而忽视教师在课堂外的教学工作量,其实这对体育教师工作量打折的计算方法,是不合理的[7]。仅仅认定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师在课外的工作量,不仅在忽视体育教师课外的辛勤劳动,对教师的劳动成果视而不见,更是对体育教师的不尊重,不能适应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会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此,应该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管理决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对体育工作统计要增加透明化、阳光化。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要维持在一个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范畴,不能够搞私人的暗箱操作,应该给高校中每位体育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计量评估环境。对于课堂中体育教学工作量的设定方面,应该设置出一个基本的教师工作量时间,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实际的差异,个性化制定教师工作量记录方法[8]。通常,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于每学期公体教师的工作量,以实施12节课以下体育课为宜,对于超过的课程教学部分,需要按实际教师的上课次数,给予教师足额的课时费,不能在实际中变相打折计量教师的工作量。其次,将课外体育教学时间计入体育教师工作量。课外体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课堂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内涵建设,因此,应该将体育教师的该部分教学也加入到教师工作量中,为教师的这部分工作量给予资金补贴,从而有助于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最后,制定详细合理的工作量考核标准。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教师也能够制定一份详细的、可参考和对比的工作量考核标准,可以根据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具体工作时间长短,教师工作的强度,体育课外活动中学生的人数,拟定严格的体育教师工作量记录标准,并能够严格的执行该标准。

(二)以教学效益衡量教师工作量

大部分高校设有体育的基本教学工作量,若是超过工作量,就有课时补贴。但是我国还有不少地区以及学校中,还存在不设基本体育教学工作量的情况,教师多上体育课,或是教师少上体育课,最后拿到的教学工资则是一样的[9]。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之外的教师教学工作量,仅仅是有选择性的去“断章取义”的计算其中的体育教学工作量,或是对体育教学工作量进行打折的处理,甚至有的学校是不将其计算到教师的工作量中,使体育教师的权益受到损害。对此,在管理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出台关于工作量方面的优化管理办法。学校组织专人对历年的教师校内、校外工作量进行评估考核,制定某项体育活动的工作量标准,作为今后统计依据。将教师的校内、校外实际工作量进行表格记录、存档管理,最后将其综合到教师的工作量中,进行工资结算。其次,分类统计管理工作量。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日常所完成的教学工作,按规定以及具体情况,准确进行登记工作量。教学、群体等工作量应分开计算。基于体育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体育教师训练模式、组织体育竞赛方面的付出参与度,可以有所区别的记录,使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权益更加合理。再者,实行现代化弹性机制。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计算之时,可引进一些现代化的弹性机制,注重对体育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可以针对不同年纪、体质、不同方向的高校体育教师,给予区别化的对待,确保教师工作质量考核的精确度。具体针对赛事,也可以根据比赛获奖情况,给予工作量的统计和奖励。高校体育教师预算之外增加的工作量,学期结束进行统计公示,及时发放工作报酬。

四、基于公体教师强化制定劳动保护策略

(一)人性化管理教师劳动量

首先,合理安排教师的劳动总量。在分配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中,应该加大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差异的关注度,按需求优化体育教师每节课的工程量,保证教师的主导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积极性,也使体育教师的劳动不超出极限。其次,发挥教师特长促使劳动有成效。有方向性地培养教师在诸如武术教学、网球教学、体操教学、羽毛球教学、篮球教学等不同课程的的专长,充分利用教师分类专项,通过教师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可以延伸到课堂外,让教师的劳动获得更多成效,也保护教师的劳动成果。最后,提升个性化体育教学能力。在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个性化地管理教师的劳动量,以多元化的角度,去计量评估教师的劳动成效,多维度的评估公体教师的劳动量,将其加入到教师的工作计量表中,确保高校公体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劳有所获。

(二)合理定制劳动时间

第一,明确规定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鉴于体育教师的工作特殊性,对照高校体育相关的法律制度,制定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范畴。在基本工作之外的,要加强教师的劳动保护,特别是要维护教师的特殊待遇权和进修培训权,确保高校的体育教师能够参与进修,并且保证劳动能够有所回报。第二,成立体育教师劳动侵权的救济反馈系统。合理运用的国家政策行政手段,建立体育教师劳动行为保护的督导委员会,负责教师劳动超时过多、劳动时间计量不合理等的维权事宜。研究制定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侵权的事后补救措施,一旦被劳动时间收到不合理待遇后,能够得到的补救,避免劳动侵权的发生。最后,提高体育教师的劳动报酬。在高校体育教师劳动中,存在劳动报酬低于其实际劳动的价值的现象。要努力从学校人事分配上予以倾斜,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高校公体教师能够劳有所获,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高校体育教师会全身心工作,他的人格与其他的心理品质,就会对教学过程及学生身心发生实际的作用和影响[10]。

(三)科学化考核教师劳动强度

在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体育教师不仅涉及校内的体育课、组织体操活动和校外体育经济活动,同时还承担了校外体育交际辅导等工作,体育教师劳动范围、强度被扩大,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增大20%左右的比例,因此,为保护高校体育教师过量劳动,重视遵守劳动规律,要科学化考核教师的体育劳动组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从体育教师人格魅力方面来考核。体育教学工作中,较其他课程更能直观表现出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如优美的动作、娴熟的体育技巧、健壮的身体气魄,还有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对学生热爱体育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进行科学化考核教师劳动强度可以从课堂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品格是否优良来考量。若是教师在教学中,能表现出这些品质,可判断教师能为其付出的劳动收获教学成果,也能反映出其在课堂中的劳动,在教学业绩考核中设置好、中、差的评估标准,评估高校公体教师的劳动强度。其次,将课堂和课间劳动结合来考核。在科学考核体育教师劳动强度时,需要将课堂内的体育教学工作及课堂外的常规早操、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内容统筹到教师体育劳动范围。如将早操、开展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进行课时量的统计,合理科学的量化,量化的指标可以与专业人员相互协调,兄弟高校之间相互借鉴,合理管理校与校之间的教学比赛活动,维护公体教师劳动权益。最后,要充分利用好《体育法》中条例进行劳动保护核算。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体育法》为依据,保护教师劳动强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实施条例、程序以及方法,并且严格执行,完善关于法律中体育教师劳动侵权的保障体系,有效地拓宽高校体育教师劳动维权的救济保护路径,完善高校体育教师劳动立法,对规避过量劳动,保护体育教师劳动权益,发挥积极影响。五、结论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管理中,应该优化制定高校公体教师工作量管理决策,可以从时间定额以及教学效益衡量方面,科学化评估管理公体教师工作量,并能够以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的角度为教师制定劳动保护策略,为公体教师提供劳动保护,避免教师过量劳动,发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师,(19):24-32.

[2]朱成军.浅析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评定及工作特点[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5):233.

[3]孔煜.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3):83-85.

[4]邵雪梅.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身份认同的困难及其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9(9):46-49.

[5]汪洋,管水法.对中小学公体教师编制数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5(3):215-217.

[6]傅远东.浅谈中职学校体育的发展特点及学生和体育教师的评价机制[J].科学咨询,(42):22-24.

[7]张鹏杰.石家庄市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8]张新萍,王宗平.关于我国中小学体育生师比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4,21(2):116-119.

[9]曹立.高职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剖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5(7):278.

[10]林丽萍.谈高校体育教师人格特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莆田学院学报,,13(6):43-45.

篇5: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研究论文

试析高校公共体育课运动负荷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搏峰 心搏童极限区间 负荷价值阉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在高校扩招情况下如何应用负荷价值闲理论保证教学质童的问题,以及掌握负荷标准与体育课改革和建设的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向以大众教育为目的,各高校招生人数逐年提高,这给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提出新的挑战。体育课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家质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把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应有的锻炼健身的目标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公体课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应用负荷价值阑理论,对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方法及其在锻炼、健身中的效果作了初步研究。

1运动负荷价值阑是公体课锻炼健身实践的理论依据

运动负荷价值阑是按一定的心率区间确定运动负荷的计量标准和尺度,是现代健身方法学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1.1运动负荷价值阅的墓本理论

运动负荷价值阂可用坐标表示,如图1所示。纵轴代表心率,横轴代表一次身体锻炼的时间。5min和110次之交点为A;35min和120次之交点为B;40min和15D次交点为C;10min和140次之交点为D。连接A,B,C,D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代表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阑,心率为110-150次/min,平行四边形A,、B’、C’,D,代表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闭,心率为120一140次/目min。

运动负荷有效价值阑为阑限内负荷,是心搏量极限区间。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达到心搏量极限区问需要一个发动期,随后心搏量急剧上升,再经过一段时间心搏量进人极限。从心搏量急剧上升到心搏量极限这段数据称之为心搏量极限区间。心率在这一区间的时间达到锻炼总时间的2/3时,健身效果良好;心率在110次/min以下为阂限下负荷,这时心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健身效果不大;心率在140次/min,每搏输出量最大,机体各组织、器官都得到充分的氧气和养料供应,健身效果最明显,所以称之为运动负荷最佳价值阂。心闭超过150次/min为阑限上负荷,每搏输出量开始下降,每分输出量最大,可安排强度大时间短的无氧代谢练习,对提高负氧债的能力有促进作用。

根据最大心搏量极限区间制定的运动负荷价值阂,把身体锻炼的生理负荷界定在中等强度(有氧代谢的范围内)是极有科学道理的。因为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时,人体处于最大心搏量极限区间,此时全身组织的血液供应最充分,乳酸的积累最少,增强体质的效益最高。所以说运动负荷价值闭对于全民健身活动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1,2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客观标准

健身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适宜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大小选择应因人而异。体质好的需要较大的运动负荷心率才能达到闺限以内;体质差的只需稍大的运动负荷心率即可达到阂限以内。因为运动负荷价值阂是根据机体对运动负荷的不同反应(即心率的高低)反馈回运动负荷大、小或适度的准确信息。所以,心率能否达到有效价值阂限以内并保持适当的时间,是表明运动负荷大、小或适宜的客观标准,是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可靠尺度。当采用某一负荷进行锻炼时,开始阶段负荷心率在阂限以内,这种负荷称之为不适应的负荷。因为锻炼刚刚开始,人体对这种运动还没有产生适应性反应。当用此负荷锻炼一段时间之后,负荷心率渐渐由闺限以内跌落到阂限以下,这说明有机体对该运动产生了适应性反应,若继续用这个负荷进行锻炼就失去了增强体质的价值。为了不断增加身体锻炼效果,就必须增大运动负荷,把被适应了的、跌落到阑限下的负荷再提高到价值闭限以内,从新的暂时性不适应开始,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强化,达到新的持续性适应水平一。这样,循环往复地超量负荷,使机体不断地由不适应到适应,从一个体质水平达到另一个较高的体质水平,这就是超量负荷的实质性作用。在每一循环中负荷价值阑限并没有变化,而运动负荷和体质水平却不断地加大和提高,这是多次强化所引起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一系列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结果。

2运动负荷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过去在体育课的讲解、示范、指导练习中对运动密度和运动量的安排是比较注意的,那时、只知道掌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还没有健身运动负荷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应用健身运动负荷标准之初,曾以为它和运动量标准一样、只是理论上的一种说法,没有实际意义。在开始试探应用之后,感受到了负荷量跟运动量二者标准的内容不同,指标也不同。运动量是以运动的数量计算的',健身运动负荷量以运动中身体对运动作用反应的量(心搏量、脉率)计算的,意识到了它们是有不同含义的两种计量。经过一段试用,才进一步领悟到运动量是按运动教学需要所安排的运动数量,而健身运动负荷量是按健身实际效果所安排的身体对运动作用反应的计量,二者有实质的判别。由此,引深到对运动量的意义在于合理安排运动教学,而负荷量在于追求健身实际效果的认识。在健身运动中若是不去安排合理的负荷量,这就没有依据保证取得健身的实际效果。在有了这一层认识之后,才领悟到运动量和负荷量二者背后隐含着的本质的联系,即:

运动量―追求运动教学效果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负荷量―追求健身实际效果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追求运动教学效果要计运动密度和运动量,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要计负荷量。单独追求运动教学效果可以不去考虑负荷量,或以运动量为主来安排负荷量。若是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这就首先要确定负荷量,根据负荷量的要求来安排运动量。由此得出这样一个认识,即:

运动技术教学―(1)运动量,(2)负荷量

健身运动锻炼―(1)负荷量,(2)运动量

以增强体质为主,追求健身的实际效果,应该以负荷量为根据,以运动量为条件,这是求得健身实际效果的需要。

3健身运动负荷标准与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建设

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和建设的目标,主要是贯彻“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精神,把以前以运动为中心的体系改变到以健身为主的轨道上来,建立健身的体育课程体系。这种改变意味着原来的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形式、方法都要有所改进和变化。目标是内容、形式、方法如何的决定性因素,对健身这个目标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合理的运动负荷标准。多种多样的身体运动形式,要通过合理的负荷标准才能收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抓住健身这个目标,针对健身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负荷标准,再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联系起来,这就是对体育课进行改革和建设必须遵循的规律。健身运动负荷标准在这种本质联系的线索中是个重要环节,若是脱离了这一环节则运动内容、形式、方法就会与健身这个目标脱节,这就不可能突破以运动为中心的旧体系,只能是运动形态目标的变换,换来换去还是围着运动中心转,还是与健身的目标联系不起来。任何形式的身体运动,它们对身体都会产生某种作用,其作用如何,不决定于运动量本身,健身的良好作用取决于合理的运动负荷。

对合理负荷这个起决定作用的重要环节,充分地去认识它和利用它,把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健身这个目标紧密联结起来,这就可以把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引导到健身的轨道上来。正确认识健身运动负荷标准的重要含义,是在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开始,然后才能逐步导向深人,真正的改革都要由点到线到面按本质联系的规律去串通。

篇6: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体育评价现实,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认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发展思路。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总之,上述研究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方面的资料,从不同侧面加深了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与评价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是分散的、不系统的,特别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上尤为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价专家系统融为一体,这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7: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论文

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论文

首先是城市资源配置相对较晚,发展较慢。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实在最近十年完成的,而这十年当中,由于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伍,所以最近十年主要是基础设施新建,在这个新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主要看到的都是带有城市形象的各种高楼大厦,而对于不起眼的城市体育资源配置问题却忽视的较多,所以对于这些中小城市而言,城市体育资源配置比较晚,而配置过程中,因为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资源配置相对比较滞缓,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城市仅仅在一些大的公园和街边公园有体育设施,而在小区和小区周围却没有,这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城市百姓而言,要想使用这些基础体育设施,必须去这些活动场所,而大多数中老年人,更愿意在家附近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实施起来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灵活性。很多管理部门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显示工作业绩,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兵没有做成熟的市场调查,一些设施的配置地点往往都是荒废的人员较少的地点,而这些地点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少,这些设施使用率非常低,导致很多设施往往在未使用就已经因为老化和认为破坏而导致不能使用,这在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中是非常多见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体育设施资源的使用率和降低损坏,必须在配置前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了解该区域配置情况和使用情况,让更多的人能够合理的选择设施区域,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健身的机会。另外,笔者认为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将一些可以合并的区域根据区域人口的多少和使用率来增减,而不应该无论什么区域配置的数量和种类完全一样,这样的配置会使得一些区域使用不够,另外一方面也会使得一些区域出现设施闲置。

其三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连续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配置比较早的区域,使用的区域由于时间太久,器械使用都出现了问题,甚至一些器械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并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所以资源配置方面仅仅统计了配置的区域,而对于区域的使用状况和完好状况并没有详细的登记,这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不管的增加新的配置区域,但是一些老的区域却出现劳损而不能使用,而这些区域往往都是比较成熟的区域,所以使用的人比较多,所以面对这方面政策的缺失,笔者认为在管理部门不断追求业绩的同时,应该将现有的工作做的更细致,对于城市每一个区域体育资源配置时间和配置内容做详细的登记,并定期的对配置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维护,保证提供的资源能够正常的安全的使用。

其四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财政支持。目前我们了解到,在现有的体育资源配置方面,目前各种体育设施的配置主要依靠体育福利彩票等措施来获得资金,而大多数中小城市在财政上给与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诸多需要提供资金的非盈利性方面工作,这些提供的资金捉襟见肘,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来获得资金,而对于中小学城市,由于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城市能够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能够获得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所以能够提供的持续性服务业得不到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想尽办法增加中小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的渠道,单纯的依靠彩票业来增加收入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我们获得更多资金来源渠道才能保证城市体育设施配套政策能够持续有效的持续下去,而不是一时兴起。

其五,体育资源配置缺乏新颖性。目前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是健身器械,而我们走访一些地区和城市,发现在同一个城市,配置的体育设施基本上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和差异性,而且大多数配置的器械都过于简单和重复性过高,比如说在相互间隔只有100米的两个街边公园,配置的体育设施完全一样,从健身理念来看,这是不符合人们的.需求的,笔者认为在诸多体育器械上,管理部门应该在同一个区域配置的器械上采取差异性配置,让两个区域的设施有互补性和替代性,这样人们通过一些联席会选择另外一个区域,这样就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也提高了设施的使用率,所以在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个需要配置设施的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好区域规划,以防盲目性工作而导致配置资源的重复性。

最后,在配置政策和资金来源上,通过了解现在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一些区域的健身设施要求相应的部门来配置,比如说在很多社区,由于人口居住较多,而大多数区域都属于比较封闭的社区,所以这些区域应该要求开发商或者社区来提供,并且给与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因为一方面这是改造小区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另外一方面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健身意识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中小城市的体育资源配置还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这些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给与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完成,完善的体育资源配置对于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型城市,我们在改善经济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主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必须注重体育,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

篇8: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1.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作为高校,结合我校文科生的现状,现在文科高等数学教学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文科生个体差异性较大、数学基础比较薄弱。高等数学具有运算复杂、内容抽象、应用广泛等特点,因而大部分文科生在潜意识中对数学存在畏难心理,加之近年高校的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科生之所以选择文科专业是因数学成绩不理想,他们普遍认为数学单调乏味、难于理解,无形中就更增加了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的难度。

1.2文科生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数学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它是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内在动力。现实中,数学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数学里面处处显现哲学等人文科学。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两者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1.3教学方法简单、形式单一。文科高等数学是近些年才开设的基础学科,教师大多是从理工科教师中挑选的。这些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对文科生的专业不很了解,对文科高等数学的教法还不熟悉,教学难以突出重点,且与学生专业内容联系少,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对深奥的定理、抽象的概念讲得过多,以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较差。

1.4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当前,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虽然目前教材的数量很多,但适宜文科生特点的教材很少。大部分是以理科高等数学为模本,通过简单改编而成。教材中的内容多而杂,语言生硬抽象、难以理解,与许多文科专业联系少、缺乏实用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专注讲解教材内容,而缺少背景介绍和联系实际应用。

2.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对策探究

2.1文科生的特点和需求

从对沧州师范学院级文科类开设高等数学课程的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金融保险等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看,文科生中比较喜欢数学的占42%,文科专业学生中认为目前所学的高等数学内容比较难的占57%,学习高等数学比较吃力的占71%。从调查中我们发现“降低难度”“提高趣味”的比例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做文章。文科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高等数学在知识层面上不宜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更不能成为他们学习的负担。文科高等数学的教学要放弃单纯的理论灌输,教材内容必须考虑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知识的结构优化,还要涉及文科生的专业特点,可以将一些应用较广的内容补充进来。例如:要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等课程。微积分是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许多课程的基础,应用广泛而深刻,这点必须向学生重点介绍。对于一些必要的计算,线性代数的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对金融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还可以利用数学建模做些探索性的尝试,形成边学边用的学习环境。

2.2教学目的

根据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及文科生未来要从事的工作,结合高等数学学科的历史特点、发展趋势和作用来看,设置文科高等数学的目的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与增强文科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文科生的整体素质;二是理解与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内容。在这两方面中对文科生来讲应以前者为重,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实现。一个人若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可以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意识、能力。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IT产业的飞速发展,各门学科的融合、量化趋势更促进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这就要求文科生也应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2.3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活人的思维潜能,让人主动去学习,并使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依据文科专业的特性和学生自身特点,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文科数学教学,不仅丰富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文化主要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和方法。文科生不擅长抽象、逻辑思维,而发散、形象思维较好,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较差,但对事物较敏感且具有文学知识的优势等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数学史融入其中,有很多以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定理,比如柯西定理、费马引理等,在讲这些内容时,都可以把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尽可能将数学语言文学化、艺术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分析、论证方法和理性思维的同时,感受到高数的魅力,不仅能掌握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提高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也可以开阔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数学家哈根莫斯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动手、去思考,而不是讲清事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精讲与勤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分析和思考、多提问题,并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内容上也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在讲授二重积分时,可先从讨论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出二重积分与曲顶柱体体积的关系,再利用多媒体使曲顶柱体划分为小曲顶柱体的过程更直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促进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5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当前,高等数学的考试方式一般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兼顾考查上课出勤及平时作业情况。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的一大弊病就是以试卷成绩决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只知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而不注重日常学习和积累。这种评价方式与我们的教育目的相悖,既不能反映学生t的真实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我们必须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对其进行合理优化,将考核方法改为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用提交论文的形式把考查目标融入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师只负责指导,而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亲自动手搜集资料、寻找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来考查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数学在各知识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作者:杨丽 贾庆兰 工作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数学系

篇9: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1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脱节的现状

1.1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许多中学生习惯于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生活和学习,对老师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而大学老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关照程度明显不如中学教师那样投入,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大幅度跨越使很多学生一时很难适应,对学习过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以至于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考试中纷纷亮出红灯。

1.2教材与教法

与初等数学相比,高等数学的理论性更强,内容更抽象。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逻辑语言的应用,使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此外,一些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讲授的内容如: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等知识点,由于高考时不考这些内容,致使在中学阶段没有讲授。而极限、导数等一部分高等数学的内容尽管进入了中学数学教材,但中学阶段对这些知识点的处理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大学数学则更重视用分析定义去探究函数的更深刻的内涵,难度明显加大,从而导致部分学生陷入了对高等数学既想努力学好又感到阻力重重的两难境地。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害怕高等数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学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抽象的概念和一些难以理解的推理论证,老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的讲解,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不断的演练。而高等数学的教学更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由于学时偏紧,许多计算过程都留给学生在课外解决,教学进度明显加快,学生一旦对教学节奏不能适应,就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1.3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也是部分学生学不好高等数学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应付高考,高中的学生在相当多的时间内深陷题海而不能自拔。高等数学的学习则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适当预习,课上勤于思考,课后认真复习,并在复习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作业。大学生以自主的学习为主,如果仅满足于课堂听讲这一个环节,对知识的理解就难免显得肤浅,其结果当然是似懂非懂,最终也就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

1.4思维方式

初等数学教学虽然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表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新生对数学证明的严密程度望而生畏,很多学生经常凭感觉或猜测代替推理,在数学学习中明明有疑问却提不出问题。从历届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学生最怕的就是证明题,他们驾驭数学的能力与学习高等数学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高等数学的学习。

2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衔接的切入点

2.1接触了解学生,用真诚感化学生

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身心还处在不是很成熟的发展时期,教师应尽可能地与他们多接触,通过提问、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有关数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期实施因材施教。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要特别重视上好第一堂课,实践证明,第一堂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习惯于将本门课程的作用与地位、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时间明明白白地告知学生,将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区别在第一时间就和学生说清楚,让他们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而不至于像在黑屋子里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2以慢节奏启动,逐步实现新旧知识的接轨

学生刚开始接触高等数学,总有一个衔接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起始阶段应该注意适当放慢速度,以慢节奏启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适应初等数学的教学方式到适应高等数学教学方式的平稳过渡。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中学阶段有关知识的教学现状以及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材作恰当的处理。教师在讲课时要经常注意运用类比、推陈出新,使学生在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比较顺利地获取新知识。

2.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高等数学的教学进度快,理论抽象难懂,仅靠课堂听讲就想掌握全部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和课后复习。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和作笔记的选择性,努力掌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总结,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资源,图书馆无疑是加快学生成才步伐的阶梯。

2.4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及符号运用方面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邀请数学成绩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做学习经验介绍,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也是对新生尽快适应高等数学学习大有裨益的举措,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书籍,对于定义、定理及其一些推论,必须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强调将阅读和独立思考紧密结合,这样不仅能把证明的思路弄得更透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及他们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不失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这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定理的来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高等数学教学与初等数学教学衔接的注意事项

1)应经常结合具体内容,介绍数学在现实生活及今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信息,并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学好高等数学,立志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要引导学生从数学内容和方法中发现辨证因素,通过分析数学中的一系列辨证关系,如常量与变量、有限与无限、离散与连续、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唯物辨证观。

3)给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一些数学家的重要贡献,让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数学领域中仍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尤其在解决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数学具有十分美好的前景。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精心编写教案,在突出重点精讲的同时,注意留有让学生课外继续探索和提高的空间。教师要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命运,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每个教师都要研究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在的探索真理的过程。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要注重答疑这个教学环节,除了课前与课后挤一点时间为学生释疑解惑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为学生释疑解惑,此外还必须在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面向全体学生答疑。这不仅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困难,还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教书育人,把教学衔接的工作做得更加完美。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们应当努力实践“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平等、和谐、自主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人才培养的质量必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实现由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学习的平稳过渡,教学衔接的任务非常艰巨,努力实践和探索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是摆在每个高等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作者:江正仙 工作单位:江南大学理学院

篇10: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一、数学文化与数学文化观下的教学模式

(一)数学文化

文化视角的数学观就是视数学为一种文化并且在数学与其他人类文化的交互作用中探讨数学的文化本质。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数学思维不单单是弄懂数量关系、空间形式,而且是一种对待现实事物的独特的态度,是一种研究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那种把数学知识与数学创造的情境相分离的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将会被摒弃;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数学教学不再把数学当作是孤立的、个别的、纯知识形式,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个文化体系结构当中。总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可使数学教育成为造就培养下一代,塑造新人的有力工具。目前,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迄今为止,“数学文化”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贴切定义,很多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认识角度论述数学文化的涵义。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数学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精神等有着深刻影响,它对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1]

(二)数学文化观下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文化的观念下,数学教育就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教育,它不仅仅强调数学文化中知识性成分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其观念性成分的感悟和熏陶。数学文化观下的数学教育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它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数学精神的培育,来塑造学生的心灵,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数学视为工具性学科,数学教育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到目前为止,高等数学教学仍采用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即把数学教育看作科学教育,主要强调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缺少对数学文化内涵的揭示,缺少对学生数学精神、数学意识的培养。数学文化观下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基于数学文化教育理论,以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和数学品质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构建数学文化观下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使教师教学有章可循,更好地推广数学文化教育。[2]

二、对高等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高等数学现代教学模式回顾

我国是有着两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学形式各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模式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浪潮。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广泛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小结、布置作业”五环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多教学模式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新一轮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一时期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以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主流,并带动了其他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问题的解决到开放性教学;从创新教育到研究性学习;从高等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到审美教学等,高等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现在比较提倡的教学模式有:数学归纳探究式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活动—参与”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研究这些教学模式,能够学习和借鉴它们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为本文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方法论支持。

(1)“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不仅体现在自学上,而且体现在辅导上,学生自学不是要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的启发、指导每个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能够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3]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并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其次,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此外,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加工、处理教材的能力。

(2)“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特点是,学习成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构建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一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结构;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要求教材必须是结构性的,符合探究、发现的思维活动方式。[3]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就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高等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该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形成了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的较稳定的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模式的四个环节中,设置数学情境是前提;提出数学问题是重点;解决数学问题是核心;应用数学知识是目的。[4]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采取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应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活动—参与”教学模式,也称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就是从问题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而进行论证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数学实验早已存在,只是过去主要局限于测量、制作模型、实物或教具的演示等,较少用于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而现代数学实验是以数学软件的应用为平台,结合数学模型进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

(5)“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可归纳为“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知识建构”四个环节。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把教学活动中教师传递学生接受的过程变成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探究为基础、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探索的学习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数学的探究者,使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彰显。[5]

(二)对高等数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1.教学目标单一

回顾我国高等数学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重视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多,与实际联系的少;关注学生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忽视数学素质的培养;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参与的少,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符合数学教育的本质,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品质。

2.人文关怀失落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下,由于太过重视高等数学知识的传授,师生的情感交流就很缺乏,不仅学生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关照,而且学生发展起来的知识常是惰性的,因而体会不到知识对经验的支撑。这就可能滋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厌恶情绪,导致学生对数学科学日益疏离,也造就了一些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创新素质的理性人格。[5]在这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尽管也在强调教学的启发性以及学生的参与,但由于注重外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的预设性,很少给教学目的的生成性留有空间。课堂始终按照教师的思路在进行,这种控制性数学教学是去学生在场化的教学行为,在这样课堂上,人与人之间完整的人格相遇永远退居知识的传递与接受之后。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数学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失落。

3.文化教育缺失

高等数学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是学生理解数学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是指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后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逻辑推理的思维习惯,养成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及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6]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强调单纯的方法和能力训练,忽略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教育,对于数学发现过程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够;忽视了给数学教学创造合理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情境,缺少对学生数学文化修养的培养,致使学生数学文化素质薄弱。

三、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是推动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人类智慧的集中表达。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自然是数学教育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发展不同程度地植根于实际的需要,且广泛应用于其他很多领域,所以,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是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部分。数学教育的目的,还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清晰、表达有条理。实现科学价值是数学教育一直不变的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数学的人文价值也是数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智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而且也要关注培养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同时,作为文化的数学,能够提升人的精神。[7]通过学习数学文化,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育,就是要将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进行整合。在数学文化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为:以学生为基点,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育人为宗旨,在传授知识,培育和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体验数学作为文化的本质,树立数学作为一种既普遍又独特的与人类其他文化形式同等价值地位的文化形象,最终使学生达到对数学学习的文化陶醉与心灵提升,最终实现数学素质的养成。

(二)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分析上述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发现,虽然现代教学模式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框架,但学生的情感态度、数学素质的培养不是其主要教学目标。学习和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使笔者认识到构建数学文化观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造和发展。这是因为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两者的教育没有也不应该有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立足于对数学文化内涵的理解,围绕基于数学文化观的高等数学教学目的,通过对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的反思和借鉴,本人逐步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形成了“经验触动———师生交流———知识探究———多领域渗透———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8]这一教学模式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充分渗透数学文化教学,教师活动突出表现为呈现———渗透———引导———评述;学生活动突出表现为体验———感悟———交流———探索。

(三)对本模式的说明

(1)经验触动。学生的经验不仅是指日常的生活经验,还包括数学经验。数学经验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经历、体验。要触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教学中就要注重运用植根于文化境脉的数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从数学情境中获取知识、感受文化,促进数学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师生交流是指师生共同对数学文化进行探讨。数学文化教育的广泛性、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都要求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严格来说,“师生交流”不仅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学生的交流。师生交流是模式实施的重点,当然,师生交流不会停留在这个环节,它会充斥于之后的整个课堂教学中。

(3)知识探究是数学文化教学的必要环节。数学知识是数学文化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学习,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学习和体悟数学文化,是对数学文化教育的一种促进。

(4)多领域渗透是指教师跨越当前的数学知识和内容,不仅建立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而且能够拓展教学内容,将之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各个领域,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数学系统之外领域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到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本质。

(5)总结反思就是对整堂课做回顾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加深对所体会的数学文化的印象,也为下次的数学学习积累经验,开创创新源泉。本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要基于数学文化教育理论,以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数学品质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数学文化氛围浓厚的课堂、数学素养丰富的教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都是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

四、高等数学教学模式超越和升华

在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模式意识是对现代教师应有的基本要求,而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不是满足个人喜好的随意行为,而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的结果。而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也不是生搬硬套,将某种教学模式简单地移植到教学中,将教学模式“模式化”,使教学模式变成僵死的条条框框,对教学模式的改造、创新和超越,才是创新教育的本质。[9]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系统,课堂活动中学生的任何微小变化或不确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实时、恰当的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这种不确定性表明,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但更要超越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并超越教学模式便是成熟、优秀的数学教师的重要标志。因此,成功的选择、组合、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不受固定教学模式的制约,超越教学模式,走向自由教学,最终实现“无模式化”教学,就是优秀的高等数学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刘慧 工作单位:北方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看过“ 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研究论文”的还看了:

篇11: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

,教育部正式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目标指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人文合理性”,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新的课程范式体现了体育课程的过程性、生成性和体验性。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在理念、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对其展开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1.安徽省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

从35所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个高校在考核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都在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看齐,但各个学校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体育课考核评价至今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暴露的问题很多。

1.1.考核评价的手段过于量化,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身体素质

表1显示: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按平均选择系数大小排序,主要有达标成绩、学习态度、出勤率和体育知识等,而对学生的特长、合作与情感则考虑较少,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和进步幅度基本不予考虑;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课考核评价仍采用百分制打分方法,60分为极格标准,这种“客观公正”的描述,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忽视定性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状态,评价的内容也较单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学生的特长也得不到重视,平时成绩的30分,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教师的主观性很强,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挫伤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的误差性

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沿袭传统的方法,使得学生最终成绩的确定受到体育学科特点限制,在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评定时,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对选项课的考核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学生掌握基本技术能力作出主观评定,这难免会出现教师评定与学生实际的技术水平不相符合的情况。

1.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评价的个体差异性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

体育课在考核评价方面与其它学科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它存在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因为决定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的有诸多因素:先天、遗传、营养、生长环境和运动锻炼等。因此,体育课的评价也应该让学生个体的差异、主观能动性、进步度在评价中得以体现。

1.4.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考核

大学体育课考核评价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项运动技术,这都与体育课考核评价相关。但是客观现实表明,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运动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以及健康水平都与教育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而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却缺少这部分内容的考核。

目前怎样来完善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这个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研究。

2建立体育课考核评价的新理念

2.1.对体育课考核评价理性认识

2.1.1.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客观性。而技术、能力则多属主观评价,因此,为克服主观随意性,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必须有切合实际的评定细则以及认真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参与到评价之中去。

2.1.2.体育课考核评价应具有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方法应该是一种简便、易行、多样的综合方法,在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2.1.3.体育课考核评价还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任何一项考核评价,只要其有所提高都应在考核评价中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向新目标奋斗。

2.1.4.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每一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他评与自评、定性与定量、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以发挥各评价方法的优胜与长处,使考核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平。

2.2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的构思

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课考核应考差学生真正能反应自身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专长。如果一年级学生就开始进入单项课或选项课学习,那么在二年级时既可继续参加该专项的学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个项目学习,考核评价时就可以考学生喜爱的专项,也可考学生自创锻炼方法的项目。合理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水平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根据相关资料和多年教学经验,我们设计了高校公共体育考核评价的内容(表3)。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得分,给予学生优、良、及格和不及格的评价等级;进行心理健康及适应的评定,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遇到困难的克服能力,以及和同伴的团结协作能力:对于体质较弱和残疾学生的考核,可根据上课内容,调整考核的比例。

3.建议与思考

3.1.改变体育课考核评价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衡量,在发展和提高中体验体育课的乐趣,使学生增强信心,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需要。

3.2.更新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应做到全面评价、突出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综合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3.大学体育考核中应注意学生心理训练。学生在考试时产生胆怯、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运动技术的发挥。因此教师对这些普通的心理障碍要引起重视,在教学中要加以解除,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3.4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为高校体育考核改革制定一套合理的科学的评分体系、建立可行性课堂模式。

篇12:试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论文

试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 教师知识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层次可划分为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具备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地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变得日益活跃。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置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我国体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新的知识观为向导,重新审视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了我国体育教育界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的层次结构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身心的协调和谐发展上来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各类知识及其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展示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人的劳动素质上的本质功能,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如下图1―1所示。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层知识

核心层知识包括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术技能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等。

紧密层知识包括教学的一般方法、策略的掌握和课堂组织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学习的5大领域得到均衡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更多空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拓展层知识

拓展层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运用知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体育教学最新动态发展、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被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必须及早建立适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教学才可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更具效率,“因材施教”这一理想才更可能变为现实。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建构的重点

教师知识的建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师的知识建构是灵活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建构主义认为:首先,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建构并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其次,人们知识的建构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意义化;最后,人的知识有其发展性和演化性。这些主张对教师知识的建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师知识的优化。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的开放性

知识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这一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现象,从而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备。 首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体育教师要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将教授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体育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体质的发展,因为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思想、智慧、能力的载体。最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现代体育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积累新的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同知识来源的途径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学多样的教学内容,善于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中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知识的动态性

由于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理性的把握。教学知识也不列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职前教学知识背景会影响到职后教学知识的学习,而这种教学知识背景又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各种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经验体系。教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动态性、过程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教师知识掌握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师从一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起点和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由当前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及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专业不断趋向成熟。

(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种种限制,获得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它只能不断趋近、逼近客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完全的教学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相关文件对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体现了随着社会和教育思想的变迁而经历的由“长者即教师一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一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教师是促进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发展主流是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和学习化为标志;教师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成为“创造性学习的促进者”。

(3)人的认识基础――实践具有过程性。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负荷是其显要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移,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行为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技术因素,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试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解决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运动技术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应通过调整体育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多方位来源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按要求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接受体育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篇13:基于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研究论文

基于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公共体育课应采用新的与素质教育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体育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项目教学,使学生在大学获得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成为将来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

关健词:公共体育课 分项教学 改革

前言

体育课作为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在2I世纪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好体育课,是广大体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高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后几年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方向,明确指出高校体育课分项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如何制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如何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是今后几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据调查,我区三所师范学院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规定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按照各系的班级将男女生分开上课,这种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强制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学过的重复性内容,使学生感到大学体育课没意思。部分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对体育课则不感兴趣,即他们喜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说明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学习往往成为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活动.

2.随着高校扩招,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校的新生的身体素质却有很大的差异.以100米测试成绩为例,好的学生可达到12.5秒(男生),差的学生到了16.1秒(男生).将身体素质差异很大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按现在的教学模式组织体育课教学,学生各自的适应性差异较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感到太轻松,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又感到很困难,但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开小差或做其他活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因达不到训练要求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往往出现回避练习的情况.

3.现行的教学模式规定体育课必修两年,两年四个学期的内容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七个大项目中的十六个小项目,两个学年公共体育课总课时为144学时(18周X2学时X4学期),平均每个小项目分配的学时为9个学时.这种学时分配,学生只能初步了解该项目的学习要点,根本达不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效果,基础知识也只能了解一些皮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跟班授课必须将所有的项目都熟悉,和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役有区别,投有精力去搞自己的专业研究.

4.现今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很高的,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多数都能胜任一两门课程的教学,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学校也在向这方面发展.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现行的`体育课模式,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对体育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训练的原理都不懂.学生毕业后,掌握的技能非常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建立新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项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体育教育改革由计划性向市场性、封闭式向开放式转换的必然趋势.在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分项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身体条件等进行选择学习;教师根据具体情祝进行有效指导,原则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长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为体育实践的主体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终生受益。先进的教育思想认为,不重视个性的教育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项目才可能有快乐可言.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教材的多样性和兴趣性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原则也符合体育教学中自觉、积极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地克服困难认真学习.

学校体育课,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应按照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如:学校可以开设球类、武术、游泳、乒乓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从进校第一学期开始系统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一直到第四学期.从而对所学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3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是自己所选的项目,所以感兴趣,不存在强迫性.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去学去练.选同一项目的学生在课上或课外可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本专业,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

由于分项教学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项目减少了,教球类的教球类,教舞蹈的教舞蹈,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自己的专业,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一个项目有几个老师来上,教师之间在教法上可以相互学习,以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无形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所教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自觉提高教学水平.

3.学生能掌握更多的技术技能,提高学院整体运动水平.

分项教学使学生学习专项的课时相对多了,可以系统地学习所选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对项目的教学方法、训练手段也有一定的掌握.将来,可以承担单项的教学和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技能,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随着每个项目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数量的自然增长和专项水平的提高,学校整体运动水平将得到不断提高。

分项教学的方法有不完善的地方,如考核方式与标准的制定,具体教学大纲的制定等,都有待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篇14:黑龙江省公共体育课整体模式的研究论文

关于黑龙江省公共体育课整体模式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整体设计模式;课程结构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黑龙江省几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制订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的一种深受师生欢迎体育课整体设计。

0引言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教学理论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体育教育的理论框架。8O年代初,日本和欧美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进人了我国,但从整体的现状来说,体育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法的变化并不明显,就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整体模式来说仍存在许多弊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体育的教学目的,任务,模式等也都发生了变化.探索论证和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重点和新深题。因此公共体育改革如何结合自身的基础,适应新形势,使体育真正深人实质,如何结合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需要要求,将人本思想和人文精神落实到体育的教学中,已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12所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构思,试图创造一种既适合东北特点又结合本校的体育设施,一种深受师生欢迎的整体设计。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以12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这几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体育课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美国、德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

1.2研究的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体育类权威刊物,以及国内大学体育学院学报,论文期刊网,就其中刊载的有关,教学改革、体育深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合等相关论文作综述性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课题所需要研究信息,主要针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场地设施,学生的基本状况、师资力量、体质测试、体育的兴趣、锻炼时间、锻炼方法等问题设计的问卷,并对几所院校的1200人发放了问卷,问卷函盖了一至四年级的需要学生.其中,对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98.7%,对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87份,有效问卷1180份,有效率为99.1%。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2.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结果与分析

从12所体育高等院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共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在大一时开设普修课,多以球类滑冰为主,第二学期开设武术,传统体育和田径,三、四学期开设专选课;二是从大一时就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专选课,选课内容多数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结合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到大二是不允许重复选项,到冬季一律开设冰上课,硕士研究生开设一年的体育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意愿统选择;三是普修课从大一上到大二内容统一多以田径、球类为主,目标明确必修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研一开设健身体育课。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体的形式以第三种据多占所调查的50%,它的优点是体育课函盖整个大学的学习期间,为健康工作5O年,快乐生活一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形式上看也比较灵活,第三种形式最小,所占的比例为8.7%,这种形式继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比较强化,但对增强体质,掌握三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种形式占所调查的20%占次席这种形式突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去从事运动既有兴趣又有乐趣,在快乐中掌握一些体育的知识和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供了条件.第一种形式占所调查的16.7%,它是从第三种形式演变过来的这种形式既兼顾增强体质、三基教学又可根据学生的选择灵活的去培养学习的兴趣。

2.2黑龙江省普通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形式的结果与分析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所遵循凯洛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引进了不少国外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以日本的为多)但从整体上说,体育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并不明显,仍存在许多弊端.下面就是我们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公共体育课的整体构思,即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三、四年级以体育俱乐部形式开设体育课,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包括运动科学保健和运动实践三部分,一般要求学生在1―2级完成规定学分的必修保健体育课,同时把早操、课外活动列人体育考核的内容之一,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我们把这一设想与前面的四种一同以问卷的形式向学生做了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广大学生都非常喜欢第5种教学形式该形式问卷调查中占66。2%,因为这种教学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极积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中去从事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思想主张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向和习惯.另外它与以往体育课程只把体育课教学列入课程范围,课外体育活动被视为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的看法不同,它是以整体的观点,将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统一于同一课程范围,并将选修课与体育俱乐部两种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体育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的新的课程思想,其目的是更有效地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调查中还发现第三种教学形式只占2.3%说明多数学生不太喜欢普修课,它的教学内容不是符合所有的学生,就教学内容来说普修课仍然主要以球类、田径、武术等主要内容来安排教学活动而大部分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教学中连续地接触这些内容,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学生对体育教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2.3黑龙江省普通院校选修体育教学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就黑龙江省来说,最早开设体育选修的学校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当时所开设的项目无非就是足、篮、排、武术、田径.后来随关社会的发展,更多的体育项目逐渐走人大学校园,为大学的体育选修课注人了活力,但从调查结果看出很多陌生的项目在学校开展的并不好,有的脱离了本校的实际、有的不知如何开展,有的所报人数甚少,各别的学校为了充数开了不具备开课条件的课,结果事与愿违。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健美操、足、篮、排、乒乓球、羽毛球是开展的非常普及的项目,这其中足、篮、排是开展的比较早的项目,而在较早的项目中武术和田径落到了次席,说明这两个项目的趣味性不如足篮排,而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深受同学们欢迎,说明这三个项目已深深的被中华民族文化所包容,轮滑在调查中依据4位,是因为它的技术特点与滑冰近似学生爱屋及乌,很自然的对它产生了兴趣.处在后几位的有的是因为该项目竞技性太强,与学生的自身基础、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有关,有的是项目很好,趣味性也很强,但缺少该项目的教师,如蹴球集娱乐与竞技于一身,场地简单,设备低廉,易于普及又有深厚的文化低蕴,但是懂这个项目的教师太少。

2.4普通高校俱乐部运动的分析

高校俱乐部是采取按运动项目设置的,它是对运动项目进行管理的方法.一般来说高校体育俱乐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是比较早就形成的.它是以拓展学校体育功能,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和行为为主要目标,它主要以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出现,一直被各大学普遍采用,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课内体育俱乐部是近几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它以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为依托,广泛的借鉴国外的一些模式,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而形成;课内外结合的俱乐部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提出的,它是以终身教育的思想为指导,课内外一体化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成立俱乐部的大学逐年增加,有的隶属公共部,有的隶属学工部,有的隶属团委,但发挥的作用是相同的,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体育俱乐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打破了传统的相对落后的教学模式,使整个高校的体育教学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把体育课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的拓展了高校体育教育的空间;第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认为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可以在行为中展示出来.可以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第三,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2.5与日本东京大学教学的对比分析

东京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龙头,设有法学、文学、理农,经济,药教育教养等十学部(院)共有教职员各约4000人,学生24000人,东京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由东京大学生命环境系下属的身体运动科学研究室负责,该研究室目前共有22名教师和2名教务人员,开设各1年的身体运动和健康科学讲义必修课程以及运动实技必修课,其中面向一年级学生的运动计划设计和人体的基本运动主要讲授体力测定的基本方法利进行体力测定实习,类似于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第二学期的呼吸循环与健康有关的生理学知识,这些科目称为“共通授业”,为一年级学生的必选科目,面向二年级学生开设运动实技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身体的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2006年东大冬季学期的运动实技科目有13个运动项目,两个综合课程(体能训练,在方传统体育)。除此之外,作为学生活动课程的体育会或俱乐部是日本东大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大的在校生,研究生、毕业生和教职员都可以加人运动会.会员有权参加各种项目讲习会和其他运动会组织的活动,场地设施的使用,运动器材的租用等.目前东大运动会共有48个正式注册的运动部,而我们的整体构思是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2O左右个运动项目,其中民族项目不少于四项,因为我们的基础体育教育不如发达国家,必须从体育兴趣爱好的角度去开发学生的体育潜能,另外,我们必须结合我们本省的实际情况,如场地设施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我们就在冬春之交和秋冬之交去完成1O学时的理论课,主要讲授运动处方的制订,人体的基本运动,专项的规则,才判方法和技战术,在三、四年级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体育课,俱乐部以体育部牵头,由教务处来注册。每个俱乐部必须有l一2名体育教师做指导,每年有2―4学分,学生的成绩,主要根据出勤率,学习态度,运动的体会努力和进步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有时也包括技能评定,每个俱乐部每年要有内部比赛二、三次,专题讲座1―2次,每周的下午都有活动.研究生开设保健体育科目,内容有运动科学保健和实践,在实践课中我们选择了10项左右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主要以本地开设的比较普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保健方面主要讲授民族传统养生内容,从而更具有地方特色,突出了民族体育在普通高校中应有的地位。

3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没有跟上教育改革的大潮有的教学模式已不受学生欢。

(2)有的学校也进行改革的试尝但没有与本校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项目的设计上求多,求新求异,脱离北方特点。

(3)公共体育课的整体设计即考虑了东北的特点突出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4)黑龙江省大学体育应采取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构成具有地域和学校特色,丰富合理的学科课程结构而不应局限于运动项目的多样化。

(5)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建设把学生体育俱东部和社团活动纳入体育课程建设的轨道,拓宽体育学科课程时空的局限。

思想品德课导行略谈

略谈高校太极拳教学方式论文

略谈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

化学实验的前奏和尾声--略谈玻璃仪器的洗涤

试析对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思考论文

略谈电视安全播出平台设计论文

地方性高校图书馆收集、和利用地方文献浅议

略谈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论文

略谈英语教学中错误分析理论的应用

小学音乐教学与创新教育探索论文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略谈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论文(合集14篇)】相关文章:

浅谈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论文2022-06-11

公共体育课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2022-11-14

侨乡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2023-10-18

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2023-01-18

社会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2022-04-30

试析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2022-04-29

华中师范大学足球射门,教工尽展风采2022-12-18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略谈2023-09-12

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2023-03-24

略谈学生语感的培养202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