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通用17篇)由网友“将匀升”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
《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
在我看来,秋雨先生的散文一贯带有着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这篇《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他踏入承德避暑山庄游览时的一些联想。他从清朝初入中原汉族读书人的反抗开始谈起,着重谈了一下他对康熙皇帝卓越的一生的看法。
我想这篇文章核心想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清兵刚刚入主中原时,中原的汉人抱着极大的抵触情绪,把入关的满族人看作“外国的侵略军”,而对灭亡了的明朝抱以同情,对朱姓子弟建立的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充满了幻想,希望他们能够励精图治,把清兵赶出关外,恢复汉人的政权。总结起来就是孙中山先生200多年以后提出了的反帝提纲“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这种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于满汉两个民族缺乏文化认同。满族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崇尚武功而文明程度不高,与在中原大地上沿袭农耕文明,崇尚四书五经的汉族人相比,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汉族人担心清朝统治者会沿用自己民族的价值观进行统治,给汉民族的文化带来灭绝性的打击。于是,对清廷恐惧和愤怒在中原大地上蔓延,各种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起义此起彼伏。清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而改变这种情况的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的学识的渊博和人格的健全足以让我们现代人敬佩地五体投地。他竟然比历届明朝皇帝更加精通汉族的文化,“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亲自与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讨论。”他在位的时候,主持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都在发挥着作用。
他对西学的重视也让人对他刮目相看。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天文等学科,他都兴致勃勃地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刻苦钻研。他还下令翻译西方的许多自然科学著作,对动了他们在中国的传播。
在康熙年间,汉族知识分子的内心逐渐软化。看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他们对清廷的态度由坚决抵抗逐渐转变为接受、合作。满汉的文化认同逐渐在加强,民族趋向融合。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打量康熙帝时,大多数都是正面的评价。我想,究其原因是,康熙皇帝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主要是文化上的认同。作为国君,他认真吸收汉族文化,至少作出了一种很高的姿态,表明他尊重汉族文化。同时,他也赢得了汉族人的尊重和认可。这种互相之间的尊重、包容为紧接而来的盛世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在处理今天的民族问题时,我们也应当多借鉴康熙帝的做法,避免“增进民族团结”成为一句空话,把它变成实实际际的行动。改善民族关系,互相尊重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篇2:《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
《一个王朝的背影》读后感
01月13日 由《一个王朝的背影》想到的 忘了是去年还是前年,老姨、叔叔他们去叔叔的老家河北,说要去避暑山庄,还问了问我去不去。我当时实在没什么兴趣,心想还不如在家吹吹空调呢!于是就没去。现在想想的确有点遗憾。 避暑山庄,这对于我是个陌生的地方,但我却常常读到或听到一些关于它的言论,也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见到过。我知道这是清代皇帝的行宫,其他的就没什么了解了。读了 余秋雨先生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之后,才对这座建筑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许多感叹。 很不夸张的说,除了课本上必读的课文,我自己几乎从没读过这样的文章,或者说这样的散文。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一种沉重,这种沉重是对于避暑山庄的,也是对清朝的,还有对中国整个古代史的。也许我对于这么大的一个话题理解的还不够,但我认为我已经能够读懂一些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的感情了,这是一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惋惜。 避暑山庄是康熙皇帝修建的。康熙,我了解他是通过一部影视作品《康熙王朝》。我相信,既然是影视作品,就一定会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或多或少的改编,所以,我了解的康熙是一个表面的康熙,是各种光环所笼罩下的康熙。我认为,康熙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年轻的他铲除了鳌拜势力、吴三桂势力,仅这两点便足以使我对他产生钦佩之情。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这样说道:“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的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我想,避暑山庄对于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避暑山庄其实就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我认为,避暑山庄是他苦心经营的一个文化安居地。在避暑山庄,他不仅仅只是休息,而是同时也在用心的学习。他作为一个满族人,不但把热忱献给了满族文化,更是潜心研究了汉族的文化。即使如此,他还不满足,依然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如此勤奋的一个皇帝,我们是不是应该称赞一番呢?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汉族文化逐渐接纳了满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渐渐融合,汉族不再犀利地排斥满族,这更像一个大家了。他对于文化的重视,是我们不得不拍手叫好的。而避暑山庄便成为了记载他诸多功绩的地方。避暑山庄里有许多石碑,上面记载着皇帝们的光辉事迹。 康熙之后,雍正、乾隆等等皇帝也在此留下了许多印记,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依然是这个建筑的创建人,“避暑山庄”四个字的执笔者,一个勤奋智慧的皇帝――康熙。 他留给我们许多,如文化的融合,且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王朝的背影》就是在写这文化的。但是,这好不容易被融合的文化,到了清末之后,却又渐渐失去了平衡。以至于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自杀。 当一种文化流逝的时候,“总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打下最后一个句点。”这句话,读起来真的不是滋味。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想想我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用得着为什么文化的事着急吗?也许,理论上不用。就算用,一己之力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重要的不是用还是不用,而是我们内心到底有没有这个概念。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写得再好,不能唤起真正的效应,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作为一个读了文章后自认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又怎能放弃这样一个洗涤自己的机会呢?只要我们的心中有文化根源,那么这种文化决不会消逝! 想到这里,杯中的茶已经渐渐失去温度,夜也已经更深了。我没有想过用一些时间来进行阅读,进行思考究竟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此时此刻,我并不觉得这些宝贵的时间浪费掉了,而是觉得这一段时间我的内心很充足。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个时间在做什么,也许是沉迷在血腥的网络游戏中,也许是悠闲地听着音乐,也许是认真地学习。就连平常的这个时间的我,也许都是在做一些消遣的事。时间总是这样,当它不知不觉地从你身边溜走时,才发现它的珍贵。事实证明,用人生有限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会让自己更加愉悦。篇3: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关于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关于背影的话题作文:一个王朝的背影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散文集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最为有名。《文化苦旅》曾领“文化大散文”风气之先,作者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的散文,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最获好评,有评论家誉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邓涩难明”。
一个王朝的背影(节选)
余秋雨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这几年才被旅游者搅得有点热闹……
山庄很大,本来觉得北京的颐和园已经大得令人咋舌,它竞比颐和园还大整整一倍,据说装下八九个北海公园是没有问题的。我想不出国内还有哪个古典园林能望其项背。
山庄外面还有一圈被称之为“外八庙”的寺庙群,这暂不去说它,光说山庄里面,除了前半部有层层叠叠的宫殿外,主要是开阔的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尤其是山区,几乎占了整个山庄的八成左右,这让游惯了别的园林的人很不习惯。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皇家园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适,有的也会堆儿座小山装点一下,哪有像这儿的,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荚观念和人生观念。
山庄里有很多楹联和石碑,上面的文字大多由皇帝们亲自撰写……一路走去,终于可以有把握地说,山庄的营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
首先是康熙,山庄正宫午门上悬挂着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撇捺间透露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可以想见他首次踏进山庄时的步履也是这样的。
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r,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已经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他每次都要经过长城,长城多年失修,已经破败。对着这堵受到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城墙,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来的,没有吴三桂也绝对进得了,那么长城究竟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这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里呢?他思考的结果,可以从1691年他的一份上谕中看出个大概。那年5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就好。
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得安民”云云说得过于堂皇而蹈空,实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总之,软硬两手最后都汇集到达一座行宫、这一个山庄里来了,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参加了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逐年轮换是为了生态保护),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八旗官兵在皇帝的统一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齐声呐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康熙身强力壮,骑术高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大臣由衷惊服,因而他本人的猎获就很多。晚上,营地上篝火处处,肉香飘荡,人笑马嘶,而康熙还必须回帐篷里批阅每天疾驰送来的奏章文书。康熙一生身先士卒打过许多著名的仗,但在晚年,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须知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气无力病恹恹的皇帝,他们即便再“内秀”,也何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
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挺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支等大问题,而且大多很有成效,功泽后世。由于强健,他还愿意勤奋地学习,结果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
谁能想得到呢,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历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大几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探讨,并命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令访求遗散在民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地盖天,直到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还离不开这些极其重要的工具书。他派人通过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在他倡导的文化气氛下,涌现了一大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文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几乎很少有朝代能与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经常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愤学习,真正弄通西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这一切,居然与他所醉心的“国学”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天射猎三百一十八只野兔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连串重大的政治行为、军事行为、经济行为互不排斥!我并不认为康熙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类;我想说的只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较健全。有时,个人的生命力和人格,会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范文网 )与他相比,明代的许多皇帝都活得太不像样了,鲁迅说他们是“无赖儿郎”,确有点像……康熙与他们正相反,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避暑山庄就是他这种生命方式的一个重要吐纳口站,因此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一所“吉宅”。
篇4:一个王朝的背影话题作文
关于一个王朝的背影话题作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散文集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最为有名。《文化苦旅》曾领“文化大散文”风气之先,作者依仗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的散文,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最获好评,有评论家誉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邓涩难明”。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这几年才被旅游者搅得有点热闹……
山庄很大,本来觉得北京的颐和园已经大得令人咋舌,它竞比颐和园还大整整一倍,据说装下八九个北海公园是没有问题的。我想不出国内还有哪个古典园林能望其项背。
山庄外面还有一圈被称之为“外八庙”的寺庙群,这暂不去说它,光说山庄里面,除了前半部有层层叠叠的宫殿外,主要是开阔的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尤其是山区,几乎占了整个山庄的八成左右,这让游惯了别的园林的人很不习惯。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皇家园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适,有的也会堆儿座小山装点一下,哪有像这儿的,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荚观念和人生观念。
山庄里有很多楹联和石碑,上面的文字大多由皇帝们亲自撰写……一路走去,终于可以有把握地说,山庄的营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
首先是康熙,山庄正宫午门上悬挂着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撇捺间透露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详,可以想见他首次踏进山庄时的步履也是这样的.。
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r,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等于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打理了一遍,使自己从一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已经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他每次都要经过长城,长城多年失修,已经破败。对着这堵受到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城墙,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来的,没有吴三桂也绝对进得了,那么长城究竟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这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里呢?他思考的结果,可以从他的一份上谕中看出个大概。那年5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就好。
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得安民”云云说得过于堂皇而蹈空,实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总之,软硬两手最后都汇集到达一座行宫、这一个山庄里来了,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参加了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逐年轮换是为了生态保护),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八旗官兵在皇帝的统一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齐声呐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康熙身强力壮,骑术高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大臣由衷惊服,因而他本人的猎获就很多。晚上,营地上篝火处处,肉香飘荡,人笑马嘶,而康熙还必须回帐篷里批阅每天疾驰送来的奏章文书。康熙一生身先士卒打过许多著名的仗,但在晚年,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须知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气无力病恹恹的皇帝,他们即便再“内秀”,也何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
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挺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支等大问题,而且大多很有成效,
功泽后世。由于强健,他还愿意勤奋地学习,结果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
谁能想得到呢,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历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大几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探讨,并命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令访求遗散在民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地盖天,直到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还离不开这些极其重要的工具书。他派人通过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在他倡导的文化气氛下,涌现了一大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文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几乎很少有朝代能与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经常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愤学习,真正弄通西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篇5:余秋雨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老人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我小学的同学全是汉族,没有满族,因此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一种共同语言。好像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遭,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给瓜分了。于是,在闪闪泪光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卖国贼,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气节。我们似乎也知道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强,关键就在于清代,而辛亥革命的启蒙者们重新点燃汉人对清人的仇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化”的口号,又是多么有必要,多么让人解气。清朝终于被推翻了,但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冤孽般的存在。
年长以後,我开始对这种情绪产生警惕。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由姓氏正统论扩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统论。这种观念要比姓氏正统论复杂得多,你看辛亥革命的闯将们与封建主义的姓氏正统论势不两立,却也需要大声宣扬民族正统论,便是例证。民族正统论涉及到几乎一切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许多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是一个在今后仍然要不断争论的麻烦问题。在这儿请允许我稍稍回避一下,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既然说到了唐太宗,我们又不能不指出,据现代历史学家考证,他更可能是鲜卑族而不是汉族之后。
如果说先后在巨大的社会灾难中迅速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两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帝王都不是汉族,如果我们还愿意想一想那位至今还在被全世界历史学家惊叹的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那么我们的中华历史观一定会比小学里的历史课开阔得多。
汉族当然非常伟大,汉族当然没有理由要受到外族的`屠杀和欺凌,当自己的民族遭受危难时当然要挺身而出进行无畏的抗争,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这些都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不能由此而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把中华历史的正义、光亮、希望,全都押在汉族一边。与其他民族一样,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入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
《桃花扇》中那位秦淮名妓李香君,身份低贱而品格高洁,在清兵浩荡南下、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节保持着多大的民族气节!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她和她的恋人侯朝宗为抗清扶明不惜赴汤蹈火、奔命呼号的时候,恰恰正是苟延残喘而仍然荒淫无度的南明小朝廷,作践了他们。那个在当时当地看来既是明朝也是汉族的最后代表的弘光政权,根本不要她和她的姐妹们的忠君泪、报国心,而只要她们作为一个女人最可怜的色相。李香君真想与恋人一起为大明捐躯流血,但叫她恶心的是,竟然是大明的官僚来强逼她成婚,而使她血溅纸扇,染成“桃花”。“桃花
扇底送南朝”,这样的朝廷就让它去了吧,长叹一声,气节、操守、抗争、奔走,全都成了荒诞和自嘲。《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老夫子的后裔,连他,也对历史转捩时期那种盲目的正统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把这种怀疑,转化成了笔底的灭寂和苍凉。
对李香君和候朝宗来说,明末的一切,看够了,清代会怎么样呢,不想看了。文学作品总要结束,但历史还在往前走,事实上,清代还是很可看看的。
为此,我要写写承德的避暑山庄。清代的史料成捆成扎,把这些留给历史学家吧,我们,只要轻手轻脚地绕到这个消夏的别墅里去偷看几眼也就够了。这种偷看其实也是偷看自己,偷看自己心底从小埋下的历史情绪和民族情绪,有多少可以留存,有多少需要校正。
篇6:关于历史的文章欣赏:一个王朝的背影
窗外,仅剩一个王朝的背影。
我极力远眺,不堪入目的往事竟有重浮现在眼前。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当翻开历史课本,屈辱的清朝史不免令我心生憎恶。“明修长城清修庙”,承德的避暑山庄——人们心中的长城,或只是君王避难的场所?打着富丽堂皇的名号,望着君主佝偻的身躯蜷缩在这里。
英国文艺复兴有莎士比亚,意大利有但丁,法国启蒙运动有雨果为人民打开天窗,纵观整个清朝,难道就没有一名贤君打开那扇封闭的窗吗?明修长城清修庙,历代君王修建长城,望以此保护自己的版图,可它们都相继灭亡了,而清朝本身就是破长城而入的,因此长城究竟作用何在?康熙提出了设想:长城虽坚固,但筑不到人们心中。于是他修起了避暑山庄——人们心中的长城。长城是一扇上了锁的窗,而康熙此刻要打开它,探寻窗外的世界。
静坐山庄之中,看四面竹树环合,幽静闲适,别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清幽之感。中间横置一把罗圈椅,窗外是整个中华大地,一望无际。面对这辽阔的疆域,这太平的天下,试问谁能不感到自豪与骄傲!由此而言,康熙的长城是否比秦始皇的更高明些呢?
可事情的发展总难以与想象相吻合,照理说康熙的长城为后人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并指明了道路,但经他一人之力,终究未使人们茅塞顿开。
明君难求,一个好的设想,难以将其付诸于实践,当乾隆,一个较为清明的君主厉声喝斥外国使团时,这扇窗就已经被彻底关闭了。闭关锁国,诸如此类荒诞之事,令这扇窗感到了焦虑。而乾隆之子,嘉庆对此山庄更是怀着一种畏惧之感,心中的长城怕是难以筑起,对外开放的理想,随避暑山庄的窗紧闭了。
几百年,落叶堆积了好几层。窗外,国外的运动进行了不计其数,而窗内呢,与世隔绝,但少了桃花源的闲适。这里,布满了灰尘。自清初鲜亮,至晚清的颓唐,可想而知,这是个落魄的王朝。鸦片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咸丰这个可怜的黄帝,只得在避暑山庄苟且偷生,偶尔向窗外的南方忧愁的目光。
避暑山庄这座建筑,亲眼目睹了清朝的繁荣,又随它共品艰难。不论窗户关与否,他都是清朝的灵魂所在,如今,康熙的长城轰然倒塌了,不似万里长城般被炮火攻陷,而是亡于君主的荒淫。避难的山庄,悄怆幽邃,荒草凄迷,暮鸦回墙,旧墙斑驳,而窗户紧紧地锁着。这扇窗是康熙的清朝,可清朝把它丢弃了,连一个君王,一把辉煌的交椅都不剩。清朝是可怜的,可满怀期待的康熙是落魄的!只看见开窗的盛世,却没有看到变革与衰落,清朝没有被毁灭,但是此刻它比被毁灭更令人憎恶。
避暑山庄不再是长城了,他只是一个邪恶的象征,是唤起民族反抗的标志,它只能紧闭着窗,叫人不发现它。
清朝灭亡后,王国维大学者在颐和园自杀了,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他并非死于政治斗争,或是为清朝效忠,他只是死于一种文化。他自尽于皇家园林之中,或许只是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清朝的每一个统治者都有一扇心窗,都隐约能看见窗外的辉煌。康熙下了一步好棋,他即将打开自己的心窗,只是岁月不饶人。而后代们,与其说他们关闭了康熙之窗,不如说他们打造了自己的窗。
一个王朝最令人钦佩的不是他的辉煌,而是那些文质彬彬之人,渴望开窗之人,亦或是它的背影。
如今的现代中国,算是打开了康熙所向往的窗。然而转念想之,即使打开了我们想开的窗,领略了窗外的美景又如何呢?即使成功了又如何呢?不过是站在窗口远眺的一员罢了。而窗外又是多么抽象,伸手却恍如隔世。
都是亿万人中的一员,都是站在窗口的一员,没有后面的一个个背影,哪有成功者一睹美景的可能?成功者不过是个压榨着。
窗外的黎明,离不开我的背影。
公众号:疏香心语
篇7:王朝的背影散文
王朝的背影散文
去往东北,除了十四年的抗日史,还有必定要读的一段是近3的清史。很奇怪的,严格讲来,清朝属于外族入侵,却不曾有读元史时的轻慢和鄙夷。成吉思汗、忽必烈,铁蹄所到之处,大地颤抖,文明践踏,勇则勇已,毕竟难脱游牧民族的野气。而多尔衮率清兵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以为是历史的重演,不曾想,他们就此华丽丽地转身,端坐庙堂,恩威并施,一副长袖善舞的模样。读过那么多年历史,能完整记下历代君主的似乎只有清朝。不记得是谁曾经评价过,“清朝的每一位君主单独拿出来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里都不失为一位名君”。当然,我想,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剔除了宣统的,12岁的孩子,很难说得上有多少治理大业的宏伟志向和过人手腕。然后,细细历数,从皇太极到光绪,除天赋有别外,无一例外的,一概勤勉好学。看其中的.代表人物,康熙、乾隆,这祖孙俩虽然有蛮族人统治大兴文字狱残暴惨烈的一面,但骨子里的风雅、睿智却让历代帝王失去颜色。
来到关外,我们是倒着读那段历史的,最先遇到的是伪满皇宫。严格来讲,伪满不是清朝的历史,但因为有了溥仪,似乎跟清朝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清朝以幼主入主中原为开篇,以幼主逊位为结局,这样的历史呼应多少有点悲凉。如果不是伪满,溥仪应该是清朝十二帝中面貌最为模糊的一位吧,一切都还来不及,留给他的只有偌大寂静得怕人的紫禁城,唯一能做的大约也就是爬上屋顶看看墙外飞翔的信鸽而已。因为伪满,他除了“末代皇帝”的称号外又多了一个“傀儡”的名号。不知道当时是谁选的长春,这个城市,我不喜欢。一下车,光灿灿的日光,炫得人睁不开眼。那个“皇宫”,不中不西,不土不洋,阴郁逼仄,人处其中,一副坐困愁城的模样,我也不喜欢。
车行三个小时,来到沈阳,一下豁然开朗起来,满族的龙兴之地,果然不同一般模样。急于想去看的,当然是沈阳故宫。看过北京故宫,历经两朝修缮,其雕梁画栋、精美绝纶,自然难有建筑能望其项背。但当年看过北京故宫后,立马飞奔想去看的是南京明故宫遗址,当然已是断壁残垣、荒草离离,但依然大爱,因为其简朴和大气。沈阳故宫果然也没有让我失望。我们是从皇太极修建的部分宫殿进门的,一如明故宫,因为是开国,所以还没来得及故弄玄虚,还没学会拿乔作势,一派自然天成的模样。大殿、后宫,简朴得近乎于寒酸,但一律大开大合,方正大气。站在努尔哈赤修建的十王亭前,看大政殿异于常见宫殿的八角造型,那战旗猎猎,铁骑滚滚,杀声震天,势如破竹的阵仗如在眼前。君臣一处办公,这也只有在起事之初才会如此不拘小节吧。于是,所有的起初都有了脉脉温情和肝胆相照,让我们这样的后来人看遍所有的骨肉相残和君臣反目后有了一点点的暖意。大政殿据说就是福临登基之地,当年他有几岁?三岁?六岁?九岁?记不清了。清朝似乎有幼主登基的传统,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宣统,无不如此,但一个个既不荒滛无耻,也不残暴无道,愣是不照着前朝的传统来演,实在也是异数。
沈阳故宫还有一部分是乾隆巡幸时所建,现在并不对外开放,我也并不觉遗憾。自清兵入关后,满蒙一统天下,清朝历代君主的眼光都投向了北方,他们“木兰秋猎”,他们建热河行宫,他们修外八庙。当年去承德避暑山庄时,惊诧于那里的青山绿水和香烟缭绕,一派氤氲山水、慈眉善目的模样,“这些满族人,他们想要干什么呀?!”记得当时曾这样感慨。然后才知道,他们果然是高杆,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我们不仅能在马背上得天下,我们还能下马治天下!”因为这样的政策,沈阳故宫自然不会太过兴盛吧。偶尔回来看看,想想,缅怀一下,保持现状就可以了。
篇8: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赏读
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赏读
一
我们这些人,对清代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了,这是清代的尾声。年迈的老师一哭,孩子们也跟着哭,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得开。
老人的眼泪和孩子们的眼泪拌和在一起,使这种历史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我小学的同学全是汉族,没有满族,因此很容易在课堂里获得一种共同语言。好像汉族理所当然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为什么要来抢夺呢?抢夺去了能够弄好倒也罢了,偏偏越弄越遭,最后几乎让外国人给瓜分了。于是,在闪闪泪光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汉奸,什么是卖国贼,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气节。我们似乎也知道了中国之所以落后于世界列强,关键就在于清代,而辛亥革命的启蒙者们重新点燃汉人对清人的仇恨,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化”的口号,又是多么有必要,多么让人解气。清朝终于被推翻了,但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冤孽般的存在。
年长以後,我开始对这种情绪产生警惕。因为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伸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统论,刘汉、李唐、赵宋、朱明……在同一姓氏的传代系列中所出现的继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财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觊觎,即便有一千条一万条道理,也站不住脚,真伪、正邪、忠奸全由此划分。由姓氏正统论扩而大之,就是民族正统论。这种观念要比姓氏正统论复杂得多,你看辛亥革命的闯将们与封建主义的姓氏正统论势不两立,却也需要大声宣扬民族正统论,便是例证。民族正统论涉及到几乎一切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许多著名人物和著名事件,是一个在今后仍然要不断争论的麻烦问题。在这儿请允许我稍稍回避一下,我需要肯定的仅仅是这样一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既然说到了唐太宗,我们又不能不指出,据现代历史学家考证,他更可能是鲜卑族而不是汉族之后。
如果说先后在巨大的社会灾难中迅速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康雍乾盛世”的两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帝王都不是汉族,如果我们还愿意想一想那位至今还在被全世界历史学家惊叹的建立了赫赫战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那么我们的中华历史观一定会比小学里的历史课开阔得多。
汉族当然非常伟大,汉族当然没有理由要受到外族的屠杀和欺凌,当自己的民族遭受危难时当然要挺身而出进行无畏的抗争,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无耻之徒当然要受到永久的唾弃,这些都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不能由此而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把中华历史的正义、光亮、希望,全都押在汉族一边。与其他民族一样,汉族也有大量的污浊、昏聩和丑恶,它的统治者常常一再地把整个中国历史推入死胡同。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有可能作出超越汉族正统论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未必是倒退。
《桃花扇》中那位秦淮名妓李香君,身份低贱而品格高洁,在清兵浩荡南下、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节保持着多大的民族气节!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她和她的恋人侯朝宗为抗清扶明不惜赴汤蹈火、奔命呼号的时候,恰恰正是苟延残喘而仍然荒淫无度的南明小朝廷,作践了他们。那个在当时当地看来既是明朝也是汉族的最后代表的弘光政权,根本不要她和她的姐妹们的忠君泪、报国心,而只要她们作为一个女人最可怜的色相。李香君真想与恋人一起为大明捐躯流血,但叫她恶心的是,竟然是大明的官僚来强逼她成婚,而使她血溅纸扇,染成“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这样的朝廷就让它去了吧,长叹一声,气节、操守、抗争、奔走,全都成了荒诞和自嘲。《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老夫子的后裔,连他,也对历史转捩时期那种盲目的正统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把这种怀疑,转化成了笔底的灭寂和苍凉。
对李香君和候朝宗来说,明末的一切,看够了,清代会怎么样呢,不想看了。文学作品总要结束,但历史还在往前走,事实上,清代还是很可看看的。
为此,我要写写承德的避暑山庄。清代的史料成捆成扎,把这些留给历史学家吧,我们,只要轻手轻脚地绕到这个消夏的别墅里去偷看几眼也就够了。这种偷看其实也是偷看自己,偷看自己心底从小埋下的历史情绪和民族情绪,有多少可以留存,有多少需要校正。
二
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家园林,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虽然闻名史册,但久为禁苑,又地处塞外,历来光顾的人不多,直到这几年才被旅游者搅得有点热闹。我原先并不知道能在那里获得一点什么,只是今年夏天中央电视台在承组织了一次国内优秀电视编剧和导演的聚会,要我给他们讲点课,就被他们接去了。住所正在避暑山庄背後,刚到那天的薄暮时分,我独个儿走出住所大门,对着眼前黑黝黝的山岭发呆。查过地图,这山岭便是避暑山庄北部的最后屏障,就像一张罗圈椅的椅背。在这张罗圈椅上,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奇怪的是,整个中华版图都已归属了这个王朝,为什么还要把这张休息的罗圈椅放到长城之外呢?清代的帝王们在这张椅子上面南而坐的时候在想一些什么呢?月亮升起来了,眼前的山壁显得更加巍然怆然。北京的故宫把几个不同的朝代混杂在一起,谁的形象也看不真切,而在这里,远远的,静静的,纯纯的,悄悄的,躲开了中原王气,藏下了一个不羼杂的清代。它实在对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诱惑,于是匆匆讲完几次课,便一头埋到了山庄里边。
山庄很大,本来觉得北京的颐和园已经大得令人咋舌,它竟比颐和园还大整整一倍,据说装下八九个北海公园是没有问题的。我想不出国内还有哪个古典园林能望其项背。
山庄外面还有一圈被称之为“外八庙”的寺庙群,这暂不去说它,光说山庄里面,除了前半部有层层叠叠的宫殿外,主要是开阔的湖区、平原区和山区。尤其是山区,几乎占了整个山庄的八成左右,这让游惯了别的园林的人很不习惯。园林是用来休闲的,何况是皇家园林大多追求方便平适,有的也会堆几座小山装点一下,哪有像这儿的,硬是圈进莽莽苍苍一大片真正的山岭来消遣?这个格局,包含着一种需要我们抬头仰望、低头思索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念。
山庄里有很多楹联和石碑,上面的文字大多由皇帝们亲自撰写,他们当然想不到多少年后会有我们这些陌生人闯入他们的私家园林,来读这些文字,这些文字是写给他们后辈继承人看的。朝廷给别人看的东西很多,有大量刻印广颁的官样文章,而写在这里的文字,尽管有时也咬文嚼字,但总的来说是说给儿孙们听的体己话,比较真实可信。我踏着青苔和蔓草,辩识和解读着一切能找到的文字,连藏在山间树林中的石碑都不放过,读完一篇,便舒松开筋骨四周看看。一路走去,终于可以有把握地说,山庄的营造完全出自一代政治家在精神上的强健。
首先是康熙,山庄正宫午门上悬挂着的“避暑山庄”四个字就是他写的,这四个汉字写得很好,撇捺间透露出一个胜利者的从容和安祥,可以想见他首次踏进山庄时的步履也是这样的。他一定会这样,因为他是走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长途才走进山庄的,到这里来喘口气,应该。
他一生的艰难都是自找的。他的父辈本来已经给他打下了一个很完整的华夏江山,他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年轻轻一个孩子,坐享其成就是了,能在如此辽阔的疆土、如此兴盛的运势前做些什么呢?他稚气未脱的眼睛,竟然疑惑地盯上了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一个自恃当初做汉奸领清兵入关有功、拥兵自重于南方的吴三桂。平心而论,对于这样与自己的祖辈、父辈都有密切关系的重要政治势力,即便是德高望重的一代雄主也未免下得了决心去动手,但康熙却向他们、也向自己挑战了,十六岁上干脆个继承者变成了创业者。他成熟了,眼前几乎已经找不到什么对手,但他还是经常骑着马,在中国北方山林草泽间徘徊,这是他祖辈崛起的所在,他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和事业的依托点。
他每次都要经过长城,长城多年失修,已经破败。对着这堵受到历代帝王切切关心的城墙,他想了很多。他的祖辈是破长城进来的,没有吴三桂也绝对进得了,那么长城究竟有什么用呢?堂堂一个朝廷,难道就靠这些砖块去保卫?但是如果没有长城,我们的防线又在哪里呢?他思考的结果,可以从1691年他的一份上谕中看出个大概。那年五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的上谕是: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我对埋在我们民族心底的“长城情结”一直不敢恭维,读了康熙这段话,简直是找到了一个远年知音。由于康熙这样说,清代成了中国古代基本上不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此我也觉得不无痛快。当然,我们今天从保护文物的意义上修理长城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不把长城永远作为中华文明的最高象征就好。
康熙希望能筑起一座无形的长城。“修得安民”云云说得过于堂皇而蹈空,实际上他有硬的一手和软的一手。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他们的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而且还为他们准备下各自的宗教场所,这也就需要有热河行宫和它周围的寺庙群了。总之,软硬两手最后都汇集到这一座行宫、这一个山庄里来了,说是避暑,说是休息,意义却又远远不止于此。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这不能不说是康熙的大本事。然而,眼前又是道道地地的园林和寺庙,道道地地的休息和祈祷,军事和政治,消解得那样烟水葱茏、慈眉善目,如果不是那些石碑提醒,我们甚至连可以疑惑的痕迹都找不到。
避暑山庄是康熙的“长城”,与蜿蜒千里的秦始皇长城相比,哪个更高明些呢?
康熙几乎每年立秋之后都要到“木兰围场”参加一次为期二十天的秋猎,一生参加了四十八次。每次围猎,情景都极为壮观。先由康熙选定逐年轮换的狩猎区域(逐年轮换是为了生态保护),然后就搭建一百七十多座大帐篷为“内城”,二百五十多座大帐篷为“外城”,城外再设警卫。第二天拂晓,八旗官兵在皇帝的统一督导下集结围拢,在上万官兵齐声呐喊下,康熙首先一马当先,引弓射猎,每有所中便引来一片欢呼,然后扈从大臣和各级将士也紧随康熙射猎。康熙身强力壮,骑术高明,围猎时智勇双全,弓箭上的功夫更让王公大臣由衷惊服,因而他本人的猎获就很多。晚上,营地上篝火处处,肉香飘荡,人笑马嘶,而康熙还必须回帐篷里批阅每天疾驰送来的奏章文书。康熙一生身先士足打过许多著名的仗,但在晚年,他最得意的还是自己打猎的成绩,因为这纯粹是他个人生命力的验证。17康熙自“木兰围场”行猎后返回避暑山庄时曾兴致勃勃地告谕御前侍卫:
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口,哨获之鹿已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朕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这笔流水帐,他说得很得意,我们读得也很高兴。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须知中国历史上多的是有气无力病恹恹的皇帝,他们即便再“内秀”,也何以面对如此庞大的国家。
由于强健,他有足够的精力处理挺复杂的西藏事务和蒙古事务,解决治理黄河、淮河和疏通漕支等大问题,而且大多很有成效,功泽后世。由于强健,他还愿意勤奋地学习,结果不仅武功一流,“内秀”也十分了得,成为中国历代皇帝中特别有学问、也特别重视学问的一位,这一点一直很使我震动,而且我可以肯定,当时也把一大群冷眼旁观的汉族知识分子震动了。
谁能想得到呢,这位清朝帝王竟然比明代历朝皇帝更热爱和精通汉族传统文化!大凡经、史、子、集、诗、书、音律,他都下过一番功夫,其中对朱熹哲学钻研最深。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探讨,并命他们编纂了《朱子大全》、《理性精义》等著作。他下令访求遗散在民间的善本珍籍加以整理,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文化气魄铺地盖天,直到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还离不开这些极其重要的工具书。他派人通过对全国土地的实际测量,编成了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在他倡导的文化气氛下,涌现了一大批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称得上第一流大师的人文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几乎很少有朝代能与康熙朝相比肩。
以上讲的还只是我们所说的“国学”,可能更让现代读者惊异的是他的“西学”。因为即使到了现代,在我们印象中,国学和西学虽然可以沟通但在同一个人身上深潜两边的毕竟不多,尤其对一些官员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早在三百年前,康熙皇帝竟然在北京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认真研究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经常演算习题,又学习了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并比较它与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差别。他的老师是当时来中国的一批西方传教士,但后来他的演算比传教士还快,他亲自审校译成汉文和满文的西方数学著作,而且一有机会就向大臣们讲授西方数学。以数学为基础,康熙又进而学习了西方的天文、历法、物理、医学、化学,与中国原有的这方面知识比较,取长补短。在自然科学问题上,中国官僚和外国传教士经常发生矛盾,康熙不袒护中国官僚,也不主观臆断而是靠自己发愤学习,真正弄通西方学说,几乎每次都作出了公正的裁断。他任命一名外国人担任钦天监监副,并命令礼部挑选一批学生去钦天监学习自然科学,学好了就选拔为博士官。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验气图说》、《仪像志》、《赤道南北星图》、《穷理学》、《坤舆图说》等等被一一翻译过来,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这一切,居然与他所醉心的“国学”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天射猎三百十八只野兔互不排斥,居然与他一连串重大的政治行为、军事行为、经济行为互不排斥!我并不认为康熙给中国带来了根本性的希望,他的政权也做过不少坏事,如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之类;我想说的只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较健全。有时,个人的生命力和人格,会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与他相比,明代的许多皇帝都活得太不像样了,鲁迅说他们是“无赖儿郎”,确有点像。尤其让人生气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亲政三十八年,竟有二十五年时间躲在深宫之内不见外人的面,完全不理国事,连内阁首辅也见不到他,不知在干什么。没见他玩过什么,似乎也没有好色的嫌疑,历史学家们只能推断他躺在烟榻上抽了二十多年的鸦片烟!他聚敛的金银如山似海,但当清军起事,朝廷束手无策时问他要钱,他也死不肯拿出来,最后拿出一个无济于事的小零头,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变黑发霉、腐蚀得不能见天日的银子!这完全是一个失去任何人格支撑的心理变态者,但他又集权于一身,明朝怎能不垮?他死后还有儿子朱常洛(光宗)、孙子朱由校(熹宗)和朱由检(思宗)先后继位,但明朝已在他的手里败定了,他的儿孙们非常可怜。康熙与他正相反,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在旷野、猎场和各个知识领域挥洒,避暑山庄就是他这种生命方式的一个重要吐纳口站,因此也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一所“吉宅”。
三
康熙与晚明帝王的对比,避暑山庄与万历深宫的对比,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当然也感受到了,心情比较复杂。
开始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是抗清复明,甚至在纠纠武夫们纷纷掉头转向之后,一群柔弱的文人还宁死不折。文人中也有一些著名的变节者,但他们往往也承受着深刻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我想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一切军事争逐都是浮面的,而事情到了要摇憾某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时候才会真正变得严重起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当时江南地区好几次重大的抗清事件,都起之于“削发”之争,即汉人历来束发而清人强令削发,甚至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地步。头发的样式看来事小却关及文化生态,结果,是否“毁我衣冠”的问题成了“夷夏抗争”的最高爆发点。这中间,最能把事情与整个文化系统联系起来的是文化人,最懂得文明和野蛮的差别,并把“鞑虏”与野蛮连在一起的也是文化人。老百姓的头发终于被削掉了,而不少文人还在拼死坚持。著名大学者刘宗周住在杭州,自清兵进杭州后便绝食,二十天后死亡;他的门生,另一位著名大学者黄宗羲投身于武装抗清行列,失败后回余姚家乡事母著述;又一位著名大学者顾炎武比黄宗羲更进一步,武装抗清失败后还走遍全国许多地方图谋复明,最后终老陕西……这些一代宗师如此强硬,他们的门生和崇拜者们当然也多有追随。但是,事情到康熙那儿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文人们依然像朱耷笔下的秃鹫,以“天地为之一寒”的冷眼看着朝廷,而朝廷却奇怪地流泻出一种压抑不住的对汉文化的热忱。开始大家以为是一种笼络人心的策略,但从康熙身上看好像不完全是。他在讨伐吴三桂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把下令各级官员以“崇儒重道”为目的,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士子,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作“博学鸿词科”。这次被保荐、征召的共一百四十三人,后来录取了五十人。其中有傅山、李[禺页]等人被推荐了却宁死不应考。傅山被人推荐后又被强抬进北京,他见到“大清门”三字便滚倒在地,两泪直流,如此行动康熙不仅不怪罪反而免他考试,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他回乡后不准别人以“中书舍人”称他,但这个时候说他对康熙本人还有多大仇恨,大概谈不上了。
李[禺页]也是如此,受到推荐后称病拒考,被人抬到省城后竟以绝食相抗,别人只得作罢。这事发生在康熙十七年,康熙本人二十六岁,没想到二十五年后,五十余岁的康熙西巡时还记得这位强硬的学人,召见他,他没有应召,但心里毕竟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派儿子李慎言作代表应召,并送自己的两部著作《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给康熙。这件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表示最有抵触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与康熙和解了。
与李[禺页]相比,黄宗羲是大人物了,康熙更是礼仪有加,多次请黄宗羲出山未能如愿,便命令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这一来,黄宗羲也不能不有所感动,与李[禺页]一样,自己出面终究不便,由儿子代理,黄宗羲让自己的儿子黄百家进入皇家修史局,帮助完成康熙交下的修《明史》的任务。你看,即便是原先与清廷不共戴天黄宗羲、李[禺页]他们,也觉得儿子一辈可以在康熙手下好生过日子了。这不是变节,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开始认同。既然康熙对汉文化认同的那么诚恳,汉族文人为什么就完全不能与他认同呢?政治军事,不过是文化的外表罢了。
黄宗羲不是让儿子参加康熙下令编写的《明史》吗?编《明史》这事给汉族知识界震动不小。康熙任命了大历史学家徐元文、万斯同、张玉书、王鸿绪等负责此事,要他们根据《明实录》如实编定,说“他书或以文章见长,独修史宜直书实事”,他还多次要大家仔细研究明代晚期破败的教训,引以为戒。汉族知识化界要反清复明,而清廷君主竟然亲自领导着汉族的历史学家在冷静研究明代了,这种研究又高于反清复明者的思考水平,那么,对峙也就不能不渐渐化解了。《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
当然,也还余留着几个坚持不肯认同的文人。例如康熙时代浙江有个学者叫吕留良的,在著书和讲学中还一再强调孔子思想的精义是“尊王攘夷”,这个提法,在他死后被湖南一个叫曾静的落第书生看到了,很是激动,赶到浙江找到吕留良的儿子和学生几人,策划反清。这时康熙也早已过世,已是雍正年间,这群文人手下无一兵一卒,能干成什么事呢?他们打听到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代,想来肯定能继承岳飞遗志来抗击外夷,就派人带给他一封策反的信,眼巴巴地请他起事。这事说起来已经有点近乎笑话,岳飞抗金到那时已隔着整整一个元朝、整整一个明朝,清朝也已过了八九十年,算到岳钟琪身上都是多少代的事情啦,还想着让他凭着一个“岳”字拍案而起,skyhits在线书库的昏愚和天真就在这里。岳钟琪是清朝大官,做梦也没想到过要反清,接信后虚假的应付了一下,却理所当然地报告了雍正皇帝。
雍正下令逮捕了这个谋反集团,又亲自阅读了书信、著作,觉得其中有好些观念需要自己写文章来与汉族知识分子辩论,而且认为有过康熙一代,朝廷已有足够的事实和勇气证明清代统治者并不差,为什么还要对抗清廷?于是这位皇帝亲自编了一部《大义觉迷录》颁发各地,而且特免肇事者曾静等人的死罪,让他们专到江浙一带去宣讲。
雍正的《大义觉迷录》写得颇为诚恳。他的大意是:不错,我们是夷人,我们是“外国”人,但这是籍贯而已,天命要我们来抚育中原生民,被抚育者为什么还要把华、夷分开来看?你们所尊重的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这难道有损于他们的圣德吗?吕留良这样著书立说的人,连前朝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赫赫盛德都加以隐匿和诬蔑,实在是不顾民生国运只泄私愤了。外族入主中原,可以反而勇于为善,如果著书立说的人只认为生在中原的君主不必修德行仁也可享有名份,而外族君主即便精励图治也得不到褒扬,外族君主为善之心也会因之而懈怠,受苦的不还是中原的百姓吗?
雍正的这番话,带着明显的委屈情绪,而且是给父亲康熙打抱不平,也真有一些动人的地方。但他的整体思维能力显然比不上康熙,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外国”人,“夷人”,尽管他所说的“外国”只是指外族,而且也仅指中原地区之外的几个少数民族,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外国不同,但无论如何在一些前提性的概念上把事情搞复杂了,反而不利。他的儿子乾隆看出了这个毛病,即位后把《大义觉迷录》全部收回,列为禁书,杀了被雍正赦免了的曾静等人,开始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年间也有丑恶的文字狱,但来得特别厉害的是乾隆,他不许汉族知识分子把清廷看成是“夷人”,连一般文字中也不让出现“虏”、“胡”之类字样,不小心写出来了很可能被砍头。他想用暴力抹去这种对立,然后一心一意做个好皇帝。除了华夷之分的敏感点外,其他地方他倒是比较宽容,有度量,听得进忠臣贤士们的尖锐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他执政的前期,做了很多好事,国运可称昌盛。这样一来,即便存有异念的少数汉族知识分子也不敢有什么想头,到后来也真没有什么想头了。其实本来这样的人已不可多觅,雍正和乾隆都把文章做过了头。真正第一流的大学者,在乾隆时代已不想作反清复明的事了。乾隆,靠着人才济济的智力优势,靠着康熙、雍正给他奠定丰厚基业,也靠着他本人的`韬略雄才,做起了中国历史上福气最好的大皇帝。承德避暑山庄,他来得最多,总共逗留的时间很长,因此他的踪迹更是随处可见。乾隆也经常参加“木兰秋[犭尔]”,亲自射获的猎物也极为可观,但他的主要心思却放在边疆征战上,避暑山庄和周围的外八庙内,记载这种征战成果的碑文极多。这种征战与汉族的利益没有冲突,反而弘扬了中国的国威,连汉族知识界也引以为荣,甚至可以把乾隆看成是华夏圣君了,但我细看碑文之后却产生一个强烈的感觉:有的仗迫不得已,打打也可以,但多数边境战争的必要性深可怀疑。需要打得这么大吗?需要反复那么多次吗?需要这样强横地来对待邻居们吗?需要杀得如此残酷吗?
好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谓“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庄里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在满、汉文化对峙基本上结束之后,这里洋溢着的中华帝国的自得情绪。江南塞北的风景名胜在这里聚会,上天的唯一骄子在这里安驻,再下令编一部综览全部典籍的《四库全书》在这里存放,几乎什么也不缺了。乾隆不断地写诗,说避暑山庄里的意境已远远超过唐宋诗词里的描绘,而他则一直等着到时间卸任成为“林下人”,在此间度过余生。在山庄内松云峡的同一座石碑上,乾隆一生竟先后刻下了六首御诗表述这种自得情怀。
是的,乾隆一朝确实不算窝囊,但须知这已是十八世纪(乾隆正好死于十八世纪最后一年),十九世纪已经迎面而来,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乾隆打了那么多仗,耗资该有多少?他重用的大贪官和[王申],又把国力糟蹋到了何等地步?事实上,清朝乃至中国的整体历史悲剧,就在乾隆这个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山水宜人的避暑山庄内,已经酿就。但此时的避暑山庄,还完全沉湎在中华帝国的梦幻中,而全国的文化良知,也都在这个梦幻边沿口或陶醉,或喑哑。
1793年9月14日,一个英国使团来到避暑山庄,乾隆以盛宴欢迎,还在山庄的万树园内以大型歌舞和焰火晚会招待,避暑山庄一片热闹。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们派使臣常驻北京,在北京设立洋行,希望中国开放天津、宁波、舟山为贸易口岸,在广州附近拨一些地方让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国货物在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流通时能获免税和减税的优惠。本来,这是可以谈判的事,但对居住在避暑山庄、一生喜欢用武力炫耀华夏威仪的乾隆来说却不存在任何谈判的可能。他给英国国王写了信,信的标题是《赐英吉利国王敕书》,信内对一切要求全部拒绝,说“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使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从无外人等在北京城开设货行之事”,“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也许至今有人认为这几句话充满了爱国主义的凛然大义,与以后清廷签订的卖国条约不可同日而语,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
本来康熙早在1684年就已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分设四个海关欢迎外商来贸易,过了七十多年乾隆反而关闭其他海关只许外商在广州贸易,外商在广州也有许多可笑的限制,例如不准学说中国话、买中国书,不许坐轿,更不许把妇女带来,等等。我们闭目就能想象朝廷对外国人的这些限制是出于何种心理规定出来的。康熙向传教士学西方自然科学,关系不错,而乾隆却把天主教给禁了。自高自大,无视外部世界,满脑天朝意识,这与以后的受辱挨打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乾隆在避暑山庄训斥外国帝王的朗声言词,就连历史老人也会听得不太顺耳。这座园林,已孱杂进某种凶兆。
四
我在山庄松云峡细读乾隆写了六首诗的那座石碑时,在碑的西侧又读到他儿子嘉庆的一首。嘉庆即位后经过这里,读了父亲那些得意洋洋的诗后不禁长叹一声:父亲的诗真是深奥,而我这个做儿子的却实在觉得肩上的担子太重了!(“瞻题蕴精奥,守位重仔肩”)嘉庆为人比较懦弱宽厚,在父亲留下的这副担子前不知如何是好,他一生都在面对内忧外患,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庄。
道光皇帝继嘉庆之位时已四十来岁,没有什么才能,只知艰苦朴素,穿的裤子还打过补丁。这对一国元首来说可不是什么佳话。朝中大臣竟相摹仿,穿了破旧衣服上朝,一眼看去,这个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气数了。父亲死在避暑山庄,畏怯的道光也就不愿意去那里了,让它空关了几十年,他有时想想也该像祖宗一样去打一次猎,打听能不能不经过避暑山庄就可以到“木兰围场”,回答说没有别的道路,他也就不去打猎了。像他这么个可怜巴巴的皇帝,似乎本来就与山庄和打猎没有缘分的,鸦片战争已经爆发,他忧愁的目光只能一直注视着南方。
避暑山庄一直关到1860年9月,突然接到命令,咸丰皇帝要来,赶快打扫。咸丰这次来时带的银两特别多,原来是来逃难的,英法联军正威胁着北京。咸丰这一来就不走了,东走走西看看,庆幸祖辈留下这么个好地方让他躲避。他在这里又批准了好几份丧权辱国的条约,但签约后还是不走,直到1861年8月22日死在这儿,差不多住了近一年。
咸丰一死,避暑山庄热闹了好些天,各种政治势力围着遗体进行着明明暗暗的较量。一场被历史学家称之为“辛酉政变”的行动方案在山庄的几间屋子里制定,然后,咸丰的棺木向北京启运了,刚继位的小皇帝也出发了,浩浩荡荡。避暑山庄的大门又一次紧紧地关住了,而就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间,很快站出来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女子,她将统治中国数十年。
她就是慈禧,离开了山庄后再也没有回来。不久又下了一道命令,说热河避暑山庄已经几十年不用,殿亭各宫多已倾圮,只是咸丰皇帝去时稍稍修治了一下,现在咸丰已逝,众人已走,“所有热河一切工程,著即停止。”
这个命令,与康熙不修长城的谕旨前后辉映。康熙的“长城”也终于倾坍了,荒草凄迷,暮鸦回翔,旧墙斑剥,霉苔处处,而大门却紧紧地关着。关住了那些宫殿房舍倒也罢了,还关住了那么些苍郁的山,那么些晶亮的水。在康熙看来,这儿就是他心目中的清代,但清代把它丢弃了,于是自己也就成了一个丧魂落魄的朝代。慈禧在北京修了一个颐和园,与避暑山庄对抗,塞外溯北的园林不会再有对抗的能力和兴趣,它似乎已属于另外一个时代。康熙连同他的园林一起失败了,败在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的女人手里。热河的雄风早已吹散,清朝从此阴气重重、劣迹斑斑。
当新的一个世纪来到的时候,一大群汉族知识分子向这个政权发出了毁灭性声讨,民族仇恨重新在心底燃起,三百年前抗清志士的事迹重新被发掘和播扬。避暑山庄,在这个时候是一个邪恶的象征,老老实实躲在远处,尽量不要叫人发现。
五
清朝的灭亡后,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直到1927年6月1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才让全国的有心人肃然深思。
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他不会不知道明末清初为汉族人是束发还是留辫之争曾发生过惊人的血案,他不会不知道刘宗周、黄宗羲、顾炎武这些大学者的慷慨行迹,他更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我赞成陈寅恪先生的说法,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王国维先生实在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在他的书架里,《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乾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都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对他来说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我们记得,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未消散。为此,宏才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但清末又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王国维先生到颐和园这也还是第一次,是从一个同事处借了五元钱才去的,颐和园门票六角,死后口袋中尚余四元四角,他去不了承德,也推不开山庄紧闭的大门。
今天,我们面对着避暑山庄的清澈湖水,却不能不想起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我轻轻地叹息一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篇9:作文 抚摸王朝的背影
作文 抚摸王朝的背影
数千里八臂哪吒幽州古城,屹立古燕。东临瀚海,北倚长城,通高丽而至俄国。南瞰苏淮彝壮地,西接蒙牧驼踏漠。
古燕幽州,力夫驱苍獐以伐楠木。木有千斤,路有千里,恐非人力所能为!故投段木于江河,待洪流时冲运千里而至下游,一根百夫挑,朱王倾国,万人共谋,盖秦断崖筑城之力也!
楠木贴金,刻祥云瑞兽于其上,为柱,为梁。余料嵌以宝石,再饰与彩绘,为拱,为栏。
两朝百年经营,尽用天下巧匠之能事。而成今日之规格。
星移物换,华光潜逝,骚者驰宫,屹古壁下者莫不感己如蚁,其建之伟岸足显矣!屈膝抚残砖,两睫相交。幽思千年兴衰事,残垣载记半世仇,骚者触史燃心,纵倾天池水亦无济。
古惜!予尝矣,泱泱上国,育亿万神族华胄,万帮来朝,西商驼踏丝绸道,多少番属臣附国。呜呼!何等盛世哉!
噫!犹太祖讴歌着希伯来人命运的荒诞,诅咒着大秦。
千年饥馑欧大陆,漫长中世纪,黑死阴霾上空聚。阴霾下的人煎熬着专制对灵魂的束缚,忍受着宗教的'战乱,罗马和希腊相互征服着,前者是武力后者是艺术,病危的君士坦丁,残喘的东罗马。德、意、法、的雏形。祈祷佛罗伦萨文艺的复兴,古希腊文明得以再度现世,屋大维,亚历山大、拿破仑希特勒血腥的辉煌,文明对文明发动侵略前者何以谓之文明?后者的文明遗迹将是废墟,亦如帕提农神庙、圆明园、。无耻罪恶的三角贸易,奴役他人的殖民者,劣迹斑斑!
恒河流域的种性制,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驼罗,最文明之佛教早已销声匿迹,释迦牟尼面壁穴已是乞丐的新居,这个民族数典忘祖,失序的意识形态,劣根性有着与中国同样命运的国家,
园内落红无人葬,多上妃子瓦上霜。当年千重绝禁地,都化作游园。夜未央。
东铁匠营二中初三:柏子玉
篇10: 王朝的背影散文欣赏
王朝的背影散文欣赏
20XX-NBA系列赛昨天结束,总决赛马刺4:1击退卫冕冠军热火,摘得奥布莱恩杯,熄灭了热火建立“三连冠”的王朝梦。
历史总是那么相似,再看热火与马刺的对决,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去年那个赛季,总决赛也是马刺vs热火,熟悉的球员,熟悉的面孔,但时间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那已经过去一年了,狂热的24岁走过,已经过了当初为看一场直播热火的总决赛,试图跑步到数公里之外别人的一处值班点去看,当时在西北,条件简陋没电视,急的坐卧不安,当然也不会忘记,在终于可以看到直播,坐下时那种激动连呼吸都紧促的心情。总决赛打到3:1时,现实又狠狠的在耳边说,这是一个新的赛季,马刺已经领先两局了,一个新的总冠军即将诞生。
在NBA历史上还没有哪支球队在3:1的情况下翻盘过,就在所有人都在说,再有一场马刺就能击退热火夺得总冠军时,我依然相信迈阿密热火队能在詹姆斯的带领下,一定能扭转乾坤,就像去年总决赛的第六场,热火落后3分,而时间只剩最后5.2秒时,主场球迷已经开始遗憾退场时,热火队凭借君子雷的一记绝命三分,将比分扳平,进入加时赢得了去年的总冠军。现在第五场,如果拿下,回到迈阿密的主场,热火就会有转机,刷新历史创造历史不就是这样来的吗?迈阿密人也是信心满满,詹姆斯在第四场赛后也说:“下一场预计我会得35分”这不就是决心!
当然,这不是怀疑马刺的实力和波波维奇的战术体系。无疑,马刺是当今联盟综合实力数一数二的球队,去年他们在迈阿密折戟沉沙大意丢掉到手的'冠军时,这成了他们心中的痛,今年他们不敢有一点闪失,而且打得也足够有侵略性,这帮老家伙们夺冠的心依然炙热。
只是太喜欢詹姆斯和这个球队,或许是喜欢一种精神。我们都喜欢强大有实力的人,作为当今联盟里最伟大的小前锋,詹姆斯实至名归。当初,詹姆斯离开一直成长的家乡球队克里夫兰骑士队去寻求总冠军。所有人都在骂他:叛徒,球迷甚至拉出横幅,在街头的广告牌上公开辱骂他是叛徒。面对嘘声和批评詹姆斯沉默应对,用成绩说话,来到迈阿密的第一年就带队杀到了总决赛,尽管没能拿下冠军,但在接下来两年两次杀入总决赛,夺得冠军,他用实力和成绩让所有人闭嘴,连克里夫兰人也开始宽容他,希望他回去打球。伟大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谦逊低头专注。经常有人拿他和乔丹、科比做比较,对此詹姆斯回应:“我不在意那个,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
面对别人的挑衅和垃圾话,詹姆斯能冷静对待,不予理睬,依然保持专注,将它转化为动力,用全面的得分去回敬对手,用实力说话,这一点不知道步行者的球员斯蒂芬森会不会在心里也暗暗佩服。
成功的路,从来都不平坦,总是伴随着困难和别人的小觑质疑,一个人是否伟大,就看他如何去转化磨难,在这一点上来说,詹姆斯无疑是成功的。与其说我喜欢的是篮球,喜欢詹姆斯的实力,我更相信,我喜欢的是他身上透出的那种成熟的气质,成长需要这种精神,詹姆斯在成长,我也在成长。
赛季落下帷幕,马刺夺得总冠军,赛后报道热火的成员没有太沮丧,只是感觉可惜。记者采访詹姆斯时,他说:“马刺赢了,他们有实力拿得总冠军”。正视对手的强大,拥抱对手,詹姆斯还年轻,谁又能说王朝的光环不会重新眷恋这个家伙和他的团队呢。
篇11:一个逃兵葬送了一个王朝
一个逃兵葬送了一个王朝
“她坐的那艘画舫就像一尊在水上燃烧的'发光的宝座……她斜卧在金色的绵绸制成的天帐之下,比图画上巧夺天工的维纳斯还要娇艳万倍”,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与罗马的东方执政官安东尼第一次相会时的惊艳场面.公元前44年,当凯撒在称帝的梦想中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罗马时,罗马的东方统帅再次被古老的埃及王朝所征服.
作 者:李正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刊 名:世界文化 英文刊名:WORLD CULTURE 年,卷(期): “”(1) 分类号: 关键词:篇1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1、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
在历经多年的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诞生了。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不到的时间内,嬴政相继消灭了韩
、赵、魏、燕、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结束了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称始皇帝。
篇1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清朝后期,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实现五族共和,清朝从此结束。
2清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清朝无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初创——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规律。清朝到了后期各种矛盾不断shu积累,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后期了,疲态已现。虽有康乾盛世,却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此时的时代主潮流是资本主义,所以封建社会被取代是必然的历史事件。
政治: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皇权又特别集中,几乎为所欲为,其代表人物就是慈禧,她甚至为过生日,使得新军军费变成她的`礼金。海军军费变成了颐和园,这也酿成甲午海战的时候,北洋舰队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军舰了。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社会发展进步。商品经济被打压。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当世界各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我国还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篇14:《背影》心得体会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这样或那样的背影,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背影究竟包含着些什么呢,我们或许也不曾想过。但我们的心必定曾为某些熟悉的背影泛起过涟漪,波澜不惊的,却又是难以忘怀的。
慈母严父似乎是一个经年不变的定理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母亲的呵护下的,对于父亲的爱却没有多少印象。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平凡父亲的背影,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朱自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让人心酸的父亲的背影,从小的出口喷发出来的情感往往让人心神激荡。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是由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虚假不了也掩饰不住。这篇散文读下来就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生活的小片段背后总是有深沉的情谊。就像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满腔的爱却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父亲想买的并不是橘子,而是儿子的健康舒适,是为自己的满满的爱找到一个出口,却又不想让儿子看穿。这样深沉的爱又有多少人能懂呢!只有懂得爱人的人才能感觉到爱。
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的矫情,有的只是深深的父爱,浓浓的情意。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只是一句“但他终于不放心”便将这份最深沉的爱熔铸在两人的心中。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父亲有多关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亲,只是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中。作者选择了静态的背影,却表达了复杂波动的感情。这种感觉还真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总无言”。人不一定要经过多大的情感波折才会得到历练,只要能用心感受,平凡生活中也有大爱。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吧!
每次读这篇文章总是忽略写作技巧,思路构思之类的专业性的鉴赏方式,因为我总觉得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需要这些来限制的。好的文章就是能够以情动人,能够引起人的思考。我们是时候去学会珍惜了,是时候体会他人的爱,然后去爱别人。
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接受太多爱的我们,似乎对于他们的关心已经麻木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他们给了我们全部的爱,但我们却对这全部视而不见。
父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父亲总是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并不一定要真真切切的表达出来,有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够传递着他们对我们的爱。
篇15:《背影》心得体会
文章写的是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我敬佩和羡慕那些作家或擅于写作的人,可以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总能带动读者的心灵随之跃动,让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情到深处,禁不住泪眼模糊,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父母.想着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乐观幸福的笑容;想起我放假回家,母亲见我时孩童般的喜悦;想到他们冬日里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守着收入微薄的小摊,任冷风吹痛了脸颊的身影;想起他们日渐加深的皱纹、愈加清晰的白发……真的,想到此处,我便忍不住泪眼濛濛.
平凡的父母给了我不平凡的此文来源于范文搜网.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早日让父母卸下沉重的担此文来源于范文搜网,安享晚年的幸福.我只有尽我的努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因为我知道,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在记忆深处,总抹不去朱自清的《背影》,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
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在《背影》中,一位父亲对儿女至深的爱,在朱自清笔下却溢着独特的伤感.父亲家境贫寒,又遭突变,却依然像每个父母一样默默地关爱着儿女.在火车站上,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父亲面对贫苦的家境,在一个人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同时,对儿子更是爱护有加.当作者去北京求学之时,年迈的父亲还执意把作者送到北去的月台,临走时,留下了那一道耐人寻味的背影.
那是一道爱的背影,温暖着每位读者的心房,也触动着每个儿女最柔软的情感芳草地.
篇16:《背影》心得体会
朱自清的《背影》让我泪流满面。和很多读者一样,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片段:一是胖爸爸摇摇晃晃地穿过铁路,跳下爬上,给儿子买橘子;第二封是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很好,但是胳膊疼得厉害。握笔不方便,也不远。”冷静自然地写作,我们在心里歌唱,不禁感动和悲痛。那时,朱自清已经是一个20岁的男孩了。虽然他身处战火纷飞、条件艰苦、不安全的隐患之中,但他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但在父亲眼里,他还是个孩子,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他对儿子的照顾总是那么细致。这部表达父爱的杰作,读来不厌。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会让你热泪盈眶。我含泪想起了我的老父亲。
《背影》年,父亲送别儿子时,亲自照看行李,与搬运工谈妥价格,送儿子上车,选好座位,反复询问,让服务员照顾。这和我们的父母很像。吃饭的时候,我怕我们吃不饱或者吃不好;天气变了,怕我们忽冷忽热;我们学习成绩的脉搏,他们恨不得比班主任更清楚;一旦我们犯了错误,他们就更急于继续说下去。也许他们的言行已经不合适,但可以说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基于爱。他们的关心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些人认为的过度关心和唠叨上。
朱自清,一个年轻人,一开始并不理解父亲。他曾经在心里嘲笑父亲的迂腐,认为父亲太不明智,太唠叨。然而,父亲苍老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儿子终于明白了他的纯真、美好、宽容和博大的爱。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朋友对父母的关心视而不见;甚至觉得父母这样做不对,那样不好,老是打扰自己,很烦。更何况他们对父母完全是逆反心理。我们要知道,父母往往是通过琐碎的言语和行为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就算有错,为什么不能像朱自清一样理解父母言论的出发点?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的说出心里话,伤害父母?有没有必要在两代人之间设置一个鸿沟?
在我的记忆中,我父亲总是带着修好的自行车上下班。为了微薄的工资,父亲总是在40到50公里的路上穿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风吹日晒,也不管冷热。
在我的记忆中,每个星期六,我妈妈总是等着,有时等着我们吃饭,等着星星挂在天上。我妈妈坐在灯下,一边听一边拿鞋底。熟悉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我妈赶紧跑到门口,掀开窗帘。父亲汗流浃背,车的前后座椅上都是东西。这时,妈妈开始唠叨:我不能早了,孩子都睡着了。这个时候爸爸总是和妈妈说话,从车上一件一件的卸东西,嘴里念叨着:这是米,这是油,这是给孩子吃的,等等。
父亲太狠了!但是我记忆中从来没有抱怨过。现在我们姐妹都长大了,父亲退休了,弟弟妹妹们都有了很大的成就。说父亲应该休息是有道理的,但他还是很忙。他家几亩地是别人承包的。我父亲什么也没说。他说农民不应该失去他们的土地。腰一弯,背一抬,头发渐渐花白。这是我的老父亲。辛苦一辈子!简单一辈子!为孩子担心一辈子!
篇17: 《背影》心得体会
《背影》这篇散文讲述了朱自清在车站与父亲分离的场景。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触,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看似平凡却深刻而伟大的故事,充分而自然地展现了家庭的美好。看完全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本文中,父亲千方百计给儿子买橘子,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全世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他们不说,但在他们心里,永远是最爱孩子的人,是不可替代的。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爸爸不是很认真。平日里他经常和我们母女嘻嘻哈哈地开玩笑。一旦严重,人就不敢靠近,家里的气氛就变得像修罗场。每次被抓到玩开心的时候,父亲都会压抑我的愤怒和失望,挤出一句很冒犯我的话。即使我不屑或者流泪,父亲也总是强颜欢笑,无奈的抽着烟。缓缓升起的美丽烟圈,分明交织着爱,悲伤,焦虑。父亲的心其实是脆弱的,我很清楚。
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孩子都是他们的希望。他们会焦虑不安,担心孩子的问题。要知道,父母的目的很简单,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是好的,幸福的,仅此而已。能够理解父母的感受却辜负了期望,我深感愧疚,但我也想告诉很多同龄人:不要天真的以为自己是为了父母的面子而痛苦。父亲在为我着急的时候,还记得给我掖好被子,精心准备早餐,给我买最好最贵的东西吃穿。父亲收入不高,“为了你我什么都愿意放弃”。我家不富裕。父亲说,要笑对生活,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要亏待自己,为此,你要努力。
感谢父亲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和爱。我只想这辈子尽可能让父亲失望。有了这份理解、包容和爱,我会陪他一路笑下去,开出生命中最坚强最美丽的花朵。
★ 山居笔记读后感
【《一个王朝的背影》心得体会(通用17篇)】相关文章:
课件教案2023-02-09
以心灵温暖心灵中考满分作文2024-03-16
高中第三册五单元作文:驳-1000字2023-08-08
《诗经·采薇》的教学设计2023-03-09
窗外人生的阅读答案2023-08-24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2-12-08
高中高二语文《父亲》教案2024-01-18
历年中考满分作文:以心灵温暖心灵2022-11-04
初中八年级语文《吆喝》优选教案范本2022-11-01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