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品生品社、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共5篇))由网友“GLPL”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沂水品生品社、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沂水品生品社、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11月7日至9日,在沂水参加了临沂市小学品生品社、科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安排了四个专题的讲座及相关的12节课堂教学展示课,活动内容丰富,颇受启发。
一、小学科学讨论课研讨
11月7日下午,进行的专题是小学科学讨论课课堂教学及教学策略解读的研讨活动,首先观摩了三节公开课,第一节是临沂教师薛惠瑕的《我从哪里来》一课,第二节是营南的徐彩兰的《人的一生》一课、第三节是郯城李善光的《开发新能源》一课。三节课都是讨论课课型,他们都让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类梳理,通过学生小组内、班内等形式进行了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整节课情感目标也达到预期目标,达成度较高。讨论课的教学策略是由我县仓主任负责解读的。
关于科学讨论课教学策略的思考:
1、讨论课首先要有问题讨论,如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靠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有内容问,但提出的问题很多偏离主题,无法归类。
2、对于问题的讨论,问题分类,各个小组讨论的问题是所有的.问题还是有针对性自主选择问题,如果自主选择,学生学习内容不全面,有些问题只是其它组的汇报,学生体验不深,如何内化?
二、小学科学逻辑推理课研讨
11月8日上午,同样是三节公开课加一个解决策略的讲座。三节课分别是《筷子折了》《声音的产生》和《白天黑夜》,《筷子折了》一课,执教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是“筷子折了”的观察实验,通过分析讨论,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得出结论。
关于小学科学逻辑推理课的思考:
逻辑推理过程是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不断的锻炼得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而逻辑推理能力包括多种,有直接推理,有间接推理,还有迂回的、综合的等,在小学阶段,有何侧重点?如何处理推理与实践的关系?有些推理如何验证?
三、小学品生品社课
我没负责过品生品社课,直接提出自己的思考:
1、品德与社会集体主义教育专题中,如何处理我们的教育目标与社会现实相差过大的问题?
2、能否鼓励学生按我们的教学目标进行社会践行,如能,出现问题怎么处理?
篇2: 品生品社学习心得
品生品社学习心得
9月x日,参加了《品德与社会》送课下乡活动,聆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感觉三节课都很精彩,很有新意,每节课都有精彩与独到之处,在看到教师用真情演绎精彩的课堂的同时,我更能看到老师再课前付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
在付信梅老师的《多彩的民族风情》,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信息和相互沟通不是单向的,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传授,而是相互或者多向的。这节课教师善于通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表达,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和表情向学生传递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组织主题活动,不照本宣科,不照图讲图,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启发和思考,利用教材中典型的历史故事来进行研讨,不完全撇开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师充实拓展了教学内容,是很值得学习的!
在刘凤侠老师、孟令中老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和《我和我们》课中,导入都很吸引学生和老师的眼球。教师充分的讲解,体现了教师的地理知识雄厚,执教基本功扎实,驾驭课堂能力极强。课上教师使学生有自己的兴趣,自己去选择,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讨论达到目标;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们发放了世界地图,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的重视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培养,在引导学生广泛的搜集有价值的资料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将更多的精彩呈现学生。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发现了自己许多的不足,有的时候把我的想法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篇3: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开题报告
徐汇区 日晖新村小学 张开云
一、研究的缘起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显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是小学德育的主导渠道。通过调查我发现,在真正的课堂教学落实中,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品社》课上,时常会出现以下问题:教材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难度大,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如历史性、地理方面等内容);《品社》课本内容与现今学生生活不符(通常,书本上有关时事的教学内容有滞后的现象)……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距离感,这样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用什么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效果?这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最实际的问题。我想,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更优化《品社》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篇4:关注学生实际,优化《品社》课堂教学
二、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着眼研究如何切实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特别是中高年级),挖掘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的最佳切合点,寻找学生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究的课堂的易于推广、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到“我要”。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
要使“课程真正适应学生,学生更适应课程。” 课题的研究,必须是理论与实践操作共同进行、互为补充的反复研究活动,及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寻找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分析归总。(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操作中,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 在设定三维教学目标时,用什么方法确保目标的设置即符合课程大纲的总目标,又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 在设计教案、课堂教学实施时,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最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激发思维碰撞、学生鼓励积极参与的,以达到知识、方法、态度的最高效率的提升。
(三) 《品社》学科的德育渗透性强,怎样能确保学生长时间在课堂学习之后任能巩固或提升自己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课堂教学的延伸)
三、研究的范围和基本概念界定
本次研究“以学论教”,从教育的几个基本环节着手进行分析,旨在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品社》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的对象是3――5年级的小学生;课题研究的人员是日晖新村小学《品社》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研究的范围为上海市徐汇区日晖新村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
(一) 寻求制定适合学生实际、体现时代变化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 寻找现今小学中高年级《品社》学科课堂落实教学目标的实际问题并寻求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法
1. 确保教学的效率(时间的利用率高)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兴趣、思维、参与)
3. 重视教学后的结果(知识、方法、态度)
(三) 怎样使《品社》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广度与深度最大化
四、研究假设
设想,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分析,和实践操作论证,寻求有效的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上落实“两纲”精神。不但要使学生更热爱《品社》学科,而且能在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有所用”。
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强化并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的意识,使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教学互动。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环节及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符合小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讲求教学的实效。
五、研究方法
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观察法 、调查法、文献法、试验法、理论演绎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六、文献综述
本课题的探究,应以《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标准解读》、《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等市级教学纲要和指点意见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外各学科成功的有效课堂的教学案例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资料作为参考依据,寻找出各种适合《品社》学科课堂教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论文框架(研究内容)
引、 ( 阐述小学中高年级《品社》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 合理备课,源于学生生活
(一) 了解学生生活实际
1. 分析学生实际问题
2. 认识学生认知困难
(二) 寻找学生实际困难
(三) 有效处理和拓展教学内容
二、 优化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性
(一) “提问”引发学生思维
(探究后补充各种有效“提问”的方法)
(二) “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探究后补充各种有效“实践活动情境”的方法。)
(三) “总结”提升学生认识
(探究后补充各种有效“总结”的方法)
三、 课后衍生,走进学生生活
八、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为期2年,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1――2009.2)
依据本学科特点及自身情况、能力,定下研究内容、目标,完成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第二阶段――操作实施阶段(2009.3――2009.12)
1.2009.3――2009.4
(1)参考文献,进行理论研究:有效的课堂具备哪些特征?
(2)征求各一线教师意见,提出《品社》学科中,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哪些差距?课堂落实教学目标存在哪些问题?并综合主要问题。
(3)从各类文献中寻找出适合本课堂的实践操作方法(特别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
2.2009.5――2009.6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 选出的课堂操作方法进行课堂实践。(同课异构)
(2) 分析各种课堂实践方法在《品社》学科中适用程度,并寻求结合点。
(3) 整理出实践操作后发现的课题难点问题。(待定,实际操作后进行整理)
3.2009.7――2009.8
(1)根据整理出的课题难点问题进行新一轮的“文献资料”搜寻。
(2)设计更适合操作的新方法。
4. 2009.9――2009.10
(1)教学实践中落实有效教学的新方法,并在实践中改进。
(2)进行部分有效方法的归总。
5. 2009.11――2009.12
在区级层面进行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课堂实践课研究探讨活动。
(三)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1――2010.8)
全方位了解研究初期研究成果的推广情况,进一步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成果,全面整理研究过程集结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成果。
九、参考文献
张民选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标准解读》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市教委 《 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 11月
江苏阜宁丰唐实验学校 《如何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报教育 1月
篇5:参加品生品社骨干教师培训的个人体会
10月20日、21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蒙阴一小举办的临沂市品生品社骨干教师培训班。20日上午先听取了4位骨干教师的课:秦老师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李老师的“我们是邻居”、田老师的“买东西看什么”、徐老师的“牙齿刷的白又白”。下午,骨干教师们分组讨论、议课后,21日上午二次上课,下午评课。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秦老师灵活驾驭课堂的技巧,点石成金的评价语言……;李老师的虚心与进步;田老师和徐老师的执着与扎实的基本功……每一个人,每一节课都让我感动与震撼。为她们一夜的“蜕变”,为她们善于应变的能力,为她们付出的心血,更为她们的真诚……
除此之外,从他们的身上,我深深的感受到:一节成功的品生品社课,基于孩子们的生活体验之上。当孩子们有了对所讲题目的丰厚体验与感悟,课上他才有话说,才能发现新的题目,才会有更深深刻的熟悉。如李老师的“我们是邻居”,孩子的世界中,人人有邻居,天天和邻居见面,但现实的“城市化”使得孩子们对邻居的印象变得模糊,这就有必要让孩子们课前和家长一起好好探讨或者体验“邻居”意义及和邻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后践行也同样重要,我们课上的引导与学习是给于孩子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指导,是不断深化学生的道德熟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我主观的以为课后践行特别重要,应该是可行的,有效的。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如:秦老师课中的“书”的作用,使原本只能专心往感受往体验的知识变为可操纵的“书”,使课后践行有了不俗套的落脚点。
最后,由于我是刚刚执教品生课的“新教师”,需要学习、体会、感悟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学习、肯付出,总有一天,我也会上出像她们一样出色的课!

【沂水品生品社、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共5篇)】相关文章:
小学综合科年度教研计划2022-04-30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论文2023-09-27
小学教研个人工作总结2023-10-31
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2022-11-21
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全文2022-09-05
小学教研活动计划2023-02-07
小学品德个人总结2023-03-13
小学英语老师个人教研工作总结2022-08-17
小学学年工作计划总结怎么写2022-05-07
参与市级优质课比赛心得体会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