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次第51课心得

时间:2023-12-30 08:10:40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道次第51课心得(精选12篇)由网友“crk199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道次第51课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道次第51课心得

篇1:道次第51课心得

“讲完了,真的讲完了。”当第二遍《道次第》修学结束,再次听到导师说这句话时,心中不禁又生起对导师深深的感恩之心。是谁“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是导师一直在三有苦海中寻找着我们,是佛法的智慧、导师的慈悲宏愿把我从一个充满迷惑烦恼,在轮回中艰苦跋涉、不停寻找生命出路的凡夫,一步步救拔出来。

进入三级修学之前,自己的生活痛苦而无助:孩子不好好学习,不服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和老公很难沟通……通过修学,我知道了自己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因为惑和业,惑是无明我执烦恼,业是由此造作的业力。就像导师开示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感觉、建立在自己过去错误观念的基础上。可想而知,不仅自己整天生活在痛苦中,同时还伤害着家人及身边的人。我现在唯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在内心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发展出健康的心态。不想有情绪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去除错误的观念。

在听闻法义的过程中,常常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心生感慨:我是多么幸福啊!能够遇到一位具格的善知识,告诉我人生的真相、究竟的智慧,有正确的方法,有次第地把我从迷茫痛苦中一步步解脱出来,让我清楚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并且在内心坚定地树立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六年的学习,感觉时间一晃而过,丝毫没觉得长。已经习惯了每天晚饭后坐在书桌前听导师的开示,不知不觉,烦恼和低落的情绪悄悄融化于慈悲智慧的氛围中,那是最静谧、最安宁、最温暖的时刻。随着修学的深入,自己对三宝、对善知识的依止越来越强,漂泊无依的心找到了究竟皈依处;贪嗔烦恼的力量减弱了,错误观念逐渐瓦解,佛法智慧在心中慢慢扎根;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家庭关系变得融洽;带着一颗理解、接纳、宽容友爱的心与人相处,与周围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当《道次第》第一遍学到一半的时候,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腿脚肿胀疼痛,吃了很多药也不见效,并且越来越严重,痛得几乎走不动路了,上楼梯一步一挪横着上,几步台阶都要费半天劲。最后经过几家大医院专家的诊断,告知这种病相当于不是绝症的绝症,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且容易复发,也不知道起因是什么,最后很可能就是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听到医生的诊断,可想而知我内心是多么地绝望和无助,真正体会到地狱众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想到慈悲的导师,我眼泪止不住哗哗流下来,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渴望跟着善知识修学佛法啊!如果生命真的走到了尽头,心中唯有一个最恳切的愿望,就是祈求三宝再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道次第》学完。因为导师说过,看弟子的标准在于是否用心学过这套《道次第》,我是多么渴望做导师的弟子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心态慢慢调整过来,我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时间,忍着病痛认真做好自修,按时参加小组共修、班级共修。共修难忍时,我就在书桌下放一个凳子,把腿平放在上面,这样就能减轻一些疼痛。那段时间,我没有请过一次假,没有落过一节课。在三宝的慈悲加持下,腿脚肿胀和疼痛消失,身体逐渐好了起来,我终于战胜了病魔。

此番经历后,我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强,对皈依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想到死亡随时到来,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想到三恶道众生惨烈的痛苦;想到自己目前还是一个贪嗔痴的重病患者,在无尽的轮回中造了太多三恶道的业,如果不至诚皈依三宝,认真修学佛法,很可能未来的生命去向就是三恶道。想到这些,我对轮回生起了真切的出离心,出离轮回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也更加珍惜自己宝贵的人身,想好好利用它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几年除了工作、家事等外,我把多数时间都用在修学上,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义工,几乎不看电视,也没有时间逛街。现在,我又把工作时间减少了很多,觉得生活有个基本维持就行了,人生这么短暂,想多些时间用于修学和做义工。

导师在最后一讲中说:整个《道次第》的修行,是一个心理的引导,基本上围绕着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从下士道、中士道,一步步带领我们从混乱的凡夫心的状态里走出来,同时又通过菩提心的修行和菩萨道,帮助我们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对导师的这段话,我现在深深地理解,并发自内心地把“舍凡夫心,成就佛陀品质”变成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因为我深深体会到凡夫心给自己生命带来的巨大过患,它让我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中,并且不断地流转生死,在轮回的苦海挣扎沉沦、不得出离。不解决凡夫心,未来生命依然不能自主。

学完中士道,我深刻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想到《三主要道》中说的:“常被四瀑流所冲,难阻业绳紧密系,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这就是轮回中众生的现状,众生就在这四种瀑流所形成的强大漩涡中来回挣扎,不能自主。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导师说,在轮回中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与现世的父母除了时间的先后,在恩德上没有任何区别。导师的开示深深震撼了我: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我和众生之间的关系如此亲密,她们和现世的母亲一样对我恩重如山。母亲们正在受苦受难,我要抓紧时间精进修学佛法,真正发起菩提心,帮助苦难的母亲们解脱痛苦,把成就佛陀品质作为我修行的目标,像佛陀一样得大解脱、大自在,同时真正有能力利益我的众生母亲们!

篇2:道次第51课心得

法义方面,我总结的是二大内容:第一就是佛陀施设苦、集、灭、道这个顺序的原因。是因为这样比较符合有情的接受方式。首先要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苦,无论是可以亲眼所见的畜生道的任人宰割,还是只能靠想象的天人神仙们的从享受到堕落。的确从究竟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纯苦无乐不值得一点点留恋的,让我们生起恐惧害怕之心。然后再告诉我们苦因就是贪就是我执,虽然苦但是有办法解脱,让我们看到希望。再说灭谛,止息了贪嗔痴的状态就是涅槃寂静,不是等待来世,而是今生就能自在安乐,生起强烈的希求之心。最后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发菩提心、无我利他才是解脱轮回的唯一方法。这样我们才会对自己的串习痛下决心,排除万难的精进修行以求解脱,也愿意带领众生一起解脱。

第二方面就是止观在修行中的重要作用。“所有的法门,如果没有落实到止观上,就是知识,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这节课我才开始真正懂得了师父教给我们八步骤三种禅修的良苦用心。用了八步骤去学佛法才能把理论和自己的心行相联系,才能改变生命品质。不用八步三禅,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自己的观念心态是不会有改变的。甚至可能增加了自己的重要感,成了凡夫心的虚假装饰。

自己反思其实很多时候都在做错误的观察修,一旦有対境产生,第一反应还是以往的串习先出来。只是现在会比较快的觉察到:怎么我又嗔恨了?怎么我不是用利他心来处理?怎么我没有把对方当成菩萨来慈悲?

这周六听了慧元师兄的定课分享,他说我们已经在三级修学的,应该要有使命感,去传承和传播这么殊胜的修学,因为现在社会人们太苦了。他身边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三年级。对此我深有同感,因为上周四我去女儿学校开家长会,第一个小时就是请了位心理咨询专家来给家长们疏导焦虑的。在我身边也有初中生抑郁而休学和压力太大跳楼自杀的例子。我自己就是因为修学了,才改变了观念和心态,放下了对女儿的设定。即使我的处境还没那么悲惨,也不能保证不会有无常发生。而且也有责任让更多人来学习佛法走向解脱。我要先从每天做好定课开始!从尽量参加每一次义工行开始!

感恩三宝感恩师父感恩师兄们!

篇3:道次第51课心得

皈依之前需要几个前提:

一是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是成佛,通过皈依三宝能实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这样才会对皈依三宝生起稀有、难得之心;

二是要念死无常,认识到死是一定的,死亡是不定的,在死亡面前,除了佛法以外,世间上的一切财富都没有用。这样我们就愈发生起这种皈依之心;

第三是念三恶道苦。我们要想到地狱、饿鬼、畜生的苦。思维如果我们学佛没有脱离轮回,难免就会堕落三恶道。即使不堕落三恶道,生而为人,也不一定都能像现在这一生这么幸运,这样就会生起一种强烈的依附之心。

有了这些认知作为基础之后,我们就会迫切地需要拯救,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处境,多么的脆弱、危险和可怕。

1、知三宝功德

我们用智慧审视发现,世上唯一可依赖的就是三宝,因为三宝具有无限的功德。

① 佛功德

佛的功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个忆念佛的身体的功德;第二是忆念佛陀的语言的功德;第三是忆念佛陀的意业的功德;第四就是忆念佛陀事业的功德。

A、忆念身的功德

佛的身体相貌庄严,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陀的眼睛像甘露一样清澈,就像没有云彩的秋天的晚上星罗棋布,清晰无比;

佛陀的色身金色的,穿着很庄严的袈裟,就像山顶上围绕着云彩一样;

佛陀不须装扮,具有一种天生的圆满和庄严,即使是没有云彩的十五的月亮也不好比;

佛陀的口长得象莲花一样,太阳照了就像莲花开的样子,蜜蜂看到还以为是莲花,会叮在上面。

佛的牙齿非常洁白,就像金山峡一样,月光照着很漂亮。

佛陀的手掌有千辐轮相,非常庄严,应供的时候,右手托着钵。并用手来安慰和引导正处于生死恐惧中的众生,以他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众生走出生死的轮回。

佛陀经行时,脚踩到地上,就会印出像莲花一样的脚印,比真的莲花还要美。

这里只是引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赞,忆念佛陀的功德,是帮助我们生起皈依之心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每一种心行的训练,都要通过特别的观修。空、无相、无所得,如果没有自身特殊的善根、福德、因缘,又没有高明的老师指点,不可能一步就达到的。

篇4:道次第51课心得

1、皈依三宝是《道次第论》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佛法修学的重点所在,因为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三宝也是佛法的根本。

1)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佛教徒的标准就是三皈依;学佛最终要成就的就是向三宝那样的无限智慧和无限慈悲的品质。

2) 对佛教能否信受奉行,取决于对三宝是否有真切的皈依之心。

3) 整个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皈依三宝内容的延伸,佛法的所有法门都没有离开念佛、念法、念僧。有些法门是建立在念佛的基础上;有些法门是建立在念法的基础上,如相信因果、忆念因果;相信无常、忆念无常;相信苦、忆念苦;相信空、忆念空;相信八正道、忆念八正道。

4) 皈依三宝不仅仅是学佛的开始,它是贯穿着整个佛法的修行,一直到成佛。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属于皈依三宝的过程,都是对皈依三宝不断深化的过程。

2、现在整个佛教界对皈依三宝的认识都太薄弱,太不足,很多人认为皈依三宝是基础,皈依之后也就结束了,没有进一步地忆念三宝的功德,把皈依三宝变成是一种修行,使三宝在我们的心目中没有多少地位和分量,也不能真正地对三宝生起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和依附感,所以使得我们的心始终处在一种飘泊的状态中。

3、学佛修行有两种根本:一个是发心、一个是皈依三宝。发心是修行的根本,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这是我们汉传佛教最薄弱的环节。很多人修行修不上去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两种根本。

4、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非常重视皈依,都要反复忆念三宝的功德。这样就会生活在三宝的加持之中,就会以三宝为核心去生活。反之,我们的生活就会以我们的串习为核心,就很难从串习里走出来。

5、在修行过程中有两种东西很重要:一个就是强烈的意愿。强烈的意愿生起来的时候,可以把所有的念头都赶跑,我们的心就不容易受到干扰;另一个就是慧,就是认识上的超越。

6、佛教徒,尤其对在家众,应该有一种像作礼拜式的以皈依为核心的宗教生活。作为我们出家人,出家之后前面的三、五年,甚至可以说一生都可以三宝为核心,来作为自己修行的功课。因为皈依三宝的修行是可深可浅的。浅,就是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生起真诚的皈依之心;深,就是以三宝的功德品质作为观修的对象,成就三宝的功德。

7、上次主要讲两点,一是皈依的因:认识到轮回的苦和深信唯有三宝能够救护我们;二是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的对象,原因就是三宝具备了三种品质:第一,三宝自己已经远离了恐惧怖畏,成就了解脱、得大自在;第二就是有大智慧,能帮助众生解脱;第三是能够对一切众生,不论亲疏都能够不需要任何条件地生起无限的悲心。而其它外道自身还没解脱,还有烦恼和嗔心。

道次第51课心得

篇5:道次第51课心得

前面我们讲了,在家居士们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以便在相续中播下戒律的种子,这一点相当重要。很多人问过我,他们有没有出家的因缘。其实,一个人只要希求解脱,应该说他就有出家的因缘,但这个因缘今生能否成熟是很难讲的。如果今生不能出家,也要尽量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15]。倘若连这个基础都没有,那不要说获得解脱,来世连人身也很难获得,因为许多经论中都说,转生善趣的根本就是受持戒律。

末法时代,外在的环境越来越迷乱,到处是电视、电脑、手机等引发散乱的外缘,人们内心的分别念也越来越纷繁复杂,许多修行人缺乏外摄持[16]和内摄持[17],无法抵抗这些不清净的外缘,守持清净戒律的人越来越少。从出家众来看,本来,清净戒律的僧团是佛教的根本,是人天之庄严,也是一切众生的皈依处、应供处,可是近二十年来,许多寺院的僧人越来越少,有的寺院在二十年前有七百多位出家人,现在只剩三百多人。从在家众来看,有些居士虽然学佛多年了,对佛教很有信心,也经常供养三宝,但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没有。可能有些人担心持不住戒,所以不敢受戒,但我认为,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应该不是很困难。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讲,戒律是一种约束,与不受戒相比,受戒后可能会觉得不自由,但有智慧的人知道,这种约束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每天在散漫放逸中度过,这将导致今生来世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好好持戒,即生会享受到身心的宁静和快乐,来世也能得到善趣的安乐和解脱,而且修持善法的力量也会极为强大。《杂宝藏经》中记载:从前罽宾国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许多阿罗汉都无法降伏它,后来祇夜多尊者来到恶龙所在的地方,尊者弹指三下,对恶龙说:“你不要住在这里。”恶龙马上就离开了。其他阿罗汉问尊者:“我们与你都获得了漏尽的解脱法身,但我们用尽神力也不能降伏恶龙,你为何弹指三下就赶走了它?”祇夜多尊者说:“我自从凡夫地以来,连微小的轻罪都像四根本罪那样防范,所以才具有这样的道力。”不仅如此,在金刚密乘中,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律,如《妙臂请问经》中说:“咒本初为戒。”

总之,戒律是一切安乐与功德的根本。从总体而言,佛教的基础就是戒律,如果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戒律隐没,佛教就隐没;从个人而言,如果有了戒律,其他功德会自然而然生起。因此道友们要像珍惜如意宝那样珍惜戒律。

相续中具有清净戒律等功德远胜于表面上的能说会道。今后大家要从清净戒律开始,多多少少得到一些内在的功德。否则,依靠表面的夸夸其谈,你可能会博得许多人的赞叹,但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内在的空虚。我遇到过不少佛教徒,有些人讲起来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听了他的讲法我都觉得:这个人真了不起,如果他当法师,可能会利益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他只会空谈,内心并没有真实的功德,暂时好像很了不起,但日子一久,经不起外界的风吹雨打,最终会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境地。

在正法兴盛时期,曾经有无数护戒如眼的高僧大德,想到他们清净如法的行为,我就会情不自禁生起随喜之心。而在末法时代,许多人不重视戒律,每当我看到这些不如法的现象,内心总是觉得非常遗憾。前一段时间,我在一所医院遇到一个出家人,他向我大吐苦水,说他一直很精进地修行,现在病得很厉害,本来需要长期治疗,但因为没有钱,不得不提前出院。我当时很同情他,安慰他好好看病,并且资助了五千元钱。没想到半个月后,他打电话给我,说他已经还俗了。也许他觉得自己这样做没什么,但我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因为这种轻毁戒律的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异熟果是堕入恶趣感受强烈的痛苦,等流果是即使再转生为人,也会生生世世戒律不圆满。

末法时代的恶相就是戒律逐渐隐没,如果想护持佛法,就必须从清净戒律入手。现在已经到了末法时代,总的教法尤其是戒律如意宝已经接近唯持形象期了。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18]和禳解术[19]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灵器、禳解术非常灵验,对病人、着魔者有很大的加持,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佛教,真正能代表佛教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尤其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如果这些隐没了,佛教就隐没了。现在许多寺院非常重视念诵的仪轨和唱腔,虽然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但它们并不能代表佛教,即使隐没了也不是特别可惜。此外,经书也不能代表佛教,按照汉地的说法,佛法要灭尽时,《无量寿经》仍会留存在人间一百年,但由于那时已经没有戒定慧三学,因此也不能说真正的佛法仍然住世。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佛法的根本戒律入手来护持佛法。

大家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出家、剃头是佛教,有人认为念经、作佛事是佛教,有人认为唱歌、跳舞是佛教……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如果一个地方的佛教徒具足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这就说明那里存在佛教;否则,即使天天敲锣打鼓,形象上搞得轰轰烈烈,这也不能说明那里存在佛教。

现在许多人对佛教的误解是历史造成的。期间,佛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藏地的许多高僧大德流亡到国外,剩下的一些高僧大德受到种.种折磨,也纷纷示现圆寂,还有些出家人被迫还俗,佛教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当法王如意宝开始广弘圣教,开创佛法再弘期[20]时,懂佛法的人相当少。经过上师老人家的辛勤教育,许多弟子才对佛教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能值遇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是人生最大的幸运,否则虽然自己出了家,也会像有些偏僻地方的人一样,对佛教存在种.种误解。

在这几堂课里,我们依次从具有广大福德、不退转菩提道、转为男身、出身高贵、具有净戒等方面宣讲了受持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在修持对治我慢之顶礼支时,大家应当一边思维佛号的这些功德一边顶礼。

顶礼时,应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安住着本体为根本上师的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菩萨等皈依处围绕。再观想:自己的右侧是现世的父亲,左侧是现世的母亲,前面是一切怨亲债主,周围是六道众生,这些众生就像被宴请的宾客一样聚集在一处,他们跟随自己一起顶礼,发出嗡嗡的声音来祈祷。

篇6:道次第第17课心得

一、修解脱道所依之身

文:“如上所言,以修三有之过患,于生死中,生起猛利欲求出离,以彼生死,当须灭除。如《亲友书》云:'除八无暇过,间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谓须于此暇满时而灭除之。若居无暇,则无灭除之时,已如前说。大瑜伽者云:'现在是从畜生中分出之时也。'博朵瓦亦云:'昔经尔许之流转,未能自返,今亦不能自返,故急须还灭之。得还灭之良机,亦正在此得暇满之时也。'又若在家者,不但修法之障难甚多,且易生过咎。出家者则与彼相反,故灭除生死之身,以出家最为殊胜。若善巧者,当于出家而钦慕焉。《俱力所问经》云:'居家菩萨,当愿出家。'此中要意,谓愿近圆也。《庄严经论》亦云:'应知出家身无量功德具,胜比勤持戒在家之菩萨。'如是非但为修解脱生死,赞叹出家,即由显密门中修一切种智,亦说出家身为殊胜也。出家戒者,是三种戒中之别解脱律仪,于教法根本之别解脱戒,当敬重之。

解:由思惟三界流转过患,对于生死流转生起强烈的厌恶心而希求出离,于是便寻求解脱之道。欲修解脱道,必须依赖具有修行机会的暇满人身。而修法之身,出家四众中,又以出家的比丘身最为殊胜,以比丘能得圆满的具足戒故。在家修行虽然也可成佛,但障碍极多。何以故?(一)在家事与正法相违,(二)在家易生烦恼,(三)在家多散乱。在家必为多人谋求衣食,事多,烦恼炽盛。出家有四种功德:(一)食由乞来,(二)衣仅粪帚,(粪帚,即弃物义。昔印度王子,常衣鲜衣,色尚白,旧即弃之。比丘因拾取而加染为红黄色,乃其时印中认为最下色者,比丘衣之,故名粪帚衣。)(三)坐就树下,(四)修法容易断证。凡夫不必依他力但自力依别解脱戒,勤善守护,就能得禅定。得禅定即能生智慧,得智慧即能出轮回,故出离轮回根本在别解脱戒。所以,对别解脱戒应生敬重心。 二、求解脱的正道

文:”《亲友书》云:'纵使烈火然头上,遍身衣服焰皆通,此苦虽急犹可置,未证无生较次要。尔求尸罗及定慧,寂静调柔离垢殃,涅槃无尽无老死,四大日月悉皆亡。'谓于三学当修学也。于此若仅于中士道而为引导者,亦须广说以三学引导之方便。然此不尔。以慧观及心学生止法者,于上士时当说,今此略言戒学耳。先须于戒之胜利数数思惟。心既决定,则勇猛增长。《亲友书》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妙臂经》亦云:'如诸禾稼依于地,无有过患而发生,如是依戒胜白法,以悲水润而生长。'当如说而思焉。“

解:三界流转生死之苦非常剧烈,必须及早出离。而出离的方法,应以修戒定慧最为主要。本论非仅为中士道说,若为中士道说,尚须定学慧学,此处暂略,专详戒学。关于三学的修法,定慧的修持在后面将详细说明,此处仅略谈戒学。戒,指律仪之十七种,归纳为四部(有部十诵律、昙无德部四分律、大众部摩诃僧祇律、弥沙塞部五分律)。学律仪不外三种:一、未得戒者如何得戒。二、已得戒者如何守戒。三、已破戒者如何还戒,凡学戒须先知戒胜利,数数思惟,心生决定,发生欢喜,然后受持。声闻地赞戒有十种利:(一)得增上功德,则成佛功德。(二)死无懊悔。(三)得美名称。(四)睡眠安适。(五)眠时有善神守护。(六)无有怖畏。(七)得大威权。亦如宗喀大师,为众所悦服。昔萨迦巴问大师,以何术致此?大师曰”我以如理而行得之“。第五世 ,兼摄政教,亦自云”我唯守护戒律“。(八)非人不能害。(九)能遇顺缘。(十)所愿皆成。思惟如是诸利,心生欢喜,则乐受持。但受而不持,过患亦重。

文:”于戒受已而守持者,胜利甚大,若不守护,过患亦甚。经云:'或以戒得乐,或以戒感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苦恼。'《文殊根本大教王经》亦云:'持咒若坏戒,不得上悉地,中品亦不成,亦不成下品。佛于毁戒人,不说咒成就,亦非趣涅槃,境处之方际。于此恶异生,何有咒成就,此毁戒众生,如何有乐趣。既不成现上,亦不成胜乐,况佛说诸咒,而能成就耶。'如是所示不守护之过患,当数数思之。如《三味王经》云:'于居家白衣,我所说学处,尔时诸比丘,彼戒亦不具。'于此所说,谓比丘不能守护五戒之时,(有居士能)精进持戒者,感果甚大,故当努力。即彼经云:'尽于恒沙俱胝劫,而以信心备饮食,并以伞幡灯烛鬘,承事俱胝由他佛。若于妙法极欲坏,善逝正教将灭时,于日夜中行一戒,此福比前最殊胜。“

解:持戒反而为苦者,以轻于受戒,而不严于守护,任其毁败,即是恶行,故结果为苦。 所以,持戒的方法是:先当思惟持戒的利益与毁戒的过患。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善法都要依于戒才能生长。持戒功德,尤较佛在世时为大。如受而不持,过患亦大,不但显教,密教亦然。此中正法,指经律圣教(正教),指教证功德。三藏失坏,教证将灭时,众生烦恼极盛,对治力弱,不易守戒。此时若能於昼夜中执持一戒,功德极大,故当努力。破戒之人,必生恶趣:现在世中,一切功德皆不得成就。总之,若是毁戒,人天乐趣都不可得,更谈不上解脱或成佛。所以,希求解脱的人,必须持戒。

文:”如何修学之法者,谓于四种生罪因中,无知之对治者,应听闻诸学处而了知也。放逸之对治者,于取舍之所缘行相,不忘忆念。及数数观察三门,了知于善恶何转之正知,以自或法为增上,于罪生羞耻之惭,及念为他所呵而起羞耻之愧,怖畏恶行之异熟,而生防护之心。不敬重之对治者,于大师及彼所制,并诸同梵行者,皆当敬重也。烦恼炽盛之对治者,观察身心何种烦恼增上,当努力从而对治之。若不如是励力,意谓违越少许,其过轻微,于所制而放纵者,最后结局唯得苦恼。《戒经》中云:'若于大师悲愍教,以为轻微少违越,由彼彼苦得自在,如折篱坏庵摩罗。世间有违王重勒,或者犹获不治罚,非理若违能仁教,如堕傍生医钵龙。'以是故应努力勿令罪染。设有染犯,亦莫不念而弃置之,于堕罪还出之仪轨,应如说励力而作。"

篇7:道次第第17课心得

【思惟修习】

一、“略示修法”是什么意思?

1、“佛法的每个法真正要落实到生命中都要通过训练”,“佛法的修行包括座上修和座下修。如果只有座上的,没有座下的,座上修也是难以修好的;如果只有座下的,没有座上的,我们会感觉力量不足”。对此有何感触?

2、在“略示修法”这部分,宗大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部份?

3、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各个指的是什么?

二、“加行”依次有哪六项内容?

三、加行一之“净地设像”,我们会了吗?

1、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有必要吗?“凡夫往往心随境转,在嘈杂的环境中,很容易放逸散乱。对初学者来说,环境尤为重要。在修行初期,我们特别需要为自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此有何体会?

2、营造清净的环境,这样做的作用大吗?通常,有重要客人将来访时,我们是否会将环境清理整洁?现在,我们要修法,净化环境对于帮助我们生起神圣感,帮助我们体认佛菩萨的存在,帮助我们的心与三宝相应等诸多方面,有何作用?

3、清洁环境时,应如何用心?很多人,在清洁环境时,会很“麻利”地进行,想着“赶快整理干净,好开始修行”。我们是这样做的吗?修行是等环境打扫好之后才开始的吗?打扫工作与修行能贯通起来吗?对于佛世周利槃陀伽由扫地而成罗汉的事例,有何感触?“打扫不仅是扫除外在的尘垢,更主要的是要扫除我们内心的尘垢”,对此有何感触?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打扫环境时,心里想些什么?是如何用心的?

4、陈设佛像对我们修行的重要意义和殊妙功用有哪些?有何体会?

四、加行二之“陈设供养”,我们会了吗?

1、为什么要供养?“成佛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如果时时保有供养之心,就能迅速积累资粮,常与三宝相应”。“供佛决不仅仅是形式,本身也具有重要的修行内涵”。“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心态会左右行为,行为也会影响心态”。对此有何认识?

2、供养的供品有哪些?

3、供品有什么要求?供品的来源如何才算无谄?供品的质量如何才算好?陈供的心如何才算无谄?通过学习,现在我们在陈供时,心态是怎样的,能具体描述吗?

五、许多人都存在的问题,我们避免了吗?

1、许多人认为打扫环境,供养佛像,这是“外在形式”。同时,认为自已具有“不执外相”的能力,于是,对此类加行不重视,我们存在这样的问题吗?“境由心造”,如果我们不将环境整理得清净庄严,这是说明我们有“不执外相”的功夫,还是说明我们没有清净的心?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真的开始行动,认真照着教导一项一项进行了吗?有感受到这样做的利益了吗?

5、许多人感觉,日常挻忙的,能有一点时间静心学习已很难得,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打扫。我们有这样的情况吗?如何对待的?

六、加行三之“入座皈依”,我们会了吗?

1、入座,身应该怎样?打坐的正确姿势如何?坐多长时间是关键吗?关键点是什么?

2、入座,心应该怎样?

(1)、修法首先要生起皈依心。对此有何认识?“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对此有何认识?

(2)、我们应因何而生皈依心?对死亡无常、三恶道苦有何认识?对众生的痛苦有何认识?发心不同,所得成就也不同。在发起皈依心的同时,我们真的愿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吗?自已是如何调动起四无量心、菩提心的?

(3)、我们应以何为皈依境?如何才能将皈依境清晰地观想起来?如何感受三宝的功德?如何将自已融入三宝的功德中?

【学习检验】

一、法不是听了就能产生作用的,要从理论落实到心行上,转化为感觉,才能变为力量。对这一点清楚了吗?决定要作相应的努力了吗?

二、是否明白了“略示修法”是帮助我们将每一个法落实到心行上的很具体的方法?

三、对于能遇到“略示修法”这个修行程序,是否很庆幸?

四、是否清楚,根据“略示修法”的建构,修行有哪四个环节?

五、是否清楚,加行中的每一项其实都与修行有关,加行也是在修行?

六、对于现在学到的三个加行,是否开始实际行动?是否能很好地将加行与修行融合起来?

篇8:道次第第17课心得

依止,不外乎一方面就是思想上的依止,还有一方面就是行为上的依止。思想上的依止这是根本,需要树立上师、法师在自己的心目中这种崇高的地位,这是需要通过观修来完成的,并通过训练来实现。

依止一个上师、法师,需要做些什么?在论里边叫加行依止法。

师喜欢,就做,不喜欢,就不要做。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具格的上师。他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化身。那么他的喜与不喜。也就是代表着如法不如法,合法不合法。而不是纯粹的一种简单的情绪,一种意愿。凡夫,喜与不喜,可能是随着贪嗔痴。如果是一个合格的上师,他的喜与不喜,是以佛法,因为他的这种感觉是受过训练的,这种喜与不喜,往往也就是包含着如法和不如法的道理,努力地按照上师的意愿,就是要努力地调整自己,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意念。

自己在佛法的修行上成就的大小取决于自己事师的如法程度,自己事师的如法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成就就有多大,但这个不是阇黎给的,也不是上师给的,也不是法师给的,但是自己如法的侍奉,依教修行,这个功德是自己产生的。

师长所喜欢的应该做的是什么?第一,就是内外财供,第二,身口给侍,第三,如教修行。

第一, 供养,它本身也是包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道理,供养其实它也是一种态度,它也包含着一种态度的表现。对这个法重视不重视,因为财物往往也是被贪著的东西,能够拿出财物供养,说明觉得这个法还是比较重要。师长所传的法跟诸佛菩萨所说的法它是一样的。但是诸佛菩萨他不能直接给我们说法,法虽然多,三藏十二部典籍,但是必须要通过师长来传授,所以供养了上师,供养了师长,也就是供养了十方诸佛。

第二, 在侍候师长的过程中,这里边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传承了,就是每天看着师长怎么样行住坐卧,另外一方面师长他会不断地告诉应该怎么做,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把从一个俗人变成一个僧人,变成一个合格的僧人,就是养成僧格,具足这种威仪、气质,把身上的俗气给脱光了,这个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第三, 按师长的教授去修行,它的要领是什么呢?就是依教修行。在所有的供养里边,法供养的功德最大。财物供养、身口给侍、依教修行,依教修行是核心。怎么样报恩供养,怎么样报答师长的恩?修供养,按教法去修行就是了。

依止之胜利

修依止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

1、一切佛法的修行,都需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来完成。如法地亲近善知识,就跟善知识种下了这样一种善的因缘、好的因缘。因为这个好的因缘的关系,在自己未来的生命之中,生生世世总会遇到善知识。因为有了善知识引导,也可能就一生成办了,你这一生就可以把生死的问题就可以搞定了,在未来的生命中,就能够自己主宰自己了,就不用害怕会堕落到三恶道了。

2、如果能够如法地亲近善知识,侍候善知识,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去修行,认真修行,就能快速地断除一切烦恼和恶业。

3、说发菩提心,真正要对一切人都生起平等心,慈悲心,事实上是很难的,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强化,不断训练,那么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那很可能就会退心了,因为毕竟是自己修行。

4、要用一个正念来代替一切不正念,要让自己修学佛法所建立的这个正念,在自己的生命中具有绝对的主宰力量,这个就是要通过一个长时间的修行训练,需要在善知识的引导之下。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靠自己,因为凡夫总是心随境转,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很难时时都能保有正念。

5、每一种修行,如果有善知识的引导,它就会不断地在增长,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像一棵苗没有人浇水一样,很快就枯掉了,自己就死掉了。每一种念头,每一种善根的获得,它就要不断地有人来浇水,需要有环境,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才有可能成就现前利益和究竟利益。

《道次第论》的建构,它就是建立在两种利益上的,这两种利益,就是现前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现前的利益,就是指下士道的五戒十善的修行,能够带来现生的幸福快乐和来生的,未来生命中能够获得人天的果报;究竟的利益,就是声闻的解脱利益和无上菩提的佛果的究竟利益。这种不论是现前的利益也好,还是究竟的利益也好,都离不开如法依止上师。如果我们不能如法地依止上师以上所说的这些胜利,这些好处我们都得不到,相反我们只有如法地依止上师,我们就能得到这么多的这么好的利益。

愿所有修学佛法的人都生生世世能遇到善知识,依教修行

德雅他 班杂支雅 阿哇波达 那耶梭哈

祈请三宝,师父加被!

慈了 慧了 合十

篇9:道次第第17课心得

做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法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因为弟子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做。

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的教导行事)。

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

1)内外财供,《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弟子在师长身边,应以欢喜心修习供养,对自己的身体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师长,何况身外的财物?此处,再引《事师法五十颂》说明内外财供的重要:对于传法上师,不论白天黑夜都应礼拜、供养。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

2)身口给侍,也就是亲自服侍师长的生活起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行为方面包括擦洗、按摩、护理等,以实际行动亲近上师;语言方面,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称扬赞叹,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因为内外财供及身口给侍主要是为了端正学法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为依教奉行服务的。(※)

3)加行依止法的第三点为如教修行,即不违背师长教诲,这也是最殊胜的供养。在加行依止法的三个修学项目中,这是最主要的。

《本生经》说,报答师恩德的最佳供养,是依法修行。

依止师长的方法,其中意乐依止主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加行依止则是在行为上进行修正。

四、依止的胜利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殊胜论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

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

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即使未能成办,因为依法修行,也不至堕落恶道,而能获得继续修行的圆满有暇之身;

5、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依法修行,可迅速断除一切贪嗔烦恼,断除种.种不善恶业;

6、不背菩萨行:众生刚强难调,或好坏不辨,或以怨报德。因此,发菩提心而不退转,需有极大勇气和耐心。这就必须在善知识引导下反复熏陶,不断训练,否则是很容易中途退心的;

7、常具正念:我们有种.种心理因素,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依无明、烦恼而生起。这些妄念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根深蒂固且力量巨大。唯有在善知识引导下,由闻思修建立正念,才能彻底对治妄念,常具正念。

8、功德资粮渐渐增长:依善知识引导,修习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能积集功德法财。因为我们对修行所经历的境界还不熟悉,无法判断每一步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时刻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

9、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依止善知识修行,能同时成办现前和究竟的双重利益。

以上是依止善知识能够得到的九种利益。

(弘莲):

“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

作为弟子,依止了具德的上师后,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认真、老实、听话。”

昨天,师父为长江商学院的学生开示,讲到皈依的含义有二种,一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二是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当我们的自性没有开发出来的时候,以佛、法、僧为依止,皈依自性不要误以为是皈依自己,如果我们现在皈依自己,就是在皈依无明,皈依贪、嗔、痴引发下的一大堆混乱、迷惑的情绪,最后走向的不是解脱,是走向可怕的结果。可见跟着感觉走就是皈依了自己的无明,我们的自性没开发出来的时候,是被无明紧紧系缚的。记得有一次成峰师为七日禅的学员开示,他问大家有没有想过学佛要如何学,知道要学佛是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要怎么做?方向在哪里?有一位学员说往前走就是了,总会遇到识路的人。这就是典型的“跟者感觉走”,当时我是旁听者清,触动很大,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善知识的重要性。

“我们成就的大小,取决于弟子侍师如法的程度如何,侍师如法的程度有多大,弟子的成就就有多大。”如法侍师,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以善知识的要求去学法,当我们以上师的品质为榜样来完善自己,当我们的心与善知识相应,就是与法相应,反过来说,当我们与法相应,就是我们的心与师父离得最近,所以心和行以心为重。我们从听善知识的话来行动,到心与善知识相应需要修习,需要思惟善知识的功德。思惟得越是深入,我们增上的可能性也越大,自己的受益也就越大。

篇10:道次第第17课心得

学佛都有很多外在困难,同时内在慧根不足,即所谓末法时代之相。佛乃圆满福慧,因此学佛必须集资净障。若不积累福德资粮、忏除业障,就不能成就佛道。

七支供基于普贤菩萨十大愿望,是最有效的积忏方法,是成佛的第一生产力。礼敬支与供养支就是以普贤菩萨的愿力为己愿力,以身语意业行无量无限的礼敬、以最胜供物行无量无限的供养。从而最有效地集资净障、无限广大自己心量。

我认识到了集资净障的重要意义及礼敬支、供养支相应的殊胜价值。

在学习运用中有两点体会。首先是建立信心,导师的几点开示对自己印象深刻,“普贤行愿品”是经中之王《华严经》的最后一品,这表明要将全部的佛法智慧导向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践行,《华严经》至顿至圆、“普贤行愿品”亦至顿至圆,如此彼彼相应,可见七支供是无上法门。礼敬支与供养支都是立足于佛菩萨心而修行,也就是立足于广大无边的智慧与慈悲修行礼敬、供养,当下令自己的愿转换成佛菩萨的愿,令自己的心转换成佛菩萨的心,这是如密宗与禅宗一般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是果乘,直接在佛果上起修。为此至诚感恩导师的殊胜教授,自己修学此法的信心大为增长。

另一点是对于“无限”的观修感受,导师开示七支供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品质的临摹方法”,我认识到以广大的普贤愿力修行,乃在于立足于空性修行,唯有体认空性与万法无二无别,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才能观照到一一尘中有微尘数的佛。在实际的座上观修中,自己努力熄灭妄想,从贪嗔痴烦恼中出来,以一幅无垠的宇宙图像开始,礼敬诸佛、供养诸佛,进而安住于普贤菩萨般的所缘善境。心灵因此感到当下的净化与宁静。我也试着将这种心境带入日常生活,自己一直试着带着正念生活、带着正念工作,之前睁眼看世界时,见得山川草木、建筑道路、芸芸众生,却见种.种不如意,能心生警觉:自己的心出问题了,现在体会以普贤菩萨的所缘境为所缘,能令正念久住一些,而减少执著,心生欢喜。

在修学礼敬支与供养支过程中,也有疑问,就是在随文入观中,刻意多些,所缘境的开显广大不够,尤其是常常顾及身后境界,而有顾不得之感,进而破坏了所缘境,不得顺利修行。期待师兄们的殊胜分享,加持于我。

篇11: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

本周学习了“道次第引导之相”,本周法义内容如下。整个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从发菩提心到圆满成就菩提心的过程。所以,首先要发菩提心,书院的三级修学要求我们养成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的习惯,不就是在引导我发菩提心吗。法义中也说,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只有发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引用《入行论》云:“刹那才发菩提心,虽系轮回(生死)三界狱,亦当说为善逝子。”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道次第》修学引导的思路,全论依三士道建立,其中下士道、中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和支分。学习本论要以菩提心为核心,认识菩提心的权时和究竟利益。成就究竟利益要从认识菩提心的胜利,再到菩提心的发起,直至成就、圆满。

第一步是先修发心之胜利:发菩提心的利益有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暂时的利益有四个方面,一是不堕恶趣,二是生善趣,三是能净化业力的种子,四是能使过去的善因种子增长广大。究竟的利益就是解脱和正遍知。

第二步,对发心所成就的现前和究竟利益真正生起意乐,即对发心的胜利生起欲得之心。修习共中下士的所有意乐。这也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当下的处境,因为看不到目前处境的危险,很难生起欲得之心。二是要思维暇满意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的。三是生起慈和悲悯之心,张扬人心中善的力量和种子,在从亲属开始,推己及人,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之心。四是思维皈依、因果的意乐,修习七支皈依,帮助我们成就菩提心。深刻认识到这些都是引发菩提心不可缺少的方便。并且给出了相应的标准,如念三恶道苦要切实有毛骨悚然体会,慈悲心的标准就是要对一切众生都能生起。

第三,就是具体怎么做——每修时,要忆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切要。三士道中菩提心总摄全论,反复强调发菩提心是生命唯一的出路。虽然全篇都在论述这个问题,也能接受这个观点,但认识并不深刻,真实无伪的出离心还没有生起。书中讲到菩提心的发起并不是轻飘飘的,要生起根本之慈与悲悯,如果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由此知道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以前动辄就说菩提心,对菩提心的内涵又懂几分?要深刻理解并践行,只有在修学中慢慢培养。

最后,宗大师还提到了做不到的过患及障碍,就是会割裂三士道的次第关系,菩提心发不起来,得不到菩提心的圆满利益。

学习完法义后,具体的收获有两点:一是对于以后的修学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像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深信因果,修习皈依都是下一步必须要修习的内容。二就是对于自己的目前处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一边发着菩提心,一边还在贪嗔痴。发心不到位和不猛烈的原因,就是认为自己目前还年轻、也年富力强,还有大把的时间来修学,念死无常也比较远,感受不到处境的危机和危险。——这是自己当下需要思维修学的重点。切切不可放松。所有的心行都是培养起来的,一个经常贪婪的人贪心会重,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嗔恨心就重,看到这里就很惭愧。

幸亏现在知道菩提心同样可以培养,从现在起,要按道次第的要求稳步修学,逐步培养菩提心。本课还让我认识到《菩提道次第略论》的殊胜。宗大师的许多思想继承了广行瑜伽唯识经论的思想,把下士道、中士道看成上士道的支分和前行,巧妙地将它们融为一体,在结构也非常严谨。比如关于阐述菩提心重要性的部分,先总说“最胜菩提发心”,然后说明欲发起此心,必先修习发心胜利,即权时和究竟两种利益,然后分别论述其胜利,每一种利益都紧扣学佛者的心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让人志在必得,不得不发起菩提心。

最后总结,我又了解到——①目前我们发的菩提心是愿菩提心,是在我们贪嗔痴的状态下发出的一个愿望,虽然达不到不贪着,但是,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发这样的心,等真正达到不贪着的时候,也就成就了。②.平时在修习慈悲心的时候,可以多听听《慈经》。③.我们发菩提心,虽然“杂质”比较多,但是也要训练,逐步落实到心行上。我们现在训练哪一种心行,哪一种心行的作用力在我们生命中的作用才会比较大。我们要时时的培养——④.确实认识到,不发菩提心,是没有出路的。

学习《道次第》,感到需要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宗大师的苦心和匠心。本课还出现了以前学过的内容:七支行愿,它最大的特点是将有限变为无限,文中指出修七支行愿是发起菩提心的方便,在前面学习七支供时,也根据要求进行观修,但当时还没有把它与菩提心联系起来,其实普贤菩萨的宏愿正是菩提心的表现,感到前后所学的东西一下贯通了,在皈依共修时通过七支供找到了菩提心的感觉。

这一方面说明了次第学习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温故知新的重要。这段时间学习任务较为繁重,但如果不联系以前的学习内容,孤立地学习、分享,就不会收到好效果。

篇12:道次第二十八课心得

道次第修学意义,这一课导师告诉我们,学佛的原因是因为轮回苦,及如何走出轮回,走向解脱,还有修学过程中的态度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目标,有方法。最近我发现我的学生看起来很笨,非常简单的问题也不愿意的思考,一点不像曾经高考时的他们奋斗状态。学习这一课后我发现了他们不爱思考的原因了,因为他们没有目标和方法。经过我给他们反复讲我们学习的意义,他们好了很多。我们学佛也是一样,学习得有目标和方法。

对于轮回苦的认识,我能认识到目前我还生活在家庭的轮回,情感的轮回中,对于恶缘就烦恼,对于善缘容易粘著,综合起来说,没有佛法三宝脱离轮回好像很难。还有轮回就是生命的重复,如果不学佛,获得解脱,我还会再投胎回来继续轮回。

想想轮回的苦,绝对不能回来的,那就只能去寻求解脱,脱离轮回获得解脱,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学佛了就有脱离轮回的希望,进入三级修学成佛的概率就高了很多。但是起点决定了终点,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时刻以三宝为中心,我们才容易获得解脱,因为以三宝为中心,就是认为三宝是正确的,认为我的很多的观点,心态,都是错误的,所以我还在轮回,所以我需要三宝的智慧和慈悲,有了需求才有动力去修正自己的观念,才能真正的将佛法智慧落实到自己的心行,改变自己的身口意业。

虽然佛法浩瀚,但是,三级修学让我走了一条捷径,同喜班的一年让作为小白的我收获很大,我和家人的关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目前我还能为我的家人送去关爱。在我的关爱下,我和妈妈的关系从当初的回避状态变成了朋友一样,最近在策划妈妈去观音寺皈依佛门了。我从来没有想象到一年的时间我家就会这样子。

最近通过了解道次第的内容,我发现导师选的道次第就是学佛的捷径,现在非常非常期待道次第的学习,期待自己的生命状态继续改变和提升。在这里,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小伙伴,让我学佛有了根本的保障,就剩下我自己的努力了,所以,后面我要抓住我的一切机会和时间认真按照八步骤三种禅修来学习和思维每一课的内容,将佛法正见落实到行动上,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早日获得自在和解脱。

学习心得报告

毕业实训报告范文

小学田径运动会竞赛的方案

写运动心得体会

消防演习活动计划

单位联谊活动策划

冬季运动会活动主题方案

在体育中考讲话稿

观看学生运动会观后感800字作文

公司运动会策划活动方案

道次第51课心得
《道次第51课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道次第51课心得(精选12篇)】相关文章:

班主任完成工作计划情况2023-01-15

初中生运动会的感受作文2023-08-08

裁判加油稿2022-08-10

联谊会策划书2022-08-01

消防活动策划方案2022-12-28

裁判发言稿2023-07-07

公司冬季运动会活动方案2024-03-15

任新民语录2023-08-16

班主任各周工作计划周表2023-01-04

趣味运动会活动策划书2022-08-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