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时间:2024-02-16 07:21:27 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共7篇)由网友“ss1”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篇1: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学习,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加强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灵动,多一份智慧,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篇2: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张老师上的课追求太完美了。众人评张齐华老师的课:亦歌、亦诗,亦画。昨天,我非常有幸听到了张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好样的”“我来采访一下”“真不错!” “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从他的第一句话讲出来,我就深深地被吸引,我想被吸引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所有的学生和观众。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张老师的课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不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话语中有很强思维逻辑性。

第二环节中有字母表示运算结果有a +5是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张老师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出示了a +5= a +5。学生很惊讶的,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在评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还运用了儿童心理学讲解这个为问题。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在他课上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观众深深地吸引着。在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教给了学生。张老师的课,不仅让人感觉他的数学素养很高,而且他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也很高,我想这也许是他语言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佩服、太多的赞不绝口,作为新老师我们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做起,比如:理解把握教材,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看教参,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篇3: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昨天很幸运的听到了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有对比有发现。平时的赛课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想要形式上的完美,更想要内容上的突破,可有时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学生累,老师忙。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对他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心生佩服。认识负数是张老师早就讲过多遍的一堂课,但是因为前面一节同课异构课的启发,让他主动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开启全新的模式。这是张老师对自己的否定,更是对自己的肯定,把课堂更多的还给学生,这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一节课中老师教什么,学生会的不用教,怎么教也不会的不用教,学生自己学能会的也不用教,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就是一个点拨者,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节课张老师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从读法、写法、意义和用处四个方面去体会负数,完成负数的学习。老师没领着孩子学,让孩子在四人小组中完成学习,在合作中明晰知识,在探究中完善知识。

篇4: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今天听了张齐华老师的直播“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收获很多,课堂中老师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教师在课堂中会策划、会倾听、会引导、会创造思考、会感动。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教育就是启蒙和唤醒,教育就是让人慢慢苏醒、憬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细微处改善自我和他人,一点一点地做,哪怕收效甚微,也要为之努力。正因如此,对学生愿意尊重、呵护、关爱、宽容、帮助,愿意默默陪伴,耐心等待,真诚赞赏。即使是对犯错误的孩子,也能在充分倾听、了解的基础上,给予提醒和鼓励。孩子在课堂愿意表达、愿意分享,心灵因怀疑而深邃,心灵因孤独而奇特,心灵因关怀而多情,心灵因痛苦而至诚。

所以我们习惯静听的课堂,顺从的课堂,被动的课堂,一旦是开放的课堂,以学为中心的时候,就会很凌乱。但真的有勇气去尝试一段时间后,会从凌乱到灵动。灵动,就是有了灵气。灵动也意味着,它有方向感,它有秩序感,它有重点的意识。

篇5: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其实在学习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会听的孩子才会学习,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才能学习到别人的方法和思想!

我们的孩子往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只顾自己说自己的,认为别人说的不重要,抢着说自己的观点,也有学生觉得同学说的没有老师说的重要,没有老师说的好所以不听同伴的观点!其实孩子们之间的语言,孩子们才会理解,有时大人说的或者大人的思维反而孩子们不容易懂,所以更要让学生学习同伴的方法和思维!

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会倾听呢?①让孩子用眼看培养孩子用心。②管住孩子的嘴巴,让孩子安静的倾听,培养孩子耐心。③要让孩子斜耳恭听,培养孩子的虚心。④耳朵倾听培养孩子的细心。⑤让孩子停下手上的事物,培养孩子专心倾听。培养孩子专心倾听的好品质。

那作为教师应该有哪些对策呢?以前我们都是问孩子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想的呢?那孩子肯定只顾说自己的,根本不顾别人的想法,所以我们要改变策略。问孩子问题时,不允许孩子说我是怎么想的,而是问孩子他是怎么想的?要想回答问题,他必须要知道同伴的想法和方法。就会去倾听,逐渐的就有倾听的能力了!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会倾听的孩子!不仅培养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孩子具备倾听的品质!

在今后我们也要改变自己,学会倾听孩子的语言,也要改变孩子,让孩子表达出同伴的想法!感觉张老师的这堂课太棒了!

篇6: 张齐华老师同课异构《圆认识》听后感想

张齐华老师同课异构《圆认识》听后感想

同课异构,不同的老师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不同,以及个人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了风格各异的课堂。但无论怎样的课堂,无论在何时,数学老师们永远都在琢磨,怎样上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与碰撞?怎样上方能让听课教师耳目一新、跃跃欲试?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诗意与浪漫?

“所有的课堂细节都折射出了明亮的、晶莹的光辉”“一堂纯粹而丰富的好课”“这样的数学课堂意境堪称圆满”人们如此评价张齐华老师的课。遇到张老师,走进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你就会充分领悟到“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的真谛;解读张齐华老师数学课堂,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如此有内涵。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有幸观摩了张老师的《圆的认识》,领略到了“数学王子”的独特魅力,受益匪浅,也让我思考颇多。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老师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张老师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地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张老师这样描述圆的特征,“圆是曲线图形,可是和下面这些凹凸的或者椭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相比,圆看起来又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光滑,那样匀称。难怪20xx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赞美‘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在孩子们探究了圆的半径和直径后,张老师总结道,“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中国古时候的哲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和同学们得出的几乎相同。不过表述不一样,就是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

张老师的数学课堂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人文气息。圆,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只是一个符号,不再只是一个平面图形。他们能感受到圆的美,能感受到圆背后的文化。孩子们这不仅是在学习数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在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与感染。

“孩子们,数学学习,除了问刚才的三个字为什么以外,还要善于联想,不要一切都从头再来。”“现在我来画一画,尽管我是老师,如果画错的话,也不要客气,大声喊错,看看谁的胆子最大。”“回家去试试,也许一幅一幅美伦美幻的图形就在你们的手下诞生了,到时别忘了带给咱班的数学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交流和欣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彰显着数学的文化魅力,弥漫诗意的人性光辉,变得灵动与飘逸。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里,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更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们知道为人处世的道理。数学课不再是枯燥无味,不再令人昏昏欲睡,而是带着孩子们穿越千年,来一场数学的浪漫约会。

所有的数学老师都知道“李白”“杜甫”,但并非都知道“罗素”“毕达哥拉斯”。也许,我们都错了。其实,数学不仅有方法技巧,还有美和浪漫。

“与其向着数学以外的‘花花世界’去寻找课堂的精彩纷呈,不如从纯粹的数学内部找寻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老师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清晰印象。正如张老师所言,“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应该有对数学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应该对数学“美”怀有敬仰之心;应具备深沉的历史感,共同为孩子积蓄力量!

篇7:教师听课心得:教材研讨齐献策,课例观摩取真经

小学二年级语文QQ建群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县83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为了同一个梦想相约相聚在一个网络群里。尽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认知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共同探讨部编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相互切磋,共同成长。

两次网络研讨,犹如两场及时雨,如约而至,滋润着教师们求知若渴的心田。

10月17日晚7:30分,在韩起云老师的组织下,由半坡店南街小学的李艳老师主持,拉开了研读《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特点》的网络研讨的序幕。

李艳老师指出:“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开展教研群内的网络教材研讨,旨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二年级教研团队合作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研读及交流过程中,发挥集体智慧,从而快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首先让老师们从理论上对研读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下来在李艳老师的引领下,围绕“新教材的备课和使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广泛参与。李艳老师从识字、写字,阅读,晨诵,教育日记等多个方面给老师们做了示范和引领。尤其是,李艳老师提到的识字方法,包括“归类识字、字理识字、查字典识字法”等等,给大家很好的识字方法;写字上她提到“用眼看仔细,用心记一记,用笔描一描”,“三用法”,很是实用;在写日记方法上用“口述日记”到“积累日记”,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由说到写的过渡的桥梁;在阅读方法上李艳老师的利用家长微信群做法受到大家的欢迎;建议大家在口语的交际上做做文章,在孩子的说、读、写之间架一座桥梁,把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利用“生日祝福”,加强孩子和家长的交流联系,坚持做“生日晨诵”。

李艳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参加网络研讨的老师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大家从中收到很大的提升。

夜已深,时间已到,但参与研讨的老师们意犹未尽,仍在继续……

在大家的期盼中,10月31日,伴随着绵绵的秋雨,我们有迎来了网上的第二次观摩学习,管建刚老师的《黄山奇石》课堂实录(文字稿),由韩启云老师主持。

韩起云老师先对管建刚老师的基本情况做了简介,加上他与管建刚老师的直接接触的介绍,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韩老师调动上来。

随着韩老师对管建刚老师《黄山奇石》课例的一一展开,管建刚老师的整节课的流程,清晰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老师们仔细阅读,逐一学习,谈看法,说见解,找思路,寻真经抒感慨,以管老师的课例为标杆,来反观透视自己的课堂,找差距,找方法,在研讨中提升,在反思中顿悟。这节课例犹如一堂真实的课堂再现,让老师们领略了名家的风范。

两次集中到网络研讨学习,打开了老师们对部编教材的理解和使用中的困惑与心结。两次安排精妙恰当,既有我们身边的榜样,又有名家的范例,有理论,又有实际,从理论层面上给大家很大的提升,实际操作上教会了很多的方法,两者相得益彰,解决的都是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成长路上,有你为伴,真好!

相逢一牵手,我们一起走……

音乐“名师之路”培训心得体会

生命教育心得体会

美术教研员研修计划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

观摩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品味书香的演讲稿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心得

评课的活动总结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共7篇)】相关文章:

教学领导研修培训心得2022-11-06

教师研讨会的学习心得字2022-10-07

创新作文窗外的声音2022-09-28

观摩教师教学心得体会2023-01-22

新教师听课思想总结2023-10-31

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023-01-09

班主任研修培训心得2022-09-23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中小学数学教改策略论文2023-07-31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2022-11-20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