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时间:2023-01-07 07:38:20 记叙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锦集14篇)由网友“我又困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篇1: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任何一件事情,总是要有它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把文章所述事件不同凡响的结局或其中某个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展现出来,吊起读者的胃口之后,再顺叙事件的其他内容,这就是倒叙。  倒叙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为了强化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将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片段提到最前面加以突出强调;二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而特意将事情最精彩、最动人的“高潮”或“结局”先写出来;三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发生变化,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那么,在使用倒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要明白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将事件的某个部分提前,其他内容仍需要进行顺叙;

二、文章开头叙写的内容,必须是事情的“高潮”或“结局”,而且这个“高潮”或“结局”应该是一件事情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

三、必须交代清楚起止点,开头部分与正文部分之间要运用恰当的过渡句或过渡段,界限分明而衔接自然,否则会造成读者思维混乱,影响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

互动平台

凤仙花开了,(开头不太精彩,可以加上描写凤仙花盛开时绚丽景色的句子。)它能开花,并且开得如此美艳,可真是个奇迹。  (过渡句不太明显,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以倒叙开头,“凤仙花”本是平凡的花,为什么它的开放却称为“奇迹”?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主体部分扣住“奇迹”,叙写凤仙花的两次遭遇,解开悬念。】

我在院墙外整了一小块地方,给它们安了家。刚开始它们是病恹恹的,耷拉着脑袋,似乎没救了,可我偏不信!在我坚持不懈地浇水后,它们终于精神焕发了。一片片叶子泛着绿光,直逼你的眼,腰杆虽细,但挺得直直的。(加上“半个月后”)它们居然长高了许多。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上午,家里养的一只鸡破坏了我这些天来的心血。望着那片光秃秃的枝干,我恨不得把鸡杀了。【用“可天有不测风云”过渡到凤仙花的第二次不幸遭遇,过渡自然。】

它们还能活吗?我默默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一天,两天,三天……它们秃样依旧,我失望了。可就在我准备把这些秃枝清理掉时,突然在一株凤仙花的桠枝间看到了一株嫩绿的叶芽儿。“芽儿!”我惊喜地叫起来。【写“我”的心情,使文章曲折多姿。】

其实,花是同学小芳家的,那一天,她妈妈在花圃里给凤仙花间苗。“为什么好好的花苗要拔掉呢?”我不解地问。“哦,这些都是营养不良的,是长不壮的。拔掉它们,可以让别的花苗长得更好些。”她妈妈说。我心想,仅仅就因为它们暂时没别的花长得好就淘汰它们吗?我便要了它们。(顺序混乱,可以将这一段调到“我在院墙外整了一小块地方,给它们安了家……”这一段之前。去掉“其实”。)【倒叙不是什么都倒过来写,主体部分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花苗的来历应该放在“安家”之前。】

以后的日子,我见证了凤仙花在风雨雷电中的成长。今天,终于在这个非凡的日子里,我收获了我的凤仙花,这绚丽的凤仙花!【与开头相呼应。用“今天”一词,清楚地交代了起止点。】

它告诉我: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定会迎来春光!(结尾唐突,过渡不太自然,这里也应该注意。)

我要将这份信念收藏在人生背囊里!【结尾由花及人,抒写感悟,点明主旨。】

教师立场

同学们的修改,在文章的开头增加了描写凤仙花盛开时的句子,这样更能表现出凤仙花顽强的生命力,与凤仙花的两次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既开篇点题,又凸现主旨。修改后将最精彩的部分呈现在开头,这正是倒叙的魅力所在。在开头与结尾处,同学们加上了恰当的过渡句,这样使文章过渡更加自然,文章的脉络也更加清晰了。另外,同学们在主体部分调整了段落的顺序,说明同学们对倒叙的概念已经掌握得很清楚,真的不错。文章不厌百回改,希望同学们今后在修改上多下点儿工夫,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升格示例

凤仙花开了,绿叶丛中,夹杂着几朵花儿,红的、粉的、白的、紫的,在我的眼帘里跳动着,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要从叶间飞出来。这是几株命运多舛的凤仙花,它能开花,并且开得如此美艳,可真是个奇迹。我驻足欣赏着这片灿烂的不屈的精灵,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它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花是同学小芳家的,那天她妈妈在花圃里给凤仙花间苗。“为什么好好的花苗要拔掉呢?”我不解地问。“哦,这些都是营养不良的,是长不壮的。拔掉它们,可以让别的花苗长得更好些。”她妈妈说。我心想,仅仅就因为它们暂时没别的花长得好就淘汰它们吗?我便要下了可怜的它们。

我在院墙外整了一小块地方,给它们安了新家。刚开始,它们是病恹恹的,耷拉着脑袋,似乎没救了,可我偏不信!在我坚持不懈地浇水后,它们终于精神焕发了。一片片叶子泛着绿光,直逼你的眼,腰杆虽细,但挺得直直的。半个月后,居然长高了许多。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上午,家里养的一只鸡破坏了我这些天来的心血。望着那片光秃秃的枝干,我恨不得把鸡杀了。

它们还能活吗?我默默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一天,两天,三天……它们秃样依旧,我失望了。可就在我准备把这些秃枝清理掉时,突然在一株凤仙花的桠枝间看到了一片嫩绿的叶芽儿。“芽儿!”我惊喜地叫起来。

以后的日子,我见证了凤仙花在风雨雷电中的`成长。

今天,终于在这个非凡的日子里,我收获了我的凤仙花,这绚丽的凤仙花!

回想起这些美丽而坚强的生命走过的历程,我突然觉得凤仙花就像一位哲人,它告诉我:如果你正经历着冬天,那么你定会迎来春光!我要将这份信念收藏在人生背囊里!

个性体验

我起初构思时准备采用顺叙的方法,记述它们的遭遇,但是感到平铺直叙,文章毫无波澜。后来老师说,采用倒叙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我以为倒叙就是什么都倒过来写,于是先写了花儿开了,再写花儿安家、花儿遭遇鸡的袭击,然后再写花苗因为长得瘦弱而遭受间苗的命运,也就是花苗的来源。自己也感到顺序比较乱,读起来也不太顺畅,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评后,我终于明白怎样运用倒叙才更具魅力。(曹 荣)

同窗视点

我认为既然运用倒叙的手法,就要将最精彩的、最具有吸引力的,或者最能表现主旨的部分呈现出来。曹荣的这篇文章开头虽然也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但是只说“凤仙花开了,它能开花,并且开得如此美艳,可真是个奇迹”,至于怎么美艳,开头并没有描写,感觉比较平淡。(李杏梅)

我感觉倒叙与顺叙并不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倒叙离不开顺叙。曹荣错误理解了倒叙的概念,主体部分没有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因“倒”而“乱”了,修改之后,条理就清晰了。(张瑶)

我认为倒叙运用的成功与否,与文章的起承转合的衔接有很大关系,既要界限分明,又要衔接自然。修改前的这篇文章,在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缺少明显的标志。修改之后,文章读起来就顺畅自然多了。(王珊珊)

赏读美文

他的改变,始于一次“误会”。

那天,他关上前后车门,正准备驶离公交站,车子却无缘无故地熄了火;当他弯腰检查仪表,查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时,手又不小心碰着了门按钮,前门被打开了;他懊恼地拍了下脑门,正准备重新关上车门,忽然,一个中年妇女气喘吁吁地跳上车,一边投币,一边一脸谦恭地笑着对他说,师傅你心肠真好,肯等我,要是赶不上这班车,我肯定又要迟到了。等她?他知道是她误会了。看着她谦恭而感激的笑容,他勉强地冲她笑笑。

这是长久以来,他第一次笑,第一次对一个陌生的乘客微笑,虽然那微笑是挤出来的,有点怪怪的。再就业后,他就没有笑过。公交车驾驶员,这个工作又苦又累,又枯燥又乏味,如果不是时运不佳,生计所逼,他这个曾经的工厂管理人员,怎么也不会落魄至此。

一路上,中年女乘客谦恭而感激的笑容,一直徘徊在他的脑海里。他越想越觉得这件事有趣,而女乘客的笑容,也让他忽然觉得有一点点温暖,一种莫名其妙的温暖。他在想着这些的时候,嘴角不自觉地往上微微地翘着,从侧面看过去,就像在微笑一样。

虽然公司一再强调,司乘人员必须微笑地对待乘客,但他却一直做不到。一个不开心的人,怎么能够笑得出呢?因此,他的服务从来没有上过星级,如果不是考虑到他的家庭实在太困难,他恐怕早就面临再次失业了。

公交车又慢慢驶进了站台,他打开车门,目光注视着一个个上车的乘客,恍惚中,他感觉到,有些上车的乘客在与他的目光交接时,竟然是带着微微的笑意的,这可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他第一次发现,这些匆匆的乘客,也不全是板着脸的,他们的面孔原来也很友善,很平和,很生动,而他以前怎么就没有发觉呢?

他偶尔从后视镜中看见了自己,那张熟悉的紧绷绷的脸,似乎骤然张开了一些,缓和了一些。他恍然明白,是自己的脸色变得缓和了,别人才以善意面对自己的啊。

第二天一早,当他踏上自己的公交车时,他就预备面带笑意。可是,他却发现,这很难。他已经习惯绷着脸,苦着脸了。他明白,这需要时间。

第一个微笑,是车子经过市心路的时候。他的家,就在那座高楼的后面,虽然是低矮破旧的楼房,但想想儿子吃饭的时候,经常将饭粒抹在脸颊上,他就忍不住笑了;想想每次下班回到家,妻子都会削一根黄瓜给他吃,而自己吧唧吧唧啃黄瓜的样子,就跟乡下老家养的猪差不多,他就忍不住笑了;想想对门老王头每次喝醉酒,又蹦又跳唱大戏的滑稽样子,他就忍不住笑了。他忽然觉得,家多温馨啊,邻居多可爱啊,这条熟悉的路,多让人迷恋啊。他就忍不住笑了。

笑容就从这儿,慢慢绽开。  他开始自然而然地将笑脸呈现给了坐他车的乘客。当车子进站,打开车门,他就微笑地注视着每一个上车的乘客,有的乘客在刷卡或者投币的时候,与他的笑容撞个满怀,便也善意地回报他一个微笑;也有的乘客,没有注意到他的微笑,径直朝车厢里走去,他一点也不懊恼,继续微笑地面对下一位。  他依然每月挣不到元的工资,回家就吧唧吧唧啃一根老婆削好的黄瓜,唯一不同的是,现在,他每天都会收到至少800个笑容,那是他每天的乘客数,而每一个看见他笑容的人,都会报以微笑,从无例外。

【赏读心得】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他的改变,始于一次‘误会’”,是怎样的一次误会使他改变了?他是如何改变的?开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文章主体部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写那次误会的前因后果,解开悬念。结尾用对比的手法,“依然……唯一不同的是……”再次写他的改变,并点明题旨,首尾呼应。文章思路清晰,“这是长久以来,他第一次笑……虽然那微笑是挤出来的”、“第一个微笑”、“笑容就从这儿,慢慢绽开……”等句交代了他改变的历程,而“那天”、“一路上”、“公交车又慢慢驶进了站台”、“第二天一早”、“现在”等标志性词语则将时间顺序的脉络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析读佳作

“千纸鹤千颗心在风里飞……”,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不由得回想起那一千只纸鹤在风中飞舞的情形。

那是去年寒假,婶婶出了车祸住在医院里。我和爸妈赶到医院时,婶婶已全身包裹着纱布躺在床上,叔叔站在窗前沉默着,而小玉姐早已泣不成声。

临别时,叔叔让我们把小玉姐带回家住几天,可小玉姐坚决不同意,她说:“我不走,我要留下照顾妈妈。”叔叔争不过小玉姐,只好让她留下。而我也坚持留下陪小玉姐,爸妈只好自己走了。

在婶婶住院期间,小玉姐每天都在喂她吃饭,帮她洗脚,推她出去散步。有一天傍晚,小玉姐偶然听别人说,千纸鹤可以为亲人祈福消灾。她立即买来彩纸折了起来。每折一只她都要在上面工整地写上:“愿妈妈早日康复。”我很想帮她,她摇了摇头说:“不用了,别人帮我折的话就不灵了。”没有办法,我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忙碌。  就这样,小玉姐白天照顾妈妈,晚上折纸鹤,一千只纸鹤花费了她整整三天,小玉姐把千纸鹤挂到病房里,婶婶看了,红着眼说:“真是辛苦你了。”小玉姐笑笑说:“没有啊,又不是我一个人折的,妹妹也折了啊。”说完,她拉拉我的衣角,我只好附和:“是啊,是啊。”

也许是小玉姐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一个月,婶婶就出院了。小玉姐高兴地将这些纸鹤抛向空中,一千只纸鹤在风中飞舞着,像一个个精灵,真是美极了。

通过那千纸鹤,小玉姐诠释了孝的真谛,让我深深感动,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在风中飞舞的千纸鹤。

【析读小语】习作借助“千纸鹤”这一物象,将小玉姐的孝敬之心融入其中,在风中飞舞的千纸鹤就是爱的精灵,孝的化身。习作开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歌曲起笔,自然引出千纸鹤在风中飞舞的回忆,既凸显了文章的主旨,也给文章增添了诗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婶婶出了车祸,小玉姐对婶婶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最后出院的全过程,其中重点叙写了折叠千纸鹤的起因、经过、结果,突出表现了小玉姐的孝心,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结尾部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在风中飘舞的千纸鹤的”,既突出了小玉姐的孝心对“我”的影响,又照应开头,结束回忆,首尾呼应。文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写作训练6请以“那一次,我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

(2)采用倒叙的手法结构全篇;

(3)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4)字数为600字左右。

篇2: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记叙文小窍门_记叙文指导一

特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小故事”,故事中有一两个比较鲜活的人物形象,集中笔墨推出一两个有内在联系的生活画面。

窍门1、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一定要注重细节刻画,特别是细微的动作刻画。

《米粒?谷粒?血汗》

无助的他用筷子无助地在碗里捣腾着,突然那雪白的米饭进出了一点黄色,那是一粒谷,和父亲那古铜的脸有着一样的颜色。他的心颤抖起来,小时候给父亲送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个炎夏的夏的正午,父亲坐在田垄上吃着他送的饭,也是吃到浅底的时候,几粒黄色的谷露了出来。“扔掉吧,阿爸。”“胡扯!”父亲像豹子一样吼了一声,他一辈子也没见父亲如此愤怒过,接下来的情形更让他终生难忘:父亲将筷子插在田垅上,用那满是泥巴的手将谷粒一粒一粒地拈起来放进嘴里,锁着眉头,然后是艰难的一咽……“孩子,那是咱农家的血汗呀!”父亲对满腹委屈的他说。

窍门2、灵活运用人物细节描写和环境细节描写的各种方法。

例一:他拿着书本走进教室。(叙述)

一位慈眉善目的银发老者左手拿着书,右手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

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叙述:概括 客观,感情色彩不强

描写:具体 感情色彩非常鲜明

例二、试卷发下来了,班里的同学情态各异。(叙述)

试卷发下来了,整个班级顿时像个炸开的锅。有的人洋洋自得,翘起二郎腿,腿不停地上下摆动,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有的人把头埋在桌子上,不用问就知:一定没考好;有的则拿着得分不高不低的卷子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的则拿起笔开始订正自己的试卷;我的同桌——他一手拍着试卷,一手拍着大腿,不住地嚷嚷着:“天啊!我不想活了!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我干脆拿块豆腐撞死好了……”

点面结合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例三、他拿着书来到阅览室,很努力地挤到座位上。(叙述)

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他们坐的坐,站的站,仿佛老僧入定般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周围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兹——’的声响和轻微翻书的声音。他不禁屏息静气,抱紧书本,踮起脚跟,小心翼翼地插进去,东扭西挪地避开人群,好不容易才发现了一个空位。他就立刻闪过去坐下。

动静结合 渲染 白描 动作描写(细微的细节刻画)

小结方法:

人物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

环境细节描写:白描 渲染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细节的重要性_记叙文写作技巧二

1、运用想象,恰当的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场景等描写。

如写“公交车上人多拥挤”,你可以一句话写完,也可以像如下去写:

此时人们之间便无了高低贵贱,紧紧“团结”在一起:笔挺的西装和肮脏的工作服挨在一起,白亮的高跟皮鞋胡乱地踏在黑亮的大头皮鞋上,人们之间也没有了礼貌谦让:身体高大的在尽情发挥高空优势,身体瘦小的也在巧妙地利用低层空间,上车的人气急败坏,下车的人败坏气急,满眼扭曲的面孔、暴怒的目光,满耳叫声、喊声、骂声和小孩的哭声。

两相比较,当然是添加了这种想象性体验的描写更加生动。通过想象使作者直接进入特定的场景中,帮助我们生成无穷无尽可写作的精彩内容。当然这种清晰强烈的写作体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具备的,教师要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做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从而打开学生写作的闸门。

2、细化动作,增加动作的,延长动作过程。

如表达“妈妈长时间看着我”之意,有的同学简单写成一句话:“妈妈长时间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而另一位同学不但写出了妈妈看的动作,还写出了我对妈妈眼神的猜想:

“妈妈眼睛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到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爱抚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找寻着什么,妈妈在找寻她自己的影子吗?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还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增加了动作的,同时也就增加了人物的情感,浓浓的母爱激荡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3、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前人评说先秦诸子文章,赞其“深于比兴”、“深于取象”,诸子文章即使议论一般的道理,也注意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比喻。这样才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有形,达到绘声绘色,从而增强表达效果。如今,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是令文章增色添彩。例如下面文段:

“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

这段文字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将静态的画面赋予了动态美,强烈的语势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拿鲁迅作品中对人物描写中的比喻来说:清国留学生盘的辫子像富士山,豆腐西施叉开着两腿像细脚伶仃的圆规,柳妈打皱的脸笑起来像一个核桃等等,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有关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作文表现力这一点,老师们平时关注的也较多,我就不再赘述。

4、扩展句子补充细节。

根据文章内容或情感表达的需要,在个别语句中灵活恰当地添加动作、表情、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将这句话的内容充实起来,从而丰富整篇文章的语言,避免枯燥乏味。

如扩句练习:她骂他混蛋。

①她骂他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语言)

②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动作)

③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神态)

④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 (添加心理)

随着语句的扩展,语言表达生动起来,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读来自己似乎也变得义愤填膺,而人物形象也如立眼前。

总之,细节描写一定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当细则细,当简则简,或用墨如泼,或惜墨如金。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只是想引导学生把心底的感动,用激情与智慧的方式充分表达出来,以期感染和打动更多的人。

如何使描写生动_记叙文写作指导三

记叙直白,只有细节才能打动人心。学生写作时加些细节描写会使文章更真实生动。要想中心集中,文章细致,细节描写必不可少。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人物性格,一定要真实,富有生活气息。比如妈妈手上的水泡、老师袖口的粉笔灰、环卫工人黝黑的皮肤,都是突出人物形象的细节,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时刻关注身边点点滴滴的变化。学生写作常用白描,白描是绘画的方法,作品全部用线条勾勒,不加颜色,运用到写作上就是不加修饰,只用普通的话反映事物的特质。如鲁迅的《故乡》中:“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这段描写十分精彩,不做渲染,直来直去,却又展现了生动的画面。小学生写关于冬天的话题作文,有位同学对于天气的描写是:“天阴沉沉的,冷风呼呼地吹,走在空旷的街道上,我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般阴暗。”这样不加粉饰的语言也能穷形而尽相。

如果感觉直接描写所占篇幅较小,想用一些修辞方法使文章更有文学色彩,可以运用设喻描写,即应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使事物形象更生动鲜明。如“充满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一锅逐渐冒泡的水,由冰冷到沸腾,最后终于冲开了锅盖。”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夏天的特点,恰当的比喻能使描写事物形象明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描写事物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形态,要从多方面展示事物特点,如描写静态物品敦煌壁画的句子:“他一进这石窟,便像摔进了染缸似的,整个人都掉在了色彩的世界中。奔马在四周跳腾。天鹅在空中打旋。花草失去了重力而浮动,蛟龙和人一起飞行。”写物的记叙文大多是静物,安静则代表没有气势,所以在写作时,要让静止的物品动起来,和人物有一定的互动,能够产生共鸣。但描写作为一种写作手法,突出事物特点,一定不能喧宾夺主,过度表达,过多的描写会影响文章主题的展现。

记叙文是小学常用文体,上面介绍了一些记叙文写作模板和写作方法,记叙文中最重要的表现方法为叙述,选对叙述方法能帮助文章表达情感。描写是记叙文常用的手法,运用白描、细节描写能够突出事物特点,增强感染力。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记叙文写作方法,锻炼写作水平,提高作文成绩。

篇3: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篇4: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很多同学是因为在高考写作文之前没有好好的审题而错误的理解了出题人的主旨,导致写出来的作文和原本出题人想要得到的信息和内容并不相符,这样的文章因为偏离了主旨肯定不会得到阅卷老师给的高分。

高考作文记叙文的审题技巧,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构思方法。

1、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2、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粮神。也就是说,《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3、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的”等。

4、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新世纪畅想曲》等。

5、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可以将发生在“今e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6、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相信各位同学学习了以上几点一定对分析作文题目有了很多的想法和认识,加上平时复习中的对这类文章的着重训练,考生一定可以在高考中下笔有神、胸有成竹的!

篇5: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指导

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指导

一、什么是记叙文

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然而,我在阅卷中也常常看到文体感不强的记叙文。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可是,有不少文章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宾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据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的粗略统计,该省20万考生中,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有3%之多。有的考生,其选材的眼光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记叙文。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同学到“我”家来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自己“尝试”着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再”字:先弄一点面粉,再加水,再揉,再搓,再擀成饺皮……先把菜剁碎,再加一点盐,再加一点酱油……尽管文章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却很难说是一篇记叙文,而是比较典型的“怎样包饺子”的程序说明文。当年,许多写“尝试”着做一个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着解剖一只青蛙、一条鲫鱼的作文,严格地说来都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或应用文。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佳作示范]

好 奇 心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评析

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写得这么精彩的记叙文了!见多了粗糙的叙述,俗套的描写,读到这样的开头:“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我禁不住陡然一惊,我预感到:好文章要来了!

果然,每一处描写,都是那样的细腻、真切,每一处心理的变化都是那样的自然、动人,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耐得起咀嚼、品味。请特别注意文中关于“阳光”的描写,在阳光的映衬下,文中的许多描写,都成了诗,成了画,成了美的精灵!

写人,固然要写人物“做什么”,但动人处往往在“怎样做”。

请仔细体会以下的细节描写:

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个细节?“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这一句中的“……”和“,”隐藏着“我”怎样的心理过程?

篇6: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范文

青春燃烧的痛

清晨。

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味道,露珠儿静静地躺在小草身上,缓缓升起的朝阳散发出柔柔的光线,给露珠儿镀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露珠独自在叶片上静静地散发着光泽.就像是紫色的风铃寂寞地在风中摇摆,清脆的响声里散发着淡淡的忧伤。(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慢慢地走进教室,在靠窗的位子坐下,打开我熟悉的书本,开始细细地品读。每天把书中的知识放入不算聪明的大脑,是我高中生活的必然模式。那一卷卷书本的墨香,把我引向一个神奇的世界。,阳光透过窗子洒进来,柔柔的,暖暖的,它缓缓地移动。从我身上一点点消失,我清晰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光线缓缓划过书本,好像给每一个清秀的文字插上了一双希望的翅膀,载着我的梦想飞向世界的某个角落。它站在阳光下向我招手,透过暖暖的光线把希望和勇气传递给我。(描写细腻,把光线的转移与时间的流逝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我追寻着它的脚步.虽然它遥远得像光线一样,但我仍然执著地追寻,就算每天只是小小的一步,我也无悔,因为我曾坚持。(追寻光线其实就是珍惜时间。)

中午。

我走在人潮中,耳边回荡的是一片欢声笑语,他们的脸上漾着一种叫青春的光彩。中午的阳光是炽热的,我却依然固执地抬起头,忍受着阳光刺眼的疼痛,倔强得不肯认输。我认为青春是我无限的资本,但被青春燃烧的疼痛,却如此清晰。(此处为转折,由现在的坚定转入对过去的后悔。)

我肆意地挥霍着时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父母因劳作而弯曲的背脊,因期望而异常明亮的双眼。是什么让我迷惘了?是青春吗?但我能用一句“因为我还年轻”而推卸掉所有的责任吗?还是说这是青春的留白……(紧承上段,谈自己对过去的后悔。)

阳光被层层的树叶割得破碎,在地上印出一个个寂寞的阴影。原来再美的青春也会有忧伤。

黄昏。

望着缓缓下沉的夕阳,才明白,青春在时间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还有多少青春可以供我挥霍?父亲的背脊还要多弯才可以停止劳作?我迷茫地走了那么久后,猛然清醒,现在后悔的言词,已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徐徐的微风吹来,我额前的发丝忽儿散开,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有拼搏的机会.因为我还在校园里,这是充满希望的地方。我要在这里积蓄力量,像一只雏鸟,默默地等待着羽毛丰满,在某一个黎明破晓的时刻奋力一飞……

望着西边仅剩下的一缕斜晖,我淡淡的微笑着向它走去。(自己对过去的后悔激发了此刻奋发的决心。)

【简要评析】

本文借一天的思绪流程表现自己对虚度时光的懊悔与幡然悔悟后奋发向上的决心。作者把虚度光阴称为“青春的痛”,比喻贴切,使人警醒。

在结构上,以太阳光为线索,由清晨、中午、黄昏三个时间段组成三个部分,层次清晰。

篇7:高考作文指导: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指导: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难忘的一件事》

上一周,我整个一星期都郁郁寡欢,那次落选让我伤心欲“绝”。

事情发生在上周二。那天的晨会课,班主任提出了我近期最为关注的事情——班长的候选事宜。当老师问起“谁想去竞选?”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接着是激动人心的投票,对于与我一起竞选的另外两位同学,我认为我的胜出没什么问题。可我高估自己了,我输了,她赢了。我十分钟沉默。呆呆地坐着,静静地想着,苦苦地忍着…… 接下来,那班长候选的板报、广播,一次又一次地刺痛着我的心……

上面的片段是倒叙的一种类型,先写出结局,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如何运用倒叙手法来构思作文呢?

1、可以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叙述描写。

【举例】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转眼间,这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品读】例文的叙述之所以说精彩,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小作者把这一精彩的部分放在作文开头,自然引出了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2、可以把事件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叙述事件的过程。

【举例】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品读】“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是事件的结果,小作者把这个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很自然地引出对这枚胸针由来的一段往事的回忆。

3、可以把整个事件中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叙述。

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三轮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夹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

【品读】小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以骑三轮车为职业的妈妈每天起早摸黑地对家庭的付出,表现母爱的伟大。例文中妈妈修三轮车的片段无疑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部分,小作者把这样的部分提到了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描写,顺里成章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4、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和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做到衔接自然。

如:以上例文,在倒叙和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等的事件的起点。

不该发生的事

我骑车摔伤了腿,躺在病床上。班长拎着水果,笑嘻嘻地看我来了。看着她像大姐姐一样的那份热情劲儿,我心里好一阵难过。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那是前天下午发生在教室里的事。

“嘿,好消息!下午包场看《明星大战》。”班上的“电台台长”未进教室门就开始广播了。

《明星大战》?是葛优、蔡明主演的,能不是喜剧?真棒!我心里好一阵高兴。

两节课后,班长发电影票。轮到我了,我口里念着“上帝保佑”,抽了张,一看,唉,后排边上的。

我自恃一向与班长关系不错,凑到她耳边:

“咱俩够不够朋友?”我轻声问,双眼盯着她。

“怎么啦?”

“这票不行,给我换张,行不?”我似乎在求她。

“啥?”她转过头来看着我,“不行,大伙会有意见的。待会我若抽到好的,便与你换,若不行,只能自认倒霉。”好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换票无望,我在心里发狠道:“咱们走着瞧,看我不整治你。”我重重地哼了一声。

看完电影,我抢先跑进了教室,班长走在最后。我的座位正好在她的前边,她上位必经我的身边。于是,一个整治班长的方案在我头脑里的迅速形成了。

我装着和同桌研究题目,一只脚却悄悄伸向过道。过道很窄,只容得一人通过。班长匆匆地走来了。“啪!”她被一绊,往前一跌,整个身子重重地跌在水泥地上,我想那一定很疼。她涨红了脸,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眼眶里满含着泪水,惊讶地望着我。我心里顿时不知所措,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沉浸在愧疚的回忆中,突然听到班长那甜甜的声音:“云,你的腿疼得厉害吗?”我神经质地坐了起来,一头扑进她的怀里,“哇”的一声哭了。

奔跑的母亲

① 黑马!又见黑马!

②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近一年的业余选手!

③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④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4个孩子供给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教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⑤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⑥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⑦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她已经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她途。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用武改变的可能。

⑧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停下喘口气,接着再跑。与其说是用腿再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几天,脚上就磨出无数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缩!她清醒的知道,这是唯一的希望!

⑨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她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她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都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涌出,一言不发。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奔跑在寂静的山路上。

⑩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的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资源给她知道,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11)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产!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泡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场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12)或许上帝也被切默季尔的真诚所感动。她一路跑来,如有神助,2小时39分09秒之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着大地。

(13)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14)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15)“因为我非常渴望拿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常下一片哗然。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体育精神。切默季尔默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4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时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贺,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16)切默季尔成了肯尼亚的偶像,有人说它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这就是一个奇迹。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

{强化训练}

写一篇记事文章,记叙自己记忆中的事情。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2.题目:我的烦恼 要求:在顺叙中主要叙述一段插叙的内容,交代清楚烦恼的原因。

篇8:小升初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小升初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

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

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9:高考作文指导: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篇记事的记叙文,以记事为主,所谓记事,就是以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要记事就要学会叙述。

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描写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讲故事,把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在作文的分说部份,因此学会了叙述,就学会了写作文。如何做到叙述时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记流水账,是这一章学习的关键。

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

顺叙:按事情自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经过则要详细描写。

[例文]

泥土情怀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5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望着他们,外公轻轻说道:“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

几天后,我上学了,外公也回家了,临走前把那盆土种上了东西,并叮嘱妈妈天天浇水,不得偷懒。妈妈留外公多住些时候,他不肯,还说“城里的日子太难熬,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憋死了。”

外公走了,妈妈也天天浇水。这土里也没多大动静。外公种的什么呢?是月季?兰花?还是芦荟?

外公回家十天后,打电话来了,他对我说:“还是家里舒坦,看着地里头即是什么也不长,那泥巴都让人感觉实在。”我笑了,外公这辈子都离不开那几亩地了。

我每天都去看那个那个颇有悬念的花盆,一直猜不到外公种了什么,今天望着“挣挣”地往上窜的葱芽,我忽然领悟,这青青的芽,黑黑的土里,就是外公质朴的泥土情怀。

点评:这是一篇以“泥土情怀”为题的命题作文,小作用质朴而不失个性的语言叙说了一个与泥土相关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具有泥土品格的人物——外公。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从去年二月外公来我家暂住说起,细细地述说起老人为我们培养绿植的过程。中间两段看不上所谓“营养土”和挑剔“城里土”的描写尤为出彩,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活脱脱写出了一位对泥土一往情深“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热爱泥土并懂得泥土以至于离不开泥土“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就憋死了”的老人。

文章采用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叙方法,完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叙述自然却颇有悬念,感情真挚,细节传神,是符合新高考写实精神的典范之作。

二、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叙一段过去的或相关的事—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要表达写作目的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要事情,插进一段过去的事,或者相关的另外一件事,使叙述更加有声有色。在插叙结束后又回到主要事情的叙述上来。

不论是以顺叙的形式还是以倒叙的形式开头,都可以在叙述中间插叙一个与事件相关的片断。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例文]

外婆家搬进了新房

“外婆家搬进了新房!外婆家搬进了新房。”消息传来,我们全家很高兴。

一个星期天,外婆外公带着我们一大家子,乘着搬家车来到外婆的新家——南方新村。大人们忙着搬家具上楼,我们几个小孩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铁门打开,哇!一面大镜子,里面还有一扇门。打开门,展现在我眼前的简直是一间“宫廷式”的客厅。墙纸是蓝色的难以看出的花纹给予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墙壁的下半部分是镂花的木头做成的护墙板,真漂亮。客厅里有转角的真皮沙发和一个精致的茶几。电视机柜上那台29寸大彩电特别引人注目。

外婆的房间连着客厅。打开仿红木的门,真是别有一番景象:拉开窗帘,外面是铝合金窗,屋子里有一套红木家具。大橱、矮柜、床头柜上都是雕刻着美丽的图案。席梦思床软软的舒服极了。躺在床上,我的脑海中不禁想起了外公外婆以前的老房子……

外婆家以前住在棚户地区较密集的南市区。用外公的话说,他们住的是“七十二家房客”的那种房子。每当夏天来临,苍蝇、蚊子、跳蚤“大会师”,外公外婆被咬得浑身都是疱。他们一手拿着苍蝇拍,一手拿着“雷达”去灭蚊蝇。一进外婆家的门,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杀虫剂和清凉油混杂的气味。房子里的楼梯更是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楼板和扶手已被蛀虫蛀空。有一次,外婆踩上了一块烂木头,结果摔了下来,在床上足足躺了三个月……

我正想着,外婆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成彦,快来吃西瓜。”我答应了一声,出了房间。

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兴奋地说:外公外婆也真该享享清福了。路上,留下我们一串串愉快的笑声。

[写作讲析]:本文作者叙述的是一件让自己感到欢欣的喜事,在描叙外婆搬新家的喜悦中,插叙外婆旧家的描叙,这样新家旧家就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使内容更加丰富感人。

雕 像

教室里很静,窗外的风声和雨声,使老师的讲话听起来有些凄然。门响了两次,都以为是雨在敲。许久,才觉得是人,老师把门打开。

一个头发蓬乱、瘦削的脑袋随着渐开的门缝伸了进来。我一愣,忙站起来:“父亲!”父亲见我,嘴一咧,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打扰了!打扰了!”

三月的雨天,冷得让人打哆嗦,看见父亲打湿的衣服,我又怜又怨:“你下雨天来做什么!”

“下雨天不耽搁工,搭个便车,不要钱……嘿嘿。”父亲羞涩地笑着。他还是放心不下他的菜园。

我有些讨厌他斤斤计较。一次,我和他进馆子,他死活只买两个极便宜的菜。吃完,他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津津有味地吃着同桌剩下的一盘鱼。我只觉得无地自容。

来到寝室,父亲拿出一件老式的棉衣。我的天!我两件毛衣,一件绒衣,加上皮茄克,已足够了。“我前夜做梦,梦见你的手烧伤了。你妈说怕你要凉着。嘿嘿。”

我无言。已退休的父母亲天天在家为我算这算那。门前一棵树死了,一只乌鸦叫,都要来看我一次。一次我说:“万一我考不上呢?”父亲的眼神突然黯淡了:“那也没得办法,只怕你将来受人欺。”望着他在几十年贫困与挨批斗中变得佝偻的腰背,我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他的手还在那个自制的帆布袋里掏着。掏了会儿,他拿出一塑料袋的柑橘:“嘿嘿,一共23个,你数数吧。

我立即明白,这是他在水果摊前,不知与人讨价还价了多久才买来的。我数了两次都没数清,就懒得再数。

考试临近,父亲知我寸阴如金。父亲把佝偻的身子缩在雨夜里,一步一步地向风雨中走去。一阵狂风吹来,他那瘦弱,弯曲的身影颤动着,宛如一尊枯树根刻成的雕像,凝固在我眼前这条风风雨雨的小路上。

我的心不禁猛然微微一颤,哦,这就是我的父亲,在经历了67年风雨剥蚀后的雕像!

点评:

这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对儿子关爱无微不至的父亲的形像,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以及身边的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父亲。

作者在完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过程中,两次用了插叙。一是出现在第五段,记叙的是一次父子二人下馆子,父亲死活买了两个极便宜的菜,而且吃同桌剩下的鱼,对父亲的斤斤计较做了补充。这一插叙,突出了父亲的节俭,写出了父亲生活的艰辛以及培养儿子上学的不容易。另外一次插叙是在第七段,写了父亲为我送棉袄,引起了我对父亲时时牵挂我的回忆‘一棵树死了,一只乌鸦叫,他们都要来看我一次,这充分地说明了父亲对我关爱的程度。文中与父亲关于学业的一次对话,揭示了父亲为什么期盼儿子学业有成的原因。

这两处插叙,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加大了文章内容的含量,很好地补充说明了父爱的伟大。

运用插叙要注意三点:

一、安排插叙要根据主体的'需要,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的新奇而滥用。

二、要注意整篇文章的详略。无论插叙什么内容,它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只能作为主要情节的陪衬、补充。

三、插叙完以后,必须要回到原来记叙的事情上去,并注意两者之间的衔接、转换要自然适时。

[叙述训练]:

三、”倒叙法”开头:

用倒叙法开头的文章,开头不是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基本情况,而是先简单说说现在的情况,然后用一句话从现在的情形转向对过去情景的描述。先写结局后补写原因、经过。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请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

篇10: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方法指导

对于记叙文的写作,很多中学生都不得法,要么写成“流水账”,要么文章平淡无味,总之,打动不了读者,得不了高分,那么怎么才能让记叙文有真情实感呢?如何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呢?下面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

1.扣紧主题,选材合理

文章再好,写跑题也是一分不值,中学阶段,尤其到了高中材料作文成为了主流,虽然说有了一定的选题、选材空间,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很多学生都曾进过“跑题”的误区。其实,很多学生一开始还围绕着主题写,写着写着兴致一来,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写了,越写越偏离主题,最后拉都拉不回来。

2.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在列作文提纲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各段的详略,如何事事详述不仅字数过多,而且突出不了重点,如果事事都一笔带过,容易写成流水账。因此,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样比例平衡,又能突出主题。比如:详写的时候,把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表情、语态都做描写,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

3.真情实感,起承转合

记叙文一定要有情感表达,不能单纯的写“我好郁闷”“我好开心”,这种表达反而打动不了读者,很多人被朱自清的《背影》所打动,原因就是《背影》是真情的流露,父子间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千万读者。文章并不仅仅是父亲爱孩子这么简单,而是有起伏、变化,对于情感细节的处理会让文章更丰富、人物形象更立体。

4,少写对话,多写故事

如果一篇文章总是“他说怎样怎样”“我说如何如何”就变成了剧本,记叙文更多的是对事情的叙述,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故事发展总是要有人交流,但是,在文章中如果照搬,就会让文章的色彩大打折扣。当然这点不能绝对化,精彩的对话也会提升文章的质量,所以,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酌情处理。

语文成绩的三大技巧

第一,提高阅读能力

1、善于用模板

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清楚文章的结构、段落,总结中心思想,下面为大家总结了归纳段落大意的常用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记叙文:叙述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抒发了/流露出……之情。

说明文:通过对人物/景物/物品等的描写,表达了/刻画了/抒发了……之情。

议论文:通过对……的议论/评论,意在说明……道理;通过……写作手法,来阐述……道理;通过……例子,来佐证……观点。

2、审清题干

很多学生容易审题不清,这在语文考试中常常会遇到,其中,一大部分同学是因为只读一遍题干就草草作答,所以,题干一定要多读几遍。

当然,语文考试中题干也会给我们一些提示,大家一定要善于抓住这点,确定答题思路,比如:描写某种物品的特性时,可以拿另一种物品来对比、衬托,这样就能很好的契合题意。

第二,提高写作能力

1、列提纲:要养成写作前,构思、列提纲的习惯。考场上,因为时间紧,很多学生不列提纲,这样写作文,只会让作文无结构、无思想、无主题,这种“三无作文”怎么能拿高分呢?因此,不论时间多紧,都要构建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大体结构,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引起共鸣。

2、会仿写:仿写并非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被仿对象文章的思想脉络、写作手法来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仿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升。这就像舞台上的演员,模仿动物行走、模仿某一部电影、模仿某一个人,其目的就是锤炼自己的表演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仿写就是这一个道理,因此,对于仿写大家一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不能嗤之以鼻。

3、勤练笔:“熟能生巧”的道理大家都懂,如果每天坚持一篇高质量日记,积累下来,一定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可是,谁能坚持这样做呢?我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日记,因此,作文好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勤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第三,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阅读、写作等综合水平的体现,平时学校里的演讲、国旗下讲话、朗读比赛,都在有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除了要积极参与这类活动以外,还要多留意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社评等,这样在不断的积累中,就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综合学科、基础学科,因此语文对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同学们要知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道理,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才能形成辽阔的海洋。只有一砖一瓦的堆砌,才能形成壮美的建筑。

篇11: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

一、什么是记叙文

对中学生而言,记叙文是一种比较熟练也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然而,我在阅卷中也常常看到文体感不强的记叙文。例如199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可是,有不少文章或叙议并重,平分秋色;或议论过多,喧宾夺主;或叙少议多,本末倒置。据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点的粗略统计,该省20万考生中,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有3%之多。有的考生,其选材的眼光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记叙文。例如,有一位考生,写同学到“我”家来玩,因为父母不在家,“我们”就自己“尝试”着包饺子,一篇700多字的文章,用了23个“再”字:先弄一点面粉,再加水,再揉,再搓,再擀成饺皮……先把菜剁碎,再加一点盐,再加一点酱油……尽管文章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却很难说是一篇记叙文,而是比较典型的“怎样包饺子”的程序说明文。当年,许多写“尝试”着做一个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尝试”着解剖一只青蛙、一条鲫鱼的作文,严格地说来都不是记叙文,而是说明文或应用文。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

1. 创造性

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所以,我认为,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

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

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

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

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

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例如,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伤心儿女》一文,写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的弥留之际,不是给母亲留下最后一点安慰,而是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寻找母亲的遗产,然而,他们在母亲的记忆中,却看到了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母亲的忍辱负重,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母亲的记忆,荡涤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对父母的孝顺,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最深厚的感情,写这样的内容,最能激起人的共鸣。这篇作文,在阅卷现场就使许多阅卷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媒体发表以后,又广为传诵,被视为当年全国高考的最佳作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所传达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例如,上面说的那位退休的王老师,在一般人看来是有点不大正常,这么大年龄了,居然蹑手蹑脚躲在窗户下听课。但是,正是从这反常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学生执着的爱,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痴迷,并对他产生了崇高的敬意。相反,那种一到晚上就坐到窗前备课,改作业的老师,正因为他们的合常、平常、正常,反而激不起我们情感的涟漪。当情理冲突,必须舍理取情的时候;当正确与正确之战,必然要舍弃一方,形成悲剧冲突的时候;当人物对某种事物痴迷、执着到难舍难分而与常规的做法不一样的时候;情感就开始动人了。《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爱花如命的“花痴”,《聊斋志异》中的书痴、石痴、鸟痴、情痴,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

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有些考生在选材时往往只考虑是否切题,却很少考虑材料的主题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获得高分。有时候,同一材料,在不同的作者手里,可以写出主题深浅不一的作品。但是,也有不少材料,本身并不具有什么内涵,无论你怎样妙笔生花,也很难开掘出多深的主题来。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1994年的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写的都是尝试着学骑车,学游泳,学烧饭做菜,学干农活等等。这样的材料固然也切题,却没有什么可以深层开发的主题潜能,充其量也就是告诉人们“只要去尝试,就可能成功”的道理。而这样的道理是人们共知的常理,是相当肤浅的,它并没有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和新的启示。这是材料本身的局限。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

(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比如,写《灯下》,就不要只是想到自己或别人在台灯下刻苦读书;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不要只想到不劳而获地去移植名人的记忆。这一类老套的材料本身的主题容量就很小,当然更谈不上新意了。其实,每一个题目,每一个话题,可写的材料很多。就拿《灯下》来说吧;灯,可以有电灯、油灯、路灯、探照灯、聚光灯等等多种多样的灯;人们在灯下也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本来就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为什么非要去一窝蜂地移植别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把自己的记忆移植给别人呢?为什么非要去移植名人、伟人的记忆呢,可不可以移植普通人的记忆呢?移植了别人的记忆,人物双方会发生些什么事呢?……一旦把思路打开,选材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当年,有的考生要把自己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美好记忆移植给自己从来没有出过门的奶奶,让她也体会一下祖国美好河山的大好风光;有的考生要把自己看到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明的“小弟弟”;有的考生要把自己聆听美妙音乐的记忆移植给从小失聪的“小妹妹”。角度一变,境界全出。

(2)要善于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发现具有丰富内涵的材料。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当然不可能太丰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语)。其实,具有丰富内涵的写作材料无处不在,关键是作者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正因为中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就更需要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愈是能从细小的生活现象中发现深邃的内涵,其作品的质量就愈高。“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艺术的高致。江苏的高考优秀作文《一毛钱与诚信》,从微不足道的一毛钱中看到了诚信的弥足珍贵,看到了道德的巨大力量,这样的选材是独具慧、颇有新意的。

(3)要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都比较实,都是实实在在地叙述、描写。其实,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都是运用事物的象征意蕴来拓展作品的主题的。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

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这固然不错。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在19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文似看山不喜平”,在那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总会感到,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内在情感、事件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曲折折地向前发展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那些三迭式情节,如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发。

[佳作示范]

好 奇 心

江苏考生

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天使。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我觉得她不是。

她是那个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女生,不美,而且她只有一条腿。也许正是因为这,我的好奇心才会像雨后的小草一样“嗖嗖”地长了出来。

那天的阳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学后我走得迟了点,刚好看见她拄着拐杖缓缓地走向楼梯。这时,我的好奇心告诉我:为什么不跟过去看看她怎么下楼梯呢?于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只见她拄着拐杖艰难地走下楼。楼梯并不高。但对于她来说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战吧!她先将拐杖拄在下一级台阶上,再用腋下顶住拐杖,用力地将那条独腿挪到下一级台阶。我看到她的双手紧紧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楚可见。

这时,我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不知是谁将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楼梯上,大概是想恶作剧吧!不知道她会不会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着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么?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阳光透过窗射进来,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会怎样走下楼梯,赶紧思考怎样去弥补我的好奇犯下的错误。

于是,我飞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着站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她怎样努力都没有用。这时,我伸出手想把她拉起来。她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我。我轻轻地对她微笑,她便也微笑着将手递给我。于是,我就这样扶着她走下了楼梯。虽然,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但我却从她手心的温度中感受到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温暖。这温暖慢慢地将我融化,将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颗有爱、有温暖的心。

走出教学楼,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再见。”接着便向路边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将香蕉皮扔进垃圾筒,然后又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校门。耀眼的阳光洒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变成了一个天使。只不过她是一个单翼的天使。她头顶上的隐形的光环温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急雨的花树下,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

评析

我已经好久没有看到写得这么精彩的记叙文了!见多了粗糙的叙述,俗套的描写,读到这样的开头:“在那个不寻常的中午,在她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时,阳光碎了。”我禁不住陡然一惊,我预感到:好文章要来了!

果然,每一处描写,都是那样的细腻、真切,每一处心理的变化都是那样的自然、动人,每一句话都是那样的耐得起咀嚼、品味。请特别注意文中关于“阳光”的描写,在阳光的映衬下,文中的许多描写,都成了诗,成了画,成了美的精灵!

写人,固然要写人物“做什么”,但动人处往往在“怎样做”。

请仔细体会以下的细节描写:

只见她一手抱住栏杆,一手将拐杖放下来,接着,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击碎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恶魔,站在这个角落,阴险地看着这样一个天使走进危险。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个细节?“她蹲下身……她,竟将香蕉皮捡了起来。”这一句中的“……”和“,”隐藏着“我”怎样的心理过程?

好 奇 心

20 江苏考生

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

她(他)是因为害怕吗?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我们这一届是江苏高中课改的第一届,放在科学实验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从教材内容到考试形式都是全新的,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几个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临阵脱逃。高考固然可怕,但仔细想想,高考也是可爱的。它意味着我们终于能和数不清的作业、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卷说再见了!我们终于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龄人展开较量,证明自己的实力了!毛主席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对于高考,今朝的咱们不用怕!

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太不值得了。高考对于我们这群人来说是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五六十年的生活质量,很多家长都把高中生活说成是“辛苦三年,幸福六十年”,但高考的成败并不代表一切,上大学是一条出路,不上大学也照样有很多创造美好生活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训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何必为了一次高考把自身给搞垮呢?高考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啊!还是咱毛主席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说:“太羡慕了!”上学期,我们班也有一位同学被南大录取了,当时那个轰动啊,真是无法形容。班上同学都羡慕得有点儿嫉妒,拼命吵着让那人请客,后来还是“老班大人”结束了这场骚乱,以每人一块德芙巧克力收场。要是我前桌的这个人真的被提前录取了,我倒挺幸运的,兴许还能沾沾她(他)的仙气,最后也能上一所重点大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唯心主义思想啊?

去年有部特火的电影,叫《好奇害死猫》,说的是好奇心毁了一个家庭。不过今天,在这个考场上,好奇心帮了我一个大忙!顺利完成了这篇命题作文。要是有幸能拿到不错的分数,我一定会对身边所有的人说:“好奇心真是个好东西!”

评析

在紧张的考场上,作者居然注意到前面有一位缺考的考生,于是激发了自己的好奇心,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成就了这样一篇奇文。

文中关于为什么缺考的三种揣测,来自活生生的高中生活,个中滋味,甜酸苦辣,既自然真切,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又写得轻松活泼,幽默诙谐。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平时对生活的体察,靠的是从容和自信的心态。

仔细体会,本文绝不是简单的“灵机一动”,而是长期积累和妙手偶得相结合的成果。

从本文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的启示:写作的素材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善于体察。文中富有现场感的“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以及关于缺考原因的三种揣测,无不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体察。而我们的许多考生,被沉重的书山题海压得连喘气的工夫都没有了,感觉器官也迟钝、麻木了,对书山题海以外的事物,甚至对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生活现象也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触而不觉了,哪里还有什么“好奇心”呢?闭目塞听,麻木不仁,哪来写作的素材呢?身在宝山不识宝,也只能空手而归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开发五官,永远保持一颗敏感而活跃的“好奇心”,拥抱生活,体察生活,才能接纳写作的源头活水。

让我走远看看你

年 湖南考生

我是你生命的延续。命运的精灵在我出生之日起便用血缘的长绳将我和你绑在一起,挣不脱,扯不断。我们紧紧相伴十八年,却因置身太近,使我在这十八年的晨光与黑夜感受不到我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温暖厚重的那个字。

以后啊,让我走远看看你。

很小的时候,别的孩子还被全家捧在手心的时候,别的父母还小心翼翼地牵着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你把我带到游泳池边,用命令的口吻说:“下水。”几岁的孩子,即便在浅水区也不及水深的高度,怎么敢走向那未知的恐惧?你没法向我说明求生技能的重要,狠心扔入水中,且拦住急欲下水救援的哥哥半分钟,任那么小的小孩子在水中挣扎、叫喊、哭泣。那是如死亡般恐怖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十岁的我被教练一眼相中,加入县游泳队的时候,当独自去海南潜水却中途弄掉氧气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一技之长竟如此有用,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小学的时候,别的孩子还举着棉花糖坐在单车后座的时候,别的父母还做好可口的饭菜为孩子端上桌子的时候,你配了一把亮闪闪的钥匙挂在我胸前,随口叮咛:“靠着右边走。”于是,长长的20分钟的路程,一个刚上一年级的丫头片子,便这样一点一点学着自己走了。因为步行,每天要早起10多分钟;因为步行,每天要晚回家10多分钟。回家后,没有炊烟,没有人声,先做作业,等父母回来。你永远不会觉得一个人呆在家里是多么恐怖的事,自强如你,只会觉得那是天经地义。那是如粗布般灰暗无光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四年级的我便能独自骑车去上学的时候,当12岁的我便一个人走南闯北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的自立竟如此超人,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初中的时候,你调去外地,留我一人在家读书。妈妈尚且每周回来一次,而你,即使我过去,也未必能找到时间陪我。好强如你,只是在偶尔见面时责备我的功课,那是如羽毛般苍白无力的忘记,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我顺利考入重点中学的时候,当我在高中亦能平平稳稳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严厉竟能如此激励一个人的成长,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

今天早上,你又骂骂咧咧地责怪我不会买圆规,硬是自己上街重新买回一个最好用的,亲自送到教室,然后转身离开。我站在远处看着你,和近距离的相处不同,我突然觉得你已苍老一个世纪。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过去的十八年,我们相离得太近,因而感受不到爱的存在,那么以后,让我走远看看你。看看你是如何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自己的女儿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评析

2008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本文作者准确地理解了命题的意图,紧紧扣住材料中有关“距离”的提示,写出了在“近处”看父亲和在“远处”看父亲的不同的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容切合题意;文章记叙了“很小的时候”、“小学的时候”、“初中的时候”与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的父亲的严厉和自己的怨恨,以及“远离”父亲时才体会到这些特殊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好处。全文线索清楚,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文章最后,父亲为自己“买圆规”这个细节以及自己站在远处看父亲的感受,不仅与全文的内容相扣相合,而且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仔细想想,本文的几个主要片段,也就是《我的父亲》之类的文章中常见的内容,但是却被作者用到规定性很强的试题中来了,而且非常切合题意,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这就是我多次讲过的“语言周旋”“拉一拉,靠一靠,扭一扭”的技巧。你看,从文章的题目“让我走远看看你”到文中每写一事都反复强调“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作者在“拉、靠、扭”上用了多大的力气!

把本文和湖北的高考优秀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结合起来阅读,想一想,同样的材料,怎样转化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去。你学到一手了吗?

三生有幸遇上你

20 湖北考生

前生,今生,后世,这三生我所有的幸运都只是能够遇上你。——题记

佛说,因果有缘,千百年的轮回皆由缘而起。我想,上辈子也就是前生,我一定是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能在滚滚人流中遇到了你,惟一的你!

我是一个受命运诅咒的孩子。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上天就带走了我的妈妈……一个熟悉的身影,眨眼间消失了,那种感觉,那种心痛贯穿了我的整个生命。从此,我变得敏感多疑,寡言少语,心灵封闭,没有安全感,缺少人情味儿。

我以为我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与空虚相伴,与孤独同眠。然而,三生有幸,我遇见了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你,是在那个微凉的晚秋,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的时候。你作为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出现在我的视线里:微胖,短发,一身黑色衣服,笑时给人温暖,不笑时给人一种严肃。那时,我已习惯于独守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容外人涉足,那是伪装到最后的坚强,也是不容任何人去打破的宁静,对你也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

奇怪的是,你并未因我的冷漠而忽视我,还让我当了学习委员,掌管班上大小事务。一有机会,便表扬我,一有时间,便找我谈心,鼓励我多与人交往,不断地教我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你心疼我,我知道,可是,我心里的冰块是那么牢固,那么寒冷……

时光在你的关心和我的冷漠中如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我离开了你,升上了重点初中,与你的联系少了许多,但是,你始终没放弃过对我的感化与疼爱。

几年如一日,你对我关爱有加,问寒问暖,情浓如水。

中考前的那个下午,我记忆犹新。你托人送给我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的熟悉笔迹,我感受到世界上最美的亲情:加油,好好考,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的眼泪潸然而下,心里有股暖流在涌动,我仿佛听见了自己心里的冰层开始破碎的声音,我不禁笑了,这是妈妈“走”后,我第一次幸福而快乐的微笑。

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后,我们学校与你家的距离更远了,但我们的心更近了。你时常拎着水果来看我,给了我全部的母爱。

你的信笺和电话成了我温暖的源泉,你的看望和谈心成了我愉悦的家园,你的汇款和米菜成了我幸福的粮仓,在我渴望的时候,你是春天般的及时雨。

高考临近,你发短信来说:“孩子,亲爱的:你要认真复习啊,好好考试,我一直认为你是最优秀的孩子!”老师,你不知道啊,我又一次落泪了,你老是惹我哭,惹得我激动地哭,惹得我高兴地哭……

今天是六月七日,高考的第一天第一科。此时,我想,你肯定捧着保温盒站在考场外,因为你说过,离这儿再远也一定来送考。今天不知为什么你来晚了,是拎的东西多了,还是堵车了?是节约车费步行艰难,还是走错了路?……如果你现在已经从百里之外赶到了这儿,我真的很想跑到考场外,拥抱你,亲吻你,对你说一声:“我想叫你一声妈,老师!”

妈,我三生有幸遇见了你,虽然你并不是我的亲生妈妈,但你满足了我对母爱所有的希望,妈,我爱你!是你教我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追求。上帝是公平的,它带走了一个亲妈,却还给我一个伟大的母爱!

三生有幸遇见你,希望我还有下一个“三生”,再下一个,生生世世,永远有幸与你相见!

妈妈,你听见了吗?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

我爱你,妈妈!

评 析

本文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材,写出了对一直关心“我”的老师的真挚、深沉的感情,文中对老师的肖像描写、对老师在场外送考的想象,都写得真切动人。文章从“题记”人手,扣上命题的要求,结尾时,又进一步照应“三生有幸”,首尾圆合。特别是“但愿生我之身的妈妈升入天堂,爱我之身的妈妈永驻人间”一句,更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读来令人动容。

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写出对带“三”字的词语(一个或几个,如“三思而行”“举一反三”“三省吾身”,等等)的联想与感悟,题目出得相当灵活,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余地是很大的。这位考生非常聪明,她(他)所写的其实也就是《我的老师》《记一个人》等题目中常见的内容,但她(他)巧妙地把这些内容融会到《三生有幸遇上你》这个题目中去了。我曾经在许多场合讲过,同样的材料,是可以转化运用到不同的题目中去的。北京有一位对高考作文颇有研究的特级教师甚至说,任何命题都是“不命题”。你对这篇文章的构思,你对这样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呢?

篇12:高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

由于应用广泛,写作形式灵活多样,在高考写作中受到考生的青睐。记叙文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在高考中,一篇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一 记事的文章

1 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 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 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 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 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 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 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 要注意多次点题。

7 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 叙事文章不要平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 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 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 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 写人的文章

1 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 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 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 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 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 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 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平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 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 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 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 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范文

青春燃烧的痛

清晨。

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味道,露珠儿静静地躺在小草身上,缓缓升起的朝阳散发出柔柔的光线,给露珠儿镀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露珠独自在叶片上静静地散发着光泽.就像是紫色的风铃寂寞地在风中摇摆,清脆的响声里散发着淡淡的忧伤。(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慢慢地走进教室,在靠窗的位子坐下,打开我熟悉的书本,开始细细地品读。每天把书中的知识放入不算聪明的大脑,是我高中生活的必然模式。那一卷卷书本的墨香,把我引向一个神奇的世界。,阳光透过窗子洒进来,柔柔的,暖暖的,它缓缓地移动。从我身上一点点消失,我清晰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光线缓缓划过书本,好像给每一个清秀的文字插上了一双希望的翅膀,载着我的梦想飞向世界的某个角落。它站在阳光下向我招手,透过暖暖的光线把希望和勇气传递给我。(描写细腻,把光线的转移与时间的流逝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我追寻着它的脚步.虽然它遥远得像光线一样,但我仍然执著地追寻,就算每天只是小小的一步,我也无悔,因为我曾坚持。(追寻光线其实就是珍惜时间。)

中午。

我走在人潮中,耳边回荡的是一片欢声笑语,他们的脸上漾着一种叫青春的光彩。中午的阳光是炽热的,我却依然固执地抬起头,忍受着阳光刺眼的疼痛,倔强得不肯认输。我认为青春是我无限的资本,但被青春燃烧的疼痛,却如此清晰。(此处为转折,由现在的坚定转入对过去的后悔。)

我肆意地挥霍着时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父母因劳作而弯曲的背脊,因期望而异常明亮的双眼。是什么让我迷惘了?是青春吗?但我能用一句“因为我还年轻”而推卸掉所有的责任吗?还是说这是青春的留白……(紧承上段,谈自己对过去的后悔。)

阳光被层层的树叶割得破碎,在地上印出一个个寂寞的阴影。原来再美的青春也会有忧伤。

黄昏。

望着缓缓下沉的夕阳,才明白,青春在时间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还有多少青春可以供我挥霍?父亲的背脊还要多弯才可以停止劳作?我迷茫地走了那么久后,猛然清醒,现在后悔的言词,已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徐徐的微风吹来,我额前的发丝忽儿散开,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有拼搏的机会.因为我还在校园里,这是充满希望的地方。我要在这里积蓄力量,像一只雏鸟,默默地等待着羽毛丰满,在某一个黎明破晓的时刻奋力一飞……

望着西边仅剩下的一缕斜晖,我淡淡的微笑着向它走去。(自己对过去的后悔激发了此刻奋发的决心。)

【简要评析】

本文借一天的思绪流程表现自己对虚度时光的懊悔与幡然悔悟后奋发向上的决心。作者把虚度光阴称为“青春的痛”,比喻贴切,使人警醒。

在结构上,以太阳光为线索,由清晨、中午、黄昏三个时间段组成三个部分,层次清晰。

篇13:高考作文指导: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

【满分记叙文写作技巧】

一篇记事的记叙文,以记事为主,所谓记事,就是以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要记事就要学会叙述。

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描写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讲故事,把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叙述在作文的分说部份,因此学会了叙述,就学会了写作文。如何做到叙述时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记流水账,是这一章学习的关键。

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

顺叙:按事情自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经过则要详细描写。

[例文]

泥土情怀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5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望着他们,外公轻轻说道:“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

几天后,我上学了,外公也回家了,临走前把那盆土种上了东西,并叮嘱妈妈天天浇水,不得偷懒。妈妈留外公多住些时候,他不肯,还说“城里的日子太难熬,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憋死了。”

外公走了,妈妈也天天浇水。这土里也没多大动静。外公种的什么呢?是月季?兰花?还是芦荟?

外公回家十天后,打电话来了,他对我说:“还是家里舒坦,看着地里头即是什么也不长,那泥巴都让人感觉实在。”我笑了,外公这辈子都离不开那几亩地了。

我每天都去看那个那个颇有悬念的花盆,一直猜不到外公种了什么,今天望着“挣挣”地往上窜的葱芽,我忽然领悟,这青青的芽,黑黑的土里,就是外公质朴的泥土情怀。

点评:这是一篇以“泥土情怀”为题的命题作文,小作用质朴而不失个性的语言叙说了一个与泥土相关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具有泥土品格的人物——外公。文章采用顺叙的方式,从去年二月外公来我家暂住说起,细细地述说起老人为我们培养绿植的过程。中间两段看不上所谓“营养土”和挑剔“城里土”的描写尤为出彩,幽默风趣又饱含深意,活脱脱写出了一位对泥土一往情深“土是有灵气的,你甭指望不侍弄就有好收成,你对他好,它才给你回报”,热爱泥土并懂得泥土以至于离不开泥土“十天半月闻不见土腥味,就憋死了”的老人。

文章采用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顺叙方法,完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叙述自然却颇有悬念,感情真挚,细节传神,是符合新高考写实精神的典范之作。

二、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叙一段过去的或相关的事—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要表达写作目的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主要事情,插进一段过去的事,或者相关的另外一件事,使叙述更加有声有色。在插叙结束后又回到主要事情的叙述上来。

不论是以顺叙的形式还是以倒叙的形式开头,都可以在叙述中间插叙一个与事件相关的片断。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例文]

外婆家搬进了新房

“外婆家搬进了新房!外婆家搬进了新房。”消息传来,我们全家很高兴。

一个星期天,外婆外公带着我们一大家子,乘着搬家车来到外婆的新家——南方新村。大人们忙着搬家具上楼,我们几个小孩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铁门打开,哇!一面大镜子,里面还有一扇门。打开门,展现在我眼前的简直是一间“宫廷式”的客厅。墙纸是蓝色的难以看出的花纹给予人一种和谐的美感。墙壁的下半部分是镂花的木头做成的护墙板,真漂亮。客厅里有转角的真皮沙发和一个精致的茶几。电视机柜上那台29寸大彩电特别引人注目。

外婆的房间连着客厅。打开仿红木的门,真是别有一番景象:拉开窗帘,外面是铝合金窗,屋子里有一套红木家具。大橱、矮柜、床头柜上都是雕刻着美丽的图案。席梦思床软软的舒服极了。躺在床上,我的脑海中不禁想起了外公外婆以前的老房子……

外婆家以前住在棚户地区较密集的南市区。用外公的话说,他们住的是“七十二家房客”的那种房子。每当夏天来临,苍蝇、蚊子、跳蚤“大会师”,外公外婆被咬得浑身都是疱。他们一手拿着苍蝇拍,一手拿着“雷达”去灭蚊蝇。一进外婆家的门,就闻到一股刺鼻的杀虫剂和清凉油混杂的气味。房子里的楼梯更是可以用“摇摇欲坠”来形容。楼板和扶手已被蛀虫蛀空。有一次,外婆踩上了一块烂木头,结果摔了下来,在床上足足躺了三个月……

我正想着,外婆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成彦,快来吃西瓜。”我答应了一声,出了房间。

回家的路上,爸爸妈妈兴奋地说:外公外婆也真该享享清福了。路上,留下我们一串串愉快的笑声。

[写作讲析]:本文作者叙述的是一件让自己感到欢欣的喜事,在描叙外婆搬新家的喜悦中,插叙外婆旧家的描叙,这样新家旧家就形成的鲜明的对比,使内容更加丰富感人。

雕 像

教室里很静,窗外的风声和雨声,使老师的讲话听起来有些凄然。门响了两次,都以为是雨在敲。许久,才觉得是人,老师把门打开。

一个头发蓬乱、瘦削的脑袋随着渐开的门缝伸了进来。我一愣,忙站起来:“父亲!”父亲见我,嘴一咧,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打扰了!打扰了!”

三月的雨天,冷得让人打哆嗦,看见父亲打湿的衣服,我又怜又怨:“你下雨天来做什么!”

“下雨天不耽搁工,搭个便车,不要钱……嘿嘿。”父亲羞涩地笑着。他还是放心不下他的菜园。

我有些讨厌他斤斤计较。一次,我和他进馆子,他死活只买两个极便宜的菜。吃完,他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津津有味地吃着同桌剩下的一盘鱼。我只觉得无地自容。

来到寝室,父亲拿出一件老式的棉衣。我的天!我两件毛衣,一件绒衣,加上皮茄克,已足够了。“我前夜做梦,梦见你的手烧伤了。你妈说怕你要凉着。嘿嘿。”

我无言。已退休的父母亲天天在家为我算这算那。门前一棵树死了,一只乌鸦叫,都要来看我一次。一次我说:“万一我考不上呢?”父亲的眼神突然黯淡了:“那也没得办法,只怕你将来受人欺。”望着他在几十年贫困与挨批斗中变得佝偻的腰背,我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他的手还在那个自制的帆布袋里掏着。掏了会儿,他拿出一塑料袋的柑橘:“嘿嘿,一共23个,你数数吧。

我立即明白,这是他在水果摊前,不知与人讨价还价了多久才买来的。我数了两次都没数清,就懒得再数。

考试临近,父亲知我寸阴如金。父亲把佝偻的身子缩在雨夜里,一步一步地向风雨中走去。一阵狂风吹来,他那瘦弱,弯曲的身影颤动着,宛如一尊枯树根刻成的雕像,凝固在我眼前这条风风雨雨的小路上。

我的心不禁猛然微微一颤,哦,这就是我的父亲,在经历了67年风雨剥蚀后的雕像!

点评:

这篇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对儿子关爱无微不至的父亲的形像,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以及身边的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父亲。

作者在完成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过程中,两次用了插叙。一是出现在第五段,记叙的是一次父子二人下馆子,父亲死活买了两个极便宜的菜,而且吃同桌剩下的鱼,对父亲的斤斤计较做了补充。这一插叙,突出了父亲的节俭,写出了父亲生活的艰辛以及培养儿子上学的不容易。另外一次插叙是在第七段,写了父亲为我送棉袄,引起了我对父亲时时牵挂我的回忆‘一棵树死了,一只乌鸦叫,他们都要来看我一次,这充分地说明了父亲对我关爱的程度。文中与父亲关于学业的一次对话,揭示了父亲为什么期盼儿子学业有成的原因。

这两处插叙,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加大了文章内容的含量,很好地补充说明了父爱的伟大。

运用插叙要注意三点:

一、安排插叙要根据主体的需要,切不可盲目追求形式的新奇而滥用。

二、要注意整篇文章的详略。无论插叙什么内容,它始终处于次要地位,只能作为主要情节的陪衬、补充。

三、插叙完以后,必须要回到原来记叙的事情上去,并注意两者之间的衔接、转换要自然适时。

[叙述训练]:

三、”倒叙法”开头:

用倒叙法开头的文章,开头不是介绍时间、地点、人物等等基本情况,而是先简单说说现在的情况,然后用一句话从现在的情形转向对过去情景的描述。先写结局后补写原因、经过。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请你运用倒叙的写作手法

《记难忘的一件事》

上一周,我整个一星期都郁郁寡欢,那次落选让我伤心欲“绝”。

事情发生在上周二。那天的晨会课,班主任提出了我近期最为关注的事情——班长的候选事宜。当老师问起“谁想去竞选?”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接着是激动人心的投票,对于与我一起竞选的另外两位同学,我认为我的胜出没什么问题。可我高估自己了,我输了,她赢了。我十分钟沉默。呆呆地坐着,静静地想着,苦苦地忍着…… 接下来,那班长候选的板报、广播,一次又一次地刺痛着我的心……

上面的片段是倒叙的一种类型,先写出结局,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如何运用倒叙手法来构思作文呢?

1、可以把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提到文章开头叙述描写。

【举例】今天早晨,在水东街上,一位初中生正急匆匆地赶往学校,后面,一位老大爷在紧紧跟随。转眼间,这位初中生迅速地闪进了学校,径直朝班级走去,老大爷也急忙跟了进去。老大爷为什么要跟踪这位初中生呢?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

【品读】例文的叙述之所以说精彩,是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勾起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小作者把这一精彩的部分放在作文开头,自然引出了对过去事件的回忆。

2、可以把事件的结果先写出来,然后再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转换叙述事件的过程。

【举例】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不是一枚普通的胸针,这胸针,凝聚着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看到它,奶奶那慈爱的面容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品读】“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枚胸针。”这是事件的结果,小作者把这个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很自然地引出对这枚胸针由来的一段往事的回忆。

3、可以把整个事件中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部分提到开头叙述。

昏黄的灯光下,妈妈依旧在不停地拧着螺丝。一下,又一下,每一次的拧紧都用上了全身的力气。三轮车架下的妈妈,两鬓已经布上了银丝,眼角的皱纹好似一条条深深浅浅的沟壑,粗糙的脸夹在灯光下愈加显得苍白,一双枯树皮似的手在不停地用力、用力。。。。。。看着妈妈这用着力的双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

【品读】小作者的意图是通过以骑三轮车为职业的妈妈每天起早摸黑地对家庭的付出,表现母爱的伟大。例文中妈妈修三轮车的片段无疑是最能表现文章主题部分,小作者把这样的部分提到了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描写,顺里成章地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4、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和顺叙的转换要有必须的文章过渡。做到衔接自然。

如:以上例文,在倒叙和顺叙的转换之处,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还得从上个星期天下午说起”、“就不由得令我回想起那件难以忘怀的往事”、“那幕幕的往事从脑海里汩汩地浮现出来”等的事件的起点。

不该发生的事

我骑车摔伤了腿,躺在病床上。班长拎着水果,笑嘻嘻地看我来了。看着她像大姐姐一样的那份热情劲儿,我心里好一阵难过。前天发生的事像放电影似地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那是前天下午发生在教室里的事。

“嘿,好消息!下午包场看《明星大战》。”班上的“电台台长”未进教室门就开始广播了。

《明星大战》?是葛优、蔡明主演的,能不是喜剧?真棒!我心里好一阵高兴。

两节课后,班长发电影票。轮到我了,我口里念着“上帝保佑”,抽了张,一看,唉,后排边上的。

我自恃一向与班长关系不错,凑到她耳边:

“咱俩够不够朋友?”我轻声问,双眼盯着她。

“怎么啦?”

“这票不行,给我换张,行不?”我似乎在求她。

“啥?”她转过头来看着我,“不行,大伙会有意见的。待会我若抽到好的,便与你换,若不行,只能自认倒霉。”好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换票无望,我在心里发狠道:“咱们走着瞧,看我不整治你。”我重重地哼了一声。

看完电影,我抢先跑进了教室,班长走在最后。我的座位正好在她的前边,她上位必经我的身边。于是,一个整治班长的方案在我头脑里的迅速形成了。

我装着和同桌研究题目,一只脚却悄悄伸向过道。过道很窄,只容得一人通过。班长匆匆地走来了。“啪!”她被一绊,往前一跌,整个身子重重地跌在水泥地上,我想那一定很疼。她涨红了脸,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眼眶里满含着泪水,惊讶地望着我。我心里顿时不知所措,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沉浸在愧疚的回忆中,突然听到班长那甜甜的声音:“云,你的腿疼得厉害吗?”我神经质地坐了起来,一头扑进她的怀里,“哇”的一声哭了。

奔跑的母亲

① 黑马!又见黑马!

②当她第一个冲过终点时,整个赛场沸腾了。不可思议,在高手如云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冠军竟然是个训练近一年的业余选手!

③27岁的切默季尔,肯尼亚的一名农妇,因此一举成名。

④切默季尔的全家都住在山区,她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除了种地一无所长。一年前,切默季尔还一筹莫展,为无法给4个孩子供给学费暗自伤心。丈夫抽着闷烟安慰她:“谁教孩子生在咱穷人家,认命吧!”

⑤如果孩子们不上学,只能继续穷人的命运!难道只能认命?她不甘心。

⑥当地盛行长跑运动,名将辈出,若是取得好名次,会有不菲的奖金。她还是少女时,曾被教练相中,但因种种原因未果。此刻,她脑中灵光一闪:不如去练习马拉松!

⑦马拉松是一项极限运动,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身体素质缺一不可。她已经27岁,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未受过专业基础训练,凭什么取胜?冷静之后,她也胆怯过,可是除此之外别无她途。如果连做梦的勇气都没有,那用武改变的可能。

⑧丈夫最后也同意了她大胆的“创意”。第二天凌晨,天还黑着,她就跑上崎岖的山路。只跑了几百米,她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般。停下喘口气,接着再跑。与其说是用腿再跑,不如说是用意志在跑。跑了几天,脚上就磨出无数的血泡。她也想打退堂鼓,可回家一看到嚷着要读书的孩子,她又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不能退缩!她清醒的知道,这是唯一的希望!

⑨训练强度逐渐增加,但她的营养远远跟不上。有一天,日上竿头,她仍然没有回家,丈夫担心她出事,赶紧出门寻找,终于在山路上发现了昏倒在地的妻子。她把妻子背回家里,孩子们全都围了上来,大儿子哭着说:“妈妈,不要再跑了,我不上学了!”她握着儿子的小手,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涌出,一言不发。次日一早,她又独自一人,奔跑在寂静的山路上。

⑩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训练,切默季尔第一次参加国内的马拉松比赛,获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开始崭露头角。有位教练被她的执著深深感动,资源给她知道,她的成绩更加突飞猛进。

(11) 终于,切默季尔迎来了内罗毕国际马拉松比赛。为了筹集路费,丈夫把家里仅有的牲口都卖了,这可是家里的全部财产!发令枪响后,切默季尔一马当先泡在队伍前列,这是异常危险的举动,时间一场可能会体力不支,甚至无法完成比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豁出去了!

(12)或许上帝也被切默季尔的真诚所感动。她一路跑来,如有神助,2小时39分09秒之后,她第一个跃过终点线。那一刻,她忘了向观众致敬,趴在赛道上泪流满面,疯狂地亲吻着大地。

(13)突然冒出的黑马,让解说员不知所措,手忙脚乱,忙活了好半天才找齐她的资料。

(14) 颁奖仪式上,有体育记者问她:“您是个业余选手,而且年龄处于绝对劣势,我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您战胜众多职业高手,夺得冠军?”

(15)“因为我非常渴望拿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此言一出,常下一片哗然。她的话太不合时宜,有悖体育精神。切默季尔默去泪水,哽咽着继续说:“有了这笔奖金,我的4个孩子就有钱上学了……”喧闹的运动场忽然寂静,人们这才明白,原来,孩子才是她奔跑的力量。瞬间,场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时人们对冠军最衷心的祝贺,也是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

(16)切默季尔成了肯尼亚的偶像,有人说它是长跑天才,有人说这是贫困造就的冠军,还有人说无需理由,这就是一个奇迹。是的,又一个体育奇迹:不过缔造者并非职业运动员,而是——母亲

{强化训练}

写一篇记事文章,记叙自己记忆中的事情。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2.题目:我的烦恼 要求:在顺叙中主要叙述一段插叙的内容,交代清楚烦恼的原因。

篇14:高二语文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在记事、写人、状物的文章中,叙述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介绍人或事物变化为主的文章中叙述的作用更大,甚至有的文章专以叙述为长。我们本讲选的优秀作文《男班长,女班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中描写部分很少,介绍事件发展过程的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如开头对男女班长来自何方的介绍,女班长对男班长的观察,正副班长必须合作的现实,以及同学们的揶揄,思想的顾虑,同学开玩笑不断,“收到副班长纸条”,到结尾“男女班长仍然合作着处理班里的事务”。这篇文章用很短的篇幅,以叙述为主,把一波三折的事件按发展轨迹清晰有序地介绍出来。对发展过程虽是梗概地介绍,但文章的思想内涵却非常丰富,也可以说在写法上是比较巧妙的。

叙述在按事件发生发展、人物经历的时间来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选择叙述的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事物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和摹写,描写是再现描写对象状态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需要采用绘声绘色的办法,把事物的状貌、神采和动态,具体地、真切地饱含情意地勾画出来。写人要使其声可闻,其容可睹;写物要使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写景要意境鲜明,使读者产生仿佛置身其间的幻觉。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传神的描写是很多的。如《天山景物记》中对天山深处的描写,“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段描写抓住山色、溪流、野花这三种最能表现天山特点的事物,重彩浓墨,绘声绘色地把天山美景表现出来。既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也增添了作品的文采。我们在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描写来表现形象,借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感染力就一定能有所增强。

叙述和描写在记叙性的文字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式。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如果说叙述是纵的绵延,那么描写便是横的扩展。一篇文字若无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描写,则会干瘪枯燥,毫无生气可言。

实际上,成功的作品中,常常是叙述与描写交错在一起的。我们所选优秀作文,《奶奶与花》就是叙述与描写交融在一起的,近似于一线串珠式的一篇记叙文。

文中以时间为序,先从小时候家门前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叙述开始,然后再描写人物行为语言、花的形态、气味。从而表现我“深深地爱上花”的过程。接着叙述自己病中见到花的情景,描写花的形态,写出自己感受到“花能给人一种强盛的生命力”。接着是叙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识愈来愈深”又通过对“死不了”“仙人球”的描写,感悟出“花,让我感到一种无尽的生命力,一种明亮的期望”。第五自然段叙述自己养花的过程。这里又运用描写的方式,描绘出花园的美丽,各种花的特点,表现出花可以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段描写是比较突出的,描写了花的各种色彩,各种形态,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绘色绘形,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把文章写得曲折有致,第七段、第八段叙述搬进高层楼房前、后我与奶奶对花的珍爱,对小花园的怀念,这里又有对人物的心理、动作的描写,为“小花园”遭到破坏,我和奶奶沉痛心情做了铺垫。

这篇文章用叙述的方式。介绍了事件发展曲折过程,使文章头绪清楚,脉络分明,重点环节突出。这是文章的一条线。在每个重要环节上,作者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行为、场景、物态,内容丰满。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作文时,恰当地运用叙述与描写,做到有机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熟练掌握叙述与描写的功能,注意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交通的关系。根据作文内容和思想表达的需要,交错运用。

二、在描写范围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的地域景物或事物状貌时,(例如《天山景物记》等一些游记式的文章)需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有一个逐步转移、推进的过程,那么这个线索或过程就要依靠叙述来表现。如我们常讲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其中对“移步”的交代,往往需要叙述。用时间推移来描写事物或人物的发展变化时,对每个阶段的交代,一般也是要运用叙述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条理性要依靠叙述来体现。

三、在写故事情节比较强文章时,人物的语言,行动往往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情节又要依靠叙述来展开,这就需要描写人物语言行动与铺叙故事情节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要把叙述故事融化在描写中,或把描写融化在叙述情节中。我们仔细玩味一下作文《奶奶与花》,其中有些地方就是把描写与叙述这样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就应当多选读一些优秀作文或名家的文章,刻意体味一下的相依关系,学习二者的结合形式。使自己的作文能更加条理清晰,情节曲折跌宕,内容丰富有致,更具有感染力。

优秀作文开头常见写法

作文开头的常见方法作文的开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理清思路、引出下文、凸现文章的中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要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记叙了同学们帮洗鼻血这样一件事,从而揭示了同学们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生活在集体中多么幸福。这一中心。开头的方法,还有很多,像引用法,叙事法,故事引入法,提出问题法等等,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要行选用不同的开头方法,即使是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有不同的开头方法。你看,同样一篇文章就有不同的开篇方法。因此,一篇文章怎样开头,采用哪种方法,一定要从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出发,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做到新颖明快,言简意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只要掌握作文开头的方法和技巧,联系实际,勤于练习,就能写好开头,为写好全文打下基础。

开头的方法很多,常见有:

1.开门见山法。

这种方法是文章一开头,就直入正题,把文章所要叙述的主要内容直截了当地交代出来,让读者一看就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活动。这种开头一下子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还不会跑题。例如《课间十分钟》一文开头: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快步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参加自己喜欢的课间活动,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这个开头就点明了时间——“下课”,地点——“操场上”,人物——“同学们”,事情——“课间活动”。非常直截了当。

2.提示中心法。

这种方法是一开头就点明全文的中心,使读者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我们看看下面的开头。

“生活在集体中间是幸福的,两年前,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这是《生活在温暖的集体里》一文的开头,

3.描写引入法。

描写人物和景物来开头,这种方法就是描写引入法。描写人物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人物的肖像、服饰、神态、等进行描写,以达到人物在读者面前树立一个鲜明形象的效果,描写引入法中还有一种是以描写景物来开头,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故事情节所处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必要的描写,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突出中心的作用。

4.设置悬念法。

在写事的文章中,我们常常把事情的结果或文中的某个片段放在开头来写,以引起读者的疑问,然后再记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这种开头的方法叫设置悬念法。这种方法可以激发读者强烈的兴趣,如《智斗奸商》一文的开头写到的:放暑假的第二天旱上,我和表姐一块儿去买菜。走到菜场的北口,我就看前面很多人。我和表姐紧走几步,也围了过去……

5.对比法。

在文章的开头,把不同的人和事物或同一个人和事物的不同时间,不同方面的情况作对比介绍。运用对比法可以使描绘的形象更为突出,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回忆联想法。

由人、事、景、物、等引起回忆,联想、引出下文,展开情节,这种方法就叫回忆联想法。运用回联想法开头,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

7.对话开头法。

以人物的对话开头。这种开头起笔自然,往往给人以新鲜的感觉。采用对话的形式开头,一定要把对话写得精彩有意义,紧扣中心。

朗诵培训

律师事务所实习工作总结怎么写

冲刺高考材料作文

建国70周年征文活动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方案

一人一事一特点范文350

广东蜀粤律师事务所自荐信

校园生活作文三年级精选350字

校园的生活三年级作文

有关同学的初一优秀作文:我的同学刘宇“猪

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儿童素质的途径、方法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环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锦集14篇)】相关文章:

英语学科学期工作总结2023-10-09

公司口号参考2022-12-18

朗诵教学设计2022-06-07

工厂品质标语怎么写2023-04-09

公司口号2022-12-31

《龙说》文言文翻译2023-07-03

文娱公司口号2022-12-05

轻舞青春飞扬梦想作文2023-09-15

公司标语大全2022-05-27

国庆节让我难忘话题作文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