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共5篇)由网友“嗟来之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法国作家莫泊桑对文章的内容充实作过形象的比喻,他说要使袋子站立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让袋子装满东西,那么一篇文章要想丰满起来也必须要有充实的内容。
内容,指考生写进作文里的人、事、物、景、情、志等。充实,即言之有物。一是要求考生作文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来显示文章的主题或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要求考生在作文里表达情感是饱满深厚的,能够表达自己的深层体验。具体地说,议论文章有足够论据来支撑和证明文章的观点,而且还要有严谨逻辑论证过程,观点鲜明,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要有准确传神的描写,要写出事物的鲜明特征。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客观事物的描写能够揭示出生活感悟。抒情散文要有浓缩和跳跃性诗化语言,来彰显时代风貌。记叙文则要求记叙要素完备,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场景的描写。描写人物形象要丰满,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使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还要学会围绕中心精心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能揭示事物深层的要素或规律的代表性材料。精心的组织材料,把握文章的详略。
目前学生的作文在内容方面的毛病主要是单薄、空洞。议论文的论据不典型、不新鲜,或者是没有事例;记叙文像记流水账,没有详略主次,缺少记叙中的抒情与议论。要想作文内容充实,考生在平时要关注生活与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2008年全国高考卷I与四川卷作文都直面社会现实,作文题直接涉及“512汶川大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下面一篇文章是2008年四川某考生的满分作文。该生作文内容充实丰富,能紧扣中心选材,体现考生关注现实,材料积累丰厚的写作功底。
用坚强战胜灾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一瞬间6万多人遇难,数万人被埋压在废墟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国人没有被吓倒, 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显示了无比坚强的意志。
济南军区某炮兵指挥连士官抗震救灾英雄武文斌,在抗震救灾前线因连续奋战,过度劳累,导致肺血管破裂,倒在救援现场。彭州公安民警蒋敏,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女儿、叔叔、外婆等10位亲人,她强忍悲痛,擦干眼泪,拒绝休息,依然去救助别人,直至晕倒。她在英模报告会的演讲题目就是“面对灾难,我选择坚强”。地震后,公路被毁,交通中断,甘肃陇南公路局长赵彦龙亲赴现场,带队作战。他发誓说:“即使用手刨,也要刨出一条救命路!”累了别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就是死了,也要死在抢修公路的现场。”
不仅地面上救援的人显示了无比坚强的力量,被埋在废墟下受灾的群众同样地体现了坚强的品格。北川中学学生张思琦被埋在10米深的废墟里,救援队探索到这里有生命迹象后,便开展施救行动,当他们发现了废墟里的张思琦时,张思琦却冷静地说:“解放军叔叔,请先救我的同学,她们在我底下,伤比我重。”邓清清,一个12岁的女孩,当灾难来临,被掩埋废墟,苏醒后从身边摸到了手电和书本,于是她便打着手电看书,令全体救援人员感动流泪。什邡市红白中学食堂厨师李克诚在废墟下喝尿液,吃书本纸张艰难维持了108个小时而成功获救,他们的坚强感动着现场救援者。向倩、谭千秋他们在生死瞬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另一种坚强,他们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坚强来自对生活的渴望,坚强来自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坚强来自对社会的信任。一个民族有了这样坚强的信念和行动,这个民族就一定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取得伟大的成就。
我歌颂用坚强战胜灾难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点评:这篇满分作文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围绕灾难面前展示“坚强的品格”这一中心,选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来突出展示中国人的坚强品格,正是有了这伟大的品格,中国人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篇2: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下
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下)
“中心明确”。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纲领,是文章的灵魂,是一篇文章里作者最想阐明的道理,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明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文章的选材、结构都要以中心为依据,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旗帜。作文所有的话语都必须围绕中心旗帜展开。“中心明确”的要求有两点:首先是中心要单一集中。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要清晰明白,确定不移,贯穿始终,能够统领文章所有的材料。其次是中心要鲜明突出,使人读后很快就能掌握。高考作文要做到中心明确,需要走好三步:
第一步是要明确中心:要做好审题立意工作,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最终确定一个中心。高考作文有些题目只含有一个中心,而且中心很明确,而有些作文题则含蓄有深意,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特别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刻含义,确定一个角度,一个中心贯彻始终。还要防止行文中间不知不觉改变中心,而偏离题意。第二步是要紧扣中心:是指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情感或观点一定要与中心密切相关,与中心无关和联系不紧的话坚决不写。第三步是要点明中心:揭示中心的主旨句必须用准确的语言清晰表达出来,揭示中心的关键词要在作文中多次出现。或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或在结尾,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放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可以放在每段段首,反复强调,形成排比段,以突出与加强中心。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古人很早就知道,在文章的关键处要用主旨句来突出中心。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多次出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来照应中心,目的是让阅卷教师能够一目了然地很快把握住你在作文中要表达的中心。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大,特定的环境容不得教师反复的斟酌与思量,如果文章意向多维,立意含蓄,文意隐晦,致使阅卷教师费解,就会出现作文评改判分时争议不一的情况。南京金陵中学考生费滢滢写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就引起阅卷教师的费解与争议,最后由阅卷指导组长何永康教授与专家们集体界定为跑题、偏离中心,只评定给25分。费滢滢曾经多次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和青少年文学大赛金奖。这样的写作高手由于没有遵循高考考场作文规则,造成大意失荆州,落下考试遗憾,实在是令人惋惜和感叹。
明确中心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标题来明确中心,高考作文题目自拟,可以用文章的中心来做全文的标题。也可用小标题来呼应作文题强化照应中心,还可以用材料来明确中心,材料是形成和表现中心的基础,要使中心明确就必须精选有代表性的事例。以下例文是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现节录如下,供大家学习借鉴。
诗人的寂寞
寂寞如同细雨闲花,挥不去,绕不开。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诗人的心灵深处都是寂寞的,他们的心中常常珍藏那些凄美却不为外人知道的情感。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往往是没有朋友的。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倾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他将寂寞化为“一江春水”。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滕酒……”将寂寞定格在思念唐琬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之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
其实,还有一些诗人的寂寞,远远超越文学的范围。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能化解寂寞,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在伊犁开渠引水,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将寂寞悲叹化成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华发早生的大诗人苏东坡的一生不合时宜,他的心灵也是寂寞的。他在杭州修筑了苏堤,在黄州他用文字建构了《赤壁赋》,将寂寞化作细雨,滋润后世干涸的心灵。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韩愈、苏轼和林则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寂寞的岁月里,去为黎民百姓作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点评】
本文考生直接从材料中选择“寂寞”这一提示语作为自己文章的主旨,审题准确地抓住了中心,避免了偏题。文章开篇点题,由诗句感叹寂寞,接着以纳兰性德和李煜等为典例,来阐释诗人为何寂寞。然后列举陆游、王维、元稹的寂寞。本文紧紧围绕“诗人”与“寂寞”这两个关键词来选材,中心集中明确。文章里多次出现关键词句来突出中心,最后升华为“韩愈、苏轼和林则徐的寂寞是奉献,让人仰望”,深化了主旨。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材料积累丰厚,内容充实丰富,中心明确突出。
篇3:高考作文指导:作文内容充实的方法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资料、数据等。所谓“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记叙文叙述具体,描写到家,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了中心思想,内容便是充实的;议论文论述充分,论据丰富,论证方法灵活,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内容便是充实的。
与“充实”对立的是假大空,具体表现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辞,无的放矢。
一、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下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有话可说的关键。为此,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的素材。我们提倡多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融会贯通的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材料最具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考场遣用时不易撞车。此外,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博览课外读物,常咀时文英华,并注意消化吸收,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进而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借助联想与想象
在构思作文时,通过联想、想象,可以充实片断的事物,使其成为完全的整体;通过联想、想象,可以使分散的零乱的生活印象,形成有利于表现主题的典型情节和艺术形象;通过联想、想象,还可以把原本抽象的道理扩充为具体的.事物,从而显示出文章的魅力。
三、变换角度看问题
古人云:“五官生五觉,五觉出文章。”在确定主旨后,要联系事物的背景和时代特点,多方面地选择观察、议论的角度,既写事物之间的联系,又写事物之间的区别;既把握事物的表象,又阐发事物的内蕴与本质。
四、善于在试题的“开发区”内做文章
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常用的材料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件、景物、感情、道理(简称为“时、地、人、事、物、景、情、理”),可以用它们充当衡量试题的尺子,合理扩大试题的“开发区”,然后精选材料,充实内容。
五、在单纯中见充实
话题作文可以容纳的东西比较多,不少考生感到有话可说,于是就把自己所想到的一股脑儿都塞进去,“话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结果造成内容松散。其实,800余字的作文,无论话题怎样宽泛,都要“大题小做”,从小处入手,把话题凝结在一个中心点上,于单纯中见丰富。高考,面对试题“说‘安’”,北京一考生从京剧的特色(“安和、安稳、安详,在京剧这里得到充分的印证”)与发展(“京剧要与时俱进,不能安于现状,安常处顺”)的角度切入题意,在这方面就处理得非常好。
生命的绝唱
江苏一考生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哀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那书的名字却令我赫然:《死亡日记》。生如夏花般绚烂;那,死呢?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让希望的枝叶依旧永不妥协、无拘无束地生长吗?又怎么不可以呢,陆幼青一片坦然。于是,我懂得生命的结尾并不总是蓑草疏离般落魄,至少可以如秋叶般寂静美丽。即使华美的叶片逐渐凋零,你依旧可以用飞翔的方式,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奏一曲生命的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方银幕上。一个美国战士即将被纳粹处决,可他脸上的笑容依旧如冬日的阳光般能够照亮所有人黑暗的心房。他高高地竖起两个手指,做出“V”的姿势,向人群示意希望与阳光仍在。刽子手残忍地将他的手指砍下来,可他伸直手臂,我的目光投向天空,一个大大的“V”字直插云霄,像极了飞翔的翅膀,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于是,我明白了生命的结尾也可以如此动人:毫无声响却令人震撼!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就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的怒喊,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
[点评]
读这篇《生命的绝唱》,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有限的篇幅内,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铺排而出,而且每一个都贴切而精当;众多名言警句随手拈来,又丝毫不见斧凿的痕迹。由此不难看出作者文化积淀之丰厚,临场调遣素材的思维之活跃。更难得的是,作者决不堆砌材料,也非平面图示,而是点击要害,击石为火,让它们共同燃起思想的火焰,唱出“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望”的最强音。这才是真正的为我所用,真正的为文之道。
如今,不少考生喜欢“华丽”,酷爱“铺陈”,结果弄得华而不实,脆而不坚。看看此文吧。它是华美的,但又是饱含深情的,可以说内有筋骨,血脉贯通;外扬气势,磅礴奔腾。这样一种内涵的文采,值得好好体味。
篇4:高考作文指导:话题作文内容充实的方法
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沦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策略解读】
1、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是否能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广泛阅览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左右逢源。我们提倡写自己所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材料,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有意识地抓住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世界的融会贯通地带,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感受平凡生命的价值。这些的材料最易带有个性色彩,也最易触动情感,而且高考时不易撞车。
2、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那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3、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体方法有:描绘(以求生动具体);改换起因、情节、结果等(以求新颖);合“多个为一个”(以求典型)。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翻新。选取一个全新的角度,从原有的`材料中引申出去,赋予新的含义,反用材料。其实,从小学到高三的,不谈课外看到、听到的素材,即使是24本语文教科书的材料,也是够考生使用的了,问题是看你会不会用。“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善于用例,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例,可以有多种用途,说明多种道理,只要用得好,同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这样能有效减少考场作文时用例雷同现象。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如果把文章比作裁衣,“体”即中心思想;“裁”就是对材料的裁割取舍,只有根据中心思想剪裁材料才能“缝制”出好文章。如果能对考场高分作文中一些剪裁适度的好文章仔细剖析,诸如,出于表现中心的需要文中用了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何处用笔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何处则又用墨如泼,以繁胜简,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和功力,进而以之为鉴,会在短期内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一步。剪裁的原则:必须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篇5:用好课本 充实内容--话题作文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考点例析(教师中心稿)
用好课本 充实内容--话题作文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考点例析(教师中心稿)
【方法概述】
”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重要方面。怎样写出内容充实、材料丰富的作文就成为高考考生较大的难点。”用好课本,充实内容“不失为一种充实话题作文内容的实用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根据话题内容的要求,选用、仿用、变用课本中的有关词句、典故、人物、事例,以此揭示话题主旨和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作文往往因为其有真正的厚度而获得好评。
了解了这样一个充实文章内容的方法,我们来看一次作文训练。
【训练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这则手机短信原本是用来表达爱情的;但是,用它来描述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不也很贴切吗?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很难清晰的阐述“文化”的内涵,也很难清晰的界定文化的领域,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过去、现在或将来。
试以“文化与生活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话题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方法分析】
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学会用理性思维的方法辩证地分析文化与生活的关系。文化与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文化,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与我们课本材料的联系: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书法艺术是一种文化,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历史古迹是一种文化,音乐舞蹈是一种文化,民风民俗是一种文化,社会心理是一种文化,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文化……,再来思考每种文化形态与生活的关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原来他们的关系就是:生活是文化的源泉,文化产生于生活;文化离不开生活,生活更需要文化。下面就举我们非常熟悉的文学作品的例子来说明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方法示例】
爱文化,也爱生活
双峰六中110班 毛永银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女主人公从小就产生了当作家的梦,发表了很多文章。但,不幸的是,她生活在农村。于是,她就拼命奋斗,终于有一天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住进了南方的一个大城市。而正当她满怀激情地想大力创作一番时,她蓦然发现:此时已经才思枯竭。于是她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回到了家乡。文章的末尾,作者这样写道:我不得不放弃这条看似平坦的道路,因为我的激情离不开纯朴的家乡。看到这个结尾,我的心猛的一颤:是啊,特定的文化是需要特定的生活的,或者说特定的生活孕育出特定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仅仅是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生活吗?不,还因为他是一位文人,他的创作只能属于自然。仔细体会他的诗吧,若不是那恬静的田园生活,又怎能留下“心远地自偏”的悠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和“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的欢快?
被誉“诗史”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歌,浓缩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关注百姓,曾发出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叹。“国家不幸诗人幸”,杜甫用不幸的一生树立起一座唐代诗歌的丰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映照出诗人宽广的心怀。
江南水乡的美景,孕育了孙犁《荷花淀》清新的风格;黄土高原的雄浑铸就了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质朴。莫泊桑不去体会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于勒这一形象也不会那样生动;巴尔扎克没有对资本主义的.清醒的认识,葛朗台的形象就不会如此传神……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文化与生活象鱼与水一样,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为文化提供了源泉,而文化又时刻改变着生活、丰富着生活。我们热爱传统,是因为它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我们拥抱现实,是因为我们在创造更加辉煌的文化。
生活,召唤文化;文化,需要生活。我,爱生活,也爱文化。
【文章简评】
这篇学生习作较好地阐述了文艺作品和生活的关系,即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特定的文艺作品产生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作者选取的材料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等,这些例子基本上都来自课本。例子一经作者引用就成了她自己的语言,或具体引用,或概括引用,各尽其妙,各得其宜,使整篇文章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观点鲜明、意境深远,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方法总结】
1、平时要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文学常识进行整理归类,对典故、名人轶事、古典诗文进行熟记、背诵,对某些文笔流畅的语句进行记忆,对一些特殊文章的结构进行理解。
2、经常有意识地仿写课文中的一些意义隽永的句子、段落;改写、扩写、缩写课文中的某些情节;改编课文中某些典故中的故事。
3、找准课本知识与话题的结合点,分清文体,恰当使用。
★ 关于高考作文指导
★ 初中作文评分标准
【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共5篇)】相关文章:
初一作文评分标准2023-11-18
人与自然高考作文写作指导2024-04-22
高考作文辽宁卷满分佳作:沉默的大多数2022-09-21
反思学习2023-05-13
语文备课组长的工作总结2023-02-02
高考冲刺将即艺术类考生如何应对高考复习2022-12-17
关于学习反思的作文2022-11-10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6-14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怎样开头2023-04-21
学习反思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