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而知之作文800字

时间:2022-10-16 08:02:58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悠而知之作文800字(整理19篇)由网友“Arrivederci”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悠而知之作文800字,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悠而知之作文800字

篇1:悠而知之作文800字

悠而知之作文8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知识是青云深处之玲珑楼阁,能寻见的必是夜雨闻玲的悠人,不是一袖拂倒奏折的君王。

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是智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未尝洒下过句点。对世俗功名的追逐可以被一腔热血支持,而对真知灼见的品味只能无心插柳。如同天气预报的数据无法诠释晴空万里,一个急切的路人只顾赶路,又怎么会真正去品析碑文,获得智慧?

陶渊明在酒中看清了世界,若是文章不能写在青史,便写在空中。我们领悟,若没有五柳飞絮,屋绕菊香之感,若没有寻找深深嵌在民族历史中的书签,单纯地沿着历史之路一路狂奔,又怎么会理解“性本爱丘山”?世人的生活悬在半空,离天和神明很远,离地和历史很远,再没有悠之心境了。世间遂不复陶渊明之风流。

真正的`知识的源泉要靠强大的生命力的挖掘,而悠的心境则在很大程度上疏通了土壤。诚然,科学需要天赋,不愿付出之人无法窃取成功之果。但是,如果牛顿只是个深居象牙塔的书生,一个苹果也许只在他生命中快速下沉,再泛不起震撼人类的巨浪。一个着眼于眼前琐事的人,怎么会有“悠”的心境,又怎么会放眼于与他不相关的知识,乃至整个人类和宇宙?

人类是兽与神的过渡。然而,方向的偏差导致的是变异而非进化。正如苏轼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在激情高涨,大踏步向前走着,只有少数几位悠闲之人停下思考,再大声惊呼“我们走错路了。”

悠的心境,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悠的心境,让我们把文字写成艺术;悠的心境,让我们把数字读成美。

倘若你对石头有充分的时间,悠静的心情,它可以是一朵花,也可以是一匹马;当你想着用世俗之解剖刀去分析,它就只是石头。知识何尝不是如此?倘若你对孔子的话充满了平静的心情,你会惊叹在颠簸的马车上的智慧,会有感于乱世中建立的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会学习于儒教的前年智慧。我若是想着“一定要学习”,只会剩下七零八落的语法,脱离意义的背景,泛黄枯燥的纸张。

知识,当成智慧悟,当成知识学,当成作业做,结果当然是截然不同的。识之,就像一阵风,怀着对美的热爱的悠才能感受微风拂面,想去追,不会追到什么。

停下笔,再抬头,也许我也能看到南山了。

篇2: 读而知之作文800字

读而知之作文800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向来是学者们的一大追求。著名学者余秋雨便是其中的典型。但惰于行走的我看来在有生之年是不能“行万里路”了,这样一来,我的时间便大量耗在读一本本厚重的书上了。

喜欢阅读是从最近才开始的,而这其中的原因,是较为玄妙的。

阅读教会我思考。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有时总让我读得一头雾水,他的思维带动起我的思维,让我不得不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到底是不是和他书中所讲的东西相互吻合。这样一来,我读不懂的很多书便迫使我学会观察生活,并且辩证地思考问题。

阅读不仅带给了我思考的空间,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我要像他奶奶那样明智,我要像他父亲那样宽容,我要像他母亲那样善良,我要像他叔叔那样勇敢,我要像他大姨那样豪迈,更要像他那样厚重与沉静。

导致我爱上阅读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带给了我无穷的刺激与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出自于对知识的渴望。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说得不错。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失落的密符》与《地狱》是激起我阅读兴趣的主要三本书。他的书里,不仅有意想不到的曲折的剧情让人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有他自身深厚的对于西学的学术知识作为支撑。他的书文学性非常强,使我对西方的宗教与文艺复兴这场运动有了很深的了解。

阅读带给人的收获数不胜数,它的精神粮仓可以让人的一生不愁吃喝。而对比同样让人醍醐灌顶的电影来讲,阅读还有略胜一筹的地方――它比电影更加具有想象的空间。阅读时我们的创造力将会无限地放大;而看电影时,我们只是接受罢了。纵观整个影史,好导演对电影的诠释离不开他的阅读能力;而一部好的电影诞生,也离不开好的剧本。好剧本最终还是要落实在阅读上。

阅读让我成长,阅读让我遐想,它更能让我创造新生活。所以,读而知之,马克思说的“愈是阅读愈是让我不满足”,是阅读不断推动着我向未知领域迈进。

篇3:行而知之作文800字

古人说,大丈夫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说明古人已经很了解知识的来源,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得,还要从现实实践中获得,并且,“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的是非。试想,没有实践,没有感受,没有真正去体会,怎会有我们今天的万卷书?

李时珍编写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本草纲目》,他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最后他还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如果他只停留在对书籍的研究上,没有亲自去实践体验,那么就不会有《本草纲目》诞生,更不会有它今天对人类做出的贡献。

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孔子曾周游列国,完整了他的思想。传继后代;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难怪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现代,很多人由于学习生活的压力,不再注重“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读或工作。但,仍有很多人跨出旅行的脚步,完成自己的梦想或事业。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著作了《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这本书记录了罗杰斯在20世纪90年代初做得一次惊险刺激的环球旅行,旅行中,他经历着旅行的喜怒哀乐,也重新审视着生命的意义。他说:“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尝试,因为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如果你想改变生活,现在就开始行动吧”。

著名演员陈坤创立心灵建设类的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在行走中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行走的力量”希望用最简单和本能的方式,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生活理念,从而净化心灵。行,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学到的知识,也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我们放下压力,更好的感受生活,享受生活。当然,这里的“行”不只是字面上的走路,而是要求我们增长社会见闻,多实践。行而知之,在我们空暇时,请抽出一些时间,踏上行走的征程,寻找和丰富生命的体验。

篇4:行而知之作文800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有黄金屋,书中有颜如玉,书中有万里山河。单凭读书我们就可看遍世间。可读书终究是读书,如果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又怎么能在读书时产生共鸣,单纯地读又怎么比得上真切地体验。

从前读鲁迅的文章,知道有百草园,有三味书屋。也在鲁迅笔下细细的描绘中想象过它们的样子——应是一间古朴的书屋和一间不大不小种满了花草的院子。

由于学校的研学安排,我也有幸亲自去参观了这方存于我脑海之中时间已久的院落。初到绍兴那天,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空气清新且温润,一副江南水乡的温软味道。

踏进鲁迅的家宅,扑面而来的便是厚重的但又带有几分书味的气息,很符合鲁迅对他家族的描述。

转了几周终是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三味书屋,和想象之中的有区别却又有几分契合,方方正正的有几分古旧。堂中,松鹿图和寿镜吾老先生的图片很醒目。老先生看起来很和蔼,但念及鲁迅文中对他的描述,便又觉得他该是位严师。

雨势渐渐大了,院子里的人们还在好奇地东张西望。我也绕了几圈后终于到了百草园,这个鲁迅儿时最多欢乐记忆的地方。

小园子里有一些油菜花,除此之外便只有几棵树,显得有些冷清。想起鲁迅曾在这里采野果、捉蟋蟀,便忍不住想笑,再伟大的人,童年也都是这般。看着雨中有些冷清的小园子,觉得它和我想象中那热闹的场面有些不符。烟雨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了鲁迅那枯竹一般的背影,瘦削又坚韧。时间就这般过去,当年的孩童已成一位伟人。不知道这小小的院子是否还惦念着当年那个在这里奔跑打闹的孩童。

看完百草园,我慢慢地撑伞向离开的方向走去。回首再看一眼院落,我来时它是如此,我离开后它也还会是这样。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它都会静静的在这儿。不知道后来的人循着鲁迅的文章踏足于此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读文章可足不出户但观万里山河,世间百态。可行万里,却给予我和读书不一样的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将所有感官都调动起来去感受书中故事的体验。它让我领略了更多和书中不一样的风光。

读书是一种学习,行走也是一种学习。何不妨放下手中河山去亲身体验这片河山。知晓更多书中不能明白的道理。

篇5:学而知之800字优秀议论文

学而知之800字(一)

学而知之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而知之,搜而知之,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捷、便利的方法呢?归根结底,任何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观察。

从古至今的发明和创造,哪一例不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呢?那带领人们探索空中奥秘的飞机,是古人通过鸟翼的形状制造出来的;那无所不能的雷达,是人们通过蝙蝠的生活习惯得出的。大到太空,小到脚底,世间万物不都是观而知之吗?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的著作,是从一个苹果开始的。苹果像其他苹果一样,生长,发芽,开花,结果,最终掉落,是平凡中的平凡,可就是这样的平凡,却带给人们空前的伟大结论,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牛顿的观察力和他那善于总结的心。

说到苹果,就不禁联想到另一位伟人——史蒂芬-乔布斯。他创造的苹果,引领了现代世界的智能化和方便,但为什么还是不断会有更新和换代呢?这大概是那苹果上的缺口的意义了。乔布斯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切都需要观察来改变,来提高。苹果公司悉心观察成百上千的智能手机使用者的习惯,综合这些习惯再作出改进,就缔造出了一部又一部传奇。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期,一个哨兵在监督岗上值勤,负责观察周围的情况,哪怕一点风吹草动,他都不敢掉以轻心。天气炎热,风都是滚烫的,但士兵仍然用他猫一样的眼睛,扫视着周围。忽然,他发现一根树枝的方向与风向相反,他立即报告上级。不一会,炮声响彻了树林,一察看,才发现那里埋伏着上千敌军,要不是士兵的观察,恐怕我方早已灰飞烟灭。事实上那根不寻常的树枝上,是一位口渴的敌军挂上的水壶。

是啊,观而知之,任何事在仔细观察后,都会有一定的结论。牛顿通过观察发现了万有引力,乔布斯通过观察发明了智能手机,那位士兵通过观察发现了敌军……而我们又能通过观察得到什么呢?观察身边每一个人,你将得到幽默诙谐和高尚的人格;观察身旁每一个事物,你将得到敏锐的思维;观察大自然,观察万物,你将得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敬畏,而这就是观而知之的本质了吧!

学而知之800字(二)

我为何而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里,我为而生呢?

即使我是个十分平凡的人,但也绝不会为了吃,喝,玩乐而生.回忆往事,憧憬未来,也许我会像李清照说的那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会到达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

罗素为追求爱情和知识而生,海子为做一个幸福的人而生,屠格涅夫笔下的俄罗斯姑娘为俄国的解放事业而生,刘和珍为维护国家主权而生,``````我为何而生呢?这个问题我似乎从未想过,现在也该好好想想这个严肃的问题了.

我到底为何而生呢?也许是为孝顺父母,报答父母而生,也许是为工作,报效社会而生,也许是为尽忠,回报祖国而生,也许是为生活而生.父母,一对给予我生命的,含辛茹苦把我抚养成人的伟大父母.他们是我真正可依靠的人.当我这只小船在这个社会海洋里遇到狂风暴雨时,他们是我的避风港.当这只小船在漆黑的大海上航行,他们就犹如灯塔一般,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父母是我的避风港,灯塔.我愿意用我这有限的一生来报答他们无限的关怀与帮助.

社会是个大染缸,老师是染色师傅,我是一个一无所知的学徒,师傅耐心的指导我应该怎么上色,不能有半点行差踏错,致使我这张雪白的人生之纸上有了七色的彩虹,没有半点污迹,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祖国是个摇篮,他为我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安静,和平的环境.祖国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扮演了一个角色.为了演绎出精彩的戏曲,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决定不畏贫困,刻苦学习,即使不能头悬梁,锥刺股,也不用学古人那样凿壁偷光,囊莹夜读但我也会孜孜不倦的学习,丰富我的知识,用我有很的力量报效国家,使它变得更强大.

生不足惜,死又何惧?只要我活出自我本性,完成了我的人生意义,那么我就死而无憾.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霁日明,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我想要做到这样也并不是件难事,只要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行动,什么难事都变的不是难事啦!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

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死,诺贝尔为科学研究而死,屈原为亡国而死,邱少云为革命战争而死,白衣战士为抗“非典”而死,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他们虽死犹生,他们将会流芳百世,记入史册,受万民景仰,爱戴.只要我们的死是有价值的,自然也死得其所,不枉此生了.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生乎?死乎?又有何所谓呢?在生命的季节里,我都会微笑,向着天空,向着晨曦,向着黄昏,宣言: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学而知之800字(三)

何为思?《菜根谭》有言:“静思之下,俾有悟;沉寂之中,方得真性情。”由此可见,思并非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浅表的想法,从头脑中一闪即逝的只能是想,唯有深沉的挖掘才称得上“思”。深思而熟虑,深思而有所得,深思而知之。

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学习机会,到处充斥的信息,或好或坏,总能轻易地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新闻,或真或假。资讯的快捷性将整个世界压缩成一个平板,扫一眼即是全部,省却了用手翻动的过程,也省却了思索辨别、判断真伪的能力,退化的人类大脑如机械,看见则记住,过目则忘却,恰恰没有“思”,更没有“思”后之“知”。而没有思索的过程,是行尸走肉般的生存方式,永远不是“知”的方法。

“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深思。有了思考、认识的过程,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来“知”的成果。因深入而发掘,因发掘才有求知欲,进而更深一步的思考。思是一种智慧的活动,是创造力的起源。

平沙莽莽,黄土弥散,枯萎死寂的黄土高坡上,残破苍凉的土地,看似毫无生命力,可是凭借着对生命的思考,路遥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在那窑洞里,土坡旁,风沙中,因为思考的力量,让他看到了瑰丽的风景,得知了生的艰辛与幸福。这份思考,不仅是他个人的“知”,也是整个中国人心中的“知”。

文化学者余秋雨——一个戴着眼睛,口吐莲花的儒者。一本残破的手记,一只不朽的笔,一个天生善于思索的头脑,正是他踏遍华夏土地,访尽中国历史遗迹,沉思着都江堰的奇伟,莫高窟的寂寞,仙女峰的灵秀,将一份深沉的眷恋植于骨髓。他知道的不是风景的绮丽多姿,而是风沙淹没了的千年古国的丰华。

有感慨,有叹息,有满腔怒火,也有收获和喜悦。一切的源头皆是思留下的善果。思而知之,唯思才知。这种巨大的收益不是平俗的现代化设备所能给予你的。打开电视,点看网站,翻阅报刊,满目的声名艳行,满耳的吴侬软语,架空虚构,不一而足,那些堆砌在印有老人头的钞票山上的形形色色的物品,到底给了你什么?

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

学而知之800字(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向来是学者们的一大追求。著名学者余秋雨便是其中的典型。但惰于行走的我看来在有生之年是不能“行万里路”了,这样一来,我的时间便大量耗在读一本本厚重的书上了。

喜欢阅读是从最近才开始的,而这其中的原因,是较为玄妙的。

阅读教会我思考。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有时总让我读得一头雾水,他的思维带动起我的思维,让我不得不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到底是不是和他书中所讲的东西相互吻合。这样一来,我读不懂的很多书便迫使我学会观察生活,并且辩证地思考问题。

阅读不仅带给了我思考的空间,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给予我很大的启发——我要像他奶奶那样明智,我要像他父亲那样宽容,我要像他母亲那样善良,我要像他叔叔那样勇敢,我要像他大姨那样豪迈,更要像他那样厚重与沉静。

导致我爱上阅读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激发了我的想象力,带给了我无穷的刺激与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出自于对知识的渴望。

“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说得不错。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失落的密符》与《地狱》是激起我阅读兴趣的主要三本书。他的书里,不仅有意想不到的曲折的剧情让人兴奋不已,更重要的是有他自身深厚的对于西学的学术知识作为支撑。他的书文学性非常强,使我对西方的宗教与文艺复兴这场运动有了很深的了解。

阅读带给人的收获数不胜数,它的精神粮仓可以让人的一生不愁吃喝。而对比同样让人醍醐灌顶的电影来讲,阅读还有略胜一筹的地方——它比电影更加具有想象的空间。阅读时我们的创造力将会无限地放大;而看电影时,我们只是接受罢了。纵观整个影史,好导演对电影的诠释离不开他的阅读能力;而一部好的电影诞生,也离不开好的剧本。好剧本最终还是要落实在阅读上。

阅读让我成长,阅读让我遐想,它更能让我创造新生活。所以,读而知之,马克思说的“愈是阅读愈是让我不满足”,是阅读不断推动着我向未知领域迈进。

学而知之800字(五)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指,如果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博见约取,标新立异。

孔子的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学习与思考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两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维活动。只学习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学习也不行。只有将二者正确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懂得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这里所说的学习,主要指从书本上汲取间接经验。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读破万卷的。人非生而知之,只有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成果,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进一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革命导师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这一巨着,曾在大英博物馆潜心研究,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可见认真读书是成才所不可缺少的。要勤于学习,必须博览熟记,持之以恒。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另外,学习还要持之以恒,要“戒怠荒,戒无恒,戒躁急,戒泛杂”,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然而,学习本身并非目的,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目的。为此,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有机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好比吃下的食物未经口腔咀嚼、肠胃消化,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法国作家伏尔泰对此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可见善于思考是多么重要!

要善于思考,需要有蜜蜂酿蜜的精神。每一克甜美的蜂蜜不知凝聚了那小生命的多少的心血。思考也需要我们下苦功夫,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去钻研,切不可不懂装懂,浅尝辄止。

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在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学习,学习才有效果。同时对所学的知识必须结合实际反复运用,知识才能巩固,技能才可纯熟,这就是我们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

愿我们大家都能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去勇敢地攀登科学知识之颠。

学而知之800字优秀议论文

篇6:闻而知之作文

新出炉的电饭煲想必大家都知道,可使蒸出来的“饭”未必大家都尝过吧!

是甜的,还是苦的——生活,这也许大家都知道。

其实这些只是一个人就可以搞顶峰——亲人。是哪位了不起的亲人呢?

是父亲,是母亲,是舅系,还是外系。这也许只有看到他们去做才会知道。

吃饭了,孩子。这这个声音,你想必可以辨认出把。唉,是在辨认不出可以蒙啊。蒙都没蒙对的,那可就落后了呀。

“小宝,吃饭了。”这可是广告台词,想来你已经背的滚瓜烂熟[注: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的了。

“好香啊!”此是小宝已经忍经不不住,朝家里跑去。

一个人接下来把锅盖一揭,香喷喷的米饭饭就出炉了。小学生作文网t262

就时,你总可以猜出是谁接了锅盖了吧!范文

是母亲,每日为我们在餐前准备好饭食,是我们闻而知之,

【悠而知之作文800字(整理19篇)】相关文章:

天津卷高考满分作文赏析:你会用“智慧芯片”吗?2023-10-17

论语800字读后感2024-01-12

论语读后感800字2022-06-04

历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创新+合作=成功2022-12-22

有关《论语》精选读后感800字2022-12-15

《论语》读后感800字2022-05-04

安徽高考作文题及点评2022-04-29

高考满分作文:科学之痛2024-03-17

《论语》读后感800字作文2023-01-15

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