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素材精选(精选23篇)由网友“丁三毛”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素材精选,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素材精选
春天,已经悄然到来了么?我有些迷惘。这个春天,有不太美好的初相,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来势汹汹,疫情肆虐;这个春天,有不太寻常的举动,一批又一批“逆行者”毅然奔赴武汉,参与战“疫”;这个春天,注定是唤醒青年一代砥砺前行的又一“警示牌”,青年一代,当不负所托。
“逆”,不合常理,然在特殊时节,关键时刻,却更显担当。就在这场麓战期间,你或许听过钟南山和李兰娟两位高龄国士仍奋斗在一线,彰显“心怀天下,国士无双”的华贵风采;你或许还听过李医生慨然前行,问心无愧;可你听说过年轻姑娘匿名捐送物资吗?抑或是你知道张霆义务捐赠口罩数万只?
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一线工作者和默默无闻的人民群众……他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不辜负每一份希望。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他们不想和家人团聚吗?不,他们也害怕,他们也有心之所爱,但他们更有家国情怀。正是如此,举国上下,无一置之度外,全民出战,守护武汉,守护祖国。
疫情面前,人人都是命运共同体,亦是责任共同体,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心心相靠,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但是,大难之间,令人痛心之事时有发生:黑心商家借此抬高物价,赚取不义之财;党员干部朱保华呵斥医护人员,盛气凌人,面目可憎;更有甚者竟把志愿运送物资的云南夫妇贬为“瘟神”……疫情需要诊治,但人心亦需播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凝聚中国力量,中华儿女心手相依,才能绿色作文网wWw.0279.nEt不负使命。“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请相信华夏儿女,相信伟大祖国!
坊间有句话很流行: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之感慨。如钟南山院士,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陪伴这个国家走过八十几年的岁月,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我们尚年轻,或许还无法他体会到这种宽厚博大的爱,但身为青年一代,我们定要有所担当。鲁迅先生曾言,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言是,也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美好憧憬,我们的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特殊时期,国家仍竭力护我们生活平常:村委会喇叭播报不停;停课不停学活动如火如荼。这一切,我们都看得见,听得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对待我们的生命安全,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提升,更重要的是认真对待我们的意志品质,不给他人、社会添乱,不给家庭、国家添难。我们不能奔赴一线,却可借学业的提升尽己之责。国为青年”开河“,请青年携手为祖国”架桥“!
梵高曾言:”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毕竟,萤萤之光,可照旷野,我们有必胜的信念!
最后,希望在家的同胞保护好自己,希望钟南山院士和众多一线人员平安归来,也祝愿神州大地全境平安,福寿康宁。
春天已来,待疫情消散,武汉还是伽罗樱花盛开的武汉,中国还是蒸蒸日上的中国!武汉,加油!祖国,加油!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战场,是战场就会有牺牲,这是常理,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披挂上阵,冲到最危险的抗击疫情第一线。在武汉九五后,小护士慷慨承诺。医生父子隔防护玻璃彼此鼓劲打气,是父子更是战友。对于患者来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危情时刻,白衣天使成了钢铁战士,迎着病毒走,勇敢逆行者的背后是大爱无疆的医者仁心,他们手挽着手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迎来春暖花开,万家祥和。
篇2: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件作文素材
【一线抗疫群英谱】陈宏:做患者的贴心人
在黑龙江援助湖北医疗队中,有这样一位医生,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甲流防治都曾留下过他的身影,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又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全力救治重症患者。
“继续努力,早日出院”“新冠必败,您必胜”“坚持就是胜利”,在武汉市第一医院16楼重症病区,几乎每位患者床头都贴有一张写着鼓励话语的淡粉色纸卡,而这些都出自前来支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陈宏医生之手。
作为呼吸科专家,从抵达武汉那天起,查房、诊疗、解决重症病房里棘手的疑难问题就成了陈宏每天的日常。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有40多名患者从重症转成轻症。与患者们一起共渡难关,也让细心的陈宏成了他们最贴心的人。48床的罗阿姨,老伴也因为新冠肺炎在楼上病房住院,罗阿姨一直很惦记,每次查房,陈宏都会第一时间把罗阿姨老伴的情况告诉她。
这位80多岁的患者由于牙齿不好,吃饭困难,陈宏就每天给他准备软烂的食品。有的患者稍微好转就自行摘下呼吸机,怕引起复发,陈宏苦口婆心地劝,说轻了担心患者不听,就拿出东北人特有的幽默。
在病区里健步如飞的陈宏,其实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由于工作量大,腰痛严重,有时他只能趴在电话桌上接诊。
目前,经陈宏团队治愈出院的患者已有22名,他和队员们又建立了微信群,让出院患者可以实时在线进行康复咨询。
【一线抗疫群英谱】刘野:“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
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火神山医院重症二科医生刘野的值班日记里,ICU里生与死的战斗随时都在打响。
“30床的患者突然失去呼吸,眼睛发直,赶快抢救!”半夜11点多,刘野上夜班刚进入病房,对讲机里就传来了急救呼叫。刘野急忙跑过去,查看心率还正常,就立即按压患者胸廓,并呼叫护士给患者紧急推了一组呼吸兴奋剂,经过较长时间的胸肺复苏,患者才逐步恢复自主呼吸,累得汗流浃背的刘野和护士们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重症医学科,像这样的战斗随时都可能打响!”刘野说。
2月18日下午2点,刘野在做好防护后,刚进入污染区没多久,浑身就湿透了,感觉闷得慌。刚接班就发现两名上呼吸机的危重患者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刘野立即调整用药,加强镇静补液后,患者生命体征有了改善。这时,刚转进来两天的24床患者突发状况,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刘野立即把呼吸机工作模式调整到“加强”状态,让患者深呼吸,可患者生命体征只好转了一点,呼吸仍然困难。
“必须进行气管插管。”依据多年重症救治的经验,刘野立即作了决定。气管插管是重症救治中感染风险最高的操作之一,由于患者意识清醒,伴随患者咳嗽咳痰喷出的大量气溶胶,会让整个病房出现更高的感染风险。刘野没有迟疑,取来喉镜,让护士更换有创呼吸机管路,准备好气球,同时安抚好患者,比较顺利地将管子插了进去,连接管路开始通气。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步上升,口唇也开始恢复正常。
经过近两个小时抢救,刘野又一次赢得与死神的战斗,这也让他在思想上迅速成长,“战斗”结束走出污染区,他郑重写了入党申请书,表示要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2月20日,刘野值夜班,在他要交班前10多分钟,一名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飙升,血压下降,经过40多分钟抢救,病情才好转。这一天,他在夜班连续抢救了3名患者,交接班时已是筋疲力尽,乘公交车返回宾馆时,靠着车窗他就“眯着了”。
2月26日11点多,刘野接班,逐个病房查看患者。25床的患者是一位老大娘,闭着眼睛躺着一动不动,看起来心情不好。刘野站在床头问她有哪里不舒服。过了几秒,老大娘才睁开眼睛看着他说,“为什么你们医生交班在我这儿都待不了多一会儿就走了?是不是我的病太重了?”刘野笑了,对她说:“医生来您这里时候少,说明您病情比较轻!”
刚刚安慰完这位患者,对讲机里又传来了“抢救”的呼叫声,刘野又一次投入救治的战斗中。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医生:跨越生死线
作为一个ICU白衣战士,她挽救了40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作为一个专业医者,她保护了许多面临高度危险的战友,并多次踏上生死线……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2月26日,对于董芳而言,是奋战的一天,是光荣的一天,也是伤痛的一天。当天从早到晚,她都在ICU抢救病人。中午匆匆吃过盒饭,就在住院楼走廊上拉开鲜红的党旗,她举手宣誓,成为光荣的预备党员。晚上8点,她终于远远见到了分离1个多月、刚从生死线上回来却还在隔离的丈夫……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2月18日上午,120救护车又转运来一名昏迷患者,这是一个肥胖的男性老年人。董芳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推进ICU。他的老伴流着泪反复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啊!”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陈伟是武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门诊办主任,经常为患者做喉镜检查,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吸道。1月上旬,董芳劝陈伟上班戴N95口罩。陈伟说:“N95口罩比较少,要留给一线的人用。”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董芳这天很开心,为丈夫正在康复开心,也为自己当天宣誓入党开心。她在2月2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起入党,她真诚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党员都在带头攻坚克难,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宣誓时,当国际歌响起,我觉得平时自己在做救人的事,此刻更感到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邱海波:重症病人在哪 我就应该在哪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今天(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一线抗疫群英谱】毛青:与病毒较量 为患者鼓劲
部队支援武汉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专家,他自除夕夜出征以来,就奔波在武汉市多个收治新冠肺炎的医院,救治危重症患者,指导院内感染防护。在与病毒较量的过程当中,他不断地为患者打气,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正在查房的人是火神山医院综合科主任毛青,走到每个病床时,他都会习惯性地俯下身子与患者交流。作为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埃博拉,阻击过禽流感,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的医生,毛青深知越是严重的传染病,医生就越是要靠近与倾听,让患者感觉到,医生在与他一起战斗。
这位聋哑患者刚住院时由于交流困难,情绪一直不太稳定,毛青自学了这些幽默诙谐的动作,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患者离不开他,队员们也把他当成主心骨。身为全军感染病研究所所长,他除了治病救人,还承担了防控感染指导工作。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感染科,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重症病房,再到火神山医院,一个多月时间里,患有严重髋关节炎症的毛青却一直步履匆匆。
现在,毛青每天还要和战友们一起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时刻关注患者的点滴变化。
在毛青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截至今天(2月29日)下午2点,火神山医院已治愈出院527名患者。
篇3: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
“祝你生日快乐……”3月初,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十二病区,伴随着歌声,罗晓庆和同事们把生日蛋糕送到了患者傅女士的病床前。接过罗晓庆亲手制作的贺卡,傅女士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你们日夜守候,这么辛苦,还不忘送给我们生日惊喜……”
在支援武汉的日子里,罗晓庆和同事们收到许多来自患者的感谢,这也成为大家继续奋战在救治一线的强大动力。作为重庆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罗晓庆被大家亲切地称作病房里的“冬日暖阳”。到达武汉不久,医疗队就接连接管了两个重症病区,最多时要负责75名患者的救治。每日超负荷运转,长时间值岗,罗晓庆还要花大量时间关心患者,“经常和他们聊聊天,能帮他们重建信心。”患者中有一位老婆婆,入院后一直沉默寡言;罗晓庆就主动和老婆婆拉家常,老人开始积极接受治疗,话也多起来了,家属得知消息后专门打电话致谢;一位老人左侧肢体偏瘫,收治时已神志不清、无法进食。老人的儿子远在国外,老伴也在隔离观察。做完日常护理后,罗晓庆又鼓励老人做康复训练,这让老人和家属深受感动。
在她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好消息越来越多。“打心底里高兴,疲劳都消除了一大半。”罗晓庆说。
在医疗队,罗晓庆对待工作总有一股认真劲儿。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护士长,请缨参战的她态度坚决;作为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到了“战场”她更是毫不含糊:抵达武汉的第二天下午,医疗队就接到紧急通知,马上接管重症病区。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工作流程,罗晓庆组织清扫、布置病区,联系院方学习工作流程与软件操作,协调医用物资填补空缺……深夜2点,第一批护理班结束,担心新上岗的队员摸不清门路,罗晓庆并没有回去休息,而是继续跟大家一起奋战,在病区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
“越是辛苦越要调整好情绪,越是困难越要树立信心。”罗晓庆经常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她是患者眼里的“阳光护士”,也是队员眼中的“知心姐姐”。有一次,当班护理人员的口罩出了问题,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罗晓庆放下电话就往隔离区里冲,自己上阵换下队员。还有一次,得知团队中年纪小的队员有些害怕,罗晓庆一边安慰疏导,一边想办法准备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回到住处后还不忘和大家聊天,让队员放松心情、增强信心。在每日返回住地的大巴车上,她用手机下载音乐伴奏,组织大家一起唱《明天会更好》。歌声回荡在车内,也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对罗晓庆来说,虽然时刻面临危险、困难,但她仍然想尽办法,“用坚强和乐观时刻激励自己,传递信心和希望给周围的人。我们一定能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篇4:抗击疫情英雄人物故事
我们一起来认识中日友好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黄笳。
疫情暴发之初,身在北京的黄笳时刻牵挂着武汉,因为在那里留下了他在武汉大学读书时7年的美好时光。1月26日,当医院组织支援湖北医疗队,黄笳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名。
病房里,黄笳对待每位患者都十分耐心细致。看到他们一天天康复,他感到由衷的开心。回忆起过去一个多月的工作,黄笳说刚来时的两场抢救让他印象深刻。第一场抢救因为要给患者做插管和心肺复苏,强度大动作大,他最外层的隔离衣都撑破了,厚厚的口罩也增加了呼吸的困难。
顾不上自己的安危,黄笳和同事们全力将患者抢救了回来。然而,在第二场抢救中,尽管他们倾尽全力,但患者还是因为心脏问题没能扛过去。
关口前移,多学科协同救治,这一个多月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已经有72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篇5: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新冠疫情恶魔来势汹汹,防不胜防。它把地球控制在自己手中,地球转到哪里,它就去向哪里,肆无忌惮,让人头疼。可不嘛,它的魔抓又伸向了美丽的苏州……
正值开学的前一天,我已包好书皮,整理好书包,万事俱备,只欠明天闹铃一响就去上学了。可是到了开学那一天早上,妈妈来到我房间眨眨眼,对我说:“今天你不用去学校咯。苏州生病啦。你们班主任啊,凌晨在群里发通知了。”啊?不会吧!我脑袋里出现了一万个QQ弹弹的小问号。原来是苏州出现新冠肺炎患者了。没法子,只好居家学习了。可随着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加,疫情形势逐渐严峻,每天看着两位数的新增确诊病例,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现病毒的感染,整个苏州市开展了全员核酸检测。而我们小区是在2月17日进行检测的,早晨6:00,天刚蒙蒙亮,就看到医护人员、志愿者、警察、保安已到达检测点。我们在志愿者的指引下开始排队检测。虽然立春了,可是天气依然寒冷。寒风凛冽地吹向我们,吹乱了我们的头发。我虽然戴了一条毛茸茸的围巾,可依然感受不到温暖,只好挫着小手,跺跺脚丫。看着长长的队伍,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们做。一旁的阿姨开始不耐烦了,开始念叨:“开始做了吗?怎么这么慢啊!你们都……”这时,一个志愿者走了过来,耐心和她解释。可是阿姨仍不肯罢休,继续念叨着。志愿者也急了,但还是很耐心地解释着。那阿姨嗓门儿大了,和志愿者争论不休。我小声对妈妈说:“这个阿姨有点不讲理,虽然队伍长,比较慢,但医护人员也是冒着寒风不停做呢,上午做完了,下午还有别的小区需要做,他们很辛苦,是应该理解的。”妈妈听了也点点头。在大家的劝说下,那位阿姨只好红着脸,闭住了嘴。
天气虽寒冷,可是人与人之间处处是温暖:你瞧,那一张张充满善意的笑脸;你听,那一句句忠诚的“谢谢”;你看,一位小朋友给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发水喝……大约1个小时后,轮到我做核酸了,给我做核酸的是一位医生姐姐,她全身穿着防护服,眼睛上也戴着眼罩。我张开了嘴,只听她对我说:“好……下巴再往上一点……好了!很勇敢哦!”核酸检测做好了,拿到了一张小卡片,但是那点滴温暖却留在我心里。
或许只要我们互相理解,讲秩序,大家会变得更友好,志愿者也会轻松一些。疫情第一次离我们这么近,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多锻炼,配合防疫工作……我相信,疫情恶魔会被我们战胜,苏州也会出院的!
愿早日开学,愿大家身体健康。愿不久的将来能和疫情恶魔说再见!
篇6: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今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往年的热闹气氛如今已经无影无踪。这一年,一场疫情的爆发,掩盖了浓浓的年味。
我很喜欢春晚诗朗诵《爱的桥梁》中的一句话“我们在这儿过年,你们却帮我们过关”不禁让我深有感触。因为这场疫情,钟南山爷爷再一次临危受命,来到这场“战役”的第一线,年迈的他不顾自己安危,只身向前,武汉的沦陷,一批又一批的白衣天使,她们按下手印,奔赴“战场”。他们是最美的天使,他们心怀祖国,内心充满爱与希望。
慈善大使韩红支援武汉,前往武汉献上自己的爱心,还有很多的明星为武汉捐赠物资,他们为祖国献上一份力量,我们怎么能够去质疑他们呢?你我皆在中国,你我同为华人,谁又不想为自己的祖国献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们也心怀祖国,奉献爱心。
抗击疫情,不光有你们,还有我们大家,一句“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大家把爱汇集起来共抗疫情。新闻上那位可爱的阿婆,欲捐巨款被拒绝大哭;火神山医院的工人拿到了十天工资以后,只说了一句“哪里可以捐款?”;疑似感染医生奔跑物质为车引路:“我现在是疑似病例,就在车外给你们引路吧”。这难道不是不被病毒所隔离的爱吗?
更有那些充满爱心的国家帮助中国共渡难关,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非洲岛国、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科摩罗,在中国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虽然只拿出了50欧元的纸币,“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他们是最有爱心的国家。
疫情愈凶,我们团结的热血愈加凝固。我们众志成城,新型肺炎的“黑云”终会消散,武汉终归安宁。
待到春天来时,我们约定,共赏武汉樱花可好?
篇7: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一场没有烟火的战争,来的猝不及防,它来势汹汹打破了我们的美好生活。霎时街道上空空如也,只有落叶的沙沙声。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拥有着坚强不屈的毅力,他们个个奔赴一线,最终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打败了疫情。
可就在我们放松警惕之时,疫情又卷土重来,这使原来已经受过伤害的我们难以慎定,不知是哪门子的风,一路把疫情刮到了甘肃,当时在学校的我是在9月25日知道这个消息的,我很担心。可就在那周过后我们就延迟上学了,因为疫情的传播速度太快了。处于高风险地区,而我们秦安就处于离天水市最近的地方。以前热闹的街区,现在空无一人,再也听不见欢声笑语的声音了。但幸好不管在哪里,都有保卫国家的英雄为我们撑腰,我们也不要辜负他们,在家里做好疫情防控,少出门,戴好口罩做好卫生,经常消毒。那些逆行者,有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捡来支援,每天吃不上一口饱饭,只为他们这么的努力,坚持,能够使国家早日康复。我们在家有吃有喝,就更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给他们添麻烦。我们的白衣天使年龄最小的只有二十多岁,就在与死亡作斗争。他们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一场手术下来一身汗,都能够我洗脸了,想想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也流过泪,也害怕过,但是从未放弃过。他们永远是我们最爱的天使,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可能我们所说的逆行者们,并没有当明星那样的颜值,是我们相信在这种时期,被保护目镜口罩压出来的一道道触目惊心的印子,才是最美好的一道风景。最美好的事情,不只有初春的到来,还有在疫情下安然无恙的最美的逆行者们,只要团结一心,一定会战胜疫情,加油!
篇8: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今年的春节与往常不一样,大街上没有了昔日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团圆的迹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好像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一场不见硝烟,不闻炮响的战争打响了,不宣而战,白衣天使们、武警官兵们、志愿者们……,许许多多在一线的勇士们,他们作为生命的逆行者,开启了20-的新 篇章。
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使我们不能如约来到校园里和同学老师见面,也不能下楼迎接春天的到来,不过这一切都是为国家做贡献。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说:“待在家,少出门,就是给国家最大的贡献”,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不能像白衣天使一样,战斗在抗疫一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听钟爷爷的话,待在家里,但停学不停课,我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武汉到全国,疫情的最新信息时时刻刻拨动着我们的心弦。为了抗击疫情,全国上下一心,驰援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明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来打赢这场歼灭战,说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没有客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消灭不了的敌人。
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组医护人员的图片,让我感触特别深刻,有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有的为了抢时间,穿上了成人纸尿裤;有的女护士剪掉了美丽的长发,剃头成了光头;还有的被口罩、护目镜磨出了血痕,让人触目惊心。
春已至,花已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一定会取得胜利。武汉,你快好起来吧,我们还等着品尝热干面的醇香,观赏黄鹤楼上龟蛇锁大江的壮观景象……好客的你一定会欢迎我们的,对吗?武汉,加油!
篇9: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这个假期,很长但也有一点猝不及防。每天早晨起来,和妈妈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听新闻联播,满满的疫情消息都在牵动着我们的心灵。在这场战争中,我们感受着太多太多的故事。有人确诊,有人离世,也有人痊愈;有人没有良知无理取闹,有人为了正义披星戴月,也有人为了疫情有家不回!比如我的警察老爸。
从疫情战斗打响开始,我和老爸见面的次数仅有3次,加在一起的时间不足1个小时。这个数字对于从没有离开过老爸的我来说实在太小太小了。
这个假期,我长大了。妈妈怀孕七个月不能弯腰还要卧床保胎,坚强的老妈为了不打扰爸爸,不让我告诉他实情,每天挺着大肚子给我做饭陪我上网课,于是我主动提出做她的“小蛮腰”、“小厨师”、“大管家”。
这个假期,我对老爸的报怨增多了。如果老爸在家,老妈就能够好好休息了,我也不用干这么多的家务了。面对我的埋怨,老妈给我看了爸爸的一条微信朋友圈,那是北林区交警叔叔在卡点吃午饭的视频,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里,天为屋顶,警车前车盖为餐桌,早已冻红的双手扒拉着已在寒风中迅速冷却的盒饭,特殊时期,他们愿意克服一切困难,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看完后,我哭了,我给老爸发了第一条微信:老爸,你也吃凉了的盒饭吗?
3月2日,本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疫情原因我们在家上网课。那天,老妈手工折纸送了我一朵小红花。妈妈说:“幸有爱女学木兰。爸爸为了国家,你为了咱家,你们两个辛苦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你们爷俩都是这场抗“疫”战争中的英雄。”我承认,那一刻,我骄傲了。
冬已逝,春已至。唯愿疫情早日结束,能够与我亲爱的老爸补吃一顿除夕夜的团圆饭!
篇10: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优选)
春,这个带给人们勃勃生机的季节,本应是美丽的。可今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这个春天变得有些灰暗。
以往热闹的大街小巷,变得冷冷清清。从城市到乡村,一夜之间仿佛按下了暂停键,顿时让人感到凄凉。夜已深,微微的凉意扑面而来。不知怎地,今夜,我失眠了。翻来覆去都睡不着,我不自觉地站起身,呆站在窗边,仰望星空。瑟瑟的春风吹乱了发丝,看着空荡荡的街道,我的内心更加空落。
霎时,一缕熟悉的旋律随微风送到了我的耳边。悦耳的旋律让我也不禁随之哼唱了起来。紧接着,一盏盏灯光接连亮起来,小区里的一个个窗口被灯光点燃,照亮了黑夜。《歌唱祖国》——这首中国人民最滚烫的心声、最神圣的诗章、最雄壮的呐喊,此刻在小区唱响!邻居们纷纷挥舞着手机灯光随着歌曲的节奏缓缓晃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声回荡在整个小区内。从一个人的小声哼唱到居民们站在窗前隔空大合唱,楼上楼下,人们互相打气鼓励,“吉林必胜,白城必胜”的喊声不绝于耳,面对这一幕,我不禁热泪盈眶。在这大地沉寂,夜色苍茫的傍晚,不屈的歌声在小区里唱响,也在我的心中唱响。
“集体阳台大合唱,这个创意不错。”“大家约个时间,手机灯光亮起来。”“今晚排练看看效果,明晚7点正式开始!”“我家的小货车可以改造成移动的小舞台”……原来,一份“抗疫之声”合唱方案早已在小区业主微信群里炸开了锅。
“是亲必顾,是邻必护;行要发伴,居要好邻”是我们小区的群文化。第二天,“演唱会”如期举办,小区的居民纷纷打开阳台灯、亮起手机灯,跟着音乐挥动双手、共同歌唱起来,一时间变成了居民歌唱伟大祖国的盛宴。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居民一边直播这动情的一幕,一边自发跟着合唱,感人的评论一时刷满屏幕。“大白城的风范,特殊时期不失温暖,我爱我的家乡。”“传播正能量,有难同当!”“致敬人民,抗疫加油!”小区里不相识的人隔空加油,一句“都会好起来的”,让人瞬间破防……
疫情之中有无数漫漫长夜,这夜色有时会浓得让人感到无法逃脱,好像等不到晨曦,但也正是在这段令人郁闷的日子里,有一道天光划开了死寂,那便是我们的大合唱,我们的“演唱会”。我,我们,这些与疫情的暴风雨对抗的海燕,从来都不会止息了自己的歌喉,停歇了自己的翅膀,用这晨星般的歌声,去驱散那四处蔓延扩散的黑夜。
在这段居家抗疫的日子里,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歌声足够支撑我走向光明。“轻吟史诗同心为,高唱国歌抒热血。一方有难八方援,情动山河疫霾灭。”
篇11: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素材
【一线抗疫群英谱】童朝晖:关注病患每一个“细枝末节”
目前,新冠肺炎重症人数占确诊人数的比例不断下降,治愈率也显著提高。今天(3月14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医学专家。前他曾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线。他说,我是一名老兵,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童朝晖每天要巡诊两到三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除了武汉,还要奔赴孝感、黄冈、黄石、鄂州等地指导重症患者救治。每到一个床位,他都会向主管医生和护士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督促医护人员专注于每一个诊疗细节。
17年前,童朝晖在北京临危受命,担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无一病亡。17年后的今天,他再次请缨来到疫情一线。
刚到武汉时,童朝晖用了两天时间,把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摸查了一遍,并做了详细的查房笔记,总结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为后续来到湖北的重症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湖北已汇集了1.9万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
每天在不同医院的重症病房之间奔走,分析病例、参与救治,忙碌之余,童朝晖还会及时整理发现和思考,写下诊疗日记。关口前移,就是他和专家们经过临床观察和研讨之后,提出的重要诊疗建议,已经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经过他们的努力,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复中。
白天忙完病房巡诊,晚上回到驻地,童朝晖还会和国内外的同行们交流会诊心得,探讨和分享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童朝晖是湖北黄冈人,父母就住在离武汉两个小时路程的黄冈蕲春县,而来武汉的这50多天,童朝晖却没进过一次家门。母亲发来微信说:你听从党的召唤,从北京来到武汉。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们二老在家不出门、不串门,你不必担心,就是守望你早日归来。
【一线抗疫群英谱】赵培玉:多一分细致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了一个多月了。生死一线,他们用捍卫生命的誓言与时间赛跑。这里的护士长赵培玉告诉患者,即便远离家人,但是病房里面没有孤单,让我们共渡难关。
刚刚进入病区,赵培玉就赶紧跑到了25床前。由于病情危重,已经在ICU躺了十几天的患者产生了焦躁的情绪,她一边挪动着随时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导管,一边安抚着患者,整个过程,护理团队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钟后,患者终于平静了下来。
在这里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许多都患有多重基础病。对于赵培玉和护士们来说,每天除了要面对病人可能出现的情绪波动,更大的挑战是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
在护士们的眼里,赵培玉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从仪器上的数据指标,到每位病人的饭量,从病房里的每一个针管,到每一台机器的状况,赵培玉都要带着护士们逐一检查,哪怕是一块刚刚从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湿,她也要称重、记录,和之前数据比对。在她看来,多一分细致就能多提前发现一分风险,多一分准备,就多一分赢的机会。
今年,已经是赵培玉在护理岗位上的第18个年头。,25岁的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走进了非典的病房。17年后,曾经的紧张彷徨,化作每一个细节的从容应对。但是,当以护士长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线,除了护佑生命,她还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
团队里,许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的年轻护士。从防护知识到操作技巧,每天赵培玉都会不停地叮嘱。怕护士们记不住,她又录制了操作小视频。
今年,赵培玉的儿子就要中考了。她说,在儿子备考的关键时候来到前线,她不后悔。她给孩子写了一封信,相信他会理解妈妈。
【一线抗疫群英谱】张忠德:17年后再出发 用真情守护患者
3月1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17年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上图。记者张远晴摄)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一线抗疫群英谱】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救护冠军”冲锋在前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时许,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组长高锐(上图。资料照片)正在查看患者情况准备交班,突然发现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发紫,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值班医生。
“紧急加推一组呼吸兴奋剂!”
收到医嘱,高锐抓紧配药准备静脉注射。不一会儿,高锐已忙得汗流浃背,护目镜里有雾气,透视效果较差。戴着3层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针扎准?
高锐迟疑了几秒后,坚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输液”考核标准进行“实战操作”,一针到位!随着呼吸兴奋剂缓缓推进静脉血管,患者的呼吸缓慢提速。随后,高锐又挤压患者胸廓10多分钟,患者才恢复了自主呼吸。
高锐在急诊医学科工作了10多年。她参加联保部队护理技能大比武,勇夺3项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只有平时技能练得过硬,遇到特殊情况才不慌神儿!”这正是高锐请战参加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底气所在。
入驻火神山医院没几天,感染七科一病区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症患者,心率快、血压低、血氧饱和度低,经过医生用药、加强镇静补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改善。高锐刚接班,就发现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心电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波形。高锐一边呼叫:“快拿抱球准备通气”,一边准备除颤。高锐熟练地开机、定位、选择除颤模式……所有的动作一气呵成。几秒钟后,监护仪上显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区曾收治了一名85岁高龄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选择留置胃管。为了让患者尽快服用降温药,高锐将药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内,一边安慰患者一边给患者喂药。如果病人咳嗽喷出飞沫,高锐极易被感染。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高锐成功化解了这一难题。1小时后患者的体温降到了38.5度,心率渐渐正常了,血氧饱和度也升高了。
病区遇到重症、危重症患者或是情绪波动大的患者,高锐总是冲锋在前。这名“救护冠军”,在战疫实战中频频显身手。
篇12:抗击这次疫情的英雄人物
【一线抗疫群英谱】再穿防护服
在一张拍摄于20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17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与时间赛跑 我们要救更多的人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全力救治患者,让患者早日康复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早上八点半,武汉市第六医院的重症病房一位45岁的危重症患者,由于新冠肺炎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导致心率下降,情况十分危急。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们立即投入抢救,三个多小时后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武汉市第六医院是第三批定点医院,已经先后收治了近600位重症患者,其中12位收治在ICU的危重症病人不仅年龄大,本身还有各种疾病,查房、抢救、日常治疗,科室人员每天24小时轮转。
工作压力大,病人的病情又随时有变化,年轻的医生护士难免情绪焦虑。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国超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当一些危重症病人吃不下饭时,他就自己去为他们上鼻胃管,做肠内营养支持。上鼻胃管要跟病人面对面,近距离接触,感染风险很大。
有了朱国超的带头,年轻的医生护士们也调整好了心态。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一个多月以来,已有5名患者转出ICU、3名出院。
努力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早上六点半,火神山医院感染六科一病区的护士长王晓靖前往医院接替夜班同事的工作,她要带领护士们做好在“红区”的护理工作。每次进入病区前,她都会对护士们的防护措施进行严格检查。
在“红区”,由于需要戴上厚厚的三层防护手套,给患者扎针有时很难一次成功,这给护士们带来不小的考验。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只要王晓靖有时间,护士们就会请她来帮助扎针。
在王晓靖和队员们的精心呵护下,越来越多的病人逐渐好转。截止到昨晚(2月18日),火神山医院已经有31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患者尽早得到救治
“静压差4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11次,还不够”……2月4日晚7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光带着4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 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1月28日开始24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5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500余台生物安全柜、200余个PCR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一线抗疫群英谱】“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
“医生,听你口音是外地人,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过来的。”
“谢谢你们!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
2月9日,在“话疗”中,驰援武汉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邓雪蓉,和她收治的第一位病人,紧张的心绪都渐渐消散。“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还没有抗击病毒特效药的时刻,除了食物和药品,我们每个人还需要勇气和信念。”邓雪蓉说。
3天前,2月6日下午,快要下班的邓雪蓉收到院里报名驰援武汉的消息,第二天就出发。她拿起电话,打给了在家办公的爱人张勇。听完电话的爱人沉默无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知道丈夫的抉择。“你的工作是医生,你必须得去。”此前,她就曾试探性地问过爱人。
不到24小时,邓雪蓉就随百余名队友从北京赶到了武汉。就在元宵节当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对口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独立病区正式运行。
“一天4班,每班6个小时。其实加上工作交接、穿脱防护,将近10个小时,在此期间,基本上不吃不喝。”邓雪蓉告诉记者,尽管有着多重不便,但问诊、查体、检查、送样、记录、治疗、监护等,依旧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当班期间不得闲,不当班时也闲不得。邓雪蓉所在的团队,时不时组织不当班的医生召开医疗会。
“加强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部分无法相对长时间离开面罩进餐的患者,放置胃管,鼻饲营养液,用营养液泵。对于部分能进食和愿意进食的患者,快减胃肠外营养。”
“血糖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对于有糖尿病史和激素治疗的患者,查糖化血红蛋白。另外,目前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详细检测并记录五点血糖。对于血糖高者定期复查尿常规,了解有无酮体。”
苦心人,终不负。
2月16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一位88岁高龄的老奶奶经过9天的治疗顺利出院,这也是该医院当时出院年龄最大的患者。自己参与治疗和照顾的患者回家团聚,邓雪蓉和同事们既高兴又激动。
“武汉的人民,还有同行们,他们真的太难太难了,帮助他们,就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轨。”邓雪蓉说。
每一个最美逆行者,背后都是期盼,期盼凯旋,也期盼团圆。
就在驰援武汉的前一天夜里,邓雪蓉七岁的女儿,带着哭腔与她拉钩约定——我会一直在家里乖乖听话,等待妈妈胜利的消息。
“这是女儿第二次这么长时间和我分开。”邓雪蓉展示了女儿前两天为她画的画。黑、蓝、紫三色在黄色底板上,绘出一个孩子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母亲形象。“妈妈,你要加油哦。不用担心,我这里一切都好,你只要放心工作就可以啦!我希望你可以早点回家,我要狠狠地黏你。”
一线抗疫群英谱:“妈妈,今天你打败了多少病毒”
卢静静是武汉儿童医院皮肤科的一位医生,但最近,她更像是一名“救火队员”。
2月2日,正在科室值班的她接到任务,赶往社区隔离点管理疑似病人,2月4日,她又被调到江汉方舱医院支援。目前,她除了负责患者病情的观察和治疗,还要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情绪。
卢静静是医生,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当天回家收拾行李要出门时,不到6岁的儿子优优得知妈妈即将赶赴前线战“疫”,将很长时间不能见到自己时,小家伙抱着妈妈哭了。看着挂满泪珠的小脸蛋,卢静静赶紧安慰:“让你最爱的奥特曼军团帮我一起去战斗,打败病毒,好不好?”在儿子心中,有了奥特曼的相助,妈妈肯定会赢得“战斗”安全回家。
卢静静说,夫妻俩原本打算过年回山东老家,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卢静静毫不犹豫地退掉了车票,留守武汉。期盼团聚已久的父母有些失落:“年头盼到年尾的相聚落了空。疫情啥时候可以结束,可以回家看看?”
“他们以为我是皮肤科医生,会一直在家好好待着,没有出门。”其实,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卢静静向父母隐瞒了在方舱医院支援的事情。但老两口免不了想和外孙视频通话,这时卢静静只能和父母“斗智斗勇”想对策。“让孩子爸爸带着孩子给外公外婆视频,就说妈妈去皮肤科门诊上班了。”卢静静笑着说。
2月16日下班回酒店后,卢静静和两个孩子视频通话。终于见到好几天没看到的妈妈,孩子激动地说——
“妈妈,今天你又打败了多少病毒?”
“妈妈,我想你了……”
听到最后一句,卢静静泪如雨下。
篇13: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篇14:抗击疫情期间的英雄人物事迹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篇15: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医生,在疫情面前,他延迟婚期,主动请战,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用年仅29岁的生命铸就了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色。
这段监控录像记录下了1月23日夜里10点多,彭银华和同事们依然在紧张工作的镜头。但在第二天,彭银华就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作为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里最年轻的住院医师,彭银华跟同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还年轻,让我上”。
在同事眼中,彭银华乐观爱笑,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正月初八应该是他最期盼的日子——他要在这一天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放着没来得及分发出去的请柬。
1月21日,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第二批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彭银华所在的科室随即投入了战斗。那时彭银华就感到“有场硬仗要打”,他和爱人商量,把原定在正月初八的婚礼取消,全力投入救治。
“疫情不散,婚礼不办”,这是这位90后医生立下的誓言。而他们医院隔离病房成立的当天,130张床位就全部收满。自那时起,彭银华便不分白天黑夜驻扎在科室里值班。而由于过度劳累,彭银华出现了感染迹象。
因为病情突然加重,1月30日他被转诊到金银潭医院。负责照顾彭银华的护士凌云在工作日记中这么写着,他入院时呼吸急促达40-50次/分,是严重的碱中毒,但他依然忍痛配合医生做穿刺。对于这位年轻的医生,凌云和同事都格外关注,因为他是因为救治病人而染病,让大家都很受感动。
在与病魔斗争的最后日子里,彭银华一直坚定着信念。2月2日,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誓言:“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是我也要向这些积极分子学习,申请入党,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身为盾,舍己救国。在彭银华的追思会现场,依然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事们都前来寄托哀思,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要加倍努力,去完成彭银华未完成的使命。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 (二)
2月1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主任王辰抵达武汉后,很快对疫情防控局面进行了调研和判断,并提出征用大型场馆、建设方舱医院的建议。
2月3日晚,武汉市首批规划的3个方舱医院连夜动工。事实证明,实现应收尽收,方舱医院功不可没。方舱医院集中收治了大量轻症确诊患者,把医院有限的床位腾出来,用于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目前,武汉已经全面启用12家方舱医院。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在湖北,广大医务工作者科学救治,与死神展开了殊死搏斗。
重症救治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国家派出最强医护力量驰援武汉。每个医疗队整建制承接一个病区,多学科团队协作救治。国家支援湖北医疗队的6家医院由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带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精锐团队,按照“一人一案”制定医疗救治方案,提高了救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北京协和医院因地制宜地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为前线提供了“协和经验”。医疗队采用协和ICU病房小组制管理模式。病人分4组,每组由固定医生小组负责,组长相当于病房主治医师,能够迅速而系统掌握患者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组统筹匹配各个专业医生,充分发挥各专业综合诊治优势。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表示:“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疫情发生以来,钟南山、李兰娟、乔杰、王辰等院士始终站在临床一线,将探索出的新疗法纳入诊疗方案。
全国中医系统630多家中医医院派出3100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把中医方案纳入全国诊疗方案,让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中医药的巨大优势。
1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启动“清肺排毒汤”的临床疗效观察应急科研专项。随后,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推荐各地“清肺排毒汤”用于新冠肺炎救治。
金银潭医院将南一区病房的医疗工作交给第一支中医国家医疗队,开辟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战场。
2月14日,第三支国家中医医疗队正式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这是由中医药队伍整体接管的第一个方舱医院,所有患者保证用上中药汤剂。该院配备一台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车,满足个性化用药需求,同时综合运用针灸、按摩、灸疗、太极、八段锦等中医特色疗法。
为确保患者第一时间用上中药,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强化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截至2月17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率达85%。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篇16: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和疫情防控的一线,白衣战士和社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尽职担当,用爱心守护患者,以细心服务百姓。
齐鲁医院医疗队:握住手 感受爱
从2月9日开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的两个重症病区,这里的患者六成都是老年人。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对症治疗,护理工作更是格外重要,而守护他们的正是一批80、90后的年轻人。
这位一直乐呵呵的男护士名叫宋飞,今年32岁。在前线工作经常需要发挥创造性化解难题,这位重症患者氧气管不够长,老先生感觉不舒服,宋飞马上改造起了氧气管。
照顾高龄危重患者,护士们格外小心,每隔20分钟就要挨个查看一番,及时了解老人们的情况和需求。
宋飞说,这些在隔离病房中的老人见不到家属,他们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陪伴和关爱。大家像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这些老人,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还会照顾饮食起居,老人们的每一点好转都让大家特别鼓舞。而今,已有8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社区联防联控:事不避难 勇于担当
疫情面前用爱和责任陪伴守护的还有拉起联防联控这张网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一线,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下沉干部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守卫家园。
44岁的倪娟是武汉市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党委书记,在2月17日到19日为期3天的拉网式排查中,她带着社区网格员和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在门口监测体温。
打铜社区人口密度大,各类性质房屋有230栋,多数是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武汉市实行公共交通管制后,仍在社区内的居民有815户1900人,倪娟带领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敲门走访摸排。前一阵忙得顾不上喝水,倪娟的嗓子一直都是沙哑的。早期转运疑似患者时因为缺少防护物资,家属都不敢上前的时候,是倪娟穿着雨衣陪送居民前往隔离点。
从今年1月23日起,倪娟已经将近1个月都没有回家了。打铜社区的工作人员只有26人,紧要关头社区的30多名居民党员主动站了出来,联防联控,送菜送药,一起守护家园。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 (四)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篇17: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
现在,有数万名女性医务工作者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前线全力以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们是照亮生命的一颗颗最美的星。今天(3月8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位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女“战士”。
陈静:火神山医院ICU的硬核护士长
陈静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护士长,从穿防护服、隔离衣、戴护目镜到戴鞋套、洗手,保护每一名进出病房人员的安全是她时时刻刻挂在心头的事。
除了时刻提醒医护人员注意防护,对于患者出现的顾虑,陈静也是及时进行安抚。
治疗中,医护人员还要进行插管、吸痰,对于这样容易暴露的高风险操作,陈静总是抢着去做。
陈静曾远赴非洲利比里亚埃博拉疫区执行任务,具有丰富的传染病防治经验。ICU里几乎都是危重患者,有些甚至没法通过语言沟通,她专门针对沟通困难的患者制作了一本《新冠护患沟通手册》。
乔杰:以坚韧温柔护佑生命
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院长,乔杰在武汉与团队并肩作战已经37天了。2月1日中午,乔杰接到任务,3个小时后就率领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国家队赶赴武汉。第二天,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
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乔杰率领团队仅仅用了30多个小时。经过她们的努力,越来越多的病人已经治愈出院。
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又身为妇产科和生殖健康专家,乔杰格外关注武汉孕产妇的安全和防治情况。她及时总结孕产妇、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到最新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在这场战“疫”中,武汉市约有11万名医务工作者,另有4万多名来自各地的医务工作者支援湖北,其中女性约占三分之二。她们是母亲,是女儿,是妻子,此刻更是“战士”,她们护佑着生命,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 (二)
“阿拉自家人,不要拿证件了吧?”
“抱歉啊奶奶,没有出入证、身份证,我不能放行的!”
这里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勤昌村塘东街的设卡道口,由于连接着蔡路集镇,行人车辆来往不断。守在这个道口的志愿者们看上去特别年轻,戴着“疫情防控巡查员”的袖章,口罩上方露出“较真儿”的眼神,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勤昌村的青年志愿者团队,6名团队成员都出生在前后。疫情期间,这些年轻人主动加入防疫志愿者行列,把守“道口”检查关,哪怕亲戚朋友,但凡进村,都要掏证件、测体温。6个年轻人做事认真,被同村长辈们亲切地称为勤昌村新出道的“F6”。
上海是超大型城市,仅居民小区就有1.3万余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织牢织密基层防控网,志愿者们数十天如一日,为这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力量,更为千千万万的市民带来温暖。
“各位旅客,健康云填写过的请打开手机短信,凭短信出站,请把帽子摘下,前面测量体温!”拿着电喇叭,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赵文昊一遍遍提醒出站旅客。随着返程客流增加,上海火车站疫情防控工作压力持续攀升。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逆行”而上,在上海火车站进出口协助开展进站乘客体温检测、疑似患者转运等工作。
抗击疫情,上海市一批批医疗队员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出发前,理发成了医务人员的“刚需”。已坚持义务理发30余年的“全国最美志愿者”殷仁俊带着“爱心剪”团队来到医院,为即将上前线的医疗队员理发。面对爱美的女性医护人员,殷仁俊一遍遍询问,头发剪这么短行不行?男队员希望越短越好,殷仁俊干脆剪起超短发,“包他们一个月无后顾之忧”。
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在沪家庭子女提供一对一专门辅导,包括学科辅导、作业指导、课程学习、读书交流等,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活动。
居家隔离期刚满就报名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党员黄琼芳,一脱下警服就换上志愿者马甲的社区民警朱慧敏,甘当道口守护者的虹桥高铁站双语志愿服务分队……连日来,一大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坚守基层防疫一线。截至3月4日12时,上海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6936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覆盖道口监测、社区排查、心理援助等岗位。招募上岗志愿者超过20万人,累计服务超过800万小时,人均服务40小时以上。
篇18: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
3月1日早上10点,刚到武汉市洪山区关山街的周朝辉和周海文,给理发工具和座椅喷了一遍消毒液,为当天的志愿理发做准备。
“你有什么需求,是要剪短一些还是留长一些?”每次理发前,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这样问。周朝辉说:“虽然是在疫情期间,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会尽量满足不同人对发型的需求。”
周朝辉今年41岁,周海文今年33岁,两人来自湖北赤壁,都是武汉渼树理发店的理发师。2月14日,周朝辉看到同济医院招募志愿理发师的公告后,马上报了名。“我想为武汉疫情防控尽自己一份力。”周朝辉说,他随后在理发师的工作群里发起号召,周海文看到信息后也报了名。
周朝辉和周海文第一次出门当理发志愿者就是服务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要近距离接触,他们坦言当时有些紧张。但随着防护认知提高,两人的心态也平稳起来。“我们每次出门都会戴手套、口罩,穿防护服,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服务对象。”周朝辉说,如果去医院,他们还要戴好护目镜。
只要抗击疫情前线的人需要理发,周朝辉和周海文都会开车前往,提前一天预约好之后,他们会在早上7时50分左右出门。每次给一个人理发大概要10到15分钟,为女性理发需要更长时间。一天下来,周朝辉和周海文平均要服务60个人,回到住处往往已经晚上八到九点。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后,他们的脸上都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2月29日,许久没回家的周朝辉收到了9岁儿子的一封信:“我们能保护好自己,你只用保护好自己就行了,不管多少天,我们在家都会很开心……”看完信,周朝辉哭了:“我们每天接触的都是抗击疫情一线的人群,为了家人的安全,我们一直在外面住。”
“疫情只要不结束,我们就不收费。”周朝辉说,抗击疫情一线的人更辛苦,能为抗击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周海文说:“等疫情结束后,我一定要好好去吃一顿火锅。”
篇19: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
3月12日,我们来认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前,他冲锋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在救治重症患者时不幸感染,从生死线上走过一回。如今,56岁的张忠德又一次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仔细询问,认真观察。张忠德查房时一再叮嘱医护人员要关注细节。42床的患者刚入院时病情严重,无论是气喘还是肺部影像都不乐观。张忠德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一周之内患者的情况就出现了明显改观,现在已经可以正常下床活动和交流了。
从1月24日除夕当天离开广州,张忠德和团队在武汉已经奋战了40多天。他带领广东省中医医疗队接管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雷神山医院三个病区的187张床位,全力救治病患。由于和患者走得近,大家也更喜欢叫他“德叔”。他还会努力模仿湖北口音,逗患者开心。
中西医协同治疗是张忠德诊治时的法宝之一,除了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他总会充分吸纳西医的现代医学手段。
在张忠德和同事们的细心照顾下,越来越多的患者情况好转并且治愈出院,目前他们病区出院人数已超过180人。
篇20: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
在抗疫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而且还要负责把他们从污染区安全地接回来。他们就是院感医生,被医务人员亲切地称作“安全守护神”。
娄昊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2月4日随队到武汉后,就一直在承担河南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一线医生的感染防控工作。
穿防护服难,脱防护服更难。因为从污染区出来,所有的防护都已经被污染,医护人员需要在不接触污染面的情况下脱掉防护设备。这也是他最紧张的时刻。
医护人员一天四个交接班——凌晨2点,早上8点,下午2点,晚上8点。每次交接班,娄昊都要跟着上班的人去方舱指导穿防护服,然后指导下班的人脱防护服,只有在交接班的间隙才能回到酒店休息一会。
从第一天起,娄昊每天四次往返方舱,从未缺席。已是深夜,娄昊又要和几名医护人员前往方舱医院交接班。出发前他通过我们的镜头,代表院感人向一线战友们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七)
“董主任,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现在怎么瘦得这么狠呐?我年纪大了,不能给你帮忙,我一点力都出不了。我老伴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待在家里不给社区添乱,就是给董主任帮忙了。你要保重身体啊!”
一通来自90多岁的叶婆婆的电话,让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书记、主任董守芝,倍感暖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董守芝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24小时开机的她,有时一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大多是求助的,也有表示关心和感谢的。
西桥社区是一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有7300多户1.6万余人,老旧小区和平房区居多,有400多栋平房,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只有6个,11个小区没有物业。
从年前开始,董守芝和同事们就开始在社区清楼道、清屋顶、清死角,做大扫除,用消毒液在整个社区开展消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蔓延后,董守芝带领同事开通社区之音,滚动播报各类通告和提示,组织居民在线上学习传染病防治方法。同时,社区通过微信群上报信息、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上门排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及时发现“四类人员”,梳理搜集危重在家的基础病患者信息、需求,特别是尿毒症透析患者、恶性肿瘤以及孕产妇等,以便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服务。
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董守芝深知,社区的疫情防控,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西桥社区里,社区群干与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党支部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力协作,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服务不断档。
给董守芝底气和信心的,还有来自家人的关爱。董守芝的老伴身体不好,但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她做点事。只要她一到家,老伴总会叮咛她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又给她冲热水袋,暖手暖脚。
“自己年龄大了,又患有高血压,儿子儿媳不想让我太操劳。他们很担心我,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董守芝说,每天看看3个月大的孙子的照片,是一种特别的慰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说起疫情结束后社区的优先事项,董守芝不假思索:“安排好值班,让同志们都休息一下,让他们养好元气再来投入工作。”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八)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九)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月27日,正月初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年出生的邢正涛与1992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北京医疗队136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16人,邢正涛正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成11个组,每4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10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们一起去武汉。”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作文(十)
3月7日下午,山东省援助湖北护理专业医疗队护士长唐晓培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挥手送别最后一批病人。随着这家方舱医院休舱,唐晓培和同事们开始原地休整待命。
从2月初接到支援方舱医院的命令起,39岁的唐晓培在东西湖方舱医院整整工作了一个月。
“每天都得绷着一根弦。”虽然唐晓培在急诊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舱医院的工作环境还是第一次碰到。“我们一个护士得照顾五六十个病人,测体温、发餐食、发药品,还得谈心,6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就是不断走,不断说。”唐晓培说,“说实话,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导,让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刚住进来,情绪都不太稳定,她是护士长,很多病人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找她解决。唐晓培还记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点医院治疗,妻子在方舱医院,孩子在社区隔离点,音讯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妈妈,一听情况,心都软了。”唐晓培说。她赶紧联系了舱外的指挥部,辗转联系上了孩子。听到孩子的声音,病人心里就踏实了。
这些事情虽小,但唐晓培觉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觉得你确实是真心帮他们解决问题,心情就会平静,会配合治疗。”她还记得一开始进舱的时候,温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买秋衣秋裤,唐晓培和同事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秋衣秋裤和保暖用品送给了他们。
她们的付出,病人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有一次,唐晓培忙着工作,没意识到防护服的领子开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马提醒她赶紧去加戴一个口罩,他还特意去拿了一个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让唐晓培扣在后脑勺上,这样可以把口罩挂在防护服外边。
“当时他对我说,如果你们被感染了,我们会很难受的。”这句关心的话让唐晓培特别感动。
出舱时,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妈动情地对唐晓培说: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脸,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会为医护人员写下祝福,医疗队队员们把心愿卡细心地贴在墙上,做成一株“许愿树”。
“我们进来的时候有个心愿,就是尽快让方舱医院关门!”唐晓培说,“现在方舱休舱,我如愿了。”
篇21:抗击疫情作文素材
再穿防护服
在一张拍摄于的老照片里,一个小男孩穿着一身宽大的白色防护服,戴着医用口罩、帽子,把护目镜压到额头上,露出了一双天真的眼睛。转眼间,过去,照片里的小男孩长大了,也像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医生。
“那时我还小,很好奇,就穿上我爸抗击‘非典’时穿过的防护服,拍了这张照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王光杰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医务人员,父亲当年是抗击“非典”模范,他驰援武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尽管母亲对他有些不舍,但也和父亲一样全力支持他。
1月26日大年初二,王光杰从北京赶赴武汉,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进行支援。当时,院区还在改造,人手、医疗设备等非常缺乏,王光杰所在的20人医疗团队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院区医务人员的压力,让治疗工作快速进入了正轨。
王光杰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支持治疗,比如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方面的症状时,会对其进行氧疗,或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一些患者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等临床现象,这段时期对于患者而言是比较困难的,如果能挺过去,病情就会逐渐好转,给患者相应的支持,就是帮他们挺过这个时期。
经过艰苦努力,湖北武汉的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也在取得积极成效。王光杰告诉记者,随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大量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很多病区承受的压力都比以前小了很多。“现在医疗条件更好了,收治时间也大大缩短,我们能够更早地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且病人对疫情的恐惧也在减少,很多病人都很乐观,积极地配合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他说。
几天前,病区里的一位患者康复出院,对值班的王光杰和其他医护人员表示感谢,躺在旁边床位上的一位患者老奶奶听到后感同身受,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之前我口渴了,就把送给我的一碗梨汤喝了,我也不知道是哪个好心人送给我的啊,我问的时候你们都不承认……”老奶奶哭着对他们说。这位老奶奶住院前身体状况不太好,已经几天没吃好饭了。住进病区后,她很快被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动了。“奶奶,这些吃的都是给您的,您放心就行了,好好休息,早日康复。”王光杰俯下身子对她说。
像这位老奶奶一样,很多患者都会把医务人员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些白衣天使们也会把患者当成至亲,用高超医术和仁心大爱救治他们、照顾他们。王光杰表示,希望今后能有一些新药出来,在临床上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呼吁康复出院的病人能够自愿捐献血浆,帮助更多病人渡过难关。
2月19日,王光杰值完班回到住处时已是凌晨3点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光杰显得有些疲惫。这段时间,他每天值班8小时,因为住的地方离医院比较远,一般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发,经常黑白颠倒,但他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等疫情结束,我再回家,多陪陪爸妈。”他说。
篇22:抗击疫情身边英雄人物的事迹
自2月2日接到通知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1名志愿者便前往滨江新区长林社区配合当地同志开始了他们的防疫抗疫工作。他们中有年逾50的“老革命”、也有刚刚入职的“小同志”;有年富力强的“大丈夫”、也有敢打敢闯的“巾帼英雄”。
2月3日,第一轮入户调查和宣传工作开始了。此时正值疫情高发期,家家门庭紧闭,叩门时要么半天无声、要么大声一句“搞么子的!”面对群众的不理解,52岁的钟涛不停地往返于门房和楼栋间,一遍遍地敲门、打电话,直到业主理解配合调查为止,一天下来衣衫已经不知道被汗水浸湿了几次。陈瑞静,一名年轻的“90后”,听说一位同志因交通受阻无法参加时,便主动请缨承担长林安置小区25户近100人的入户调查工作。该小区属无人看管小区,人员混杂,没有基础数据,入户难度大。陈瑞静没有半点怨言,耐着性子挨家挨户敲门,逐一宣传解释。在她的努力下,长林安置小区是该社区中最早一批完成入户调查任务的小区。
随着疫情的发展,第二轮疫情防控大走访大排查工作于2月8日启动。这一轮的走访排查将居民的健康状况纳入调查范围,要求更高,内容更细,任务更重。为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退伍老兵燕晓军同志自掏腰包购买红外线测温计,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逐门逐户地为居民测量体温,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住户。年强的小伙熊鑫负责洪森新世界61户195人的摸排工作,是所有摸排任务量最重的,涉及到的外地返乡人员也最多。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结果精准,他在完成入户任务后,还需要认真核对体温数据,反复确认摸排结果,经常到夜深了才回家。
2月9日,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全县对住宅小区、家属区实行更加严厉的“211”管制措施,凭临时通行证出入。元宵节当天,为了不影响电信和发改局家属区42户住户正常出入,志愿者陈鹏、王慧敏互相配合着,把刚刚到手的临时通行证加班加点地送到每位住户手上,直到6点半才在家人的催促中回到家中欢度元宵。
这些只是自然资源和规划和规划局志愿者们的工作瞬间,他们全身心地为滨江新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自己心血。他们聚在一起,为了那共同的目标——“疫情早点结束,春暖花开的日子早点到来!”
篇23:抗击武汉疫情的英雄人物事迹
__县东阳关镇,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__省市县针对新冠肺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东阳关镇党委、政府坚决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两大环节,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为众多党员干部中的普通一分子,东阳关镇党委副书记__,战时受命总协调,闻令而动、勇当先锋,在守好首都护城河、筑牢__东大门的第一线上敢打头阵、积极作为。
大战大考显担当
东阳关镇区位优势独特,青兰高速和309国道来往4线穿境而过,滚滚铁流日行几万辆。邯长铁路沿途经村14个,三省交界县道汇集点3个,车水马龙万人行,联防联控也就成为全镇、全县乃至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之全镇30个行政村,设卡布防,消杀检测,防控任务之艰巨,防控工作量之大,对于调任东阳关镇任职不到半年的__来讲,绝对是一次人生的大战和大考。面对突发的疫情,__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1月26日,大年初二,__从接到向高速路省界卡口协调派送工作人员的任务的第一时间,到全镇8个县级疫情检测卡口疫情管控、登记消杀等疫情管控工作正常运作,仅用了44个小时。他先后协调火巷道等5村、派出所、镇卫生院、镇机关人员124人,考虑带班人选,确定记录、消毒人员,与县公安局、县交警队、县交通局、县卫计局、火车站等单位交涉、对接,捋顺县级省界防疫检测卡口工作中的多个环节。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配套30个村级卡点支村两委干部、“两会一队”、网格员、平安志愿者、党员约600余人的体温枪6把、体温计150支、口罩2000个、背式消毒喷雾器31个,提式消毒壶60个,一次性手套、消毒帽等疫情防护物资,确保了全镇38个卡点高标准、高质量运行,实现了东阳关镇严防严控,群防群控、稳防稳控的有效实施。
疫情一线作表率
如果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值守就是关键。__科学合理设置全镇各处卡点,持续做好消杀检测工作,并抽调本单位16名科级干部,充实到省界卡口强化应急值班值守力量中,在有力有序有效的开展疫情防控处置工作的同时,身先士卒,亲自驻守在所包东黄须村和东阳关镇下湾省界卡口,严于律己,坚守值班岗位,自觉主动履行带班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在岗带班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坚持双休日值守到位,24小时保持手机畅通,全面执行战时状态下对疫情防控的处置措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好____东大门神圣职责。
__落实组织要求,强化疫情防控,坚持做到组织建立在一线、干部坚守在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支援保障在一线的“四个第一线”,当好疫情防控值守先锋队。他的亲力亲为增强了大家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奋战“疫情”的必胜信心和决心。
为民服务无小事
2月16日凌晨12时45分,当班一天,刚想睡下的__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派出所电话通知,下午镇设车站卡口自查发现的一位从__去长治投亲的74岁老人,没找到亲人,在南峧车站下错了火车,把装有手机、身份证、户口簿等重要证件的书包落在了火车上。无住处、无晚餐、无保障,老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无奈求助。
群众事无小事。听到这种情况,__睡意全无,立即联系镇卫生院和镇民政办,一起驱车四十多分钟,赶到了位于东庄村的南峧火车站。安抚老人、测体温、了解情况后,将老人安全送到了县医院进行疫情防控的全面检查,并协调安置好进一步隔离观察。由于山路崎岖,又往返奔波,当把这一切做完,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镇政府时,看看墙上的表已经是凌晨5:10分了。送走其他同志回去休息,他转身回到办公室,拿起手机,拨通电话,开始向镇党政一把手汇报情况……
第2天,
在镇党委、政府与县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老人的证件终于找到了。听到消息的那一刻,__激动不已,没顾上睡觉、也顾不上填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马不停蹄,再次赶到南峧火车站帮老人取回丢失的提包,和包片领导、卫生院等部门的同志们一起赶回县医院将提包完璧归赵,这下__才如释重负,缓缓的舒了口气。
“疫情面前任何突发状况都不容忽视,更何况这里三省通衢,而自己还是刚刚调任此地,若有任何闪失,怎么能对得起党组织的重托,怎么能对得起东阳关人民对我的信任呀!”想到这里__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临近中午,__还出门帮老人买了午饭和回家的车票。上火车前,__和大家一起去送行,接过买来的水果,这位74岁的老人感激涕零,连声道谢。从凌晨零点45分得知报警信息,到下午4时零5分送老人踏上回家的火车,__和工作人员从县城、镇政府、南峧火车站三地昼夜多次奔波15小时20分钟。特殊的战场,别样的奉献,份内的分外的都从未推脱犹豫,他只知道为党为人民办好事,是他该做的。一场爱心接力战,温暖了老人心,保障了战“疫”情,也彰显了__作为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无私。
“回首悠悠无憾事,丹心一片向未来”。为了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为了守好东大门,保障东阳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基层干部__用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带头驻一线,模范作表率。用拳拳赤子之心恪尽职守,担当作为,践行着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 疫情作文素材
★ 抗疫作文素材
★ 疫情素材
【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作文素材精选(精选23篇)】相关文章:
关于这次疫情的作文素材_疫情作文800字2022-12-04
疫情下的思考和成长作文素材2023-05-25
抗击疫情作文素材600字2022-05-24
初一写钟南山院士的500字作文2023-09-20
疫情下的我们高中作文800字2023-06-10
感动中国之钟南山抗疫情感人事迹作文2024-02-19
疫情的话题作文2022-10-16
励志作文素材:董存瑞的英雄事迹2022-10-14
描写2022疫情的作文2023-08-01
经典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段落金句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