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偶得作文

时间:2022-10-30 08:46:06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寒假偶得作文(共23篇)由网友“draugh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寒假偶得作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寒假偶得作文

篇1:偶得

西风渐起紧敲窗,

侧目斜阳坠茆梁。

望断千山无去路,

倚栏回味百花香。

篇2: 偶得

偶得

檐上两只麻雀伴着清风爽朗的早晨鸣叫,“叽叽叽,喳喳喳”,唱和声此起彼伏。忽一只歪头侧目无声地凝视,专注地让另一只不由张口不语,而后凝视着飞离落脚之地,环绕着屋檐不规则地起落,惹得一声声忽高忽低地欢歌……凝眸许久,才惊觉双鸟不知何时已飞走。心朗润起来,放眼田间麦地盈满生机,那是硕果的沃土,虽无声无息却无悔付出的一日又一日,纵使斗转星移潮起潮落!新叶满枝风中婆娑的杨柳,静守四季轮回,春来绿意满枝头时揽清风入怀,放飞如雪柳絮幻化朗月般情怀,不计较大地因它而生机一片,只洒脱挺立天地间,送走夏的繁华,秋的萧条,冬的沉寂,用不悔的信念坚守春的到来!

漫步小草崭露头角的操场,软绵绵的地印上不规则的足迹,或深或浅中是一步步的'跋涉。深处承载着负重前行时的坚韧,浅处漾着短暂停歇时的惬意,或深或浅中走来皆是幸运!经历了,才知生活的静美,才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繁花只是一时的绚烂招摇,平凡而简单才能成就无悔的人生!

抬头仰望苍穹,把心交给草香,浸着温润的阳光荡涤一路尘埃。或许,久远的岁月终是独自看春来春往,但又有何惧?心灵有了归宿,人生便不再漂泊!时间沉淀的情感将相伴朝升暮落,风雨历练的情缘将跨越沧海桑田。一份倾诉,一份聆听,于无声处似有声;一种陪伴不在身边却在心间,即万水千山终是温暖!

轻舒一口气,挥一挥衣袖,踏着一路清风,伴着一路鸟鸣,将心灵放飞于碧波云天!

篇3:偶得作文

中秋佳节,是

是啊!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对天气的变化进行观测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谚语也源远流长,

同样意思的谚语,但不同地方的有不同的韵律:如我们河南是:“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广东是:“早晚冷作文人网 ,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山东是:“

[1] [2] 下一页

篇4:《坛经》偶得

《坛经》偶得

草草地学完了《六祖法宝坛经》——唯一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经典。掩卷沉思,感慨颇多,不知不觉心里也就有了一些对《坛经》的个人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和盘托出,也算是对学习《坛经》的一个小小总结吧。

为《坛经》正名

大凡稍稍有一些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经”本为佛说,而且只有佛陀的说法纪录才可以称之为经,以供后世佛弟子如法奉持、流通。六祖当年在大梵寺开坛说法,因其所开创的禅宗“顿悟”之教一时盛行天下,门众甚多,以至于门徒中有人最终视六祖为“佛”了,他的讲经纪录也就被其法嗣以“经”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并作为南宗禅的宗经。这样看来,其说法内容被尊奉为“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唯一的一部被中国佛教徒尊为“经”的祖师说法纪录,虽然其中没有佛教经典里用贯了的“如是我闻”这一固定句型,但是《坛经》仍具足佛教经典通序中的几种主要的内容,即:主成就——慧能大师;处成就——大梵寺讲堂;时成就——适时弘布正教;众成就——僧尼道俗、官僚儒士。并由此可想而知当年六祖开堂讲法时场面的隆重、庄严了。

直到今天,《坛经》仍以其朴素的内容、深隧的思想和从当下入手、从小事入手的实用自然的修证方式,引导中国佛教徒们一步步地迈进“见性成佛”的无上境地。

“无念为宗”——南宗禅之基石

南宗禅之根本理论及修证特色,我认为应该是《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里六祖大师所说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一句。“无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分别心,不要有任何好坏、是非等世俗观念,面对客观世界,不要有一丝主观上的追求和执著,而要作到“于诸境上,心不染”。因为现象界本空无有,一切皆由人心的分别而造,如果心有所念,就是以万物为实有而有所执着了。

但六祖同时又指出,“无念”并不是“百物不思”,而是要“于自念上,常离诸境”,所以说“无念”应是“正念”的别名;只有具足正念,才能真正达到究竟涅槃的佛地。

六祖在开示以“无念为宗”同时,又提出要以“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指要切实明白一切事物之相皆是由心而造,只有摆脱这一凡夫之有相认识,才能真正洞察宇宙本体之相——真如实相。但心中完全没有了世俗之相,才能彻悟真如。所心说“无相”既是世界本来之相,又是佛弟子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要“于相而离相”,也只有做到“无相”,才能真正做到“法体清净”。

再说“无住”。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稳定不变的东西,事物时时刻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概念当作事物的根本属性。既然“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语),我们只有做到了“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愁害”(《六祖法宝坛经。定慧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做到了“无住”。

“无念”、“无相”、“无住”三者中,“无念”首当其冲,“(无念为宗)可以说是《坛经》对于自神会以来南宗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最精炼的抽象。”[《中国禅宗通史》,P185]不过就修证实践而言,三者虽名相不同,但内容是统一的,修证佛法的弟子们只要不起妄念,不起分别,也就是说在做到“无念”的同时,也才能真正地不障真如自性,这也就是“离相”、“离住”了。

小根与大智

六祖初谒五祖忍大师时,对于五祖的问话,六祖的回答颇具机锋,可以说是慧水溢流,“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坛经.行由品》)这一回答既印证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论思想,同时也说明般若智慧人人具足,并无大小顿渐之别。

可是为什么佛性本自具足的芸芸众生在世间差别相上,仍会表现出小根与大智的不同呢?《坛经》中指出,这种差别关键在于众生对于佛法信仰的深浅不同,所以就会表现出迷悟程度的不同。小根人的般若智与大智人的般若智“更无差别”,但由于小根人“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迷心外见,修行笕佛”之故,这种执着于内外境之分、于心外笕佛求法,是徒劳无功的。大智之人不假外修,而是“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能够“于自心常起正见”、“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坛经.般若品》),所以大智之人弃外修而求内证,并且于内心悟见自性三身佛,从而证得圆满菩提。

在《坛经.般若品》里,六祖还提出对待经典的态度问题,指出一切经典本无大小二乘之别,都是出自于佛,而且一切经“皆因人置”,是佛陀针对众生不同的烦恼尘劳而开宣的不同的.对治法门,进而提出了弘扬佛法的应机设教原则。

关于无相忏悔

在佛教教义里,“忏悔”是一种专门以去罪消业为目的的宗教仪式。“忏”是梵文Ksama(忏摩)的音译;“悔”是它的意译。有罪方可忏,有过才可悔。不过相对于有相的罪业和过错,《坛经》里的“无相忏悔”可以说是六祖开创的一种“教外别传”,同时又是南宗禅修证实践的又一个侧重点。

忏悔作为佛教度化众生的重要法门之一,《坛经》里更是将这种“无相忏悔”法门当作一种固定的宗教形式而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坛经》......是将宗教信仰道德化,将世俗道德宗教信仰化,它总结的是一种标准的道德化佛教。” [《中国禅宗通史》,P188-P189]

并非结语

《坛经》自问世以来,受持者众多,流传地域也极广,虽然在流通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删,版本也有好几个,但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可以说在《坛经》流传于世的一千多年以来,这部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经典对中国的教界、学界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及凝聚力也起了巨大的作用。人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有很多人把《坛经》看作佛教中国化最终完成的标志并不过分。毕竟,这部中国人根据自己的修证体验总结出来的经典,以其所蕴含的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切实可行的宗教实践,鼓舞着人们向着佛地而跨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参考书目]《坛经》

1、新修《大正藏》T48《六祖大师法定坛经》。

2、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3、洪修平著《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开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演培法师著《六祖坛讲记》,台湾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版。

篇5: 爬山偶得

爬山偶得

一家人去爬尖峰山。上山有台阶铺成的路,也有雨水冲刷、行人踩踏形成的小路。一家人都喜欢往小路上走,因为小路原汁原味,有裸露的山岩,有盘旋的树根,还有满地的树叶和松针。小路上行走每一步都是不同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刺激和奇趣。

爬尖峰山已经不止一回了,天气不是很好时,会从台阶上走,台阶有台阶的整洁,还有台阶旁的小石凳可供休憩,甚至隔几个台阶,还用红油漆标明是第几个台阶,上山一共有多少台阶,一目了然。爬山的过程,有铺垫、有设计、有休息、可监测,一切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

突发奇想:我们的教育不也像是爬山吗?有计划的教学就像有台阶的爬山,课堂生成的东西就像一条条小路。年轻的时候喜欢从小路上山,因为小路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会有意外之喜,连山风吹到身上都感觉特别的`凉爽。年纪大了,又喜欢有规律的生活,爬山过程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稳步向上。对于尖峰山来说,无论是台阶还是小路都有各自喜欢的游客。那么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为什么不能允许不同的游客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上山呢?

拿登山来说,有路有人就可以了。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又充当什么角色呢?充若是只是个向导而己,有向导的引领,登山过程会顺利一些。在旅游的过程中,向导如果大包大揽,让游客不开心,是会被投诉的,教学中老师如果大包大揽,却被认为是负责任。

教育积累的弊病太多了,需要深思。今天早上在Q群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教师的定义因韩愈老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有了“灌输”,使得教育成了简简单单的传授,教育的结果是学了什么样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了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其实,教师的定义应当是“引领、点燃、激发”,也就是说,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学习,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出自湖南熊振鸿老师)

这段话深以为然,以此自勉!

篇6:登山偶得作文

一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登泰山。刚开始,我的心气很高,有时一步能登两个台阶,我跟着前面的人流前行,很快爸爸就被我甩在后面了。慢点,一会儿你就走不动了。爸爸喊我。我没有听爸爸的话,怎么可能呢?我心想。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自己的两腿有些沉了,一种酸痛之感不停地向我袭来,两脚发胀,步伐也一点点慢了下来,汗水也来凑热闹,汗珠串成了线,从上而下流下来。

爸爸跟上来了,喝口水吧,爸爸递给我一条毛巾和一瓶矿泉水。我喝了一口水,身体倚在台阶旁边的石柱子上。向上看去,人流在蜿蜒中向前涌去。山路怎么都是曲曲折折的呢?直上直下多方便啊!我嘴里嘟囔着,拖着两条如灌了铅的`腿,一步又一步,在爸爸的鼓励和督促下,最终登到了山顶,汗如雨注。没想到到达山顶,先前的抱怨、疲累都一扫而光,我反倒觉得出过汗的感觉倍儿爽,别提多高兴了。我蹦蹦跳跳起来,仰天大喊:我们上来了!下山的时候,我跟爸爸是坐缆车下来的。

后来回忆起自己登泰山来,记住更多的是上山的内容,而下山的记忆几乎是空白。我又想起那盘旋而上的山路了。那绵延的山路不也跟人生之路一样吗?人生不就像爬山吗?每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你不得不停下或放慢前行的脚步,有时还要改变前行的方向,就像绕路上山。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而像坐缆车一样的人生总是少了一些精彩,也缺了一些感悟吧。

绕路而行的确给了我人生的启迪。不光登山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有时也需要绕路而行。一道数学题不会了,去研究一些与这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跟好朋友吵嘴了,等他消气的时候再去解释;妈妈不让看电视,可通过努力学习换取定时观看这样想来,人生并不都是直上直下的快车道,我们需要一次一次绕路而行。绕路不是懦弱,不是消极,而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一种积极。山虽然没有嘴,但它可以诉说哲理,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了。这一次登山,让我完成了与山的一次交流,我也从山那里得到了很多。

篇7:偶得作文素材

偶得作文素材

这学期期末复习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都有点厌倦了,尽管我们语文老师都着急于学生书本上读背默的词语和课文还没有牢固掌握,大半的孩子听写词语都要错几个,少数人错得更多。

我更着急,因为平时我太多依赖家长,相信家长了,家长会上我又一次地请求家长帮我给孩子听写词语,默写课文,帮我把好孩子课本基础知识听写和默写的关了,这样我可以腾出大把的时间在孩子的阅读和写作上下功夫。家长们普遍无措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我说,那么就把这两项工作交给我吧,我最喜欢,最带劲的也最擅长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和分析,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家长帮我解决了孩子词语和课文的背诵默写,解除我的后顾之忧,我可以腾出时间,训练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

复习期间,我看到一班的听写和默写,情况非常好,我拿着他们听写默写的内容到自己班上给孩子们听写和默写,结果让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孩子们错误多得惊人骇人,相当一部分孩子课文都还没会背诵,我又急急呼呼地停下我的阅读分析和作文训练,改做一课课复习,一单元一单元背诵听写默写。

原来,每课结束的背诵和单元结束的听写默写,那一个个赫然的“已默”签字,是诓人的,我孩子们和家长联合起来诓我的,应付我的。

于是,心里发誓,下学期对词语的听写和课文的背诵默写,我一个个过,全交给我自己来,不依赖家长了,就抓孩子们这些死的知识,抓死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反而是一件轻松的事,简单的事。哪像阅读和作文,阅读分析过程中自己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思,牺牲多少脑细胞呢!再说多做一次作文,五十七篇作文把我批改的头昏眼花,腰酸背痛。我这是何苦呢?

然而,在复习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些事,比如学校组织小学部的孩子给唐王小学学生捐赠御寒棉衣,又比如杂志社给订阅杂志的孩子赠送了一些玩具。看到孩子爱心的踊跃和游戏的趣味,我觉得机会来了,写作的素材来了。于是,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谈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情真意切地鼓励孩子们奉献爱心;于是,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发送游戏小玩具,饶有兴趣地欣赏他们在课堂上组装和游戏玩具…

棉衣带来了,我又一个个的查看,带了赞赏的神情、意味和动作,孩子们个个志得意满地给我察看,问我他们捐的棉衣好不好,多不多?他们相互“攀比”着,“摆显”着…这样的攀比,这样的摆显,不但“要得”而且必须大力鼓动。因为他们攀比的是爱心,他们摆显的用心。徐睿慈把自己捐赠的三件棉衣折叠得那么整齐,并且用一只漂亮结实的布袋子装好。杜巧珑,一个文静的,平常默不作声的小女孩,很羞涩地把她带来的棉衣碰到我的跟前,让我看。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他们翻箱倒柜地寻找棉衣,精心挑选适合的棉衣,他们把曾经几百块买来的棉衣捐了,他们把生日时最亲近的人送的棉衣捐了,他们把本来打算留给表弟穿的棉衣捐了,他们从妈妈手里夺过妈妈还舍不得捐的,还可以再穿的棉衣捐了…一句句真诚童稚的话语一次次地令我感动。我觉得这样的作文是积极地有效的富有教育和影响意义的。

我们的作文题目就是《晒晒我们的爱心》。

玩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看着一小包一小包小玩意儿,我临时取消复习试卷的'评讲,把堆放在讲桌上的所有玩具一一分发给孩子们。而且指示他们立刻拆封,立刻组装,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强。等全部组装好了,可以下位,寻找对手开展游戏比赛,或者挑选玩伴,同学玩耍。一时间,教室里飞碟纷飞,战车摆上桌面,有孩子的腕上套上自己组装的变形电子表,有孩子锁着眉头在转魔方,在拼图,有孩子在耐心地教他人拼玩他的玩具…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趣味盎然的画面,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我也就不可能担心他们当晚的作文《我的游戏我做主》不会写,写不好了。经历了“期盼等待”、“组装大赛”、“游戏玩具”的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写呢?

两次偶得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们作文有了下锅的米,增味的料,炊事的趣,餐饮的情。

不思悔改的我又把“期末考试过基础的关,过读背默的卡”这一当务之急抛在了脑后,把时间和精力投在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文上了。

哼,如果期末考试考不好,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丢分多了,看你如何交代?还能不能自鸣得意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篇8:偶得的作文

关于偶得的作文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不历经风雨怎能感到,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就算鲜血撒满了怀抱……”一次偶然,一段歌词,一次感悟,一份收获。

――题记

两个月的暑假转眼间就结束了,还沉浸在暑假懒散生活中的我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奋斗旅程”――初三。在别人口中听到初三毕业班生活是多么的苦、多么的累、多么的恐怖,犹如地狱般。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有我的梦想。我坚信我的梦想会让我走的更远,即使前方有许多不平。或许是我太过天真,对现实估计不足。

当我步入初三的课堂,一股名叫“压力”的巨风扑面而来,看到那垒得高高的课本,用十根手指头都数不过来。看着那都排到了垃圾桶后的座位,我顿时感到了竞争的强烈。我做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拥挤的课桌将我囚禁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我如同被囚禁在鸟笼的鸟,想要挣脱这个牢笼却力不从心。我开始迷惘――梦想之路离我有多远?

紧张的课程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没有了电脑课,没有了美术课,没有了音乐课,没有了一周四节的自习课,每科的课也是一节赶着一节的上。我开始恐惧这种生活,开始无心听课,开始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开始赞同他们对初三的描述。梦想之路它在何方?就这样我消极了几周。

难道我就这样过我的一生吗?无所为原不是我的个性,我不知是否要给我的心找个出口?昏暗的房间,被反复把玩的`电视机遥控似乎在对着我笑。突然一首歌让我停住了无聊的思绪,专注那:歌声沙哑,歌词却字字刺入我耳膜“充满鲜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会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悬崖峭壁……”,是为我而唱的吗?

我闭上眼睛听着这首歌,脑海里浮现出这几天的种种消极,眼泪不禁从眼眶滑落。“命运无法让我们跪地求饶”是啊,命运只是空无的谈话,没有谁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为了让自己的将来不留遗憾,现在的我们只能努力。现在这点苦又算什么呢,只要熬过了,前方就是无限光明。我不能再这样下去。音乐落幕,昨天已为过去。

一首歌,一次感悟,一份收获。昨天那消极的我已是过去,激昂奋斗的我才是明天的我。

篇9:爬山偶得作文

上星期我跟

我们踏着崎岖的山路上了幕府山,山上树木葱茏,青翠欲滴,呈现着一派勃勃的生机。高大的树木遮住了炎炎的太阳,只有偶尔有小学生作文大全],让我们无不为这佳境所打动。“看,七星瓢虫!”我兴奋的叫起来,这几个小生命十分可爱,它们形态各异,有的迈着“小碎步”,有的身着“大红袍”,任我们怎么摆弄他,都无济于事[注: 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四处乱转,有的在阳光下吃着“香嫩”的蚜虫,也不管我们的存在。我们继续向前走,发现了四五只蝴蝶正在“追逐打闹”在空中打了几个旋后,就不知他们飞到哪里去了。我们还发现了一群不同反响的蚂蚁,他们成群结队[注: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在地上乱爬,还长着淡蓝色的翅膀,也不知他们是蚁王蚁后,还是一种变异的蚂蚁我们还找到了几只蜜蜂,只见那蜜蜂在花中流连,像个毛茸茸的小球,一会儿停了下来,一会儿又

[1] [2] 下一页

篇10:偶得作文素材

最新偶得作文素材

这学期期末复习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都有点厌倦了,尽管我们语文老师都着急于学生书本上读背默的词语和课文还没有牢固掌握,大半的孩子听写词语都要错几个,少数人错得更多,偶得作文素材。

我更着急,因为平时我太多依赖家长,相信家长了,家长会上我又一次地请求家长帮我给孩子听写词语,默写课文,帮我把好孩子课本基础知识听写和默写的关了,这样我可以腾出大把的时间在孩子的阅读和写作上下功夫。家长们普遍无措于孩子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我说,那么就把这两项工作交给我吧,我最喜欢,最带劲的也最擅长的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和分析,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家长帮我解决了孩子词语和课文的背诵默写,解除我的后顾之忧,我可以腾出时间,训练孩子们的阅读和写作。

复习期间,我看到一班的听写和默写,情况非常好,我拿着他们听写默写的内容到自己班上给孩子们听写和默写,结果让我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孩子们错误多得惊人骇人,相当一部分孩子课文都还没会背诵,我又急急呼呼地停下我的阅读分析和作文训练,改做一课课复习,一单元一单元背诵听写默写。

原来,每课结束的背诵和单元结束的听写默写,那一个个赫然的“已默”签字,是诓人的,我孩子们和家长联合起来诓我的,应付我的。

于是,心里发誓,下学期对词语的听写和课文的背诵默写,我一个个过,全交给我自己来,不依赖家长了,就抓孩子们这些死的.知识,抓死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反而是一件轻松的事,简单的事。哪像阅读和作文,阅读分析过程中自己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思,牺牲多少脑细胞呢!再说多做一次作文,五十七篇作文把我批改的头昏眼花,腰酸背痛。我这是何苦呢?

然而,在复习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些事,比如学校组织小学部的孩子给唐王小学学生捐赠御寒棉衣,又比如杂志社给订阅杂志的孩子赠送了一些玩具。看到孩子爱心的踊跃和游戏的趣味,我觉得机会来了,写作的素材来了,作文素材《偶得作文素材》。于是,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谈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情真意切地鼓励孩子们奉献爱心;于是,兴致勃勃地给孩子们发送游戏小玩具,饶有兴趣地欣赏他们在课堂上组装和游戏玩具…

棉衣带来了,我又一个个的查看,带了赞赏的神情、意味和动作,孩子们个个志得意满地给我察看,问我他们捐的棉衣好不好,多不多?他们相互“攀比”着,“摆显”着…这样的攀比,这样的摆显,不但“要得”而且必须大力鼓动。因为他们攀比的是爱心,他们摆显的用心。徐睿慈把自己捐赠的三件棉衣折叠得那么整齐,并且用一只漂亮结实的布袋子装好。杜巧珑,一个文静的,平常默不作声的小女孩,很羞涩地把她带来的棉衣碰到我的跟前,让我看。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他们翻箱倒柜地寻找棉衣,精心挑选适合的棉衣,他们把曾经几百块买来的棉衣捐了,他们把生日时最亲近的人送的棉衣捐了,他们把本来打算留给表弟穿的棉衣捐了,他们从妈妈手里夺过妈妈还舍不得捐的,还可以再穿的棉衣捐了…一句句真诚童稚的话语一次次地令我感动。我觉得这样的作文是积极地有效的富有教育和影响意义的。

我们的作文题目就是《晒晒我们的爱心》。

玩具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看着一小包一小包小玩意儿,我临时取消复习试卷的评讲,把堆放在讲桌上的所有玩具一一分发给孩子们。而且指示他们立刻拆封,立刻组装,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强。等全部组装好了,可以下位,寻找对手开展游戏比赛,或者挑选玩伴,同学玩耍。一时间,教室里飞碟纷飞,战车摆上桌面,有孩子的腕上套上自己组装的变形电子表,有孩子锁着眉头在转魔方,在拼图,有孩子在耐心地教他人拼玩他的玩具…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一幅幅趣味盎然的画面,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不亦乐乎。自然,我也就不可能担心他们当晚的作文《我的游戏我做主》不会写,写不好了。经历了“期盼等待”、“组装大赛”、“游戏玩具”的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写呢?

两次偶得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们作文有了下锅的米,增味的料,炊事的趣,餐饮的情。

不思悔改的我又把“期末考试过基础的关,过读背默的卡”这一当务之急抛在了脑后,把时间和精力投在了训练学生们的作文上了。

哼,如果期末考试考不好,基础知识和积累运用丢分多了,看你如何交代?还能不能自鸣得意了!

篇11:回老家偶得作文

回老家偶得作文

回老家偶得

回老家偶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佳作,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回故乡之景。今年春节,我与爸妈回了趟老家。 大早,天还蒙蒙亮,我们一家早已准装待发。我早已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因为,我好久没回老家,我好久没见到老家那幢古楼,那颗子的妹妹,淘气的弟弟。我开始想念他们了。 七点,我们上路了。我的心情也随着路程的渐进而喜悦。

路上,鸟儿欢叫,小树迎风飘舞,似乎是在为我而高兴,欢迎我回老家。今日之景,美。不知是我心情好而看起来美,还是老天爷把它变得美如画!

经过两个小时的旅程,老屋出现了。我似乎听到了淘气的'弟弟捉弄妹妹的笑声,妹妹躲避时的欢呼声。母鸡“咕咕”叫,公鸡“喔喔”啼。我的心早已放入老屋,与弟妹作伴。

终于到了,我高兴坏了。闻着那泥土的清香,踏着那柔软的乡土,看着那发芽的小树,听着那小鸟的欢唱......我心情无比舒畅,真是难得的惬意。

到家了。弟妹已在那儿恭候多时。见到了,他们高兴,我们快乐。老屋不变,人变了,妹妹长高了,弟弟变壮了。屋外也变样了,小路也“改革开放”,铺上了水泥变宽边坦。牛棚里的牛已不见踪影,摆上了新买的农机,......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老家变样了!

晚上,和睦幸福的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作文 你也可以投稿,饭格外香。人人高兴,精神爽朗。大家地谈着一年的收获,展望新年的希望。是啊!乡里人富裕了,小姑买上了大彩电,二姨搬进了新家。熟悉的人们有的买小车,有的新开店,有的......

回家,感觉真好,我好幸福!

篇12:读书偶得作文

读书偶得作文

前人的光辉事迹,后人的反复研究,让我对枯燥的历史起了浓厚的兴趣,不似中学课本的枯燥无味,而是幽默诙谐,妙趣丛生,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重要标签。

初识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课间,我见一个平时课间都见不到影的同学竟捧着本书在津津乐道得看,凑近一瞧,明朝那些事儿四个大字赫然映入了我的眼帘。乖乖,还是讲历史的,我心想。瞬间,我也心动了,我倒要看看历史能讲出什么有趣的来。当天晚上,我就去书店买了一本,我正式开启了补全历史的征途。

买回家后首次翻开书页,浏览着一行行生动的文字,我仿佛回到了明朝没建立的'时候,朱元璋还生活在元朝残暴的统治下,天灾人祸一并袭来,带走了他一家的人的性命,出身不好的他只得去寺庙做和尚,讨生活。此时的朱元璋还只是个蹲在角落,思念已故父母的单纯少年,童年时期虽生活困苦,但他人性仍善,殊不知,一切都是天降大任的磨砺,自古以来成功的代价都是无比昂贵的,只有像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千锤百炼,才可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再看如今的中国,也是经历了那样的耻辱,才会将它铭记于心,强大起来,傲视群雄。

成年后的他,参加了起义军,把自己的名字从朱重八改为了朱元璋,璋,实为一种锋利的玉器,他痛恨着元的残暴,身上背负着的是他一家人的性命。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他遇到了得力干将常遇春,徐达,刘基等人,我佩服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一切的决定是那么的果断,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乱,用它的智慧带领着起义军反抗元的统治,这是我要学习的一种不为小事慌乱,大事也能游刃有余,不管旁人如何,永远都是胸有成竹的自信状态。

看到这,我一直秉持着支持朱元璋的心理,然而,当我再次翻开有些褶皱的书皮(褶皱是被压出来的,当时我心疼了好几天),往下看到明朝建立后,我震惊了,朱元璋他到底是不信任身边的官员,废除了丞相,株连了元朝末年的朝廷大臣,到最后,是视生命如草芥,一言不合诛九族,最背初心的是他一个一个杀了那些当初和他一起征战南北的开国功臣,现在在我眼里,朱元璋虽然掌握了实权,打击了贪污官员,但实质上和元朝的残暴没什么不同,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肃贪的效果却是治标不治本,他太看重权利的作用,也许是因为童年困苦罢,朱元璋时期的刑罚,给后代带来了祸害,所谓物极必反,他死后,贪污变得现象十分严重,因果循环,明朝注定是要在历史中被淹没的。

合上书本,心中思绪万千,朝代更替,终归是它的命数,从古至今,为了权力二字的沉痛代价也不必多说,兄弟相残,父子成仇,弑了天下,到头来还是躲不过命数。现在,中国解放了,权利争不过,改争名利了,那些伪造、作假、抄袭的事不断在发生,前段时间更是爆出药物作假的消息,心痛却又无可奈何。我们能做的就是坚持这学习的初心,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铭记那些大大小小的教训,这样的我们,只会更好。

篇13:登山偶得作文

登山偶得作文

一年暑假爸爸带我去登泰山。刚开始,我的心气很高,有时一步能登两个台阶,我跟着前面的人流前行,很快爸爸就被我甩在后面了。“慢点,一会儿你就走不动了。”爸爸喊我。我没有听爸爸的话,“怎么可能呢?”我心想。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自己的两腿有些沉了,一种酸痛之感不停地向我袭来,两脚发胀,步伐也一点点慢了下来,汗水也来凑热闹,汗珠串成了线,从上而下流下来。

爸爸跟上来了,“喝口水吧”,爸爸递给我一条毛巾和一瓶矿泉水。我喝了一口水,身体倚在台阶旁边的石柱子上。向上看去,人流在蜿蜒中向前涌去。“山路怎么都是曲曲折折的呢?直上直下多方便啊!”我嘴里嘟囔着,拖着两条如灌了铅的`腿,一步又一步,在爸爸的鼓励和督促下,最终登到了山顶,汗如雨注。没想到到达山顶,先前的抱怨、疲累都一扫而光,我反倒觉得出过汗的感觉倍儿爽,别提多高兴了。我蹦蹦跳跳起来,仰天大喊:“我们上来了!”下山的时候,我跟爸爸是坐缆车下来的。

后来回忆起自己登泰山来,记住更多的是上山的内容,而下山的记忆几乎是空白。我又想起那盘旋而上的山路了。那绵延的山路不也跟人生之路一样吗?人生不就像爬山吗?每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你不得不停下或放慢前行的脚步,有时还要改变前行的方向,就像绕路上山。我想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而像坐缆车一样的人生总是少了一些精彩,也缺了一些感悟吧。

绕路而行的确给了我人生的启迪。不光登山是这样,我们的生活有时也需要绕路而行。一道数学题不会了,去研究一些与这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跟好朋友吵嘴了,等他消气的时候再去解释;妈妈不让看电视,可通过努力学习换取定时观看……这样想来,人生并不都是直上直下的快车道,我们需要一次一次绕路而行。绕路不是懦弱,不是消极,而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一种积极。山虽然没有嘴,但它可以诉说哲理,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了。这一次登山,让我完成了与山的一次交流,我也从山那里得到了很多。

篇14:寒夜偶得作文

寒夜偶得作文

题记:每一次我想你,全世界每一处都是你,夜空下的雪花,每朵都是你的泪滴,好想你瞬间就在眼前,好想让你回到我身边,这无力的超能力,也没有办法挽回你。

晶莹的雪花悠悠地从天空中飘落,渲染成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一切都是这般寂静。她们仿佛从不属于这人世间,任烟尘飘飞,依然不曾染上分毫。就好像天使遗落在人间的白羽,人鱼掉落在凡尘的眼泪,是那么纯洁,那么美好,可是也那么短暂。柳叶还是无声无息地凋零了,只有那光秃秃的柳枝和着雪花与寒风微微荡漾着,她轻点着水面,如丝般的忧伤随涟漪一圈圈散去。所有都被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我看不清其中到底夹杂着多少人的悲伤,只知道这日复一日的模糊,日复一日的迷茫。窗外的.世界是寂静的,几乎没有一点声音,所以这个夜晚也是寂静的,而只有在这种寂静的夜晚,我才会想许多许多,曾经的回忆,他们的笑容,自己的悲伤……记忆里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雪花不知不觉的悄然而止,没有任何预兆。雪是什么?我突然这样问自己。答案仅仅是她容不得一分一毫的污秽。感情是什么?我知道的依然只是她的脆弱、她的不堪一击还有她的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有的时候我会想,要是我能变成一朵雪花,或者一尾鱼就好。雪有着她的高傲,她从来不容任何人染指,宁可弃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接受人们的温暖。

而鱼呢?她从来都未曾离开过深海,不是因为她放不下,而是因为深海是她的生命啊,虽然鱼生来只有7秒钟的记忆,可是她对于深海的依赖,早已经成为了习惯,改不掉了……我似乎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很好的闺蜜问我这样的一句话:你认为我是你的什么?当时的我还傻傻地问她说,你突然问这个干什么?并且一直都没有回答她。可是现在,我觉得我真的做错了,我要向她弥补一句回答:你是空气,我离不开你,就像鱼,从来不曾离开深海一样……夜已经深了,窗外还响起雪花飘落地面的声音。

我想,我该睡了……

篇15:偶得闲趣散文随笔

偶得闲趣散文随笔

不知何时,家里竟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蛐蛐。可是为何,它不待在草丛里,不待在田野中?真如《诗经》所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清风半夜鸣蝉,蛐蛐的叫声却不似蝉鸣般聒噪与单调,它将我的思绪不断拉长,任其飘飞到了童年,我不由得想起儿时的'夜生活,想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而此刻,书香绕灯,耳畔虫鸣,这一派田园风情,却出现在了钢筋水泥之中。赶出家门,还是来之则安?也罢,不管结局如何,先独享了这一刻的悠远宁静和阵阵清秋的鸣寒声。

是啊,蟋蟀声里秋味浓,天凉,夜静,书香,伴着秋风,和着虫鸣,读着美文,品着香茗,此情此景夫复何求。此夜,这偶来的歌声为我的闲情助兴,平白多了一个雅致的良宵。

次日,与先生提起这段闲情逸致,他竟打趣:“要不要我们把它养起来,以供你读书追忆之乐。”蟋蟀终于落入了眼底,我在想,这小小的身躯,究竟是如何穿透黑夜,爆发出那样强劲的嘹亮来。儿子虽能叫出它的名字,但表现得并无留恋,只看了一眼就匆匆离开了。小女儿却天生一副胆怯、要退避三舍的样子。看来这里绝非它的久留之地,我虽心存感念,也只有轻轻将它请到门外。关上房门,回头看到对着电脑、在游戏中激战正酣的儿子,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惶惑,现在的童年真的比“挑促织”更有趣味吗?

篇16:假日偶得散文

假日偶得散文

一阵鸡鸣鹅叫,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吃完饭,踢掉硬底皮鞋,换上松软轻便的球鞋,向田头走去。

走在斗折蛇行的乡间小路上,远离吵杂的市场,远离高大的水泥建筑,呼吸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满眼绿意扑面而来。好似在世外桃源里郊游一般,好不畅快,好不惬意!远处的麦田好像羞怯的新娘蒙上了一层轻纱,露珠在路边野花上闪烁着,翻滚着。我不禁欢呼雀跃起来。久违了,我可爱的土地!

劳动开始了,我的任务是将一个个棉花苗钵放入父亲打好的塘中。刚跑两趟,自己虽有些发喘,还笑着说是“减肥运动”,或在“劳动再教育”。

太阳渐渐上来,我只觉得手中放苗的盆越来越沉,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落下来,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可看大家忙碌的身影,我也不好意思停下来,可不能因为我而耽误了农活。我只好咬牙坚持着,也深深地体会到父辈们劳动的艰辛。

看着一行行棉苗,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一颗颗棉苗,离开温暖的苗床,在微风中舒展着稚嫩的叶片,去经受风雨的考验,接受大自然的挑选,与命运抗争。这不只是棉苗,也是农人们的希望啊……”

我正想着,身后传来父亲的吼声:“你看你是怎么干的'?”说完,蹲下身,把一颗颗棉苗重新扶正,一边说:“根要实,苗要正,哪能投机取巧?”

一不留神,我把棉苗放歪了,这下我满脸通红,赶紧专心自己手中的活。

是啊,对于农人来说,每一棵苗都不能投机取巧,每一棵苗都要精心呵护,每一棵苗都浸透了他们的心血。我的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每一个家庭一份满满的希望,每一个学生,我都有责任帮助他们,精心地呵护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怀中盆里那一棵棵棉苗。

这天,虽然我干得筋疲力尽,但我却很兴奋,因为我的思想在劳动中得到了洗礼,我看着微风中轻轻颤动的棉苗笑了。

篇17:诵《金刚经》偶得

诵《金刚经》偶得

《金刚经》为什么说,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中,每天用三条恒河沙子数那么多的身命布施,或于无量阿僧祗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或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聚持用布施,其福德皆无不如听闻读诵演说《金刚经》?为什么说诵持《金刚经》仅仅一四句偈,其福德就超过前者百倍、百千万亿倍、乃至一切不能比拟的倍数?

这是《金刚经》在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吗?非也!这是毫不夸张的真实语、不诳语!为什么呢?答案仍在《金刚经》中:“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是说,如果认为福德是实有其性的,而著相修行,那福德就落于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之中,纵多有限,终归梦幻;若能了知福德即非福德性,福德本无,万法本空(自然包括一切因缘及空亦空),如赵州茶、云门饼、老僧鼻孔、狗子佛性,一般皆无,而修善法,所谓善法,亦非善法,那福德之“多”,就超越了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成为绝对的“多”,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无穷大的“多”。绝对的“多”与相对的多相比,结果如何呢!结果是超绝了一切夸张和比较:前者永远是后者的无穷倍,两者无法相比例,是真正的无比。

这就是“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的道理。所以佛法称为“法力无边”、“无量福田”没有丝毫的夸张。而无量福田、无量光寿、无上遍正觉、真如、自性、如来藏、毕竟空、缘起性空、无、法身、般若、涅槃等等,指的是一回事,即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一切具足,是个绝对的无穷大的大福德藏、大功德藏、大能量藏、大法力藏、大神通藏、大智慧藏、大解脱大自在大极乐藏,《金刚经》揭示了这一真理,受持读诵《金刚经》,当然必定会感得此自性之果,这是因果律之必然。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云何名自力

禅宗特强调自力,那么云何名自力?依《金刚经》义,就是“如来说自力者,即非自力,是名自力”。可见这个“自力”,并非世情俗见习以为常、以讹传讹的与“他力”、“佛力”相对待的一己之力、个人之力,而是超绝自他生佛相对待的自性自觉之力。这是绝对之力,生佛不二之力。

强调“自力”修行,也决非世情俗见所讹传的就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恰恰相反,强调“自力”,因为最符合十方三世诸佛本怀,最相应于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本来面目,故而得到的加持力是最大的、无可比拟的,是一切世俗情见所执著之自他相对、我法纷然的所谓“他力加持”、“佛力加持”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道理,与《金刚经》所说福德大小多寡之理是一致的。而诸佛如来称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也正因他们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化身、法的化身,他们又怎么会不加持禅门正见弟子呢? 得不到加持的只怕是那些执著世情俗见的人,以与真理不相应故。对于打着佛法旗号而大肆兜售“西北酆都”之恶法(柏林寺格应大师偈:“……众人们,齐抄近, 西北酆都往里进。光明大道无人走,遍地小道人抄近。”见《禅》第三期《格应大师》),倒垃圾、泼脏水、下蛊毒者,诸佛如来必以加持力打扫灭除之,普贤菩萨行愿曰:“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外,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是世尊反复强调如来大力加持并授记于诵持者,何况悦乐佛心、自力参究的禅门弟子呢。

云何名次第

修行悟道,有无次第?依《金刚经》义,应当说:“若次第实有者,如来不说次第,以次第无故,如来说名为次第。次第者,即非次第,是名次第。”

譬如射击训练,有哪个教练会教运动员从一环打起,打不中一环不许打二环,打不中二环莫想打三环,四五六七、八九十环,亦复如是,前环不中,甭打后环?天下有这种花丽狐哨、瞎耽误功夫的教练么?不难想见,所有的教练都是从一开始就告诉运动员说:“射击的目标是十环,切莫退而求次!必须从一开始就瞄准十环,心、身、手、眼,必须念念与十环相应,这样的一朝一日,你才能‘砰”的一声,亲身体验射中十环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学佛参禅之道也是如此,一地十地、初重牢关,无非是虚梦中阶梯,何曾实有?犹如一环十环,貌似射击之次第,实乃激发兴趣、检点功夫,虚设方便罢了。所以祖师们从来都是教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拓展阅读:《金刚经》大义

说起《金刚经》,就一定要知道还有那浩瀚的,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的宣讲经过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时间,前后在四个地方,分了十六会进行。这段时间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佛陀的二转*轮时期。“般若”被喻为佛教的三乘之母,是佛教里成就无上佛果的独特智慧。《金刚经》便是取自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金刚经》在我国共有六种汉译本,这些译者分别是姚秦的鸠摩罗什法师、元魏的菩提流支法师、陈朝的真谛法师、随朝的笈多法师、唐朝的玄奘法师和唐朝的义净法师这六位三藏法师。如今流通最广的,也就是大家经常念诵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因为他的翻译,行文优美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被广大信众所喜爱。

《金刚经》的全称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还加有“能断”两个字,用来比喻般若的坚韧锋利,势不可挡。而“金刚”两个字则比喻般若的坚固永恒,和完美至极。

整部《金刚经》是在慧命须菩提尊者和释迦牟尼佛的问答对白中展开的。我经过这些年的研读,发现《金刚经》的义理主要是围绕着两条线索而逐层展开的。第一条,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对须菩提所提问题的直接正面回答,也就是菩萨的用心和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二条线索是从侧面分析,我们和菩萨、和佛存在着差距,原因何在。

我们先说这第一条线索,既然是对问题的回答,那就让我们先温习一下,须菩提尊者到底在一开始问了什么,这很重要。须菩提问的意思是这样的,因为他看到,诸佛如来非常重视,也经常赞叹所有的菩萨们,所以,他现在要代表所有声闻缘觉乘的修行人,包括凡夫的修行人,请求佛陀进一步详细开示,菩萨的用心和行持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这也就是经中所言,“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个核心问题和对它的回答就是整部《金刚经》的灵魂所在。这个问题前后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在第二分和第十七分中。

紧接着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在第三分和第四分中立刻就给予了明确而简捷的答复。第三分中佛是这样回答的,“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无量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在第四分又是这样回答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我们看,第三分和第四分的这两种方式的回答,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意思。第三分先说菩萨发起度众生的无量善行,再说他们无众生实度的不住于相;第四分则是先说菩萨的不住于相,再说他们同时会行布施等一切善法。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不住相和行度众生的善法这两大要素的同时具备,是菩萨心和菩萨行的根本特征。换而言之,也只有菩萨才能够做到,既消灭了一切妄念有相,身口意不再发起任何妄想妄行;同时,他又不会懈怠,而表现出孜孜不倦、马不停蹄地为度众生而做着种种善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菩萨的这个特点,我们来把菩萨和其他的修行人之间做一个简要的对比。先说凡夫修行者,虽然也在遮止恶行,努力地做着各种善法,但是他们并没有通达无我真义,所以,不论他们是为了得福报,为了高兴,还是为了成佛,他们刹那刹那的起心动念都还没有摆脱受妄念的支配,都还属于有为法中的修行。

再看声闻缘觉乘中那些悟了道的圣人,他们通过定慧的修持,证悟了空性,也就是心不住相的另一种说法。但他们了解的空性并不彻底,也只是刚刚好把三界六道、这凡夫生命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精神和物质现象空掉了,所以,他们可以不来这里投胎了。他们是佛法的受益者,但路还远远没有走完。要知道,小学毕了业和真正考上博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同样,出离了六道轮回,和最后的真正成佛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总之,他们是初步地达到了不住相的境界,但却没有发起度众生的善行。可见,还是只有菩萨才会既不住于一切相,又全力以赴地为度众生而做着一切善法。

除了第三分和第四分,在后面的经文中,佛也重复做了几次回答。在第十分中有:“须菩提,诸菩萨摩阿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第十四分中有:“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生无所住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心不住色布施。”“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在第二十三分中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围绕着本经两次提出的“菩萨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作的正面回答。不难看出,菩萨以通达无我真义在积极地做着红尘中的度生事业,这便是菩萨心灵的真实写照。

那么,一开始我们说到《金刚经》还有第二条线索,那就是,我们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堪称佛子,直接成佛,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第五分中有很关键的这样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可不要小看这一句话呀,这里说的可是见真如来啊!也就是说的真实意义上的成佛啊!那反过来说,如果修不到成佛,那就一定是因为没有见诸相非相,或者是虽然非了相,但非得不够彻底。《金刚经》下来的内容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讲这个道理。从第五分到第十分,对我们用全部身心皈依的佛法僧三宝进行了逐次破解。第五分有“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破的我们意识中的佛的圆满身相。第六分中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第七分中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第八分中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三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的佛法那固有的法相。下来的第九分是破除了声闻乘中,从须陀洹到阿罗汉的各个圣贤果位的实有存在;第十分是破除了大乘中菩萨果位的实有存在。这两分都是在破除我们以为实有的僧宝相。至此,由佛法僧三宝构建的圣教体系被驳斥一空。可见,不论是凡是圣,只要有一相留存在心中, 都无法得见真如来啊!所以,在这条菩提道上,先依法而行,最后离法所见,方是真见啊! 正所谓,无驻足处且驻足,方能得到般若妙趣的真传啊!

总的来说,《金刚经》中的否定词语出现了百余次之多,不是“非”字,就是“无”字、“不”字和“否”字。还有“佛说何物,即非何物,是名为何物”,这样结构的句子共出现了二十多次,也都是围绕着“诸相非相”这个总的原理而展开的例证说明,而这些非相的假名,则只是佛菩萨们自在游戏于凡夫水月坛场之中的方便罢了。《金刚经》的高妙之处便在于不以高法而自居,任何虚虚实实,有有无无的道理,甚至包括佛法真理的本身,在这里也都没有了落脚之处,所以才得以深谙三世诸佛那不可思议的深远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刚经》义理的两条主要线索。第一个是正面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菩萨是怎样用心、生心和修行的;第二个是从侧面说,如果不能像菩萨一样心不住相而行一切救度众生的善法,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将破相进行到底,没有将最后的空相也破掉,所以罗汉们就不能够天大地大地行动起来,就不能证得十方圆满清净的无余涅槃。

我希望通过对《金刚经》脉络的梳理,能让我们对《金刚经》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愿我与在座的大家在《金刚经》智慧的加持下,早日共登无余涅槃的彼岸。

篇18:教学偶得教学反思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

1、加强形近字的教学。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引出与之形近的字组词并听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对于减轻学生的错别字,给其树立学习的信心有极好的推动作用。

2、听写三步走。在学完新课后,听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更加牢固,听写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字词的听写中,我分三步走:第一步,生字上完后马上听写,这主要是考学生的记忆力;第二步,是学生在家写完生字之后让家长听写,这次的听写是检验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对老师的配合程度;第三步,是最后一次听写,这次的听写要求全班95%的同学听写都要达到95分以上。

二、善于利用课文的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1、利用句式模仿说话。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好的范文,教师就要善于利用课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积累语言。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第六自然段中“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对于如此优美的语句我便让学生模仿说话:春风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因为有了课文中的句式,同学们的思维便很容易的打开了:春风还吹来了燕子,吹红了桃花,吹开了孩子们欢快的笑脸等等优美的句子,在第一次习作《我的建议》中,很多同学的作文中都用上了那些优美的句子,为作文增色不少。

2、为问话加提示语。在课文《第一朵杏花》中,有一节是竺可桢爷爷和孩子的对话。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给对话加上提示语,例如:孩子激动的喊:“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奇怪的问:“什么事情啊?”孩子高兴的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的说:“什么时候?”孩子激动的说:“刚才”……这样给问话加上了提示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水到渠成。

篇19:读《金刚经》偶得

读《金刚经》偶得

《金刚经》为什么说,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中,每天用三条恒河沙子数那么多的身命布施,或于无量阿僧祗劫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或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聚持用布施,其福德皆无不如听闻读诵演说《金刚经》?为什么说诵持《金刚经》仅仅一四句偈,其福德就超过前者百倍、百千万亿倍、乃至一切不能比拟的倍数?

这是《金刚经》在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吗?非也!这是毫不夸张的真实语、不诳语!为什么呢?答案仍在《金刚经》中:“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是说,如果认为福德是实有其性的,而著相修行,那福德就落于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之中,纵多有限,终归梦幻;若能了知福德即非福德性,福德本无,万法本空(自然包括一切因缘及空亦空),如赵州茶、云门饼、老僧鼻孔、狗子佛性,一般皆无,而修善法,所谓善法,亦非善法,那福德之“多”,就超越了多少相对的二元对立,成为绝对的“多”,不可思议,无量无边无穷大的“多”。绝对的“多”与相对的多相比,结果如何呢!结果是超绝了一切夸张和比较:前者永远是后者的无穷倍,两者无法相比例,是真正的无比。

这就是“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的道理。所以佛法称为“法力无边”、“无量福田”没有丝毫的夸张。而无量福田、无量光寿、无上遍正觉、真如、自性、如来藏、毕竟空、缘起性空、无、法身、般若、涅槃等等,指的是一回事,即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一切具足,是个绝对的无穷大的大福德藏、大功德藏、大能量藏、大法力藏、大神通藏、大智慧藏、大解脱大自在大极乐藏,《金刚经》揭示了这一真理,受持读诵《金刚经》,当然必定会感得此自性之果,这是因果律之必然。所以《金刚经》说:“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云何名自力

禅宗特强调自力,那么云何名自力?依《金刚经》义,就是“如来说自力者,即非自力,是名自力”。可见这个“自力”,并非世情俗见习以为常、以讹传讹的与“他力”、“佛力”相对待的一己之力、个人之力,而是超绝自他生佛相对待的自性自觉之力。这是绝对之力,生佛不二之力。

强调“自力”修行,也决非世情俗见所讹传的就得不到佛菩萨的加持。恰恰相反,强调“自力”,因为最符合十方三世诸佛本怀,最相应于宇宙人生的究竟真理、本来面目,故而得到的加持力是最大的、无可比拟的,是一切世俗情见所执著之自他相对、我法纷然的所谓“他力加持”、“佛力加持”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道理,与《金刚经》所说福德大小多寡之理是一致的。而诸佛如来称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也正因他们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化身、法的化身,他们又怎么会不加持禅门正见弟子呢? 得不到加持的只怕是那些执著世情俗见的人,以与真理不相应故。对于打着佛法旗号而大肆兜售“西北酆都”之恶法(柏林寺格应大师偈:“……众人们,齐抄近, 西北酆都往里进。光明大道无人走,遍地小道人抄近。”见《禅》第三期《格应大师》),倒垃圾、泼脏水、下蛊毒者,诸佛如来必以加持力打扫灭除之,普贤菩萨行愿曰:“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金刚经》云:“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如来悉知悉见。”“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外,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这是世尊反复强调如来大力加持并授记于诵持者,何况悦乐佛心、自力参究的禅门弟子呢。

云何名次第

修行悟道,有无次第?依《金刚经》义,应当说:“若次第实有者,如来不说次第,以次第无故,如来说名为次第。次第者,即非次第,是名次第。”

譬如射击训练,有哪个教练会教运动员从一环打起,打不中一环不许打二环,打不中二环莫想打三环,四五六七、八九十环,亦复如是,前环不中,甭打后环?天下有这种花丽狐哨、瞎耽误功夫的教练么?不难想见,所有的教练都是从一开始就告诉运动员说:“射击的目标是十环,切莫退而求次!必须从一开始就瞄准十环,心、身、手、眼,必须念念与十环相应,这样的一朝一日,你才能‘砰”的一声,亲身体验射中十环的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学佛参禅之道也是如此,一地十地、初重牢关,无非是虚梦中阶梯,何曾实有?犹如一环十环,貌似射击之次第,实乃激发兴趣、检点功夫,虚设方便罢了。所以祖师们从来都是教人“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拓展阅读:如何运用《金刚经》于生活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研究《金刚经》中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上面我已经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逐渐在心中占了重要地位,可是好多年来,我总觉得这个观念对人类没有好处。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虚妄不真,没有永久性的存在和价值,那么人为什么要努力、要奋斗、要争取上进呢?不但生活变成了没有意义,而且人类也不会有进步。

真如本性的显现

那天,我突然发现,我的问题不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的问题是没有将接下去佛说的两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连起来一同思维或观想。因此,我一直将重心放在“虚妄”、“不真实”、空无所有的“空”上,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和我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个性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次的突破,不但明白必须将此四句连在一起,不能断章取义,而且在理论上统一了“虚妄”和“真实”的矛盾。

为使各位更容易明白我的思路,我想先讲一讲我对了解“则见如来”的意义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关键。而后谈一谈这次突破前与突破后思想上的区别。

各位,要真真得到佛法的受用,一定要您自己亲身体悟,所以闻了要思,思了要修,我今天贡献给各位的,只能说是一个引子。

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听人讲,如来即是佛,是佛的一种名号。所以初读《金刚经》的时候,我把“则见如来”解释成“就看见佛了”。后来看大德们的注解及懂得一些梵文之后,方才晓得这种解释并不确当。

“如来”是印度梵文 tathagata 的中文译名。tatha 是清净不动的本性。中国古代的译经大德找不出一个中国字可以完全和tatha的意义相同,很善巧的选用了一个“如”字,所以这清净不动本性也叫真如。agata 是来去的来。所以,“如来”的意义是说佛从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中所显现出来的一切功德,将这名词用来代表佛的性德,所以也可以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佛。

这样一来,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则见如来”并不是用肉眼看见佛,而是显现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则见如来”的“见”字,读作“现”,其意义也是显现的现。

什么叫做清净不动呢?《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是清净不动的描写。换句话说,在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没有相对比较或对待的观念。

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觉到的一切相对比较的物质和观念,都是虚妄的;但如果我们了悟了这一切都是虚妄,不加执着,我们的清净不动的真如本性,即时显现;这清净不动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恒久长在的,如果用人的言语来表达,它是真实的。所以,这四句要一气呵成。

有了理论上的建立,各位就不难看出我在突破前和突破后的区别。

虚妄、真实都是假名

简单的讲,在突破前我心中是充满着虚妄和真实的矛盾,突破后,是虚妄与真实的统一。

在突破前,虚妄和真实是对立的。是虚妄即非真实,是真实即非虚妄。在突破后,了解“虚妄”“真实”都是人定的名词。虚妄即是真实,因为万法(虚妄)都是本性(真实)的显现;真实即是虚妄,因为自性(真实)能生万法(虚妄)。

在突破前,以“我”为中心,以“希望”为心的形态。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的心就希望这些都是虚妄;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的心就产生贪恋,而希望这些都是真实。

在突破后,仍以“我”为中心。如果我生病,我有不如意事,我不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些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所以都是真实的,我一切承当。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忍辱。如果我得意、我满意,我欢喜这些,我明白这一切也都是我清净不动的本性中显现出来的因因果果,它们是不真实的,虚妄的,我不再贪恋。在佛法的术语中,就叫持戒。

我不再烦心这是虚妄呢?还是真实呢?我只依照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如所教住”。住什么“所教”呢?“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在佛法的术语中,就是智慧或般若,“行于布施”即是修福。

各位,我这第二次的突破,还只能说是在理论上的深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自如?还在尝试中,自知所差尚远,也不及前半篇向各位介绍的转变习气来得切实可行。总之,我和各位一样,虽都已经上了渡生死大海的船,但还在学习如何划船,还在摸索方向。几次的突破,只能说方向正确了一些,划船的技术纯熟了一些,但尚待努力精进,还希望各位多多给我指导启发。

篇20: 访友偶得经典散文

访友偶得经典散文

叶是我同事的好友,偶尔来单位小坐,记忆中的她虽然相貌平平,但文静、秀气、颇具淑女味,然而,那天去她的单位做一项血型调查,无意间叶的一席话,却让多年从事献血工作的我,不得不对她另眼相看,因为叶的心里想的完全是许多人不去多想的问题。

“第一次明白血液可以救人,是在上中专的时候,那时候正值省城兰州推行义务献血制度,学校号召大家献血,我也没多考虑,就报名献了200毫升鲜血,之后又去上课,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我的精力很充沛。当时周围的许多同学都认为我不可思议,甚至连最要好的朋友都不理解我,但我知道,我是对的”。她非常自信地说了这些话,就像她在以后的岁月里要求无偿献血一样,内心仍充满着自信,每一次献血她都不告诉任何人,包括父母、老师和朋友,因为她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至今她的母亲和认识她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件事。她没有父亲,母亲身体也不好,从未献过血,所以对献血有种莫名的恐惧和担心,她把这个秘密埋藏在心里,是不想让多病的母亲再为她操心。叶说了许多关于献血的想法,显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鲜血是最纯洁的东西,如果用血来换钱,那什么都可以用钱买了,献血这种行为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那时候自己比较年轻,热情又高,不知怎么的,就觉得应该去无偿献血,因为这是一个成年人的义务,就像服兵役、纳税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没必要让别人知道。”

叶是一个很容易动感情的人,他说自己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有人处于无助的境地,她感到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才能心安理得,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正是她这种善良的本性,才促使她献出自己的鲜血。也就是在那天,叶无意中告诉我,她已经献血4400毫升了,并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荣誉证书了,我打心眼里为叶高兴。

“可是……现在我可能不能献血了,去年查出得了甲亢,一直在服药,失去了献血的资格”她显得很遗憾。“但是,我一直鼓励先生每隔半年就去无偿献血,他在北京,街头常有采血车,很方便的。”

叶还志愿捐献骨髓,现在叫捐献造血干细胞。

提起这件事,要追溯到她在北京读职大的时候,有一次,她寝室的同学去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看一个朋友,回来后很伤感地讲了许多白血病患者的故事,叶还未听完就已泪流满面,后来她还专程去了儿童医院,亲眼目睹了那些因化疗掉光了头发,骨瘦如柴的白血病患儿,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内心都不能平静,总想为他们做点事。恰好那一年她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最有效方法,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去红十字会报了名,并做了骨髓(造血干细胞)登记和检测,这意味着,一旦有病人和她的骨髓配型相合,她将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去挽救或延续一个生命,虽然这种比率只是十万到二十万分之一。

“我听说抽骨髓会非常疼,我心里也挺怕的,但如果到时候真的有人需要,我想不管多疼我也会献,毕竟救人一命,不过,也许一辈子也献不了,比率太小了,但我迈出这一步,我对自己很满意。”

我告诉她,现在已经不用抽骨髓了,改为捐献造血干细胞了,和采血差不多。只是提前要服用动员剂,释放骨髓中的干细胞到外周血中,再由专用的血细胞分离机收集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今非昔比,现在的医疗技术发展,早已不像过去捐献骨髓那样痛苦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很平常,就像献血一样。

她听了,格外释然,很开心地笑了。

同时,叶和她的先生都同意死后捐献角膜,为此她们跑了京城的好几家大医院,得知在同仁医院眼库办理这项手续,她说:“我和先生讲好了,等下次我去北京休假,就一同去填写《死后捐献角膜志愿书》”,“我和先生都有点近视,所以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盲人该有多痛苦,既然有人通过这片角膜可以重建光明,而我的一部分也可以再生,这样好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甚至我都想过,我死之后,凡是身上能用的,就都让别人去用吧!”

叶说这些话的时候,轻松而自然,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轻松而自然地去对待这些问题。正是因为叶的心里时时记挂着别人,才使她摒弃了许多世俗和不科学的“理论”,以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弥补着他人心里的缺憾和不足。

叶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但正是通过她这种看似平常而轻松的一面,让我认识到她不平常的一面。在同龄人中间,叶让我感动,更让我钦佩,她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篇21:偶得感言美文

偶得感言美文

今天早晨,我到“紫琅春”早茶店吃面。

刚吃到一半,不知收银员有啥事,有求于对方,在嘈杂的环境里,她对服务员小姑娘苦口婆心地说:你就算做桩好事, 好人有好报嘛!

谁知对方不买账说:算了吧, 什么好人有好报! 这都是骗人的鬼话, 我才不相信呢! 我看到的坏人总是吃香喝辣,越过越滋润, 好人却受苦受累,日子越过越惨!

我当时只顾用膳, 先前也不知道这话的起因是什么,但她的见解,却“语惊四座”,更让我不敢苟同,十分愕然和大跌眼镜。

至于好人是否一定有好报,我没有研究论证,但做好人应该是社会的基本公识。

做好人仅仅为了求好报,似乎也失去了好人的道德高地,往往容易陷入因果报应宿命论的窠臼,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我与她素味生平,没有讨论的必要, 但这种认识上的片面与偏执,并非始于今日,也并非存在于一个人、两个人的头脑,可以说很有代表性,这不免让我十分担忧。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总调侃 “好人做不得,越做越伤德”,“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以做好人为荣,不以做坏事为耻。是非颠倒,黑白不分,那么社会岂不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坏人横行、人们的荣辱观、价值观一下子倒退几十年?

无独有偶,我一次路上遇到昔日的同事时,在谈到人生的成功与否,她竟然讥笑我太厚道,太老实,不坏!所以容易吃亏!真让我哑然失笑,其实做人就要奉公守法、本本份份,我要的就是这个评介和效果!

我从小就接受的就是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传统美德的教育,从来没有奢望离经叛道,投机取巧,通过歪门邪道、升官发财!

我不认为同事对我有任何贬低,相反,我觉得很荣幸。

篇22:罗兰:人生偶得

罗兰:人生偶得

乐观・宁静・豁达

快乐虽然是情感上的享受,却是非要用理智去追求不可的。

快乐是要花代价的。要求得快乐,必须先磨练自己的耐性,先付出艰苦和等待。我们必须先播下种子,去漫漫灌溉,用不求收获的、理智的心情去等待快乐的果实。不要为那埋在泥土里,看不见的遥远地希望而觉得不耐烦。许多人等不及真正的快乐,而把快乐的种子吃掉。更有许多人把表面上美丽的事物当做快乐,因而尝到了苦果。

你要尝到成功的快乐,必先付勤劳与努力的代价,你要尝到交朋友的快乐,必先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你要尝到恋爱的快乐,必先学会怎样不滥用爱情和牺牲自己。一切快乐都要先下耕耘的苦功,然后才可望收获。

无论从事任何学问和事业,最好先把成败得失的念头抛开。把自己所从事的学问和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眼界宽宏,胸襟豁达,一切苦恼紧张自然就可以减少,成功的可能性反而增加了。

当你胸中有广大的世界,对眼前狭小生活圈子中的恩怨,自然就不想去计较了。

女了使人生不至真的幻灭而成为冷寂的虚空,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故意不去看破的执迷;这就是认真。为了使自己不至掉入人间苦乐的幻景中而不能自拔,我们更一定要有随时退出局外,做一个旁观者的清醒;这就是豁达。

勇气・信心

人人都有软弱的时候,只看他有没有方法使自己平安地渡过这阵心绪上的低潮。假如你有力量,够坚强,就会发现总有峰回路转的一天。

当你没想门外是寒冷可怕的世界时,你还应该开门出去看看,是否真的如此。

如果你有信心,你对前途就不犹豫了。如果你有勇气,你就不怕前途是否有困难或危险了。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迷蒙一片,辨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一步向前走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你都能把下一步路看得清楚一点。“往前走,别站在远远的地方观望!”你就可以找到你的方向。

当危险紧张的事故环绕着的时候,紧张慌乱是没有用的。而最要紧的是镇静和坚强。当你在心理上有最坏的准备时,眼前的一切就都没有什么值得畏惧的了。

知足

我们生活在没有变故的日子里,不觉得一切顺利进行是多么可贵,和多么值得我们欣慰和感谢。日常生活只要能按部就班,没有差错,不生枝节,那就已经是置身在幸福之中了!一些不必要的闲愁只是由于自己没有感觉到顺境平淡生活的可贵而已。

幸运背后总是靠自身地努力在支持着的。一旦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

篇23:赏菊偶得五年级作文

赏菊偶得五年级作文

十月的无锡,秋风吹拂,惠山脚下,菊花怒放,游人如织。

我和家人来到锡惠公园观菊展。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今日终于能一睹芳容了。一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盆盆,一簇簇盎然怒放的菊花,她们被园艺师的巧手摆放出种种惊艳的姿态,正迎着秋风争奇斗艳:我时而陶醉于天鹅菊的纯洁,一条直冲云霄的.火龙又飘然而至;时而还在领略二龙戏珠的栩栩如生,孔雀开屏的惊艳又让我赞叹不绝……她们万紫千红,千姿百态,令我如痴如醉。白的如寒霜初降,冰清玉洁,耀眼而朴实;紫红的黑菊浓艳无比,黝黑的色彩给她们抹上了神秘的面容,宛如穿了一件时髦的晚礼服;灿烂的粉菊天生丽质,清雅的碧菊玲珑剔透,真是鲜艳夺目……

菊花前,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爷爷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我好奇地问:“爷爷,这些菊花您都认识吗?”“当然。”他指着一盆怒放的菊花对我说:“小朋友你瞧这一朵,它的名字叫大理菊,是墨西哥的国花,花朵硕大,花期长,色彩缤纷,有人形容它‘红晕晕犹如贵妃醉酒,白莹莹犹如仙女披纱,黄灿灿犹如嫦娥舞袖呢!”我听得入了迷:“老爷爷,想不到您知道的这么多呀!”“哈哈,我不光了解这种菊花,这里所有的花草树木我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呢!我退休在家闲着就种种花草,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还和小区里同龄的人一起分享!”爷爷笑着说。“你们老年人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拜访完老爷爷,我穿过幽静的园林,踏上布满青苔的台阶,来到二泉对面的茶馆,只见茶馆里门庭若市,人们悠闲地品着二泉香茗,与亲朋好友交谈甚欢。一阵微风吹过,时不时传来音乐爱好者嘹亮的歌声,夹杂着缕缕幽香,此情,此景令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我不禁感慨道:人们的生活真是幸福啊!工作之余来这儿喝茶聊天,赏菊听琴,生活真是越来越有滋味呀!

抢红包小学生作文

偶得初一作文

经典八年级生学生评语

我的寒假我做主之台球大战作文700字

狼子野心五年级作文

八年级上期末评语

妙手偶得的词语词义

生活的酸甜苦辣-叙事作文800字

善良阅读答案

见义勇为的词语词义

寒假偶得作文
《寒假偶得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寒假偶得作文(共23篇)】相关文章:

高中生演讲稿2022-07-11

高中生的安全演讲稿2022-10-02

物理教学中后进生转化偶得论文2022-05-08

一本书高中生演讲稿2023-08-26

教学偶得 :激励与惩罚2023-12-02

高中生吸引人的演讲稿2022-12-14

高中生感恩节演讲稿2023-09-16

现代文阅读《白杨礼赞》附答案2023-08-09

写初中生活的酸甜苦辣作文600字2022-05-08

回去了这几天作文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