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民的作文

时间:2022-04-30 13:13:01 更多作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雅酱”为你分享12篇“关于牧民的作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关于牧民的作文

篇1:关于牧民的作文

我的家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这里不算富饶,也不算先进,但这里有天堂一样的草原。

草原上长着不同种类的草,高矮不一的灌木丛,就是没有高大的乔木。因为草原的土层很薄。乔木是直根,无法生长。所以在草原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挡住你的视线,你可以一直看到天边。

清晨,太阳从东边升起,照亮了美丽的牧场。这时正在挤奶的人们会起身打开圈门,赶着畜群放牧。人们还会把圈里的牛粪便收集起来晾干做为燃料。

当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人们不会回家,掏出准备好的肉干、奶干。边看管畜群边吃。这时候,正在吃草的也会偶尔发出一两声“咕噜”仿佛在说“真好吃!真好吃”。

太阳渐渐西斜,这个球体现在变成了红色,它把其它东西都变成了和它相近的颜色。它把一丛丛灌木变成了一朵朵红色的火焰;它把草地变成了铺满金子的路;它把牛群变成了一群披着火红色铠甲的武士;它把羊群变成了一朵朵金色的云。美丽的天鹅,也被太阳换上了金色的舞裙,就像一群舞蹈演员,在天空中飞舞。

当那红色的球体――太阳已落下了地平线时,畜群归圈了,开始反刍胃里的食物。而忙了一天的人们仍不能休息,他们还要准备明天放牧时需要的物品。

夜深了,畜群入睡了,但人们还要看守畜群。深夜,看起来静悄悄的,但在夜幕的掩护下,上演着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斗争。

这就是草原牧民的生活,单调而日复一日。这也是我美丽的家乡。

篇2:关于牧民的作文

今天,我当了一回牧民,去喂奶山羊、做羊奶皂、做羊奶酪。

一进养养的场地,这里的叔叔说用鞋去沾一下消毒水,每个人都去沾水。我们便进去了,右面有六个小木屋,我问叔叔这个小木屋里有什么羊,叔叔说:“这些木屋里是胡羊,胡羊以前都是直接去杀的,所以人一来它们躲在一起。”好残忍啊!“今天我们不是参观胡羊,是参观山羊。”叔叔接着说。到了奶山羊的圈子,我们每人拿着一筐胡萝卜和草去给奶山羊吃。我用力拔出草给羊喂,原先还是一只在吃,后来其他的羊看到了马上跑过来抢着吃,我说:“别着急,你们都有份呢!”可羊们视乎没听到,拼命地抢。我一边喂一边往前跑,不一会儿手中的草都被它们吃完了。筐里只剩下胡萝卜了,我小心翼翼地把胡萝卜拿出来,正好一只山羊走到我面前,我拿胡萝卜给它吃了,它一口都吃掉了。别的山羊过来也想吃,却被那只山羊弄到别的地方去了。筐里的胡萝卜都喂好了,看来它真饿了呢!

喂好山羊,这里的爷爷从窝里拿出一只小羊羔,让我们去摸去抱。我抱在怀里,摸了一会羊羔身上的毛,又光滑又细致。

接着我们开始做羊奶皂了。桌长上摆好五个电磁炉,看来一次只能做五个小朋友!我急忙跑过去抢一个位置站好,仔细听工作人员给我们讲怎样做羊奶皂的顺序。听完开始做了,先把250g皂料放进小锅里加热化开,等化开了加100ml羊奶和2ml橄榄油继续搅拌均匀,然后倒进磨具里,最后放进冰箱冷却一小时左右就可以了。等的时间我们去做羊奶酪了,经过两个小时左右我们做的羊奶皂和羊奶酪完成了。

我带着今天的收获坐上回家的车了。一天的牧民生活非常快乐,快乐中也感受到他们的辛苦和付出。

篇3:关于牧民的作文

记得去年的寒假,我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度过了难忘的两天。仅仅两天,使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不是因为那里的风景有多美,而是因为一个特别的牧民。他的身影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一个令人舒服的下午,太阳的光还暖着大地,吹来的风也略带温度。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着下车要亲眼看看这里的牧民和他们养的马。这里的马果然不一样,每一匹都那么英俊、强壮。牧民们牵着自己的马尔来迎接游客,吸引我们的目光。这是牧民在做生意,如果游客想要骑马,他们就会让游客付钱骑一骑这正宗的蒙古马。

客车周围一片热闹,我发现有一个牧民是与众不同的:他不来吆喝,也不走近我们,而是静静地在一旁安抚自己的马――怕马儿见了陌生人会被吓到吧。我走过去看他,他的面容非常和蔼,嘴角带着微微的笑意。他的头发已经白了不少,黝黑干燥的皮肤也满是皱纹,唯独头上的一顶小花帽为他增添了一点年轻的活力。他没有注意到我,专心地安抚着他的马。他粗糙的手轻拍马尔的鼻梁和后背,嘴里还细碎地念着什么。他的马儿很乖巧,仿佛能听懂他的话。

过了许久我才出声:“叔叔,我能骑这马吗?”他忽然回过神来,环顾四周才发现我。他笑着说:“当然,我的马可听话了。”夕阳下温暖的橙色阳光洒在他的脸上,银色的胡须一动一动的,牙齿洁白如雪,眼睛也米成了一条缝……他的笑容,是如此的亲切。爸爸付了钱,我也骑上马。他轻轻一甩绳,那马也就乖乖地往前走。我问道:“叔叔,你的马为什么这么听话,我看其他的马都很不安静呢。”他仍然笑答道:“因为马是我的朋友,我对待他们就好像对待我的家人,他们的马棚都被我打扫的很干净哩!”说完他又笑了,我也笑了,谈笑间我们也相互熟悉起来。

第二天离开时我又不舍地看了看他的马,他早早就起来给马洗澡了。他洗马时用的力气不是很大,用那把专门洗马用的硬毛大刷子小心翼翼地刷洗着,生怕弄疼马儿。他是真的喜欢马。

他与其他牧民不一样,也许其他人的马只是用来赚钱的,而他的马却是他的朋友、家人。直到现在,我还忘不掉他的身影,他洗马的样子,跟马儿说话的样子……

篇4:关于牧民的作文

我们陆河的民俗有很多,例如:做戏、接帝爷等。但是,我曾听大人们说过蒙古族牧民有个奇特的习俗――过本命年。

“本年”是指逢上自己的属相的年份,当然才会遇上一次。蒙古族人讲究过本命年,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以外的亲戚都要前来祝贺。

过本年的那天清晨,鲜红的太阳刚从东方露出半个笑脸,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就穿着名色绸缎做成的蒙古袍子,脚上穿着崭新的蒙古靴。这家的主人见到客人来到了,连忙把客人请进去。

蒙古包里被主人打扫得焕然一新,雪白的新垫子上铺着彩色的地毯,地毯上放着一圈炕桌,桌子上摆放着一盘盘糖果,还有糕点,准备招待客人。

开始拜年了,主人和客人都从怀中取出新毛巾或都手帕,双手抻开,弯腰让彼此的毛巾、手帕碰到一起,相互问“新年好‘,拜完年,客人们将自己带来的礼品从腰间解下来送给主人,主人必须要用双手接过礼品。

大家一起围坐着,女主人这时就该要开始给大家斟酒。她双手捧着酒杯恭恭敬敬地把酒递到每一个客人手中,大家接过酒,由长辈还头,大家一饮而尽。

中午,女主人就该把准备好的礼品一份一份地赠送给客人们。客人们走出蒙古包后,告别了主人,在广阔的草原里奔驰着,人影越来越渺小了……

这就是蒙古族牧民的奇特习俗――过本年的全部过程,我觉得真是很神奇!

篇5:关于牧民的作文

辽阔的原野,一望无际。

家乡的北面是一望无垠的草原,远远看去,仿佛和远处的青山相连。牧民们放着羊群,悠然自在。

茫茫的大草原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滴,好像绿色的绒毯,上面还不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儿,又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美丽的图案。

绿色的原野,好像铺上了一层浩瀚无边的绒毯。

莽莽的原野上散发出清新、潮湿的泥土气息。

草原如此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放眼望去,遍盖大地的秋草在晚风的吹拂中波状起伏。

一簇簇野花,像五颜六色的花环,点缀着原野。

篇6:牧民的解释及造句

1、牧民在草原上策马前进。

2、这里有半游牧的牧民,有城市居住者。

3、一年中的几个指定时节里,牧民会被派到几个特定地带,那里是传统的放牧区。

4、这是毛毡帐篷,携带方便,可以帮助牧民和他们的.家庭应对恶劣天气和攫取更多的生活资源(比如水)。

5、蒙古大草原上没有声名远扬的茫茫的草场,以饲养牲畜为传统营生的牧民的生活是更为艰难.

6、对很多藏牧民而言,在村落中定居意味着终止他们几百年来的游牧传统。

7、我们知道孟加拉的农民、非洲的牧民、中美洲被飓风毁于一旦的家庭将面临什么后果。

8、中国处决一名卡车司机,他杀死一名蒙古族牧民引发内蒙古来最大规模抗议活动。

9、一位在耶路撒冷附近放牧的牧民正在吹奏小曲,这里离当年大卫放牧羊群的地方只有几公里。

10、首例病人是一位32岁的男性牧民,于7月26日发烧和咳血,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次日下葬。

11、我们和牧民们一道出发。

12、每个牧民都为了获取狭隘的利益而不断地增加更多的奶牛,因为每个牧民都享有额外奶牛的所有利益,而额外奶牛对牧场的影响却由所有的牧民共同分担。

13、当然,通过部分的控制这可能会成功,而且你可以吃一些使你觉得自己是否是一个“猎人”、“牧民”、“农民”,或者他们中的结合体的东西。

14、如果我想被选上,我欺骗生产者而不是牧民。

15、她说,必须制定长期的解决方法来拯救牧民,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干旱失去了大部分或所有牲畜。

16、这一地区许多人是牧民,饲养的牲畜大部分是山羊、牛和绵羊,作为提高收入和增加营养的来源。

篇7:草原小牧民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能感受和表现大草原美丽的风光。

2、感受优美恬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与诗歌中草原的不同风景匹配。

3、能通过文学活动和美术作品来感知音乐,大胆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熟悉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朗诵诗歌。

2、绘画工具,录音机,配套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1、欣赏草原美景。出示图画并播放音乐,请幼儿安静地欣赏。

2、组织幼儿讨论画面与哪段音乐相似,与诗歌《美丽的草原》哪一段匹配。

3、启发有根据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注意符合音乐的力度、节奏。

4、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即兴创编合十的动作表现音乐两遍:第一遍,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第二遍,在欢乐的草原上愉快地活动。

5、请幼儿自由选择主题:美丽的草原风光或欢乐的草原进行绘画活动,注意色彩、构图与音乐性质相符。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篇8:牧区牧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牧业旗。全旗共辖8个苏木镇;161个嘎查(村),其中以牧为主的嘎查90个、以农为主的村71个;568个村民组(独贵龙);总人口17.85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12.76万人。6月末,全旗牲畜总头数198万头(只),但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

**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旗,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发展,全旗的贫困程度虽有所减轻,但受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农牧业基础设施状况等影响,贫困面还比较大,贫困程度还比较深,到底仍有42个贫困嘎查村,占全旗嘎查村总数的26%,未解决温饱人口1.68万人,低收入人口2.11万人,分别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3.2%和16.5%,无灌溉饲料地或人均不足1亩水浇地2.7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21%,特别是牧区无畜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人口2.2万人,占农牧业总人口的17.2%.。

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5%。

(二)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右旗自古以来就有“旱巴林”之称,十年九旱,低山丘陵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十分频繁。1995年秋,全旗遭受百年不遇旱霜冻,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1.9万亩,返贫人口达1.02万人;7月全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61亿元,返贫人口达3.07万人;8月16日遭受6.3级地震,持续时间30多秒,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50万元,返贫1.87万人;春旱十分严重,6月20日以前降水量不足10毫米;更是多灾之年,不仅遇到了30年不遇的夏秋连旱,而且在9月5日至9月8日,北部的4个苏木镇又遭受严重的雪灾和霜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48.5万元,11月3日又发生了4.2级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1.4万元,预计总返贫人口2万人左右。同时,全旗有近5万多人生活在布病、地甲病、结核病、高氟水等地区,致病患者多达1.3万人,因病致贫现象较多。

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右旗目前有耕地面积62.25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为15.55万亩,人均1.21亩,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西拉沐沦河北岸的冲击平原,这一地区履盖1个苏木、2个镇1万多人。近年来,全旗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以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但应对连年频发的旱灾、洪灾、雹灾、早霜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这些不仅制约了农牧民增产增收,并易因此而致贫、返贫。截止底,全旗仍有三分之一的贫困独贵龙仍是以养牧为主,其他收入基本没有,生产生活都靠卖畜,至今尚有无畜户或少畜户(人均不足5个羊单位)5400多户。

3、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质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

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

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

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

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4口人,饲养700多只羊,人均175个羊单位。而贫困农牧民(未解决温饱和低收入人口)人均饲养牲畜仅3个羊单位,还有一部分无畜户。

5、劳务经济发展缓慢,富余劳动力比较多。

劳务经济发展缓慢,随着农牧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原来大量的手工劳作被机械代替,就使一大部分农牧民从以往的'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形成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目前,全旗有闲置劳动力达3.5万人之多,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务输出量不大,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加上近年禁牧舍饲又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重新返回牧业生产中,劳务输出难度大。每年组织输出人数在1万人左右。

6、牧区生产生活支出高,成本大,收入不稳定。

一是牲畜这种生产资料的生命性决定了牧区具有人畜双重消费的特点,特别是一遇灾年,需要购买大量饲草料,出现成本大于销售的现象。同时,禁牧舍饲也加大了牲畜饲养的成本。二是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牧民在教育、医疗、交通、水电、食品等方面消费较高,年人均达1264元,占纯收入的52%。三是与农区建设相比,国家对草原建设投入较少,畜牧业基础建设欠帐较多,需要建设投入较大,牧民自己无力承担。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是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先决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四是扶持牧户所需投入较大,如每户建一处草库伦(6000元),扶持10个羊单位母畜(3000元),每户需投入9000元。据统计,全旗1128元以下收入的牧户有17285户,约需投入1.5亿元。五是右旗属高寒低温区,且持续时间长,取暖时间长达6个月,牧民维持基本生存状态所需开支较大。

7、公共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全旗每百平方公里有乡镇0.078个,每百平方公里有等级公路4.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医疗机构(含医疗点)0.25个,每百平方公里有中小学1.04个。一半以上的嘎查村不通电话。尽管各嘎查村已经通电、通路,但村路质量还有待于提高,电网质量和电价仍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同时,又是地甲病、氟病等地方病区,全旗病区人口达4万多人,占农牧民人口总数的34.6%。

8、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每个“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嘎查村3年投入资金20万元,项目只能覆盖1-2个独贵龙组,发展灌溉饲料200—400多亩地。如财政扶贫资金项目中直接到村到户资金额为213万元。项目覆盖人口3万人。人均只有71元,远远不能达到解决温饱问题的要求。这样只能解决极少一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外,由于牧区农牧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路途较远,项目建设成本相对其它农区就高一些,费用大一些。

三、牧区扶贫开发中值得借鉴的一些做法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主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和到村、到户原则,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实现低收人口稳定增收为目标,主要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世行贷款扶贫,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尽快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创造了基本条件。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和继续应用。

1、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资金投入分散,扶贫成效不明显的问题。从起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本着“渠道不变、投向不乱、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入,配套使用,加大了对重点嘎查村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

2、产业化扶贫项目从调整产业结构出发,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一是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增强其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农牧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共赢关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贫困农牧民进入市场的风险。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对种养殖基地的建设,重点扶持培育出一些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通过产业化建设,使小区(专业村)的贫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

3、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是加快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实现“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的新的战备性扶贫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定单培训”方式通过各培训机构对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从而达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4、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特别是项目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离不开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离不开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5、社会扶贫对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一项社会性工作,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个项目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来。在这项工作中,市直、旗直各扶贫联系单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进一步探讨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

扶贫开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摆在了各级扶贫部门工作者面前,进一步研究探讨贫困地区的解困办法和扶贫的新途径是一项新的课题,根据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鉴于以上牧区贫困户存在的不同致贫返贫的因素及存在问题,采取不同类型扶贫方式十分必要。贫困原因不同,贫困程度不同,其脱贫的难度也各不相同。对某种原因暂时致贫返贫的,如因小孩上学,或盖房娶媳妇而致贫的家庭,当儿女走上工作岗位或儿媳妇娶进门后,此类家庭通过自己艰苦创业,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脱贫。如果在扶贫工作中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这类家庭脱贫速度会更快。但是,对天灾、人祸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就不同了。特别是一些家里有长年卧病在床需医治的病人,因自身无力也无法从事或找到一个什么职业,那么,脱贫的难度就会相当大。

所以,如果不从这些具体方面来研究问题,只是简单沿袭过去的结对挂扶、给钱给物、扶持致富项目等扶贫工作的思路、办法,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根据当前贫困户结构对症下药,重新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应当全方位、全覆盖的建立、健全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以下几种方式仅供探讨。

1、对通过扶持能够在一定时限内脱贫的贫困户,应当继续采取“扶”的政策和办法。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与宝贵经验,仍然可以在这类贫困户扶贫中继续运用。

2、对因病、因残等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脱贫对他们来说极其困难,为此,应当对他们实行特殊的保障政策。一是医保,二是养老保险。由政府出钱,为这些贫困户建立专门的医疗养老保险,确保他们以后过上基本无忧的生活。

3、对特殊无正常收入来源的贫困户来讲,应当以政府为主“养”起来。尽管当前已在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在并未全部覆盖到位、标准较低的情况下,并没有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因此,要根据这个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至少按满足正常生活需要测算适当的比例给予生活保障。至少帮助他们修建好住房,不再漏风漏雨。另外,再辅之实行社会救助、结对帮困等办法,从而真正让这少部分人摆脱贫困。

4、对于农村牧区懒汉型的贫困户只是极少数的,但确实存在,每个村都会有。对这种贫困户,不能像平常那样再去用救助的方法,不能一味地去扶,否则,越扶越懒。要采取“逼”的办法,根据不同对象,由乡、村两级负责,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并帮助教育他们自食其力,自己找饭吃。对经过帮助仍懒惰不干的贫困户,不再列入帮扶范围。

5、对于机关部门联系帮扶贫困户这项工作,今后只帮能脱贫的贫困户,同时,每个部门都拿出一些资金进入“保、养”基金专户统筹,按照新的“保、养”制度使用。同时,应当发动企业、单位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像“希望工程”那样,自愿参加,自找对象,结对帮扶。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参与的新型运作机制。

以上几种方式方法只是对今后扶贫工作方面提出的一种思考,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关键是效果,关键在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性制度的前提下,形成以旗、乡(苏木)两级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扶贫工作制度、政策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篇9:牧区牧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一、牧区基本情况

赤峰市牧民主要分布在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和敖汉旗共6个旗、18个苏木镇、351个嘎查村中,牧民总户数7.1万户、总人口27.1万人,劳动力总数13.1万人,从业人员12.2万人,其中有10.1万人从事农牧业,有2.1万人从事二、三产业。全市牧区耕地面积140万亩、草牧场面积4600万亩。*年全市牧民人均现金收入3739元。*年以前,赤峰市的牧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农区,由于近几年牧民收入增幅减缓,从*年开始牧民人均收入已经落后于农民,*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625元,比农民低209元。

赤峰市牧民人均占有的草牧场资源与全区牧区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据自治区农调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赤峰市牧民人均占有草场面积为169亩,仅为全区牧民人均1119亩的15%。由于草场面积少,限制了牧民的养畜规模,加上牧区种植业基础差、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少等因素,使得目前赤峰市牧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全区水平。*年,赤峰市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27元,仅相当于全区牧民平均3526元的60%,人均现金收入为2828元,仅相当于全区牧民平均6539元的43.3%,牧民人均存款为589元,仅为全区牧民平均1992元的29.6%。

二、牧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由于赤峰市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牧民收入水平低,目前赤峰市牧区和牧民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年底,全市牧区351个嘎查村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嘎查村为198个;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7.02万人,占牧区人口总数的25.9%;大大高于全市14.3%的贫困面;牧区温饱不稳定的低收入人口为9.22万人,占牧区总人口的比例为34%,也高于全市21.1%的比例。另据市农牧局多经站统计资源显示,目前全市牧区尚有9184户牧民是无畜户,占总户数的13.4%,无畜户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市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8.4%,绝大多数无畜户的人均纯收入低于自治区核定的牧民最低800元生活保障线。

(二)贫困原因分析

1、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牧民居住非常分散,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导致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全市牧区351个嘎查村中,仍有267个不通电话,44个不通汽车,46个不通广播电视,280个嘎查村牧民没有自来水,7.1万牧户中15%的户不通电,40%的嘎查村没有卫生室。

2、部分牧民因经营规模萎缩而返贫致贫。赤峰市牧区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由于草牧场资源不足,长期以来牧民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是超载过牧,就是大面积开荒种地(目前赤峰市牧区人均耕地已经超过农区达到5.08亩,而人均水浇地只有0.81亩),这两种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草牧场的严重破坏,牧区草牧场沙化、退化面积越来越大,畜牧业生产规模萎缩,部分牧民家庭成为无畜户或少畜户,由此出现大量的返贫致贫人口。

3、因病、因教返贫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差,牧民的患病概率相对较高,而对于一般的牧民家庭而言,主要劳动力一旦患上比较严重的疾病,就会因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支付学生的医药费而返贫致贫。另外,牧区居住分散,多数牧民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要采取寄宿制上学,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支出一般在8000-10000元左右,一名初中生也要4000元以上,这对没有多少积蓄的牧民家庭来说,学生上学的费用只能靠大量出卖牲畜来支撑,有的甚至卖掉种畜和基础母畜等重要生产资料,造成家庭生产经营规模迅速萎缩而返贫致贫。如克旗达尔罕乌拉镇巴彦都胡木嘎查,162户牧民中,近两年,就有10户因病返贫,有20户因供高中以上学生读书而致贫,这两类反贫致贫户占该嘎查占现有贫困户总数的40%。

4、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目前,多数牧区贫困嘎查村仍然采取靠天养畜,自然放牧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牧民饲养的牛、羊仍以当地土种为主,胚胎移植、牛羊冷配技术、饲舍育肥、饲草料加工青贮等先进的畜牧业适用技术在贫困牧区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很低,由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直接影响到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快速提高和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牧区贫困问题已经成为赤峰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不下大力量尽快帮助他们解决牧区和牧区的贫困问题,将会影响到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牧区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牧区扶贫工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和贫困牧区实际,切实把牧区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对牧区集中扶持列入各地“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并制定牧区专项扶持计划。在认真调查摸底基础上,对牧区贫困户作进一步分类,把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和没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分别建档立卡,前者列入扶贫开发对象,后者列入救助对象。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扶持对象,采取有针对性帮扶措施。

(二)对牧区扶贫实行倾斜政策。一是积极协调,整合各类农口资金向贫困牧区倾斜,适当加大投资强度。二是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等重点扶贫项目确保覆盖一定比例的牧区贫困嘎查村。三是加大牧区的社会帮扶力度。安排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和单位定点包扶嘎查村和干部帮扶贫困户时向牧区倾斜,同时积极组织牧区养殖大户、富裕户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

(三)根据贫困牧区资源特点,确定不同扶贫模式。各地在多年的牧区扶贫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成功扶贫模式值得推广和借鉴:一是水浇地开发扶贫模式。如翁旗东部、右旗东部、阿旗东南部沿河两岸牧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优势,对原有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搞好以稻田开发为主的水浇地建设项目,力争为每一贫困人口建设2亩高产稳产田。二是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科尔沁沙地地下水位比较丰富的牧区,可大力推广“水、草、林、机、窖”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建设模式,为每户贫困牧户建设一处20-30亩左右的家畜家庭五配套小草库伦,扶持贫困户走以农养牧、种养结合的路子。三是家畜改良扶贫模式。水源条件差的干旱牧区坚持以草定畜。在帮助贫困户搞好草场围封改良的基础上,大力引进优质种畜和基础母畜,尽快淘汰劣质土种牲畜,使贫困户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实现稳定增收。四是劳动力输出转移扶贫模式。在水资源和草牧场相对匮乏而劳动力比较充足的牧区,在对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使贫困户通过劳务收入实现脱贫解困。五是异地搬迁移民扶贫模式。对草牧场退化、沙化极为严重,已经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困牧民应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进行扶持。

第四,加大科教扶贫力度,努力提高牧民整体素质。一是切实加强牧区基础教育,通过国家扶持和社会帮扶等形式,确保牧区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二是结合实施扶贫项目和劳务输出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农牧业适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能力。三是切实加强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牧民推广各种农牧业适用技术、改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持。四是引导和教育贫困牧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

第五,切实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础战略契机,加快牧区基础建设步伐,尽快解决贫困牧区的通电、通路、通话、通邮、通广播电视等“五通”及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为牧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牧民脱贫解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牧区牧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篇10:牧民定现状调研对策

牧民定现状调研对策_调研报告

没有种植业做后盾的畜牧业是低效率和不稳定的畜牧业。游牧民靠天养畜,四季转场,常年放牧,居无定所。生产方式落后,经营水平低,牧民生活贫困,成为草原牧区牧民奔小康的主要障碍。实施游牧民定居,对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进行一体化配置,建设优质高产饲草饲料地、牧民住房、牲畜暖圈、人畜饮水点、卫生保健站、技术服务站、小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使牧民由游牧到定居,发展草地农业,实行农牧结合,进行冷季舍饲圈养,改善草原牧区生产条件。为调整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饲养良种家畜,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促使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转变奠定了基础。是转变牧区生产方式,发展效益畜牧业,增加牧民收入,全面提升游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一、xx县牧民定居现状

20xx年以前,全县xxx户xxx人是四季转场,常年放牧,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近年来,我县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把牧民定居建设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纳入党和政府的重要日程。20xx年,我县整合各项资金,投资xxx万元,建设高标准牧民定居xxx户。全部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建设,本着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我县通过对全县各乡镇地理、环境、交通、水文等因素调查研究,最终将定居点选在各方面条件较好托斯特乡,位于该乡学校西侧,工程总占地面积为xxx亩,每户占地约x亩,总配套草料地为xxx亩,即每户配套30亩草料地。

二、牧民定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饲草料地配套问题。伴随灌溉用水增加,河流下泄水量及扇缘溢出水量不断减少,致使河流萎缩,湖泊干涸,湿地减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目前我县地表水严重缺乏,饲草料基地建设困难,无法达到地区每户配套xxx亩饲草料地的要求。

(二)建设资金配套问题。20xx年牧民定居建设,每户建设资金计划xxx万元,xxx户共需建设资金xxx万元,国家每户补助xxx万元,共计补助xxx万元,其他xxx万元由县财政补助,因我县县财政困难,解决配套资金困难。

(三)定居后的.劳动力转移问题。牧民定居后,存在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甚至部分定居牧民因无事可做,加上不适应生活环境的改变,染上攀比、酗酒、打架闹事的恶习。

三、解决牧民定居问题的措施

(一)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

引导牧民定居,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是定居牧民生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牧民定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大力气解决牧民定居配套草料地问题。一是要通过经济补偿、土地置换等方式,收回已发包的国有、集体土地;二是要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对现有土地和草场进行全面清理,收回非法开垦和改变草场用途的土地;三是要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经有关部门批准,进行开垦,努力扩大定居牧民草料地规模。

(二)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牧民定居,既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资金支撑。因我县县财政困难,无法全部解决配套资金,为此我县需要一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建设资金,二是将退牧还草、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捆绑,集中用于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三)加强定居牧民劳动力转移。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为搬迁农牧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素质保证。二要要通过系统教育,扫除文盲和半文盲,不断提高定居牧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三要加强各类技术培训。科协、就业、扶贫、旅游、妇联、农业等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女特点,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电脑、餐饮服务、旅游服务及一些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定居牧民剩余劳动力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实现转移提供保证。

篇11:大班音乐小牧民教案

大班音乐小牧民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进一步学会控制和协调。并用自己固定的节奏型随音乐演奏

2、在掌握“马蹄声”与“欢呼声”两种节奏类型的基础上,集体讨论配乐方案并演奏。

3、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1、欣赏歌曲“小牧民”。

2、打击乐器:铃鼓、串铃等。

活动过程:

1、重复欣赏歌曲:“小牧民”,并与幼儿一起拍节奏。1~16小节:拍“马蹄声”17~~20小节:拍“欢呼声”节奏,21~~22小节:拍“马蹄声”节奏,最后小姐按节拍表示结束(×/×/×/×—/)

2、讨论配乐器(1)小牧民骑着马跑来,用什么乐器呢?

集体探索并尝试演奏。(铃鼓、串铃等)(2)小牧民看到草原很高兴,用什么乐器表示呢?

3、练习演奏

(1)教师指挥,幼儿做现有乐器的模仿动作。练习过程中,提醒幼儿要保持节奏速度,与集体保持协调一致(尤其是“马蹄声”节奏)

(2)用乐器演奏,提醒演奏铃鼓、串铃的小朋友,要用手腕用力。

(3)交换座位,看指挥自由选择乐器演奏。

教后感:在打击“马蹄声”与“欢呼声”两种节奏类型时,幼儿还不能分辨清楚。演奏起来较困难。今后要让幼儿多学习。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非常动听的曲子,讲述的是小牧民在大草原上骑马飞奔、高声欢呼的情景。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动脑,气氛活跃。对于音乐情绪的把握,音乐节奏的把握,孩子们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不仅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给予了孩子一个创造的机会,教育中提倡的不正是要多给孩子一些创造的机会吗?

篇12:牧民新歌欣赏教案及反思

《牧民新歌》一曲是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简广易先生60年代年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片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牧民新时期的精神风貌。乐曲分为四段:引子--慢板--小快板--结束段。

引子:自由抒展的引子展现出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碧草如茵、天高云淡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充满了蓬勃激越之情,非常动人。

慢板:显示乐曲主题,表现了牧民悠然骑在缓行的马上,时而明朗甜美,时而低回内在,时而又激动热情地歌唱生活,赞美家乡。

小快板:以跳荡的吐音描绘牧民策马驰聘时蹄声哒哒的欢乐情景。

结束段:情绪更为热烈,形成万马奔腾嘶呜声声的气氛,使全曲有很强的终止感。

五星级文明户事迹材料

《冬牧场》读后感

关于藏獒的作文

有关于狼的作文

《亡羊补牢》续写作文

5《草原的早晨》

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草原》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续写作文

观《狼图腾》有感的小学作文

冬牧场读后感500字

关于牧民的作文
《关于牧民的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牧民的作文(锦集12篇)】相关文章:

《牧马人》经典电影观后感2022-12-08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作文2022-12-30

初二内蒙古游记作文2023-11-15

骑马作文600字2023-10-26

藏族的风俗习惯2022-05-08

大学生社会生活论文范文2024-04-14

马头琴主持词2022-08-10

美丽的依拉草原作文2022-04-29

蒙古族的民俗作文2023-09-19

狼图腾作文600字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