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欢乡村作文(精选26篇)由网友“只搞小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腊月欢乡村作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 腊月欢乡村作文
腊月欢乡村作文
“紧腊月,慢正月”、“过了腊八就是年”。传说喝过了腊八粥,人们就开始变得糊涂了,也就逐渐开始准备过年了。第一样事就是杀年猪,在农村没有什么比年猪更重要,如果谁家今年没有年猪,可以说年就没法过。别的不说,光就杀年猪的那几天,可真够叫人馋,孩子不用说,其实,大人心里也不是滋味,总感到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好像今年失去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似地。那年月,不像现在随便就有买不完的肉,到过年那几天没有年猪的人家更像是底人一头,大过年的总感到没有精神。所以,在农村普通家庭有头年猪,一年也算是比较幸福的了,年算过的可以。
腊月八刚过,就开始张罗杀年猪了。在农村这可算是较隆重的事儿。杀猪的前几天,就得先要在杀猪匠面前排订好日子,等逢集的日子,大人赶上一趟集,购置些杀年猪用的葱蒜白菜、调料酱油、盐茶老酒之类。然后,就要邀请已出嫁的小女和女婿,上门帮忙(其实并不是帮忙而是叫吃肉);接来在另一个村的孩子外婆,过来尝两口今年的年猪肉,老人家有今年没明年的,尝上一年是一年;还有自家孩子已订婚未过门的媳妇,这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一员,如果你家今年杀年猪忘了请,年过罢婚事定吹,这比啥都灵验。腊月十五以前的那些天,满路上都是来来往往的马拉车,车上用毡和褥子铺的厚厚的,坐着孩子的外婆,老人家也显得分外的精神,她穿着平时别人难得一见的新衣服,似乎真的要赴一场大宴;路上不时走过一对一对的行人,女的穿着大红大绿的格外鲜艳的新衣服,羞羞的低着头,走路不快不慢,手里提个竹笼啥的,一看就知道是去婆家杀猪吃肉的。
杀年猪那天可热闹了,一大早,请匠人的,挑水的,拾掇宰杀用具的,分工到位各行其事,等预备的两三大锅水快要烧开时,杀猪就正式开始,三四个人将猪先哄后擒,然后连拉带拽到杀猪台上,大家各选好部位将猪按倒牢牢逮住,不容得猪有半丝的动弹,这时,匠人卷起袖口拿着明晃晃的尖刀,用专用的绳子扎住猪嘴,然后,在地上放一置血器具,凑准部位只一刀就将猪宰倒。
一听说谁家今天要杀猪,总有那些孩子在早饭过后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在人家大门口转悠,听得猪被刀戳痛“嗷嗷”嚎叫时,便争先恐后的冲进大门朝杀猪的地场上跑,看见倒在地上的猪,他们会扑上去拔鬃,谁拔的多自然是大收获,因为猪鬃越多换回的鞭炮就越多,新年就过的越快乐。
通常在大桶里汤猪需要三五个人同时配合作业,如遇年猪小的`,只需两三人足可。等将猪汤洗的白白净净,一毛不染时,就该出桶上架开剥猪肉了,开剥肉也有讲究,像把脖子和屁股上的肉留的块大的话,就预示者明年的年猪大。当然,这寄托了人们朴素而美好的愿望。匠人用娴熟的手艺,庖丁解牛般三下五除二就将一头猪给干净利落的肢解完。肉分解完了,剩下的清洗内脏和打扫场面的活,就是东家的了。匠人和帮了忙的邻居该到洗手、喝茶、聊天、等尝新年猪肉了。
约摸半个时辰,厨房里一阵叮叮咚咚之后,新鲜的猪肉端上来了,用猪血灌的血香肠上来了,“穷一年,富一天”忙完了活的东家也取出早已预备好的酒水,开怀畅饮。于是,忙乎了一天的人,借今天的机会欢醉一场,在起起落落、你来我往的酒杯里诉说着昔日的岁月,又将生活的祈愿寄托在一杯又一杯的欢笑里。
篇2:乡村腊月经典散文
乡村腊月经典散文
走进乡村的腊月,湛蓝的天空总是盘旋着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浓厚而古朴的喜庆气息,一片洼地,一坎山梁,一棵树木,一株枯草都能绽放出腊月幽香的气息。乡村的腊月就像一卷水墨画,总能唤醒人们心底的惦念,于是远在天涯各处的游子升腾起一种执着的信念,回家过年。
在乡村里生活的人们心中对腊月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回味,腊月就像母亲牵着的那一束美丽的风筝,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亲,无论你飞的多远,,都在母亲的.心里,都在母亲的手里;腊月就像父亲烟锅子里点燃的那一簇烟火,总是温暖着儿女们的心,无论你走到多远,那一锅锅的烟草味,永远滋润在你的心田;腊月就像母亲拉鞋底的线,永远牵挂在心底深处,无论你走到多远,脚下的那根线,永远连着回家的路,扯着回家的情;腊月就像父亲点燃炉火中那一堆燃烧的煤,总是红红火火地驱散寒冬带来温馨……
腊月,二大爷家宰猪的声音传遍整个乡村院落;腊月,三舅爷爷家前面的碾道房里总是传出碾米的声音;腊月,捏糖人的老头走街串巷,一群大人小孩围着看个不停吃个不停;腊月,补锅锭碗磨剪子戗菜刀的工匠们站在村子东头的高梁梁喊个不停;腊月,等待穿新衣服的孩子们夜夜都在做梦,梦想过年那天的有一身新衣,去邻家炫耀;腊月,家家户户的煤油灯闪闪发光直到深夜……
腊月,把乡村的古朴与幸福早早地悬挂在村头的那个大话匣子里。“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乡村的腊月,春联和笑容,爆竹与喜悦,映红了村庄,映红了山野,也映红了人们的心。满炕的红纸,满炕的剪窗花,满炕的对联,映红满地的小媳妇、大姑娘的笑脸。偶尔一个秃头小子大声说姐姐的窗花剪的不如我奶奶的,就引来了一伙人的评价,大家比比看看,指指点点,哦,原来是窗花上一个小姑娘没有一根睫毛,光秃秃的眼球甚为难看,引来了大家一阵阵欢笑,秃头小子自豪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微笑。
乡村腊月,母亲的缝纫机在不停地转动。她来了,你走了,总是有许多叮咛的话语,大娘记得给我做四个口袋的上衣,大娘别忘记了裤子上膝盖处再贴一块补丁,孩子费,裤子膝盖早早就磨烂了……
腊月二十三送走了灶王爷,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鞭炮声,欢笑声,还有村里拉二胡吹唢呐声整天连续不断。尽管生活并不怎么富足,但无论是大人小孩都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炮声叫声笑声汇成一片,炸响了寂寞的乡村,缤纷了寂静的夜空。
不知道什么起,乡村腊月变成了一种等待、一种期待已久的团圆……
篇3: 乡村腊月作文650字
乡村腊月作文650字
进入腊月,那些曾经将村庄笼罩在一片葱茏中的树木繁华落尽。一个个村落显露在原野上,像庄子里那些沉默寡言的汉子,刚从农事里走出,穿着那件还未来得及抖落尘土的衣衫,坐在门前的场地上。
这时节的乡村,远远地看去,有些斑驳,显出一些沧桑。有点像我们历经坎坷的父老,满脸岁月的风尘,却透出一份浓浓的亲情来。
一只只鸟窝也显露在没有遮蔽的树梢上,让走在田垄上的人抬头了望之间,心中涌起一丝家的温馨。于是,脚下的步子不知不觉间加快,朝着家的方向。
麦子已经是出苗儿,遥看,田间有一层绒绒的绿色。油菜已分垄,叶畔可见零星的未及融化的冰雪。广袤的大地难得一见农夫的身影,一群麻雀起起落落,在天地间喧嚣着岁月的'苍茫。
一年中最闲散的时节,农具歇息在屋角,农事搁浅在节气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朝阳的山墙下,在慵懒的阳光里眯着眼,烟雾缭绕中数说一个个陈旧的日子,和新鲜的时光。
村口或者房舍的门框下,多了一些眺望。曲曲折折的,沿着村前的那条路,一直把目光望酸。几条或大或小或花或纯的狗在村巷里撒欢,忽然停下追逐,竖耳聆听。那陌生的却又分明是熟悉的足音,让它们一时拿不准是吠叫还是摇尾。
多少双眼睛在远远地辨认游子归来的身影?谁的一声惊喜,搅动了一个庄子的乡情的。杀鸡宰鸭割肉打酒,一次次的碰杯声里,村庄进入微醺。
有鞭炮和唢呐声传入耳鼓,好事者开始扳着指头细数,王家盖屋赵家上梁张家取媳李家嫁女……
家家门前檐下,挂起了一串串的咸鱼腊肉,有人快活地喊:要过年,又是一个肥年啊。
篇4:腊月的乡村的散文
腊月的乡村的散文
腊月的夜,云悄悄地聚集,雪静静地飘落;黎明来临时,云又悄悄地散开,雪也轻轻地散去。给乡村的人们留下一个结结实实的梦和一个实实在在的雪白世界。
日上三竿,人们从梦中醒来,推开门,一地的雪已开始融化,朝阳的地方裸露出褐黄色的土地,冒着氤氲热气。勤快人家早炊的烟雾从屋脊上袅袅升起。许是风的缘故吧,炊烟离开房顶时直直地上升,升着升着就十分随意地斜向一方,渐渐地,化作淡淡的一丝一缕,最后消失在树梢高处的空气里。房顶积雪融化的雪水沿着房檐叮咚滑落,溅湿了檐下挂着的黄玉米和红辣椒。鸡们鸭们从鸡埘鸭架倾巢而出,在院子的雪地上印满杂乱的爪印。看家狗被街巷里流动的脚步声吸引,溜出家门嗅着地奔跑,似乎闻到了不知从谁家飘出的炖肉的肉香。不远处,送灶的爆竹一声炸响,惊飞一树麻雀,震得树枝丫上的雪扑簌簌跌落。
洁白的雪好似洗涤剂把天空漂洗的秋天般瓦蓝,宛若有一幅巨大的蓝布遮盖天宇,天际处几丝白云若有若无,像是村姑洗衣时不小心留下的洗涤剂的渍痕。阳光如一束薪柴,燃起温暖的篝火,抚慰着大地。三三两两的人们开始从各自家门走出,汇集到街上,谈天气,谈收成,谈年货备得怎么样,谈张家的儿子娶了好媳妇,谈李家的闺女嫁了个好婆家。聊天人安享的神态印满了满足,啧啧的声音喧哗着幸福。
村口排列着大大小小的麦秸垛,垛顶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远远望去似一顶顶野蘑菇,不规则地簇拥在村头的树林里。麦秸垛是乡村的名片,诠释着庄户人家的殷实和富足。麦秸垛是乡村的大戏台,发生在它周围的场景活脱脱一幅幅乡村风俗图。
阳光比刚才升得更高了,麦秸垛渐渐把自己的影子收拢在垛根。围着垛根觅食的一群母鸡双腿挠着麦秸,鸡头不停地沉下去啄着麦粒,动作是如此的娴熟而又不失优美。小树林,麦秸垛,垛根前觅食的鸡群,若有哪位画家把这诸多元素集合在一帧宣纸上,世间或许多一幅《群鸡觅食图》可以和《八骏图》、《五牛图》媲美。吃饱了的母鸡们,慵懒地偧煞翅膀,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 。一只在麦秸垛周围溜达了半天的大红公鸡,被母鸡们这个不经意的动作所吸引,展开双翅咯咯叫着扑上其中一只母鸡,毫不遮掩地显示着自己的需求,那只母鸡哆嗦着压低自己的身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默地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事毕,大红公鸡迈着优雅的步子若无其事,母鸡紧跑几步赶上鸡群又低头觅食。世界依然太平,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
饿了一宿的羊群,被主人从羊圈中赶出 ,争先恐后蜂拥出巷,穿越村头麦秸垛的间隙,走向麦田。羊主人腋下夹一杆赶羊鞭,聚拢在麦秸垛旁,天南海北的神侃,时不时瞅一眼不远处贪婪地啃噬着麦苗的羊群。羊们那里知道,也许不几天,主人会把其中的一些肥羊卖给宰羊人,之后又会变成人们春节盛宴上的美味佳肴。
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开始聚拢在村头麦秸垛朝阳的地方,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 远处的村道上每出现一个人影,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手搭凉棚眺望,等那淡淡的人影真真切切地来到眼前时,不管是谁家远方打工或者外地念书的儿女回来,他们都会高兴一番,用一口浓浓的乡音给归乡的赤子打个招呼:“孩子,回来过年啦!快回家吧,你爹娘在家里等着你呢。”来人也会从旅行箱中拿出香烟捧出糖果,散发给眼前的'叔叔大爷爷爷们和婶婶大娘奶奶们。乡邻们吸着香烟嚼着糖果,啧啧夸奖着孩子们的出息和懂事,其乐陶陶,其乐融融。
村庄与村庄之间,有弯弯曲曲的村道相连。阳光下,目光所及处,附近几个村的村口,各自迤逦出一支赶集的队伍,身着五颜六色新颖时尚服装的男女或骑车或坐车或步行,向附近集市上汇集,小路上流淌着欢歌笑语。远处的的集市已备足了乡亲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年货,乡亲们要买回一年的幸福和欢乐,在春节的几天里纵情释放。
不时,村道上过来一支娶亲的队伍。由农用机动三轮组成的娶亲车队,披红戴花,满载着嫁妆,排成长长的一溜儿,既排排场又热热闹闹,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结婚的场面逊色。蓝天白云下,唢呐声声里,一张张笑脸阳光般灿烂。
又是谁家嫁出去的姑娘回门给娘家送节礼来了,摩托车后座上花花绿绿的食品箱堆得老高,车把上挂着的兜里该是给娘买的新衣服吧,大红的颜色印满了喜庆。慌忙出来迎接的老娘,乐得合不拢嘴,一只手拉着闺女的手不撒开,另一只手把闺女额前散开的一绺头发捋顺。自家的黄狗围着摩托车嗅,或许是以为从前的主人会给自己捎来一顿美餐吧。
村里的大喇叭正在播放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当当当的剁肉声不时地响起,该是调馅和面包饺子的日子了,不信你看,家家门前都挂起了灯笼,贴上了春联。
乡村的腊月,每天都是好日子,处处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腊月将尽,我分明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
篇5: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清脆的鞭炮声惊醒了时光老人的梦,他睁开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便将日子扯进了腊月。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18岁就离开乡村,参军到部队,转业后入住城市,一直认为,不管你走到哪儿,要想寻找腊月最纯正的文化底蕴,还是非到乡村莫属。如今,走进腊月,儿时乡村腊月的那种情感,那种氛围,永远记忆犹新。那时候,乡村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对过年却是格外重视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祝福》中说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每当乡村进入腊月,村庄上空袅袅的炊烟在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的鱼肉的浓香,家家户户的门前贴着对联,挂上大红灯笼,近处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随着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一切都是那样的香甜和喜悦,可以让你体会出一个纯正的腊月气氛,让你温馨、快乐、幸福。
那时的乡村腊月,孩子们最开心。一迈入这腊月的门槛,我与伙伴们便在村里成群结队地疯玩。“娃娃娃娃你别闹,进了腊月就放炮,男娃女娃嘴别馋,杀了猪后就过年。”在这稚嫩的童谣里,迎接过年大幕就拉开了。腊月像是一辆从远方驶来的列车,风驰电掣,直奔年关。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平时压在箱底舍不得花用的血汗钱,这时也要拿出来花一番。再穷苦的人家也要购买过年的物品,除食品之外,还有鞭炮、对联、年画和灯笼,更要为孩子备些礼物,哪怕是一件新衣、几颗糖球,也会圆了一个乡下孩子一年的梦想。
宰猪,是乡村腊月的一个亮点。在普通农家,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运程”好坏的象征。“年猪”,据说是专门用于过年食用的猪。这头猪在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贴”食,即喂精饲料,用最短的时间把猪喂得膘肥体壮。这时候的猪好像已经感觉到它的厄运的降临,行动缓慢,斯斯文文,少了往日的潇洒和活泼。到了宰杀期临近,能看到猪的眼槽里流出的一股泪水,看起来真的有点凄楚,可是,就是因为它的奉献,装点着人们年的氛围。每当看到大锅里烀猪肉,我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地唾液流出。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那时乡村人生活困难,平时豆腐很少吃的。进入腊月,不管平时多么节省,家家都要做一道豆腐,整个腊月菜谱,煎炒烹炸都离不开豆腐。那时做豆腐的工具是石磨。石磨,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见过,即使现在农村也很少见了。就是两块直径一米左右,约20公分厚的圆石摞在一起,放在一个比较牢固的架子上,上面的一块中间有一个圆的孔,边儿上对称着插着两条木柄,也叫推把,下面的石磨边上有一孔,把豆子和着水从上面石磨中间的孔放进去,推动推把转动圆石,白花花的豆浆便从下面石磨的孔里流进大桶里,再经过加工成型,豆腐就做成了。后来村里有了电,很快又有了电磨,也就告别了推磨的历史。但吃着电磨做出的豆腐,总觉着不如石磨磨出的豆腐好吃。
腊月里与母亲一起贴窗花,是我最高兴的事。将旧窗纸换了,打好面浆,重新糊上白纸,再在一个个小格子里,贴上一对对五颜六色的窗花。真不知道民间艺人们是怎样放下锄头,用那样粗糙的手,剪出这样神形毕肖的花鸟虫鱼来的。那种巧妙,真是让人看不厌、爱不够。特别是那一只点缀在白菜上的蝈蝈,从它那悠闲的姿态,使人仿佛听到了它的高声歌唱,为画面增添了音乐旋律,有了动感和灵气,它是整幅窗花的灵魂所在与点睛之处。蝈蝈为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寓意着人们安逸的生活,与祥和的气氛。一幅幅窗花就是这样地带着蓬勃的春的气息,开遍千家万户的窗口,点亮人们心中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和希冀。
进入腊月,转眼就到腊八节,从那时开始,登上了“过年”的第一个台阶。这一天,母亲必定会早早地起床,把精心备下的大米、小米、豆子、核桃、栗子、花生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的煮。当锅里冒出的白气,伴随着“啪啪”和“咕嘟咕嘟”的有节奏的响声时,我与妹妹总喜欢围拥在母亲的身边,或用冻得发红的小鼻子嗅嗅随着粥的热气弥漫过来的香味,瞬间蠢蠢欲动的口水流到嘴边。舀一口含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只觉得有一种暖。母亲熬的腊八粥它已经深深地溶入了我的生命之中。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相传灶神专管人间厨房烟火,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的生活情况。在这一天晚上,家里的女人要把厨房里的锅台、灶堂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在灶头上点起“青龙过江”的灯,彻夜不灭。把糖、果、瓜子等食品盛于盘中,为灶神饯行。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这些流传在世间的习俗,把喜迎过年欢快忙碌的景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腊月三十过大年,我像出了笼的小鸟,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无拘无束地在房前屋后疯跑着。父亲买来的鞭炮舍不得成挂的燃放,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当看见父亲去门口将一挂鞭炮悬挂在一根竹竿上点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才知道时过中午,要吃团年饭了。一顿团年饭,便是过大年的主题曲。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炖菜、炒菜、凉菜样样都有,当然,那盘红烧鲤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骨肉亲情的快乐。
到了晚上,也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母亲将花生拌着沙子在铁锅里炒,随着铁铲的搅动,受热的花生在跳动中发出哗哗的响声。这时母亲口中便念念有词:“腊月三十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其中苹果少不了,叫作“平平安安”。最令人欢乐的是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钢镚儿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到了子夜,各家的鞭炮都要拿出去燃放,把年夜衬托得异常热闹。我与小伙伴们早已约好,打着灯笼,一起出去观赏。大街上,胡同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我们追逐着、比试着,看看谁的灯笼最美,谁的灯笼最亮。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天亮了,人们开始相互拜年,整个乡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在乡村,拜年可谓是整个节日期间最富年味的民俗活动了。乡村拜年,与时下所说的拜年是大不相同的。现在拜年无非就是见面时互相问候一声,讨个吉利罢了,而在乡村拜年却要讲究得多,也庄重得多。首先要给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们拜年,这时长辈们给孙子儿女们分压岁钱。然后跟在父亲后边去给长辈亲属们逐一拜年,最后是给村子里左邻右舍所有熟悉的人拜年。这样一趟下来,虽然很累,但我的兜里却塞得满满的,从压岁钱到糖果、饼干,真是应有尽有。天气虽冷,但我心里是热乎乎的。
如今的乡村腊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新变化,有些场面和氛围已渐渐离我们远了。腊月淡了,年味也淡了,是耶!非耶!不好妄下结论。我倒觉得这一切全在于一种心态,一种感悟,一种追求。在改革开放的新年代,乡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给乡村腊月也注入了很多的新内容。现在所流行的网上拜年、拜年、短信拜年,非常便捷,可免除走访亲友劳顿之苦;闭路电视100多个频道任你选,令你眼花缭乱,不知看哪个好,特别是大年三十春节晚会给人们文化生活增添了亮点;更令人惊奇的是,全家老少、亲朋好友走出家门,到酒店吃团年饭,个别有条件的家庭还去外地旅游观光,欣赏人文景色,既愉悦心情,开阔眼界,又丰富了知识。似乎人们都知道,进入腊月不在是仅仅吃好喝好玩好,而是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变成在民俗基础上的精神盛宴……
乡村腊月,是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往今来,源远流长,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尝不够;乡村腊月,来得风火火,走得急匆匆,留给人们多少温馨的回忆,多少美妙的憧憬;乡村腊月,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吉祥,也孕育着来年的希望。正是有了它,乡村人才年年过得有滋有味,魅力无穷。
篇6:腊月的乡村散文
腊月的乡村散文
腊月对乡村来说,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带有某种明显倾向性的暗示和隐喻。
从进入腊月的那一刻起,乡村就把喜悦和幸福挂在了每个人的心底和脸上,披在了山冈、河流、大地的身上,洒落在家家户户的院落和房间里,就连同司空见惯的炊烟也突然变得婀娜多姿起来,充满温馨和喜悦。霎时间,乡村沉浸在一份喧嚣与恬静的浮华中。
背风的墙角,老头们三个一伙,四个一堆,聚在一起,戴着老花镜,坐在条凳上,摇椅上,优哉游哉地唠着闲嗑,下着象棋,打着扑克,眯缝着眼睛,任凭冬日的阳光温柔地把周身抚摸。
三五成群的老太们,围在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落里,或抱着孙儿,或拿着针线活,叽叽喳喳,拿东家长、西家短的哪些好奇、有趣的事消磨时光,打破了乡村的寂静,给沉闷的增加了一丝轻松和愉悦。
村子里的中青年们,此时也陆陆续续暂时结束了在城市里四处奔波的流浪生活,把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成了一张张汇款单或银行卡,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乡村聚集,筹谋和憧憬着农家的天伦之乐。前脚踏进门,还来不及与家里的妻儿老小促膝长谈一年在外的酸甜苦辣和思念之情,后面家里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事便蜂拥而至,将他们紧紧缠绕。他们像陀螺一样,风风火火,一刻不得消停,心里却心甘情愿,自得其乐。大到年货的购置,小到写春联挂灯笼鞭炮,都不敢有一丝懈怠,以此来弥补常年在外对家里父母、妻儿老少的愧疚之情。
不过,话说回来,腊月里最忙活和最辛苦的要数乡村的母亲们和少妇们。平日里,她们坚守在乡村,经营者自家的田地和庄稼,照料着家里老老少少的吃穿,她们是一个个小家的真正管家。年关,出门在外的丈夫或儿子在把辛苦钱带回来了,也把活力和生机带回来了,可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用等,依然离不开她们的悉心统筹,她们又成了一个家的主心骨。大人小孩的新年衣裳、床上用品和家具的添置,她们要量入为出,未雨绸缪。过春节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花馍、年糕和肉、蔬菜等吃货,他们要亲自操办。就连拜年的礼物她们也要及早做到心中有数……即便如此,她们也照样是满心欢喜,乐此不疲。
除了忙碌之外,乡村的集市,也绝对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各种调料、水果和小吃,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平日只有在电视上才难得一见的各类糖果蔬菜,密密麻麻地散落在临街的摊铺和超市之中,可谓是琳琅满目,自然让人应接不暇、馋涎欲滴。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交通的日新月异和四通八达,以及文化、观念的碰撞和渗透,无形中让一些大城市才有的各类礼品,甚至奢侈品,也渐渐步入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真正合乎了那句“不怕买不到,就怕荷包瘪”的戏语。平日宽绰的街道,变戏法似的被川流不息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平日里略显冷清的小吃摊上,变得异常火爆。出手阔绰的自如和潇洒,好像不是在花自己钱般慷慨和豪爽。相亲邻里,男女老少,见了面后都满带笑容和喜悦,似乎过往的恩仇,都在一笑之间而灰飞烟灭,悄悄地被一团和气所取代。四处高悬的大大小小的.各式灯笼,以及喜庆的年画、春联、鞭炮、烟花,使原本笨拙、清冷、迟钝的腊月,变得喜气逼人,火红火红的,处处充满暖意和祥瑞。
当然,腊月里最开心、最受益的人群,要数哪些半大不小的学生和儿童。腊月,意味着不用再天天背着书包去学校,也不用为繁重的作业而熬夜,更不用为学校中犯下的一点错误而受到家长、父母的批评和教训,而且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还有各种好吃的零食、水果,好玩的鞭炮、烟花等可享用,更有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陪伴左右,心里甜得赛过了吃蜜,心里美得简直赛过了“活神仙”。
腊月的乡村是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脸上刻满岁月的皱纹,启迪着年轻人的未来。
腊月的乡村是一坛陈年的老酒,总在某个时段潜入人的心底,让人念念不忘,并沉醉其中。
腊月的乡村是一幅古朴的年画,洋溢着喜庆,又不失内涵和品味,经得起时间的积淀。
腊月的乡村是一次人生的盛宴,以近似宗教的虔诚,周而复始地孕育着人们新的憧憬和期许。
篇7:乡村腊月的散文
乡村腊月的散文
乳白色的炊烟吊在腊月的风里,与暗红色的屋脊交相呼应,熏染着浓浓的乡愁,活成村庄里最美的风景。
宁静的村庄在黎明的炊烟里苏醒了,远处的房屋在朦胧的霞光中若隐若现,屋脊上冒出的缕缕炊烟,在阳光的照射下跳动着,在村庄的每个角落里逃窜。这个小村庄就是我的家乡,是我梦里留恋的地方,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故乡。
每当进入腊月,寂寞了一年的村庄在此刻显得热闹起来了。
腊月是一年的结尾也是新一年的开始。在乡村人的心中,腊月,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歇歇脚的日子;也是出外打工仔们返潮的时候;更是一盆温暖的炭火,擦亮人们沉积心底的乡愁,点燃思乡情,加快回乡的脚步。
腊月的村庄,有一股腊子酒的清香,在村庄的街头巷尾飘荡。
走进乡村,你就能体会到腊月闲里乡村人的生活。这时的男人们,在腊月难得的几日闲里,交杯行拳,喊声如雷;在醇香的米酒里,在家酿的山葡萄酒下涨红了脸;收不住的话匣子在“五魁手,六六酒”的吆喝中和盘托出。然后,跌跌撞撞地扶回了家,在自家女人嗔怪的责骂声中倒头大睡。那些扯不尽的家常,淳朴的憨笑,融入腊月的风里,挂在新年将至的风铃中,绵长着岁月里浓浓的情亲。
进入李家村,一条平坦的乡道贯穿着村庄的南北。这条路是村庄的根,连接着家的方向,连接着村庄人淳朴的内心。蜿蜒曲折的山路径直向远方延长,与遥远的大城小城相通。这条路是乡村人外出寻梦的路;也是他们日日夜夜期盼回家的路。腊月刚进,那些打工的男男女女们裹着大包小包陆续回家了,肩扛手提的包里,是他们一年艰辛的收获,满载着孩子的思念,踏上了亲情的故土。临回家前穿一件在城里买来的漂亮的衣服,在乡亲人眼前炫耀,那眼神,在人们的“啧啧”称赞中眉飞色舞。见面互相打个招呼,一口浓重的乡音洗不去他们骨子里的淳朴。
寂寞的村庄在时间的洪流中,显得有些沧桑,外出打工潮让昔日的院落人去楼空,空锁着的房屋在寒风中凛冽着,有些孤单,又有些颓废,它们像是在等待,等待远方的主人早日归来。
李家村新旧的院落各占一半,很多户全家进城打工,房子也不再修缮了,就那样独自站立在村庄里。如今村庄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着,不算大的村庄有三分之一的院门空锁着,只有过年回家的时候才回来住几天。
进村第一家是李大娘家,天气越来越冷,李大娘一手拿着浆糊,一手捏着剪成细长条的报纸,里里外外地糊着窗户缝,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纹理爬在木质的窗棂上,像一条条通往村外的路,曲折连绵。
李大娘有一子一女,大女儿出国多年,只是偶尔往家里打个电话,李大娘想操心也操心不着。小儿子在县里的饭店上班,是个掌勺的大厨,钱不少挣,可就是忙,回家的时候少,只有放寒假的一双孙子孙女都回来了。挑起门帘的李大娘走进厨房,扎上围裙,在厨房的洗脸盆里洗了洗粘满浆糊的手,在围裙上搓了搓,抱来一捆柴禾在灶堂里点燃,她是怕冻着孩子。偶尔进屋看看躺在炕上呼呼大睡的大孙子,脸上露出了笑容,“在省城上大学呢,还闲农村冷。”灶堂里红红的火光映着李大娘挂满笑容的脸上。一会儿又在大门口望望去找同学玩的小孙女,两个孩子一刻也不能离开她的视线,一会儿看不着,李大娘就觉得心里没招没落的。
山脚下的酒坊里,“小老庄”的玉米糖化烧酒一刻也没有停,“小老庄”是庄德新的外号,他可是村里的致富能手。人又老实肯干,这些年别人都进城打工去了,只有“小老庄”老老实实留在农村,种地、酿酒、养猪。如今又扩大了玉米糖烧酒设备,请上几个工人,自己甩手当起了老板,在农村盖起了二层的小洋楼,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不知道投来多少进城打工仔羡慕的眼神。
要说“小老庄”,话匣子一火车。头些年,我去过“小老庄”家,见他腰间系个围裙,站在酒炉旁,一边往炉里添煤,一边用特制的木爬搅拌烧酒锅里的玉米料。见我来,指着院里的木板凳示意我坐下,“这活离不开人,不添煤不开锅,达不到温度不出酒。”跟我聊天的空档,“小老庄”手也没闲着,低头忙他的活计,又琢磨着如何能酿出好酒来。
“小老庄”在乡村,凭着勤劳肯干也创造出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腊月的上空,总是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这香味在每个木质房门的小屋里飘出,沿着这股香气,是每一个忙碌的身影。妈妈们扎个围裙在厨房里蒸豆包、蒸发糕,红红的火光在灶膛里燃烧着,点燃了年的韵味,点燃了幸福的生活,袅袅炊烟带着年的寄托和期盼在村庄里升腾着,整个乡村都陶醉在浓浓的炊烟里。
腊月里最热闹的一件事就是杀年猪,村头巷尾,人们的吆喝声,猪的.嚎叫声在村庄里此起彼伏。小孩子们在清晨的美梦中吵醒,趴在门缝中看着忙碌的大人们,鼻子闻着诱人的肉香,不停地咽着哈喇子。谁家要是杀年猪,就像办了一次喜事一样,把村子里有威望的长辈都请来吃肉,好好的热闹一番,这样蕴意着吉祥,来年的日子也会一顺百顺。
腊月,是村里婚嫁、办寿的高峰,一进腊月,每天都是好日子,隔三岔五就有办喜事的人家。李老太老两口今年都是六十六岁,儿女们都在外地,老两口自己张罗办寿的事,把喜日定在了腊月二十。日子临近,天气却有些变脸,这日清晨就开始下雨,接着就扬起了细细的雪花,路面结上了一层冰,十分的难行。
日子在一个月前就订下了,酒席就在镇上的饭店请。“妈的,赶上了这么个鬼天气。”李老太有些抱怨地嘟囔,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李老太有两个女儿,都嫁进了城里,自己的老伴又有些木讷,办寿宴都是李老太一个人里里外外忙活。
毛绒绒的白花纷纷扬扬的从天而降,风一吹,花儿在村庄里飘荡着,染白了远山、近树、和炊烟升起的房屋。李老太望着纷纷飘落的雪花,心底涌上了一丝担忧,千选万选,没想到选了个雨雪天,出行不方便不说,就怕祝贺的亲朋也会减少。其实,她最担心是她的女儿,小女儿、女婿头一天晚上就到了。就差大女儿一家三口,大女儿今年新买的车又是新手驾车,路面这么滑,李老太越想越担心,站在大门口把目光投向村庄的远处,期盼的眼神凝视着通往门前的山路上。
乡村腊月,山村里处处填满了喜庆的味道,孩子们在红火的春联和鞭炮声中绽开笑脸,掰着手指头算计着年关临近的日子。女孩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男孩们手拿一串鞭炮,点燃的炮竹,燃起的喜悦欢天喜地迎接年的到来。
对山村腊月的记忆,在我们童年天真的笑脸里;在新年临近的快乐里;在粘豆包洒下的清香里。那些记忆温暖着乡村人的心灵,甜蜜温馨的日子,在人们万家祝福的团圆里品味着生活的甘甜。
腊月来了,在人们的期盼中走来;在淳朴的乡情中走来,在满天飞雪的季节里走来,带着远古的醇香,带着记忆里抹不去的画面,带着童年对乡村最初的记忆,燃烧成年华里浇不灭的款款乡愁,澎湃着激情,点燃着幸福的希望,温暖着每一个远离家乡游子的心灵。
腊月,年关将近合家团圆的日子,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寄托着浓浓的乡愁,乡村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系在每一位乡村人的心中,在他们的血脉中流淌……
篇8:乡村腊月花散文
乡村腊月花散文
与其他月份野花遍地、瓜果飘香不同,乡村的腊月草木凋零、水瘦山寒,农人们用心思育出的一朵朵迎春的花儿,却在这片冷泠清清、萧瑟沉寂中热烈地开放。
最先绽放的是门歌。腊八一到,那些能歌会唱的“热闹人”就纷纷背起胡琴,走村串巷唱门歌。不待胡琴响,歌声起,打老远看见一群孩子簇拥着一对男一女,就知道是唱门歌的来了。男的怀里抱着琴,女的辫梢上扎着簇新的红绿两色头绳,头梳得很光,嘴上还用红纸抿了口红。唱门歌从不进屋,立在门口先拉一段琴,见主人出来了,就开口唱。曲调都是固定的,唱词望风采柳,现编现唱,看到长者二老在堂就唱:“椿萱开茂坐高堂,膝前儿孙挤满堂……”看到小孩便唱:“白白胖胖脸拐红,好像当年赵子龙……”看到怀孕的妇女唱:“十月怀胎秋风凉,五谷丰登家家忙……”但每次必唱的是《十二月花名》:“正月里什么花,人人所爱,什么人手牵手同下山来?……三月里什么花,满园红了,什么人在桃园,结拜兄弟?……腊月里什么花,飘飘洒洒,什么人骑白马,跨海征东?……”
这样的唱会持续整个腊月,到二十三小年,唱的人会越来越多,一拨接一拨的。村人所付酬资也越来越丰厚,由最初的年糕、白米增逐渐变为米花糖、芝麻糖、花生糖什么的,有从城里回家过年的人家还会奉上寻常难得一见的香烟、点心、糖果。为了这一年一度的喜庆乐呵,村庄人一大方得很。
其次是扎纸花。乡村的年货,除了各种美味可口的点心、食物,大红的鞭炮、红纸,还会有许多用来扎纸花的五颜六色的彩纸。花花绿绿的彩纸,裁成一块块巴掌大小的方形,用筷子沿对角一卷,再轻轻搙下来,就成了一片栩栩如生的花一瓣,四片为一层,粘两层,一朵花就出来了,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贴在灶台上,挂在床沿边,粘在门楣下……百花争艳的春天就到了。母亲是村庄上的扎花高手,许多姑娘、媳妇都来向她学扎纸花,一到腊月,我们家就成天嘻嘻哈哈、叽叽喳喳,成了村庄上最热闹的地方。
村庄女孩是乡村永远盛开的花,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里,她们也不忘精心装扮自己。那些平日里只卖些针头线脑的货郎们,一到腊月就会带来许多令女孩子们眼花眼花缭乱的发卡、头花。记得有一种“繁花环绕”的塑料发卡深得大家喜爱,其它的都是一只鸡蛋换一个,那种要两只鸡蛋,但为了美,女孩子们舍得。
还有剪窗花、绣枕花、穿花衣、放礼花……儿时乡村的腊月真是一片花的海洋!
篇9: 腊月乡村情味浓作文
腊月乡村情味浓作文【荐】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到了!五里地的场镇,两条街,几条道,零零散散的商户,平时店前冷清,没人光顾,因为人们都在地里,即使有空,也不会逛街,他们才没有这份闲呢!但到这个时间就不一样了,都盘算着,给老人买件羽绒服,看哪种材质的衣服“贼暖和”。小孩的新衣服是必须买的,扳起指头一算,上大学的孩子要学费,家里的各项开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东算西算,最后决定,老人的衣服只有买棉服;小孩嚷着要的新衣服的价格也大幅缩水了。
外出打工的人们回家了,衣着光鲜,一副“衣锦还乡”的派头。捂着鼓鼓的钱包,踱进店里,指着墙上挂着的衣服,价也不讲,掏出几张百元大钞,仰着脸,递给店老板。老板善意恭维。买衣人点头“嗯嗯”,挥手“不送”,派头十足。
孩子比平时活跃了很多。大人总会给一些钱,兜里有钱,钱怎么花,的确是一件难事,零食可以少买点,玩具不能缺,鞭炮更不能少。嘴里嚼着零食,肩上扛着一支长长的玩具枪,不经意间扔出一颗鞭炮。“砰砰”的炮竹声,夹杂着孩子的嬉笑声,在山谷里回荡。谁家的白菜被好事的小孩插上一支鞭炮,随着“砰”的一声,白菜四处开花,大人也不恼,因为腊月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孩子也知趣,见到有人来,作鸟兽散,又到另一处去玩耍了。
这几天,在外打工的人难得在一起聚会。腊月到顶,也就二十出头,按照风俗,家里要过年了,只有留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团聚。过年后,要为外出做准备,所以这几天弥足珍贵。十多年后再聚首,戏谑着说当时的瘦子成胖子,胖子有了将军肚。大家笑着,泪花流着,感叹岁月的无情,偷走了时光,留下了满目的沧桑,已过中年,这次见面下次能再聚吗?谁也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敲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将所有的不快吞进心里。
腊月最忙的.是孩子的母亲。母亲将挂着的腊肉、香肠,洗了又洗,刷了又刷,再晾干。因为孩子曾经在电话无意中说了一句,妈,我想吃你亲手做的腊肉、香肠。母亲平时记忆不好,刚说的事很快就忘了。母亲每时每刻念叨着腊肉、香肠,她怕一刻不念,又忘了。母亲一辈子念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如佛教信徒般虔诚。
腊月最闲的是孩子的母亲。她们神情落寞,站在村头,翘首期盼,都年根了,孩子没有打电话回来,说不定要回家,在村头等等吧,也许下一个拎着包的年轻人是孩子呢?在无尽的思念中,母亲站成了一颗树。到了晚上,电话响起,传来孩子的声音,妈,今年回不了家。平时母亲有很多话说,可是这一刻,她只轻轻一句,孩子要自己照顾自己!母亲挂了电话。第二天,母亲仍然准时出现在村头,就这样默默地站着,人闲着心不闲,心里想着,嘴里念着……
家家户户装扮一新,变得异常忙碌,春联买回来了,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灶里烧着,锅里炖着,一锅带着浓浓亲情的味道被摆上宴席。红红的对联被请上墙,寓意着来年大吉大利。
腊月的乡村,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团聚的快乐,还有分离的思念,这是腊月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情味悠长……
篇10:腊月里的乡村的散文
腊月里的乡村的散文
腊月里的乡村是忙碌的。三星正南,就要过年。乡亲们的忙碌是锣鼓点儿催促着的。男人们要趁着年根儿,把家里的农产品置换成钱。有的追集卖湛青碧绿的包尖大白菜,有的联系“猪经济”,出栏圈养的大肥猪。抓猪,称猪,算账,一群肉墩墩的家伙换来了一沓厚实的钞票。钱没捂热乎呢,就飞向了集市上的鱼啊,肉啊,干鲜果品,时令蔬菜。肩挑的挑,手抬的抬,还有的用摩托车把,自行车后托架搬运回来。年货的置办上,既要精打细算,货比三家的核计又要消耗男人们的体力。集市上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买到称心划算的,婆娘未必夸赞。买到砸手货,媳妇的唠叨一定有她的道理,实在不行换换去。女人们的心思细,公公婆婆要做俩身新衣服,孩子的鞋子要换双新的。菜窖的白菜该打理了,过年待客还得杀几只大公鸡。心疼总归心疼,犹豫已不能再犹豫。给自个的爷们做的厚棉裤不知道合不合身,想起毛手毛脚的他,脸上不禁罩上一层红晕。女人收拾完屋子,又开始扫院子,放下耙子就是扫帚,过日子过得就是个奔头,人活着就得活出个精气神。尘烟弥漫中,乡里乡亲匆忙的脚步叩响着村子,敲击着流水般的日子。
腊月里的乡村是悠闲的。街头巷尾的老人们穿着各样的棉衣,背靠低矮的石头墙,笼着手,眯起眼,追忆着多年前的往事。不急不缓,轻声慢语。皱纹堆积在额头,眼角,人生遍布传奇和沧桑。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磨砺了棱角。人生的长河,在此处流速变得舒缓,沉淀得水面如镜。几位或交谈或者长时间不言不语。任寒风刮过,暖阳斑驳。院子里的牛马拴在石槽边,低头咀嚼。黄狗趴卧在堂屋门口。柿子树,树尖上高挂几盏“红灯笼”,那是为过冬的鸟儿们准备的美餐。
孩子们象一群唧唧喳喳的小麻雀,哪家弥漫出炒花生,瓜子的或者炖肉的'香气了,他们一窝蜂似的冲进去。过会儿,嘴巴上泛着油光窜出来,嘻哈着,笑闹着,口兜也像他们的心情一样快乐地鼓涨起来。滑冰,砸沙包,捉迷藏,头顶热气直冒,顺脖子汗流。累了,就窝在小朋友家的炕上,你一本我一本地翻看故事书。胸脯起伏着,瞪着眼珠儿,吧唧着嘴儿,读得有滋有味。日暮时分,在各家大人的呼喊声里不情愿地回家,临出门勾手相约再玩,相约放炮仗,相约去赶集,相约着许许多多的小秘密。
腊月里的乡村是喜庆的,香气四溢的。玻璃窗上贴着红艳艳地窗花,“喜鹊登枝”“连年有余”等等,简陋的窗子也变得生动明亮起来。精神矍铄的老婆婆坐在炕头上,叠叠裁裁,剪刀上下翻飞,一会儿的功夫,小动物栩栩如生,花花草草姹紫嫣红。大花猫拱在老人的腿边,蜷成一个圆球。堂屋间的儿媳妇罩着头巾,大锅翻炒着花生,瓜子,南瓜子。灶膛里的麦花秸“嗤嗤”燃烧,火苗舔上锅底。小火慢烧,香气一股股冒出来,拧成一团,钻出屋子,冲向院子那棵白杨树上的喜鹊窝。东邻的二姐送过来刚出锅的粘豆包,甜甜软软。西院的嫂子隔着墙头递过来一碗花椒肉,肉片齐整均匀,油花点点。香喷喷,热腾腾。邻居们吃着瓜子,花生,谈笑间开始了保媒拉纤当起了红娘月老。不觉间,一帮孩子蹑手蹑脚来偷听,大人娇喝一声,孩子们扮个鬼脸,举着糖葫芦嘻嘻哈哈跑开。
腊月里的乡村是守望的。父母扳着手指头算计着孩子回家的日子,美味佳肴中孩子的最爱才是主角。出门在外的游子也恨不得一脚踏回家里去。躺在热炕上,肆意地伸开腿脚,任父母慈爱的目光一遍遍在身上拂过。小孩子精心收拾好自己的烟花,鞭炮,小红灯笼。心中就像大铁锅里煮熟的一大锅白胖胖地饺子不住的翻腾,那期待就像点燃引线的“大地红”挂鞭一样清脆炸响。
守望就如一场温馨的约会,村庄一手牵着家,一手擎着你所有的记忆使劲摇晃。那双眼凝望着你来时的路,于是归乡的脚步变得急促。大家都在守望,守望着大年夜的到来,守望着幸福和团圆,守望着辛苦打拼一年了,对自己和家人的犒赏。
腊月里,春意笼罩着乡村,笑意浮在乡亲们的脸上。年味浓了,心已高歌。
篇11:腊月的乡村的散文摘抄
腊月的乡村的散文摘抄
腊月的夜,云静静地集合,雪静静地飘落;黎明光降时,云又静静地散开,雪也轻轻地散去。给村落的人们留下一个结结实实的梦和一个实其其实的雪白世界。
日上三竿,人们从梦中醒来,推开门,一地的雪已开端熔化,旭日的处所裸露出褐黄色的地盘,冒着氤氲热气。勤快人家早炊的烟雾从屋脊上袅袅升起。许是风的缘故吧,炊烟分开房顶时直直地上升,升着升着就十分随便地斜向一方,逐渐地,化作淡淡的一丝一缕,最后消掉落在树梢高处的空气里。房顶积雪熔化的雪水沿着房檐叮咚滑落,溅湿了檐下挂着的黄玉米和红辣椒。鸡们鸭们从鸡埘鸭架倾巢而出,在院子的雪地上印满纷乱的爪印。看家狗被街巷里流动的脚步声吸引,溜削发门嗅着地奔驰,似乎闻到了不知从谁家飘出的炖肉的肉喷喷鼻。不远处,送灶的炮竹一声炸响,惊飞一树麻雀,震得树枝丫上的雪扑簌簌跌落。
村口分列着大年夜大年夜大年夜大年夜小小的麦秸垛,垛顶的雪还没有完全熔化,远了望去似一顶顶野蘑菇,不规矩地簇拥在村头的树林里。麦秸垛是村落的咭片,诠释着庄户人家的殷实和充裕。麦秸垛是村落的大年夜大年夜戏台,产生在它四周的场景活脱脱一幅幅村落风气图。
阳光比刚才升得更高了,麦秸垛逐渐把本身的影子收拢在垛根。围着垛根觅食的一群母鸡双腿挠着麦秸,鸡头一贯地沉下去啄着麦粒,动作是如斯的娴熟而又不掉落优美。小树林,麦秸垛,垛根前觅食的鸡群,如有哪位画家把这诸多元素集合在一帧宣纸上,世间或很多一幅《群鸡觅食图》可以和《八骏图》、《五牛图》媲美。吃饱了的母鸡们,慵懒地偧煞同党,洗澡在冬日的阳光里 。一只在麦秸垛四周漫步了半天的大年夜大年夜红公鸡,被母鸡们这个不经意的动作所吸引,展开双翅咯咯叫着扑上个中一只母鸡,毫不掩蔽地显示着本身的需求,那只母鸡颤抖着压低本身的身子,以本身爱好的办法默默地享受着属于本身的幸福。事毕,大年夜大年夜红公鸡迈着优雅的步子若无其事,母鸡紧跑几步赶上鸡群又垂头觅食。世界依然宁靖,仿佛什么也没有产生。
雪白的雪似乎似乎洗涤剂把天空漂洗的秋天般瓦蓝,似乎有一幅巨大年夜大年夜的蓝布隐瞒天宇,天际处几丝白云如有若无,像是村姑洗衣时欠妥心留下的.洗涤剂的渍痕。阳光如一束薪柴,燃起暖和的篝火,安慰着大年夜大年夜地。三三两两的人们开端从各自家门走出,汇集到街上,聊气候,谈收成,谈年货备得怎么样,谈张家的儿子娶了好媳妇,谈李家的闺女嫁了个好婆家。聊天人安享的神志印满了知足,啧啧的声音鼓噪着幸福。
不时,村道上过来一支娶亲的部队。由农用灵活三轮构成的娶亲车队,披红戴花,满载着嫁奁,排成长长的一溜儿,既排排场又热热烈闹,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娶亲的排场减色。蓝天白云下,唢呐声声里,一张张笑容阳光般残暴。
一群上了年纪的白叟开端集合在村头麦秸垛旭日的处所,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 远处的村道上每出现一小我影,他们都邑不约而同地手搭凉棚了望,等那淡淡的人影真逼真切地来到面前时,不管是谁家远方打工或者外埠读书的儿女回来,他们都邑高兴一番,用一口浓浓的乡音给归乡的赤子打个呼唤:“孩子,回来过年啦!快回家吧,你爹娘在家里等着你呢。”来人也会从不雅光箱中拿出喷喷鼻烟捧出糖果,披发给面前的叔叔大年夜大年夜爷爷爷们和婶婶大年夜大年夜娘奶奶们。乡邻们吸着喷喷鼻烟嚼着糖果,啧啧称赞着孩子们的前程和懂事,其喜洋洋,其乐融融。
村与村之间,有弯曲折曲的村道相连。阳光下,眼光所及处,邻近几个村的村口,各自迤逦出一支赶集的部队,身着五颜六色新鲜时尚服装的男女或骑车或坐车或步行,向邻近集市上汇集,巷子上流淌着欢歌笑语。远处的的集市已备足了乡亲们须要的各类各样的年货,乡亲们要买回一年的幸福和欢快,在春节的几天里尽情释放。
又是谁家嫁出去的姑娘回门给娘家送节礼来了,摩托车后座上花花绿绿的食物箱堆得老高,车把上挂着的兜里该是给娘买的新衣服吧,大年夜大年夜红的色彩印满了喜庆。匆忙出来迎接的老娘,乐得合不拢嘴,一只手拉着闺女的手不撒开,另一只手把闺女额前散开的一绺头发捋顺。自家的黄狗围着摩托车嗅,或许是认为早年的主人会给本身捎来一顿美餐吧。
村里的大年夜大年夜喇叭正在播放着《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当当当的剁肉声不时地响起,该是调馅和面包饺子的日子了,不信你看,家家门前都挂起了灯笼,贴上了春联。
篇12:腊月二十三作文
腊月二十三作文
【腊月二十三作文1】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节日中的小年,从早上开始,鞭炮声不绝于耳,渲染了年的气息。因为今年回姥姥家过大年,所以小年陪爷爷奶奶过。
下午五点,我和弟弟和往常一样写着作业,奶奶开始做饭。不一会儿,爷爷、爸爸、妈妈、二叔和二妈陆续地回来了,我和弟弟写完作业去玩了,爸爸和二叔跟爷爷聊天,妈妈和二妈进厨房帮奶奶准备饭菜。
不一会儿,香味从厨房里飘出来了,奶奶大声地说:“吃饭了——”我便去帮忙拿碗筷,转眼间,空空的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有香喷喷的.鱼;有可口的猪肘子;有香飘四溢的炖羊肉;还有美味的炒圆菜及色香味美的各种凉菜。开始吃饭了,一家人坐在一起,说笑着,显得其乐融融。阳台上的红灯笼,亮着光,给家里增添了喜庆。
炒圆菜是我的最爱,非常好吃,还有猪肘子蘸醋,哇!真香啊!。二叔边吃边赞不绝口:“啊!这鱼可真好吃,谢谢老妈!”“这鱼差点就烧糊了。”奶奶乐呵呵地说。 我也开始夸奖:“这炒圆菜真是太美味了!”“当然了,这可是你爷爷炒的。”奶奶说,我一听,吃了一惊:爷爷什么时候进的厨房?原来爷爷的厨艺这么好!可他却谦虚地说:“没那么好!孙女说好吃就好吃。”“谢谢爷爷!”我边说边夹了一大筷子菜放到嘴里,自称“食肉动物”的弟弟听了,也把筷子伸到了这盘菜里,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吃完饭,妈妈和二妈去洗锅,我们坐下来,吃着橘子、草莓,看着电视,聊着天,这情景多温馨呀!妈妈和二妈洗完锅后,也坐在沙发上,吃起了水果。窗外各种礼花炮在天空中展示着风采,把黑夜变成了白昼。
十点多了,我们要回家了,跟爷爷奶奶说了再见,乘着电梯下了楼,爸爸、二叔分别开车,我们便向家的方向行驶去。一路上灯火通明,整个城市沉浸在年的气氛里……
【腊月二十三作文2】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
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
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
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
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篇13:腊月二十三作文
说起腊月二十三,也许你只知道那是“小年”,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小年起源
小年的
小年传说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 年是洞房”的说法。这些你都知道吗?
之所以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是因为它有了起源、传说、习俗。所以大家把它作为
篇14:腊月的作文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民俗“炖大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春节习俗之一。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代表着富裕的意思,并且红烧肉还代表着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于是腊月二十六大家一定要置办大肉哦。
篇15:腊月的作文
小年是指农历腊月是29天的年份,而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旧俗在这天祭灶、吃饺子。
祭灶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这不,下午,奶奶让妹妹到楼下拔草,我问妹妹为什么拔草。他说要‘‘喂马’’。我便又问:‘‘你家养马啦?’’妹妹答:“没呀”我又问:“那喂什么马呀?”“我也不知道”妹妹答曰。我晕。她上来时给了我一些草,让我放到灶王爷的旁边。原来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到了晚上,我们(我、奶奶、妹妹)先下去给灶王爷 “钱”,但钱烧完后,要放鞭炮。奶奶妹妹和我都不敢放。就在这时,哥哥大包小提的来了这可真是巧呀!哥哥走过来,我和妹妹掉头就跑,我本来胆子就小,而且,这鞭炮声又大,便到楼上去看。可惜的是,一等我们跑到楼上,鞭也放完了,真是不巧呀!一放完,奶奶他们也都上来了。
“吃水饺”
爸爸和奶奶到楼上包的饺子,所以情形也不怎么知道,那就说吃水饺吧!
一包完,奶奶便放进了锅里,而爸爸却要从楼上慢悠悠地端下包子来,所以比奶奶慢一步,再加上还要等我哥哥吃饭,所以吃得更完了,现在哥哥来了,我们就开动了。奶奶说妹妹在楼上才吃了几个包子,我吃惊不小,她7岁了。几个包子可是我三四岁时的饭量。于是爸爸叫妹妹再吃几个,妹妹一坐下便开口吃,用了5分钟才吃了1个包子,那是我已经快饱了。我们两个坐在一起吃饭,是鲜明的对比!
小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日子,不过还有更好的日子呢(过年)。别到时候乐疯了。
篇16:腊月的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新年到了!五里地的场镇,两条街,几条道,零零散散的商户,平时店前冷清,没人光顾,因为人们都在地里,即使有空,也不会逛街,他们才没有这份闲呢!但到这个时间就不一样了,都盘算着,给老人买件羽绒服,看哪种材质的衣服“贼暖和”。小孩的新衣服是必须买的,扳起指头一算,上大学的孩子要学费,家里的各项开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东算西算,最后决定,老人的衣服只有买棉服;小孩嚷着要的新衣服的价格也大幅缩水了。
外出打工的人们回家了,衣着光鲜,一副“衣锦还乡”的派头。捂着鼓鼓的钱包,踱进店里,指着墙上挂着的衣服,价也不讲,掏出几张百元大钞,仰着脸,递给店老板。老板善意恭维。买衣人点头“嗯嗯”,挥手“不送”,派头十足。
孩子比平时活跃了很多。大人总会给一些钱,兜里有钱,钱怎么花,的确是一件难事,零食可以少买点,玩具不能缺,鞭炮更不能少。嘴里嚼着零食,肩上扛着一支长长的玩具枪,不经意间扔出一颗鞭炮。“砰砰”的炮竹声,夹杂着孩子的嬉笑声,在山谷里回荡。谁家的白菜被好事的小孩插上一支鞭炮,随着“砰”的一声,白菜四处开花,大人也不恼,因为腊月里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孩子也知趣,见到有人来,作鸟兽散,又到另一处去玩耍了。
这几天,在外打工的人难得在一起聚会。腊月到顶,也就二十出头,按照风俗,家里要过年了,只有留在家里,跟家人一起团聚。过年后,要为外出做准备,所以这几天弥足珍贵。十多年后再聚首,戏谑着说当时的瘦子成胖子,胖子有了将军肚。大家笑着,泪花流着,感叹岁月的无情,偷走了时光,留下了满目的沧桑,已过中年,这次见面下次能再聚吗?谁也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来敲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将所有的不快吞进心里。
腊月最忙的是孩子的母亲。母亲将挂着的腊肉、香肠,洗了又洗,刷了又刷,再晾干。因为孩子曾经在电话无意中说了一句,妈,我想吃你亲手做的腊肉、香肠。母亲平时记忆不好,刚说的事很快就忘了。母亲每时每刻念叨着腊肉、香肠,她怕一刻不念,又忘了。母亲一辈子念着的是自己的孩子,如佛教信徒般虔诚。
腊月最闲的是孩子的母亲。她们神情落寞,站在村头,翘首期盼,都年根了,孩子没有打电话回来,说不定要回家,在村头等等吧,也许下一个拎着包的年轻人是孩子呢?在无尽的思念中,母亲站成了一颗树。到了晚上,电话响起,传来孩子的声音,妈,今年回不了家。平时母亲有很多话说,可是这一刻,她只轻轻一句,孩子要自己照顾自己!母亲挂了电话。第二天,母亲仍然准时出现在村头,就这样默默地站着,人闲着心不闲,心里想着,嘴里念着……
家家户户装扮一新,变得异常忙碌,春联买回来了,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灶里烧着,锅里炖着,一锅带着浓浓亲情的味道被摆上宴席。红红的对联被请上墙,寓意着来年大吉大利。
腊月的乡村,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团聚的快乐,还有分离的思念,这是腊月的味道,也是年的味道,情味悠长……
篇17:腊月的作文
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月,也叫冰月和除月,在这个月里人们都很忙碌,买年货、杀年猪、炸肉丸……够忙一个月的了。可是对我们小孩来说,腊月是最快乐的,因为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穿。
腊月,此时学校已经放寒假了,上午,太阳光照在雪上,有很多很多的雪花在闪着亮光。我和爸爸妈妈去市场买东西,我最喜欢的就是甜甜的糖果,我们来到卖糖果的地方,糖果的种类好多呀,有巧克力味的,玉米味的,夹心的……看得我口水直流。妈妈让我自己选喜欢的糖果,我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就抓了一兜。拎着满满一兜的糖果,我就像拎着宝贝一样欢天喜地的。我们又买了瓜子、花生、福字、对联儿,金光闪闪的对联儿,让我想到了门被贴得红艳艳的,特别漂亮。
童装店里有一件漂亮的羽绒服,上面有蕾丝的花边儿,可爱的造型能把我打扮得像公主一样儿,我好长时间就想买了,妈妈嫌太贵没给我买。可是今天爸爸说:“过年了,该给女儿买件新衣服了!”一听这话,我马上高兴起来了,抓着爸爸的手就要走。爸爸领着我走在街上,我看到了阳光明媚的街上到处都是好看的景色,就连路边的雪花仿佛都在开心地闪着光。我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家童装店,将那件羽绒服穿在了身上,爸爸慷慨的交了钱。爸爸是最爱我的人,我心里想着,美滋滋的。
晚间,我和妈妈拎着大包小包的很多东西回家,这一天真累呀,不过我还是非常的开心。
到了晚上,我们坐在一起吃腊八粥,腊八粥里好吃的大枣、桂圆、薏米,我一会儿就吃了两碗。吃完腊八粥,我和爸爸去放鞭炮,我不敢放,爸爸就把鞭炮拴在长长的棍子上,我拿着棍子的另一端,爸爸把鞭炮点着后,用手把着我的胳膊,我藏在爸爸的怀里,闭上眼睛,只听见噼噼啪啪一阵乱响,胳膊都被震得有些摇晃了,等我睁开眼睛的时候,鞭炮已经没有了。“刚才是我拿着鞭炮放的吗?”爸爸点点头,我成功地放了我这一生第一挂鞭炮,我高兴地跑回屋里告诉了妈妈。
这个腊月,我过得非常地开心。
篇18:腊月习俗作文
进入腊月,那些曾经将村庄笼罩在一片葱茏中的树木繁华落尽。一个个村落显露在原野上,像庄子里那些沉默寡言的汉子,刚从农事里走出,穿着那件还未来得及抖落尘土的衣衫,坐在门前的场地上。
这时节的乡村,远远地看去,有些斑驳,显出一些沧桑。有点像我们历经坎坷的父老,满脸岁月的风尘,却透出一份浓浓的亲情来。
一只只鸟窝也显露在没有遮蔽的树梢上,让走在田垄上的人抬头了望之间,心中涌起一丝家的温馨。于是,脚下的步子不知不觉间加快,朝着家的方向。
麦子已经是出苗儿,遥看,田间有一层绒绒的绿色。油菜已分垄,叶畔可见零星的未及融化的冰雪。广袤的大地难得一见农夫的身影,一群麻雀起起落落,在天地间喧嚣着岁月的苍茫。
一年中最闲散的时节,农具歇息在屋角,农事搁浅在节气里。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朝阳的山墙下,在慵懒的阳光里眯着眼,烟雾缭绕中数说一个个陈旧的日子,和新鲜的时光。
村口或者房舍的门框下,多了一些眺望。曲曲折折的,沿着村前的那条路,一直把目光望酸。几条或大或小或花或纯的狗在村巷里撒欢,忽然停下追逐,竖耳聆听。那陌生的却又分明是熟悉的足音,让它们一时拿不准是吠叫还是摇尾。
多少双眼睛在远远地辨认游子归来的身影?谁的一声惊喜,搅动了一个庄子的乡情的。杀鸡宰鸭割肉打酒,一次次的碰杯声里,村庄进入微醺。
有鞭炮和唢呐声传入耳鼓,好事者开始扳着指头细数,王家盖屋赵家上梁张家取媳李家嫁女……
家家门前檐下,挂起了一串串的咸鱼腊肉,有人快活地喊:要过年质且桓龇誓臧
篇19:腊月习俗作文
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孩子盼过年。年是分三段的——年前、年中、年后,今天我讲年前,进入腊月年味就逐渐浓起来,就是孩子享受幸福的日子,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去年我家的年准备得特别充分。
最喜庆的是挂灯笼,两个大灯笼是爸爸早就买了的,腊月三十一大早,爸爸就开始挂灯笼,爸爸怕悬吊得太矮碰到人的头,就把灯笼挂得高高的,从远处都能看到,也显得特亮。看灯笼亮了最高兴的要数爷爷,想当初灯泡都不点瓦数大的,如今还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他的脸上就情不自禁地露出了微笑,我们的日子和这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其次是贴对联,纸是红的,字是黑的。上联是:“财运亨通步步高”,下联是:“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是迎春接福。寄托着我们家庭的美好愿望,希望明年又是一个发财年。
再次是吃团年饭前放鞭炮,由于鞭炮很大,一百块钱一滚的。为了安全,要把鞭炮放得远远的。爸爸把鞭炮点燃就急急忙忙地跑回来,鞭炮就噼噼啪啪地响,震得地都动了,奶奶说鞭炮声远远超过了我平时的吵闹声。
接下来就是吃团圆饭、看春晚、拜年,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才罢。
篇20:腊月习俗作文
每到腊月时,奶奶总会准备许多糯米来做汤圆面,在腊月吃自制的汤圆是我家的传统,所以,今年此时奶奶照例又开始忙了起来。
腊月的香是糯米的清香。米是奶奶精心挑选的上好糯米。把糯米放在盆子里,盖上一层棉布,浸泡一个星期。这时的我总会有点心急,常常去打扰一下糯米的美梦。轻轻揭开棉布,好奇地往盆里看看,用筷子轻轻点一点糯米,然后急切地问奶奶糯米泡好了没有,这时奶奶总是慈爱地笑着说:“不急不急,糯米泡好了,汤圆才好吃。”我曾看过那泡了三天的糯米,一粒粒透亮饱满,像一颗颗小珍珠在盆里倚偎着,像是喝了一夜的琼浆玉露,沉沉地睡着。
腊月的.香是米浆的醇香。一个星期后,奶奶便把泡好的糯米拿到集市上磨成米浆,再用白色的棉布袋子装起来放在桶里提回来。回家后,奶奶就会招呼爸爸把盛着糯米浆的袋子悬挂在阳台上,水“滴滴嗒嗒”地滴在桶里,带着奶奶的慈爱,带着我的期待。
腊月的香是馅儿的浓香。一进厨房,红豆的甜香,芝麻的醇香,桂花的清香便扑鼻而来。米浆已经过滤成了软硬适中的粉团。我最着迷的是奶奶做桂花汤圆的过程。奶奶用勺子舀起一小块粉团,两手轻轻一搓,便搓出一个晶莹饱满的“珍珠”,再在“珍珠”上捏一个深窝,形成一个小小的“富士山”,把桂花馅放进去,收口搓圆,一个汤圆就大功告成了。
腊月的香是汤圆的甜香。将汤圆放入已烧开水的锅中,再撒上一层干桂花,不多久,汤圆便在锅中“咕嘟咕嘟”的叫着,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甜香如蝶,满室翩跹。透过玻璃锅盖,只见锅内晶莹剔透的汤圆在挨挨挤挤地飘浮着。桂花伴着气泡上下翻飞,飞珠溅玉,美如流星……
腊月的香弥漫着浓郁的亲情和温暖。当我去厨房时,奶奶正给大家盛汤圆,热切地招呼我们:“汤圆好了,快趁热吃。”大家入席而座。我用勺子轻轻舀起一个汤圆送到唇边,先用嘴唇轻轻触碰并感知它的温度,然后轻轻咬开,第一口是米的甜糯,第二口是桂花的清香,清甜润滑的桂花蜜流入喉间,味蕾一点点地通透舒展,一缕沁人心脾的甘甜在舌尖缓缓散开……
咬开一个汤圆,就如打开一个乾坤,里面飘香的不仅是节日的味道,还有那浓浓的亲情。
篇21:腊月习俗作文
数着秋去冬来的枯叶,赏着香气盈盈的腊梅,望着百年常青的松柏,我走在小区的街道上,时不时地抬起头仰望天空。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雪,内心渴望的种子正在生根,我是多么希望见到这腊月里的第一场雪!
忽然,有一两滴水降临,我连忙伸出手探一下,可惜,这并不是雪。渴望的种子在严寒中生长,我一定要见到腊月的雪!
我来回在街道踱步,把担心和失望咽下。终于,当夕阳渐渐隐去之际,第一片雪花慢慢悠悠地飘落人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伸手托住它,只见六角形的雪花晶莹剔透,一碰到手心,立刻化为一滴水慢慢散开。此时,我一抬头,漫天飞舞的雪花纷纷争先恐后地落下,四周已然是一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雪越下越大,渐渐地,枯叶盖上了雪白的棉被,腊梅戴上了纯白的首饰,松柏穿上了乳白的礼服。叶间白中透着点点翠绿,花间白中映出丝丝梅红。我仿佛看见了各种颜色的雪,粉色的,蓝色的,金色的……
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塑造出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朦朦胧胧之中,远处的街灯亮起来了,鹅黄色的灯光映衬着点点雪白,这,就是腊月里的第一场雪。
篇22:腊月梅花香作文
是什么声音,像拂过琴弦的旋律在耳畔回荡?是什么光芒,像银线般编织着美好的时光?
啊,是冬天来了!腊月的梅花舞动着新春的希望之火,越燃越旺,走进了千门万户;千万颗种子,在树下悄悄萌发。
腊月的梅花香,是冬日的琵琶。
每一片花瓣,都是跳动的音符。那轻柔的风声,就是新春的旋律。那孩童鞋子的踢嗒声,打着欢快的节奏。那小雀儿的鸣叫声,成为了春节的主唱。那新年的红灯笼,为大自然的音乐会点亮聚光灯。那美丽的烟花,绽放出了希望。
腊月的梅花香,是一幅绚烂多彩的画。
画上绽放的烟花镶在水一般的夜空,点亮了躲藏在云中的明月的脸庞;画上,梅花染上了红颜料,在雪中露出鲜艳的笑脸;画上一群孩子来到草地上,他们扬起雪,将快乐洒向天地间;画上,人们载歌载舞,新春涌动着快乐的旋律;画上,灯笼在每家每户点亮光明。
比金子还贵啊,那腊月的梅花呀!
比美酒还令人陶醉啊,那腊月的梅花呀!
啊,地上雪如棉,天空洁如玉。枝头花儿开,叫人多着迷。啊,摘一朵,闻一闻,这腊月的梅花香让我们挥之不去,久久回味。
篇23:腊月梅花香作文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梅花之所以能成为花中君子之一,平的是她素洁高雅的品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毛主席曾这样赞赏过她,是啊,谁不喜欢清香的梅花呢?
梅花总是在初春严冬绽放,而她最美的.时候,却是最严寒的腊月,在人们都足不出户的时候,她却在冰雪中傲然开放,她的傲骨不得不使人敬佩。
在我的眼中,一个个平平无奇的清洁工,就是那素洁淡雅的梅花。无论是酷暑还是炎夏,无论是冰天还是雪地,他们都忠于职守,守护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我永远忘不了,初的那次疫情中,清洁工人为了人民的健康,城市的美丽,他们不顾被传染的风险,在他们的岗位上奋斗着。
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的笑容。多么纯洁的笑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不怕苦,不怕累。别说他们平凡,但他们也是英雄,——用自己去呵护城市,去呵护别人的英雄。
我爱一个个白衣天使,我爱一个个教书育人的老师,但我更爱一个个平平无奇的清洁工。他们勇敢,他们坚强,他们舍己为人,这不正是英雄吗?
在我的眼中,清洁工每日立在自己的岗位,不畏严寒酷暑,不求回报,只求城市的美丽与国家的安康,他们是梅,一束束英雄梅。
篇24:相见欢作文
相见欢作文
相见欢
相见欢时光如水,岁月如梭.六年的小学时光犹然浮现眼前,那曾经一幕幕的绚丽画面如流水似长歌再记忆中流过.相伴六年足可以使一个孩子脱胎换骨可同样也使一群孩子在逐步成长的心灵中留下那一份份真挚、友好而单纯的友谊.六年时光我们共同走过;六年时光我们共同成长,六年时光我们一同奋斗.曾经的戏言今已如期呈现,相伴六年,也终要走远,看着那曾经熟识的的身影,今也要劳燕分别,心中虽不忍但也要努力向前,怎能忘记旧的.朋友,旧的朋友虽已成过去,但朋友却天长地久,心中虽不忍但也要努力向前高中优秀作文 原创分享 ,怎能忘记旧的朋友,旧的朋友虽已成过去,但朋友却天长地久.虽无一壶浊酒,但今宵需别梦寒.
篇25:雪中欢作文
在同学们的惊呼声中,雪犹如精灵般悄然而下。我很高兴,在我的记忆中南方很少下雪。雪慢悠悠地飘着,落在地上,融化成了积水。
“哇,好大的雪!”同学们不知是谁开始欢呼,于是一双双眼睛望向窗外:只见大朵大朵的雪洋洋洒洒地落下:落在树上,树穿上了棉袄;落在屋顶上,屋顶盖上了棉被;落在行人身上,行人也便成了移动的雪人。行色匆匆的大人开始露出了笑容,调皮可爱的孩子拍手欢呼。有的戴上手套伸出小手去接雪,有的拿出雨伞倒立地面去接雪……雪中,嘻嘻哈哈,一片欢乐。雪仙子似乎看到了大家的'心意,更尽情地挥舞衣袖:雪一朵接着一朵、一片接着一片,像是烟花汇演。
翌日清晨,我在睡梦里被帆帆叫醒。拉开窗帘,一眼望去,车子、草坪、树枝上、屋顶上白雪皑皑。探头仰望天空,一轮红日初升起。“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我大喜过望,迅速全副武装,欣喜若狂地扑向雪的怀抱。雪,原来是这般感觉:踩着她,松松的;捧着她,柔柔的;看着她,爽爽的……我与帆帆迫不及待地开始堆雪人。找好一块雪地,用小铲子铲了一堆雪,这是雪人的莲花宝座;接着做了一个雪球,把它放在地上慢慢地滚,滚大了,将它放到莲花宝座上,那便是身体;然后又滚了一个小雪球,放到身子上。嘿,小雪人做好了!可是没有眼睛鼻子怎么办呢,我们到处找材料,我灵机一动,衣兜里还有两颗小核桃,镶嵌上去,惟妙惟肖的眼睛活了;帆帆找来了一根小树枝和一块小石头,于是嘴巴和鼻子也有了。小雪人、可爱的小雪人!我们会做小雪人啦!。我们围着小雪人,兴奋地蹦啊,跳啊,跑啊,激动得猛抓雪球,疯狂地打起雪仗。冬日的寒冷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晌午的天空,阳光明媚。踩在回家的雪路上,心情无比的舒畅。雪,是大自然对我们南方少儿最好的馈赠。
篇26:相见欢作文
相见欢作文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想起午后,碰见女英,她又憔悴了许多。那清秀的脸庞失去了往日的红润,就像一朵经历了风吹雨打、行将凋谢的芙蓉。我们强颜欢笑,随后我抚琴,她放歌,借歌声抒发心中的愁闷,在歌声忘却了今夕何夕。唉!是我对不起女英啊!让心爱的人跟着自己受苦。我饮恨独坐。夜深了,我辗转反侧,起身步于庭院,孤独的我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月如钩
我痴痴地抬起头,仰望夜空中的一弯皓月,它总是那样晶莹如珠,明亮如钻,世间万物似乎都包覆在它柔美而迷人的清光中。今晚的月亮更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的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我的离愁别恨呢?又想起诗仙李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的豪迈之情,怎能不触景伤情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还有我这个“断肠人”呀!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初中作文 ,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想起多少次夜里,一沾枕席,又回到了美丽富饶的江南。在芳香馥郁的皇家园林里,王公贵族驾着华丽精美的马车终日嬉戏游玩,而我和女英看着这番太平景象,尽享花月情浓,企盼天长地久。可突然,眼前的一切就像烟花一样消失了,只剩下黑沉沉的天空。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想我昔日乃是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的我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我的心头难以排遣。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我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则可以嚎啕倾诉,而我不能。我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过年习俗优秀作文
★ 家里过年时的作文
★ 祭灶节作文
★ 过年习俗话题作文
★ 香雪梅作文
【腊月欢乡村作文(精选26篇)】相关文章:
腊月二十三小年祝福语录2022-04-30
守岁作文600字2023-01-23
调查报告:春节习俗文化的调查2022-05-06
祭灶节寄语2023-12-12
河南春节作文2023-09-21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2023-01-26
小年夜祝福语简短2022-06-01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2022-07-30
关于春节习俗调研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推荐2023-06-24
腊月过小年作文500字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