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共19篇)由网友“可怜的小豆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
知识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当我们捧着一本书,徜徉在宇宙里行间时,我们与书本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时我们的心灵已被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获得知识离不开阅读,阅读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嘈杂的环境固然也能阅读,但很难阅读,甚至很难走出来。阅读需要一个温馨的氛围,一个无人打扰的“世外桃源”。曾记否,在一个细雨如丝的夜晚,我们坐在椅上,品一杯香茗,与书相拥,思绪在文字间行走,情感在文字间跃动,这样的夜晚是何等的惬意!曾记否,在孤灯相伴的`夜晚,读一本名书,感悟文学之纯美,感悟文学之真谛。
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宁静致远”是一种大境界,何时,阅读也需要一种境界,那就是说心灵上的孤独,但不是说心灵上的孤僻。而是说阅读需要一种境界,祛除荒杂的思想,心灵的空间得到了净化,这是阅读的一种境界。不管是浏览还是精读,都需要这种境界。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的魅力,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想象空间。
阅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精神上的强者。阅读,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一种丰厚人生积淀的好方法。书籍,是人类精神上的最好朋友,是至高无上的朋友。人世间,有许多东西都是都是得失参半的,得到一样东西,也就意味着要失去另一样东西。阅读也是这样,当你体味到阅读给你带来的快乐时,你也失去了与朋友一起玩乐的时刻。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不应为失去这样的机会而感到惋惜,而是应该庆幸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们深知阅读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没有精神上的孤独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在精神领域全方面阅读,才是阅读的真正要义。
知识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而阅读正是进入心灵最深处,净化心灵,得到灵魂升华的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真正的领悟到了阅读的好处,得到更多的知识你才知道,知识的最高境界是孤独,但不是孤僻。
篇2:境界初中作文
秋风萧瑟,卷落一地残叶。我站在叶海中的一块礁石上,想起了曹操前年前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烈士”胸襟。在萧瑟如今日的秋风中,他未有世俗的感伤,也无心小清新。因为他胸怀统一华夏之大志。我敬仰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境界。
大凡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研究或做人上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我欣赏有境界的人。
我欣赏毛泽东闹市读书,于喧闹中独自宁静的淡定境界。世人众,宁静之处险而远。苛求外界的安静使内心平静是不可取的。而人在浮躁的状态下既无法使注意力集中也不能深思,何以成大业?故毛泽东已成领导中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而不淡定的人平庸了千百年仍是平庸。
我欣赏陶渊明弃官归隐,于污浊中独自清高的淡然境界。“归去来兮,请息交而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既然这个社会与我格格不入,我何苦违背自己的心意去追求什么呢?人的一生,开端已定,结局也是确定的。惟有过程是自由发挥的舞台,又何必顺从那些不合理的潜规则让自己不开心呢。他追求的,不是另类,不是所谓个性,是自我。不知多少人一生忙碌,追求到了功名利禄,追求到了美人金屋,却迷失了自我。行尸走肉般地为腐败而活。可悲。达到如陶潜般淡然的境界,活在世上会更舒心。
我欣赏庄子知鱼之乐,于舒服中独自逍遥的超然境界。他是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他精通宇宙的语言,与自然对话。“名也者,相轧也”他是不追求名利的。“吾生也有涯,而知者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知识也不是他最大的欲求。他感叹自然,“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自然是他永恒的追求。达到这样超然的境界,天人合一,生也有涯,生也无涯。
我欣赏有一定境界的人。他们是值得敬仰的。我尤其欣赏在追求上有一定境界的人,欣赏那淡定、淡然乃至超然的思想者。
他们在闹世中保有自我,追求自然。我欣赏这些有境界的人。
篇3:境界初中作文
这以繁星为其火花的隐形火焰,究竟是什么?
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的境界,永远是孩子的天使。一个永远都长不大的老人,用他独特清新的文字阐释着他的亲情、爱情、友情……用爱面对这个世界。
有一种境界是爱。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孩子更需要更多的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到和平,感到安慰,并且知道真正的爱。或许有一个人一生未曾长大,只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孩子爱的天使,这就是泰戈尔,这就是他的境界。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思。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思。
有一种境界是感恩。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平,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种伟大的境界——感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潜的`境界。一种淡泊名利的境界。
有一种境界是归隐。草长莺飞,惠风和畅的江南陶冶了他青年的率真与洁净,“性本爱丘山”的先生寄情于山水却一日不曾忘记兼济天下,先生出仕了。求之彭泽及十余日,“欲裳宵逝只因顾怕自然,纬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先生归隐了。或许先生淡泊名志,崇尚自然,最后选择了归隐,一种甘于寂寞的境界。
境界,是用爱来感化整个世界;境界,是用永远的感恩;境界,是超尘世俗的归隐。
篇4:境界初中作文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不仅是人与自然,还有人与人之间近来,人们或许是良心发现,终于明白了大自然应与人类和谐相处,从而渐渐与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产生了感情,建立了友谊,隔着的纱帘被揭开,心灵间弹奏着友情的旋律,悄悄回荡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天籁之音无时不在飘荡,又有谁在不经意间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否在疏远呢?仔细瞧瞧,怎么?刚刚揭开一层纱帘,难道又增添了一层吗?是谁呢?是人类自己!
成天的恩恩怨怨,整日的勾心斗角,每时每刻的仇骂、侮辱、白眼。人们又干了些什么呢?连动物都明白的简单道理,难道人,这样的高级动物却不懂吗?不,不是的!
只要我们之间多一点友谊的欢乐,多一份友情的祝福,多一颗充满友爱的新,多一座友谊的桥梁,多一双充满友谊的翅膀。我们就可以带着对大自然的爱,对友谊的信赖,带着这一切,去飞翔,去开辟一个崭新美好的晨曦,让那遥远的红光一点点的升起!
相信吧,这不会只是你的幻想,不会只是简单的动画,不会只是一个轻易破碎的泡影。
会实现的,会变成现实的!
要知道:“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一切!
”信之美——信赖的优雅睁开双眼,信之美,清晨的阳光正正是如此。
一缕缕撒进书香的世界。
爱的微瞑,闭上眉目,为信赖造了一个摇篮。
黄昏的雨珠正一点点滴进心灵的膜膈。
安诚的成长。
轻轻抹去,人与自然一切的纱帘。
这是信赖,因为信赖永不泯灭的优雅之美。
它正在雨过天晴的天空中舞蹈。
掉落,萌芽,成长。
篇5:境界初中作文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集《将饮茶》中,写了一篇记叙时她与钱钟书的生活的文章。当时社会上对于读书人的迫害相当严重,但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她的文字太过于简单,太过于风轻云淡。于是我重看了一遍,发现,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本就无比简单。
钱杨二人经历了很多事,他们的生活就像传奇的故事一般丰富而跌宕,字里行间,我却又觉得他们的生活如此简单,只剩下了朋友、家庭和文学。
欲求简单,杂念就少,便心无旁骛。
这是一种境界。
我想起了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许多人读完《围城》,觉得方鸿渐即是作者的化身,我却觉得二者本质上差别很大。方鸿渐的欲望有很多,可惜涉猎广泛,心得全无。当一个人想要的东西过多,而能力跟不上标准,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这样的人生活往往并不快乐,常伴随着嫉妒等原罪。他们的追求虽多,却往往过于浅显,如唐宛儿、教授之位之于方鸿渐;这些追求与现实间的天堑会让他们失去动力,于是最终方鸿渐半夜十二点走在街上,听着六小时前的钟响。这样的人生虽不可否认会有许多小欢喜,但总体上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欲求过多,杂念就多,便好高骛远。
终一事无成。
初中的大部分时光,我都处于类似的一种状态。我想要维持自己的个性,又想要所有人都喜欢我;我想要学得很轻松,又想要有个好成绩。但我不是天才,往往我想要两者兼顾,结果却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边都搞砸。这种坏结果让我的情绪也变得很糟糕,我没有动力去学习,也没有胆子放开了玩;有时候连着几天我会将时间全分给学习,到了周末浪费十几个小时看小说。我觉得我的生活太过枯燥,像是命运早已写好,我只负责誊抄。
我不敢说现在我的状态已完全调好,但是在我的目标渐渐专一之后,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所以说,简单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很高的处事境界;简单不仅能让我们更快乐,也能让我们更专注。
简单是一种境界。
学着简单点。
篇6:境界初中作文
从古至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得多样化,丰富化,但是简单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
简单,是对自身素质的追求,是不为世俗所污染的品德,是种“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向往、
古代文人雅士大多趋向简单。晋代陶渊明厌恶复杂的官场,毅然罢官,回归到简单的田园生活中去,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发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感慨,实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崇高理想。
简单其实并不简单,纵使身处简陋和环境,也能于其中发现必于自己的乐趣。正如刘禹锡发出的感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简单,是对物质无欲无求的态度。
梭罗,独居瓦企业登湖畔数年,物质极其贫乏,简陋的生活让人无法想象。而正是在这种简单主义,让心灵拥有令人惊异的宁静,才有了《瓦尔登湖》这一旷世巨作流传至今。没有简单的物质,梭罗怎能用笔写下如此美妙的话语,也正是对待物质的简单,颜回才有:居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欢乐。
简单,是心灵的单纯和淡然。
少时狂傲,老时却隐居歧亭,巨人的反差,而陈季常仍然保持心灵的简单,抛下心灵拖累,达到单纯和淡然,正是因为心灵的简单,三毛才能在艰苦的撒哈拉沙漠放逐自我,写出众多情感真挚的文章,最终成就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而现在简单依然是众多成功人士的追求,马云首富,享有无比财富,却向往简单平凡的生活方式,英格瓦·坎普拉德,世界连锁家具店巨头,却依就穿着朴素,全身上下不超过50美元,比尔盖茨世界富,却让子女生活如普通人一般,过着简单的生活。
让心简单,可去除欲望和负担,让身简单,可去除疲惫劳累,生活需要简单,简单是生活之真谛。
篇7:境界初中作文
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质,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当你品尝到茶中的各种滋味时,也就达到了生活的境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向床头时,打开窗子,呼吸清新的空气,忘掉一切的不愉快,忘掉一切的繁杂。用心聆听大自然的心路,用心感受大自然的脉搏,听鸟儿唱歌,看蝶儿飞舞。看着那阳光,露出温暖的笑,享受大自然造物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馈赠。感受野花的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好,体会这不同的四季之景。问这一路的花香,散步在小路上,与迎面而来的朝阳相抱,看树下悠然晨练的爷爷奶奶,身旁还有顽皮的孩童,背着书包唱着欢快的歌。这不就是生活的境界吗?
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基础,时间对他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恒走下去,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乐,即无所求也无所乐,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何时单凭这样的感觉就证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自称幸福,而这又是从生活中取得的意外之喜。孔子曾说过:“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时间在不停的运动白云苍驹,人世间,一切都在变换。那种妄想将生活拴在身边,永远不肯放弃的人,恰恰离生活最远,也永远达不到生活的真正境界。
生活是一种美,它有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失败之美,成功之美。自然之美是它的壮丽美;心灵之美是它的高尚美;失败之美是它的体验美;成功之美是它的收获美。生活如一片海洋,而人类就是在海洋上行走的人。我说生活不苦,是由境界去领悟的静静的,躺在草坡上,闭上眼睛,慢慢的,与世隔绝,感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去体会生活并不是时时复杂,生活有时也很简单。
生活这着杯茶,虽平淡无奇,却又饱含诗意。只有细细品味,用心品尝,才能体会到它的真谛,享受它的醉意......
篇8:境界初中作文
提及阅读,我想到了美丽。它好似天使般抚慰着我的心,或使我心潮澎湃,或使我豁然开朗,进而,又使我陷入沉思。可无论如何,它总让我快乐、自由,落入那最美的境界。
――题记
阅读对于我来说,可不是一件陌生的事。从懵懂记事时起到如今的即将小学毕业,在这十几年的日子里,我不断阅读着、观察着、思考着,有着一个智慧的头脑,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许,这就是阅读为我带来的无限美好吧。
说起小时候(那时的我还未上幼儿园),但使劲儿打开大大的书柜门,却依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书香味儿,清新又舒畅,于是,我就此与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后,家里便不断涌进了大批的书籍――《幼儿画报》、《看图说讲》、《唐诗三百首》、《睡前故事》等,一本本,一册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爱不释手。不过,很多陌生的汉字却成了我的拦路虎,读起来吃力又生疏。妈妈见了,就在每晚睡前为我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有趣的小故事、押韵的唐诗宋词,我呢,也不枉费妈妈的一片苦心,每一首诗,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倒背如流。
没错,“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来到小学阶段,我如鱼得水,总能很快掌握老师教给的基础字词知识,随之,我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在不断提升,并且,已经可以独自看完一些大部头的中外经典名著,再也不用妈妈的“亲子阅读”了;即便许多同伴还在为汉字发愁,为写作文冥思苦想,可我,却能运筹帷幄,汉字从没有陌生的,写作文时,也总会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为此,还几次获得了现场作文大赛的优秀奖项。呵呵,看来阅读带来的好处还真不少!
就这样,在一派美丽的境界里,我阅读着,贪婪又如饥似渴。是的,长期阅读经典,就会感到――书是一位挚友,结交它,一辈子都令你难忘。我爱书,爱得那样清纯、朴实,有时我热血沸腾;有时,却也随着作者的思绪翩翩着;还有时,我会把心灵交给书,仿佛也让它寄去了我的快乐与哀思。是的,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你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成功与欢乐。
“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确,阅读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只有我们爱上读书,用智慧来武装头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拥有那被天使真正抚慰的心。
篇9:读书的境界作文
面对读书,不仅是满篇的文字,更如面对滚滚长江,气魄雄伟的大厦和浩瀚无边的大海,然而读书的境界却有三种,中国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读书的三种境界,今天通过学习感触很深。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读书读到忘我的境界是一件平常事,可这三种境界读起来,可谓是真正领会到了书中的乐趣、书中的知识,使人超凡脱俗,使人境界得到升华。读书就好像和世界最有智慧的长者交流,他可以将你领进另外一个世界,你可以和这位长者倾谈自己的心事,和自己的心灵,也可以将自己的烦心琐事分享给他,让他帮你一起解决这心灵的困扰,一起谈学习。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如果你想要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在书中寻找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是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最后才达到了成功,就算是自己变的很累,很削弱了也认为很值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你努力去反复追寻、研究,到最后用汗水和辛劳化成了你最终梦想的'胜利。
这次学习让我感触很深,只有知道自己正确的目标,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勤奋努力之后,才能够获的真正的成功。这就是读书的目标,这就是读书的三境界,而现在,我们首先要找的读书的正确精神才可以获得人生目标。
篇10:读书的境界作文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发你的思考。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
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篇11: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
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书籍为例,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多读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的读书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我想,大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境界之分。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在这里,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
篇12: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
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篇13:四种境界读书心得
四种境界读书心得
读书没有止境,但却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当然也有境界,有人仿照王氏的说法,把读书分成四种境界,我认为很有道理。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正如柳宗元所说:“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要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朋友们:手执一卷,入此四境,万虑皆忘,何不快哉?至于我们这些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以学习为任务的“书生”,更要以“读书”为荣:要有“读书好”的境界,“好读书”的责任,“读好书”的兴味。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畅游在书的长河,掬一捧淡淡的书香,以书为友,与书本同行,以读书点亮我们的精彩人生吧!
篇14:读书的三重境界
「原创」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有三重境界:即“为知,为己,为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我甚是认同此观点,在鞭策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些思考。 一为知:即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博学从而多才多艺。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肩负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我们教师而言是智慧、学识、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检验和挑战。在这个岗位上,小而言之:能否被学生、家长所认可,能否让同行钦佩,领导放心;大而言之:能否真正胜任这项神圣而伟大的教育工作。靠的不是外界脱离实际的吹捧,而是自身的学识、水平、能力。为了让自身的业务能力更强,更具说服力,在教育领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局限于业务领域的书籍,可以是多领域,有价值,有意义能提高学识,开启思维,升华思想、利于自身的书籍。一个人博学就会变得睿智,富有灵性,这样会促进我们对业务领域的.深入探究。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百忙之中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二为己:即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学校是育人的摇篮”,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学生最信赖、最敬仰的人。我们的言行举止、思想情操、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隐形的东西会成为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既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为人:“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为了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而读书。 此境界亦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当我们心中时刻有教育,时刻有学生,读书就会达到一种忘我超然的境界,我们会经历悟进去、走出来的“蜕变”。对先进的思想、教学(管理)理念、教法、学法大彻大悟。会促进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稳步发展。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养。让我们在人生路上、教育路上,喜书、爱书、多读书。让好书伴我们一路成长,让好书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伴侣,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篇15:读书最好的境界是什么
说到境界,古人很推崇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那么,读书最好的境界是什么呢?
第一个问题,怎样读书的问题。
关于怎样读书的问题,我在这里不想谈微观的东西,既技术层面的东西。因为技巧层面人的差异性实在太大了,比如说我读书的经历中,还没有出现哪一本书我读了半拉子就放下了,一本我再不喜欢的书,无论如何我都是要读完的。这只是我的具体方法,不一定就适合大家。王蒙介绍他的读书经历时曾说,诸如《百年孤独》之类的好多名著,他读了五六次之后还是没有完全把整本书读完,但这并不影响王蒙对书本的正确领悟,以及他渊博知识的养成。
还有就是我读书的时候系统性很强,比如读鲁迅的时候,我在大二时曾把整个全集包括他翻译的作品全部读了下来,现在读散文也是如此,无论是哪个出版社出的散文年选我基本上都要买下来并坚持读完。这种方法非常笨拙,我相信并不适合人们现在的阅读。还有就是我读书的时候很少做笔记,这可说是犯了读书的大忌讳,肯定无法向大家推广,因为从精读的角度出发,若想把书读到深处必须做大量的笔记,有很多人是很推崇精读的,比如上海的吴亮先生(八十年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特别善于精读书本,以至于他达到读了一本书就可以写出好几本书的水平,可以想象他的精读是多么管用。
但人的悟性是不同的,孔子孟子时代书籍实在少的可怜,但他们仅凭那少的可怜的书籍卓然成为一代思想学术大宗师,我们缺乏他们那样的智慧,所以单靠精读不一定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北宋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是马上、枕上和厕上,这种方法我想对大家也行不通,主要是因为大家不可能再利用马匹作为交通工具生活了,谁要是天天骑着大马生活,那实在是帅的太出格了,光路人那热辣辣的目光你都要天天出汗,不过其中他的充分利用时间读书的精神还是值得大家效仿的。
在具体技巧层面,我觉得根据个人具体的状况,最好的方法就是泛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青少年时代很少具备书香门第的氛围,所接触到的书数量有限,不可能像钱钟书那样,在就读清华之前就把经史子集的内容读了很多。泛读的好处有这么几条:一是能够实现量的积累,实现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为做到王国维所说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铺垫必要的台阶,离开了量的积累,对一般人而言,什么方法啊,兴趣啊都是痴人说梦。二是兴趣的发现,在各个学科门类中发现自我所钟情的方向,有了兴趣,就解决了读书的动力问题;三是摸索出适合自我的读书技巧,方法都是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这点道理大家都懂。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怎样读书,实际上涉及的是读书的境界问题。这个问题,中外古今的大学者讲了很多,但我觉得在绝对的标准上,不是特别切合实际,他们的受众是那些爱好读书而且读书很多的人,关键的问题是初读者距离胸中藏万卷有着很长的距离。
说到境界,古人很推崇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认为他做到了超然于物外,达到了天地与我同一的化境,我对此境界很是向往,但我认为无法推广,因为我们读书多少还是有功利心在里面的,无论是求知还是修养自身,还是自我启蒙,还是应付社会各种硬性的要求等等,里面都有些目的性因素。
有些人可能也会学陶潜,随自己的性子读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读多少就读多少,读烦了就扔掉拉倒。我个人认为这种读书习惯不太好,是对自我的遮蔽,可能大家对我的话有所怀疑,跟着兴趣读书有什么不好呢?是这样的,兴趣有成熟不成熟之分,就像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会变化一样,兴趣也是个渐趋成熟的过程,你刚刚站在读书的起点上就有把握说自己的兴趣已经成熟了么?
除非你是个天才,我们回过头还来说陶潜,他能够做到如此境界,是因为他读了好多年书了,而且在官场历练了十几年,终于发现自我的性情还是在自然上,《晋书》中还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载,和他的读书境界相映成章,我现在给大家讲讲,传记里面说他:渊明不解音律,然置无弦琴一张,每酒适,则抚弄之,以寄其意。这样的意会不是能学来的,我们若是弄个没有弦的吉他,吃完饭后就假装弹琴的样子,不被旁人看作有病才怪呢!
在境界这个问题上,还有人推崇苏轼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把书当作下酒之菜,读到会意处,就来上一大杯,前人笔记中记载他“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就是读一晚上的书需要一斗酒下去,这和陶潜的读书境界异曲同工,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是不可学的。
还有人拿王静安先生三境界说来说事,实际上他所说的三境界主要指向献身学术,毕竟还是属于小众化的读书境界,很难推向大众。以上所举的三种境界说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以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谁若是能做到三种中任何一种,将会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个人觉得切合人们实际的读书境界只有一种,那就是苦读,苦读是领会读书境界唯一前提条件。比如我们刚刚谈到的苏轼,他的出神入化是在很晚的时间段才出现的,早年的苏轼是典型的苦读学派的弟子。
据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记载,苏轼八岁的时候在母亲的教导下就能够背诵《汉书》和《后汉书》,现在中华书局出的这两本书,一是10卷,一是9卷。
《汉书》的准确字数是八十万字,《后汉书》呢,也差不了多少,问题的关键是,苏轼除了背下这两本书外,还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方面的东西,没有扎实的学识积累,苏轼也做不到对书中兴味,神韵这些最高层次美学品位的理解。更谈不上后来他在诗文词方面做出的杰出成就了。
第二个例子我想讲讲王安时,这位拗相公点了翰林之后,读书之苦甚至超过了苏轼,《宋史》记载他外放为官期间,每晚读书都要到凌晨三点钟左右,而六点钟左右必须要准时赶到衙门办公,算下来,这一长段时间内,他们的平均睡眠也就是3个小时。常常是起来后顾不上洗脸,也顾不上整理头发(那时的男子是长发,束好头发是基本的礼仪),就直奔公堂。
他的下属们见的多了,就怀疑这位上司私生活极不检点,夜夜笙萧才会弄成这样,私生活奢靡是北宋时代士大夫阶层的通病。所以就向皇帝揭发此事,后来皇帝把王安石专门传唤到京都询问此事,才得知原来是因为他读书特别苦才搞成这样。所谓的拗相公不仅指的是他行为处世的态度,还表现在他对苦读书的执著上,苦读到什么地步呢?
苦读到食不知味的地步,也就是说吃什么都没有分别的地步,王安石有一个特别的饮食习惯,即吃饭的时候,只向距离最近的盘子下著。有一件事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一次皇帝在御花园请群臣吃饭,就想考验王安石是否如传说中说的那样,就把一盘钓鱼用的鱼饵放在离他最近的地方,王和皇帝边吃边讨论国事,讨论完的时候,一盘鱼饵也全被他吃完了。王安石的学问在北宋一代是数一数二的,根据宋代话本记载,连苏轼也在他的渊博学识前丢过丑,苏轼是何许人也,前面已做过详实的介绍,不用我多说,可见王相公的厉害了。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同样适合读书的境界,只有在苦读中,我们才会发现读书的好处,发现读书的价值,才能够将读书这种习惯放到长长的一生中去坚持。
第二个问题:读什么样的书?
最近的《百家讲坛》推出了系列学者阅读经典的栏目,掀起了一场全民阅读经典的热潮。媒体的出发点和做法都是值得肯定的,这对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去除了民族这几年的浮躁之气很有作用。
爱书之人相对来说是专业读书者,应不应该读经典呢?我对此不以为然,我不是很主张大家都一头扎到经典里去,不是因为经典不好,正像我上面所说,实在太好,读太好的东西一方面需要基础,一方面需要悟性,这两个因素人们不一定具备,我们的阅读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根据大体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乱读一气的结果要么是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余秋雨语)要么是满脑子都被废品堵塞(卡夫卡语)。
今天,来自欧美诸国的通识教育理念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并认同,这个理念用在读书上,也是恰到好处。所谓通识,指的是一个人尽可能地打开视野,多多了解人文历史各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我们泛读的方法,基本的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学、哲学、思想史的通俗易懂的著作,我们都应该读一些。
也就是采取通读的策略。比如前几年出的一个系列书共有十本,包括《经济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历史是什么》等等,作为通识教育的基本书本,都可以找来读读。这样读的好处是大家能够开阔眼界,我们应该知道,各个学科学问的最高境界都是融会贯通,缺乏一个大的视野,是很难登上山的最高处的,正像王国维所说,只有登上高楼,才能看得见天下各种各样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对于我们对当前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认知与定位有非常的效应,比如以当前时代的视野来看,人类的理论和思想走到哪里了,这方面大家就要读读萨伊得的《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读读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以及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和詹明信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
要想认识当下中国的思想文化状况,要读读刘晓枫和汪晖的著作;若想对中国的古代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应该读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以及钱穆的《国史大纲》和李约瑟先生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系列;若想把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著作,应该读读复旦大学葛剑雄的著作;
要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应该读读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美国的余英时做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以及北大张岱年先生的《文化与哲学》;若想了解伟大人物的故事,那就应该读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傅雷家书》、《富兰克林传》,以及《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若是对思想史有兴趣,那就应该读读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系列,《顾准日记》以及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三卷;要是了解哲学,那就读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简编》;
要想从书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感悟,那就应该读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卢梭、培根、蒙田的著作。以上所举的只是大网中的一部分鱼儿,我相信在个体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更多,更好的书。
说到这里,我就可以为我的话做总结了,这就是,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多读书,正像哲学家奥多所言:重要的不是我们活的最好,而是最多。
篇16: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日: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听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篇17:读书,是一种境界
人的一生,有很多东西值得记住,这些可以是难忘的情景,生活的经验,也可以是短短的几句话,渗透着人生的感悟。我们的祖先也懂得这些,他们想尽办法,在深山的石头上刻着象形文字,想要留给未来的人们。记录这些的最好工具,非纸莫属。自从造纸术和纸的面世,这种文化得到极好的弘扬。于是,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本书。
有了书,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我们读书,不仅能了解丰富的知识,满足我们的求知欲,还能陶冶性情,健全人格,让我们懂得处事之道,世故人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的世界就像大洋,就像天空,就像原野,五彩缤纷,韵味无穷,绝对值得细细品尝。而读书,让我们冲破束缚,即使在狭窄的房间,也能领略无尽的美景。
篇18:读书,是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只有那些热爱读书的人才能理解。当他们读起书来,可谓是欣然忘食,夜以继日。得到一本好书对他们来说,如获至宝。有时能反复读上几遍,细细品味,每次都能找到不同的感受。书是精神的粮食,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她能激励我们前进;当我们受伤时,她能安抚受伤的心;当我们疲累时,她甚至能像母亲一样,送上一碗温暖的鸡汤。
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性格。
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未曾涉足的。他的气质、风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都别具一格,而且更胜一筹。他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种气度,即使他衣衫褴褛,穷愁潦倒,外观多么的不济,也无法掩盖这种夺目的内在的光彩。这正如苏轼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相对而言,一个人没读过书,不管他怎么去隐藏,还是缺少一种境界,一种气质。
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为了读书,他把自家墙壁凿了个洞;为了读书,他去有书的人家做工,不要报酬,这样的人甚少。也正因为如此,他博览群书,提升了自身的境界,成了一位大学问家,在他人生的顶峰时,当上了丞相。
如今,像匡衡这般热爱读书的人简直少之又少,很多人读书,不是出于对书的热爱,而是应付考试,迫不得已的。沉浸于书香之中的感觉,仿佛离我们很远,好像那只属于文学家,而不属于普通人。现在读书的机会多了,再也不用像匡衡那样凿壁偷光,但读书的热情大大减少。而现时山区的孩子,却又是那么渴望有书,难道是物以稀为贵么?
读书是一种境界,是求知欲的满足,是精神的享受。多读书,能获得新知;多读书,能,懂得道理;多读书,能丰富感情;多读书,能提升人的气质……多读书吧,书能给你带来很多宝贵的东西,你会爱上读书的。
当你爱上读书时,你会发现——读书,是一种境界。
篇19:我的读书境界作文
我的读书境界作文
我在思想的路上狂奔,书宛如阶梯,升华着我的思想。书,永远载着我飞向一个个更高的境界。
听书篇
上幼儿园时,就很喜欢书了。只不过无奈于自己是“文盲”,只好麻烦父亲替我念。每晚的听书,便成了我一日之中必不可少的享受。那一本本厚厚的《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和《天方夜谭》,把我小小的快乐填充得满满的。第二天,我便迫不及待地给小朋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昨晚听到的《丑小鸭》。后来,幼儿园班里的午饭与午睡之间的时段,竟发展成为了我个人的“故事会”。那时刚接触书的我,虽无境界可言,但是我却感受到了这个新朋友的力量:令我快乐,也令我身边的人都快乐。
听书,乐在其中。
看书篇
小学的时候,我语文成绩很好,原因是我想赶紧多认点字,这样就能读书了。爸爸给我买了本插图版带拼音的《西游记》。中午回家吃晚饭后的午休,便总要翻开看看。我只喜欢看孙悟空,而对于缺少孙悟空的情节是一概不理的。因为自己姓孙,骤然觉得自己肯定是孙悟空的后人,因而学起耍定海神针来了——当然,我的金箍棒只是根扫帚。再后来,又偶然看了《三国演义》,起初对赵云崇拜得一塌糊涂,却被同学斥以“肤浅”。后来又自鸣脑瓜灵光,偷着买了把羽扇,却被父母训斥为“乱花钱”而没收了。我气愤之余,大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那时,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读自己喜欢的书,充实、满足。
看书,迷在其中。
品书篇
长大以后,爱上了小说。我很喜欢鲁迅和沈从文——那么迥异的两个作家:一个一针见血,一个柔情似水,就这样同时被我喜欢上了。品鲁迅笔下的阿Q,可笑又可悲;品从文笔下的翠翠,可爱又可怜。我品到了鲁迅笔下的铿锵正义,品到了从文笔下的'湘西倩影。那文字总是能激起我心灵的涟漪,加速我思想的速度。鲁迅先生与从文先生宛如我读书生涯中的一座山与一湾水,一起沉稳并灵动着我的性格。在他们的文字中,我品到了缕缕馨香,得到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无论那是暴雨还是细雨,我想我已在那书香之中得到了一次人生的升华。
品书,醉在其中。
听书,不求甚解,简单也其乐融融。看书,囫囵吞枣,充实而痴迷忘我。品书,细细玩味,陶醉又深坠其中。漫步书籍的长廊,我听到了汨罗江边的嗟叹,看到了刘兰芝的情比金坚,品到了红楼香消玉殒背后的无奈。无心听书,留心看书,醉心品书,这就是我读书的三个境界。
★ 初中语文怎么学习
★ 焚书论初中作文
★ 初中语文学习规划
★ 书香作文初中
【读书的境界初中作文(共19篇)】相关文章:
初中排比段作文2023-01-06
以慎独为话题的初中作文2023-03-23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2024-01-30
初中语文个人教学计划2024-04-12
初中生必读书目《伊索寓言》读书笔记2023-04-06
升初三作文2023-01-01
书香伴我同行作文2023-08-26
初中文言文怎么学好2023-10-27
我渴望飞翔初中作文2022-05-07
高一语文作文指导20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