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资料的作文(精选28篇)由网友“社区管理”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清明节资料的作文,希望您能喜欢!
篇1:关于清明节资料
关于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篇2: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XX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
篇3:清明节资料
关于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篇4:关于清明节作文资料
170多年前,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一步步落后。受到了强国的侵略,受尽侮辱,挨打。还好有一个林则徐主持公道,但无知腐败的皇帝不领情拒绝了这“好意”。还是无能胆小呀。
151年前,中国觉醒了,一些有知识的学者知道开始拯救中国了,开始努力奋斗了。其中邓世昌就是拯救中国的一位代表,最后为了中国壮烈牺牲了。
1前,孙中山开始领导中国走出“阴影”最后还是失败了。孙中山也因此病逝。
1前,一场运动开启了中国人们的封建思想。打破了长期禁锢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笼,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其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就是代表。
70年前,中国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千万波折,最后我们的母亲祖国还是“活”了过来。这50年中间,中国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无私奉献着自己,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像佟麟阁、张学良、赵登禹等人
60年前,毛泽东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曾经,外国人口中的“东亚病夫”,今天像雄狮一样觉醒了。中国终于可以独立了,可以自己当家了。
50年前,中国为了自己,为了邻国,再一次“舍己为人”。为了朝鲜,中国人们又失去了一些栋梁之才。像黄继光、邱少云等人。
今天回忆50年前的历史,心里不由得再次震撼。
200年来,我们中国人们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牺牲的多少英雄。对于他们来说,祖国的美好未来就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的清明节,我怀着一种尊敬,崇敬的心情对这些先辈们深深的祈祷。祈祷他们在天堂可以活得更好,在天堂看着我们的祖国越来与强大。
回忆历史,感叹一切。假如不是古代的封建思想,落后“精神”也许今天的中国,将会更加的发达。不管怎样,历史过去了就会永远成为历史,记入史载,这一切都将不会改变。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向前看,努力发展新中国,不辜负先辈们的希望,才是最棒的。
先辈既然为我们创造了这一切,为我们以后的路做了铺垫,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呢?为了祖国,为了圆了先辈的心愿,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应加油向前看,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创建的更好。——后记
篇5:关于清明节作文资料
清明节,我们来到烈士纪念馆,为英雄们默哀
午后,经春雨洗涤的西山,更加神秘,更加庄严。踏着一块块结实的青石板,一步步登上西山。小道两旁,墨绿色的树叶镶嵌于山体中;渲染着眼帘。烈士墓纪念馆隐现在山林。不一会儿,山腰出现了一座让人肃然起敬的……
走进烈士墓纪念馆,一座参天的纪念碑耸立在眼前,那沧桑的土黄色,似乎是这碑在诉说百年的历史。几个鲜明的大字————“瑞安革命烈士纪念碑”不停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碑后是一排排庄严的烈士墓。扫墓仪式在同学们虔诚的悼哀中进行过。面对着这曾经为革命,为正义,为人民社会安宁和平的烈士的灵魂们我们只有默哀。
近距离接触烈士墓,只见一个个鲜明的名字深深的刻在墓前,同时也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几朵白菊寂寥地洒落于烈士墓前。墓与墓之间紧密相连。但与现代化的时代隔得很远而正是这样。更显得这些坟墓的庄严,神秘。而对于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来说,面对这错纵有致的坟墓,我们心中只有永久的默哀。
走进抗美援朝纪念馆中。一幅幅触目惊心的黑白照映入眼帘。脑海仿佛放映这一部部历史大片————一位位手握大刀,身背弹药包的勇士在敌人密集的枪网中,在没日没夜的战场上,前赴后继地占领一个又一个山头(根据地)。而在后线(大部分有妇女组成的后援队
对敌机的枪林弹雨,四周突然的子弹,脚下数米深的雪。但她们还是义不容辞地不断向前线补充战斗力。面对这些英勇拼搏的战士的身影,手无缚鸡之力的我们还是只有虔诚的默哀。
为了你们和我们的英雄,一起献上心中最真诚、最纯洁的默哀。
篇6:清明节资料简介
清明节资料简介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节气的特点
到了清明节气,东亚大气环流已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西风带槽脊移动频繁,低层高低气压交替出现。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降水逐渐增多。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我国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北方许多地区4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已经达到10℃~15℃。我国的东北北部、西北部分地区虽说还没有进入春季,但从1971~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呼和浩特3月的平均极端气温就已经达到了15.7℃、西宁18.9℃、齐齐哈尔13.5℃,对处于4月上中旬的清明期来说,这些地区有时气温明显攀升不足为奇。山林田野草木萌发,恰逢春游、扫墓、植树时节,预防森林火灾十分重要。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如果冷空气偏强,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小于10℃的低温阴雨天气,日照不足,会给早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称为华南前汛期。
需要注意的是,当雨带中遇到热力对流旺盛发展时,会有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出现,形成较大的暴雨,所以准备出行的朋友要特别注意。
清明不过社是什么意思
刚刚过世的人要在清明节前祭拜的意思。
以前的人们清明祭祖的时候不会祭祀刚刚过世的人,而会选择在清明前的春社日进行祭拜,春社早于清明,所以,这只是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而已。
“社”是指“春社”,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乃古代人祈求丰收的节日。相传,阎罗王对所有新鬼都有“优待”,让他们提早享用亲人的祭品﹔因此,孝子贤孙可以预早拜祭,不必等到清明。然而,“春社”却又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为免神鬼“争食”,所以拜祭刚过世的先人,就必须在“春社”之前。春社日有的年份在春分前,有的年份在春分后。
我国很多地方有“新坟不过社”之说。指的是给新坟(先年或当年新亡故的人,有些地区指新亡三年内)扫墓要在春社前。如《施南府志》载:“新葬之坟,则在社前祭之,本家男妇及内戚皆往。”
有哪些地方流行春社祭祀
春社祭祀的传统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我国的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都有这样的祭祀传统,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但年长一些的人一般都知道。
春社的说法源于古时,是古人对逝去亲人的美好祝愿,随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加深春社慢慢的就被淡忘了,所以现在知道和了解春社的人是少数了,对于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就好,对于亲人的爱是永远不会逝去的。
篇7:清明节小报资料
清明节小报资料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听着外面的雨声,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这样的诗句。清明时节飘起了这样淅淅沥沥的小雨,呵,可真是应景呢。
街边的店铺里传来一阵阵“艾饺”的清香,也许是一年只能吃一次的原因,我酷爱这种味道,像这个季节一样的,暖暖的,有青草的香味……
闭起眼,想起前几天在烈士墓园的场景,清明节,也是缅怀故人的节日呢……
我知道的烈士并不多,但耳熟能详,谨记心中的总有几个的。比如说——刘胡兰。我在十五岁得时候,快乐幸福地学习、生活,会撒娇,会发脾气,偶尔会犯错;而她在十五岁就为共产党主义事业奋斗,英勇抗敌,坚强无畏地走向死亡。她是一个与我同岁的农村姑娘,他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节操。毛主席曾赞扬她“生的光荣,死的伟大”。毫无疑问的,刘胡兰使我们学习的对象,只是,这个时代太过平静,太过忙碌。再尖锐的人也会被这样拥挤的生活磨洗得麻木与平淡。我们需要像“刘胡兰”这样的人来激发那颗一直掩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那炽热而用敏感的心。
还有一位,那便是“李大钊”,对于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我一直有些些的成见。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是很伟大,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可是,我想说,当您毅然走向绞刑台走向死亡时,脑海中除了革命,是否还有你那至今还没有成家,在外留学的儿子;你那两个幼小可爱的女儿;还有那天天盼你回家,手无缚鸡之力的妻子,你是否为了他们,而稍稍滞留你那毅然的脚步?您除了思考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否想过,如果失去了你,你的儿女,你的妻子,你的父母该怎么办?在您为共产主义拼命消耗自己的身体时,您是否想过您应该为了你的家人好好珍惜自己的身体。当然,您是值得敬仰的,也许革命事业在您眼中胜过一切,可是,您又是为了什么而建立共产党的呢?是为了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家家团聚,和和美美,一起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生活……可是试问,要是这个家连最重要的顶梁柱都没了,何来的好日子?何来的团聚?何来的和美?何来的.美好生活呢?这一切都将是浮云。这样的牺牲固然伟大,固然重于泰山,可是这样的牺牲,社会要不起,我们的家人更要不起。所以,当我们在废寝忘食时,请转个身,留意下身边是否有这样一双担心有焦急的眼神默默的注视着我们,就算为了家人,也请我们好好珍惜自己。
生活在继续,未来会更美好!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啊,你们誓死守卫的国家正在日益壮大!你们的名字被刻在历史的教科书上永远崭新,请你们永远安息!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是祭扫陵墓、缅怀故人的节日。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x周年,在这样一个年份里的清明时节,我们缅怀的除了故去的亲人,还有那些在抗日战争中为捍卫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英勇战斗、血洒疆场的民族英烈. 他们拼命的战斗难道不是为了祖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吗?红军战士长途跋涉,都在步步泥泞的路上走着,他们没有松懈过,一生都在拯救祖国,保卫祖国。没有他们,哪来如今的美好的家园,哪业如今的富裕生活,他们是创使者,他们尊敬他们是理所当然的。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赞扬过他们,他们百折不挠,奉献生命,为了革命的斗争而光荣殉职,
总之,一句话——他们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热爱他们,我赞扬他们,我崇敬他们。他们为了革命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残暴折磨中,他们没有透露半点消息,宁愿死也要守住党的秘密,他们宁愿做光荣牺牲英雄,也不愿做苟且偷生的叛徒,这就是我们中国烈士的特点,我也因此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敬佩,无限的感慨,我也要因此而赞扬他们,他们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感谢者,他们是神圣的,没有人能取代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是光明的象征,他们是战胜一切的力量。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
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我热爱烈士,热爱祖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我将永远的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中国有辉煌的历史,有铁一般的热血男儿,有着那种致死不悔的精神,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祖国的未业而奉献一切。我是革命烈士的后继者,我一生的求学难道不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作为身为中国人的我,去继承先烈的遗志是理所当然的。我真想像烈士那样,做到永垂不朽。我这个报效祖国的决心是无法动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到了吗?在当前这个繁荣昌盛的时候,我们青少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你们高兴吗?在这清明之际,献上一朵纯洁的白花,代表我的深深敬意,我向你们庄重宣誓:“我们不会辜负你们的厚望,将再度继承你们的事业,我将用自己满腔的热血,来好好的热爱祖国,发扬祖国的光辉传统,创造出另一个灿烂的明天。
这是一段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的日子,是一段风和日丽、细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郁闷的日子……在这样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时候。说了这么多,这是什么日子呢?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回忆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凄然泪下。
曾几何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有多少我们武进的英雄儿女,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鲜血洒在家乡和异地。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但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为了共产义事业而奋斗。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我们后人树立了榜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吟诵这句诗句,不免给人添上了一份伤感。这句诗好像更适用,难道古人有预知未来的本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似乎人们都已忘记了祭祖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节游山玩水,的确清明节的另一个活动就是踏青。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个活动——瞻仰民族英雄,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如果没有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就不会有我们的未来。
正是因为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也许我们无法体会战火纷飞的时代的艰辛,但我们明白了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随时迎接困难的挑战!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为共和国的烈士扫墓的道路是沉重和庄严的。所以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精神和遗志。我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学校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小学二年级制作清明节小报
2.清明节小报模板大全
3.清明小报手抄报
4.清明节小报 电子
5.优秀清明节小报
6.清明节小报
7.清明节小报四年级
8.清明节小报大全
9.清明节小报免费模板
10.清明节小报插画
篇8:清明节传统节目资料
清明节传统节目资料
1、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2、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是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3、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以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4、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5、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是某人生病了可以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给带走了。
6、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是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7、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一个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8、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会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篇9:清明节墙报资料
(一)挂纸钱
又称“压纸钱”,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钱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钱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献给先人足够多的钱币。
(二)耙(扒)墓
是把祖坟修饰一下,并向祖先祭拜的活动。每年一度将祖先坟上的杂草清除,堆堆土,对墓埕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饼@类作为供品。一般都在坟前摆放祭品。要上香,烧纸钱,表示已祭拜祖坟。
篇10:清明节墙报资料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XX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戴柳插柳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是什么原因使得平凡的柳条有了如此非同寻常的身价?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
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这三种说法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灵性,可以避邪。
篇11: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清明节资料
清明节是根据二下四节气来推算的.所以不一定每年的清明节都是4月4日。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就在清明那一天,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阳历的4月4日至4月6日那天。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跟赤道的角度来定的,因此农历也没有一定的日子。 的清明节还是4月4日,的清明节是4月5日清明节放假时间:4月4日至5日放假,共3天。
其中,4月3日(星期六),4月4日(星期日)照常公休。4月5日(星期一,农历清明当日)为法定节假日。
所以清明节就是4月5号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其一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埽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碓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墓前祭祖埽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兄战国时代埽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韶定寒食埽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寒冷的冬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扬,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篇12:清明节文字资料
清明节文字资料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并且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人们根据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以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篇13:清明节的资料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XX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篇14: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关于清明节的资料,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它书中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清明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到来了。劳动人民依据节气来安排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说。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20的4月4日――第一个“清明节”法定假日。 (文章出自安康起名 网www.ankangwang.com更多文章访问安康起名 网)
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
篇15: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3]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
【清明节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习俗】
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蹴鞠
蹴鞠(cù jū)。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至今我们叫足球。
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
篇16:清明节的资料
有关清明节的资料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风明媚草木吐绿的季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关键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祭品供祭在家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风明媚草木吐绿的季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家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妈妈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诗,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篇17:清明节的资料
关于清明节的资料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一天,扫墓是最重要的活动。不过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饭的习俗。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进行了封赏。也许是大意了,他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有人提起此事,晋文公猛然想起,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来到介子推家,却见家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于是,晋文公便让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来找去也不见踪影。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干脆放火烧山吧,火着起来,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谁也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冷饭。
第二年,晋文公和大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了。晋文公为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实,“清明”在我国是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就是说,一到清明春耕播种就要开始了。清明节日的寒食迎来的却是清明节气的播种。
【关于清明节要吃的食物知识拓展】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节奏,4月5日(三月初三)我国又将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 历史,习俗是丰富有趣的。清明节气,乃天清地明之意。此时,气候温暖、桃花初绽、杨柳泛青,正是祭祖扫墓的日子。除此之外,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
推荐:清明节吃青团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扫墓用的祭品,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团子更为柔软细腻,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
主料: 糯米面、菜汁
辅料: 澄粉、馅料
调料:开水、猪油
做法步骤:
1、糯米粉倒入容器中
2、再倒入菜汁
3、混合均匀
4、另取个容器,放入澄粉(也可以用粘米粉)
5、再加入开水搅拌成团
6、将糯米粉面团和澄粉面团放在一起
7、揉均匀后,再放一勺猪油
8、再揉成团即可。如果有些沾,可以在案板上撒些澄粉
10、然后将绿色面团分成10份包入绿豆馅料,最普通的就是红豆。惭惭发展成咸味的,肉的。果味的包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地用手推上去,和做月饼的手法一致包好后,青团表面是光滑的将青团放在涂过油的蒸笼上,或者放在硅油纸上冷水上锅,蒸10分钟即可。
推荐:清明节吃养生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间寒食食品。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就提到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睐。
材料:粳米100克、桃花5克、冰糖30克糙米 适量面碱
做法步骤:
1. 准备适量冰糖,根据自己喜好放入。
2. 准备糙米一小把。
3. 准备粳米一小把。
4. 准备桃花。
5. 准备碱面。
6. 糙米清洗干净,放入水中泡一段时间(糙米不宜熟可多泡一会)。
7. 粳米清洗干净,放入水中泡一段时间。
8. 桃花放入水中泡几分钟。
9. 将粳米、糙米、桃花、水放入压力锅中(做粥时一般放水比例1比3,想稀点就多加水)。
10. 放入一点碱面(放入一点碱面能让粥稠些,碱面可是做粥的好帮手喔)。
11. 放入适量冰糖。
12. 盖好锅盖,开中火,喷气后火再小点,再过10分种即可。
13. 将做好的粥放入碗中,撒上捻碎的桃花即可。
营养价值:此粥既有美容作用,又可以活血化瘀。但此粥不宜久服,且月经期间应暂停服用,月经量过多者忌服。如用新鲜桃花瓣效果更好。
篇18:清明节资料的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眨眼的时间,就到了清明节,大家一家人决定去给烈士扫墓。
今天天公作美,阳光明媚,大家早早的起了床,立马到烈士陵墓那儿去。一路上,金黄色的油菜花撒在黑黑的土地上;桃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脸蛋红红的,更加惹人喜爱。梨花也开满了树梢,花瓣随风飘落,花蕊却是红色的,真是一片春机盎然的景致啊!
不一会儿,大家就到了烈士陵墓门口,台阶一级一级的,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便是一片属于烈士们的宝地。这里可真壮美啊!图案上,有雄鹰在展翅飞翔,有猛虎在林间咆哮,还有白鲸在海中穿梭。这些王中王,不正是这些烈士们的化身吗?都说现在的人最喜欢破坏公物,可我却没有看到人为的迹象,这不正说明大家热爱祖国,崇敬烈士吗?假如没有这些烈士们的牺牲,哪能得到今天这安稳的日子?哪能守卫得住大家的国土?在这儿,我看到了不少老人在这儿凝视,拔草擦去眼中的泪花。是啊,他们毕竟是经历过流浪不平的日子,毕竟对烈士,对祖国的感情,丝毫不亚于在温室里长大的大家……
六十多年过去了,祖国早已走向安定、繁荣,中国已惊人的速度走向富强。
篇19:清明节的资料作文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就是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今日是清明节,我跟随爷爷和爸爸回临颍家乡上坟。来到墓地,爷爷首先把鸡蛋糕、火腿肠、苹果、糖果等供品和烧纸、冥钱摆放到祖宗的坟前;然后用铁锨给祖宗的坟培上新土,还拿了几张烧纸放在坟头,用新土压住;接着把鞭炮缠绕在坟上点燃,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田间;最后我们一起跪在坟前点燃烧纸和冥钱,磕头祭祖,表达我们对已故先人的尊敬和怀念。
我家的墓地是一块油菜地,黄灿灿的油菜花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南面不远处是一个不很大的桃园,正值桃花盛开,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到处是绿油油的麦田,长势旺盛,丰收在望;家乡农村建起了一幢幢五层的新楼房,新农村一派新气象。
啊!我的家乡农村变化真快,一年一个样,越来越美好!可爱的家乡啊,祝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蓬蓬勃勃,兴旺发达!
篇20:小学生清明节小报资料
小学生清明节小报资料
清明节这天,天气依然晴朗,可人们思念亲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如雨纷纷。下面是小学生清明节小报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清明没有雨,它虽然喜欢在夜晚敲鼓大和。但依然阻挡不住我们踏青的脚步。
在4月1日早上6点的时候,众人聚集在大朱家高速路口。准备上车。去旅游的人不多,加上6个小孩子只有17人。这次旅游的主要目地的在婺源。到那儿,我们主要是领略一番三清山的秀与奇。再去三清山的第一天,我们大多数时间是窝在大巴车上的。到了晚上,我们才到了三清山脚下,找了一个合适的宾馆住下。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去爬山。到了山下,一位阿姨买了票,我们拿着票 ,乘着索道慢慢向三清山上出发。一路上,我低着头,小心翼翼地往下望了望。一眼下去全市悬崖峭壁,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在往前看,只见一座观音直直的矗立在山上,她严肃的望向远方,似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向往。到了山上人满为患。''我们先向山顶出发”我听了这话,一边爬,一边望望山顶,看看之间还有多少距离。爬了一会儿,导游便示意让我们停下,指着大山上的一块石头说道''这就是鲤鱼跳龙门。”说着便用旗子指了指那个反向。我顺着那个方向看,是有几分相似。
接下来,我们便要爬最陡峭的一线天。我看着那个阶梯。就像是比笔直在稍微的写一点。看到这,我的双腿不由自主地抖了起来。可为了走近路,必须要冒下险。我慢慢的走上去。只见接替越来越抖。我好几次都不得不用手去撑地。前面的洞口只够一个人进。看着这个情景让我的手心中出了许多冷汗。我看着前面的人渐渐与我拉开了距离,便吸了口气。让那听话的腿促使我完成了探险。到了山顶上,在山下的那些美景尽收眼底。我欣赏了一番,便下山了。其实下山要比上山难。我们绕了好几个圈还找不到尽头。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我们顺利地坐上了索道。坐在缆车上,我回味着爬山期间的无限乐趣。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我和妈妈到小镇雒容做清明。
在雒容镇上的郊外,我们上山去祭拜祖宗。不一会儿就到了祖宗的坟地,我们先铲除坟地上的杂草,然后点上香和蜡烛,摆上供品就祭拜起来。我一面拜祖宗,一面说:“保佑我们全家人身体健康,我学习进步。”祭拜完后我们就下山回家了。在家里随便吃过午饭,便向另一座山去祭祖。
这次我们坐爷爷的小汽车去。因为今天是清明节,路上的车子比较多。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车子就停下了,因为前面路太小,车子开不了的'。我们只好下车步行。我们走了一段小路就看见一座座大山,我说:“妈妈,我们是不是上那一座最高的山呀!“是”妈妈说。唔,那山那么高,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去?当看见许多漂亮的小花和绿油油的小草,山上鸟语花香的,我马上就有了精神,不知不觉我们爬到了山腰找到了祖宗的坟地,还是像上午一样祭拜祖宗。
清明节,我们可以爬山,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祭拜我们的先人,真好!以后每年我都会和妈妈一起来去做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是清明节假期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洛阳玩,却并没有下雨。而且阳光明媚,四处绿树红花。
当天早上,我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来到了古都洛阳的王城公园看牡丹花。每年的牡丹花会,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看。买了票后我们便进去观看。 刚一进去,只见里面人潮如织,或多或少、或三五成群、或两人结队。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看见了牡丹园,就抱着激动的心情过去看,一到牡丹园,我就看见了许多种颜色的牡丹花:红的、白的、紫的······数都数不过来!我发现每一个牡丹品种的前面都有简介,我看见了一种黑色牡丹,它的花瓣很大;一层一层的有五层之多。从远处看是黑的,其实是紫红色的。因为与黑色相似,所以被称为黑牡丹。我去看黑牡丹,上面写着:“黑艳牡丹,十分稀有。与紫牡丹共称‘牡丹双雄’······”我闻了一下,呀!真香啊!我突然闻到旁边的牡丹都芳香四起,闻起来比月季和桂花还香!让人感觉到清爽的感觉。我注意着牡丹的花蕾,黄黄的、小小的,香气都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因为我们去的时候是四月份,牡丹有的还未盛开,有的还是花骨朵。真可称为:“宁做洛阳人,不做天上神。”
洛阳的牡丹花会,真是“人间仙境”啊!
春天来了,清明节也到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一个踏青的好时候,踏青也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在这美好的春光里,爸爸说要带着我们去踏青,我高兴的答应着。
我们走了好远,到了一条小河边,看到小草发芽了,野菜长高了。爸爸说春天草地里很有可能有蛇,我就想起了打草惊蛇的成语。我和爸爸沿着长长的桥走,来到另一边的河岸,我一眼看去石板路很整齐,我还看到许许多多的蚊子来寻食。我走了一步,看到了柳树发了芽,我就想到了一首很美的古诗。柳枝一条条像春姑娘的头发真美。
水里,柳树、高楼、桥都能倒映出来,清清的河水很碧绿,小鱼游来游去,像给游人表演呢!我还看见有很多很多小圆圈,还有岸上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绿的、暗红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我们坐在河边的石壁上,看着合理清澈见底的水在哗哗的流着,好像是在唱歌一样。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河边,第一次踏青。
清明节,细雨纷纷,大家总爱窝在家里,让淡淡的忧伤萦绕于周身。而我却不同,热切地期盼着在这阳春三月里,在这百花盛开的日子里,出去走走,看看春天。
一大早,我和爸爸就上山给阿太上坟。“哇!好高的山啊!”我打起了退堂鼓。“你不去,我去喽!”爸爸背着锄头就往山上走,我只好嘟着嘴巴跟上去。啊!山上的景色好美啊!五颜六色的野花竞相开放,一眼望去像一块花地毯,给这儿增添了几分喜气。我一路走一路欣赏着美景:一会儿摘一朵花戴在头上,一会儿跟花儿说说悄悄话,玩得不亦乐乎。爸爸看我那傻样,笑了。
我和爸爸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阿太的坟墓了。一年不来,这里长满了野草,不见泥土的影子。爸爸用锄头把杂草除净,又把供品放在石碑前,把香插在坟墓前。接下来,我们站在石碑前祈祷,希望阿太能保佑我们一家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最后,我们给他烧去纸钱,让他能在天堂里生活得快乐……
我们又给其他已故的亲人扫墓。我们爬到了山顶,往下看,整个村庄都尽收眼底,感觉妙不可言。
扫完墓,已经是傍晚了,晚霞映红了我们的脸。虽然我有些疲惫,但更多的是收获,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清明节小报的内容
2.小学二年级制作清明节小报
3.清明节小报四年级
4.清明节小报电子稿
5.小学生清明节小报
6.优秀清明节小报
7.清明节小报A3模板
8.一等奖清明节小报
9.清明节小报图片大A4
10.清明节小报手抄报
篇21:与清明节有关的资料
清明节节日概述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由来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习俗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3]
清明节节日习俗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
[与清明节有关的资料]
篇22:清明节的小报资料
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寄语
1. 闲来日历翻一翻,这个周六要加班;清明节前忙一忙,放假清闲心不慌;为了欢乐小长假,连续上班莫心烦;朋友提醒多保重,调整节奏体康安。
2. 寂寞游荡网间,戏语漫入眼帘。怎会有情人,叙述心结千千。寻寻,觅觅,世间万事皆缘。
3. 这么在乎你只是因为我爱你,哪一天我能做到不再这么在乎你了,就证明我不再爱你了。那肯定是我离开这世界了。
4.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5. 莺飞草长,我们的情谊也随之加深。并不为桃花的落尽,而随之减少。在春风里飘荡的风筝,代表着我的思念,清明节,我们并没有把彼此遗忘。
6. 杨柳依依,春风和畅,小小信息让快乐飘扬,年年岁岁,清明时节,让忧伤融在春雨里化尘与土,清明节把短信转发,让最美的幸福之花开在多彩的春天里。
7. 松柏含翠青石勒功任风雪凋蚀清气仍漫寰宇;迎春花开清明时节怀敬仰肃穆虔诚中深情一拜。谨以此联献给彪炳千秋的英雄们!愿朋友们健康青春!
8. 亲爱的兄弟姊妹,你们好吗?清明节来了,我们都想起走了的爹娘,让我们在不同地方共同祭奠他们吧,让我在他乡祝福你们吧!
篇23:清明节的风俗资料
清明节的风俗资料
1、清明节要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2、清明节要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3、清明节的饮食
3.1、青团子:顾名思义是青色的团子。用麦叶或青菜叶、艾叶、南瓜叶均可,先挤出汁,然后加入少许石灰和水拌匀,用此水与播米粉相拌搓揉成皮面(此时皮面已成育绿色),再以豆沙、玫瑰、芝麻等馅芯包入(以豆沙猪油馅为多),上笼蒸至熟即成。
3.2、荠菜团:清明节上坟所带的糕点中,必有家庭自制的荠菜团。早春三月,农村田埂边荠菜甚盛,且此时的荠菜鲜嫩无比。荠菜,性凉,味甘,有明目降血压的功能。农村姑娘多在此时手提竹篮、小刀,到田埂挑挖荠菜,或自己食用,或上街叫卖。荠菜团,便是用荠菜作馅、以播米粉为皮面傲成的粉团,由于荠菜有明目的功能,故又称眼亮团,荠菜团多以荠菜拌肉糜为馅(咸味),或以荠菜拌箱猪油作馅(甜味),另用糯米粉加沸水搓揉成皮面,做成团子状。
3.3、荠菜糕:又称眼亮糕。以孺米粉揉入荠菜做成糕,再加入生板猪油,上笼蒸熟,待糕冷却,切成片,再油煎食之,其味确不一般。
清明节的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吃什么水果
1、甜橙:不仅可以有效补充水分,还富含维生素C及花青素,踏青路上能量满满。
2、香蕉:香蕉不仅富含膳食纤维和碳水化合物,还有钙、磷、锌以及胡萝卜素,被称为“能量水果”。
3、青枣:古人有“日食三枣、长生不老”之说。果实营养丰富,有净化血液,助消化,养颜美容等保健作用。鲜食肉质脆嫩多汁,甜度高,因而有“热带小苹果”“维生素丸”之美称。
[清明节的风俗资料]
篇24:清明节的小报资料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做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是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是由于每家经济条件跟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之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与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篇25:清明节的资料50字
清明节“得名”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可是的一个词。
篇26:清明节的资料50字
为什么会有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篇27:清明节的资料50字
清明节含义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节扫墓的由来
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之后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构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构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终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齐,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扫墓是承袭寒食的习俗
民俗学家认为“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构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之后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所以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篇28:清明节的资料50字
清明节的由来简介
谈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我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之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理解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必须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 综合实践报告
★ 祭英烈活动作文
★ 清明上河园的作文
【清明节资料的作文(精选28篇)】相关文章:
祭祀祖先的作文2023-12-15
二年级清明节扫墓作文2023-05-09
学校组织一次活动作文2022-07-07
清明节习俗的优秀作文2022-10-30
蚕花庙会作文2022-07-10
清明节习俗作文2023-05-01
清明节放假主题班会作文2023-06-27
清明节习俗的小学生作文2023-04-03
清明节祭扫烈士活动作文2024-03-31
家乡清明节的风俗作文600字2022-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