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乞巧节作文:乞巧的习俗(共26篇)由网友“布莱恩特哥哥”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庆祝乞巧节作文:乞巧的习俗,欢迎阅读!
篇1:庆祝乞巧节作文:乞巧的习俗
庆祝乞巧节作文:乞巧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篇2:乞巧节的习俗作文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 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 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 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 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 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 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 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 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 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 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 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 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 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 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 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 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 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 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 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乞巧节的习俗相关作文:
1.七夕节作文精选
2.七夕节作文600字精选4篇
3.七夕的作文600字6篇
篇3:乞巧节作文:七夕情人节的习俗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节吃什么?
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篇4:乞巧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什么?七夕节的习俗都有: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针者则“输巧”,互相赠送,以示友情,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的习俗四: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习俗五: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六: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七: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在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七夕节的习俗八: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习俗九: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篇5:乞巧节的习俗
乞巧节的习俗大全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
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七姐诞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篇6:广州的乞巧节习俗
广州的乞巧节习俗 -资料
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资料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篇7:广州乞巧节的习俗
广州乞巧节的习俗
乞巧节,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七夕节,七月初七,姑娘们向天上的仙女织女乞讨心灵手巧,渴求美好爱情和人生,乞巧节因此而得名。
乞巧节的习俗非常之多,大家南北,长城内外的地方习俗千差万别,这些丰富多样的习俗给各地的.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绚丽无比节日氛围。
在我国南方的重镇,广州,乞巧节有着其十分独特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迎仙。
所谓迎仙,包含了如下的内容,乞巧节到来之前,年轻的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用来和儿童们逗乐。
同时,还会准备一些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从七月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姑娘们迎仙拜仙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乞巧节日过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表达友爱之情。
其实所谓的迎仙,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迎接仙女,也就是迎接织女,因而从这一点上和其他地方的七夕节是差别不大,大同小异而已,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是迎接织女,习俗的名称不一样,迎仙的活动内容会有一些出入,仅此而已。
篇8: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习俗一:喜蛛应巧
这种乞巧的习俗出现略晚于“穿针乞巧”,但却是大人小孩儿都喜闻乐见的乞巧方式。五代时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通常大家会提前很久去市集上找一只满意的盒子,用它来装蜘蛛,有的是简单的木盒,有的则雕工繁复精美,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习俗二:拜织女
“拜织女”纯粹是少女和少妇们要参与的习俗,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联合举办,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放些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再加上几朵鲜花插在瓶子里,花前放一只小香炉。等大家沐浴停当来到举办人的家里,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多半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则祈愿早生贵子。
习俗三:防病去火
七夕佳节有抓药焚香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用松实、柏子、荷叶一起辅佐,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就像《玉楸药解》中记载的:“松柏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当时还把祛湿辟邪作为七夕全家人都要做的事,由男丁去抓药,女孩子缝制出一个个漂亮香囊,再由长辈配好草药放入香囊,分发给家中各人。
篇9: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七姐会
姑娘们凑钱集资组成“七姐会”,七夕前三四个月,“七姐会”就开始筹备过节所需要的用品。姑娘们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美细致的小工艺品。到了农历六月,还将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摆七娘”用。
摆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们各自在家门前或厅堂中摆设八仙桌,插上香烛,点起最好的檀香,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古董珍玩、鲜花时果和胭脂红粉一起摆设陈列,供人参观欣赏,这就是“摆七娘”。
睇七娘
从七月初六开始一连三晚,本地或四乡群众便前往姑娘们家里参观姑娘们的手艺,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体面。香雾缭绕中,男士们认真窥视各位姑娘的一举一动,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说亲。
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连两晚,姑娘们靓妆艳服,焚香点烛,遥对星空跪拜,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连拜七次,向织女祈求幸福美满,称为“拜仙”。
乞巧
拜仙后,姑娘们手执彩线登上绣楼,对着月光将丝线穿过针孔,名曰:“乞巧”。连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则叫输巧。少女们在稀星朗月下,穿针引线暗卜未来。
乞巧节介绍
农历七月初七晚称为七夕,也称为乞巧节。当晚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牵牛织女二星,七夕以前数日,皆竟夜经天,至阳升而始没,故古人比之为人间夫妻,经年而一相会。《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传说牵牛织女分居天河两岸,每年七月初七,人间喜鹊飞到天河搭成桥让他们相会,谓之鹊桥。杜牧《七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夜凉如水,银河清浅,牛女星辉,仰天闲卧而望,悠然自得遐思无限。《荆楚岁时记》云:“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民间传说,是日午间,放一盆清水于院中,日中生膜,投针则浮。看水中针影,若呈花草形,便以为得了巧,则喜笑颜开。
还有传说,当夜,在瓜棚豆架下,静静聆听,可以听见牵牛织女的情话。五代·和凝《宫词》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看来乞巧节在古代是妇女普遍的节日,无论是帝王之家或是百姓之家的妇女都在过。杨朴《七夕》诗:“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得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几多。”问答之意便有些牢骚了。杜甫《牵牛织女》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看来老先生是不相信这回事的。现在有人把七夕称为中国情人节,恐怕有些不妥,一年才能见一次,而且还要喜鹊帮忙,情人们可能都不愿意过这个节吧?
篇10:乞巧节习俗:晒书晒衣
七夕,又称乞巧节。在这天民间有一习俗――晒书晒衣。那么这习俗是怎么来的呢?请看下文。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篇11:乞巧节习俗: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以上是乞巧节的为牛庆生习俗,想了解更多的信息请关注CN人才网民俗风情栏目!
篇12:各地七夕乞巧节的相关习俗
各地七夕乞巧节的相关习俗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穿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篇13:乞巧节的作文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元代陶宗仪所著的《元氏掖庭录》中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众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当时的女孩子把针线活当做看家本事在练习,七夕这一天相聚一起穿针引线,希望女红的功夫能更上一层楼。
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种乞巧的习俗出现略晚于“穿针乞巧”,但却是大人小孩儿都喜闻乐见的乞巧方式。五代时的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通常大家会提前很久去市集上找一只满意的盒子,用它来装蜘蛛,有的是简单的木盒,有的则雕工繁复精美,都是为了讨个好彩头。
习俗三:拜织女
“拜织女”纯粹是少女和少妇们要参与的习俗,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约好联合举办,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上放些茶、酒、水果、五子等祭品,再加上几朵鲜花插在瓶子里,花前放一只小香炉。等大家沐浴停当来到举办人的家里,在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多半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则祈愿早生贵子。
习俗四:防病去火
七夕佳节有抓药焚香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用松实、柏子、荷叶一起辅佐,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就像《玉楸药解》中记载的:“松柏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当时还把祛湿辟邪作为七夕全家人都要做的事,由男丁去抓药,女孩子缝制出一个个漂亮香囊,再由长辈配好草药放入香囊,分发给家中各人。
篇14:乞巧节的作文
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当我想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句诗时,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
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未婚女子都会向天上的织女神乞求赐予她们一双可以把布织得栩栩如生的巧手,还有一桩幸福美满的姻缘。有的地方在七月初七这天,还要举行扎稻草人,摘下豆苗和青葱的活动。等到天黑的时候,姑娘们会在家门口拜上几拜,而后把准备好的青葱或是豆苗放进清水中,再看看青葱或豆苗的倒影是什么样的,如果倒影又细又长就算得巧了,如果倒影又粗又短,说明你乞巧失败!虽说每个姑娘都希望自己能有一双巧手,可是哪能人人都如愿呢?
在乞巧节这一天,我妈妈总是要精心煮一些圣米饭去拜拜,据说这圣米饭是织女在人间时最喜欢吃的甜点。妈妈先把白花花的糯米淘洗一番,再把淘米水倒掉,盆里的糯米就像一个个“胖娃娃”,正嬉皮笑脸地朝我笑呢!妈妈又把那些“胖娃娃”放进蒸锅里,只要蒸上二十分钟就差不多熟了,然后再放进适量的.白糖或是红糖,搅拌均匀,这些白白胖胖的“胖娃娃”立马变成了现在流行的健康肤色——小麦色。望着这些拥有健康肤色的“胖娃娃”被妈妈一小团一小团地装在精致的碟子里,我的口水都要“直流三千尺”了。不过那是需要让妈妈拿到庙里去拜拜,然后我才能品尝的。听老人们说,吃了祭拜过织女神的圣米饭,可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的。有时我在想:如果我天天吃圣米饭,是否可以变成天下第一聪明的人呢?
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会想:如果王母娘娘大发慈悲,把银河收回去,让牛郎和织女重新回到人间,再让老黄牛复活。这样我就可以跑去牛郎织女家里,请他们谈谈在银河两岸发生的奇闻趣事;我也可以请老黄牛教教其他的牛儿说话,这样我们人类就能随时知道牛的想法了;我也希望织女能够办一个织布刺绣的培训中心,这样我们人间的姑娘就不愁没有漂亮衣服穿了。
乞巧节,一个充满趣味的传统节日!我喜欢这个节日!
篇15:乞巧节的作文
春节,充满着迎新的喜庆;清明节,寄托着对故人的哀思;母亲节,使我懂得感激与报恩;而乞巧节这天,让我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家人相聚的可贵。
乞巧节这一天,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听老人们说:以前有一个叫牛郎的男子,都二十多岁了,却还是单身一人。一天,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突然说话了,老牛告诉牛郎:“你在乞巧节这天,去村头的河岸边,拿走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你就能找到一位贤惠又漂亮的老婆。”牛郎就照着老牛说的话做了,果真遇到了一位漂亮的仙女。两人一见钟情,就结成夫妻,在一起生活了几年,还生了一对儿女。可是好景不长,七仙女逗留人间的消息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就派天兵天将捉拿七仙女回天上,眼看牛郎就要追到七仙女了,王母娘娘却在牛郎和织女的中间划了一条银河,硬生生地把他们给分开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在七月初七这天见一次面,这还多亏喜鹊们帮的忙。真是别多恨少奈何天!
在夜深人静的七夕节晚上,青蛙唱起了欢快的歌儿,蟋蟀也卖力地弹奏着,螨虫、甲壳虫吱吱的声音也特别地明显。好多动物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诚心诚意地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欢呼雀跃。
传说这一天,你如果静悄悄地躲在葡萄架下,屏息凝神地倾听,或许还能隐隐约约听到牛郎织女鹊桥上说的甜言蜜语呢!不过那要到夜里十二点以后才能去听,我现在还小,我一个人是不敢那么晚站在葡萄架下的。我只好暗暗祈祷:“七月初七的钟声,你慢一点儿走,你让牛郎织女多相聚一会儿,让他们多说说心里话吧!”
七月初七这一天的夜晚,我们闽南的大姑娘们,会用圣米饭诚心诚意地祭拜织女神,据说祭拜是为了向织女神乞求赐予她一双灵巧的手,也赐予她一桩美满的婚姻。还有我们家乡的姑娘们为了验证自己是否得到织女的神力,就会准备一个装满水的大碗和一些大小不一的针,放在碗里投影。如果针的影子又细又长,说明你的手已经得到神力了;如果针沉在碗底,说明你的手是又笨又蠢的。只好乖乖继续虚心学习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多么希望牛郎织女他们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永远生活在一起;又多么希望我们人间的少年儿童能够珍惜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的那份亲情!
篇16:乞巧节的作文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
篇17:乞巧节的作文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七夕的小资料大家都知道了吗?是不是很有趣?我也想听听你们的资料,可以告诉我吗?如果想,就让我听听,好吗?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除七,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福,虔诚隆重。乞巧节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传下来的。在乞巧节,古今有不同的做法,古代,很多地方的未婚女孩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呆在瓜果架下倾听。据说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个少女日后便能得到甜蜜的爱情。还会接露水洗头发,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七夕节在古代还有做乞巧果的习俗,乞巧果是用面粉、白糖,还有少许的芝麻。乞巧果子又名“巧果”,用麦面做的称“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称“粉巧”。另外,七夕节这天,少数地区还有拜织女、穿针乞巧等习俗。
今年的七夕节就是今天,8月13日。到了晚上,我来到楼下草坪。这时天早已黑了,蓝紫色的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月,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小孩亮亮的眼睛,十分漂亮。我找了半天,才在众多星星中找到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都很大,很亮。牵牛星呈淡蓝色,散发着淡蓝的的光芒;织女星有一点嫩红色,散发着淡红色的光芒。在两颗星星中间有一条清晰的线,那就是王母娘娘当年划下的银河。
我望着天空,眼前浮现着织女和牛郎还有那两个孩子相逢时的情景:许许多多的喜鹊一齐飞来,用自己的生体搭起了一座结实而稳固的鹊桥,让牛郎织女还有两个孩子重逢。想想那个场面,就觉得很温馨。
在这个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里引发了我的遐想,让我对高深莫测的夜空产生了无比的想象。
篇18:乞巧节的作文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夏夜里,我与奶奶一同在庭院中纳凉。这夜里的风,倒也凉爽,我便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奶奶摇着蒲扇开始讲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就将七月七日作为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的日子。”在柿子树叶“哗——哗——”的声响中,奶奶结束了故事。扎着牛角辨的我抬头望着奶奶,好奇地问:“什么时候才到七月七呀!”随即又为牛郎织女报起不平:“王母真讨厌,牛郎和织女一年就见一次,怎么够嘛!”奶奶含笑摸着我的头说:“过两天就到七月七了!”年幼的我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替牛郎织女们高兴……那是我第一次对七夕有了印象。
每年端午是妈妈都会在我的手腕上系上“花绳”。花绳是由几种颜色的线编制而成,煞是好看。妈妈说这花绳要一直戴着,到了七月七就扔到天上去,给牛郎织女做喜桥,让他们在一起呆的时间长些,夜里的喜鹊是要睡觉的,毕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一年一次的相会可马虎不得。
天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离得很远,中间那一道银河是不是王母的簪子?有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味。
七月七,人间也很热闹。古时候的公子小姐们只有在这一天可以见上一面,以解相思之苦。或许正是“距离产生美”,又或是“若即若离”,古人的情感总是格外浓厚。
奶奶说七月七乃天要早些睡觉,夜间的离别之意小孩子受不了。一次七月七的夜晚,我偷偷地拉开竹帘向外看,天空中灰蒙蒙的,一颗心也看不见。我心想:难道牛郎织女已经分离了?忽然间第一次感到时间流逝的快速,时间的无情。竹帘一处角落中,我探出半个头,愣愣的望着天空,竟流下了一滴不知为何的眼泪。“离别”这一词我便第一次有了领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长大后一次跟朋友无意中谈到此事,一向不文艺的朋友竟说了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看着她,静了几秒,心中豁然开朗。
现在每年七月七,我们家人都会聚在家中,一堆不知被奶奶从哪里翻出来的家乡风俗,也变得有趣起来。吃过饭后,奶奶唱起了《鹊桥仙》,大家一边听一边跟着打起拍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柿子树叶“哗——哗——”的声响中,奶奶结束了歌声,与数年前一样,好像什么都没变。天空中牛郎星与织女星好似也真真依偎在一起了。
七月七,向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爱的人,说出心中的'情意。
篇19:乞巧节初一英语作文
I have many favorite holiday,such as: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but I most like the needlework. Because the needlework section is by niulang and zhinv,below I will speak to you of the origin of the needlework section.
Met a sick one day,the cowherd's workhorse, cowherd saw it was ill, and was taken care of.
One day, met a group of vega cowherd,and fell in love with the one of the female, the vega also like cowboy, they lived a happy life. This thing is know the heavenly queen, and catch the vega on the day.
After women talked: “when I die, I made a pair of leather shoes, you can walking.” The old cow died, cowherd took the old cow leather to make shoes, find vega flew to heaven, but was head of the heavenly queen hair clasp into the Milky Way of blocking the way. Cowboy on the other side has kept many days,finally, was touched by the heavenly queen so heavenly queen in July 7th this one day,only to meet niulang and zhinv. Vega ingenuity,women are begging for blessing themselves can also ingenuity.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needlework section.
篇20:乞巧节英语作文
乞巧节英语作文
The story about Valentine‘s Day
There is a touching story about Valentine‘s Day from Europe. However, it is in honor of the great brother Valentine.
Long long ago, the tyrant Claudius was in chare of Roman. His tyranny made all the people angry and indignant. Not only lost people their home, but also wars were broken everywhere. What a worse, all the men must join in the army so that increase power. When the news was spread, every couple was forced to separate. Even if lovers must damage the marriage contract. This was more than people could bear. However, tyranny could not stop loving and love moved Valentine. In order to finished lovers’ dream, he helped them to hold weddings. Unluckily, Claudius heard it and he decided to sentence Valentine to dead on Feb.14th.
篇21: 乞巧节作文300字
突然想写一封情书给你,这是我心底最深处升起的一层暖意。也是对爱的一种宣誓吧。
亲爱的,好久没有和你认真的聊过天;谈谈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了。我想在彼此看着对方眼睛的时候,同时也能看透他(她)也在想什么,那种爱情才是我最向往的。亲爱的,你懂吗?常常半夜醒来看着熟睡中的你,心中觉得这也是一种很简单的幸福。偶尔也会心痛。心痛今晚躺在你身边的人是我,他日又会是谁躺在你的身边。亲爱的,我是自信的,我从来都不从否认自己。最初我很害怕你会离开我,而现在我更加害怕我自己会越走越远,直到痛得自己回不了头。
喜欢静静的躺在你的身边听着你的呼吸,感觉到你的存在。喜欢抱着你,那一刻我能真实的.感受到你是属于我的。喜欢听你讲,你会爱我很久很久,那是一件很温柔的事情。在这个世间上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个人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亲爱的,你就是我的那个唯一;我独一无二的故事。传说,今生的最爱在下辈子最是连一点痕迹都不能留下。亲爱的,我是你这辈子最爱的人吗?如果是,亲爱的,请好好的牵着我的手,别放手
篇22:乞巧节初一英语作文
乞巧节初一英语作文
I have many favorite holiday,such as: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but I most like the needlework. Because the needlework section is by niulang and zhinv,below I will speak to you of the origin of the needlework section.
Met a sick one day,the cowherd's workhorse, cowherd saw it was ill, and was taken care of.
One day, met a group of vega cowherd,and fell in love with the one of the female, the vega also like cowboy, they lived a happy life. This thing is know the heavenly queen, and catch the vega on the day.
After women talked: “when I die, I made a pair of leather shoes, you can walking.” The old cow died, cowherd took the old cow leather to make shoes, find vega flew to heaven, but was head of the heavenly queen hair clasp into the Milky Way of blocking the way. Cowboy on the other side has kept many days,finally, was touched by the heavenly queen so heavenly queen in July 7th this one day,only to meet niulang and zhinv. Vega ingenuity,women are begging for blessing themselves can also ingenuity.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needlework section.
篇23:乞巧节英语作文
乞巧节英语作文
I have many favorite holiday,such as: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but I most like the needlework. Because the needlework section is by niulang and zhinv,below I will speak to you of the origin of the needlework section.
Met a sick one day,the cowherd's workhorse, cowherd saw it was ill, and was taken care of.
One day, met a group of vega cowherd,and fell in love with the one of the female, the vega also like cowboy, they lived a happy life. This thing is know the heavenly queen, and catch the vega on the day.
After women talked: “when I die, I made a pair of leather shoes, you can walking.” The old cow died, cowherd took the old cow leather to make shoes, find vega flew to heaven, but was head of the heavenly queen hair clasp into the Milky Way of blocking the way. Cowboy on the other side has kept many days,finally, was touched by the heavenly queen so heavenly queen in July 7th this one day,only to meet niulang and zhinv. Vega ingenuity,women are begging for blessing themselves can also ingenuity.
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 needlework section.
篇24:七夕节的习俗乞巧
七夕节的习俗乞巧
七夕节的习俗(一)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节的习俗(二)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三)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四)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 、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 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 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节的习俗乞巧]
篇25:乞巧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乞巧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节的习俗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的习俗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的习俗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节的习俗四: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夕节的习俗五: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节的习俗六: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篇26:乞巧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还有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都会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而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代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功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在广州,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先期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等(见《广州岁时记》)。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东莞七夕拜七姐”,民间传统的乞巧拜七姐祈福仪式,仪式包括上贡品、净手、上香、拜祭等环节。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女子们在月光下摆上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围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织女星许愿。“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广州天河区、番禺区、黄埔区一带把七夕节称为“七姐诞”,又叫“七娘诞”、“摆七娘”、“拜七娘”,是岭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续。七夕之日,由社区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
拜七娘妈
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即称为拜“七娘妈”,七娘妈又称七星妈、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为织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主祭者为女性长辈。
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兰夜斗巧
兰夜斗巧是一种游戏。七月旧时称为“兰月”,而七月初七即七夕这天晚上又叫作兰夜。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女性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游七姐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在广西百色、靖西等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这个习俗和当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传说有关。
种生求子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汉族民间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储七夕水
“七夕水”亦称“七月七水”,据说“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储不变、可以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等。广东、广西一带都有储存“七夕水”的风俗,就是在初七早晨头遍鸡鸣之后,各家到井边或者河边汲水储藏。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所以,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据说在七夕夜,用米兰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种鲜花泡的七色花水来洗脸,能让女人更美。
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巧贡案
惠州惠东县平海古城过去盛行“七巧贡案”。到了七夕前后,平海城内多个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妇和老太太们,她们通过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贡品”,拜祭“七姐”,相互赛巧,展示心灵手巧、蕙质兰心,祈求家庭幸福,祝愿国泰民安。平海七巧贡案的手工艺品有花灯、宫灯、花果、仕女、器物、宫廷、塔楼、插花、图案、刺绣、糖艺、文房四宝以及成套的历史故事人物。七巧贡案从农历七月初六日晚摆设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家中的前院摆设,便于供人欣赏、点评。
拜神
粤西部分乡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习俗。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先拜庙里的“老爷”(菩萨),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贡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拜牛郎
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
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仪式在月光下举行,和拜织女相类似,所以,在闽东一带村庄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宽敞的屋子,“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纸人(魁星):高二尺许,宽五六寸,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随便。参加拜魁星的,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
拜床母
台七夕除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观星
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传说中是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女子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听悄悄话
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女子,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净水视影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结红头绳
结红头绳,七夕风俗之一,据说如果家里如有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们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长寿。
姑娘洗发
姑娘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让女性年轻美丽,而且还可让未婚的少女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玩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习俗简介
乞巧节是指女孩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 情人节习俗的总结
【庆祝乞巧节作文:乞巧的习俗(共26篇)】相关文章:
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2023-08-22
七夕乞巧高中作文2022-05-06
七夕的来历作文:七夕节的由来2023-05-06
今年七夕是几月几号?七夕短信别发错时间_情人节祝福短信2023-01-18
七夕节送什么礼物给女朋友比较好2022022-10-27
七夕节的趣味风俗有哪些2023-10-18
农历七月十四是什么节2022-09-08
七夕情人节的相关简介2023-06-04
七夕节作文100字2022-05-24
七夕节的来历跟传说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