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

时间:2022-12-07 07:51:31 其他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集锦19篇)由网友“花匠”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

篇1: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

1.消费者不认为他们需要破坏性创新技术: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发展速度,常常快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因此虽然某个技术明天就会达到了市场需求,但今天却不被人识,所以别听消费者的,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们需要某项破坏性创新技术。

2.公司很难为发展破坏性创新技术投入资源:破坏性创新的往往不被资源分配流程所待见。资源分配流程并非掌控在公司领导或权力部门手中,而是每个人手中。正是每个人的选择构成了资源分配流程,而每个人都看不上破坏性创新技术(质量太差,油水太少,空间太小)。因此企业很难集中资源来发展破坏性创新技术。

3.公司错误的应用破坏性创新技术:公司总是想把破坏性创新技术应用到他们的主流市场。这往往会失败。因为破坏性创新技术根本不符合主流市场需求,

4.公司的能力不足以驾驭破坏性创新技术:机构的能力不是变形金刚,他们的能力往往是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来的,而破坏性创新却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因此机构的能力不适应该环境(正如恐龙灭绝)。

5.公司对失败的容忍度不适应破坏性创新:发展破坏性创新技术一定要容忍失败,一定要试错。但公司以往的延续性创新经验所形成的文化是不能容忍失败,那么就没法搞破坏性创新。

6.公司的跟随战略不适应破坏性创新:在延续性创新方面,作为跟随者也不会被甩开太远,但在破坏性创新方面则不是这样。

7.破坏性创新给了创业型新兴小公司机会:因为在位大公司在发展破坏性创新方面确实面临重重阻力,这就给创业型新兴小公司机会。但在位大公司 也不是无所作为,他们可以通过成立能力和需求与新兴市场相匹配的独立的子机构破除这个魔咒。

篇2:《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近期读英文著作多一些,所以更多的内容写在了英文博客之中,然而不可偏隅一方,所谓中西博采,所以间隔也开始读一些中文的书籍,例如这本著名的『创新者的窘境』。

作者不久前去世的,看到HN中的一些热帖,还有BenThompson的纪念博文,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个故去大家的风范和在读者和学生中的影响。于是看了看购置已久但是不曾打开的这本中文版的著作,在一些踌躇和犹豫中打开了――踌躇和犹豫是基于一直以来对于商业著作的印象,那就是100字可以表达清楚的东西通常最终洋洋洒洒到数十万字,而归根结底还是那一百多字的价值。

于是看到不同的结果和阅读体验,这是说作者对于著作的构架以及翔实的数据支持,和对于已有理论的引述和评价都是严谨和有理有据。

类似于作者,我们通常很难理解一个风光无两的企业突然就大厦倾颓,这与我们常规的大而不倒的印象大相径庭,而且即使我们去分析团队、管理、资源,无不是当时的顶配,但却没有逃脱衰败甚或倒塌的结局,而与此相比,一个闪光的名字作为替代者冉冉升起而至新王登基。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手机领域的诺基亚和苹果。当然作者的洞见是在诺基亚之前的,这本书早在已经出版,而iPhone还是后的事情。

那么既然公司的管理和资源都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会最终衰败。作者便引入了『颠覆式创新』,以及传统意义的『渐进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作为对于旧王的挑战自然是没有人看好的。大公司根深蒂固的流程和企业文化会自动根据市场(用户和投资人)来规划资源到高利润率和已有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改进上,而对于1)利润率低2)风险高3)市场不确定的颠覆式创新自然是没有多大兴趣,以及在实际中没有资源的投入。而随着性能过剩,当颠覆式创新开发出的产品在性能满足要求但在其它维度例如便携性、简单些优势凸显时,市场的风向突然就完全扭转;再加上新市场的新兴公司多年的`技术投入和打磨,此时大公司想要去投入研发时发现已然被落下太多,而最终导致在这个领域的毫无作为;更甚的是,新兴领域不止于当前初始的价值网络,而是自然拓展到利润率更高的领域和价值网络,不断蚕食大企业的领地,于是旧王开始摇摇欲坠。倘若此时可以通过收购来缩小与领先企业的差距而快速进入市场或许还有可能挽救大厦于将倾,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于危机认识的不足,继而是一再错误的决策,直到一个伟大的名字逐渐淡去,甚至消失。

作者提到应对这种『颠覆式创新』的几种方式,其中最可行的或许是成立『独立』的机构来研发这个新兴的领域。这也是为什么近数十年,我们可以看到若干个如此实践的案例,例如华为与荣耀,淘宝推出的特价版应对拼多多,只是其中的独立性还是存疑的,以致最终的结果也是很难预见的。正如特价版的淘宝如果只是多了一个入口来提供更加便宜的商品,与之相比拼多多举全公司之力来深耕细化拼购和社交传播,或许大概率拼多多的市场份额还会上升;然后逐渐往更高利润率的价值网络靠近和投入资源,到时天猫和京东或许也会感到一些压力。

那么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辩识和甄别一个创新是『颠覆式』还是『渐进式』?因为二者的处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这一点也是我不满意本书的地方。任何事情回顾时总是容易的,就像我们去解释昨天股市涨跌和当下我们如何操作一样,当下我们如何甄别这样的创新呢?这种甄别倘若错误那自然也会影响应对的方式,是否需要成立独立机构来应对等。作者的描述中确实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有迹可循,但是又不是十分确定。或许这也是所谓商业和管理在某些方面存在所谓的艺术属性的原因,我们总是不能有一个完全确定的明确的定义。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我们从近些年商业实践中对于书中提到的策略的采纳,自是证明了这些理论不止停留在故纸堆中,而是实打实地应用在无数领域的无数公司之中,于是有了时间和案例的积累,或许后续作者可以回顾和优化自己的理论,可惜时不我待,只能期待作者的儿子或者别的传承人了。

篇3:《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这是一本创新实践管理者必读的书,没有心灵鸡汤,没有管理概念的灌输,也没有任何关于创新的速成方法。整本书看完过了七秒钟之后,回想一下,自己只记得其中:企业的没落不是因为管理的问题,而是在面对不连续变化的时候,落伍了。为什么落伍?因为没有看到那个不连续点,即使看到也因为惯性思维错过了。

人的常规认知大多数都是基于经验的累积,它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在《三体》的结尾,人类和三体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太阳快落下去了,你们的孩子居然不害怕?”

“当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

对人类不恐惧太阳落下这件事三体人非常的不理解,这就是生活经验带给我们的惯性思维。惯性思维会提升我们处理常规问题的效率,另外一方面也成为创新的障碍,就像有人说的“一千辆马车的累积也不可能变成一辆汽车”。

回想BH的'发展历程,几次大的发展机遇都不是来自对原有产品的改进,而是抓住了广电历史变迁带来的新产品机会,随着新产品的发展,老产品逐步被抛弃。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侧面在验证作者的不连续创新观点?

在面对互联网这波技术浪潮时,我们也思考过,但这次却没有跟上。复盘反思,当年我们也问过自己:可以卖互联网公司什么? 也做过一些产品尝试,可是最后都退了回来,没有真正的结果。和之前的几次机遇有什么区别?

1、惯性思维。想用现有的产品卖新用户,发现水土不服

2、资源投入不足。按道理后面的时候,公司规模更大,资源应该更多呀,怎么会资源不足?在公司比较小的时候,一个50w的项目都会让大家兴奋,拼全力去争取。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同样的一帮人在面对一个旧业务500w的项目和新业务50w项目的时候,原有业务不是说没有进度压力,会如何决策和安排资源优先级? 市场的机遇期是有时间窗口的。现在回头看,互联网企业的运维服务模式(服务费+产品在线)与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比较起来,有不少的优势。

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困惑,例如技术施工维护的苦恼,按照软件工程管理的惯性思维,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这是管理上的问题,我们要改进我们软件质量,提升管理效率。如果按照不连续思维模式,管理效率上的提升还是连续的性的,有没有不连续的创新来解决这个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个思路吗,如果业务上云,我还需要那么多的技术维护人员吗? SAAS服务的企业在面对传统服务企业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维护效率上降维攻击的快感?

人员的管理成本的也是很多企业困恼的,总是希望通过制度和流程化的管理来提升人工的工作效率,确实有作用,但在作者看来,这还是连续性思维并且是扼杀创新的根源。传统的管理激励,更多的是采用任命的方式。在新的机会出现的时候,会任命并组建一个团队去做这些事情,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发现这种模式的成功率不高。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发性激励作用远大于管理激励产生的作用。腾讯游戏的成功,很多人都认为和腾讯独立工作室的创新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想干和任命去干的区别是什么?

自己选伙伴和给一个团队的区别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如何走出创新者的窘境?一方面我们要有不连续性的思维模型,另外一方面作者也谈到了在美国硅谷,为什么技术创新非常多的来自小团队?小团队比较容易有自我激励,特别是创业团队,因为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反而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让内部作战单元变小,利用企业的资源给内部团队赋能成为趋势,例如美国的google,国内的腾讯、阿里都有不少成功案例。听故事马云内部孵化“阿里妈妈”的时候,只给了200w的创业启动资金,说:

“要变使用资源为自己找资源”

“不就200w吗,试100次才2个亿而已”

“不要说风凉话呀,有本事你自己报名来干呀”

人们要是觉得一件事情“太难”,往往就会放弃去做它。

--查理.芒格

篇4: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本书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哈佛商学院教授,因其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被尊称为“创新大师”。,当《创新者的窘境》英文版出版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只是哈佛商学院的助理教授。而此书一出,就确立了他在创新技术管理领域的权威地位。

有些公司,但不是一般的公司,而是那些以精于管理著称的公司,它们是大多数经理羡慕并尽力效仿的对象,以很强的创新和执行能力闻名,但是在面对某些市场或技术的变化时,却无法保持其领头羊的地位。

在这本书中,作者展示了多个成功运用新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的公司。这些新技术都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重新定义了竞争的含义。作者指出就算经营得再好的公司,尽管他们十分注意顾客需求和不断地投资开发新技术,都可能被某一新产业所影响而导致失败。

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涉及各个产业,目的在于告诉经营者对应该对他们的顾客和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篇5:《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在读这本书前

自己曾想过,为什么企业都会起起落落。前一秒还是一个巨无霸,后一秒就变成了历史的尘埃。既然一个企业可以发展壮大,那证明它的领导人并不是个庸才,企业自身的能力也应该是不错的,但却还是会没落下去,被其它的后来者取代。在这本书里,也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首先

要思考一个问题,大企业为什么会被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的创新型企业击败?大企业之所以能做大,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一路击败竞争对手而来的,优势劣汰。作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你本质上是和一个行业的所有公司在对抗,他们千方百计的想取代你,即使这样,作为领先者你的优势还是挺大的,所以这个挑战者多半还是可能输给你。如果他输了,没有关系,还会产生下一个挑战者,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继续挑战你。如果他赢了,你就会被淘汰,这是历史的规律。没有不倒的王朝,出于这个共识,再来谈思路和策略,我想会更加靠谱一点。

读了这本书

我理解了行业领先企业在遭遇破坏性技术变革时为何会普遍遭遇失败的.原因,如诺基亚败于iPhone,瑞星、江民败于360等案例,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管理层决策失误、僵化的企业文化等企业内部因素,而是要从破坏性技术带动市场变革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商业体系的运作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读了本书之后,我对此问题的理解,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篇6: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

读《创新者的窘境》有感

唐跃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通过分析硬盘、摩托车、挖掘机、钢铁等行业的案例,提出了管理良好的优秀企业往往会会错过破坏性技术发展的浪潮,从而丢失了持续领先的地位。

为了论证他的观点,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首先将技术分成延续性技术和破坏性技术。延续性技术的特点是根据主要市场的主要客户看重的性能来提高成熟产品的性能。破坏性技术的特点是改变了市场的价值主张,刚开始出现时几乎总是提供更低的产品性能和更小的市场,但拥有某些边缘客户所看重的其他属性,利润更低。管理良好的企业因为四个主要原因使得他们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四个主要原因是1、听取客户意见。2、大力投资客户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技术3、争取更大利润。4、争取更大市场。

其次,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构建一个包含四项破坏性技术原则。1、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2、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3、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4、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所以,管理者在应对破坏性技术时通常会犯一个大错误就是―试图违背或忽视破坏性技术原则。在面对破坏性技术创新时,采用成功应对延续性技术变革的传统管理方法,这将导致企业遭遇失败。通往成功的有效途径通常是去理解适用于破坏性技术的自然法则,并利用这些法则来创造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只有了解并遵守破坏性技术的发展规律,管理人员才能成功抓住破坏性技术带来的机遇。

最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给面临破坏性技术的管理人员四点建议。1、将发展破坏性技术的职责交给确实存在客户需求的机构,以便确保资源能够流向这些机构。2、设立一个能够欣然接受较小收益的独立的小型机构。3、为失败做好准备。不要在第一次就用尽所有的资源,因为你不可能在第一次尝试中就抓住正确的市场方向。在对破坏性技术进行商业化开发时,将最初的种种努力看作是学习机会,在获得相关数据后做出调整。4、不要寄希望于技术突破。尽早开始行动,为破坏性技术的当前属性寻找市场,你将在当前主流市场以外的地方找到它的市场。

感想1 破坏性创新是压垮成熟期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熟期的企业不但抓不住破坏性技术的机遇,同时转型也相当困难,究其原因无非是成熟期的企业有一整套内部的价值、流程从而最终决定了资源分配和工作重点。成熟期企业的价值、流程是企业健康发展重要的保障,也是这些企业在面对破坏性技术和企业转型时的重要枷锁和绊脚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我们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有思维固化和僵化。如《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柯达的衰败和诺基亚的倒塌无不是在照相和手机行业给本书做了另外的注解。曾经的柯达和诺基亚也研发出了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等破坏性技术产品,但他们还是栽在这两种破坏性技术面前。曾经不可一世的微软在面对Google发展Android系统时更多是观望和嘲笑,而今的微软尽管拥有几百亿美元的现金但转型十分困难。

特斯拉开辟的高速电动汽车行业是成功运用破坏性技术的典范。没有成功进入电动汽车市场也是目前主流汽车制造商的窘境之一。在轮胎行业,现在还有百年老店光鲜的活着,只能说明轮胎行业没有破坏性技术的产品出现,目前的技术不过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延续性创新。Google的拉里・佩奇深知公司破坏性创新的重要性,他将公司的成熟业务和创新业务进行了分离,并将成熟业务交给他人负责,他自己则负责创新业务。我们不得不佩服拉里・佩奇的高瞻远瞩。

感想2 谁在决定成熟期的企业发展?

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成熟的企业很多决策和主张往往是由中层人员和底层人员发起并最终实施。成熟期的`企业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和流程,企业的中层管理和底层管理人员由于更接近市场和客户,他们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因此他们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预测。

以上现状我们不难理解,企业要为客户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才能生存和发展,成熟期的企业在组织架构方面规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因此就容易让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更了解客户的需求。

成熟期的企业一方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投资方的需求,因此企业的CEO和高管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企业日常运营。他们希望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有漂亮的财报和增长。这样的机制就会让这些企业高管为了让投资方满意不得不放弃长期利益,只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他们会忽略小市场、低利润的破坏性技术创造的新边疆。

感想3 产品功能过剩的时代。

目前我们使用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在延续性技术的推动下一步一步迭代而成现在的样子。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很多产品的性能已经大大超出客户使用的极限,这种技术过剩导致产品功能过剩。产品功能过剩不一定是客户的要求,更多是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为产品新增卖点而想出的“高招”。产品功能过剩其实就是浪费。汽车很多辅助功能如后视镜加热、车载DVD、座椅记忆、日间行车灯、车顶行李架等装置有哪些是我们真正使用的?智能手机的悬浮触控、眼控功能、曲面屏、裸眼3D等功能我们有多少人在使用?

传统行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产品功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成熟期的传统行业在竞争中容易走上同质化的道路,为了避免同质化,很多企业于是在差异化上下足了功夫,争先推出各种差异化产品,于是各种新奇功能不断涌现。产品功能过剩也反应了延续性创新的尴尬境地。

《创新者的窘境》是一本有很有洞见的书,推荐管理人员和创新工作者阅读。

篇7:《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未来、当下、过去

以过去为经验,在当下付出,朝未来前行。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朝前走,时间并不会停留在此刻,周围的环境也在向前变化。未来,因为时间,你必须前进。

如果你想在未来有所收获,那么先找到未来的目标是必须的,有了目标,当下的行动才有方向,才会有未来,不然只不过是满足了当下的欲望,到了未来的时候,只能留下遗憾或者失败。过去的只能成为经验,让自己去更好的选择未来,更好的在当下行动。不要被过去的成功、辉煌所束缚在原地,要去追寻未来的。

更大的视野

在决定未来之前,不妨先提升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看到更多的世界,才知道,自己选择的目标在世界之中是什么样的存在,在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的存在。

你的目标选择,是依赖于身边的人或事,还是依赖于行业、地理、国家或是文化、种族?你选择目标的时候,有考虑过,在更大的格局之下,这是你的选择吗?是最好的选择吗?或是,你有考虑这些所需要的知识吗?所以,在此之前,你需要的更大的视野,更多的认知,才能让你自己你所处的价值网络。

你的行为,你选择,是因为你自己想要,还是因为身边人的影响?是父母告诉你这样做才是正确的?他们的经验是否已经过时了?自己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没有去观察过,他们的经验怎样指导他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或是追求是否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别人告诉你的都是别人所想要的。在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着你。

审视自己,有时候会发现,一直以来的行为,其实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才造成了我认为的理所当然,但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新的认知和对世界新的了解之后,会发现,原来世界还可以是那样的。

变化

未来有很多的变化,也就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为了应付更多的不确定性,资源方面要有所保留,以便让你能够有多次试错的机会。面对选定的目标,你不应该有所保留,应该全身心投入目标之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行动之前,先假设你是错的。准备好真的错了的应对措施。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许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破坏性技术变革,就是选择了另一个市场,才有机会发展成主流市场。

未来的变化会越来越快,如果没有能力在大趋势中争霸,那就现在小趋势里做好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在未来的大趋势中有争夺权。

当自己现状很好的时候,也要审视自己,思考未来,现状能否向未来发展,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取舍?个人认为,追求自己所追求的,选择本身就要付出代价。

趋势

我想,未来应该会越来越个人化吧,至少我觉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力越来越强,想要做的事情各种各样,以前需要一个企业才能做的事情,现在一个人也想做,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让个人能够提供的价值越来越大。

未来也许,一个人就是一个企业,一个人能够操作很多强大的人工智能机器来完成任务。

那么,那些需要操作的人工智能机器,在操作上,只会越来越简单且便捷,这也是人类技术发展的方向。简单便捷的东西越多,人可发挥的功能也就越多,可以个人实现的也就越多。

除此之外,就是个体之间的协作会越来越多。以前都是企业自给自足,大企业就会存在大企业病(你的决策也许是因为你的员工给了你他认为对他升职加薪有利的条件)。所以未来企业会越来越小,直到个人。自己做不了的和别人协作,用我擅长的与你擅长的交换合作,互利共赢。

如果是这样的话,在未来,个人能力强且多的人,优势越大。积累很重要。

选择、行为

选择必然伴随着代价,所谓的最佳选择,不过就是承担的代价对你来说,你不在乎。选A有A的好处,也要承担A带来的坏处。选B也是同样。所以在选择之前,可以问一下自己,A的坏处你能承担吗?不能的话还是别选了。

选择的时候为什么会犹豫,是因为分不清哪个更好吗?并不是,选择之所以犹豫,或者说你之所以有选择,是因为你的目标不明确。如果你目标明确且坚定的话,那么只有与目标相关的才是你要去做的,也就不存在选择。决定了目标之后,就做好觉悟吧,毕竟决定目标也是一种选择,也要付出代价。

行为都会被过程记录,被记录下来的过程,会在未来成为结果出现在你的世界里。很多人第一次尝试抽烟的行为,就造成了未来一直抽烟的习惯,以及抽烟的坏结果也要承担。你现在因为觉得学习困难,而偷懒,以后相同的情况,你也会偷懒,至少会有偷懒的概念,也许在未来十年后,你本可以实现的目标,就因为这次偷懒没有学会而错过了。

看过很多的恐怖片,每次一个人在漆黑的地方时总会想到恐怖的东西,我有两个朋友从来不看恐怖片,别人看,都不听声音那种,在他们的世界里,就不存在那些恐怖的东西,更不用说害怕“鬼”。这就是行为被记录下来的结果。

从现在开始注意你的行为,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在当下有什么样的行为。

篇8:《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leader很推荐这本书,从@林玄 那里蹭来了这本书,每晚看一点看了一周看完,这两天又重新翻了一遍。最大的感受在于以往对于“大公司病”只有模糊概念,看完才惊觉原来如此。

书中从硬盘行业入手,将创新分为两种:延续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是说在现有的产品组件上,对每个组件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研发,使用更先进的技术,降低这个组件的成本,提升单个性能,进而提升整个产品的性能。破坏性创新是将现有的原件,进行新形式的组装,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快速进入新的低利润市场而不追求高标准的科技创新,再回头颠覆现有高端市场。

对于硬盘来说,硬盘的磁头,存储材质等,即是硬盘的组成组件。延续性创新就是对这些组件进行大量的 R&D, 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提升硬盘的容量。而破坏式创新与之不同,不追求技术的革新,而是使用现有的硬件,重新组合来缩小硬盘的尺寸,让新尺寸的硬盘可以使用在更小些的机子上。相应的,从新兴的小型机市场(如:台式机市场/个人市场)开始成长,继而颠覆原有的市场。

在前一种尺寸硬盘市场上大放异彩的公司,只有不到一半能在下一个更小尺寸市场上存活。希捷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成功的在8寸向5.25寸硬盘市场转型中华丽转身。

很诡异的是,这些新技术,或者说新尺寸的创新,都是有现有市场的领先企业内的工程师先做出来的。但是会遇到市场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反对。市场部门非常贴近用户,倾听现有用户的声音,反馈说新的尺寸不会有销量。财务部门会对新产品的成本收益有所抱怨。但是啊,新产品针对的市场本来就不是现有客户的市场,怎么可能从他们口中得到需求?上面说到的希捷,从5.25英寸向3英寸的转变中,也未能幸免。虽然自家的工程师最先做出了这种尺寸,领先于行业2年,但在公司内一直得不到重视,工程师只好自立门户,开创自己的公司。领先的3.5英寸硬盘制造商——康诺公司就是由对希捷公司和Miniscribe公司(最大的两家5.25英寸硬盘制造商)不满的前雇员创建的。

书中继续描述的是挖掘机行业,这个行业出现的延续性创新,是动力来源的变化:从蒸汽动力到燃油动力。当然了,也并不是所有的蒸汽动力的公司能顺利在燃油动力的市场上继续生存,有4家小公司就销声匿迹了。这里提到了作者的另一个观点:延续性创新并不能保证原有市场的公司都继续发展,在这样的创新转变中,对大公司更有利,公司的资源的多少是决定性因素。

而当挖掘机的牵引方式由线缆向液压转变的时候,破坏式创新就出现了。液压挖掘机无论在挖掘能力、挖掘半径方面,都无法和传统的线缆挖掘机相比,但是使用方便,成本低,转向灵活,恰好顺应了新兴的家庭房屋建造行业需求大增的趋势。这是个线缆挖掘机公司看不上的市场,正好给了液压型挖掘机快速占领市场的空间和机会。(也有公司做过线缆和液压混合的挖掘机试图填补这个市场,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

另一个例子是小型钢铁厂,他们先占领了利润率低的螺纹钢市场,同时积累经验,磨练技术,不断的向上转移,当新产品的效率达到一定水准时,同时靠着成本低,可维护性更好,就会侵占下一个利润率稍高的市场,最终占据整个市场。大型钢铁厂都知道小型钢铁厂成本低运行效率高,但是无论怎么尝试,就是无法做到。因为价值网络的存在。

什么是价值网络?价值网络是公司基于现有供应链、销售体系、规章流程、市场财务等等形成的整体,每个岗位和流程的存在和优化就是为了提高这个价值网络的价值。

整本书的逻辑就是:原有市场的公司占据大量的资源和优质客户,同时在努力的做延续性创新(提升价值网络价值),管理人员即使没有犯错,也是对现有价值网络的维护和加强,在此同时,原有市场的公司会渐渐放弃低毛利市场,以保证自己的财务健康。另一方面,新兴公司通过优化现有组件,从低毛利、细分市场入手,不断向上发展。而在新兴公司占领低毛利市场后,受“东北角吸引力”法则,会不断地向高毛利的优质客户进发,颠覆现有的大公司。(同时自己等待下一次破坏性创新的颠覆。 )

3.25英寸硬盘向1.8英寸硬盘的发展过程中,大企业也不是没有研发出1.8英寸的硬盘,但受限于财务结构、利润点、员工意识和KPI(!),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都会倾向于保守稳健的策略,在延续性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企业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是判断什么是破坏式创新,其实很简单,技术简单,成本不高的创新即可。毕竟这是新兴企业的事儿,而且面对的是低毛利市场,高科技的创新必然要求高额的研发成本和长久的研发时间,而这两项都是小企业无法负担的。比如硬盘行业,磁头有一次创新是使用薄膜技术,看起来很像是破坏式创新的技术,可惜需要5-1Y美元的研发成本(20世纪中期),所以这次技术革新中,依然是大企业占得了先机,保持了优势。

其次,大企业如何应对破坏式创新有三种方法:a,在原公司里推动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b,在新兴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再进入。c,最后就是成立一个财务独立的新公司使用新技术进行竞争。历史和理论告诉我们,第三种是唯一可以取得成功的方法,虽然过程中依然艰难。

好的理论会预测未来,书中描(bao)述(yuan)了office excel的处理工具的难用,预测肯定有简便的在线同步协作的office处理工具颠覆现有市场。看看今天的google docs(现在叫google drive),iwork,甚至微软自己的office online,无一不是这种发展的方向。可是啊,这本书的成书时间是,那时候,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还在上大学,乔帮主还在捣鼓第一代pod,windows和office席卷全球,大家觉得难用也要学着用,貌似现在还有excel培训班?

那作为新兴企业来说,如何保证自己的健康发展?这儿我感觉和精益创业的概念相结合了,使用MVP,低成本验证新市场,同时保持资金流动性,也要发展自己品牌和技术。

对于新产品的定价,总价要低。即使因为组件少了/科技含量低了,新产品的单位花费成本更高了。总价低一方面能迅速的进入不被重视的低利润新市场,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便捷性溢价的优先级一直高于价格,会有用户为了更便利的产品,支付更高的单位价格的。

篇9:《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当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计划,有极强的执行能力,也能够很好应对主流客户的反馈,想来必能保持这个企业不错的前进势头,它几乎是肯定会成功的,没错吧?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不过,《窘境》一书用深刻的案例给我上了一课。发展良好?对的,没错。但是,接下来呢?这个企业它可能会在竞争之中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它的管理太完美了。

即使是一名技术从业人员,也能在这本与管理相关的书上获益不少。不是在技术上的精进,而是视野的一种开拓。技术很牛?想以技术引领市场?想太多了,市场用不着太先进的技术。在管理者们看来,即使你的技术超前不少,但是找不到盈利的地方,那就别想走向市场。他们是不会接受一种暂时不能赚钱的技术的,这对于他们很重要,贸然的在未知领域上前进是很容易失败的,而管理者们,是不太能容许失败的。

这是管理者们的完美无暇的管理,他们倾听客户的声音,客户们不需要这样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主要指得是破坏性的技术。这样的技术,在刚出现不久的时候,不能赢得企业主流客户的欢心,管理者也就不会通过与这门技术相关的计划。于是这给了新兴企业出人头地的机会,初创们利用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创造了新的价值网。虽然这些市场在成熟企业们看来无关紧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技术的进步,市场增长,技术成熟,新的价值网已经能够对原先的旧价值网构成威胁,甚至是致命的。而这时,成熟企业再想进入这些曾经的新兴市场,已经晚了。书中的不少都是就企业被新企业打败的例子,可见一斑。

怎样去应对破坏性技术的出现?管理者们应该做的,书里面有着很好的参考,不赘述。但是作为一名即将奋斗在底层的技术人员,我想,这里能带来一些的思考。

新的破坏性技术的出现,大多技术人员其实应该比管理人员们更早地察觉到。技术人员更要时刻关注技术的发展,包括旧技术的强化,以及新技术的改进。而且不仅仅是技术上,也同样要考虑市场的存在。如果没有市场,新技术是没有存在必要的。要长远的去考虑一门技术的应用,并步伐不停地进化技术。

拙见,以上。

篇10:《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读完《创新者的窘境》,最深刻的感悟是在商业社会中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掌控者一切。

书里面说的窘境是一种现在与未来的矛盾。活在旧时代的制度,产品,运作方式与新时代的抗衡。每个企业都受现在目标市场的制约,都被深深的嵌入进其核心价值网中。原有的价值网主导着机构的流程,资源分配,价值观,是企业无法违背的,就像恐龙永远无法通过改变自己基因去逃避侏罗纪后灭绝的命运。

而新的价值网必然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它将是更加便捷,更加可靠,更加便宜。可是拥有这种新型价值网的产品却无法匹配当前的主流价值网的市场。因为每个市场都有该市场的核心需求,新价值网的产品必然是无法满足这种主流市场的核心需求。

这时,就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市场,随着技术的提高,当技术已经能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时,那么将产生颠覆性的力量。

其实书中说的颠覆性的创新是一种先纵向,再往横向扩展的过程。是一种由轻到重,由低端市场到高端市场的历程。

篇11:《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M.Christensen) 在《创新者窘境》里描绘了上世纪末的“硬盘驱动器大战”,在这场广泛、快速、残酷的技术变革和市场刷新中,新兴企业不断淘汰成熟的顶级企业,成就了创新颠覆的经典一幕。

任何行业都存在两种类型的创新变革,第一种是以对产品性能改善为核心的延续性创新,当时硬盘读写磁头经历了从铁氧体磁头发展到薄膜磁头,再到磁阻磁头,就是通过不断提升磁录密度以实现更好性能。这类创新是主流企业维持领先的方法,成熟的市场和企业发展总是相互缠绕,就像DNA双螺旋结构,企业经营发展主要受市场消费者牵引。

第二种叫作破坏性创新,算是实实在在的“搅局者”,它在成熟市场下创造蓝海,总能导致行业领先企业失败出局,如同受精卵结合后的遗传重组,成型的DNA双螺旋结构被解开,并与新的核糖核酸重新组合,从而创造更令人期待的“生命蓝海”,在硬盘驱动器行业,最里程碑的破坏型创新是缩小硬盘驱动器尺寸——这些创新技术将硬盘驱动器直径从14英寸缩小到8英寸、5.25英寸、3.5英寸、2.5英寸,最后又缩小到1.8英寸,在这“浓缩”过程中,实际是服务的市场从微型计算机到台式计算机最后到便携式计算机行业的转变,成熟企业只看重主流市场带来的稳定增长,完全没有预见和重视即将到来的个人电脑时代,一次次忽略市场的刷新,最终被清出局。

奇虎360

前,电脑安全市场被卡巴斯基、金山、瑞星、江民等企业瓜分,各家企业都拥有强劲的科研水平和市场份额,当时安全杀毒软件是按防护时长收费,基础功能收费在200元左右/年,高级功能可高达1000元/年,这种商业模式看起来清晰和可持续,同时安全领域技术门槛较高,成熟企业拥有较深护城河,市场视乎进入红海阶段。就在各家企业全力提升杀毒防护能力研发(持续性创新)、绞尽脑汁研究付费产品时,奇虎360在当年7月宣布推出永久免费杀毒,以这种破坏性创新姿态切入市场,但是那时的安全领域,免费是非主流市场(安全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第二层,用户当时有较高付费习惯),上面提到的几家公司不愿意在这个小而“钱”景不明的市场花精力,于是三五结群嘲笑甚至诽谤奇虎的永久免费计划。可笑的是这之前各大厂商都多少尝试过免费模式,大部分新装产品都可以享受三五个月的免费试用,但免费在当时还没有盈利模式,迫于股东和公司利润压力,又将精力和资源放在了付费市场。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免费迅速变成了主流市场,奇虎360独领风骚,江民、瑞星、卡巴斯基几乎被挤出了主流安全市场,留得金山苟延残喘。当然,奇虎360能够首创地以免费杀毒面世,一方面由于它不像其它既得利益企业有较大的盈利压力和惯性,另一方面是企业基因所致,这类基因驱使他们去服务“屌丝”。

自从谷歌退出中国后,搜索市场可谓百度一家独大,Sogou、SoSo、有道等“富二代”在夹缝中生存得很艰难。没有人有信心进入搜索市场,和杀毒一样,搜索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渠道垄断,很长时间里,百度股价在美国屡创新高,春风得意。这个时候“搅局者”奇虎又出现了,号称不做医药广告的360搜索算的上是一次破坏性创新,医药广告一直是搜索市场利润最大的一块,抛弃最重要客户意味着盈利前景以及行业压力恶化,不过有过“逆袭”经验的360显得信心十足,据最新的数据显示360搜索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8%,远远超过sougou、soso、google、有道等的总和,而这些企业在搜索领域深耕数载,却被几个月生命的360搜索彻底打败,算得上是妙哉奇哉。近期360搜索已经和有道整合,渠道和市场份额前景进一步提升,同时盛传的奇虎收购Sogou也让市场对360搜索未来更加期待。

破坏性创新往往是从一个利润极低的非主流市场开始,这是成熟企业不愿踏进的领域,管理层为了保证自己优良稳定的业绩,很难眼光长远去暂时割肉,为了维持所谓20%或30%的利润率和增长率,企业一切战略都要围绕现有市场和客户来打造,而当市场刷新时往往十分被动。这就像公募基金因为定期的排名,基金经理不得不做出很多明显眼光短浅的投资,以获得短期收益最佳,保住排名,却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反过来看,一流的管理、稳定的业绩增长、成熟的市场看似很完美,可能背后酝酿着危机。

特斯拉tesla

汽车行业发展百年,成就了通用、丰田、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等顶尖成熟的企业,它们经历数次经济周期而不倒,成为区域经济支柱,在全球范围内有广阔的市场和合作经销商。而这几年,一家叫特斯拉的汽车公司进入公众视野,它的破坏性创新——清洁能源技术(电动车),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让各大汽车商紧张。其实电动汽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和内燃车在18世纪同时开始商业化进程,只是由于成本过高和技术不成熟,很快就淡出商用视野,之后,随着石油的日益枯竭、环境恶化以及清洁能源技术的逐步成熟,电动车商用又开始拿上议程。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还很不成熟的非主流市场,各大厂商也就仪式性研发概念车,根本没有把其商业化放上议程。而随着特斯拉第一款名为Roadster的商用及第二款Model S的成功,大企业们才猛然一惊,后视镜里看到不起眼的特斯拉已经追赶过来,并且有超过自己的姿态。

汽车行业涉及的利益链很长,传统经销商在汽车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互联网点对点理念以及电子商务的逐步普及与渗透,早晚会让汽车行业“脱媒”。特斯拉汽车采取直接销售给终极客户的策略,又是一个破坏性创新,不仅缩短了企业到顾客的距离,保证了体验可控,也节省了很多成本,降低电动车准入门槛。很显然,这一销售策略惹怒了经销商,它们联合起来促使很多州出台革新技术政策,以阻挠特斯拉绕过经销商。所以之后才有了白宫请愿事件,我当然也参与了投票。

电能是人类运用很成熟的能源,而电动汽车从发明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特斯拉通过稳定的技术保障和精明的商业策略,在红海的汽车市场找到了蓝海,并用这片蓝海侵蚀红海的领地。破坏性创新并不是一个完全革命性的新技术,往往它是经过检验或一定范围试验过的技术,通过这种创新技术进入低端、不成熟的市场,并慢慢撬动并刷新主流市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曾经做过一个创新研究,研究创新技术对企业成功的影响,他把因子分为两个象限、四个维度,分别是切入主流市场、切入非主流市场,使用革新技术、使用经过检验的技术。发现非主流市场&经过检验的技术组合的成功率是最高度,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破坏性创新并不是打鸡血的搅屎棒,而是有保障的催化剂。

近日,宝马推出了电动车宝马 i3,计划通过互联网直销给用户,虽然在各项参数指标还未能与特斯拉相提并论,但是我们看到一家伟大企业反应速度和变革决心,这当中会有很多市场阻力,经销商已经开始竭斯底里,不过不久后,将换成对清洁能源无动于衷的车企们哭泣。我不确定电动汽车是不是会彻底革了传统汽车的命,但我确定特斯拉是在破坏性创新,七分已注定,三分靠打拼。

小米

手机是当下最热门的消费电子,自从苹果推出iPhone后,手机已经不仅是一个电子产品,苹果的颠覆创新大家有目共睹,这里不谈苹果,来看小米。小米之前,国内手机格局清晰,高端的iPhone、三星,中端的HTC、Moto、诺基亚,中低端的魅族,华为、中兴,低端的各类山寨机。这些企业在手机、通讯行业经营多年,积累了雄厚的技术资源和客户市场,通过不断的迭代创新为相应层次消费者提供“还算满意”的产品。直到一天,小米用一种破坏性创新方式切入手机市场,中低端的价格即可“享受”中高端的配置,并以小众市场——发烧友市场为根基,刚推出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没有人知道这家毫无行业经验的人要做什么,能做成什么样子。现在回过头来看,仅3年时间,它依靠几代小米产品打败了大多数中端、中低端厂商,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国内手机行业有一个奇葩的市场——山寨手机,这个市场鱼龙混杂、服务良莠不齐、用户基数大,由于市场的利润空间不大、用户忠诚度低、品牌难以下行,所以大厂商都不愿意投入资源和精力在这个市场,认为时间会让山寨市场消失,用户最终将流入主流市场。可就在几天前,小米公司联合QQ空间推出了一款叫做红米的手机,拥有看似高富帅的山寨的配置和绝对山寨的价格,剑指山寨市场,4天时间预定超过500万,账面预订额达到40亿元,当然最终销售肯定会打折扣,但是从这里能够看到山寨市场对破坏性创新已期待很久了。

小米的的市值已经快迈入百亿美元俱乐部,超过了黑莓,而它还没上市,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做破坏性创新,在可以摒弃短暂利润和增长压力时(不一定真正摒弃了,至少有这个空间),能够以较低姿态进入非主流和低利润市场,塑造市场和企业的耦合关系,待市场和企业一同走向成熟和高端后,其他企业就很难进入竞争。

新创企业以破坏性创新进入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时,往往为了生存会暂时忍受低利润、不清晰前景、大企业的挤压。一旦新创企业和非主流市场得到充分发展和释放,企业就会开始依赖市场,重视利润、增长、客户关系,并进入高速发展期,企业利用渐进性创新不断满足市场和客户的更高要求,积累了充足的资本、技术、人才、客户。然后企业上市了,以前年利润400万时,增长20%,只需要80万的新增利润,而现在利润4亿元,增长20%就竟需要8000万新增利润,为了保证增长率、维持股东信心,企业想尽办法拓展高端市场(其实市场本身也会朝更高端发展)、削减成本、收缩破坏性创新意识,这种背景下市场又会出现一个不成熟的低利润市场,新一批新创企业将会用破坏性创新抓住市场利基,成为新的明星企业。事实就是这样,企业和市场是周期性的,大多数企业并不能基业长青。

吉姆.柯林斯曾在一个长达6年的研究项目中(项目收录进《基业长青》),从上百家公司中筛选出基业长青的企业,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访谈,总结出了这些公司的“秘方”和规律,而与基业长青对照的公司,都是曾经风靡一时但最终没落的企业。他发现成功企业要实现经久不衰,不仅需要一个杰出的创始人(他称作“造钟人”),还需要一个凌驾于利润之上的远大使命,在此之下构建价值观和经营流程,此外还需要时常拥有“胆大包天”的创新,这即是前面所述的破坏性创新,这能保证大企业在市场刷新时提前做好准备。但是在大企业里尝试破坏性创新是很不现实的,企业价值观、经营流程、资源分配已经注定了它只能在当前市场运转,所以很多企业选择成立独立机构或投资新创企业(并不合并),以创造破坏性创新的温床,由它们进入非主流、不成熟的市场,最终提升企业壁垒。

这不,在安全市场毫无起色的百度,深畏360的威胁,于是投资了一家独立的安全公司(由腾讯研究院前院长steve掌舵),这家公司低调地进入国内市场,大力开发不成熟的海外安全市场(现阶段集中在东南亚,准备农村包围城市?)。百度的策略用到了点上,保持子公司独立并倾注资源,近期也在筹备上海和深圳的分中心,同时从金山、腾讯挖了很多“不得志”的行业牛人,欲厚积薄发,接下来似乎又有好看的了。

其实市场红海是一个伪命题,红海只是特定阶段的需求短暂饱和,从历史上来看,随着企业的产品服务难以产生溢价时,也就是市场从对产品功能、可靠性过渡到价格敏感性时,红海市场将会出现局部蓝海,由那些通过破坏性创新提供便捷、好体验、便宜的新创企业刷新主流市场。所以企业也不能过分依赖市场和受客户牵引(客户永远不知道自己将要什么),护城河挖太深了、壁垒堆太高了,终究会把自己困在一亩三分田中,最后一不小心就被外面的“起义军”围剿了。

借鲁迅的一句话,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非主流市场),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红海)。

篇12:创业公司制胜策略: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首次提出,讨论了这样一个情形:许多优秀的企业在正确领导、正确决策的情况下都不能应对市场出现的破坏性创新而破产,因为破坏性创新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面向新的消费者,冲击利润更低的市场,行业领先的企业一般需要比较高的增长率,看不起新兴的市场,另外已有的企业的能力与新兴市场的要求也不匹配,导致新兴市场先占领低端市场,逐步扩展到高端市场,最终把原有的领先者挤走。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有趣,但这之前得理解现有的颠覆性创新的类型,有四种类型:一种新产品,一种新技术开发了一款新产品,一种新方式分销产品及一种新方式提供服务,创业公司可以结合其中一种或几种类型来进行一次颠覆性创新。

篇13:创业公司制胜策略:创新者的窘境

1995年,互联网用于商业还处于早期阶段,贝佐斯决定在网上卖书。那时候,美国最大的书商是Barnes and Noble及Borders。贝佐斯明白,他可以通过颠覆性的渠道,也就是互联网来颠覆书刊行业,而B&N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为什么花那么长时间?因为那时候在网上买书的人并不是很多,B&N把自己的资金都投在了它的主要有业务实体零售店上,

Borders花了三年的时间网站才上线,这时候,Amazon已经远远把它摔在了屁股后面。,Borders决定让亚马逊为其运营网站,毕竟,网络销售只占他们业务的很小一部分。最终,2月16日,Borders宣布破产。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行业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比如互联网领域中,Zynga,AirBnB,Box。

篇14:创业公司制胜策略:创新者的窘境

为什么互联网领域有很多创业公司都可以利用创新者的窘境策略?原因很多,互联网提供了浩如烟海的平台来让你建立颠覆性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创建并连通新的分销渠道。下面是几点建议:

1) 理解你的颠覆性来源,是一种新产品还是一种新的方式来分发已有产品?这会帮助你理解你是否能真正颠覆市场,还是仅仅建立了一种增量产品。

2 )关注新分销渠道的机会,Zynga最大的创新就是先于传统游戏公司利用了Facebook作为分销渠道。

3) 向行业大玩家的一部分用户作营销,要对行业玩家利润率低的点展开进攻,对之不懈的部分进行下手,不要直接向它们的重要用户进行营销,这样它们会灭了你。

4) 当你成为行业大玩家后要谨记这一点,不要到时候重蹈别人覆辙,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要弄清楚如何赢得市场竞争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所以上面所说的只是为你提供一种工具,让你自己思考一些问题,但并不会给你什么神奇的力量,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发现,去争取。

篇15: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创新者的窘境》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本书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行业的创新模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导致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通过一些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公司的成败的经验教训,书中提出了抓住破坏性创新现象的一些原则。旨在帮助管理者看到正在经历的或将会经历的变化,指导大家积极面对并取得成功。

篇16:《卓尔不群的创新者》读书笔记

《卓尔不群的创新者》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了熊彼特简单的生平以及最重要的几本著作的内容,因为之前已经比较熟悉他的理论和著作,所以读起来并没有那么耐得住性子,仅记录一下几个知识点:

1.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美籍奥地利人,出生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纺织品制造业者家庭,四岁父亲亡故,后母亲改嫁著名陆军中将,移居维也纳,熊彼特进入贵族学校学习,19,以优等生从贵族学校毕业,考入维也纳大学法律系。其老师是著名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熊彼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敢于和老师庞巴维克唱反调。19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随后旅居英美,访问了几所著名学府。19出任奥地利财政部长,1932年迁居美国,从此潜心学术,任教于哈佛大学直至去世。

2.熊彼特是一位自成体系、知识渊博的经济学家。19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次将经济学分为静态和动态经济学,而他就是首次使用动态均衡来分析经济发展的,摒弃了瓦尔拉斯的静态均衡分析。他侧重于从事物的内部寻求原因,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并首倡企业家精神,将企业家推到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位置上。较为深刻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3.与马克思。熊彼特的经济理论显然是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在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这本书中,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遇见了和平进入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但是他与马克思的途径是不一样的,他同意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但不同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他认为,在全完均衡下,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马克思论述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路径在他看来是错误的,而他认为应该是他的创新理论最终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原因有(1)企业家职能的陈废,创新已经降为例行事务。(2)资产者职能的消失。(3)资本主义保护阶层的毁灭。

4.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周期:资本主义过程之理论的、历史的和统计的分析》这部煌煌巨著中,熊彼特提出创新是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5.《经济分析史》是熊彼特最受人赞誉的一本著作,生前未能写完出版,后由其夫人完成并出版。是一部迄今为止阐述最为详尽的经济学史著作。以古希腊www.i1766.com罗马时代具有严格推理的经济命题为起点,至20世纪40年代具有实践价值的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现代理论为结束,他论述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经济学家及其著作,旁征博引,竭力阐述了人类为了认识经济现象在心智方面所作的努力的历史。(敬佩!)

6.与凯恩斯同一时代的人,但在世时没能比过凯恩斯的理论,并且对凯恩斯的理论多有批评。直到近些年来,其创新理论才被人们所瞩目。显示了其天才的远见。

7.真正的经济学家。

篇17:戴尔-孤独的创新者

戴尔-孤独的创新者

戴尔――孤独的创新者 迈克尔-戴尔发明了一种全世界都想模仿的商业模式,然而,许多年过去之后,几乎没有一个效仿成功的例子。

对戴尔成功的原因,他本人有许多可以回答。许多出版物都有如何学习戴尔绝佳商业模式,如何实现直销,如何实现PC预订的内容。讨论电子商务的会议也几乎每次会提及戴尔的有效供应链,会羡慕戴尔微乎其微的库存积压。梅塔、通用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的巨头频频前往奥斯汀、德克瑟斯向戴尔学习企业适应新形势转换的“圣经”。迈克尔-戴尔是继通用电器的韦尔奇之后另一位独树一帜地将PC机业务变成利润之源的经理人。

现在,最艰难的时刻来临时,戴尔最著名的“零库存”模式要经受最严厉的考验了。不过,到目前为止,戴尔的表现仍然很好:4月5日,戴尔宣布不会像同业者一样降低最近一个季度的赢利预期,那些曾经效仿戴尔模式的公司如今都怎样呢?是否都别来无恙呢?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已消声匿迹了。

在戴尔从事PC业务近二十年来,它仍处于一个人的课堂中。其它人可能可以或多或少地效仿戴尔经营模式,但没有一个能像它那样做到最好。戴尔的克隆品――Gateway,因忽视库存,脱离自有品牌运营,现在只剩下喘息的机会。戴尔最大的`竞争对手――康柏,仍在通过间接的分销渠道销售大部分产品。而最近几个季度的思科也仅是证明自己如何与戴尔不同,当它的库存积压占销售的40%时,戴尔却还不到6%,并且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

而非科技产业中效仿戴尔又能真正继承其衣钵的就少之更少了。对此,戴尔本人并不是很惊讶,他说,很少有公司有必要完全模仿戴尔公司的经营模式,即使有必要,很多公司也会考虑是否会对已有业务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直销渠道。

1984年,戴尔最初开始PC业务时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计划,仅希望能将大学宿舍里的计算机卖出去。

随着IBM第一台计算机的面世,微机业务方兴未艾,随着大量供应商的出现,计算机公司不再需要亲自调研和批量生产,相反,他们可以将精力放在装配和市场上。虽然当时的戴尔并不了解这一事实,但新兴PC机交易已呈现出其它完美特性,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完美,就是现在戴尔所说的改进式直销。

当戴尔总结微机的诸多特性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为什么没有公司能成为第二个戴尔的原因。最开始,微机由不同来源的标准零件组装而成,从没有特殊的订单。消费者希望的个性化服务受到种种限制:处理器过快或过慢,内存过大或过小,不针对个人偏好的颜色和装饰。这些缺乏创新的服务导致了照单订做模式的产生,它不再需要冗长的供应链,而且,昂贵的计算机零件更新率很快,时间会降低零件的价值,因此库存积压直接关系着一个计算机生产商的收益率。这就是戴尔所谓的“利润池理论(profit pools)”:即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减少零件库存,那么就会获得更丰厚的收入。

是否其它行业也能享有这一特性呢?戴尔对此不得而知,但汽车制造商们的参观使他对下一个戴尔的侯补者多少有了一些了解,美国汽车制造商每年至少要负担800亿美元的清单

[1] [2]

篇18:戴尔――孤独的创新者

戴尔――孤独的创新者

戴尔――孤独的创新者 迈克尔-戴尔发明了一种全世界都想模仿的商业模式,然而,许多年过去之后,几乎没有一个效仿成功的例子。

对戴尔成功的原因,他本人有许多可以回答。许多出版物都有如何学习戴尔绝佳商业模式,如何实现直销,如何实现PC预订的内容。讨论电子商务的会议也几乎每次会提及戴尔的有效供应链,会羡慕戴尔微乎其微的库存积压。梅塔、通用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的巨头频频前往奥斯汀、德克瑟斯向戴尔学习企业适应新形势转换的“圣经”。迈克尔-戴尔是继通用电器的韦尔奇之后另一位独树一帜地将PC机业务变成利润之源的经理人。

现在,最艰难的时刻来临时,戴尔最著名的“零库存”模式要经受最严厉的考验了。不过,到目前为止,戴尔的表现仍然很好:4月5日,戴尔宣布不会像同业者一样降低最近一个季度的赢利预期,那些曾经效仿戴尔模式的公司如今都怎样呢?是否都别来无恙呢?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已消声匿迹了。

在戴尔从事PC业务近二十年来,它仍处于一个人的课堂中。其它人可能可以或多或少地效仿戴尔经营模式,但没有一个能像它那样做到最好。戴尔的克隆品――Gateway,因忽视库存,脱离自有品牌运营,现在只剩下喘息的机会。戴尔最大的竞争对手――康柏,仍在通过间接的分销渠道销售大部分产品。而最近几个季度的思科也仅是证明自己如何与戴尔不同,当它的库存积压占销售的40%时,戴尔却还不到6%,并且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

而非科技产业中效仿戴尔又能真正继承其衣钵的就少之更少了。对此,戴尔本人并不是很惊讶,他说,很少有公司有必要完全模仿戴尔公司的经营模式,即使有必要,很多公司也会考虑是否会对已有业务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直销渠道。

1984年,戴尔最初开始PC业务时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计划,仅希望能将大学宿舍里的计算机卖出去。

随着IBM第一台计算机的面世,微机业务方兴未艾,随着大量供应商的出现,计算机公司不再需要亲自调研和批量生产,相反,他们可以将精力放在装配和市场上。虽然当时的戴尔并不了解这一事实,但新兴PC机交易已呈现出其它完美特性,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完美,就是现在戴尔所说的改进式直销。

当戴尔总结微机的诸多特性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为什么没有公司能成为第二个戴尔的原因。最开始,微机由不同来源的标准零件组装而成,从没有特殊的订单。消费者希望的'个性化服务受到种种限制:处理器过快或过慢,内存过大或过小,不针对个人偏好的颜色和装饰。这些缺乏创新的服务导致了照单订做模式的产生,它不再需要冗长的供应链,而且,昂贵的计算机零件更新率很快,时间会降低零件的价值,因此库存积压直接关系着一个计算机生产商的收益率。这就是戴尔所谓的“利润池理论(profit pools)”:即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减少零件库存,那么就会获得更丰厚的收入。

是否其它行业也能享有这一特性呢?戴尔对此不得而知,但汽车制造商们的参观使他对下一个戴尔的侯补者多少有了一些了解,美国汽车制造商每年至少要负担800亿美元的清单管理费用,其中500亿美元来自预先订单,这满足了高成本结构的标准。然而,当汽车行业远离戴尔的经营范围时就会出问题,因为汽车企业销售额大,竞争激烈;几乎美国各州都规定,未经当地特许经销商同意的汽车销售行为视为违法行为。

或许像思科这样大的技术公司在实现戴尔模式时会比较容易,思科最贵的零件产品包括定制处理器、半导体及委托生产的芯片。这违反了戴尔的产品统一标准规则,因为思科要求它的供应商生产独特的零部件,这就需要下预先订单。如果预先订单过多,零件就会产生积压失去价格优势;如果过少,又很难迅速再找到一家供应商来生产所需零件。相比之下,戴尔在占领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即使失去共享的市场份额,也可以轻意售出其不必要的库存品。

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利用微机生产的特性,如果最终能的话,过去十年的课程学习会花去他们比猜测的要长许多的时间。当戴尔的竞争对手证明他们不能追上戴尔的脚步时,这或许对戴尔赢得市场份额是个好消息,但对靠分析戴尔成功原因而生存的咨询业,可能是个坏消息。应该看到戴尔只是一个灵感,它的独特性不能成为世界所希望的所有人都能效仿的标准模式。

篇19:关于创新者的发动机的认识

多维视角︱创新者的发动机

曾在部队时,给官兵上完课,总会听听反馈,有的说好,有的说很受启发,有的说还可以再灵活一些。大半年过去,自己都不记得上过什么课,更不用说被人想起。那么,一堂课的价值应该定位在哪里?

部队是要打仗的,教育内容必须始终围绕战斗力进行,传统教育、价值观教育自然少不了。战士们多年熏陶下思想素质得到稳步提高,同时对授课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不能拿出全新的内容,很难让新生代战士认同和认可。如果授课者不能紧跟战士思想脉络调整授课内容,很难满足战士求知求新的渴望。

离开部队后,听课机会少了,除非主动上网,否则再难安静的坐下来。但近期听完网上几位大伽的课后,可以肯定,中国不缺通过培训学习升级的观众,关键是授课人必须要牛。

小品越来越难演,电影越来越难拍,源自观众欣赏水平在提高,而创造者的步伐缓慢滞后。客观讲,创造的速度一定跟不上观众挑剔的眼光,但观众整体的认知水平是趋于平稳的,创造者只需拿出打动人心、变幻视角的作品就能赢得胜利。

比如《寻梦环游记》,票房一路飙升,抛开皮克斯制作水准不谈,单从拍摄角度看,影片拍出对死亡另一种理解,让人对死亡变得没有那么恐惧,对家庭的温暖有了全新认识。只要世上有一个人还想着你,无论你活着,还是已经离开,你依然活在这个世界。全新的视角动画,超现实的用情演绎,毫不逊色任何真人的表演,让无数观者潸然泪下。

事物依然还是那么平淡,但视角变了,给人带来内心体验随之发生变化,这才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再看网上付费大课,为什么有人心甘情愿掏腰包,因为课程让你的认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仅仅一堂大课,就能打破你坚固的思维壁垒,带你突破一次认知边界。神奇之处在于,每堂课都是牛人真实的人生经历,句句都有痛点,字字都是领悟。

时常将商业大课与军人大课进行对照,会发现一个致命伤。商业课更为鲜活,因为战斗每天都在打响,而部队大课会受到诸多局限,授课难度和说服力会越来越大。现实中,听完商业课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加以运用,而战士们课后更多将着眼点落在安全的基座上,因此,很难激起官兵的学习兴趣。

商业授课人大多是商战中拼杀的战士,他们从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商业领袖,列举的事例无比生动。部队大课,难免循环往复,落入城南旧事的怪圈。

离开部队,我并没有跳入商海,却能清晰看到,商业领域已成为这个世界最激烈和残酷的战场。你不胜出,只有死路一条,生存压力远远大于军人模拟的战场环境。惨烈的撕杀逼迫商业精英必须始终处于不被打倒的境地,为此,他们不断拓宽知识的边界,向商业以外的领域寻求解题的思路办法。

有人找到了进化论,从人类进化的视角看待商业世界多样性。生物求生的本能让创业变得越来越艰难,催生出一个又一个全新的物种。借助“适者生存”理论,他们提出孵化器、内部竞争,甚至红蓝军对抗,实行自然淘汰,腾讯公司的微信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马云常说,一个公司要有使命感,要有价值观,这些人类共同的内核谁也逃不掉。

每位成功的商业人士都是认知升级的高手,他们不断的拓展知识边界,从而外延出公司众多的业务疆域。在生存法则残酷的绞肉机下,只有那些认知快速升级的公司才能得以存活。由此可知,一个公司创始人认知的边界,决定了公司寿命的长短与未来。跟着有眼光有视野有胸怀的创始人一起奋斗不是一句空话,商战不讲情怀,只有生死搏杀。

公司的生生死死是生物进化的必然,阿里巴巴定义公司活到100多岁,未来必将被新的物种所淘汰,这是自然演化的规律,谁也无法违背。

世界是不可预知的,无论人的生死,还是公司的存亡,大自然都不在意,依旧生机勃勃。在意的只有我们自己,但这种全新的上帝视角会让人增加新的思考维度,可以跳出来看待身边的这个变幻的世界。

智慧、创新都是逼出来的,生存的压力推动了物种的演化,对组织对个体都不会网开一面。

再回到教育者和教育方式,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创新的速度一定要跟上事物发展的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一个动因,那就是生存的压力,当这种压力消失,创造力将停滞不前。压力一旦消失,个体进化的速度将不复存在。

一堂课上的好不好,要看你能够感受到外部带给你多么大的压力和拥有是否足够全新的视角。

《创新者的窘境》读书笔记

“黄金简历”的打造秘诀

简历强调真实可靠诚信为本

企业精细化管理方案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应用文写作提纲范文

精细化管理方案

创业园计划书

生产计划

教师创业计划书大学生

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
《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概要总结:创新者的窘境(集锦19篇)】相关文章: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2023-09-15

80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3个2023-06-22

互联网加策划书2023-09-06

三位一体自荐信格式2022-08-08

一体化航天测控软件框架研究与关键技术2022-07-02

互联网策划书2023-03-20

企业销售管理方案范文2022-09-27

创业商业计划书2022-10-19

创业公司商业计划书2022-12-27

高档幼儿园投资计划书范本2023-10-2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