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时间:2022-12-25 07:34:43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推荐12篇)由网友“屋大维娅”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篇1: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大众传播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大众传播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介和商务平台,具有其独特的信息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利用其信息丰富、传递快捷、表现形式多样、覆盖而广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将农机推广信息方便地传输到用户手中。基于此,我们建立了基于Wed,的农机技术推广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对推进农机领域机具管理信息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1.系统整体设计

基本Wed的农机信息系统是一种建立在Wed模型上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对于基于Wed技术的应用系统,用户直接而对的是客户端浏览器,用户在使用系统时,请求之后的事务逻辑处理和数据的逻辑运算由服务器与数据库系统共同完成,对用户而言是完全透明的。运算后得到的结果再通过浏览器的方式返回给用户。一个构建完好的Wed信息系统,不仅能方便地查询浏览大量的数据库信息,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

1.1系统主要功能

基于Wed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农机用户提供各种有关农机推广信息的查询服务,以方便用户在购买相关农机产品时提供决策辅助信息。用户通过该系统可查询诸如农机产品信息、农机产品生产企业和研制专家信息,农机产品试验示范信息等,重要的是要实现上述各种信息在用户查询时的自动推送功能,不需要用户在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来回查找。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系统为数据建设方设置了四个功能模块,即:数字信息采集、数字信息组织、数字信息服务和数字信息发布等。

1.2系统功能结构

基于Wed)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以数字化的信息资源为底层,以分布式资源库群为支撑,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以网络为传输通道,将有关农机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用户。它涉及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组织、存储、发布、检索、个性化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图1是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平台结构图。

系统中的FTS为清华同方公司开发的检索服务器,它能实现信息的组织、存储与检索。可实现单库检索、跨库检索、视图检索、二次检索、高级检索等检索方式。支持对多媒体资源的管理,包括视频、音频的管理,可以为用户提供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主要由资源加工、资源储存和信息服务等3个模块构成。

1) 资源加工模块主要实现的功能是生成入库信息。包括: 文字数据:数据录入、页而扫描、OCR、校对、手工及自动智能标注、信息智能加工、元数据加工等。多媒体数据:采集、格式转换等。网络数据:标准关系数据库数据,以及各农机企业或其他网站及数据库数据。其他数据:不包含上述数据的其他数据。

2)资源存储与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入库信息。包括: 数据资源:XML元数据存储、管理和检索;数据入库、建立各种索引;文献数据存储、管理、检索和浏览。用户资源:用户管理(增、删、改),用户操作权限管理。 日志:对系统管理、用户登录使用等进行日志纪录。统计: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以提供管理等方而的信息。

3)信息服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发布和利用信息。包括:信息检索、浏览;个性化服务。

1.3系统的访问机制

基于FTS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采用了把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和三层结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访问机制,结构清晰、数据。其中的信息资源加工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把非数字化形式的文献资料转换成数字化资源。根据系统的需要,把各种格式的数字化资源,转换成统一的格式的文献。把转换成统一标准格式后的文献资源,通过网络传送到相应的数据库,经过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标引和分类等操作。FTS检索服务器利用资源调度系统和索引系统对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与索引,并分布式地存储到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中。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用户在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在相应的表单中填入相关信息,经过安全认证后,用户的请求将被分布式地交给全文检索服务器,检索服务器、数字化资源调度系统和存储系统一起响应用户的请求,最后再通过网络把请求结果回送给用户。

通过这种体系设计,系统可以很容易地实现跨库检索,并为系统的扩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系统通过分布式存储,不仅扩大数据的存储量,而且系统还可以方便地利用集群技术实现性能的扩展。

这样,便可解决海量数据和大访问量的问题。

2数据资源库建设

无论是农机推广部门还是农机用户,在决策是否接受某项农机技术时,都需要许多方而的信息作为决策辅助,这些信息包括农机产品性能信息、产品研究单位及专家的信息、产品生产机构信息,产品试验示范信息、产品的市场信息、农机推广政策法规信息等。

通过对农机推广过程中的用户需要信息分析,本试验系统初步构建了4个数据资源库,包括农机产品信息库,农机专家信息库,农机研究机构信息库,农机试验示范信息库等。其中:农机产品信息库:收集农机产品的各项技术参数信息,包括产品名称、研制单位、研制责任人、研制单位简介、生产单位、产品简介、主要技术参数、农机专家信息库:收集农机产品研制的专家学者信息,内容包括:专家姓名、个人简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获奖情况信息等。

农机试验示范库:收录有关农机产品试验示范推广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责任人、试验示范地点、试验示范时间、主要设备、试验示范效果、实际操作视频等信息。

农机企业信息库:收录有关农机生产和研制企业的'详细信息,内容包括: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介绍、联系方式、生产产品等信息。

2.1数据资源库的元数据结构设计

农机推广信息系统中元数据是指对各资源库中的对象数据进行描述的数据,用以说明系统中数据的内容、格式、质量及时间、范围属性、生产者等问题。通过对数据资源库中的信息进行正确的描述,数据资源的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管理数据,用户可以更好地利用数据。

根据农机产品数据信息的特点,结合都柏林核心(DC)元数据的结构,分别构建了4个数据库的元数据结构。

2.2信息检索策略的设计

计算机信息检索实际上包括了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首先,大量的一次文献经过主题分析、标引和著录,按照一定格式输入计算机。信息存储也就是建立数据库的过程,相当于编制手工检索的文摘、索引工具。用户进行检索时,计算机将用户输入的关键词与数据库中文献特征标识进行比较,两者一致或基本一致时,即命中文献。

为实现检索过程中的自动推送功能,对相关信息资源库进行字段的关联性设计,如图3所示。各数据信息资源的标引,建立了各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了4个数据库之间的“一站式”服务,即用户无论从哪一个数据库登录,根据各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可以查询到各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信息。

3系统的实现

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系统设计了友好的用户界而,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元数据的录入、标引和分类。通过身份论证后,用户便可进入检索界而,通过对检索策略的设计,系统提供了多种检索途径,包括分类检索、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等。并可对检索结果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排序。选择某一种产品后,即可浏览该产品的详细信息,如图5所示。内容包括:产品图片,产品名称,产品研制单位,产品研制责任人,产品研制单位简介,产品介绍,产品主要技术参数,生产企业地址,企业网址等。

由于进行了数据资源库的关联设置,通过点击产品信息页而的下而的专家信息、企业信息、试验示范效果等又可进入相应的农机专家信息库、农机企业信息库和农机试验示范库,详细了解相4结束语

建立基于农机推广信息系统,是一项很有实用价值的工作,但需要较大人力物力投入。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索建立基于农机推广信息系统可行性,因此只建立了4个试验数据资源库,每个库中收录的数据量也不多。

试验表明,建立基于农机推广信息系统,技术上是可行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建议有关农机推广部门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信息系统的优势,根据用户对农机推广信息的需要。

单片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而临的难题。本文叙述了笔者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而所进行的改革。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愿我们在教学中一起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使教学园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

篇2: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分析论文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分析论文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发展的相当成熟。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加上我国在新世纪之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地球村”的概念在农业上的体现越来越强烈。我国与国内外各地区之间的农业技术交流越来越频繁。随着我国的现代农业相关理念不断推进,农机科技创新以及推广工作正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全面推进。但是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这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见解,以飨读者。

2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创新与推广经费不足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任何一个项目的推进都是需要大量的经费堆砌的。在大量的工作以及调研中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地区的政府对于农业的发展的关心程度不够高甚至有不闻不问的趋势,转而将发展的重点投入到了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建设中。承认第二第三产业的附加值以及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的确比第一产业高,但是这样偏向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复杂模式是畸形的。大量资金的缺失造成了农业发展的停滞不前,也正是由于资金的缺失,我国的农业机械的科技创新程度始终不能与国际接轨,也谈不上领先国际。同时,由于相关政府部门的不重视,部门内的工作人员其工作态度也自然是散漫的,其对于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也抱着一种“混日子”的工作态度。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一些地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窘境。

2.2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影响深远

在我国,农业一直都不是一种能够让人快速致富的行业,到了第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农业的地位更是受人排挤。而且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的耕作方式对于农民的影响程度不是简单的现代农业机械的宣传工作就能替代的。许多农民对现代的农业机械保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更信赖于传统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样的做法不仅制约了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对我国农业机械哈的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2.3农机从业人员匮乏

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农业机械的相关课程,并且有大量的实践课程与之配套,但是每年能够参加到农业机械的创新以及推广工作中来的大学毕业生是少之又少的。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一时间受不了农村基层的艰苦环境。

2.4农业机械创新以及推广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机械创新以及推广人员都是从上世纪末开始就一直工作至今的。他们的思想观念、动手能力以及相应的对市场的认识和推广口才能力明显不如现代的`年轻人,其专业素质已经被拉开了差距。这样的专业层次是不能够与市场很好地对接的,也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2.5推广服务环节存在一定问题我国的农民朋友不是不能够接纳新式的农业机械,他们所担忧的是购买农业机械之后相对的服务质量跟不上。然而,农民朋友这样的担忧在许多地方成为了现实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农业机械推广人员都认为将机械卖完了就算完事。造成了农民朋友不知如何使用、维护、维修农业机械。这样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农民朋友对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美好憧憬,对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3改进农机创新以及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大各方面的经费投入

在这一措施的投入上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重点将经费投入在科研环境以及仪器和人才等方面,用最顶尖的仪器和最精锐的人才来帮助科研的进步;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机械推广的力度,重点将经费放在对农业机械的宣传以及规模扩大等方面,将农业机械的好处与原始农业相对比,就能够使得农民朋友全方位地分辨出优劣所在,才能够推进农业机械的创新以及推广工作,使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进一步。

3.2加强从业人员的引进以及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专业人才的匮乏以及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过低是我国许多地区、许多行业正在面临的窘境。对此,一方面,由地方政府出面,将农业技术部门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农业技术部门每年为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甚至是工作岗位,而高等院校则利用其强大的教育资源为现有的农业技术部门提供专业素质的再培训。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设立一个类似于模范员的岗位标准,使得从业人员能够一个学习的方向,为其职业生涯以及专业水准树立标杆。

3.3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后续

这一建议的重点在于一方面加强对农民朋友的宣传工作,使得其能够对农业机械的好处以及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对已经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民朋友,相关的技术部门要及时地进行技术上的跟进以及辅导,对农业机械的维护以及使用、维修等方面要作出全方位的跟踪指导,确保农民朋友在购买机械之后能够会用、会修,以此来达到农业机械的真正目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民朋友增产增收。

4总结

我国的农业市场规模很大,农业机械的创新工作潜力无限,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希望相关的农业机械的研发人员能够脚踏实地,紧紧地结合市场的相关需求,为农民朋友真切地研发出有效的农业机械,真正为农民谋福利;同时希望相关的推广人员能够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位有购买农业机械意图的农民群众讲解农机的使用方法以及好处,以此来达到农业机械化发展,最终促进我国的农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以此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篇3:语言的信息发布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

语言的信息发布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

1作为WEB的通用媒介

XML的用处比较多,在没有XML之前,信息只能通过简单短小的文件传输,XML能够精确描述信息,可以更智能化地处理浏览器这样的应用程序信息。智能化的优点把XML推到WEB上通用媒介的位置。

2利用XSLT来定义代码模板设计(UseXSLTtodefineacodetemplatedesign)

XSLT是对XML文档进行转换的一种语言。XML文档能够通过XSLT对数据进行过滤、排序、编辑、计算等操作转换为其他结构(包括XML结构)的文档,譬如HTML文档、纯文档等等。在XSLT把数据库表结构转换为XML文档之后,系统所需的代码模板能够使用XSLT技术以及XML文档结构定义而来,最后系统所需目标源代码,能够使用上述的代码模板自动转换成XML文档输出。图1为目标源代码经过XML描述文件转换的原理图,样式表是按照SQL-99规范和特定数据库生成相应的脚本文件。样式表是XSLT定义的一系列用于转换的指令元素,这些指令书写的文档就是样式表。样式表它本身亦是一个XML文档。一个样式表包括很多模板规则,其中一个模板规则又可以包括一个模式和一个模板指令。模板指令的一个属性——模式,它是一个XPath表达式,它可以用于匹配源树中的元素。要使得本模板指令被处理,那么需要本模板和源树中被处理的元素匹配,这个处理的`过程称为模板实例化。在模板指令里面,既包括文字结果元素,它是直接输出到结果文档中的元素,亦包括有其他指令,这些指令可以使用XPath表达式选择并处理源树中其他节点。而应用模板指令xsl:apply-templates也有可能会调用自身或其他与选用的节点集匹配的模板。只要有模板实例化,这些指令就会被执行并产生相应的片段输出到结果文档中。这就是XSLT代码模板格式化XML文件的整个流程。

3系统实现(Systemimplementation)

一个XML文档可以使用多个模板来输出,所以客户端能够十分便捷地在原有的内容基础上构造适合自己的访问站点,如前面所介绍那样,通过“内容(XML)+显示模板(XSL)=内容发布”就能够使用高效准确的办法完成。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让站点维护人员在使用模板之外,能够十分灵活地定制各种特殊的不同需求的显示需要。系统能够提供一个在线页面编辑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显示效果,可以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是用户端直接编辑文档的。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端编辑文档的需求,而且它的操作也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使用。用户端可以凭着日常办公软件操作的经验,即使不懂或不去了解HTML语言的格式也可使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降低用户端的操作技能要求,从而大大降低维护成本。这个在线页面编辑子系统本身也是基于Web的,用Javescript编写而成。本文来自于《软件工程师》杂志。软件工程师杂志简介详见

4结论(Conclusion)

如何提高基于WEB的数据库应用开发速度和精确性,对于很多系统开发企业与程序员来说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论文在深入研究XML与XSLT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与实现了动态网页自动生成系统。在代码模型设计的基础上的设计实现了XSL转换文件,它主要解决了与实现业务和业务层的两个相关的部分,实体类和操作类,还有表示层的具体实现。

篇4:对农机推广难题与发展进程进行研究论文

对农机推广难题与发展进程进行研究论文

1 农机推广工作常见问题分析

尽管农机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原有农机推广的项目选择缺乏灵活性;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农机推广资金欠缺;农机推广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1.1 原有农机推广的项目选择缺乏灵活性农民对于农机推广项目的选择主要受到过去推广项目选择方式的约束。农机推广注重的方向为技术方面的利益以及社会方面的利益,这与现今注重个人效益、经济效益的市场经济不相符合,这就导致农机推广在市场发展中受到限制,无法进行有效的推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对其的认识发生了一定转变,这一转变使得农业的经营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使得其发展方式逐渐与现代市场发展相适应。但是,在这一方面仍存在选择项目方面缺乏灵活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致使农业推广体制不够完善的主要问题之一。

1.2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缺乏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的种类以及操作手法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精细化,这就使得农机技术推广人员需要足够的知识量以及操作能力,这对于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要求高、工作量大,这也是导致这方面人才缺失的其中一个原因;该工作属于基层工作,这一特征也造成从事该方面工作的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现今社会状况来说,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从事农业方面的基层工作。人才短缺的问题是造成推广工作难以展开,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1.3 农机推广资金欠缺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在农机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就致使农民由于对农业机械操作等方面的认识以及知识的欠缺,而无法合理的使用农业机械,特别是一些新型的机械,也会由于该原因导致不能合理的使用和修理机械,其造成的结果主要有由于机械使用能力低使得机械损耗大、寿命减短,以及由于机械的`使用种类少以及操作方法不适当使得产量下降、生产效率降低。

1.4 农机推广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机推广体制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现在的农机推广体制存在漏洞,不够完善,使得其作用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在经过对其细致的研究分析,得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机推广项目的选择受到传统推广方式的约束、该方面人才的短缺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2 农机推广对策

分析了解农机推广进展,明确工作方向,找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推广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新时期要想做好农机推广工作以下几个方面是关键:一是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的投入, 不断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二是创新农机推广模式,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力度;三是宣传农机推广工作重要性,加大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四是健全农机推广信息网络,及时获取有利信息。

2.1 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的投入 , 不断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机推广综合服务基地建设的力度;争取将区级农机推广站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单位,保证街镇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经费和工资福利;按照区域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好街镇农机推广综合服务站这个节点;加大农机科技创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先更加科学化迈进。

2.2 创新农机推广模式 , 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力度要学会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同时还要加强社会化组织建设,建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以及整体效益。同时,加强农机推广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机化发展。

2.3 宣传农机推广工作重要性 , 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农机推广工作是我国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手段,农机推广工作的进展对我国农机化工作具有重要影响。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加大农机推广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从我做起,首先农机推广工作者要重视自己的工作,以身作则。农机推广工作者要配合单位工作,听从指挥,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在开展宣传农机推广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利用好电视、广播以及各种媒体,也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和现场会议等等,总之要将农机推广的宣传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农机推广工作不能空谈理论,一定要实地开展工作,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要勇于创新,农机部门要致力于新机具的研发,关注农机新动态,了解百姓心声,为百姓服务。

2.4 健全农机推广信息网络 , 及时获取有利信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观念、知识和政策要不断更新,才会更好的发展。以各乡镇、街道为单位,在各农业产业中建立农机推广示范点,通过示范点收集各产业对农机的需求情况。示范点的建立要求在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机专业户等基地,这样较能体现农业区域经济的特色。通过建立农机行业协会获取农机需求情况和作业信息。建立与农业各种协会的联系制度,在互联网上收集各农机企业的信息,以保持与农机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信息的最新动态。另外,可与各种农机研究所建立信息关系。多元化的信息平台让农机推广部门、用户、生产企业、科研单位互相融为一体,及时快速地获取各种所需的信息。

篇5:Web系统开发与设计一体化教学方法论文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一体化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然后从理论实验一体化和项目模块化两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关键字】一体化;模块化

1.独立学院

《Web系统开发与设计》教学现状《Web系统开发与设计》作为信息类专业学生要应对的一门核心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信息分院的学生是否掌握一门专业开发技术,对毕业设计和就业都有很大影响。这几年虽然在教学方法、考试形式上有积极地探索和改进,但如何切实提高应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的教学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主,老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很少独立思考,基本都是照搬照抄老师给定的程序代码。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脱节的。按照教学计划,《Web系统开发与设计》为每周两节理论课加上两节实验课。以往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很清楚,理论就讲这一章课件的内容,到了实验课才会开始提出实验要求。学生上理论课整整听了两节,因为没有跟某个问题相结合,兴趣就不大了,到了实验课的时候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模板做。因此,理论课和实验课如何才能融为一体的问题亟待解决。

2.理论实验一体化

2.1理论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

理论实验一体化,要求每周的理论课和实验课之间必须紧密相关。学生在理解了理论课的内容后,就可以应对接下来的实验课程。因此在教案的设计上,理论课和实验课必定是针对同一主题。理论课重在引出一些概念,对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构建的系统知识;或者通过示范性实验,及示范性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实验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操作练习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并经由知识迁移自主完成程序的开发。其次,理论课和实验课以往有分开教学的情况,这使得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只能听老师讲,无法做一些尝试。如果均放在机房,学生可在同个场地保持思路的连贯性。

2.2翻转课堂的引入

为了打破理论和实验的界限,让理论课和实验课融会贯通,可以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要求课前为学生提供学习视频、课件预习。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已经有些了解本节课程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理论课的`时候再把知识点进行梳理,重点讲解难点部分。较往常能留出一些时间,这时就可以把实验部分提前上来。比如在讲类和对象这一章内容时,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个盒子的案例,要求学生搞清楚如何构造盒子类,包括无参和带参的构造函数以及计算盒子的体积,同时基于JSP创建盒子类的对象并把两个具体的盒子体积输出在页面上。上课时,教师对难点做进一步解释和巩固,就可以让学生在盒子这个案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构造矩形类,并创建两个具体的矩形。另外一个翻转课堂的主要应用是,学生使用MyEclipse软件以及数据库连接是需要多次操作才能熟练的。因此可以将这一部分做成视频,教师演示操作流程,学生反复观摩,从而可以在课堂上独立使用软件。

2.3理论课上贯穿实验内容

理论课上就可以通过创造实验效果,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中文乱码是Web系统开发中很容易碰到的问题,而且不同情况下处理方法不一样。教师可以现场给学生演示一个登陆实验的案例,学生看到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明明是正确的,为什么提示输入错误。问题出现了,学生非常有兴致地等待老师揭晓谜底。然后老师不慌不忙地解释原因,比如是因为输出字符编码的问题。通过添加语句或修改代码后,学生看到了正确的运行效果,热情也很高涨。因此,理论课上贯穿实验内容,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也基本把问题搞清楚了,实验自己也能做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入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某一组来回答或各组提交作业。比如讲到三种跳转(SendRedirect、Forward、Include)的区别时,老师通过演示让学生已经发现了一些现象,这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对三种跳转的区别进行总结,并做记录。这比由老师直接讲述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讲到数据库查询的时候,课件上的例子是把查询的条件固化了。这时老师发布任务,让大家讨论如何把查询条件中的常量替换成变量。学生提交结果并不全面,老师可以趁机指出问题所在,然后加以补充。

3.项目模块化

理论课相当于给实验课做铺垫,需要把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概念讲透。但是如果单纯地讲授理论,学生往往会觉得比较枯燥,因此最好结合项目。对于项目的选择,如果每次课都讲一个新的项目,则项目无法深入,所以项目应该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将这个系统分解成几个模块,分别对应每次理论课内容,使得课程前后有连贯性。《Web系统开发与设计》最后要完成一个大型实验———购物车系统,事实上这个系统是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模块:(1)商品管理,包括商品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显示。(2)会员信息管理,包括会员注册、登陆,会员信息的修改、显示和删除。(3)购物车管理,包括用户选择商品添加到购物车、购物车信息的修改和删除。(4)订单管理,包括下订单,订单状态修改、订单查询等。分析这几个模块,发现它们都和数据的增删改有关。只要一个模块完成,其他模块均可以参考这个模块进行开发。但学生一开始不具备系统开发的能力,需要学习Web系统开发的各个知识点,主要是JSP、Servlet、JavaBean的创建和使用。这时候学习的模块应简单易学,而且蕴含主要知识点,适宜进行反复演练。会员信息管理模块中的登陆功能,流程简单,适合学生通过两节实验课运行出结果。因此,前半学期的学习均围绕登陆功能展开。我们可以从这张图看出,一开始是最简单的登陆表单的设计,没有涉及到处理。在学生学习了JSP表单设计后即可完成。随着Servlet相关内容的引入,学生学习通过Servlet接受登陆请求,判断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并通过两种方式输出结果,一种是直接输出语句,一种是实现跳转。当教学环节进入业务处理部分时,学生学习将判断用户名和密码是否正确这一部分单独提取出来,用JavaBean封装成一个算法。Session等知识的引入可以将登陆是否成功的结果存储在session中,这样不管是什么结果,最后都跳转到一个文件即可。之前的登陆判断,都是将用户名和密码固定在程序中,只有数据库学习了以后,学生才能做出一个完整的登陆功能。这时学生将用户名和密码存储在数据库表中,通过查询数据库判断登陆是否成功。数据库知识点学习了以后,就可以进入会员信息管理模块。会员信息管理要求实现用户的注册、登陆、用户信息的显示、修改、删除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这个模块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数据库的理解,熟练数据库的操作。同时,这个模块涉及到一定的业务流程,学生通过几次课的学习,逐渐掌握程序之间如何调用、如何跳转。完成了会员信息管理模块,学生面对另外三个模块不会觉得困难重重,无从下手,他们已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面对挑战。这三个模块涉及到的实体,除了购物车可以用session进行临时存储,其他实体同样是用数据库存储。因此,学生基本可以参考已写过的程序独立进行开发。当然,教师要对购物车系统做完整的讲解,从购物车的流程、模块划分、数据库设计到程序设计都要给学生一个清楚的交代,同时可以结合目前国内一些比较知名的电子商务网站,如淘宝网、京东商城、当当购物网站的演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4.总结

本文针对《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这门课探讨了理论和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减少理论课的时间,把实验时间往前提,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项目模块化,将每个子模块穿插到每周教学中,并按照从最简单的功能入手,到完成某一子模块,直至最后完成一个大型系统的过程。实践表明,这种突出应用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原先学生上课兴趣不高,整体上课时间拖延,学生来不及完成实验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王鑫.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4)

[2]曾明星,周清平等.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3]申华.翻转课堂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中的应用———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9)

篇6: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

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原机场的特征,以及RNP进近程序在高原机场的优势及社会需求,通过结合RNP进近程序相关知识与设计标准,采用客户服务器(B/S)模式,完成基于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的开发,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以达到为民航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培训平台。

关键词:RNP;进近程序;三层架构;系统测试

1.引言

根据民航的定义,海拔高度在1500-2438米之间的为一般高原机场,我国现有12个一般高原机场。海拔高度高于2438米的称为高高原机场,我国现在共有10个[1]。高原机场的复杂气象条件是低海拔机场无法比拟的,体现在温差大、风速大、风向多变,经常伴随严重的乱流和风切变,天气变化迅速。而且高原机场大多建设在山谷、半山腰,净空条件恶劣,起飞着陆常常在山谷中进行,飞行技术难度大、飞行程序复杂,而且没有备降场,一遇恶劣天气,航班常常延误或被取消,给航空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RNP飞行程序设计不依赖地基导航设备,不受地形遮蔽和导航台信号覆盖范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在飞机性能允许情况下设计出任意的转弯轨迹,选择地形最佳的飞行轨迹,引导飞机以安全的侧向距离避开障碍物而不是飞越障碍物上空。同时,由于RNP飞行程序离场的爬升梯度远远小于传统仪表飞行程序的设计梯度,在高原机场飞机爬升性能显著下降的情况下,执行RNP进行程序使得航空公司获得更多得商载,降低飞机着陆的天气标准,减少备降和延误得发生[2]。

正是由于RNP进近程序在高原机场中体现的众多优势,并在拉萨贡嘎机场得到了成功应用后,RNP进近程序已经在我国众多高原山区机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民航已经在拉萨、林芝、九寨、丽江、等多个机场进行了试飞甚至运行[3]。虽然RNP程序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RNP导航技术在国内还是只处于起步阶段,众多民航相关工作人员对RNP导航飞行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特别在培训方面也是比较缺乏的。因此,基于RNP进近程序的培训系统的设计与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2.RNP进近程序原理

RNP进近原理包含有三方面:RNP/RNAV曲线进近、RNP/RNAV同时平行进近与RNP/RNAV同时汇聚进近。RNP/RNAV曲线进近原理主要是以TF与RF为基础[4],其中TF表示至定位点的大圆轨迹;RF表示至定位点的固定半径轨迹。RNP/RNAV曲线进近的运行可以充分根据地形的特征,设计出任意的曲线航段,提高飞机的越障裕度,减低进近天气标准。RNP/RNAV同时平行进近的运行能较大地缩小了水平间隔,增大了进近空域的容量,优化了管制指挥,提高了安全裕度。RNP/RNAV同时汇聚进近的应用主要能较大程度地减小了运行间隔,优化了空域资源的配置,使管制在终端区的指挥更加灵活。

RNP进近程序的设计标准主要包含有六方面:一、政策标准,主要参考FAA中8620的部分条款,包括民用区域导航离场程序与终端着陆区域设计标准等;二、程序标识,一个典型的区域导航进近程序图将描述广域增强系统(WAAS)、有垂直引导的仪表程序(PIV)、水平导航(LNAV)和盘旋的最低标准。三、起始进近航段和中间进近航段,如果需要终端进场区(CLAA),应用指令826.045,第5段。四、数据精度,RNP程序设计上使用0.01单位的测量精度完成计算,平均海平面高(MSL)和高于接地点的高度(HAT)精确到英尺。五、RNP值,区域导航程序的各个航段有一个特定的RNP值,主要是水平与垂直标准值的确定。六、最大允许下滑角,针对不同的飞机机型,确定最大允许下滑角,主要是通过灯光设置确定。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需求与设计概要

根据RNP的定义以及进近原理,我们知道,实行RNP进近飞行,可以灵活地安排飞机在空域中的飞行线路和间隔,解决了在复杂机场和地形下的导航问题、最大限度地优化了飞行航机、提高了机场的飞行安全裕度,通过缩短航程、减少延误、返航或备降,大大降低了公司成本。但是,RNP导航技术在国内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国内没有能力进行RNP相关导航程序(各种航路)的设计,对RNP技术本身包括其参数的控制以及特情的处理办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RNP导航技术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开展不够,目前需要借助于波音公司、纳沃斯公司等协助,即目前缺乏比较成熟的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的出现。

在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设计中我们将选择B/S结构,采用基于JAVA技术并且符合J2EE开发规范的系统应用平台,使用Tomcat作为服务器容器,POSTGRESQL 作为数据库,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系统采用门户服务器通过统一的目录服务管理,保证用户认证机制的一致性。用户授权机制通过角色的定义管理实现,通过定义某些角色能进行的操作权限,和定义用户拥有的角色,限定用户的操作权限,实现对用户的授权。该系统需要对RNP导航技术原理以及程序设计标准进行介绍;对系统用户的角色和权限进行分配,使得不同的用户访问不同的功能模块;需要对整个的培训过程进行记录统计,包括需求的建立、课程管理、培训资料的管理、培训计划的发布和实施;系统将对个人的信息以及文件进行管理,允许用户之间通过培训系统发送消息,并对消息的收发进行管理。

3.2 功能模块实现

3.2.1 系统框架结构

为了让软件的系统结构更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模块之间独立开发以及代码的重用,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采用了三层架构的思路。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我们打算将系统前台即界面采用Html代码和JavaScript代码结合显示,后台采用的Java代码。用户浏览页面时进行查询时,通过RPC远程调用业务逻辑层以及数据访问层的Dao代码,将查询的`结果反馈给前台页面,这其中可以采用异步的JAVA和XML技术提高用户显示的体验。

具体来说,系统前台使用RPC远程调用Operation接口,用Callback以对象的形式访问后台数据;框架后台使用轻量级数据库持久层访问框架,自动将用户查询内容封装为Entity进行使用,后台的逻辑通过operation-entity-dao三者共同完成。系统的前台采用Html代码JavaScript结合,为了提高用户体验,系统中使用了AJAX技术将数据库返回的结构更好的出现在表现层中。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3.2.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根据上述的概要设计及用户设计要求,我们可以得出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的相关的功能模块,主要由系统管理、用户管理、RNP相关原理介绍、RNP进离场程序、RNP非正常程序、培训管理和消息管理组成,然后各功能模块又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得到RNP导航技术培训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由于文章的篇幅问题,我们将以培训管理模块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该模块主要包含有五方面。一、培训课程管理,该功能模块显示全部以及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已提交培训课程信息列表,根据需求对其进行局部修改或者删除操作。二、培训需求管理,该功能模块显示全部或者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培训需求列表,添加修改删除培训需求,将培训需求转为计划。三、培训计划管理模块,该功能模块显示全部以及显示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培训计划列表,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发布计划。四、已发布计划列表模块,该模块显示全部以及显示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已发布培训计划列表信息。五、培训资料管理模块,该功能需显示全部以及显示筛选出的符合条件的培训资料列表信息、下载或者删除培训资料以及上传培训资料。以培训课程管理功能为例,其修改功能可以局部调整课程信息,删除项实现对应行培训课程删除,添加项能够实现添加新增课程信息的功能:通过必要信息的填写,提交表单来实现。该模块中需要输入数据项有:筛选课程功能和添加课程功能。其中筛选课程功能需要提供课程名然后进行检索;添加课程功能需要提供课程名称,学分,课时以及课程描述然后提交新课程。具体的设计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4为该系统培训课程管理界面图。

3.3 系统的测试

系统测试的方法主要包含有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回归测试与验收测试六种。其中单元测试是一种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软件在单元测试活动中,独立的软件单元将与其他软件单元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这能体现软件工程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而集成测试是单元测试的逻辑扩展。在软件系统的设计中,单元集成是指多个单元聚合组合成模块,多个模块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

本文选用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对培训模块进行案例分析。其中,单元测试是一种最低级别的测试活动,是将独立的软件单元将与其他软件单元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测试。如选择培训需求管理菜单,那么普通用户可以提高培训课程,培训需求请求;查看已发布的培训信息;自由下载培训资料和考试资料;而管理员用户还能根据航空公司业务实际情况,修改删除提高培训课程,修改删除培训需求请求及发布员工查看。在培训模块的功能单元测试完成之后,必须进行培训模块的集成测试,是指多个单元聚合组合成模块,多个模块又聚合成程序的更大部分。集成测试采用的方法是测试软件单元的组合能否正常工作,以及与其他组的模块能否集成起来工作;最后还要测试构成系统的所有模块组合能否正常工作。根据培训的流程图建立培训课程和需求,将需求转换为培训计划并将其发布、最后通过培训测试进行考评。

4.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了目前RNP进近程序在我国高原机场运行的优势,并结合了RNP导航技术相关原理,包括了RNP进近分类、RNP程序设计标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的思想,开发了RNP进近程序培训系统,该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B/S)模式,具有系统管理、用户管理、RNP原理介绍、RNP进离场、RNP非正常程序例子分析、培训管理、系统站内消息的收发管理等功能;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体现了软件设计中的“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最后用了单元测试与集成测试对该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为实施RNP的机场以及飞行员提供了一个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平台。由于我国RNP导航技术只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同时由于该系统只针对飞机的进离场程序培训,还没有涉及到航路方面。相信以后通过RNP技术的逐步推广与应用,会使得该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仪方,等.高原特殊机场航班延误的气象因素分析[J].成都: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9(2):37-40.

[2]陈湘燕,等.高原机场及航线实施RNP/RNAV运行优势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18(4):20-23.

[3]肖欢畅,王红力.RNP进近应用研究[J].信息科学,,(04):99-100.

[4]曾鸣.RNP进近方法的优缺点[J]. 中国民用航空,2010,120(12):3.

篇7:工业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工学论文

工业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工学论文

内容摘要:手工业时代催生了工艺美术,工业时代产生了工业设计,今天,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它是否会将工业设计从如今的主流地位淘汰出局,而诞生出一个信息设计呢?(或是数字化设计、综合媒介设计、新媒介设计)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诸多方面却已经看到了它的端倪。

关健词:工艺美术;工业设计;信息设计

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在其初始阶段是十分缓慢的,经历了漫长的手工业阶段。并创造了辉煌的工艺美术。直到18世纪末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才把世界带入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上,蒸气机的动力为当时的纺织业、运输业、酿造业和机械制造业提供了强劲的生产力,从而催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也把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19世纪末,磁石发电机、电气电动机相继出现。电能作为一种更强大的动力逐渐地替代了蒸气机,电能的出现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人类的生产水平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工业的发展使成堆的商品物质涌上街头,工业生活用品在市民中流行起来,工业设计开始萌发。大批量高效率所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在设计上一开始是用工业的手法去摹仿手工业制品,这免不了粗制滥造。但大批量的生产降低了商品的成本,能十分廉价地满足广大民众对于生活的需求,这是手工业生产所不能及的,手工业制品虽然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但不能形成量化,价格因此昂贵。只能满足少数权贵使用。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包豪斯学校,包豪斯的艺术家和工程师们想改变,工业产品的这种虽实用但却粗糙难看的现实,想使工业化的大批量产品既廉价实用,又美观大方而富有创意。他们根据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要求及特点对艺术语言进行科学的研究,试图把组成艺术的基本语言点、线、面等从艺术中分离出来,使这些艺术的基本语言变得象工业产品一样,能成批生产。

他们的具体方法是把组成产品的基本元素(如点、线、面、光影、形、色彩等)分别独立出来,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实验,以工业化的要求把这些元素统一化、标准化、功能化,并把它们引入心理学的层面上。如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第一次把艺术语义进行了科学的抽象概括及心理分析。伊顿的色彩学,对色彩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色彩管理标准化的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对工业生产和现代印刷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创建现代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他们在设计实践上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设计了很多划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如马谢・布鲁尔设计的世界第一张钢管椅子――瓦西里椅子,布朗特设计的台灯,因具有非常好的功能性和简单的功能主义的造型,至今还在生产。

简单、精确、统一,这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是因工业化的特点而形成的。它简单是因为工业生产模具成型的过程中(如冲压、锻打)不容许复杂的造型设计,它精确是因为机器产生的要求,它统一是因为生产线上的批量产生的结果。

为了适应高效率生产的要求,生产的产品在设计上就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尺寸和生产规格,不同产品之间的共用件和易损件也制定通用的标准件,以达到批量化大产生的目的。这些工业化的主要特征甚至还影响到了企业的命名,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

廉价、实用、美观的工业制品,被成堆成山地制造出来,你有、我有、他也有,使人们都可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并促进了时尚流行的泛滥漫延。人人都可以拥有一件一模一样的商品,并以此为乐。因此,在追求流行的浪潮中,一个人想独立拥有某种商品已是不可能的了。谁最先拥有和享用才是最重要的,人们在相互攀比中达到了相同拥有的目的,也实现了内心的平衡。然后,再等待着下一次流行攀比的到来。

无疑,工业化生产模式创造了大众消费的奇迹。但也因此压抑了人们对商品的个性化的追求。人们开始不断地反省现代工业设计的简单,精确,统一的风格所带来的单调乏味,无人情味,无起伏变化的弊端。设计家们也想努力去改变这种状态,但现代工业设计的这些特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这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密切相关。

今天,一个历史性的机会将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这个机会是以计算机,多媒体、宽带互联网所带来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被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变化,大大地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它正在和将要彻底改变一、二次产业革命所形成的一整套商品生产的模式,商品流通的模式和消费观念。因此,也将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

手工业时代催生了工艺美术,工业时代产生了工业设计,今天,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它是否会将工业设计从如今的主流地位淘汰出局,而诞生出一个信息设计呢?(或是数字化设计、综合媒介设计、新媒介设计)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以下三个方面却已经看到它的端倪。

其一,在产品的生产方式上,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强大的个人电脑、机器人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造等技术的进步,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据推测如今我们所利用的技术量,只占2050年技术量的1%。

产品通过电脑辅助设计,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自动化制造,这些将大大地缩短创意、设计及完成制造成品的时间。设计和生产不再会受到批量化的限制,产品生产方式的批量化概念中将包括“一”,因为信息时代的企业把设计和生产一件产品作为一个批量,是很容易的事,而且成本也非常低。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工业化时代由于批量化所带来的千篇 一律的设计风格。从而满足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如黛安芬内衣每年推出的设计款式就达六七千余种之多、一种产品样式只生产一件或生产3、5件是常有的事。在平面设计方面,由于先进廉价的电脑打印系统的支持,没有任何商业行为的广告设计成了设计家最为得意的艺术品。

其二,在商品的流通方式和销售方式上,因互联网的普及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从互联网上轻而易举地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商品的来源。并可直接与生产商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需要。商品在这样的流通及销售中,批发商、销售商甚至商品的美丽的外包装都会被作为中间环节而省略。因此,商品本身的设计将更加重要,外包装促销功能将会弱化,甚至成为选购件。不仅如此,更多的商品的设计及生产将会在电脑上虚拟完成。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把一件商品的包装一层层地打开,然后全方位地看到一件产品虚拟的真实。如有需要可以订购,然后生产商可以马上进行生产。

由于信息资讯的发达,设计制造和流通销售的循环周期――创意、发明、革新或模仿正逐步缩小,因之,推出新的设计,新的产品的企业必须在竞争对手仿制之前迅速占领市场。在过去,产品循环的周期可长达二十年,今天,最长的循环时间也很少能超过三十周。产品的循环周期常常是几个月就要更新换代。在这种坏境下,个人设计师将会重新得宠,他们将在新的时代中直接面对消费者,如同手工业时代一样,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服务。

其三,消费观念的变化,工业化时代人们的消费是你有、我有、他也有,大家使用的是一模一样的商品,人们穿着批量生产的成衣,只有大、中、小号的区别,甚至有的只有一种均码,毫无个性可言。互联网使消费者与生产者可以在网上面对面地沟通使生产者更加严格地根据消费者或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从而使生产与消费者更加“匹配”,这样大大减少了由于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生产商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按消费者的需求设计生产。消费者甚至可以参与生产的过程,可以在互联网上请人专门设计,然后再通过网络请生产商进行加工制作。

可以说,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推动,计算机、多媒体、宽带互联网、正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每个家庭及个人,工业设计因历史的局限强调更多的是共性,而信息设计侧更多地重视人的个性。

如在图书出版业,桌面印刷装订系统在正在迈入家庭个人的大门。先进的技术将为消费者提供极为自由购书方式,消费者可以在家里通过互联网购书,然后通过自己的打印装订设备把书装帧成册。出版社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多种版面样式和封面设计给消费者选择,消费者也可通过互联网请名师专门设计或者自己设计封面,这样消费者便拥有一本独特而心仪的书。

去年我在瑞士考察,瑞士是一个钟表王国,制表业非常发达。有的手表制造企业仅有二、三个人,手表的设计是透过网络请名师设计的,制造是全电脑程控自动化,销售又是通过网络走向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诞生的信息设计将完全不同于工业设计,信息设计的特征是复杂的、多变的、自由化的、单一的、模糊的、个性化的、人性化的。

信息设计包括如下方面:电脑辅助设计、多媒体综合设计、三维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电脑仿真设计、虚似空间设计、网面设计、远程设计、数码摄像及图文特技、数字逻辑设计、信息设计的美学原理等等。

参考书目:

1、《工业设计史》作者:王受之

2、《新华文摘》 第9期

篇8:专业论文:基于Struts+Spring的Web应用设计与实现

专业论文:基于Struts+Spring的Web应用设计与实现

摘 要集成Struts、Spring框架技术构建基于J2EE的Web应用可以提高J2EE项目的可重用性。本文介绍了两种流行的开源框架技术Struts和Spring的原理,并将这两种框架技术整合起来应用到实际的Web项目开发中去,从而提高项目代码的复用性及项目开发的效率。

关键词J2EE;Struts;Spring

1 引言

基于J2EE的Web应用系统以其层次性、平台无关性逐渐被大多数的公司所认同,已经成为电子商务主要的解决方案。传统的JSP/Servlet开发模式优势在于直接、简单,对于小型应用可以很方便、快速地进行开发。但是这种不加控制的开发模式往往带来显示、业务和数据的高耦合性,软件难以重用。基于J2EE的框架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技术,能够有效地支持大型J2EE Web应用项目的开发。本文通过集成Struts和Spring基于J2EE的框架技术提出了一种构建J2EE应用的框架。

2 Struts框架技术

The Jakarta Struts项目是由Apache发起的开源项目,是基于MVC分离思想的杰出产品。Struts的Controller是通过Actionservlet对象实现的,这个控制器获得View (JSP)的请求后根据ActionMapping对象调度对应的Model(Action对象)处理业务逻辑,并将获得的处理结果(ActionForward对象)返回给View(JSP)来响应。同时通过ActionForm对象封装数据在Model和View之间交互使用。Struts还通过自定义的标签库丰富了View层的JSP技术,方便了页面设计。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视图、控制、模型和Struts的'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来介绍Struts的体系结构。

(1)视图。是一组JSP文件,Struts自身包含了一组可扩展的自定义标签库,可以简化创建用户界面的过程。这些JSP文件中没有业务逻辑,也没有信息模型。

(2)模型。模型主要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状态和业务逻辑。在Struts中,系统的状态主要由ActiomForm Bean体现,对于业务逻辑通常由JavaBean或EJB组件来实现。

(3)控制器。控制器主要由ActionServlet类和Action类来实现,ActionServlet类是Struts框架中的核心组件,主要负责接收HTTP请求信息。根据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的配置信息,把请求转发合适的Action对象。Action类负责调用模型的方法,更新模型的状态,并帮助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

(4)配置文件Struts-config.xml。当ActionServlet接收HTTP请求信息时,如何决定把用户请求转发给哪个Action对象呢?这就需要一些描述用户请求路径和Action映射关系的配置信息。在Struts中,这些配置映射信息都存储在特定的XML文件Struts-config.xml中,在该配置文件中,每一个Action的映射信息都通过一个(action)元素来配置。这些配置信息在系统启动时会被读入内存,供Struts在运行期间使用,在内存中,每一个(action)元素都对应一个ActionMapping类的实例。

3 Spring框架技术

Spring的哲学是在不影响Java对象设计的情况下将Java对象加入到框架中。Spring解决了许多J2EE开发中的常见问题,它不依赖于任何的组件,是一种轻量级的容器,其核心是Bean工厂,用以构造我们所需要的M(Model)。

Spring框架是一个分层的应用程序开发框架,而不是某一层,如Struts或Hibernate都属于单独某一层的框架。Spring致力于在整个应用程序层面架构程序,使程序的各个层面协调一致,从而发挥最大的效能。Spring能整合现有的优秀单层框架,把它们组成连贯统一的框架。Spring框架的模块化完成的非常好。大体上,存在如图1所示的几个模块。

其中:

Spring核心模块:Spring架构中最为基础、重要的模块。它提供了IoC容器,即依赖注入。其中,BeanFactory是最为重要的概念,对理解IoC和ApplicationContext起到了重要作用。

Spring AOP模块:实现了AOP联盟中定义的AOP编程实现。如提供实现事务管理。用它来提供非管理环境下申明方式的事务、安全等服务。

Spring Context模块:直接位于Spring的核心模块之上。Spring上下文模块除了继承Spring核心模块的功能外还添加了用于资源绑定、事件移植、资源装载以及装载上下文等功能。这对于Web应用和J2EE应用十分有效。

Spring Web模块:提供面向Web应用集成的功能。其中ContextLoaderServlet和ContextLoaderListener正是Web模块提供的。当同Tapestry、JSF集成时需要使用到Spring Web模块。

Spring DAO模块:提供了JDBC抽象层,使得开发者不用再去编写同RDBMS交互、非业务功能的JDBC代码。而且DAO模块还能够分析RDBMS厂商专有的SQL错误代码。同时能够提供编程方式和声明方式控制事务。

Spring ORM模块:为当前流行的O/R Mapping技术提供集成。借助于Spring框架提供的简单事务声明,开发者能够很容易实现对O/R Mapping中操作的事务控制。

Spring Web MVC模块:提供MVC实现,清晰的划分了Web应用中涉及到的各项内容。

4 基于Struts+Spring框架技术的实现

在项目开发实践中提出了基于Struts+Spring框架的J2EE架构。将这两种框架整合起来用到Web项目开发的不同层。整个架构的结构流程图所示。

(1)客户端发送一个查询请求,在JSP里提交表单时指定处理表单的path。

action=“{root/create/path} /SPInfoManageAction.do”

target=“bottom” >

(2)在struts-config.xml文件里根据path配置Action的具体名和路径。

unknown=“false”

validate=“true” >

path=“/../views/spmanage/spinfomanage/SPInfoQuery.jsp”

redirect=“false”

contextRelative=“false” />

path=“/../views/spmanage/spinfomanage/SPBriefInfo.jsp”

redirect=“false”

contextRelative=“false” />

(3)在Action类里根据JSP页传递回的操作类型operType参数来执行具体的方法,生成业务逻辑对象BO的实例,并调用BO的getSpInfoQueryBrief,返回一个结果集。

Private ActionForward spInfoQueryBrief (ActionMapping mapping,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ActionException{

//生成BO类的实例

SPInfoManageBO service =(SPInfoManageBO)getBaseService.getServiceFacade(“spInfoManageBO”);

//用getParameter方法获取查询条件

String spShortName = request.getParameter(“spShortName”);

......

//指向业务逻辑对象BO类里的方法,返回结果集

try { coll = service.getSpInfoQueryBrief(mapData);

} catch (Exception e) {......}

......

//返回参数

request.setAttribute(“spShortName”,spShortName);

......

//指向下一步跳转路径

return mapping.findForward(“SPBriefInfo”);

(4)在applicationContext.xml里配置BO的路径以及所调用的数据库对象DAO

(5)在dataAccessContext.xml文件里配置数据库对象DAO具体路径:

从而连接到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并一步步返回数据到表现层,用JSP+XSL展示,从而完成一个流程的操作。

5 结束语

Struts+Spring框架是目前众多软件企业主流的应用技术,也是J2EE未来发展的趋势。Struts作为前台控制框架简化了程序的开发。使得页面展示代码和JAVA代码编写工作有效分工,使项目的可扩展性大大增强,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Spring作为一个应用于所有层面的综合框架,具有强大的应用功能及灵活性,适合作为一些大规模软件项目的底层平台。基于Struts+Spring的Web应用实现了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库访问层等多层面分离,使软件在扩展性、复用性和维护性方面上有了很大提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 精通Spring[J ] . 电子工业出版社,.4

[2]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 Java Web 服务应用开发详解[J ] . 电子工业出版社,

[3]孙卫琴.精通Struts 基于MVC的Java Web 设计与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01

[4]童春杰. 基于J2EE的分布式体系及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01

[5]Spring网站:springframework.org

篇9:基于WEB的工作计划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

基于WEB的工作计划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

基于WEB的工作计划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逐渐普及,各企业都利用internet这样一个廉价方便的交互式国际通信媒体工具,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办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它没有针对工作计划的流程做出一个合理的安排,导致企业受损。为解决该问题,企业需要制定工作计划管理系统。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管理系统不仅需要一个合理的工作计划流程管理系统,更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工作计划统计分析系统。方式 基于WEB的工作统计分析系统主要完成工作计划的统计与分析,使得企业能够提前对各种工作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让各个员工了解企业的计划,让管理者更加直观的掌握当前企业的工作计划实施情况并能从中累积经验教训,从而使各种工作有计划、更科学的进行及完成,进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本论文共分为五大模块,分别是:(1)、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和系统的发展现状;(2)、介绍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B/S结构的WEB程序设计技术;(3)、对当前企业进行需求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4)、根据解决方案对系统进行设计;(5)、对工作计划统计分析系统进行测试并得到测试结果。   关键词:统计;分析;状态;分类;B/S结构;测试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WEB-Ba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of Work Plan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adual popularity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working on the internet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most enterprises with the help of a cheap and convenient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ool----the internet technology. Although working on the internet can increase work efficiency in some degree, it doesnt make a reasonable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the work plan flow, therefore causes the enterprises to suffer injur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enterprises need to mak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work plan.A complet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work plan not only needs a reasonable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he work plan flow, but also needs a match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of work plan. The WEB-ba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of work plan mainly finishes the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work. It helps the enterprises mark out every task in advance. It lets all the staff in the enterprises understands the work plan and lets the administrators know the current enterprises of the work plan more clearly in order to gain more experience. Through this, every work can be carried out more planned and scientific, and the work efficiency can be increased effectively. There are 5 parts in this thesis:(1)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gener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2) Introduce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Object-Oriented Technology and B/S structure-based WEB design technology;(3) Analysis the need of enterprises and put forward the scheme;(4) Desig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cheme;(5) Take the test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 of work plan to gain the result.   Key words: statistical; analysis; situation; classification; B/S structure; test   现行系统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针对企业来说,工作是企业的一个重心,人员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需正确的调配人员对工作进行操作,若企业能在一个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再对人员进行分配,必定能够事半功倍。而现有的统计分析系统却存在很多问题,大致可分为:(1)、不能对工作进行有效的分类统计;(2)、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分类统计;(3)、质量评估、绩效评价等不能及时跟上;(4)、不能通过统计数据作为分配人员的依据。 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企业在管理制度与经验累积的需求上的要求, 在工作计划管理系统中专门建立一个统计系统(即:工作计划统计分系统),在该系统中,首先,能对工作进行分类统计,具体的分类包括:工作的创建时间,工作的完成时间,工作的完成度,工作的紧急程度,工作的创建者;其次,能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统计,具体包括:人员的部门、人员的性别;然后,设计出一个审查系统来对所有工作人员完成工作的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绩效评价;最后,将工作信息与人员信息进行汇总,得到统计数据并由此作为分配人员的依据。 针对企业的需求,工作计划统计分析系统需与工作计划管理系统中的工作计划流程管理系统相配合,对工作计划流程管理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分类的统计,并能最终形成一个汇总信息,包含工作分类与人员的分类。 与本题目相关设计 学生注册管理系统 学生在线选课系统 学生交流论坛 学生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管理系统 学生成绩查询系统 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

篇10:角色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

角色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我国各大中专院校已陆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目前还有很多院校没有一个能用于教学的电子商务系统教学平台, 本文详细描述了在角色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与设计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的过程以及在本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角色 电子商务 教学模拟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我国各大中专院校已陆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目前还有很多院校没有一个能用于教学的电子商务系统教学平台,专业授课往往只讲解关于电子商务的原理性、理论性知识,缺少一个比较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应用系统,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完全了解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掌握,从而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二、角色分析

基于角色的高校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高效、有利的教学平台。为完成实践与教学的完美结合,系统以划分各种不同的角色来运行。

1.用户角色:网上商场、生产企业、个人消费者、物流中心

(1)网上商场:网上商场是商家或企业发布商情及产品信息、提供商品展示的虚拟空间,它一方面作为卖方,为个人消费者的网上购物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另一方面网上商场还作为买方向其他的生产企业采购商品,它是电子商务B2B和B2C的桥梁。

(2)生产企业:在供应链中省略了生产企业的采购,仅扮演提供产品的角色,这与商场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功能很相似,只是两者采用了不同的`销售方式。

(3)个人消费者:个人消费者是通过浏览网上商场网站购物的最终客户,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仅扮演购买商品的角色。消费者首先到CA中心进行认证登记,再到网络银行进行开户登记,然后登录商场的网页进行网上购物。

(4)物流中心:主要负责将生产企业的产品送到商场的手中,同时也负责将商场的商品送到网上订货的消费者手中。在B2B中,物流中心作为一个可以参与实验的角色,模拟整个交易过程中的物流动态过程,为了简化流程,物流中心仅仅起到了运输的作用,而仓库分别设置为生产企业和商场所拥有。在B2C中,物流中心作为自动运行的角色,在后台自动完成其功能操作。

2.自动角色:网上银行、EDI 中心、CA认证中心

(1)网上银行:主要提供交易中对交易双方尤其是买方的采购能力予以核实的功能,以保证贸易的正常进行。在B2C中,当消费者发出订购信息时,商场要求消费者通过网络银行现行支付货款,在有支付能力的情况下,银行自动转账,否则发出警告信息。在B2B中,商场通过银行支付给生产企业货款,生产企业通过银行支付给物流中心运输款。

(2)EDI中心:对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生成的定单、发货通知等报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文件格式保存起来,能够进行实时报文交换。在B2B中,要求用户都要到EDI中心登记,交易中报文的每一次传输在EDI中心都可以查到。在模拟软件中,EDI中心是自动完成报文转发功能的。

(3)CA认证中心: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提供个人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身份认证,提供双方安全通信必须的手段和环境。消费者首先要在认证中心登记自己的正式信息资料,获取认证证书(表现为一组公开加密密钥和私密密钥),当个人消费者申请银行账户时,同时还要向银行出示自己的认证证书,键入自己公钥和私钥信息,才可生成个人的银行账户,从而保证网上交易中资金转账的安全性。

3.系统管理员角色:学生或教师

系统管理员角色可以设定自动角色的规则、业务参数、业务处理流程,并可以以信息平台的形式观察自动角色的处理状况。

在以上的角色划分中用户角色由学生以相应身份登录充当;自动角色由系统承担,根据设定的规则和参数,自动地发送信息和指令。系统管理员角色由教师或指定学生以相应身份登录充当。

三、总体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参照了当前网上各类知名的电子商务软件平台,如国内的阿里巴巴、易趣,国外的亚马逊、ebay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同时吸取了大量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完成了系统的整体架构。

系统采用目前最为流行的B/S三层结构,将系统的逻辑模型分为:物理基础结构、应用支撑平台、用户实验模拟系统,如图所示。其中物理基础结构是构成教学实验模拟系统的硬件和网络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建立在物理基础结构之上,它包括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和应用安全系统;用户实验模拟系统根据实验主题的不同,分成B2B, B2C和C2C几个模拟实验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四、关键问题的解决

本系统采用J2EE企业级开发平台,同时辅以网络数据库SQL Server存储和管理用户信息和系统中的各种数据。

1.引入Session Facade Pattern减少客户端的多次网络调用

Session Facade Pattern的目的是给予系统提供一个一致的接口,这样使系统业务逻辑集中,使系统的业务逻辑和调用部分松耦合。首先定义一些EntityBean和一些实现业务逻辑的SessionBean,然后再把这些业务逻辑封装成SessionBean供web层调用,一般在调用层不负责事务的管理,一个业务逻辑就是一个独立的事务。在Web层只需获得画面的数据和简单的校验,然后直接提交到EJB层进行处理,这样使Web层的功能更简单。

2.引入Data Transfer Object解决在各层之间批量数据的传递

基于EJB的J2EE多层架构应用中,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各层之间传递批量数据,比如需要得到实体EJB的属性,直接的方法是多次调用不同的属性。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许多问题,如性能以及代码的复杂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一个调用中得到所有需要的属性。因此可以引入Data Transfer Object来封装所需要的属性,并在客户与服务器端通过传递该对象一次实现对数据的操作。

3.引入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提高系统性能

J2EE中使用JDBC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经历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存取数据和关闭数据库连接等步骤,而连接并打开数据库是一件既消耗资源又费时的工作,系统的性能必然会急剧地下降,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如何避免频繁地发生这种数据库操作,也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引入数据库连接池技术,将数据连接作为对象存储在一个vector对象中,数据库建立后,不同的数据库访问请求就可以共享这些连接,这样通过复用这些已建立的数据库连接,极大地节省了系统资源和时间,提高系统性能。

五、结论

本系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系统,而是一个用于教学的模拟系统。系统以课程的教学计划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主导,以方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合理简化和压缩电子商务系统中复杂庞大的功能,同时根据教学需要,辅以强大的教学管理平台,让学生切身感受电子商务、了解电子商务、掌握电子商务,完成了实践与教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童胜:基于UML的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仿真,.7

[2]张红梅:基于J2EE平台开发电子商务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

[3]安洪余:基于J2EE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J].计算机应用研究,.11

[4]李秋凉刘涤尘:基于J2EE平台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控制工程,.9

篇11:信息安全审计机制研究与设计论文

信息安全审计机制研究与设计论文

1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

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工作涉及的对象和场景很多,其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维集合体,为形成体系化的综合审计框架,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多维的综合审计模型,并通过模型确定达到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治理预期目标需要涉及的详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确定综合审计体系包含的具体审计模式,确定各研究内容间的具体依赖关系,为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全局视图[2]。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的建立,旨在对系统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核查性这6个方面的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对信息安全的整体性保障。在此目标下,根据信息安全审计全过程所涉及的各要素特征,划分为审计对象、审计模式和审计管理3个维度,同时为各维度确立了4个属性,体现各维度的信息构成完整性,以立方体形式对信息安全综合审计体系全过程进行描述。

1.1审计对象维度

审计对象是信息安全活动的核心标识载体,是描述信息安全事件不可或缺的要素,根据信息安全活动的特点,将审计对象划分为人员、时间、地点、资源4个属性。人员人员是信息安全活动产生的源头,除了广义上的人员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外,还需延伸到其在信息安全活动中使用的账号、令牌、证书等个人标识信息。时间时间是信息安全活动的窗口,任何信息安全活动都会产生时间戳,可用以标识信息安全活动的开始、结束及其中间过程。地点地点是信息安全活动发生的位置,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位置信息,还包括网络空间中源IP、目的IP等位置信息。资源资源是信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先决条件,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一切必要的资产。

1.2审计模式维度

审计模式是综合审计的具体运用,是综合审计模型的关键集成点,根据信息安全活动的具体类型和场景,将审计模式划分为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终端应用4个属性。运维操作运维工作是支撑网络和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但运维人员掌握着系统的高级权限,由此带来的运维风险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引入运维操作审计管理机制。运维操作审计的核心是加强对运维人员账号和权限的管控,即在集中运维模式下实现运维人员与目标系统的逻辑分离,构建“运维人员→主账号(集中运维账号)→授权→从账号(目标系统账号)→目标系统”的管理架构,并对具有唯一身份标识的集中运维账号设置相应的权限,在此架构下实现精细化运维操作审计管理[3]。数据库应用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库是最具有战略性的资产,其黄金价值不言而喻,数据一旦被非法窃取,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运维层面的数据库安全可通过运维操作审计来实现,数据库审计的核心应是加强业务应用对数据库访问合规性的管控,建立“业务系统→SQL语句→数据实例→返回结果”的识别监听架构,将采集到的业务系统信息、目标实例对象、SQL操作动作等信息进行基于正常操作规则的模式匹配,并对应用层访问和数据库操作请求进行多层业务关联审计,实现业务系统对数据库访问的全追溯[4]。网络应用无论数据中心内的信息系统还是办公区内的.办公终端都会产生大量的网络流量,加强对网络流量的识别和分析,是发现违规行为的重要途径。网络应用审计的核心是通过网络监听技术,建立“用户(业务系统)→交互对象→网络流量→分类识别”的管理架构,对各类网络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其重点是要对网站访问、邮件收发、文件传输、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等典型应用进行区分和记录,达到对用户及业务系统间双向网络应用的跟踪审计[5]。终端应用终端是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无论是服务器还是办公机,要么是应用的发起者要么是接受者,是信息安全事件的落脚点。终端应用审计的核心是通过扫描和监控收单,建立“主机→安全基线+介质→数据交换”的管控架构,对终端补丁安装、防病毒软件、文件下载、文档内容的安全基线进行记录审查,并对移动存储介质与外界发生的数据交换进行跟踪记录,实现对终端各类行为审计的全覆盖。

1.3审计管理维度

综合审计管理的目的是要实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全面治理,需包括事前规划预防,事中实时监控、违规行为阻断响应,事后追踪回溯、改进保护措施,根据综合审计管理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特点,将控制、监控、响应、保护定义为该维度的4个属性。控制指按照权限最小化原则,采取措施对一切必要的信息资产访问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仅对合法用户按需求授权的管理规则。监测指对各类交互行为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信息安全事件的管理规则。响应指对监测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阻断、及时处理的管理规则。保护指对监测到的各类交互行为进行记录回放、并积极采取改进保护措施的管理规则。

2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治理闭环管理机制

在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基础之上,按照全过程的管理思路,应以综合治理为目标导向,对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闭环管理,研究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关联关系,形成相互补充、层层递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2.1事前阶段

制定统一的安全审计策略,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为核心,实现对用户身份和访问入口的集中管理,严格权限管理,坚持用户权限最小化原则,注重将用户身份信息与网络和信息系统中的各种应用与操作行为相结合,保证审计过程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2.2事中阶段

实时监测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和终端应用产生的数据,通过规则及时发现违规信息安全事件,做到实时响应、实时处理,并通过多个维度将各种基础审计后的安全事件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到信息安全事件的全记录、全审计。

2.3事后阶段

对各类审计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及归档入库,为安全事件的准确追踪和回溯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深度分析,查找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执行有针对性的弥补措施,并更新信息安全审计策略,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

3信息安全综合审计系统架构设计

3.1技术架构

信息安全综合审计系统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各业务系统与网络设备运行独立,信息集成和交互程度较低,服务器、交换机、办公终端都是独立的审计对象,均会产生大量的审计数据,但又缺乏集中统一的审计数据管理视角,构建对审计数据的统一处理能力应是综合审计体系建设的核心思路,信息安全综合审计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对可审计数据的采集,以及对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框架下,建设“原始数据收集→数据标准化处理→审计事件分析→事件响应与展现”的全过程处理过程,实现从采集到展现的一体化综合审计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事件分析和事件响应4大功能模块。数据采集对网络中的数据包、主机中的重要数据的操作行为、操作系统日志、安全设备日志、网络设备日志等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变为日志,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交付“事件分析”模块;事件分析对标准化处理后的事件进行分析、汇总,同时结合人员信息做出综合判断,有选择地将分析结果发送到“事件响应”单元,并进行存储与展现;事件响应对分析后的结果做出反应的单元,可以结合其他的安全措施对事件做出中断会话、改变文件属性、限制流量等操作。

3.2业务架构

安全综合审计应保证审计范围的完整性,只有范围覆盖得合理且全面,才能保证信息安全审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同时,过大的系统覆盖维度又会使审计点过多,导致审计体系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应在多维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块框架下对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和终端应用开展审计工作。通过对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终端应用等各类审计关键技术的整合,充分运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展现等手段,构建完备的综合审计知识库,再结合信息安全实际环境和治理策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规则,实现信息安全治理工作技术与管理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安全综合治理能力[6]。

4结语

本文针对信息安全综合审计体系开展了系统研究,构建了涵盖运维操作、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终端应用4种模式下的多维度、全过程信息安全综合审计模型,提出了信息安全事件综合治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为面向治理的信息安全综合审计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还从技术和业务两个层面对信息安全综合审计系统的架构进行设计,用以指导信息安全综合审计理论的落地和系统的建设,对推动当下信息安全治理工作及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信息安全挑战具有积极意义,是对信息安全主动防御、全局防御的有益尝试。

篇12:辨析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关系论文

辨析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关系论文

一、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背景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二战后,以商业信息传达为主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直至当今,以高品质的印刷媒介为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大众传播媒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为以视觉方式传达信息开辟了新的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由静态的平面印刷媒体扩展到综合视听艺术的动态媒体。

从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诞生,到90年代初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信息设计(InformationDesign)的概念被提出。虽然,信息设计是基于网络媒体研究并以Web为中心的信息架构、网站组织、链接工具开发和页面设计开始的,但这一术语很快流行于数字多媒体、数字通讯等其它数字终端产品的设计。由于,信息设计最终是以“可视化”的信息传播去实现“用户体验”的数字终端产品或服务,因此也进人了视觉传达设计的视野。但是,信息设计与以往印刷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相比是一个全新的设计领域,是以“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UX)、“易于实用”(easeofuse)为设计目标的,不仅需要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架构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更科学的方法和更综合的知识才能实现不同数字媒介的用户体验。

由于数字媒体的多元化、网络化、全球化、即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等特征,以空前的速度和广度得到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当代社会信息传播和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视觉传达设计面对以数字媒体传播为主导,与印刷媒体、电视媒体共存的时代,媒体技术、传播方式、信息功能、视觉形式和设计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设计理论和当代设计观念的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继承延续、融和发展成为当代视觉传达设计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共性

在日本《卡辞典》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在尹定邦先生的《设计概论》中,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定义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由于媒体的发展作用于信息传达至关重要,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技术支撑、不同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方法。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包括视觉“符号”、“媒介”、“传达”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确切的讲,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是指利用视觉符号、视觉媒介传递信息的设计。

视觉传达是利用关于“看”的形式所进行的交流,通过视觉语言进行表达与识别;视觉信息首先表现为视觉符号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在信息传递中通过对视觉符号的认知获得信息;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色彩、形式、结构、行为、空间等视觉符号的组织、创意和设计,以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信息传达的。这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质,也是所有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共性。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设计从设计策划、信息概念的视觉表现、媒介的选择到信息传达,都是以视觉形式的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它与当今以视觉方式传达信息的信息设计是有明显区别的。信息设计从信息媒介的特性、信息架构、设计策划到视觉表现,都是以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核心,是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面对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念,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和理论梳理。为了区分讨论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不妨称之为“视觉设计”和“信息设计”。

(二)视觉设计的基本特征

所谓“视觉设计”,主要是指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以视觉创意设计为核心,通过视觉表现的冲击力、吸引力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实现信息传达并激发受众行为的设计。如品牌标志、商品包装、印刷海报、各类广告、书刊装帧、企业形象、电视包装等。在视觉设计中,对特定信息的视觉化创意与表达是关键,图式化、图像化的视觉表现效果有利于营造视觉传达的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由于图式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传达的往往只是一种概念的信息,传达的信息缺乏清晰度和准确性。因此,一般来讲,视觉设计在社会活动及商业活动中是引导受众行为的信息传达,是一种助推产品、服务或价值观念的视觉传达设计,而不是产品或服务的终端设计。通俗的比喻可以称之为“叫卖式”的设计。

(三)信息设计的基本特点

何谓“信息设计”?在弗兰克.西森的《数字信息设计辞典》中明确提出“信息设计是对信息清晰而有效的呈现”;格林德?舒勒也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设计是将复杂的数据转换成二维视觉呈现,旨在交流、记录和保存知识。”从信息设计主要包括的图标符号、信息公告、网站网页、软件界面、电子地图、3G产品等数字终端交互设计等内容看,信息设计应该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清晰有效的信息传达为核心,通过对复杂的信息梳理、架构和视觉化的创意表现,有利于特定信息的传达和易于受众的理解、接受,为受众提供信息终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虽然,信息设计中的视觉化设计也是一个基本特点,但更重要的是信息传达的清晰、易于理解才能有效地实现用户体验,满足受众对信息资源的消费。通俗的讲,信息设计是可以叫做“信息终端产品设计”、“信息消费的设计”。

三、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主要区别点

信息设计的概念引人中国已有十年左右,但近几年视觉传达设计界特别关注信息设计,一些高校办起了信息设计专业或开设了信息设计课程,设计企业也把信息设计作为了重要内容。但是,是否把握住了信息设计的本质特点还值得商榷。要了解信息设计的本质特点,我们不妨从信息载体、设计权利、检验标准、专业技能等方面与视觉设计加以比较,讨论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点。

(一)信息载体

视觉设计以图形、图像符号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在视觉设计中,是以信息传达和视觉感染力为主要目标的,图形图像符号的指向明确、形式直观、注重色彩,往往将文字也作为形式符号纳人图形化设计考虑,它有利于营造信息传达的氛围、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具有视觉传达的直观性和整体性特点,易于实现视觉信息的瞬间传达和增强视觉感染力。但视觉设计中由于注重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传达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信息设计以图表、图标、文字符号为主要信息载体。在信息设计中是以信息传达的准确有效为主要目标的,因此对信息的架构、信息媒介、信息功能、应用方式等更为关键,是把信息传达作为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的设计。虽然信息设计中是把信息的准确有效作为第一位的,但良好的视觉化表现是实现易于受众理解和用户体验的主要方法。

(二)设计权利

在信息传达设计中,一般包括了信息来源(发布者)、信息媒介(设计与媒体)、信息目标(受众)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实际上反应了三种权利关系。在这三种权利关系中,受众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受众首先是信息传达的目标对象,是信息发布者追求的目标;其二,受众是信息需求者、寻求者;其三,受众是信息传达的“反馈信源”。

在视觉设计中,由于多数情况下是信息的推广或推销,信息发布者处于信息传达的主导地位,设计者与媒体的目标成为实现发布者的意图,信息受众的权益往往被忽略。视觉设计中是信息传达的内容决策在前,所谓对受众群的市场调研、设计策划也都是在受众不知情的状态下进行的,发布者、设计者和媒体也不需要受众对所传达信息的直接反馈,而是以激发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或消费行为作为检验传达效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视觉设计中的信息传达具有发布者的强制性,受众本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然而在实际的视觉设计中,受众却处于非主导的地位,失去了主动寻求信息的权利和反馈信息的渠道,信息发布后就完成了信息传达过程。

在信息设计中,由于是通过信息传达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因此受众与消费者是第一位的,信息发布者的决策是以受众或用户的信息反馈为依据的,设计者、媒体或产品是以满足受众或用户的需求而实现用户体验为目标的。在信息设计中受众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尊重,发布者、设计师与媒体、受众的权利是一致的,信息发布者首先考虑的是受众需要什么,设计者和媒体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是要尽可能把需求的信息反馈到发布者、设计者和媒体,以获得更好用的产品和更贴切的服务。可以说,信息设计是一个信息传递的完整的循环过程,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

(三)检验标准

视觉设计的检验标准一是设计是否适应了信息发布的.媒体;二是设计创意和表现是否具有视觉感染力的传达效果;三是能否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或消费行为。这些标准都是很难量化的,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性,所谓标准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以带动的后续效益确定信息传达的成功与否。

信息设计的检验标准一是通过仪器设备对信息终端产品进行技术测试的;二是通过用户体验检验出是否好用,是否满足了用户需求;三是可以对信息服务的受众满意度调查进行量化。因此,信息设计的检验标准是可以具体到每一件信息终端产品和每一项信息服务的。

(四)专业技能

视觉设计长期以来以平面印刷设计为主,对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要求除了对市场的了解、受众分析和懂得印刷技术外,最主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活跃的创意思维和扎实的艺术表现能力。相对信息设计而言,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是比较单纯的。视觉设计中通过调研和策划程序,进人设计阶段后,往往设计师可以独立作业并完成设计项目,然后直接进人制作和媒体发布。

信息设计所涉及的技术层面远比平面设计更为复杂,面对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科技、新媒介、新工具、新环境和新的用户需求,信息设计需要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相关领域的设计师组成设计团队共同完成设计目标。所谓信息设计师,在美国往往是指具备信息架构知识和掌握信息设计工具的平面设计师。而信息设计师仅仅是信息设计团队中的成员之一,设计团队中包括了数字技术、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认知心理学、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程师、设计师和专家组成。设计团队应具备使用各种研究工具,调试研究方法,统筹研究过程,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定性和定量的用户研究等,从最基础的调查研究开始设计行为的能力;具备使用文字、图形、图表以及各种信息组织方式重组信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能的信息转化能力;具备编辑信息内容,使之清晰、明确,能够被目标用户理解的沟通能力;具备创建初步的可视化信息模型,可以用于设计讨论或用户测试的原型设计能力;具备创建各种图形以转化信息形式,使受众更容易理解的信息可视化能力;具备设计信息产品的视觉感受,使目标用户能够迅速定位所需信息的图标与版式设计能力;具备掌握测试工具和方法,能够与目标用户共同完成信息产品设计的用户测试技能;具备能够与不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项目的协作与角色互换能力等。

四、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的关系

在当今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实际上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除了从设计的媒介和功能上可以较明确区分外,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上往往有许多交叉。比如包装设计中的主体设计面应该具备视觉设计的特征,而使用说明部分则应该是信息设计的内容;在网页设计中的信息架构和页面版式设计应该体现了信息设计的主要特点,但在页面形象设计上更强调了视觉设计效果等。因此,我们讨论视觉设计、信息设计的区别,并不是要把两种设计观念和方法截然分开,而是要从更新设计观念的角度,正确把握设计项目和设计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更好地发挥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矿系统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分析论文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习总结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论文

学校德育系统分析论文

网络传输系统设计论文

从信息经济学看ASP-信息系统实现方式的比较

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企业人事信息系统的应用

除灰系统分析论文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基于Web的农机推广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推荐12篇)】相关文章:

电子标签(RFID)技术在计量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2023-11-21

Web2.0视角下的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改进论文2023-05-15

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2023-03-22

数据挖掘技术在科技期刊网站中的应用论文2023-09-21

浅析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论文2022-05-26

信息系统毕业论文2023-11-11

浅议智能大楼的组成及特点论文2023-08-25

网络安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23-06-07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研究论文2022-12-05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