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整理14篇)由网友“纵酒凉风夕”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第四章 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卢瑟福发现质子(19);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 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 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1 au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初二物理学习方法 一、兴趣和坚持 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是个苦差事,三分钟热度人人都有,难在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二、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主动和独立 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熟能生巧,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观察和思考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善于观察和思考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要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就是在做实验之前,听清楚老师讲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采用什么仪器,仪器如何放置,实验怎么做,观察什么现象。还要认真思考实验结论、过程中有哪些不完善之处,怎么解决或改进,实验误差来源于哪里如何减小误差等等。长此以往,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错题本(好题本)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期末考试前,大部分之前学过的内容都忘了,再怎么翻课本也无济于事?每当卷子发下来,总是遗憾地感慨“这题我会啊,怎么考试时就这么马虎?”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事情不是真的遗忘了,而是找不到从大脑中有效提取的路径和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错题本或者叫好题本,主要记录“易错题”、“难点题”、“典型题”、“好题”,定期或考前翻一翻,一定会大幅有效提升你的考试成绩。 仔细想想,你花了一个多小时去考试,又花了很多时间让老师改卷和听老师讲评,实际上真正对你的学习有意义的只是那丢掉的十分,明白了这一点,你还会轻视错题本吗?错(好)题本使你的复习极具针对性,是物理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 学无定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再好,也要通过自己去实践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方法对了,坚持就能成功。 物理八年级苏科版知识点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二)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A=1000mA、1mA=1000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物理八年级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电荷 1、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5、电荷在金属杆中可以定向移动,金属是导电的.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等都是绝缘体. 电流和电路 1、电路的组成:1、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2、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的器件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连接电路 2、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把用电器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后,只有一条通路,逐个通过各用电器后,直接流回电源负极;切断任何一处电路,整个电路均断开;开关可以串联在电路中的任意位置,并不影响对电路的控制作用. 2、并联电路:把用电器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用电器之间的连接点叫并联电路的分支点.从电源两级到分支点的那部分电路叫干路,两个分支点间的个条电路叫支路.切断一条支路,其余各支路仍然工作,因此,干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支路开关只能控制其所在支路的通断. 电流的强弱 1、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I代表,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2、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1、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2、电流从正接线柱进,负接线柱流出.○3、估测、试触,选择合适量程 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部分:○1进户线:火线、零线○2、电能表:测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3、总开关(闸刀开关):控制户内与户外的通与断○4、保险丝:当电路中又过大电流,保险丝熔化,自动切断电路(其保护作用) 2、进户的两条输电线中,有一条在户外就已经和大地相连,叫做零线,另一条叫做端线,俗称火线. 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1、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其实学习每一科的时候都是由易到难的,当遇到不好理解的知识时,要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要有畏惧心理,首先老师以及各种学习网站会为你的学习保驾护航,难理解的知识,慢慢来,从懵懂到知道到理解到灵活应用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那么怎么提高物理的学习兴趣呢?首先,物理学与生活、科技、社会联系很大。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可以购买或观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或节目,你会发现物理的奥妙。 2、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不是为了背诵定义公式,也不是为了做题,物理最大的魅力是当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时,它可以为你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利用简单机械的知识,可以制作称或者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惯性的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运输中为什么货车为什么要减速慢行,火车为什么刹车距离以及启动到规定速度时距离很长。 还有神奇的电学、我们可以看懂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处理简单的电路故障。利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 3、重点关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律并能更深入理解好公式。同时物理的电学和力学实验是中考的压轴题,今年的长春中考物理压轴题就将难度加大,把浮力和电学综合在一起,很多小伙伴都没答好。对于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能画出相关图像。学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难度大的实验往往是中考重点,也经常出现在平时考试的压轴题中,如特殊法测密度测电阻特殊法测电功率等。还有一些小实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来做,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及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4、做好练习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前提是我们正确的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并能达到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两个适合: ①适合所学的学科; ②适合自己。物理学习时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当然自己的认识肯定是不足且浅显的,要充分理解知识就要结合老师的讲解及习题练习。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 (2)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把书中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知道自己哪个知识点存在不足,做好查漏补缺,不要拖延到要考试了,才想起自己还有很多东西不会。 (3)作业要独立完成,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写作业或做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或一知半解的题目时要及时做好标记,课上重点听,并能独立做好本题的解析。有时间再整理到错题本,因为有些思维理解上的错误,会形成惯性,遇到这个问题就会习惯性的出错,所以要及时回顾错题本。 6.加强训练: (1)物理实验有条件自己做就自己认真做,把自己的想法问题等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并解决。 (2)基础习题、中考专题、重难点题型要适当多练习,达到练通为止,这样能扩展自己的思路,避免掉入陷阱,提高做题效果,加深概念知识等的灵活应用。 (3)培养物理思维,多深入思考各种概念、规律间的联系 7.注意事项: (1)物理用语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相关的科学家名字及贡献需要一定的记忆。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用心准确的记忆。 (2)有些物理量的修饰语也要注意,比如只能说“由于”或“”“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不能因果倒置,是要扣分的。比如在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像与物大小相等”不能说成“物与像大小相等”。理解并灵活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 (3)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它们是学好物理的基础。 初中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光】 1.白光是复色光,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 2.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 4.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手影)。 【热学】 1.熔化、汽化、升华过程吸热,凝固、液化、凝华过程放热。 2.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是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3.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放热温度不一定降低(晶体凝固)。 4.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因为温度是内能的标志;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A=1000mA、1mA=1000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 一、认真预习,画出疑难。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先行学习教程(提前任课教师两个课时),画出自己理解不清,理解不了的部分。预习教材后,如果“没有”疑难,那么马上做教材所配置的练习,帮助画出重点和难点。预习中,自己画出重点和难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所应该准备的一个环节。 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若课堂中没有听懂,尽量利用课间时间,当场解决。 三、回顾教材,再做练习。力争在头脑中回顾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若记忆模糊,则把教材复习一遍;然后做教材配套练习,练习不必太多,一本足矣。 四、参照答案,检验练习。如果作业完成很好,则新课学习可以到此结束;如果做错(或者根本没有思路,没有完成作业),则回归教材,再仔细认真的阅读一遍,接着完成未完成的练习,如果已经得以完成,新课学习到此结束,如果还是无法完成,进入第五步。 五、勤于反思,分析原因。如果参考答案有分析说明,则此时比照分析说明,反思自己为什么做错(或跟本没有思路),找到原因,去除疑点。如果没有分析说明(或分析说明看不懂),则自己不要太费神,寻找外援帮助(例如与同学交流、咨询任课教师或家庭教师)。这里最重要的是,反思为什么做错,找到原因。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学习技巧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R)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 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R=U/I) 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I=U/R) 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U=IR) 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④分压作用 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R总=1/R1+1/R2 ④分流作用:I1:I2=1/R1:1/R2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怎样看懂电路图 1、图形符号 图形符号是构成电路图的主体。图1为无线话筒电路图中,各种图形符号代表了组成无线话筒的各个元器件。 例如小长方形表示电阻器,两道短杠表示电容器,连续的半圆形表示电感器等。各个元器件图形符号之间用连线连接起来,就可以反映出无线话筒的电路结构,即构成了无线话筒的电路图。 2、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是构成电路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强调图形符号的性质,同时也为了分析、理解和阐述 电路图的方便,在各个元器件的图形符号旁,标注有该元器件的文字符号。例如“R”表示电阻器,“C”表示电容器,“L”表示电感器,“VT”表示晶体管,“IC”表示集成电路等。 常用元器件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见附表。 3、注释性字符 注释性字符也是构成电路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来说明元器件的数值大小或者具体型号。例如图1中,通过注释性字符我们即可知道,电阻器R1的数值为3。3kΩ,电容器C1的数值为10μF,晶体管VT的型号为9014,集成电路IC的型号为μ PCl651等。 声现象知识点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知识点 1、压力 (1)定义: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作压力。 (2)方向:垂直于物体的受力面且指向被压物体内部。压力的方向不一定是竖直向下的。 (3)大小:压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物体的运动状态等无必然联系。在不同的情况下,压力的大小并不相同。 2、压强 (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作压强。 (2)物理意义: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 ②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③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压强的方法: ①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②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 ③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4液体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的重力作用,液体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又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如下: 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5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作连通器。 (2)原理:如果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相同。 (3)应用:水壶的壶身与壶嘴、锅炉的炉身与外面的水位计组成的都是连通器,这类设备正是利用连通器的特点来设计制造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我国的三峡船闸。 6、大气压的存在 (1)气体有重力,所以气体有压强。气体有流动性,所以气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气体压强受质量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当气体质量一定时,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当温度一定时,气体质量越大,气体压强越大。 (3)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7、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在长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缓慢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待管内水银静止不流动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760mm。管内水银面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上受到大气压强,正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管内760mm高的水银柱。 (2)气压计:用来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作气压计。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也叫作无液气压计,若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标的是对应大气压值的高度值,就成了登山用的高度计。 (3)大气压的变化规律: ①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因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所以大气压强也越小。 ②同一地点的大气压还随季节、气候、天气情况而变化,但变化范围不大。 (4)大气压跟液体沸点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因此,同一种液体的沸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说水的沸点是100℃,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 8、大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圆珠笔、中性笔、吸管、拔火罐等都是利用大气压的原理来工作的。 串联和并联知识点 1.串联电路中,电阻阻值之比等于电阻两端电压之比。 当电阻R1和R2串联时,若R1>R2,则U1>U2,电阻越大,要想使电流处处相等,则需要加上更大的电压来实现。做动态电路题目的时候,串联电路中,R1不变,R2变大,则可以直接得出R2分的电压讲增大,因为R1和R2两端的电压之和不变,所以R1两端电压减小。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阻阻值之比等于通过各支路电流的反比。 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可用道路中两条支路按宽窄分流来形象比拟:宽的支路(相当于阻值小的电阻)分到的车流多;窄的支路(相当于阻值大的电阻)分到的车流少,所以并联电路中,电阻大的分到的电流小,但是需要特别注意,并联电路中,一条支路改变,对另一个支路是没有任何 影响的(短路的除外)。 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1、物质状态:从宏观特征来分:固态、液态、气态; 2、等离子体:当气体被加热至上万摄氏度时,气体将成为正负带电粒子组成的集合体,这种状态的物质叫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 3、超固态: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这些物质称为超固态; 4、软物质:20世纪后期认识到的一种物质形态。如:液晶、聚合物、胶体、膜、泡沫、颗粒物质、生命物质等,统称为软物质。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曲面镜:凹面镜、球面镜、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返回目录 初二物理怎么学才能学好 初二刚刚学习物理,是从头开始的好机会,拿到课本以后,像看图书一样,先翻一翻,感受一下,找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这里有许多生活中我们不知道的理论,首先建立兴趣。 接下来,认真看物理书,课前预习,记录不懂不会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周边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在你预习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下课后要复习,把不懂的问题搞清楚,实在不行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有精力可以做些课外习题,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循序渐进,一定会学好物理,基础打好了,将来上高中就更上一层楼了,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如果自己确实没有办法跟上学校进度,可以考虑请一对一的家教(网上也行),一定针对性的补课,如果同一本书,靠讲4~5遍获得的高分,最后也会被甩在后面,许多事情不会给你几次机会,孩子越早懂得道理,知道学习为自己长本事,就会越努力,成绩就越好,家长是榜样。 <<<返回目录 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方法 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每次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认真真的预习,这样才可以知道哪里是自己不懂的知识点,等到课堂中老师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一部分。 课堂中一定要聚精会神的听课,可能你的稍微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物理知识点是一个套着一个的,所以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听讲。 课后的复习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听懂是一回事,如果不及时复习会很快遗忘,最好把老师上课教的例题自己给做一遍,这样才是掌握了上课老师所教的知识点。 大量的习题是快速提高物理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可以买一两本有用的习题讲解,平时多做这些题,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参考讲解,然后自己再做一便。大量的做题会使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认真掌握他们吧。 要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这是学好每门课都必须要做的,物理也不例外。错题肯定是我们没有学好的地方,常把错题拿出来看看,在错题中多总结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快速提高物理成绩。 物理的主要是自然界的现象,大家平时也可以多去想想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样会使得我们对物理更加感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必须要提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返回目录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四章)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源分类: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在同种均匀物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4.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 5.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小孔成像; (2)影子的形成;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5)排队看齐; (6)射击瞄准 (7)立竿见影。 6.小孔成像特点: (1)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 (2)所成的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当物体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光屏离小孔越远,像越大。(光屏离小孔越近,像越小); 当光屏与小孔的距离不变时,物体离小孔越远,像越小。(物体离小孔越近,像越大) 7.影子的形成: 因为光沿着直线传播,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所以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物体的另一侧会有一个光照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8.判断月食: 太阳、地球、月亮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地球在中间。 9.判断日食: 太阳、月亮、地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月亮在中间。 10.光速: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8m/s。 11.光年: 常用于天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大的距离单位,它等于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法线: 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 2.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3.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4.反射定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反射的分类: 反射有两种,一是镜面反射,一是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6.光路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在桌上竖立一块玻璃当做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放一支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移动蜡烛,直到从前面看上去也像点燃的一样,这就是烛焰的像。通过观察可知,像与烛焰的大小相等;像与烛焰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实物到镜面的距离。 2.面镜分类 平面镜 曲面镜:凹面镜、球面镜、凸面镜 3.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球面镜的应用 凹面镜:太阳灶、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凸面镜:汽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的反光装置。 5.平面镜成像规律: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经光的反射形成的正立的虚像。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想象叫做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现象: 潭清疑水浅、海市蜃楼。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4)光从速度较快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慢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光从速度较慢的介质斜射入速度较快的介质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特例:光从水、冰、玻璃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依次得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彩带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黄、青。 4.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无色透明物体的颜色能让所有的光都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不透明的物体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5.光谱: 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 7.傍晚太阳发红的原因: 傍晚的阳光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剩下红光、橙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8.雾灯选择黄色的原因: 人眼对黄色光敏感度较高,且黄光不易被空气散射,有较强的穿透作用,能让更远的人看到。 9.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遥感。 10.紫外线的应用: (1)杀菌; (2)防伪; (3)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11.紫外线的危害: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光的传播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初二物理怎么学才能学好 初二刚刚学习物理,是从头开始的好机会,拿到课本以后,像看图书一样,先翻一翻,感受一下,找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这里有许多生活中我们不知道的理论,首先建立兴趣。 接下来,认真看物理书,课前预习,记录不懂不会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周边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在你预习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下课后要复习,把不懂的问题搞清楚,实在不行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有精力可以做些课外习题,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循序渐进,一定会学好物理,基础打好了,将来上高中就更上一层楼了,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如果自己确实没有办法跟上学校进度,可以考虑请一对一的家教(网上也行),一定针对性的补课,如果同一本书,靠讲4~5遍获得的高分,最后也会被甩在后面,许多事情不会给你几次机会,孩子越早懂得道理,知道学习为自己长本事,就会越努力,成绩就越好,家长是榜样。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四章) 四、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七、课时计划: 第一章:机械运动6课时 第二章:声现象6课时 第三章:物态变化10课时 期中考试复习5课时 第四章:光现象11课时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9课时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9课时 期末复习 八、实验安排: 1、光反射时的规律1课时 2、平面镜成像特点1课时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课时 5、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课时 6、水的沸点1课时 7、演示“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1课时 8、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1课时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 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定义: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定理: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S菱形=1/2×ab(a、b为两条对角线) 正方形定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或邻边相等的矩形。 正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 数学知识点八年级 统计的初步认识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内容: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课后练习 1.统计学的基本涵义是(D)。 A.统计资料 B.统计数字 C.统计活动 D.是一门处理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也可以说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推断或预测,直到为采取决策提供依据。 2.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则统计总体是(B)。 A.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 B.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 C.该地区的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D.每一个企业 3.要了解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C)。 A.20个学生 B.2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C.每一个学生 D.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4.下列各项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B)。 A.性别 B.年龄 C.职称 D.健康状况 5.总体和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研究目的改变(A)。 A.总体单位有可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有可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B.总体只能变换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 C.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不能变换为总体单位 D.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可以互相变换 6.以下岗职工为总体,观察下岗职工的性别构成,此时的标志是(C)。 A.男性职工人数 B.女性职工人数 C.下岗职工的性别 D.性别构成 初二数学学习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这两个数等简单应用外,还可以求根的对称函数,计论二次方程根的符号,解对称方程组,以及解一些有关二次曲线的问题等,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5、待定系数法 在解数学问题时,若先判断所求的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其中含有某些待定的系数,而后根据题设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等式,最后解出这些待定系数的值或找到这些待定系数间的某种关系,从而解答数学问题,这种解题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它是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6、构造法 在解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这样的方法,通过对条件和结论的分析,构造辅助元素,它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方程(组)、一个等式、一个函数、一个等价命题等,架起一座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解题的数学方法,我们称为构造法。运用构造法解题,可以使代数、三角、几何等各种数学知识互相渗透,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反证法 反证法是一种间接证法,它是先提出一个与命题的结论相反的假设,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矛盾,从而否定相反的假设,达到肯定原命题正确的一种方法。反证法可以分为归谬反证法(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与穷举反证法(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用反证法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大体上分为:(1)反设;(2)归谬;(3)结论。 反设是反证法的基础,为了正确地作出反设,掌握一些常用的互为否定的表述形式是有必要的,例如:是/不是;存在/不存在;平行于/不平行于;垂直于/不垂直于;等于/不等于;大(小)于/不大(小)于;都是/不都是;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至少有n个/至多有(n一1)个;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两个;/至少有两个。 归谬是反证法的关键,导出矛盾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从反设出发,否则推导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理必须严谨。导出的矛盾有如下几种类型: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矛盾;与反设矛盾;自相矛盾。 8、面积法 平面几何中讲的面积公式以及由面积公式推出的与面积计算有关的性质定理,不仅可用于计算面积,而且用它来证明平面几何题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面积关系来证明或计算平面几何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方法,它是几何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用归纳法或分析法证明平面几何题,其困难在添置辅助线。面积法的特点是把已知和未知各量用面积公式联系起来,通过运算达到求证的结果。所以用面积法来解几何题,几何元素之间关系变成数量之间的关系,只需要计算,有时可以不添置补助线,即使需要添置辅助线,也很容易考虑到。 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不,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等式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若ab,则a+cb+c;2、若ab,c0则acbc若c0,则ac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反射性:若ab,则bb,且bc,则ac 三、解不等式的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四、解不等式组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五、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不等量)关系式;(3)设元,(根据不等量)关系式列不等式(组)(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六、常考题型:1、求4x-67x-12的非负数解.2、已知3(x-a)=x-a+1r的解适合2(x-5)8a,求a的范围. 3、当m取何值时,3x+m-2(m+2)=3m+x的解在-5和5之间.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初二数学复习方法 按部就班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强调理解 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基本训练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高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重视错误 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熟记书本内容后将书后习题认真写好,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书本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以减少考试中无谓的失分。 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和(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a+b)2 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an+bm+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an)和(bm+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an)+(bm+bn) =a(m+n)+b(m+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an)+(bm+bn) =a(m+n)+b(m+n) =(m+n)×(a+b). 学好数学的关键就在于要适时适量地进行总结归类,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这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三边相等(SS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SAS)、两角和它们的夹边(ASA)、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AAS)、斜边和直角边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HL)。 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平分这个角,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推论: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叫的平分线上。 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利用它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的基本方法步骤:①、确定已知条件(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②、回顾三角形判定,搞清我们还需要什么,③、正确地书写证明格式(顺序和对应关系从已知推导出要证明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O,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指的是有两个未知数的,而且未知数的质数都是1的方程式。由二元一次方程衍生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等方面的知识,一般来说,解二元一次方程都需要把方程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减少,然后再解,它的方程式是X-Y=1。 2.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其中x、y少是未知数,a、b、c是字母已知数,且ab≠O). 3.判断一个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它必须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l)含有两个未知数; (2)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 (3)未知项的系数都不是仇 (4)等号两边的代数式是整式,即方程是整式方程. 二元一次方程解题技巧: 每个人初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总是会觉得十分难解的,但是只要你掌握了解题技巧,自然而然就能解开。首先要想解开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就应该是解开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步做的就是把第一个和第二个方程组合并,然后把需要解开的项移到一旁,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就可以将解得的一个未知数带入原先的方程中,就可以得知两个未知数的值。 通常求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方法是: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3x-x/2=7变形为y=2(3x-7),给出二的一个值,就可以求出少的对应值,这样就得到了一个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由于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让其中一个未知数取任意一个值,都可以求出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因此,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多个解.但若对未知数的取值附加某些条件限制时,方程的解可能只有有限个. 【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整理14篇)】相关文章: 苏科版八年级下《8.4 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2022-12-09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八章 力 教案2022-10-23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2023-07-11 苏科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2022-06-24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2023-10-11 物理3_1教学计划2022-08-25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2022-09-21 苏科版八年级下《第十章 力和运动》单元测试卷2022-06-29 苏人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2023-08-21 九年级苏科版语文知识点2022-09-13篇2:初二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篇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篇4:物理八年级苏科版知识点
篇5: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6: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7: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8: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知识点
篇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四章)
篇10: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第四章)
篇11: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篇12:初二数学知识点上册苏科版
篇13:初二数学下册知识点苏科版
篇14:苏科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