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时间:2023-07-11 07:56:0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整理12篇)由网友“只嗑大势”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篇1: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课标内容:1、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2、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3、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一、电阻

l 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各种尝试,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l 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会读写电阻的单位。l 经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活动,会用“转化”的思想寻找比较电阻大小的.正确方法;会有意识地用“变量控制”的思想去寻找合适的导线、设计恰当的电路、统筹规划合理的实验步骤。l 进一步体会变量控制法并能认同教材中有关变量控制的介绍。l 知道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长度、横截面积与电阻大小的定性关系,体会到电阻的大小由导体自身决定,直到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l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文件大小: 15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2: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十四章知识点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 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 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 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 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 碱 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 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篇3: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十四章知识点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起点,从零开始。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是好的,高中物理一定会好的。初中物理知识是肤浅的,只要用大脑来学习,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也会提高,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这样说,高分并不意味着好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好物理,你需要学生对物理有很强的兴趣,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稳步前进!

二。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篇4: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十四章知识点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篇5: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 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 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6: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篇7: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 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10 Ω;2A

【解析】

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

由得:

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欧姆定律

1.内容:

2.公式: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

篇8: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8.2.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U额,则 P实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9:九年级苏科版语文知识点

九年级苏科版语文知识点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九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九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篇10: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教学过程】

1, 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

篇11:苏科版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苏科版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六、计算与说明(第33题4分,34题6分,共计10分)

33.某中学为学生供应开水,用锅炉将200kg的水从25℃加热到100℃,燃烧6kg的无烟煤,水的比热为4.2×103J/(kg・℃),无烟煤的热值是3.4×107J/kg,试求:

(1)锅炉内200kg的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6kg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此锅炉的效率是多少?

34.某校初三物理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定值电阻R1、R2和一个滑动变阻器R3的阻值进行测定,将这些元件连接成的电路如图所示。闭合S1,断开S2,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2A,电压表的.示数是2V。若将S1、S2都闭合,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零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电流表的示数是0.9A。求:

(1)定值电阻R1的阻值多大?

(2)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多大?

文件大小: 290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12:苏科版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 都要讲究效率。4.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5.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功的原理,2.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3.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

教学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突破重难点主要策略 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课前准备 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刻度尺,细线,铁架台,PPT等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小明利用动 滑轮将木料运上楼,对木料做功了吗 ?这个功的大小与用绳子将木料直接提上楼相等吗?(引导学生从实际考虑)利用动滑轮达到了什么目的?有没有省功?

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1)杠杆(图14-4)。 (2)动滑轮(图14-5),省力但没有省功。(3)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P209)。(二).师生共同分析 、结论: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即W1=W22.斜面。(1) 做功的原理:FL=G h F=Gh/L (2)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3) 利用斜面知识解释盘山路。3、探究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问: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 些因素有关?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探讨,给予必要的帮助。师:想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通过增大 功和减小 功,来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师:如何才能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有用功呢?生:增大物重师:如何才能减小额外功呢?生:减小动滑轮的重力生:减小绳子和滑轮之间的摩 擦力 板书: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下列因素有关○1摩擦力 ○2动滑轮的自重 ○3重物的 重量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1在滑轮的转动轴中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力○2减小动滑轮的自重○3使机械在满载的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的比例。4:课堂练习:(1).在如图所示中,人们分别利用动滑轮将重为150N的砂子提升到高处。 其中,动滑轮重10N,桶重30N,口袋重5N。请想一想:在此过程中, 动力要做功,克服砂子、动滑轮、桶子、口袋的重要做功,请想一想:哪些功是有用的,哪些功是无用的?做的无用功少好,还是多好?

(2).在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所做的功叫做 ;为达到某一目的必须做的功叫做 功,对人们无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 功。(3).机械效率是指 的比值,它总是 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在甲、乙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利用那种方法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较高,为什么?

(5).甲、乙两位工人分别用如图所示的A 、B两种方式,将同样重的一 袋沙子提到高处,滑轮的重力小于沙子的重力,不计摩擦阻力和绳子的重力,则甲、乙两机械的效率谁的大? 例题:市政府投入巨资,对二环路沿街实施景观改造。施工中,一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将一桶 沙匀速拉到10m高 处,沙重90N,所用的拉力是100N。求:⑴有用功是多少?解:W有用=Gh=90Nх10m=900J ⑵总功是多少?W总=FS=100Nх10m=1000J ⑶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三、布置作业:练习:补充习题12至14页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4至17页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电流的磁场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功率教案

九年级苏科版语文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8.4 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八章 力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第十章 力和运动》单元测试卷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整理12篇)】相关文章:

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2023-03-24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2023-10-1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2022-05-06

物理3_1教学计划2022-08-25

九年级物理教案2022-08-04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2023-10-05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2023-04-25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教案示例之二2022-05-27

初三物理电阻教案及反思2023-02-10

教学内容改革总结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