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时间:2023-03-25 08:06:4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李太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篇1: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了解并体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解释.

重点、难点 重点: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摩擦起电的本质.

学 教 程 序 设 计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生成与反思

让学生观看水电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实验,提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分子可以再分吗?

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这些现象表明,摩擦起电的现象中物体所带的电一样吗?为什么?

一、课前预习见学程导航

二、新知展示

1.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活动1: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的头发上多摩擦几下,然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阅读并自行小结什么是摩擦起电:用 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活动2: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活动3: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活动: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 .

结论:上述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 (一样/不一样)的.

两种电荷的规定:

阅读文本,了解两种电荷名称的来历.

正电荷: .

负电荷: .

学 教 程 序 设 计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生成与反思

思考:你怎样判定物体是否带?有没有办法进一步确定它带的是何种电荷吗?

物体在通常情况下都不带电,摩擦后带电了,你对物质的内部结构又有什么新的猜想.

回顾实验现象,小结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讨论、汇报并练习.

方法:

(1)利用吸引轻小物体性质判断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验电器)

甲图:若B球不带电,则A球 (一定/不一定)带电;若B球带电,则A球 (一定/不一定)带电.乙图:A、B球一定带 种电荷.

验电器的原理是 .

一个物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若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又逐渐张开,则可判断物体( )

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带正、负电都可能

2.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篇2: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篇3: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感应电动势,及决定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区别Φ、ΔΦ、。

(3)、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数学表达式。

(4)、知道E=BLvsinθ如何推得。

(5)、会用 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推导闭合电路,部分导线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公式E=BLv,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不同物理现象中抽象出个性与共性问题,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比较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的特点,引导学生忽略次要矛盾、把握主要矛盾。

【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与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检流计、螺线管、磁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答: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会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

2、恒定电流中学过,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答:电路闭合,且这个电路中一定有电源。

3、在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答: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引入新课

1、问题1:既然会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那么,怎样确定感应电流的强弱呢?

答:既然有感应电流,那么就一定存在感应电动势.只要能确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就可以确定感应电流大小了.

2、问题2:如图所示,在螺线管中插入一个条形磁铁,问

①、在条形磁铁向下插入螺线管的过程中,该电路中是否都有电流?为什么?

答:有,因为磁通量有变化

②、有感应电流,是谁充当电源?

答:由恒定电流中学习可知,对比可知左图中的虚线框内线圈部分相当于电源。

③、上图中若电路是断开的,有无感应电流电流?有无感应电动势?

答:电路断开,肯定无电流,但仍有电动势。

3、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是什么?

答:回路(不一定是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4、比较产生感应电动势的条件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你有什么发现?

答: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不论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但产生感应电流还需要电路闭合,因此研究感应电动势比感应电流更有意义。(情感目标)

本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感应电动势

三、进行新课

(一)、探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

(1)探究目的:感应电动势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

(2)探究要求:

①、将条形磁铁迅速和缓慢的插入拔出螺线管,记录表针的摆幅。

②、迅速和缓慢移动导体棒,记录表针的摆幅。

③、迅速和缓慢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迅速和缓慢的插入拔出螺线管,分别记录表针的摆幅;

(3)、探究问题:

问题1、在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偏转原因是什么?

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问题3:在实验中,快速和慢速效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探究过程

安排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课件展示)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甲:穿过电路的Φ变化 产生E感 产生I感.

学生乙:由全电路欧姆定律知I= ,当电路中的总电阻一定时,E感越大,I越大,指针偏转越大。

学生丙:磁通量变化相同,但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

可见,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通量变化和所用时间都有关,即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有关.

把 定义为磁通量的变化率。

上面的实验,我们可用磁通量的变化率来解释:

篇4:苏科版机械效率教案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 都要讲究效率。4.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5.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功的原理,2.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3.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

教学难点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突破重难点主要策略 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课前准备 弹簧测力计,滑轮,钩码,刻度尺,细线,铁架台,PPT等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提问:小明利用动 滑轮将木料运上楼,对木料做功了吗 ?这个功的大小与用绳子将木料直接提上楼相等吗?(引导学生从实际考虑)利用动滑轮达到了什么目的?有没有省功?

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1)杠杆(图14-4)。 (2)动滑轮(图14-5),省力但没有省功。(3)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P209)。(二).师生共同分析 、结论: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即W1=W22.斜面。(1) 做功的原理:FL=G h F=Gh/L (2)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3) 利用斜面知识解释盘山路。3、探究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问: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 些因素有关?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引导学生探讨,给予必要的帮助。师:想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通过增大 功和减小 功,来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师:如何才能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有用功呢?生:增大物重师:如何才能减小额外功呢?生:减小动滑轮的重力生:减小绳子和滑轮之间的摩 擦力 板书: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下列因素有关○1摩擦力 ○2动滑轮的自重 ○3重物的 重量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1在滑轮的转动轴中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力○2减小动滑轮的自重○3使机械在满载的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的比例。4:课堂练习:(1).在如图所示中,人们分别利用动滑轮将重为150N的砂子提升到高处。 其中,动滑轮重10N,桶重30N,口袋重5N。请想一想:在此过程中, 动力要做功,克服砂子、动滑轮、桶子、口袋的重要做功,请想一想:哪些功是有用的,哪些功是无用的?做的无用功少好,还是多好?

(2).在使用机械时,人们对机械所做的功叫做 ;为达到某一目的必须做的功叫做 功,对人们无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 功。(3).机械效率是指 的比值,它总是 1(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在甲、乙两种方法中,你认为利用那种方法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较高,为什么?

(5).甲、乙两位工人分别用如图所示的A 、B两种方式,将同样重的一 袋沙子提到高处,滑轮的重力小于沙子的重力,不计摩擦阻力和绳子的重力,则甲、乙两机械的效率谁的大? 例题:市政府投入巨资,对二环路沿街实施景观改造。施工中,一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定滑轮将一桶 沙匀速拉到10m高 处,沙重90N,所用的拉力是100N。求:⑴有用功是多少?解:W有用=Gh=90Nх10m=900J ⑵总功是多少?W总=FS=100Nх10m=1000J ⑶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三、布置作业:练习:补充习题12至14页完成学习与评价第14至17页

篇5:苏科版机械效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注:这里强调使用机械所做的功都不小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与后面的机械效率对应,指的是使用机械会做额外功。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附:课后总结

苏科版机械效率教案

篇6:苏科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 光现象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 第三章 光现象 教案

1、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2、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3、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4、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的'规律。

l 能够区别两类不同的光源。l 经历光的色散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l 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了解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的不同;初步体验对比的研究方法。l 通过阅读和联想,知道光具有能量。l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文件大小: 15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7:苏科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 声现象 教案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l 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l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l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l 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l 初步养成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的习惯,感受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文件大小: 14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8:苏科版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

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4)练习(5)收镜装箱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4、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二、植物细胞

1、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作用(P.45)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3、植物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4、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细胞质里叶绿体和线粒体。

三、动物细胞

1、动物细胞的结构(P.47—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制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生理盐水0.9%)→刮→涂→盖→染→吸)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细胞的生活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分子比较小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细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不需要或

有害的物质通过细胞膜排出。

3、植物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线粒体可以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5、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6、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3、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

2、细胞分裂的过程:(P.57)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分裂为两个细胞

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溢裂为两个新细胞④

3、细胞中那些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分裂后的两个新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二、动物体结构层次

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组织。

动物和人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作用和分布P.60)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形成器管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9、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三、植物体结构层次

1、植物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63)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4、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5、植物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四、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

或湿润的环境中。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变形虫、大肠杆菌、眼虫P.66页

2、草履虫的结构(P.70图Ⅱ-24)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益处:①鱼类的天然饵料;②净化污水(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害处:①引发疾病;②形成赤潮

篇9:苏科版初中摩擦力教案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三、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四、教学设计思路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五、教具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六、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2、进行新课(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篇10:苏科版初中摩擦力教案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 .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 .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侧面积不同)、砝码(或钩码)、玻璃板、毛巾、几支圆杆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 20 秒夹球)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播放动画:摩擦 3

(二)新课学习

1 .认识什么叫摩擦

关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还想知道?你认为怎样能产生摩擦力?请同学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请同学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感受摩擦力,并体会摩擦力是帮助物体运动还是阻碍物体运动?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现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显然,我们需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此,需要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2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 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播放动画:摩擦 1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 1 )学生预测。

( 2 )教师点拨: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请同学们看《信息快递》,注意匀速拉动实验过程中,若要证明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哪些条件应该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可以变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没有的,可以由组长 上来拿需要 的材料。

( 3 )各组学生分别汇报准备进行的实验方法。

( 4 )学生以组为单位,安排好每个人的实验分工。

( 5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 , 教师巡视指导。

( 6 )学生反馈实验现象,并说明原因。

播放动画:摩擦 2

教师总结,并板书。

3 .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 .哪里存在摩擦?

b .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 .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 面上打滑

a .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 .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 .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 .滑雪时板 与雪间的 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 .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 .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 .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 1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 2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 3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篇11: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称为裸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P.93.94页)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二、植株的生长

1、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4、幼根的生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

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6、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植物生长需要做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缺乏症P.99页)。

缺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7、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页)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传粉和受精(P.104105页)

传粉:发育、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叫做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7、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成熟区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2、在根、茎、叶脉中有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所有的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这个管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

散失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4、叶片的结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

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

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4、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导管:从下往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机物。

7、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生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了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得经典实验(P.122页)

4、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示意图是重点P.124页)

5、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种子萌发时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原料)(场所)(产物)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将产生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适时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保持干燥和低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部位叶绿体线粒体

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3、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4、1984年、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月20日执行《退耕还林条例》。我国植树节:每年3月12日

5、森林可以看成是陆地上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

篇12: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理解生命系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二、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以及应用

三、教学设计:

【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生产力低下等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产出十分有限,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在不违反营养学规律的情况下,该如何分配有限的农产品养活更多的人?

A.粮食全部供应给人吃。

B.一部分粮食供应给人吃,同时用一部分粮食喂猪,人吃猪肉。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给出确切答案,引导学生从获得能量维持生存的角度分析,进而引入课题。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

问题1:能量对生命系统的意义?

讲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生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可以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对于个体来说没有能量的输入就意味着死亡;对生态系统来说,如果在较长的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问题2:能量如何输入到生命系统?

讲述: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他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消费者和分解者不能利用光能,从摄入的有机物中获取能量,从而实现能量的输入。

问题3:输入生物体内的能量有哪些用途?

讲述:生物体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在此过程中有糖类脂肪蛋白质的积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了这些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同时产生了大量热能,热能不能被生物直接利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

问题4: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群体可以是一个种群或者营养级上的所有生物,

【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94,思考下列问题:

1.输送到地球的太阳能被全部吸收了吗?

2.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都有哪些去路?

3.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全部都被吸收了吗?

4.初级消费者的能量都有那些去路?

【师生互动,构建体系】

投影能量流经第一、二营养级图解,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补充和完善相关答案。

强调:A.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B.粪便量归属上一营养级

师生共同完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图解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师生总结:

能量流动的起点: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能量的输入)

能量流动的渠道:沿着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流动(能量的传递);

各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去路: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最终去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讲述:为了研究能量流动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数据和能量转移效率,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做了定量分析。1942年,林德曼发表了《生态学的营养动态概说》,他的这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奠定了现代生态学的基础,

投影赛达博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用林德曼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输出值进行分析。师生总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林德曼从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得到启发:要从食物链的角度对能量流动进行研究。投影赛达博格湖食物链中能量流动图解。

问题:2.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单向流动;2.逐级递减。

引导学生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得出结论:大约是10%-20%。

如果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高到低绘制成图形,呈现出金字塔形状,成为能量金字塔。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再回到“农产品分配”的问题上,现在你会再选择哪种策略?

2.让学生从能量流动特点的角度解释如下两个现象:

(1)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2)、“一山不容二虎”。

思考: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举例:绘制一个有树木、白蚁和啄木鸟组成的食物链中个体数量关系图形。观察它们和能量金字塔的区别。总结:能量金字塔是普遍的规律,而数量金字塔则不是,跟生物个体的体型大小有机物含量有关。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消费者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消费者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B.能量流动可以循环流动

C.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把能量从无机环境带到生物群落

D.当捕食者吃掉被捕食者时,捕食者便获得了被捕食者的全部能量

2.假设下图食物网中的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获得的能量为()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等于10-1NB.等于10-2NC.少于10-1ND.少于10-2N

3.在一个高产的人工鱼塘中同时存在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c+dB.a=b+cC.a>b+c+dD.a

4.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A.200gB.250gC.500gD.1000g

四、板书设计:

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

篇13: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注健关康。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3、认同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

2、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能说出健康的概念;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合作探究。

1.完成P89-90项目测试,看看你能得多少分?健康状态如何?

测试题中哪些题目是评价身体健康的?哪些题目是评价心理健康的?哪些题目是评价社会适应方面的?

2.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3.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__________,搞好_________,还要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___________。

4.保持愉快的心情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

(2)儿童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态是

(3)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创新

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家人或亲友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

(二)、非选择题

1.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良好的和适度的 ,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3.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小南是一个品学兼优、真正健康的人,因为他:①情绪经常保持稳定;②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③体育成绩都已达标;④能成功地调整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合理地适应环境;⑤有良好的身体素质;⑥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争取班级的荣誉。

在这些表现中属于身体健康的是 ;属于心理健康的是 ;属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是 。

二、课前预习

1、自我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的含义,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①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好。

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⑤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

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以上10条,体现了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心理的良好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三方面的内容。要想拥有健康,就必须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2、质疑:什么是生活方式?

3、讨论小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习惯,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等。

三、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1、大家在课余时间收集哪些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其危害的资料?

2、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向小组同学交流。

3、你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教材P94的“资料分析”,并结合下面的两个讨论题进行分组讨论。

资料分析:1957年和中国城市前七位主要疾病死亡率

讨论:(1)40多年来,导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种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题?

4、结合数据资料,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再与同学一起阅读教材P95的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5、小结: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已经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6、探究活动: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探究实验计划

实验指导:这个实验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在制定实验步骤和具体操作时有很多细节值得注意和重视。如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水蚤心脏的位置、心率的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等等。在实验中,每一组的学生选择3个以上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以上有一定梯度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次数以求取平均值,然后从这几种组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如果是选择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则应注意在实验前用不同体积的清水浸泡一种品牌的香烟烟丝。

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及方法,统计表格的设计。

7、汇报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并讨论教材P96的两个题目。

学习任务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根据自己的探究活动结果,说明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

2、投影展示材料:

当人喝了含有酒精的饮料后,酒精在胃和消化道上部直接吸收入血液,吸收的速度与酒精的体积分数(浓度)成正相关。酒精在被最终分解前,能对多种器官组织起作用,尤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最为明显,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皮肤血管扩张。饮酒过量便是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又称“醉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慢性酒精中毒主要表现在对胃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酒精还可使脂肪在肝脏积累,持续饮酒过量会导致脂肪肝。因此,饮酒过量的人,肝硬化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吸烟是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烟草燃烧后生成的烟雾成分有几百种,其中明显有害的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等。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肺癌发病率急剧上升,其中约有80%的肺癌病人是因长期吸烟引起的。吸烟时,烟草的烟雾中只有约10%被吸烟者吸入,而其余的90%却散布于空气中。这些烟雾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使不吸烟者被动吸烟,间接受到伤害。吸烟的危害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联合国已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

吸毒对人体的危害就更严重了。吸毒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受损,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吸毒者为支付吸毒巨资而不惜诈骗、偷盗等,严重危害社会。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吸毒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更大。

3、以上的材料说明,不良的生活方式给人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要想拥有健康,怎么办呢?

4、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哪些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

5、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将本组的讨论情况向全班汇报,不完善的地方同组的同学可进行补充。

6、师生共同总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营养配餐好,坚持体育锻炼,按时作息,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

7、补充:学生生活方式不科学会影响健康

篇14: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篇15: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 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10 Ω;2A

【解析】

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

由得:

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欧姆定律

1.内容:

2.公式: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

篇16: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8.2.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W表示,常用的还有千瓦、毫瓦。

1 kW = 103 W

1 W = 103 mW

以下是常见用电器的:

因为W=UIt,所以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U额,则 P实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电流的磁场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物理3_1教学计划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苏科版八年级下《8.4 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 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苏科版静电现象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八章 力 教案2022-10-23

苏科版八年级下《第十章 力和运动》单元测试卷2022-06-29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2023-10-11

苏科版初中物理功率教案2022-10-04

九年级苏科版语文知识点2022-09-13

教科版八年级下《10.4大气压强》教学案例2022-05-08

物理教学工作计划2023-02-2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2022-10-19

苏人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2023-08-21

初二物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202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