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锦集13篇)由网友“长河落日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只有不断的总结知识点,这样学习才有进步,本文就来分享一篇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知识点:
1、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表皮上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叫气孔,它的张开和闭合由保卫细胞控制,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和水分散失的“门户”。
思考:为什么气孔数目上表皮少于下表皮?
2、叶片中只有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里含有叶绿体。
3、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合成。思考:为什么叶片的颜色上表面深于下表面?
4、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
思考:大棚作物在生长期间定时在棚内燃烧秸秆,以提高作物产量,主要原因是燃烧秸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了增加叶片的受光面积,在栽种植物时通常要注意合理密植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额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二氧化碳+水生成有机物+氧气
6、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等有机物,不仅是植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动物和人的食物来源.
二:光合作用转化光能并储存在有机物里,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三: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相对稳定.
总之,光合作用的意义在于,它是食物来源,能量来源,并能维持碳氧平衡
7、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七上119页)。步骤、每步的目的、实验现象、结论。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七上127页)。
篇2: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
②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③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
④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2.有机物的密度
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酯(包括油脂)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3Cl,沸点为-24.2℃) 甲醛(HCHO,沸点为-21℃)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3(CH2)4CH3 甲醇CH3OH
甲酸HCOOH 乙醛CH3CHO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
石蜡 C12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
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
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
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芳香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一卤代烷:不愉快的气味,有毒,应尽量避免吸入。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
C5~C11的一元醇: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
C12以上的一元醇:无嗅无味的蜡状固体
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乙醛:刺激性气味
乙酸:强烈刺激性气味(酸味)
低级酯:芳香气味
二、重要的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
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CHO的物质
与苯环相连的侧链碳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与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
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1)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
含有—CHO的物质: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2)银氨溶液[Ag(NH3)2OH](多伦试剂)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刚刚产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应条件:碱性、水浴加热
若在酸性条件下,则有Ag(NH3)2+ + OH -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坏。
(4)实验现象:试管内壁有银白色金属析出
(5)有关反应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银镜反应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3)2OH2 Ag↓+ RCOONH4 + 3NH3 + H2O
甲醛(相当于两个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 HCOOH + 2 Ag(NH3)2OH2 A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 (过量)
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关系:—CHO~2Ag(NH)2OH~2 Ag HCHO~
5.与新制Cu(OH)2悬浊液(斐林试剂)的反应
(1)有机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过量,后氧化)、醛、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甘油等多羟基化合物。
(2)斐林试剂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蓝色絮状悬浊液(即斐林试剂)。
(3)反应条件:碱过量、加热煮沸
(4)实验现象:
① 若有机物只有官能团醛基(—CHO),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无变化,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机物为多羟基醛(如葡萄糖),则滴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常温时溶解变成绛蓝色溶液,加热煮沸后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有关反应方程式:
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关系:—COOH~½ Cu(OH)2~½ Cu2+ (酸使不溶性的碱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篇3:高二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高二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一、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
液态:油 状: 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 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 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
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
香味:乙醇、低级酯 苦杏仁味:硝基苯
3. 颜色
白色:葡萄糖、多糖 淡黄色:TNT、不纯的硝基苯 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 密度
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
5. 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 升华性:萘、蒽 7. 水溶性 :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 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 微溶:乙炔、苯甲酸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
与水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 、乙醛、甲酸、丙三醇
二、有机物之间的类别异构关系
1. 分子组成符合CnH2n(n≥3)的类别异构体: 烯烃和环烷烃;
2.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n≥4)的类别异构体: 炔烃和二烯烃;
3.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醇和饱和醚;
4.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n≥3)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醛和饱和一元酮;
5. 分子组成符合CnH2nO2(n≥2)的类别异构体: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酯;
6. 分子组成符合CnH2n-6O(n≥7)的类别异构体: 苯酚的同系物,芳香醇及芳香醚;
如n=7,有以下五种: 邻甲苯酚,间甲苯酚,对甲苯酚;苯甲醇;苯甲醚.
7. 分子组成符合CnH2n+2O2N(n≥2)的类别异构体: 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
三、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
1. 烷烃与卤素单质: 卤素单质蒸汽(如不能为溴水)。条件:光照.
2. 苯及苯的同系物与(1)卤素单质(不能为水溶液):条件-- Fe作催化剂
(2)浓硝酸: 50℃-- 60℃水浴 (3)浓硫酸: 70℃--80℃水浴
3. 卤代烃的水解: NaOH的水溶液 4. 醇与氢卤酸的反应: 新制氢卤酸
5. 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 6.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浓硫酸、加热
6.酯类的水解: 无机酸或碱催化 6. 酚与 1)浓溴水 2)浓硝酸
四、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
1. 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的加成: H2、卤化氢、水、卤素单质
2.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加成: H2、Cl2
3. 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的加成:
(包括卤代烯烃、卤代炔烃、烯醇、烯醛、烯酸、烯酸酯、烯酸盐等)
4. 含醛基的化合物(包括葡萄糖)的加成: HCN、H2等
5. 酮类、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的加成物质的加成: H2
注意:凡是有机物与H2的加成反应条件均为:催化剂(Ni)、加热
五、六种方法得乙醇(醇)
1. 乙醛(醛)还原法: CH3CHO + H2 --催化剂 加热→ CH3CH2OH
2. 卤代烃水解法: C2H5X + H2O-- NaOH 加热→ C2H5OH + HX
3. 某酸乙(某)酯水解法: RCOOC2H5 + H2O—NaOH→ RCOOH + C2H5OH
4. 乙醇钠水解法: C2H5ONa + H2O → C2H5OH + NaOH
5. 乙烯水化法: CH2=CH2 + H2O --H2SO4或H3PO4,加热,加压→ C2H5OH
6. 葡萄糖发酵法 C6H12O6 --酒化酶→ 2C2H5OH + 2CO2
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含-CHO)
1. 所有的醛(RCHO) 2. 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
3. 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酯、(果糖)
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等),发生中和反应。.
七、分子中引入羟基的有机反应类型
1. 取代(水解)反应: 卤代烃、酯、酚钠、醇钠、羧酸钠
2. 加成反应: 烯烃水化、醛+ H2 3. 氧化: 醛氧化 4. 还原: 醛+ H2
有机实验问题
(一). 甲烷的制取和性质 (供参考)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Na + NaOH→ 加热-- Na2CO3 + CH4
2. 为什么必须用无水醋酸钠?
水分危害此反应!若有水,电解质CH3COONa和NaOH将电离,使键的断裂位置发生改变而不生成CH4.
3. 必须用碱石灰而不能用纯NaOH固体,这是为何?碱石灰中的CaO的`作用如何? 高温时,NaOH固体腐蚀玻璃;
CaO作用: 1)能稀释反应混合物的浓度,减少NaOH跟试管的接触,防止腐蚀玻璃. 2)CaO能吸水,保持NaOH的干燥.
4. 制取甲烷采取哪套装置?反应装置中,大试管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何在?此装置还可以制取哪些气体?
采用加热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的装置,原因是便于固体药品的铺开,同时防止产生的湿存水倒流而使试管炸裂;
还可制取O2、NH3等.
5. 实验中先将CH4气通入到KMnO4(H+)溶液、溴水中,最后点燃,这样操作有何目的?
排净试管内空气,保证甲烷纯净,以防甲烷中混有空气,点燃爆炸.
6. 点燃甲烷时的火焰为何会略带黄色?点燃纯净的甲烷呈什么色?
1)玻璃中钠元素的影响; 反应中副产物丙酮蒸汽燃烧使火焰略带黄色.
2)点燃纯净的甲烷火焰呈淡蓝色.
(二) 乙烯的制取和性质
1. 化学方程式 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 + H2O
2. 制取乙烯采用哪套装置?此装置还可以制备哪些气体?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一套装置.此装置还可以制Cl2、HCl、SO2等.
3. 预先向烧瓶中加几片碎玻璃片(碎瓷片),是何目的?
防止暴沸(防止混合液在受热时剧烈跳动)
4. 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有时得不到乙烯,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主要是因为未使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所致.因为在140℃乙醇将发生分子间脱水得乙醚,方程式如下:
2C2H5OH-- 浓H2SO4,140℃→ C2H5OC2H5 + H2O
5. 温度计的水银球位置和作用如何?
混合液液面下;用于测混合液的温度(控制温度).
6. 浓H2SO4的作用? 催化剂,脱水剂.
7. 反应后期,反应液有时会变黑,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为何?
浓硫酸将乙醇炭化和氧化了,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
C + 2H2SO4(浓)-- 加热→ CO2 + 2SO2 + 2H2O
(三) 乙炔的制取和性质
1. 反应方程式 CaC2 + 2H2O→Ca(OH)2 + C2H2
2. 此实验能否用启普发生器,为何?
不能. 因为 1)CaC2吸水性强,与水反应剧烈,若用启普发生器,不易控制它与水的反应. 2)反应放热,而启普发生器是不能承受热量的.3)反应生成的Ca(OH)2 微溶于水,会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口。
3. 能否用长颈漏斗? 不能. 用它不易控制CaC2与水的反应.
4. 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这是为何?
用以得到平稳的乙炔气流(食盐与CaC2不反应)
5. 简易装置中在试管口附近放一团棉花,其作用如何?
防止生成的泡沫从导管中喷出.
6. 点燃纯净的甲烷、乙烯和乙炔,其燃烧现象有何区别?
甲烷 淡蓝色火焰; 乙烯: 明亮火焰,有黑烟乙炔: 明亮的火焰,有浓烟.
7. 实验中先将乙炔通入溴水,再通入KMnO4(H+)溶液中,最后点燃,为何?
乙炔与空气(或O2)的混合气点燃会爆炸,这样做可使收集到的乙炔气纯净,防止点爆.
8. 乙炔使溴水或KMnO4(H+)溶液褪色的速度比较乙烯,是快还是慢,为何?
乙炔慢,因为乙炔分子中叁键的键能比乙烯分子中双键键能大,断键难.
(四) 苯跟溴的取代反应
1. 反应方程式 C6H6 + Br2–-Fe→C6H5Br + HBr
2. 装置中长导管的作用如何? 导气兼冷凝.冷凝溴和苯(回流原理)
3. 所加铁粉的作用如何?
催化剂(严格地讲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
4. 导管末端产生的白雾的成分是什么?产生的原因?怎样吸收和检验?锥形瓶中,导管为何不能伸入液面下?
白雾是氢溴酸小液滴,由于HBr极易溶于水而形成.用水吸收.检验用酸化的AgNO3溶液,加用酸化的AgNO3溶液后,产生淡黄色沉淀.导管口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水倒吸.
5. 将反应后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有何现象?
水面下有褐色的油状液体(溴苯比水重且不溶于水)
6. 怎样洗涤生成物使之恢复原色?
溴苯因溶有溴而呈褐色,多次水洗或稀NaOH溶液洗可使其恢复原来的无色.
(五)苯的硝化反应
1. 反应方程式 C6H6 + HNO3 --浓H2SO4,水浴加热→ C6H5NO2 + H2O
2. 实验中,浓HNO3、浓H2SO4的作用如何?
浓HNO3是反应物(硝化剂);浓H2SO4是催化剂和脱水剂.
3. 使浓HNO3和浓H2SO4的混合酸冷却到50--60℃以下,这是为何?
①防止浓NHO3分解 ②防止混合放出的热使苯和浓HNO3挥发
③温度过高有副反应发生(生成苯磺酸和间二硝基苯)
4. 盛反应液的大试管上端插一段导管,有何作用?
冷凝回流(苯和浓硝酸)
5. 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位置和作用如何?
插在水浴中,用以测定水浴的温度.
6. 为何用水浴加热?放在约60℃的水浴中加热10分钟的目的如何?为什么应控制温度,不宜过高?
水浴加热,易于控制温度.有机反应往往速度缓慢,加热10分钟使反应彻底.第3问同问题3.
7. 制得的产物的颜色、密度、水溶性、气味如何?怎样洗涤而使之恢复原色? 淡黄色(溶有NO2,本色应为无色),油状液体,密度大于水,不溶于水,有苦杏仁味.多次水洗或NaOH溶液洗涤.
篇4:高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高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以下是“高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 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 是动物糖 ,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 ,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 H 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 (如磷脂)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
细胞内有机物质的鉴定
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还原糖的检测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并且要水裕加热;在蛋白质的检测中,在组织样液中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不需加热。
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在此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进入细胞。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此实验的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的分享已经结束,希望考生可以认真仔细的复习,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篇5:总结高考化学有机物知识点
总结高考化学有机物知识点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
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
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
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
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颜色反应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是基础
高中化学每课时内容较多,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在课前做适当的预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听课有疏有密,有轻有重。那么,究竟该如何预习呢?第一,精读课本,了解本节讲了哪些内容。第二,勤做标记,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用红笔勾画出来,必要时可准备预习本作记录。第三,试做课后试题,课后试题一般都较为基础,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内容的掌握程度。第四,条件允许时,可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后,带着疑问、难点去听课,这会大大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
二、巧妙听课是关键
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就要遵循教师的思路去听课。当然,这里的听课不是机械地听教师讲的每一句话。第一,听课要抓住重点难点,要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不耽误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包括重难点以及自己的疑点,必要时可只写关键词,课后再做整理。第三,对于课堂中教师给出的习题,一定先听分析讲解,后记录解题方法,切不可盲目抄录解题全过程。
三、及时巩固是重点
课后巩固复习基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一节课结束时,不要急于玩耍,要静坐几分钟将本堂课内容梳理一遍。第二,整理课堂上没来得及详写的笔记,再读课本、笔记中的内容。第三,通过练习,查漏补缺、强化理解、加深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这样才可使知识融会贯通。每个学生都要备有专门的练习本及草稿本,但习题在精不在多,万万不可陷入题海战术。这里要阐述一下做题方法,做题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即仔细审题、分析考点、认真解答。审题,要做到逐字逐句,准确标出关键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将已标出的关键语言转化为化学概念及原理,寻找已知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是否有隐含信息,往往这样的信息正是解题的突破口;解答,化学作为理科,答题时要求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若遇到需要计算的试题,如计算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某反应的ΔH值,一定要细心,因为这样的计算题一般难度较小,考查的是学生的细心程度及简单计算的能力。
四、积累错题,总结反思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学生做题之后往往不懂得反思总结,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去深究,遇到错题只是套标准答案,不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命题者有什么意图,考了哪些知识点,有何规律等。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求学生准备错题本则很必要。有了错题本,学生可及时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加以整理并写出明确的解析及易错点。同时,再找一两道同类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以真正掌握此类型题。之后要经常翻阅复习,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出现,提高学习效率。
篇6: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 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 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篇7:高二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7)蛋白质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篇8:高中化学有机物知识点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
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 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
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
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 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
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 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补充性质
1. 红色:铜、Cu2O、品红溶液、酚酞在碱性溶液中、石蕊在酸性溶液中、液溴深棕红、红磷暗红、苯酚被空气氧化、Fe2O3、FeSCN2+血红
2.橙色:、溴水及溴的有机溶液视浓度,黄—橙
3.黄色1淡黄色:硫单质、过氧化钠、溴化银、TNT、实验制得的不纯硝基苯、
2黄色:碘化银、黄铁矿FeS2、-磷酸银Ag3PO4工业盐酸含Fe3+、久置的浓硝酸含NO2
3棕黄:FeCl3溶液、碘水黄棕→褐色
4.棕色:固体FeCl3、CuCl2铜与氯气生成棕色烟、NO2气红棕、溴蒸气红棕
5.褐色:碘酒、氢氧化铁红褐色、刚制得的溴苯溶有Br2
6.绿色:氯化铜溶液、碱式碳酸铜、硫酸亚铁溶液或绿矾晶体浅绿、氯气或氯水黄绿色 、氟气淡黄绿色
7.蓝色:胆矾、氢氧化铜沉淀淡蓝、淀粉遇碘、石蕊遇碱性溶液、硫酸铜溶液
8.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碘紫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紫红、碘蒸气
2.有机物的密度
1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一氯代烃、酯包括油脂
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
篇9:高中化学有机物知识点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① 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
② 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③ 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 ④ 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
① 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
② 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SO2、SO32、I、Fe 2---2+------、—C≡C—的不饱和化合物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
2----2+与苯环相连的侧链碳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与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SO2、SO32、Br、I、Fe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 ...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
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NaHCO3 + HCl == NaCl + CO2↑ NaHS + HCl == NaCl + H2S↑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 H2O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篇10:2022高考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
(2)乙酸乙酯的水解
(3)苯的硝化
(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
(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
(2)蒸馏
(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
(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
(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
(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
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
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
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
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
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
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
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18.有明显颜色变化的有机反应:
1.苯酚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呈紫色;
2.KMnO4酸性溶液的褪色;
3.溴水的褪色;
4.淀粉遇碘单质变蓝色。
5.蛋白质遇浓硝酸呈黄色 颜色反应
〈〈〈返回目录
浅谈高中化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是基础
高中化学每课时内容较多,且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在课前做适当的预习,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听课有疏有密,有轻有重。那么,究竟该如何预习呢?第一,精读课本,了解本节讲了哪些内容。第二,勤做标记,把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用红笔勾画出来,必要时可准备预习本作记录。第三,试做课后试题,课后试题一般都较为基础,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内容的掌握程度。第四,条件允许时,可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后,带着疑问、难点去听课,这会大大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
二、巧妙听课是关键
目前,大部分地方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学生就要遵循教师的思路去听课。当然,这里的听课不是机械地听教师讲的每一句话。第一,听课要抓住重点难点,要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二,不耽误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包括重难点以及自己的疑点,必要时可只写关键词,课后再做整理。第三,对于课堂中教师给出的习题,一定先听分析讲解,后记录解题方法,切不可盲目抄录解题全过程。
三、及时巩固是重点
课后巩固复习基本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一节课结束时,不要急于玩耍,要静坐几分钟将本堂课内容梳理一遍。第二,整理课堂上没来得及详写的笔记,再读课本、笔记中的内容。第三,通过练习,查漏补缺、强化理解、加深记忆,同时发现问题,这样才可使知识融会贯通。每个学生都要备有专门的练习本及草稿本,但习题在精不在多,万万不可陷入题海战术。这里要阐述一下做题方法,做题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即仔细审题、分析考点、认真解答。审题,要做到逐字逐句,准确标出关键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将已标出的关键语言转化为化学概念及原理,寻找已知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是否有隐含信息,往往这样的信息正是解题的突破口;解答,化学作为理科,答题时要求逻辑性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若遇到需要计算的试题,如计算混合物中物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某反应的ΔH值,一定要细心,因为这样的计算题一般难度较小,考查的是学生的细心程度及简单计算的能力。
四、积累错题,总结反思
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学生做题之后往往不懂得反思总结,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不去深究,遇到错题只是套标准答案,不会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命题者有什么意图,考了哪些知识点,有何规律等。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求学生准备错题本则很必要。有了错题本,学生可及时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加以整理并写出明确的解析及易错点。同时,再找一两道同类的题目作为巩固练习,以真正掌握此类型题。之后要经常翻阅复习,保证同样的错误不再出现,提高学习效率。
〈〈〈返回目录
高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
1.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末)等等
2.纯碱、苏打、天然碱 、口碱是Na2CO3,小苏打是NaHCO3。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S是黑色固体,F2是淡黄绿色气体,Br2是深红棕色液体。
3.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他原子;(3)H/O哪边不平则在哪边加水
4.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等等
在高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的一门学科,化学中也有许多基础知识是必须掌握,同学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整理,整理成合适自己的学习资料,这样能帮助自己在高中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返回目录
篇11:高中化学笔记有机物知识点
一、煤的干馏
1. 为何要隔绝空气?干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煤的干馏和木材的干馏各可得哪些物质?
有空气氧存在,煤将燃烧.干馏是化学变化. 煤焦油 粗氨水 木焦油
煤的干馏可得焦炉气 木材的干馏可得 木煤气 焦碳木炭
2. 点燃收集到的气体,有何现象?取少许直试管中凝结的液体,滴入到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此气体能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因为此液体是粗氨水,溶有氨,在水中电离呈碱性.
二、乙酸乙酯的制取
1. 反应方程式 CH3COOH + CH3CH2OH --浓H2SO4,加热→CH3COOCH2CH3 + H2O
2. 盛装反应液的试管为何应向上倾斜45°角? 液体受热面积最大.
3. 弯曲导管的作用如何? 导气兼冷凝回流(乙酸和乙醇)
4. 为什么导管口不能伸入Na2CO3溶液中? 为了防止溶液倒流.
5. 浓硫酸的作用如何? 催化剂和脱水剂.
6. 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如何?
①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小,利于分层;
②乙酸与Na2CO3反应,生成无味的CH3COONa而被除去.
③C2H5OH被Na2CO3溶液吸收,便于除去乙酸及乙醇气味的干扰.
篇12:高中化学笔记有机物知识点
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
1. 状态
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NT、萘、苯酚、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酸(16.6℃以下)
气态:C4以下的烷烃、烯烃、炔烃、甲醛、一氯甲烷
液态:油 状: 硝基苯、溴乙烷、乙酸乙酯、油酸
粘稠状: 石油、乙二醇、丙三醇
2. 气味
无味:甲烷、乙炔(常因混有PH3、H2S和AsH3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 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萘、石油、苯酚
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
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
香味:乙醇、低级酯 苦杏仁味:硝基苯
3. 颜色
白色:葡萄糖、多糖 淡黄色:TNT、不纯的硝基苯 黑色或深棕色:石油
4. 密度
比水轻的:苯及苯的同系物、一氯代烃、乙醇、低级酯、汽油
比水重的:硝基苯、溴苯、乙二醇、丙三醇、CCl4、氯仿、溴代烃、碘代烃
5. 挥发性:乙醇、乙醛、乙酸
6. 升华性:萘、蒽
7. 水溶性 : 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溴苯、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同系物、萘、蒽、石油、卤代烃、TNT、氯仿、CCl4 能溶:苯酚(0℃时是微溶) 微溶:乙炔、苯甲酸
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
与水混溶:乙醇、苯酚(70℃以上) 、乙醛、甲酸、丙三醇
高中化学知识口诀
1.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氟氯溴碘负一价;正一氢银与钾钠。
氧的负二先记清;正二镁钙钡和锌。
正三是铝正四硅;下面再把变价归。
全部金属是正价;一二铜来二三铁。
锰正二四与六七;碳的二四要牢记。
非金属负主正不齐;氯的负一正一五七。
氮磷负三与正五;不同磷三氮二四。
有负二正四六;边记边用就会熟。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
(2)常见根价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氢硫酸根锰酸根。暂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金属活动顺序表口诀
(初中)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高中)钾钙钠镁铝锰锌、铬铁镍、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3.盐类水解规律口诀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
4.盐类溶解性表规律口诀
钾、钠铵盐都可溶,硝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铅和钡,氯(化)物不溶银、亚汞。
5.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口诀
化合多变一(A+B→C), 分解正相逆(A→B+C),
复分两交换(AB+CD→CB+AD),置换换单质(A+BC→AC+B)。
6.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口诀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7.化学计算
化学式子要配平,必须纯量代方程, 单位上下要统一,左右倍数要相等。
质量单位若用克,标况气体对应升, 遇到两个已知量,应照不足来进行。
含量损失与产量,乘除多少应分清。
高中化学重点知识
1. 加热法
利用物质热稳定性不同,进行鉴别。
例:不用任何化学试剂,如何鉴别失落标签的二种固体物质是明矾和硫酸铝。
解:将二种固体分别放入试管中,加热,试管口有水珠出现的,是明矾,无此现象的是硫酸铝。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KAl(SO4)2+3H2O=Al(OH)3+H2SO4+KHSO4
2. 焰色法
根据离子或单质的焰色反应,加以鉴别。
例:如何鉴别NaCl溶液和KCl溶液。
解:焰色为黄色的为NaCl溶液,焰色为紫色的为KCl溶液。
3. 燃烧法
利用物质燃烧颜色不同或其它现象,予以鉴别。
例:如何区分两种无色气体:H2和C2H2。
解:将两种气体分别点燃,有较多浓烟的是C2H2,无烟的是H2。(也可根据H2和C2H2燃烧时焰色不同进行鉴别)。
4. 熔、沸点法
利用物质熔、沸点不同而区别的方法。
例:水和二硫化碳的鉴别。
解:将两种液体取少量,倒在表面皿上,过一会,有一液体立即挥发,是CS2;反之,不挥发的是H2O。
5. 闻气味法
根据物质气味不同而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鉴别H2S和H2。
6. 指示剂法
根据溶液的酸碱性,用指示剂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下列三种溶液:NaCl溶液、NH4Cl溶液和Na2CO3溶液。
7. 氧化法
利用氧化剂,使被测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再根据实验现象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KCl和KBr溶液。
解:用通入Cl2的方法鉴别。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Br-=Br2+2Cl-
8. 还原法
利用还原剂,使被鉴别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再根据现象予以鉴别。
例:怎样鉴别FeCl2和CuCl2溶液。
解:在盛有FeCl2和CuCl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通过往试样溶液中分别放入铁片的方法鉴别。
9. 磁体法
根据物质的磁性,进行鉴别的方法。
例:怎样鉴别黑色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10. 碳化法
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和吸水性,区别其它物质。
例:怎样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篇13: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高中化学有机物总结
一、物理性质
甲烷:无色无味难溶
乙烯:无色稍有气味难溶
乙炔:无色无味微溶
(电石生成:含H2S、PH3 特殊难闻的`臭味)
苯:无色有特殊气味液体难溶有毒
乙醇:无色有特殊香味混溶易挥发
乙酸:无色刺激性气味易溶能挥发
二、实验室制法
①:甲烷:CH3COONa + NaOH
→(CaO,加热) → CH4↑+Na2CO3
注:无水醋酸钠:碱石灰=1:3
固固加热(同O2、NH3)
无水(不能用NaAc晶体)
CaO:吸水、稀释NaOH、不是催化剂
②:乙烯:C2H5OH →(浓H2SO4,170℃)→
CH2=CH2↑+H2O
注:V酒精:V浓硫酸=1:3(被脱水,混合液呈棕色)
排水收集(同Cl2、HCl)控温170℃(140℃:乙醚)
碱石灰除杂SO2、CO2
碎瓷片:防止暴沸
③:乙炔:CaC2 + 2H2O → C2H2↑ +
Ca(OH)2
注:排水收集无除杂
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饱和NaCl:降低反应速率
导管口放棉花:防止微溶的Ca(OH)2泡沫堵塞导管
④:乙醇: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CH3CH2OH
(话说我不知道这是工业还实验室,。。)
注:无水CuSO4验水(白→蓝)
提升浓度:加CaO
再加热蒸馏
三、燃烧现象
烷:火焰呈淡蓝色不明亮
烯:火焰明亮有黑烟
炔:火焰明亮有浓烈黑烟(纯氧中3000℃以上:氧炔焰)
苯:火焰明亮大量黑烟(同炔)
醇:火焰呈淡蓝色放大量热
四、酸性KMnO4&溴水
烷:都不褪色
烯炔:都褪色(前者氧化后者加成)
苯:KMnO4不褪色萃取使溴水褪色
五、重要反应方程式
①:烷:取代
CH4 + Cl2 →(光照)→ CH3Cl(g) + HCl
CH3Cl + Cl2 →(光照)→ CH2Cl2(l)
+ HCl
CH2Cl + Cl2 →(光照)→ CHCl3(l) + HCl
CHCl3 + Cl2 →(光照)→ CCl4(l) + HCl
现象:颜色变浅装置壁上有油状液体
注:4种生成物里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
三氯甲烷 = 氯仿
四氯化碳作灭火剂
②:烯:1、加成
CH2=CH2 + Br2 → CH2BrCH2Br
CH2=CH2 +
HCl →(催化剂) → CH3CH2Cl
CH2=CH2 + H2 →(催化剂,加热) → CH3CH3 乙烷
CH2=CH2 + H2O
→(催化剂,加热加压) → CH3CH2OH 乙醇
2、聚合(加聚)
nCH2=CH2 →(一定条件)
→ [-CH2-CH2-]n
(单体→高聚物)
注:断双键→两个“半键”
高聚物(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③炔:基本同烯,
。。
④:苯:
1.1、取代(溴)
◎(苯环)+ Br2
→(Fe或FeBr3)→◎(苯环)-Br + HBr
注:V苯:V溴=4:1
长导管:冷凝回流导气
防倒吸
NaOH除杂
现象:导管口白雾、浅黄色沉淀(AgBr)、CCl4:褐色不溶于水的液体(溴苯)
1.2、取代——硝化(硝酸)
★ 初中生物课件
★ 初中生物课件小结
★ 初中生物备课总结

【初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锦集13篇)】相关文章:
化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说课稿2022-04-30
初中生物试题2022-10-01
初中作文要点2023-01-22
初一生物老师教学计划2022-08-21
初一生物作文2023-01-03
初中生物应该怎么学好2023-07-01
七年级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设计2022-10-21
营养繁殖初一生物的教学计划2023-03-1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023-03-11
学好简历的方法202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