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公式定理的知识点总结(整理12篇)由网友“朝天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公式定理的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定理
1、平方与平方根
2、面积与平方
(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
(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3、平方根
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2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4、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5、平方根的运算
6、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2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7、算术平方根的乘、除运算
1)算术平方根的乘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2算)术平方根的除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火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3)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2)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平方根叫做最简平方根
8‘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
9、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化二次项系数为1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x+q=0的形式
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x=-q的形式
3、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4、有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
10、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当b^2-4ac>=0时,x1,2=(-b(+,-)sqrt(b^2-4ac))/2a
1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方程ax^2+bx+c=0(a!=0)
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delta=b^2-4ac<时,没有实数根
1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以两个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2-(x1+x2)x+x1x2=0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定理]
篇2:解一元二次方程数学知识点总结
解一元二次方程数学知识点总结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1.直接开平方法: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其解为x=±m.
直接开平方法就是平方的逆运算.通常用根号表示其运算结果.
2.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方法。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配方法,配方的依据是完全平方公式。
(1)转化:将此一元二次方程化为ax^2+bx+c=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系数化1: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
(3)移项:将常数项移到等号右侧
(4)配方:等号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变形:将等号左边的代数式写成完全平方形式
(6)开方:左右同时开平方
(7)求解:整理即可得到原方程的.根
3、公式法
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初中数学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2、几个整式相加减,关键是正确地运用去括号法则,然后准确合并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初中数学数据的分析知识点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篇3: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1、平方与平方根
1。1面积与平方
(1)任意两个正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
(2)任意两个正数的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个数乘积的2倍
1。2平方根
1。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2。零只有一个平方根,它就是零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1。4实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平方根的运算
2。1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这个数本身
性质2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这个数的绝对值
2。2算术平方根的乘、除运算
1。算术平方根的乘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2。算术平方根的除法
sqrt(a)/sqrt(b)=sqrt(a/b)(a>=0,b>0)
通过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式子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火把根号中的分母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1)被开方数的每个因数的指数都小于2;(2)被开方数不含有字母我们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平方根叫做最简平方根
2。3算术平方根的加、减运算
如果几个平方根化成最简平方根以后,被开方数相同,那么这几个平方根就叫做同类平方根
3、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
3。1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2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3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化二次项系数为1用二次项系数去除方程两边,将方程化为x^2+px+q=0的形式
2。移项把常数项移至方程右边,将方程化为x^2+px=—q的形式
3。配方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是方程左边成为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一个常数
4。有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1)当p^2/4—q>0时,原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2)当p^2/4—q=0,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二重根);
(3)当p^2/4—q<0,原方程无实根
3。4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当b^2—4ac>=0时,x1,2=(—b(+,—)sqrt(b^2—4ac))/2a
3。5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方程ax^2+bx+c=0(a!=0)
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delta=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delta=b^2—4ac<0时,没有实数根
初三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初中数学有理数知识点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2.负数:小于0的数。 3.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相反数的和为0 a+b=0 a、b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或 ;
(3) ; ;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 。(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同底数幂相乘,底不变,指数相加。
4.同底数幂相除,底不变,指数相减。
5据规律 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篇4:数学余割函数公式定理知识点总结
余割函数
对于任意一个实数x,都对应着唯一的角(弧度制中等于这个实数),而这个角又对应着唯一确定的余割值cscx与它对应,按照这个对应法则建立的函数称为余割函数。
记作f(x)=cscx
f(x)=cscx=1/sinx
1、定义域:{x|x≠kπ,k∈Z}
2、值域:{y|y≤-1或y≥1}
3、奇偶性:奇函数
4、周期性:最小正周期为2π
5、图像:
图像渐近线为:x=kπ ,k∈Z
其实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余割函数与正弦函数互为倒数。
[数学余割函数公式定理知识点总结]
篇5: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时,ax2+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b、c; 其中a 、b,、c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当ax2+bx+c=0 (a0)时,=b2-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0 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0 无实根;
4.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 (设增长率为x):
(1) 第一年为 a ,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 = 第三年
或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
补充说明
1、(但一般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方程的两根与方程中各数有如下关系: X1+X2= -b/a,X1·X2=c/a(也称韦达定理)
4、方程两根为x1,x2时,方程为:x2-(x1+x2)X+x1x2=0 (根据韦达定理逆推而得)
5、在系数a>0的情况下,b2-4ac>0时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无实数根。(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复数根。)
初中数学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点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篇6:数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
从算式到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①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②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③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⑤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②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①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4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去括号与去分母
①一般步骤: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一
篇7: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篇8: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在引言中的方程基础上,首先通过两个实际问题,进一步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出它们的共同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书中的定义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用文字的形式给出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整理为ax2+bx+c=0(a≠0)的形式,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本节始终都有列方程的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是分散列方程这一教学难点,化整为零地培养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由一些具体的方程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练习,大部分学生对概念基本理解,能够找出各项系数,但有少数学困生对于系数符号没有掌握。
2、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问题要以多练为主。
3、学生认知障碍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和整式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1、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3、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同时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具备完整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概念的形成及一般形式。
2、难点:从实际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识别一般形式中的“项”及“系数”。
篇9: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继续感受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通过自学探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
二、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47页,思考下列问题)
1.阅读探究3并进行填空;
2.完成P48的思考并掌握裁边分割问题的特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P48-49第8、9题(不精确,只留根号即可)。
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分析: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也应是9﹕7,则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是。9﹕7
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
由中下层学生口答书中填空,老师再给予补充。
思考:如果换一种设法,是否可以更简单?
设正中央的长方形长为9acm,宽为7acm,依题意得
9a·7a=(可让上层学生在自学时,先上来板演)
2.P48-49第8、9题中下层学生在自学完之后先板演
效果检测时,由同座的同学给予点评与纠正
9.如图,要设计一幅宽20m,长30m的图案,两横两竖宽度之比为3∶2,若使彩条面积是图案面积的四分之一,应怎样设计彩条的宽带?(讨论用多种方法列方程比较)
注意点:要善于利用图形的平移把问题简单化!
三、当堂训练:
1.如图,在一幅长90cm,宽40cm的风景画四周镶上一条宽度相同的金色纸边,制成一幅挂画.如果要求风景画的面积是整个挂画面积的72%,那么金边的宽应是多少?
(只要求设元、列方程)
2.要设计一个等腰梯形的花坛,上底长100m,下底长180m。上下底相距80m,在两腰中点连线出有一横向甬道,上下两底之见有两条纵向的甬道,各甬道宽度相等,甬道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六分之一,甬道的宽应是多少?
篇10: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否是2。
4.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篇11: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它有着广泛的实际背景,可以作为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的奠基工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经过两年的合作,我们班的学生已比较配合我上课,同时初三学生观察、类比、概括、归纳能力也都比较强,不过对应用题的分析他们还是觉得很头疼,在今后应用题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加强。
2、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是一次方程向二次方程的转化,是低次方程转向高次方程求解方法的阶梯。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二次函数的特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篇12: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 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 ,只有当 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 且 ,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 ,由于 ,所以 ,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题中隐含了 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 项,且出现“关于 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 的方程 ”,这就有两种可能,当 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 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板书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3x十2=5x—3: (2)x2=4
(2)(x十3)(3x·4)=(x十2)2; (4)(x—1)(x—2)=x2十8
从以上4例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能化简必须先化简、然后再查看这个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否是2。
4.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延伸
提问:一元二次方程很多吗?你有办法一下写出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分析一元二次方程项的情况,启发学生运用字母,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x2+bx+c=0 (a≠0)
1).提问a=0时方程还是一无二次方程吗?为什么?(如果a=0、b≠就成了一元一次方程了)。
2).讲解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及a、b的系数名称.
3).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一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而且左边通常按x的降幂排列: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强化概念(课本P6)
1.说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x2十3x十2=O (2)x2—3x十4=0; (3)3x2-5=0
(4)4x2十3x—2=0; (5)3x2—5=0; (6)6x2—x=0。
2.把下列方程先化成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1)6x2=3-7x; (3)3x(x-1)=2(x十2)—4;(5)(3x十2)2=4(x-3)2
课堂小节
(1)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类很重要的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次数为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二次方程);
(2)要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十bx十c=0(a≠0)并且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中“=”的左边最多三项、其中二次项、常数项可以不出现、但二次项必须存在。特别注意的是“=”的右边必须整理成0;
(3)要很熟练地说出随便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中一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
★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公式定理的知识点总结(整理12篇)】相关文章:
高一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3-09-13
考研数学 高数要掌握重点及方法2022-04-30
初中数学说课稿2023-05-10
考研数学 高等数学常考难点总结2023-08-09
二项式定理教案2023-12-02
高中数学知识点精选难点总结2023-06-16
二项式定理数学教学反思2023-03-03
初中数学的知识点总结2022-05-06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2023-05-11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理科2022-08-14